西方人的思维趋分不趋合,重局部忽视整体,甚至逆自然求功利,看问题常不能把握根本所在,有时让人感觉是武大郎掷铁饼——出手不高。比如现在有国际爱眼日、护牙日、睡眠日、艾滋病日、糖尿病日等等,每年到这些“日”都会宣传一些防病治病的知识。人体有多少器官,医学上有多少病症,象这样每个器官,每种疾病都去安排个什么日,一年365天都搭进去也排不过来。抓不住问题的中心,各种疾病肯定是防不胜防的。中国人不讲这些,中国人认为保持健康的要义在于主动积极的养生。养生的法理,“清心寡欲,起居有节”八个字足以概括。又如西方有父亲节、母亲节,到这一天给父母打一个电话,买几件礼物,这就算过节了。西方人重视的是个人的发展,更没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一年回家看老爹老妈一两次不错了。我对学生讲中国人崇尚孝道,以前讲“圣朝以孝治天下”,中国的父母亲是天天过节,年年过节。不仅父母亲是天天过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中国人的理想是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互敬互爱,都要天天过节,这就是“齐家”的精神所在。养生也好,齐家也好,其根本都在于修身。修身就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这就是“无为”。倘能做到“无为”,无论内圣、外王皆可得心应手,从容自在。中国人抓住了问题的中心和要害。以上我说了,决定成才、成功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再拿做菜作比方,菜做的味道好,能饱肚子,有益健康,这就够了,何必一盘盘地端到实验室里分解提炼一番,分装在试管里面贴上纸签:这是蛋白质,这是维生素B1,这是铁,这是锌,这是钙;这能补脑,这能补肾,这能防治糖尿病……那还叫做菜,那是配药。把这种种化学元素再倒回锅去炒一盘,色香味俱无,那还是菜吗?“情”就完了,还“商”个啥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第二册有一篇课文是Issac Asimov的“What is Intelligence, Anyway?”作者指出,人的智力水准绝不可能以百分制精确判定,“情商”何尝又是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