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紫霞湖 于 2011-4-7 13:03 发表
从昨天开始,三个孩子开始英文读经:仲夏夜之梦;之前他们都是听的比较多,没有什么读的经验,一切从头开始!晚上睡不好,觉得自己责任重大,自己又教易经,又教英文,易经勉强可以,英文真是一点不会,一点不懂 ...
陈抟是风鉴学术的大家,相学十三家中陈希夷的《人伦风鉴》是很重要的一部著作。医卜星相旧称术数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技术部分,非常宝贵,但是我们现在统统把它归到糟粕一类,视为封建迷信,这是我们后代不肖子孙的无知。 要知道相学与相术是两回事,相术是江湖人用来糊口的玩艺儿,与相学差得天远地远。中国文化里面有“相”这门学问,其中又分为相学、相法、与相术,学者也对应着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别,是不一样的。相学是一门学问,古代圣贤才懂相学之理,相学之理是根据一个人的相貌,判断他的吉凶祸福,劝他改过迁善,趋吉避凶,是圣贤救人的一个方便法门。 相学之理它是通过相法表示出来的,因为法无定法,变化很多,但是基本原理(道)是不变的。我们讲过《易经》的道理,易就是天地日月永远在变化。太阳在上月亮在下,二者合起来就是易字,易就是研究天体运行的规律。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太阳系围绕银河系的中心转,银河系又围绕着更大的星云系统在转,所以一圈一圈的旋转运动是不会停止的。小到电子围着原子核转,大到银河系在宇宙之中转。所以这个易的变化过程是永远存在的,不变化这个地球就不存在了。 既然万物都在变,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空间都在变,这个世界上尽管在同一刻有很多人降生,但是从来没有完全一样的人,也不可能如此。因为时空在不停地变化,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也在变化,如何认识这个变化,找到其中的变化规律,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特别是风鉴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鉴就是镜子,通过镜子照出你的相貌,从你的相貌推测出你的心地因果。 因果律是宇宙间的第一法则,这是被现代太空物理学证明了的,没有因果律这个宇宙就不可能存在。大家熟悉的逻辑学研究的也是因果规律,三段论的前提也就是因,推论当然就是果,因为怎么样,所以才会怎么样。前面有条件有推导,后面才可能有结论,种瓜就会得瓜,种豆就会得豆,这就是因果的关系。我们之所以一代一代的变成人,不会产生变异,是因为有遗传基因在控制,有这个因才有我们现在的果,这是第一个规律。 宇宙间第二个法则,叫做曲线运动法则。宇宙之内是没有直线运动的,所谓的直线运动只是曲线运动中的一个点而已,因为曲线运动的轨迹太长了,我们看不完全,只能看到曲线中的一段,我们就把它当作直线了。例如,我们认为大地是平的,但实际上地球是圆的,怎么可能是平的呢?我们看到的是圆界面上的一点,认为它是平面而已,因为它太大了。 既然宇宙的法则是曲线运动,而曲线运动最圆满的形式就是圆(圆周),因此一个运动的质点,经过无限长的时间,一定会回转来,再回到它的起始点。换句话说,一个人造什么样的业因,转一圈之后,那个果报就一定会还给那个造因的人。属于你的,绝对跑不掉;不是你的,抢也抢不来,这是太空物理学证明的两个最基本的因果律。 在中国文化里面讲得非常通俗明白,第一叫因果,第二叫报应,这是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由此可知,在这个世间,没有你能占的便宜,也没有你能吃的亏。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宇宙无非就是个大天平而已,一头是你的天命,天命是为人不为己;一头是你的阴命,阴命是为己不为人,一头为公一头为私,一个是福一个是祸,看你要向天平的哪一头加码。你如果损人利己,发不义之财就是造阴命,天平的这一端就起来了。表面上看,你贪了钱发了财,己富妻荣的,但是你没看到天平的另一头已经降下去了,被削掉的是你的天命。 天命是自然赋予你的使命与你本有的福报,是与生俱来的,是你命里应该有的一部分,叫做福。但是你贪心不足,要违心地占别人的便宜,阴命这边的祸就起来了,天命那边的福就被你自己销掉了相应部分,古人说“自损福德,自作自受”,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同样的,你让给别人一个便宜,表面上看你损失了机会,吃了亏,丢了阴命,但天平这边高起来了,福给你加上了,祸给你减了,到底哪一头划算呢? 宇宙间本就是阴阳之数的加加减减,我们在《三字经》中讲过“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的意义。天地之间,是理控制着数,数控制着象,才有三界六道,动物植物,各种各样的现象。这些现象是由某种规律(天理)以数的形式控制着,每分每秒都在加加减减。 一个善念善行就给你加一分,加一份福;一个恶念恶行就给你减一分,加一份祸,所以《太上感应篇》第一句话就是“祸福无门,为人自招,善恶因果,如影随形。”善恶祸福,随时随地跟着你,因为是你自己在给自己加加减减,就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一样,二进制的数字随着程序这个理,随时随地在加减变化,所以才有不同的图像、声音、文字的象的功能。 但是 ,这个相是由程序化的数来控制的,我们人也一样,这个数是什么呢?所谓天地之大数,天地之间加加减减来的,只有加减没有乘除,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这个心就清静了,这个宇宙间没有你能吃得亏,也没有你能占的便宜。人道损失了天道会给你补回来,天与人是看不见的(暗里天还),天道补回来的量,比你在人间损失的那个量要大的多。同样,你要在人间占人家的便宜,天道就要销你的福,被削掉的福比你贪来的那点财要大得多,所以我们自己要会算帐,是贪小还是得大,要福还是要祸,你自己选,公平得很。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欧洲一家知名电器公司中国地区的市场经理,干了十几年,手下的分销商很多。他说:我眼看着他们从身无分文,到现在发了大财。不久前,福建、广东一带的分销商要一起开会,其中有三个人坐一辆车赴会,中途出了车祸。小车的顶棚被揭掉,三个人的头全都没了,场面惨不忍睹。发了大财,却把脑袋混丢了,为什么会这样?《心相篇》中说:“为何凶灾恶死?积阴毒、笃阴行、积阴私,事事皆阴。”如果你从心念到行为都见不得人,你发的财就是阴财,那么地狱之门就为你打开了。你自己买的门票,当然要自己去了。 现在是末法时代、多事之秋,灾祸很多。在灾祸面前,有权有钱都没有用的,救不了命。从美国“九一一”事件开始,一直到南亚的大海啸,有钱人可是死了不少。灾祸关头,唯有福德才能救性命,所以中国人有句话,叫作“福大命大造化大”。我们是要福还是要祸,这个关系可要认识清楚。 说到陈抟老祖的风鉴之术,他的师承又是哪一位呢?据说陈抟有一个朋友,与他是半师半友的关系,其身世无从考证,叫什么名字也不清楚,因为他常年穿一件麻布道衣,所以人称麻衣道人。麻衣道人曾经传授他有关相法的东西,后世江湖上留传的《麻衣相法》及《麻衣易》颇有影响,但也只是托名而已。 据《太华希夷志》上记载:陈抟面谒宋太宗,动身之前曾有诗留给麻衣道者,诗曰: “华岳峰前两路分,数间茅屋一溪云。师言耳聩持之久,人是人非闻未闻。” 麻衣道人答诗,曰: “独坐茅庵迥出尘,以无衣钵日随身。逢人不话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
《心相篇》文章并不长只有一千五百余字,但字字珠玑甚勘玩味。如不细细体悟,往往被其文句通俗所蔽,一读而过。更有甚者只看个题目就嗤之以鼻,视为迷信,哪里知道这篇文章历来为修身家所宝,被读书人视为人生箴言。 在中国文化里,儒释道三家虽各善其长,但在济世利人上是一致的,所以儒家讲究教化、佛家讲究度化、道家讲究点化。既称“教化”就得不厌其烦地教,要“度化”就得先结缘,没缘是无法得度的。道家的“点化”最妙,话多了叫“片”(骗),一字千金的才能成为“点”。道家人物通常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道家利人的方式也是借助医卜星象之类的“术数”对世人加以点化。好话不在多,懂不懂由你,所以道家的东西大部头的很少,类似《心相篇》这样精炼的东西很多。 在传统的丛书系列中,《心相篇》多被划归在术数风鉴类,但是它阐明的“心相”之间的因果关系,列举的一系列的吉凶祸福之征兆,寿夭贵贱之标志;以及劝世人“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的警句格言,实千古不易之箴规。我们既可用以对照修心,防非止恶;又可用于择交观人,亲贤远佞,是修心修身、改造命运的指南。 古人重心行,哪里像我们这么重相、着相。《荀子·非相篇》中说:“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择术”之术为心术、心地,即存心、用心、发心。心是生死的根蒂,《尚书》中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修行就是借事炼心,无事之静为枯静,动中之静方为真静。所以,陶弘景才说:“修心要做长生客,炼性当如活死人”。 相者向也,为心之所发,形式当然要表现内容。《麻衣相法·相心》中也说:“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斯言虽简,实人伦纲领之妙”。一个人如果没有福相,但只要存心良善,一定可以转为福相,这叫做“相随心转”。相反,一个人本来有福相,但如果存心不良,原有的福相也会消失殆尽,这叫做“相随心灭”。因此,一个人的相貌完全是自己心地善恶的外在表现。 《庄子·应帝王》中讲过“壶子看相”的故事,很能说明心与相的关系。 郑国有一位风鉴大师,名叫季咸。他看相异常准确,能判断人的生死祸福,甚至连死亡的确切时间都能知道,郑国人都怕见到他,被他说准什么时候死可麻烦了。 列子非常钦佩他,就对自己的老师壶子说:“我以前认为您老人家很了不起,现在看起来这个季咸比您更高,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壶子说:“你跟我学了几年就以为得道了,其实你不过随我学了点道的皮毛,知道几个名词而已。你自以为得道了就去胡吹,结果让别人一眼就把你看穿了。这样吧,明天你把那个叫季咸贤的找来,让他给我看看相,你就清楚了”。 第二天,季咸来给壶子看相。出来以后,列子赶快追问结果。 季咸摇摇头,对列子说:“唉!你老师恐怕不行了。他面如死灰,命无生机,不可救药了。我看最多还能活十天,你们准备后世吧!” 列子难过得流着眼泪,把季咸的原话告诉了老师。 壶子却笑着说:“请他明日再来一次吧”。 次日,季咸又来了。他看过壶子出来,列子赶快追问怎么样。 季咸说:“幸亏遇上了我,你老师有救了。他已经有了生机,难关过去了”。 列子很高兴,将结果告诉了老师。 壶子笑着说:“我昨天给他看的是地相,就是心地沉寂,动静全无。他见我生机闭塞,以为我要死了。今天我给他看的是天相,天地间的生气,他看到一线生机从我的脚跟升起来,才说有救了。我控制着自己的心性变化,他哪里会知道呢?请他再来一次吧”。 季咸第三次来看壶子。这一次他对列子说:“你的老师精神恍惚,心神不定,我根本无法给他看相。等他心神宁静了,我再来吧”。 壶子告诉列子说:“我刚才显示了太虚之相,太虚之境是没有任何端倪的,他自然什么也看不到。你让他再来一趟”。 季咸第四次见到壶子,一见面就惊慌失措的逃跑了。列子拼命追也没有追上,不知道季咸何故要逃跑,就回来问壶子。 壶子笑着说:“我这次给他看的是空相,还没有显示根本大道,他就被吓跑了。因为他如堕虚空,什么也抓不到。他吓得要命,唯恐逃得慢了丧命,你哪里追得上他呢”? 列子这才知道,自己跟老师学了十几年,连门都没有入。于是弃浮华而归真朴,抛弃一切偏见,老老实实地喂猪,帮老婆烧火,如此三年心才定下来。以后他修道成功,才有历史上御凤而行的冲虚真人。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呢?相随心生。人的相貌不是一程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的心念在刹那变化。今天很多人都愚痴啊,整天在外面搞来搞去,又要整容啊、化妆啊、这个那个的。自己的心不调整,只搞外面是没有用的,因为身(生理)是受心(心理)控制的。心变了,身相才会跟着变,所以说“有心无相,相随心生”。同样道理,“有相无心,相随心灭”。你虽然现在相貌不错,如果你不发善心、不存善念、不修善行,你的善相会随着消失的。 壶子四次通过变心而换相,生动地解说了“相随心生”的原理。有好心才有好相,古人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充实,而外有光辉。”“胸中正,则眸子了(明亮)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昏浊)焉。”均说明“心相”之间的关系。 其次“相随心转”。人时时处处都在接受果报,又时时处处造作新的业因;只有改因才能转果,而转果的关键就在于“心”,因为“心能转业”,所以《心相篇》全文并没有讲什么相法、相术,通篇讲的都是因果报应的道理,这是最深的相理相法。 我个人的观点,《心相篇》实际上只有一头一尾四句话,四十四个字。开头的两句话是全篇的总纲,结尾的两句话是全篇的总结论,也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何才能增福增寿?得“知其善而守之”;如何才能祸转为福?得“知其恶而弗为”,心地因果才是祸福寿夭的根本所在。因此《心相篇》全文虽文词简朴,语不惊人,但却解行具足,浓缩了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精髓,人天之路由此而开,圣贤仙佛由此而成。 《心相篇》原文本来是一读到底的,既无标点,也没有分段。为了便于读颂和讲解,我们暂根据上下文句以及论述内容,将全文分为九大段,供大家参考。 (以上三篇《心相篇讲记》刘宏毅) |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