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三个娃娃读易经(两个四岁一个五岁) [打印本页]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3-31 14:44
标题: 三个娃娃读易经(两个四岁一个五岁)
好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总结乐乐读经所走过的弯路,以前的乐乐读经心得:http://bbs.etjy.com/thread-174432-1-1.html,现在带两个双胞胎男孩,加上乐乐在读易经,遇到不少困惑不少问题,希望在此向各位妈妈学习,若有什么好建议,请留言或短信给我;当然也小有进步,聊以自慰,记录在此,时时自勉,以防偷懒!
       先上课了,等晚上或周末细细琢磨好了,再发上来,不能再拖了。
作者: tracylin2002hk    时间: 2011-3-31 14:59
标题: 回复 #1 紫霞湖 的帖子
真好!看到老朋友的帖子...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3-31 21:46
先介绍一对双胞胎:董至善,董至行,2007.11.02出生,正好三岁四个月,自胎教听经,2岁左右去过北京四海书院,学习过一段时间,因故离开,现在老家读经。至善,读论语至少200遍,没有连背诵过,你提出哪一句,他可以明确告诉你在哪一章的什么地方,基本上论语里面的字都认识了;现在读易经新的字,他见过几次之后可以认识。至行,读论语前半部比较熟练,后半部没有前面熟练,也可以连读,不过不那么流畅;至行认字也比较快。乐乐论语只读了论语前11章150遍左右,老子150遍,大学,150遍,在他们三个里面乐乐是属于比较慢的。
     自从3.06好开始带这三个孩子读易经,至今下午合计:
     前六卦,65遍;系辞上传,75遍,下传前三章读了100遍。
     每章基本是要求比较熟练的读下来,100遍左右。
     明天开始第四章。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2 13:07
昨天晚上开会,一致通过对这三个孩子至少要求200遍,整本通背,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不做任何提示,我也是这个意思。
      因为在云山书院,背论语的孩子都是通背要提醒十次左右,算是通过;后来,他们转到易老师那里,再重新读论语,已经要提醒很多次了;这时候再要求他们通背,他们都很有情绪,要进入状态要很长时间。所以,若是打算长期大量读经的孩子,还是要求通背一字不提为宜。
     今天上午复习系辞上传,原来认识能读的非常熟练的地方,又变成生字要提醒了,所以大量反复200遍甚至300遍都是很有必要的;大量复习,新课暂停三天。
      这对双胞胎以前的读经经历,读论语的时候,每章要160遍通过,到现在经常复习,大概200遍不止了;他们从胎教就开始听佛经,胎里素,父母是长期吃素,然后听经也是非常早的,1岁前后听到现在,现在更是24小时听经,上课同步播放是仲夏夜之梦,易经,爱和乐,晚上睡觉也是;然后孩子的爸爸个人非常喜欢书法,两个孩子经常看爸爸写字,在2岁多的时候,听他妈妈说,至善可以看爸爸写字,30分钟挪动,至行更好动些,不过指字非常准,从头到尾可以不错一个字的。乐乐指字差,是先读到非常熟练,一到指字就找不到了,经常串行,不看书读的非常好。
      现在他们上课,能半小时认真指字读书非常好,后20分钟就松懈的很,有躺在桌子底下的,有坐在地上当小和尚的,有靠在墙边念念有词的,各种你想不到的情况时有发生,总体就是在教室里面,能读就读,不读就听,或者小睡1分钟权当休息。每天中午午睡到2点半,加餐之后上课,晚上一节课,一天读经时间大概在6-7小时。
     因为他们三个都有读经经历,认字也稍多,进度稍快。
作者: 小贝妈妈888    时间: 2011-4-2 14:20
标题: 回复 #4 紫霞湖 的帖子
谢谢乐乐妈妈!三个宝贝的读经经历,看得我很受鼓舞!
你的一字不提建议,以及宝贝们的读经安排和状态,我很欣赏!希望在以后的读经日子里,我家小贝也能慢慢向哥哥姐姐们看齐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7 13:03
从昨天开始,三个孩子开始英文读经:仲夏夜之梦;之前他们都是听的比较多,没有什么读的经验,一切从头开始!晚上睡不好,觉得自己责任重大,自己又教易经,又教英文,易经勉强可以,英文真是一点不会,一点不懂,靠听MP3教这么小的孩子,战战兢兢!
     云山的汪老师短信提醒我:教育要处处谨慎,我们是教孩子成真人,成圣贤;不是批量生产背经人。非常感恩汪老师,直言相告,自勉之。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7 22:25
#春花的读经生活“#277:

milkrabbit:
再问问春花姐,如果全部读完后,又忘了真的没什么吗?因为我觉得等上了小学可能没这么多时间一直再复习的,即使再读也会上新的内容的。

春花:

        读过三百遍后,每月复习一遍,基本上是会终生不忘的。

        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这种有口无心地读,读到自然而然地背下来,一点都别强求背,这样的背诵是最持久的,就是已经和孩子的生命熔为一体,他会不思而得,就是想忘都忘不了了,但是也不一定一字不差,这是不必要求的。

       我们读经,是把圣人的言教大量重复,重复多了,在他的生命中会形成“像”,这种“像”是用这些“言”感觉出来的,他“得像”可以“忘言”,再进一步是“得意”而“忘像”,而这些重复很多遍的“言”,能最大可能地触开孩子的悟性,就像是孩子生命中的免疫力一样,而人在每一次生命的升进的过程中,那个“像”和“意”又会有变化,其实就是自已的心灵不断地在长进,在他犯错误的时候,会由于这些根源性的道理的言教的提醒,而少走弯路,及时的有可能有最深反省,别人是吃一百次亏也反省不到位,而读了经典的孩子,可能会一次失败一下就会想起经典中的语句,而一次二次三次很少次就反省到位,就改过迁善了,就修德徏义了,甚至由于这些根源性道理的熟悉酝酿,好多歧路侥幸已经化解于无形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体会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是多么地厉害呀。

        上个星期,多多妈给我打电话说,大姐,多多现在基本上就是背的了,也不看书,该怎么办呢?我就笑了,说,你想想当初你让孩子读的时候,想不想让孩子背呢?她说,想啊。我说,那孩子现在自然而然地背下来了,你怎么又不高兴了呢?她想了一下,就笑起来。呵呵。孩子在真正开口踏踏实实地读过150遍左右的时候基本上都能背下来,有的孩子120遍就背下来了,有的需要200遍,其实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有时父母看到差不多都能背下来了,又来了高要求,想一字不差,多多妈是这样,我就告诉她,你别急,就是再读下去,或者让孩子背,因为这时孩子是爱背的,不会的地方提醒,用不了几遍就一字不差了。一字不差后就再巩固一段时间,其间某一天还会有退步的时候,这都无所谓,不必执着于这些小芝麻而忘了大西瓜,就看大的方向,小的细节的错误都会在功夫的纯熟中逐渐消磨掉。

        您就读吧,不必考虑还没发生的事情,当您领着孩子把《论语》读过300遍的时候,您就不需要问我这些问题了。

王教授的回复:


    对言象意三层义理解得好!
    孔子说他常梦见周公,如果有人问:孔子又没见过周公,怎么梦见?梦见了又怎知那就是周公?
    则答:那不是取形,而是取象,甚至取意.取形是最低等的认识,取象则是从神交中心眼之所见,取意,则是心灵与之相感应矣.
    孔子这种取象取意的工夫,大概是从年青学琴时就渐渐养成了,故学文王操而能慨叹于文王之意象.
    推而广之,孔子入于是邦必闻其政,非求之也,亦非告之也,乃是感应出来者.
    易传云:夫大人者,与鬼神合其吉凶.中庸云:国之将兴将亡,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皆言感应之真实而不可掩也.
    然苟非至德,至道不凝焉,吾不知至德从何而来,而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吾人或可从玩辞始.所谓辞熟而后义透,日以圣言熏习之,冀其浸润有得也,此愚夫愚妇皆可为者,吾愿取之以与天下共勉.



下面引用由春花发表的內容:

您就读吧,不必考虑还没发生的事情,当您领着孩子把《论语》读过300遍的时候,您就不需要问我这些问题了

这几句话讲得简捷有劲,直透人心脾,可解百年膏肓之病,宜写入读经倡导名言录中.
“春花的读经生活”#309:

        “齐也很激动”,您感受到孩子的这种有成就感的幸福了吗?我们现在的大人往往都把孩子当傻瓜,以为孩子只会有食物玩乐上的满足,不会有成就感的,其实小孩子在他自己通过努力超越了自己时,在能力提升而轻易做好某些事情时,在这种单调的重复中,是有很深的成就感的,这种幸福不是你能外在的给他的,你给他吃好的穿好的,他可能会高兴,但他自己做好某件事时,他是会幸福的。

        让孩子读经典,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因为不需要理解,只要会开口说话的孩子,把说的“话”说成“经典”就是了,这岂不是很简单?此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是折枝之类也。那为什么大家都会觉得难呢?我想应该有两个原因:一是“不耘苗者(孟子语)”,某一天试一下看不行就骤下结论,说不行,这属于浅尝则止的;也有做了很长时间,但是拖拖拉拉,年头拉得很长,但是量没多少,天天看有没有效果的。二是心急严格要求的,孩子读的过程中出现的毛病父母都受不了,不明白本末轻重的顺序,在严格的没有弹性的规范下,把孩子的读经胃口管坏了,我总是这样想,该严格管的地方只有一点:看着书张口读,因为这是孩子能做到的,也是不难做到的,但是读得声大声小了、动作不断了、读错了、指错行了、不指读了、不专心了、读了多遍还忘等等这些毛病,是要在大量的读诵过程中逐渐培养和成就的,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不要有那么高的要求,或者一点点要求,一点点提升,在孩子的能力提升了以后,再去改他的毛病孩子一般也是会随顺的,因为他已经能把过忙了。比如孩子读得很快时,要求他读慢点,他是很容易的,但是在开始读得很磕巴时就要求快要求读得滑,那就是揠苗助长了。

        我给别人建议时一般都说得很保守,小妈妈一开始都认为做不到,以为我是“善意的谎言”,到最后往往都比我说的速度快。比如现在的多多都已经开始读《孟子》了,而齐齐妈做得也这么好,这都要看妈妈了,不在于孩子。

#315:

        “严格”这个词似乎用得不准确,我是顺上面的文义说下来的。应该说“有信心”比较好,“看着书张口读”,对一个两岁以上的孩子来说其实并不难,拆开就是两件事:张口读、看书,孩子首先发育的器官是耳、然后是眼、然后是嘴(舌),然后才是手脚等肢体动作的一步步精确,看着书就是用眼,舌头的发育有两个:一个是尝味,一个是说话,尝味是没什么教的了,在生活中自然就习得了,而说话是要教的,张口读是比较重要的,可以促进孩子的脑神经的发展,发展语言等等很多作用,所以我觉得孩子能开口读是第一步,也要坚持固定,看着书也不难,并不是孩子不行,一般情况下都是父母没有信心,看着孩子表现出来的样子说:你看他现在连开口读都不愿意呢,再要求他看书不就更不愿意了?其实不然,在二岁前,不必太要求看书,也可以每天多要求几次,一次少点时间,慢慢拉长时间,每次要求的时间以15分钟为宜,但是如果孩子没要求停是可以继续的,二岁---二岁半以上的孩子,可以逐渐要求坐在那里看着书(可指字也可不指,能指更好,不能指也无所谓,您可以拿着他的小手帮他),您就很相信宝宝能这样,他就能了,这个信心是很重要的,妈妈觉得孩子行,孩子就行,妈妈老是觉得孩子不行,他就不行给您看。二岁半以上可以固定一天读一个小时的时间,在那个静静地单调地读的过程中,开发了孩子的灵性,读一段时间您就会发现孩子的气质不同了,眼睛更亮了,甚至有些妈妈跟我说宝宝不愿意有病了(这没有科学依据哟)。在二岁--二岁半---三岁半这个期间,一方面养成孩子每天静静地在那里读经的时间,一方面要大量地听,一方面还要读一本《论语》到五十遍以上,这样到三岁半孩子就顺里成章地可以读四个小时以上了。

        子云注:在孩子两岁之前,妈妈做好读的榜样也很重要吧!比如想将来要求孩子固定时间、坐端正、拿书、指读、专心等等,妈妈首先得做到,而且要在要求孩子之前做好几个月的示范,这样孩子做的时候不就顺理成章了
“春花的读经生活”#379:

        明末理学家陆桴亭论小学云: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岁后,知识既开,物欲既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岁前,使之熟读。

        粗略的说,人类的心灵中有两种能力,一种是记忆力,一种理解力,以十三或十五岁为限,但这个界线不是断然的,在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中,理解力在逐渐上升,记忆力逐渐减退,理解力上升,就会对他所理解的内容感兴趣,只要前期有些积累,孩子就会喜欢阅读,读经和阅读并不矛盾啊,读经是精读,阅读是泛读,人的生命有限,熟读精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较轻便地吸取到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读经就是要把孩子一辈子能用得上的书读进去,也并不妨碍阅读啊。不但不相妨碍,还可以相辅相成。

        一个人在读过古文五万字、三百遍后(也就是一千五百万个单字),基本上读什么都不成问题的,这是我个人的感受,也是我从儿子身上体会到的,“素读”的学问是很大的,由我自己及儿子的感受,我推测,一个人学习任何语言,只要把那门语言的比较优美的文章五万字读够三百遍,语感就差不多等同于天生了,当然如果再兼顾一下语言的永恒性文化性,那效应就更大,一举就更多得了,同样的时间得到的结果会更好,当然这种结果不会一下全展现出来,会在人的一生中不断的展现吧?

        大量读经和大量练琴在“重复”上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方法”是差不多的,但是“内容”不同,“内容”不同,本质还是区别很大的,经典的内容是直探人性本源、吸取人生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琴的内容呢?俺不知道呢。

#391:
    深听和广听都行,但是一般情况下,妈妈在教孩子读第一本经典时都会觉得困难很大,最大困难的地方是孩子不开口,如果想让这个困难小一些,我建议您这样:如果孩子在一岁半以前,就广听,广听也不必听太多,只四书易经就可以了,再加一本英文经典,如果一岁半以后了呢就只听一部,您每天有时间也只念这一部,遍数越多越好,还想建议您,第一本读《论语》。

      不管深听还是广听,在孩子四岁时都可以强迫一下开口读了,因为说话再迟的孩子,这时也会说了,所以到四岁不管孩子听没听到自然说,都可以强迫一下读,至于是不是有本事让孩子有兴趣读,那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事,怎么着都行的。

       给孩子大量听就是给孩子大量酝酿的机会,孩子听的内容到了一定遍数的时候就说了。

#193:
        我只所以更希望人人都能大量读经,是因为只有大量,才会很短时间内读出兴趣,也是因为我觉得这是孩子在六岁前唯一能最大长进、也是能教能做的,这是老天爷在帮忙的时候,此谓“惠而不费、劳而不怨”,那就把这一样做透,十三岁以后,一般情况下都不适宜这样读了,因为理解力已经成熟,语文英语以及文化教养应该都已经打完基础了,是发用的时候了,是把已吸收的内容整理(当然成长的过程中已经整理很多了,默默地整理、默默的懂),但是如果知道读经的时间很晚,孩子已经大了,如果能强迫一下,让孩子大量读个两三年,然后再大量阅读,我觉得也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了。

        我们读书的目的最后都是为了悟、理解、发用。悟的第一步一定要熟悉再熟悉,熟透的,不一定能大彻大悟,但不熟透的,大悟的可能性更小,甚至没有可能。有些书读一遍就没用了,而经典,是一辈子都不能扔的,可以陪一辈子,我们不可能到最后超越孔子的境界,圣人的境界是“人伦之至”(孟子语),知识是日新月异的,而智慧一成永成。

        圣人的言教里是他生命的境界,所以读多少遍都不为过,三百遍我觉得是最少的数了,也就是一个基础,当然一百遍现在也算不错了,孩子有了这三百遍的基础,以后还会一读再读,如果没有这三百遍,孔子还没有进入生命,以后他还是不一定会读的,或许因为国学的复兴,社会的趋势,某一天孩子还能翻翻,但是因为从没有把一本书读烂过,因为没有这种体验,也就没有这种深度的幸福感,他是不会耐烦读这么多遍的。

从子云的楼里搬过来,是春花姐的原创,谢谢两位啦!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7 22:31
今天三个孩子照常读经,越来越感觉,教孩子读经,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孩子的情绪,如何调动他的积极性,培养好的习惯,慢慢就步入正轨,水到渠成!英文还是一个一个的蹦单词,已经很知足了;读经只要不着急,家长不急,老师不急,一切没问题!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9 18:16
从今天下午开始,上课同时听德语伊利亚特,英文,爱和乐照常听;至善今天英文小小突破,在我耳边小声跟读,每个单词都不清楚,一个都没有漏掉,已经很开心了。前天张老师发高烧39.9,喝200g的生姜,30枚红枣,红糖适量,之后吃了一点煮的非常烂的面条,出汗几次,第二天早上退烧,幸运!以后每天早上煮姜枣茶给她喝,她准备生个小宝宝啦!
作者: 小花妈    时间: 2011-4-9 18:41
学习了!带三个孩子读,经验一定更丰富。
您这是自己在家里开的读经班吗?
看您提到背经时“一字不提”,我家孩子也朝这个方向努力呢!
作者: WINGOO    时间: 2011-4-9 19:21
看到过遂昌读经班孩子背孟子,易经,论语的录像,
好像都是同背没人提醒的。
不知道录像的时候有老师在旁边提醒嘛?
还是就是自己在背

感觉以我们目前的状况,
恐怕300遍也需要提醒。
想不提醒,肯定要另外下功夫了。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9 21:02
标题: 回复 #10 小花妈 的帖子
不是家里开的,跟家里差不多;是滨州的一个学堂,这三个孩子都有点基础,所以拿出来单独教的。另外一个班有12个孩子,都是新的,在读弟子规,论语。也是希望一字不提的过,目标在这里,不一定全部做到,有一半算过了。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9 21:10
标题: 回复 #11 WINGOO 的帖子
去年在云山书院的时候,大一点的孩子背易经上经的时候,是一字不提的,是真实的;300遍至于能不能做到,我不敢保证,若不能,就再读,有那么一天可以做到的!论语读300遍是基础,读500遍的也有,读1000遍的成人也听云山书院的余老师说过,余老师还带他参加过陈大惠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至于听德语呢,现在不过是听,还打算找法语,意大利语,俄语,总之,先找个6种左右的听听吧,至于以后学不学呢,看机缘巧合吧!因为是全日制的读经,时间比较多,不在乎多一两种!
作者: 小花妈    时间: 2011-4-10 12:55
原帖由 紫霞湖 于 2011-4-9 21:10 发表
去年在云山书院的时候,大一点的孩子背易经上经的时候,是一字不提的,是真实的;
论语读300遍是基础,读500遍的也有 ...


长见识了。
书院的老师见多识广,有空时,还请多谈谈书院孩子们读书的情况。谢谢啦。
作者: 子云008    时间: 2011-4-10 14:37
原帖由 紫霞湖 于 2011-4-7 13:03 发表
从昨天开始,三个孩子开始英文读经:仲夏夜之梦;之前他们都是听的比较多,没有什么读的经验,一切从头开始!晚上睡不好,觉得自己责任重大,自己又教易经,又教英文,易经勉强可以,英文真是一点不会,一点不懂 ...


        “教育要处处谨慎,我们是教孩子成真人,成圣贤;不是批量生产背经人。”信然!信然!
        正如孩子学琴,是要学音乐,而不是想成为弹琴的机器

        羡慕紫霞湖,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弱弱的问一句:您最初是怎么开始读经教学的呢?怎么给自己和孩子联系到读经书院的呢?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11 21:36
教学谈不上,不过是在带自己的孩子读经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再看别人的经验,正反两面都看过之后,渐渐有点明白了,或者说释然,不那么在意读经的进度,或者指字,遍数之类的。因为已经决定走这条路了,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遇到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不过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而已,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读,现在已经习惯了,天天读就好。在云山不过是做生活老师,真正开始教,也就三月一号到现在,天天也是头大的很,不过还好,已经步入正轨。最初就是现在。
      联系到读经书院,是从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上找的,全国的联系方式都有,基本上当时都问了,我是希望两个条件:学校要开的长久,不要天天东奔西走的换环境,很累;要大量读经,至少6小时;其实还有一个潜在的限制,学费太高承受不起,尤其准备读十年,所以,云山当时教职员工的孩子是5400一年,算是全国最低的了,150多年的清朝古建筑,余老师也是要长久做的,读经8小时左右,很好去了。
      还有,环境非常好,三面环山,一面是河,从学校到山下,走路不过8分钟,一个下午可以在山上逛到5点,到校不会耽误吃晚饭的;不过,今年的学费涨到8000,工资不涨,还有从泰山到长沙过年回去买不到火车票,是找人买的济南到广州的卧铺,加上回来将近千元,所以二月底回来了,来到滨州的孔子学堂,也是网上找的。一个是家近,一个是做义工免全部学费,一个读经时间在8小时左右,还有就是全素。
      具体,i您若想找学校呢,可以私下找我,基本上可以跟你说说具体的细节,或者加我QQ:770289471,紫霞湖,不过白天没有空上,都是晚上9点之后。
作者: tracylin2002hk    时间: 2011-4-11 22:09
标题: 回复 #16 紫霞湖 的帖子
很欣賞你的決心,我記得我在台北見到王教授時,他給了我孟老師的電話,我也打了,但是還是捨不得送私塾,所以子仁&子允只能有限度的讀了(以我的能力),而轉變在家不上班,對我來說也是很大的變化,但是十分值得的..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12 18:49
乐乐读易经下传5-7,50遍之后今天可以熟练的读了,他自己很开心,跟我说:
妈妈,你知道为什么我的易经读的这么好吗?
很有点炫耀的味道,我还真不知道,乐乐这段时间进步很大,
因为我在你肚子里的时候就读过啦!你不知道吧,哈哈哈!
可我很确定,在怀孕的时候没有听过易经,???
作者: WINGOO    时间: 2011-4-12 18:58
记得刚来这里的时候,刚好看到乐妈找学校呐

“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遇到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不过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而已”
很有气魄!

加油!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14 22:16
虽然三个孩子都大量听过英文,不过连字母都没有学过,更不要说单词量,到今天才稍稍能够跟着读,不过是能发音罢了;下午加了新的内容。还是很满意的,至善可以跟着出点音,还可以不漏的指,虽然不一定指的准,他大概觉得跟易经是一样的。还会说,老师真好玩,是吗?
     孩子们一点都没有心理障碍,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或许是我的要求太低了。
     易经上下传,开始连读,乐乐要40分钟左右,至善至行就读的快些。
     不过渐渐发现,在刚刚开始新的章节,特别是前面30遍左右,越是要求指的非常精准,反而背的效果慢些,因为孩子特别怕到那里读错,心理很是拿捏不准,反而在50遍之后,可以指的非常好,连读也是非常容易的;所以,有时候糊里糊涂的也就会背了。老师省心,孩子轻松。
      也可以说,这是偷懒的办法,呵呵,有点好玩呢!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14 22:58
把春花姐的帖子搬过来,非常感谢春花姐,阿源妈妈!要好好学习一下!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初期的深耕是最容易让人产生迷惑的地方,有的人说以兴趣为出发点,找一些孩子喜欢的浅的内容,一点一点引导孩子进入深的,大量的阅读,这也是个方法,其实更费时费力,如果两个孩子一个是先难后易,一个是先易后难,最后达到相同的水平,如果统计一下所用的时间,应该后者是前者的几倍以上,而且先难后易的结果是孩子越来越容易,以至于一辈子容易。

您以上的计划,我觉得很好,但这我是没经验的,只能凭着感觉说。这个感觉是由于对读中文经典的体会,就是诵读这件事情,在孩子踏踏实实地读过几百个小时之后,我统计我身边的人读的时间,大概最多在400--600个小时左右时,就会喜欢上诵读,那英语也应该差不多吧?或许会多一些,但是我感觉600个小时孩子的语感绝对是练出来了,不管读什么都会练出来的,这叫功夫,而且如果读一本的话,会更快。一开始不要贪多,一句一句一页一页,多遍,时间够,踏踏实实,会看到明显的效果,有的人怕不复习前面的忘了,其实忘了也不要紧,这个读的这个过程累积起来的时间才是重要的,况且语言的重复率是很大的,不断重复的内容,孩子自然就记住了,整体读完后再重读即使全忘了重读,也会比第一次读时强太多了,如果两三年能深耕过一本书,我想任何人的英语能力就都足以自学了,我同事家有一个孩子,读的是一千句,一天一句读30遍左右,读了一年了,在幼儿园里其它学儿童英语的还没有赶上他的。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14 23:04
还是阿源妈妈的帖子:第10个音频:
One that composed your beauties, yea, and one
To whom you are but as a form in wax
By him imprinted and within his power
To leave the figure or disfigure it.
Demetrius is a worthy gentleman.
第11个音频:
HERMIA: So is Lysander。
THESEUS: In himself he is;
But in this kind, wanting your father's voice,
The other must be held the worthier.
THERMIA: I would my father look'd but with my eyes.
今天才看懂了,每换行第一个字母均大写。
第10个音频阿源只跟读10遍即能自己读了,第11个音频也是跟读10遍即自己能先读了。
比如第10个音频跟读10遍后,我们是这样子读的:
电脑放“one ”音后,阿源即读“that composed your beauties",阿源停下,我只好让电脑跟着读“that composed your beauties",阿源听了像是被人“催”了一样,继续读下去“yea,and one To whom you are but as a form in wax",电脑随即跟着读。(电脑为我手动的)
也许是这两天的内容较简单些,阿源发音好像也比较清楚些。
昨天与今天共读了3个音频,每个音频45遍。


这个跟读的方法,还是第一次听说,可以试试看
作者: envcmx@163.com    时间: 2011-4-14 23:14
标题: 回复 #22 紫霞湖 的帖子
我QQ名是紫霞仙子嘿。
你在学堂里能问问吗:为什么仲文本每行第一个字母有些地方是大写(前大半部),而有些地方是小写(后小半部)呢?我这里有一个WORD版本的,一个是PDF版本的,均是这种情况。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14 23:15
你就这样读下去,不要回头复习,也不要怕孩子忘了,忘了也没关系,忘了孩子的水平也在长进,整本书读完后,再重头读,您就当从没读过,每段读10遍就过,每天还读现在的时间或更多时间,应该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读完整本了,那时再重头来,可以一遍遍地从头读到尾,这样读完100遍后就可以看点英语的小动画片之类的,声音字幕都要是英语的,一个多看几遍,孩子在情境中会自然学会很多单词。再辅之以低幼的英语读物,孩子与现实很快就接轨,不过要注意不要本末倒置,要把这本经典一直读完300--500遍才行。如果不着急与现实接轨,这些是不必做的。


以上是春花姐的帖子,谢谢春花姐,也准备试试这个方法!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14 23:35
我先把我的操作方法介绍一下,一方面可以给即将启动英经的妈妈们一点借鉴,一方面很希望能得到指点,一起摸索。
操作方法如下:
我们是用千千静听,先放音频一、两个单词,暂停,
然后阿源“背”下面的内容,
等到阿源停下来了,播放音频,重复阿源读过的内容,
如若阿源不能继续读下去,音频再播放一、两个单词,阿源再继续读。
多听多读是原则,春花姐的方法主旨也是多听多读,同时又会给人一把推力,能够一直往前走。
24个音频完就读完了一个ACTI(总共了5个ACT)。预计这周能够完成。
附:之前的听的功课要做足,我们已经听了有一年了,之前有几次”企图“读英经,都没继续读下去,这次能读得较顺利,一方面是之前听得多的原因,还有就是春花姐的这种不复习的方法了,有点”无为而治“的感觉,先读一年,然后当作都没读过一样。
前几天齐妈问我不复习的玄机是什么?我没回复,就想让阿源妈根据实践的体会写出来,更有真情实感。还有就是这样读的好处是很多的,要写全不容易,写不全就有挂一漏万的感觉,那我在这里试着写写其最主要的好处:

1、这样读,没有复习的困扰,无论是读英经还是中文,复习是最困扰人的,它让孩子大人的心不定,又会陷溺于复习而不能前进,有的人读了一年还读不了几篇,这样就看不到效果,然后就会没了信心。

2、这样读,孩子的心是稳定的,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每天的难度是一样的,他没有机会偷懒(因为没有读熟的复习),那么孩子就会在这个过程中稳定下来,越战越勇。

3、这样读,是从难到易,在一本书从头到尾读的时候,难度是一样的,孩子没有比较,就没有难易感,读完一本后,他的能力就大大地增强了,这时再从头来,他会感觉好简单呀。

4、这样读,基本上能保证读完整本,分篇读完第一轮后,孩子的英语能力提高的程度父母是会发现的,比边复习边读的效果要明显的多,第二轮读的时候,孩子基本上是喜悦的,这时妈妈的压力就轻了。
。。。。。。

说是读一年,这样读是用不了一年的。天天像源妈这样坚持读,一年后孩子的英文您会惊喜的,语感就像天生的一样,我们拭目以待~

发现阿源在读新的音频时,一般要过30遍,读的质量有第一个质的飞跃。
妈妈们可以参考一下!


从今天刚始,从读第34个音频开始,我们的读法改变了。

读完20遍接不了也没关系的。

与听的时间缩小一半是有关系的,听对小孩子很重要。您是否可以做到听的时间不缩小呢?如果做不到,就这样下去也没关系,尽量就行,孩子能读到什么程度没关系。再读二十个---五十个音频左右应该又能接上了,那时能力也就又提高了。

我建议您,在1000和仲之间选择一个来放。因为到了后面,您会发现您得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进行“洗耳”,时间不够用啊。之前我们也绕了一大弯,两个都有听。
选好一个将来要学习的教材后,将朗读的作为“背景”,因为,朗读的更具连贯性,对孩子天生语感的形成是非常有帮助的。跟读版的更适合真正学习的时候使用。但我们只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用了一小段时间的跟读版,直接就上朗读版了。

      以上是阿源的读仲夏夜之梦的方式,打算完全搬用,不知能否合适。谢谢春花姐源妈!


一天一个音频,至少过20遍。
四个月后,当作从没读过一样,重读!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15 00:13
爬完源妈的楼,爬春花的楼,搬过来慢慢看:


上学的孩子,周一至周五每天保证半个小时有效率地读,周六周日两个小时有效率地读,节假日、假期每天三---四个小时地读的话,两年内四书都能过300遍。我说的这个有效率不是急冲冲地,妈妈的心态要平稳,而是在读的过程中不停,可以慢,但别停,这样看似慢,实则特别有效率、出活儿。另外就是别老惦记着前面的复习,就像我前面说的一直往后读,最后四书都到300遍后瓜熟蒂落,一起背,这样是效率最高的。

其实怎么样都可以的,不过,既然您问我了,根据你的性格(相信你能够坚持下来),我建议让齐指读吧?慢是会慢一些,妈妈也会比较受煎熬,多多是这样读下来的,但是这样读过后,孩子的读、看、认字、静定的能力会一下子提高上来,一旦孟子整本读到三、五十遍后,孩子的能力就稳定下来,不会再反复了,大人也会越来越省心了。
本来我想等阿源读完第一轮并把读少的部份补齐后,再告诉你:让阿源自己操作音频。这是一条长久的学习之路,一旦定下来,后续会非常省心,不要小看孩子,他的小手可好使了,一开始可能会笨点,这时不要着急,磨刀不误砍柴功,四岁以后都可以这样做,四岁以前有点难,以后无论是录音机还是电脑的音频,都让孩子自己使,大人只监管他不要做别的就行,只在边上呆着帮他,起辅助的作用,他以后会越来越熟练,又锻炼动手能力,再者还会形成长久的学习习惯,父母的能力精力又不至于限制孩子的发展。

我儿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去吃肯德鸡(那时不知肯德鸡不好),我就让他俩自己做,每人给50元,我坐着等,无论多慢,就等着,他俩自己先想买什么,再问我要什么,算好钱后排队,再自己端回来,有时我会帮着端一下。后来小学学英语的时候,我直接让他俩自己查文曲星(我一下都没教,他们自己鼓捣),后来听录音,我就让孩子直接操作复读机,稍教一下,然后就是在边上呆着了,孩子在那里小手弄着复读机,亮亮的眼睛一眨一眨地一会儿跟读、一会儿看书,一会儿写,妈妈我在后面安静地呆着,有时不觉就呆了,至今想起那个情景,还有些感动呢。儿子从学英语开始,就是他们自己学,我没有教念过,我也不会,当然我儿子英语并不算好,那是因为起步晚,也没有用多少时间学。但是儿子学英语的能力,却是挺了不起的。
后来看到王教授的读经教育,我又完善了儿子学英语的方法,反正我是越来越轻松。
谢谢春花姐。在您的建议下,论语就顺了孩子的心意,就这么通读下去。

我还有个问题:

英经我们刚刚起步。可是,一旦我对照文本,提醒孩子他读错了,他就变得很不耐烦;要是他重读几次还错的话,那就更是 ...
温柔的提醒下孩子,在还没建立信心前如果老纠错会打击积极性。妈妈读的时候可以故意读错,让孩子提醒,这时候他会觉得妈妈原来也会出错,他信心会大增。

刚起步提醒是会打击信心的。本来信心不足还要重读几次,孩子肯定会不耐烦,可理解,开始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先建立信心比较重要吧。

昨天让儿子读一本非常简单的绘本,开始他不读,说不会。我就大声读,故意第一句读错了字,这下他来劲了,马上自己读起来,还纠正我的,说妈妈也读错了啊!然后自己笑得那个开心啊。

端端不喜欢重复,即使是她不会的,还没有学好或学过的东西,她都不喜欢重复地听和看。 ...
我儿子也不喜欢重复,为这个事情我还仔细考虑了好几天,当然是在知道读经教育后,才能反省到的。

后来,我想,重复或许我们人生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素质与涵养,越不过去的,如果忽略了这点,人的生命往往不会有那种沉静的、甚至是活泼的光彩,这里的活泼不是外面的活泼-----那是多动症,而是心灵的活泼,如果按科学的说法,应该是右脑的活跃,也许是灵性的源泉吧?按佛家的说法,应该是培养根本智的较好的熏习手段、最好的助缘。

所以我觉得您首先自己要喜欢重复,自己喜欢了,一言一行对孩子就会有感化,时间长了,孩子就喜欢了。比如佛弟子的孩子往往都会信仰佛教,那是因为父母亲心诚所致。


如何提升兒童讀經的興趣  
                                  王財貴老師
  幾個月前,本中心曾作一項讀經班開班狀況的調查。希望參與讀經教育者提供有關讀經教學的心得和建議。有些朋友提出不少疑難,其中,最主要的是:兒童缺乏興趣怎麼辦?如何提昇其學習興趣?
  這是實情,教兒童讀經,最常遇到的難題是兒童提不起興趣,有很多家長或老師都備受壓力,甚或放棄,這是很可惜。但凡是教育都會有這種問題,也並無一定有效的辦法可以完全防止。在此只提供一些可能的建議,作為參考。
    首先,流行可以製造興趣。兒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讀,就比較有興趣。就好像兒童不一定喜歡上學,但人人都上學,他就上學了。也並不一定大家都喜好鋼琴、喜歡英文,但大家都去學,他也就比較不排斥了。所以一人讀經較難,如招集鄰居親友的小孩一起讀,則興趣將大為提高。
    其次,大人的熱力可以感染兒童的興趣。所以家長和老師都須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熱忱,若起初兒童未進入情況,須有耐心去等待。有些家長不但有興趣,而且真的和小孩一起讀經,互相考試比賽,雖然每次都是大人輸,但大人也因此溫經受益,而且一家興致高昂,是最好的親子活動,這種狀況當然不可多得。所以有時也要用些手腕,曾有一個很有誠意要讓其小孩讀經,而小孩郤不大有興趣的家長,問我辦法,我告訴他說:「回去正經的告訴你小孩說:其他一切皆可商量,只有讀經這一件事,不可商量,你非讀到小學畢業不可!」此法果然有效,但只提供給有極大信心的家長用。
    其次,情感可以維繫興趣,家長平日與小孩情感濃厚者,較易帶動興趣,老師讓兒童覺得可親,兒童也會因喜歡老師而喜歡讀經。
    其次,成就感可以提高其興趣,讀得愈好愈喜歡讀。所以教師要維持其成就感,對功課好的兒童,固然可以讓他有成就感,對功課不好的兒童,只要有進步即表示滿意,加以讚賞,也是一種成就感。
    其次,獎勵可以吸引其努力,獎勵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是計點數,或蓋章或發卡,累積點數而給獎,獎品可以是禮物或讀書禮券等,最方便是給分數,寧可給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費,空歡喜也有效果。
    其次,變花樣可以激勵興趣,讀經所能變花樣是在讀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帶讀,或齊讀,或接龍,或默讀,或當場試背,或提問回答,都可。但如不會變花樣,只平平常常亦可。有時平平常常也有一種引人士氣,其中也有趣味,兒童的感應最靈敏,他也會被誠意所感動,並不是非玩花樣不可的。
    其次,講故事,講有趣的常識,不管與本課有無關係,都可以增長興趣。
  其次,最不得已是做遊戲。
  最後,如果有些人依然提不起興趣,而且反抗太大,則放一放,停一停也沒關係。只要他還沒十三歲以上,都還有機會等到他回心轉意。不過,(十三歲以上的人,可能要等他自己省悟過來,才有再接觸經典的機會,這時大體是四、五十歲或七、八十歲了。)

今天不能再爬了,明天起不来,没法读经了,非常感恩春花姐和各位妈妈们!












以上是对上学后的大孩子说的,没上学的小孩子,就没有这么快,如果全天在家每天四个小时的话,中文三个小时、英文一个小时,天天不落,大概可以两到三年把四书读完300遍,英文应该读完一本,如果每天两个小时的话,就会再长一些,这些都是我大概的统计数据,具体到个人还会有差别。但是这些小孩子到了小学年龄的时候读书的能力就已经很强了,也会因为读经,口齿与头脑在发展的敏感期得到锻炼,会变得很强大,呵呵。再往下读是不费力的了。其实四书读完论、孟300遍,大学中庸也就算读完了,那是很简单的,再读《易经》也是很简单的。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16 10:42
我的想法是分篇读到熟练后,大概也就30~40遍左右吧?然后就进入整本读,不要一段一段复习,那是很困扰人的,特别是到后期越来越多,也不必要求背,就是根本就不背,孩子如果想背、自然而然能背下来,就当好玩背一下,只鼓励,别批评。只读到300遍,然后进行新的,读过300遍的书每星期或每月复习一次,别管忘没忘,等到要背的经典全部读到300遍后,这时瓜熟蒂落,一起再一本一本背,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而且这时即使不背,也没关系的,这些功夫已化在孩子的生命中了,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即使想忘也是很不容易的。

以上是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上的木木老师的帖子,转过来,学习,感恩祝福木木老师平安健康!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16 10:50
季谦:

        凡做事,有本有末,本为主,末为辅。人生处处能本末兼赅最好,但往往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则舍鱼而取熊掌,乃为聪明之选。不要舍了熊掌而取鱼,更不要既不可兼得,就完全放弃。

        语文教育,语文兼备,最好。但不一定能兼备时,本应以文为主,以语为辅。但目前,全世界——当然我国也必然是——是以语为主,而明显忽略了文。本末倒置,此所以语文低落之主因也。

        现在,提倡孩子读经,正是以文为主的教育。至于读音正确如何,是次要的。这不是说一个人可以随便乱发音,而是说,一个孩子从自然的学习中,发音再差也差不到那里去。

        不过,如果环境许可,有人可以帮孩子正音,那当然以正音完美了。

        只是,要随时知道,求正音是附带的要求,不把它当主题就好了。亦即:不要到:「发音不正是罪过」,或「你发音不正,就不让你读经」的地步就是了。

        英文读经的教学,也应如此看。

        我们当前学校体制的英文教育,认为英语发音很重要,总是要求发得很正确,有钱的学校,必要以「外籍老师」为号召,其实是局限在「只注重发音」的框框里。结果,乡下的孩子,好像就该注定学不好英语了,而所谓「美语学校」出来的学生,他的英文程度又有多高?纵使能讲一口漂亮的「英语」,外国人也不会因此就看得起他。这叫舍本逐末。

        所以,学问为要,技巧次之。读经为要,发音次之。


以上是子云的楼里转来,祝福子云,先生健康平安!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16 21:03
标题: 回复 #28 紫霞湖 的帖子
刚细看全球网上的帖子,才知道木木就是春花姐,实在不好意思.
     今天至善至行的爷爷因癌症往生,两个孩子一直在找妈妈,心疼孩子只能抱抱亲亲他们,愿上苍怜悯,赐他们安眠。
     读书晚上读的很好,三个孩子分别指字带读,当小老师的感觉很不错,他们很享受。还告诉他们,很快易经就读完了,后面的,他们好开心,小小的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自信。这是他们不竭的读经动力来源。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17 22:06
孩子读经,您要有耐心陪着她,管着她,挟持着她把最困难的地方一点不偷懒地做过去,可以严一些,一次也不允许犯这样的错误,这样孩子就知道此事重大,您的重视孩子是可以体会的,以读经为例,如果您能陪着孩子读完《论语》《孟子》三百遍,她走过了这样的实践过程后,在这个过程中心就沉下来了,会真的感受到实践中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还有实践中所有的真正的体会,这是孩子自己的,不是您给她的,您只是起到了一个扶持的作用,有过这样的过程,孩子的习惯固定,偷懒耍滑的习气就应该没有了。或许您会说,要这么费劲呀?以我的感觉,是要这么费劲的,这其实也是一个人的大能力,就是有了困难不退缩、不绕。经典里是处处说了这些道理的,就是“诚信”的品质,当读多了以后,这些品质内化为孩子的品质后,她可能就不这样了。
英语可以先听着,我建议您只听一段(5分钟左右),把这一段每天听至少两个小时,两个月后就听了1000多遍了,孩子《论语》过了困难期,而英语这5分钟的内容也听得非常熟了,那时齐就会开口了,然后把这一段读个三十五十遍的,在读的过程中再听下一个音频,这样踏踏实实地做,效果是会很明显的。否则的话您就会在不开口的困难中磋砣下去的,浪费了孩子的大好光阴。我只是个建议,您要依自己的想法再权衡。
天听读看的时间加起来是可以满24小时的,王教授说的10个小时我认为还很保守呢。其实一天如果能确实做到10个小时听看读的话,一年下来的效果就很好了,这叫做大量,每天按一下CD看起来很容易,在现实中并不容易,我身边的朋友大部份都是在我的不断提醒下进行的,一段时间不提醒,就不了了之了,一个简单的按键动作,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会坚持做一个月,如果能在环境中大量地做了,孩子实在强迫不了读,也就算了,这也就尽了人事了,不过别把孩子当成和你一样的心灵脆弱就行,当然了,妈妈以各种善巧来教育孩子那是更好的,只是别走岔了道或是以工具为最重要,最后忘了要走路了,有时候,没有善巧往往是最好的善巧,这要“居敬行简”的,也是经典性格之一。
真羡慕你,宝宝可以学着说了,音不准确不要管,只要跟着CD说,能说到什么程度都行,短句能说对七八成,长句能说对五六成,就算遍数,二十遍就可以过去,进行下一句或下一部份,等整本书读完后再回来,他就应该全说准确了,即使说得还不十分准,也应该八九不离十。
您说的孩子的现象,是再正常不过的,不过,父母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体会以及教导的方向,就是不一样的了,从这里才能分出教育的眼光及你对教育的理解。这里无所谓对错,只能自己体会其深浅,所以最后也只能根据自己的决定来教导自己的孩子。

说了一些大道理,想必您早已知道了,那么在实践上,我觉得,您可以暂时用一些善巧或是技巧,别把孩子定格在这一刻,他今天不行,不等于明天不行,每天都充满希望地鼓励他,即使强迫他也是内心真的相信他,孩子一时说不愿意不要害怕,人都是有惰性的,经过一定的努力后超越自己的惰性又会非常开心、幸福,这一点表现在孩子身上尤其明显,孩子是一天一天在变的,您就记住别把他定格在某一个瞬间,而他的变化不一定按您的标准变,或许有”无心插柳“的效果呢。

总之,带着信心鼓励也许是最好的办法吧?也锻炼自己每天有信心地单调做同一个事情,这是最简单的又是最难的。
现在很多讲素质教育的书都说西方数学教育,美国的孩子的计算能力很差,但思考力创造力强,我觉得这个原因并不在于计算能力差,而在于他们敢想敢做,美国的父母可能不太怕孩子犯错误。他们在数学基础教育上的缺点我觉得是计算能力的欠缺,这样其实也是影响其思考力的.

前几天,我看朋友教孩子读经,那个孩子一直不开口,我观察了一会儿,觉得好像是跟不上,就说:你两个字两个字带读,朋友就两个字带读,那孩子就跟了,那个孩子说话很清晰、流畅,那妈妈就以为孩子都能跟得上,其实他跟不上,妈妈两个字两个字教的时候,那个孩子就跟了,后来念到五六遍后,就可以一句一句念了,所以不知道这个原因找得准不准,应该都可以启发您,在实践中多观察,别老想着孩子是故意不念的,动不动就要疯,呵呵,根本就没那么严重,有时是他能力不够,这时要缓一下,缓一下不等于不做。一时的不好不必太过忧心,孩子在这个时期读说的能力是一直在变化的。
我觉得如果想快些开口,有一个比较笨的方法可以供您参考:一本书的音频大量地放的同时,每天用半个----一个小时的时间,让孩子看着这个句子只跟读一句,就一句话或长或短都行,在这个时间内就循环地放着,孩子什么时间能说出来都不要紧,说不上来也别干别的,提醒并鼓励孩子尽量跟着说,只要能大概不落单词地跟着说了(不管说得好坏),就开始计数,说二十遍,这个时间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十天,就等着孩子开口读二十遍,进行下一句,这样一句一句地来,别急,孩子会越来越快的。这个方法看似笨,有一定的积累后会有加速度。

慢慢倒着爬春花姐的楼,好多宝贝重新整理搬过来,先谢谢春花姐!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17 22:14
一天半本也蛮好的呀,呵呵。

这样试一下您看行不行:和齐商量一下,每天要读一遍后,再唱,就是说唱是可以的,要完成一遍的读诵以后,随便读,愿唱就唱,就说:齐宝宝呀,你现在的能力很强哦,快快地读一遍简直太简单了,天天读它一遍,不知有多少人羡慕你的能力呢,好可惜,齐宝宝有这么好的能力却总不尽力地发挥出来太可惜了!·#¥%……—*, 总之,在小孩子不太难达到目标时,有信心地鼓励是最好的方法了,如果他离目标很远,这样可能不凑效,因为不太难,一旦经过努力达到了,他会有很强大的感觉,这时再鼓励鼓励鼓励。。。。。。指不指字没关系,看着书就行,试试?下一本读《孟子》时可以一开始就各种要求一起上。

指读不会影响听力记忆的,以我的经验,还会有帮助,如果孩子已经指读,即使慢,也坚持下来,可以不必太严格,读快的时候可以滑指或只看书不指,这样初期的慢不要紧,等整体能力上来后,进步会有突然跃升的时候,所谓的整体能力就是心能,眼耳口身等器官都是直接连着心的,动用的越多,当然效果就会越好,在这些器官中,对脑神经刺激最大(精神)也就是对心灵的锻炼最大就是舌头了,所以如果一个孩子暂时不指读,就只是读背,对脑神经的开发也应该是最大的,这个舌头不是指味觉,而是说话,说一些复杂有用优美的,如果还能再加上指,就又动用一个器官“身”(手),要谐调在一起当然会慢,别怕,当然了,如果孩子太小,比如一岁以前,肯定指不好,这时就不能强求。
我觉得孩子接受不接受不是很主要的,关键是大人想不想教,当然乐于接受更好,一个好父母,能做到把有用的东西,孩子一开始不接受的内容,让他慢慢接受并爱上,而把那些没用的有害的内容让孩子毫不留恋,这才是应该做的,当然并不容易,但至少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如果孩子喜欢的内容恰巧是好内容,就因势利导,如果孩子喜欢的内容虽很好,但不够高,我们可以找一个适当的时间来做,不知这样对不对?

您说孩子不接受长幅度加遍数等等,这也没什么,所有的孩子都这样,我告诉您一个好方法:就是真心实意地鼓励并用正面的激将法,不一定一天凑效,但连续十天八天的,一定见效。
您可以事先要求一下孩子,读的声音要字字让妈妈听见,如果妈妈听不见就不算,这样不就行了吗?不用怕打破连惯性,无所谓的,在读的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解决的越快,最后的连惯性越好,只是要有一个度,别过分吹毛求疵就行,要给孩子一点改进的时间,别急燥,告诉孩子,然后等待他改正。


继续爬楼,搬过来。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17 22:29
一是张口读、二是看书、三是认字,张口读是最重要的,看书是其次的,认字是更其次的,其次的意思不是不重要,而是说可以缓一缓,一点一点来,在孩子能张口读的时候就让孩子张口读,这样孩子越熟悉就越喜欢,孩子能看书的时候就让孩子看着书,虽然一开始是瞎看,头三十遍的时候,孩子有时候看有时候不看,您就尽量要求孩子看,这次不看下次还要求,每次都要求,该翻页了就提醒小孩子,每次翻页都提醒,经常拿着孩子的小手指一指,等等这些方法,您还可以再发明些方法,但是归宗是一个,就是让孩子多看字,多看正确地字,一定要有耐心,这样一本书分篇读完三十遍后,孩子如果看书看得多的话,就会认识不少字了,同时对这本书就有点熟悉了,这时全篇复习,妈妈还是以这种方式来领孩子读,一天能读多少时间就读多少时间,尽量多读,但是不要少于一个小时,一般读到七八十遍的时候,孩子就会认识这本书一半的字,并且孩子大部分都会背了,这时可以让孩子指字自己念,他不指也没关系,有时孩子念着念着就丢了,这时您鼓励孩子自己找,实在找不着,就告诉他,不必发火、较劲,就这样,在孩子读完这一本书300后,基本上这本书的字就都认识了。妈妈们都爱看这样的效果,其实这不是最主要的,这300遍的功力是主要的,以一个两岁开始的小孩子为例,假如一年半能这样读完第一本书《论语》的话,在3岁半的时候,自己就可以进行第二本书了,孩子就养成了读的能力,这时妈妈就可以省心了,这多简单呀,在这个“攻关”的阶段,您只做这一样,每天念兹在兹,诚心而做,您可以边读着这一本书边听英文,使劲听,大量听,可以不听中文,中文就读着越过去,这样就良性循环了。等这一本书拿下,不过才是4岁5岁的小孩子,他已经有能力读书了,而您看看,现在的大学生有这样的能力否?现在的高中生有这样的能力否?
是啊,绵密地做,轻松期待。事总是一点一点做的,不可以一口吃个胖子,但是又不能蹉跎,总之,尽人事吧,您越有信心,越安静,家里的气氛越好,可能效果会越明显,您每天心急火燎的,虽然嘴里没说出来,孩子也会受感染,多鼓励,多赞扬,慢慢地您会发现孩子的潜能无穷呢。


先谢谢您的信任与表扬。

您女儿刚四岁,就背过这么多了,真让人羡慕又替您高兴。我的建议是这样:

1、背过的,相信至少都能熟读了,可能读得还不是太快。

2、拿《论语》作比方,一般情况下,张口读超过七、八十遍大概两个小时就能读一遍,超过一百到一百二十遍左右时,大概一个半小时能读完一遍,超过一百五、六十遍时大概一个小时能读完一遍,最快大概四十分钟左右能读完一遍。

3、您现在就整本读,如果能整天在家,先只读《论语》,第一个月,一天争取读两遍,如果读不完,就一天读一遍半,三天读两遍,当然能多读更好,第二个月每天读两遍。

4、第三个月,加读《大学》《中庸》《老子》,每天一遍,再读两遍《论语》,直到《论语》读至三百遍(一定要画正字哦),以后每星期复习一遍即可。这时,《老子》《大学》《中庸》每天读两遍,加《孟子》。

5、在加《孟子》前,您大概已经过了半年的时间,这时孩子大概四岁半,《孟子》共十四章,孩子每天读一章五遍,六天读完三十遍,也就是一个星期读完一章三十遍,十四章共用三个半月读完了三十遍,这期间不复习,然后从头到尾读,这时大概《老子》《大学》《中庸》也读完三百遍了,也每星期读一遍,这时主要读孟子,从三十一遍至六十遍,两天读一遍,复习心经、孝经、笠翁对韵。从《孟子》六十一遍开始,每天一遍,直至三百遍,到后期您可以视情况加至每天两遍。

6、以此类推,再读《易经》,如果《易经》的文句已经熟悉,我建议您直接读全本,如果不是很熟悉,就每小部份读至三十遍,再读全本。

7、在读中文的过程中,您要大量让孩子听英文第一本要读的书。

8、应该一年至一年半就可以读完以上这些,

9、其中的细节您可以根据的情况调整。如果白天上幼儿园, 那就读不了这么多了,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每天至少应该保证读一个小时以上,周六周日多读些。

10、方法不是固定的,能适合自己的方法都好,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浅见,望您能仔细思考,做好规划,勿浪费了孩子的宝贵时间才好。

还有就是他读得很快,如果一下卡住了他自己就会很着急就生气,我告诉他没事继续接上下面读就行了,可他总是一卡住就很受伤的样子,我该怎么引导他啊?只要卡住一下,或读错一下他就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哭了,次数多了我就暴躁起来了。
=================================
首先您不要暴躁,您要总保持平静的心情来转化孩子的情绪,而不是被她所转。记得我儿子小时候学了一段时间电子琴,新曲子下来比较生的时候,孩子弹不好,经常“卡”,一“卡”就打琴,很受伤,很烦,我不知道该怎么劝他,后来我想只要熟了就好了,就说,你每天练十次,到周五就好了(因为是周日的课),儿子说:能吗?我肯定地说:能。结果他每天练十次,到周五那天孩子练得很好的时候很享受,弹很多遍,并且很天真地问我:妈妈,你怎么知道我今天能弹好呢?你真聪明啊,那个可爱的眼神儿至今我还记得呢。

不知道这个方法好不好?您可以和宝宝说:“卡”是很正常的,你已经很好了,你读20遍后就不卡了,妈妈读50遍才能不卡呢。试试?
孩子不愿意重重复复读同一段内容,这是很奇怪的,我所见到的孩子都是越熟越爱读,我想,一定是您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是什么问题呢?让我猜一下:可能是您的心情比较紧张,总想着快点读完吧,快点读完吧,当孩子有一些状况的时候不能耐心等待?可能是要求孩子读得字正腔圆,达不到标准就发火?或者是要求孩子不错?读错了纠正几遍就觉得孩子可能永远改不了?如果是这样您要放平自己的心态,可能总嫌孩子不专心?总之,如果孩子不愿意重复读,应该都是大人的问题,我们这些从小没有读经长大的大人,真是不愿意重复的,所以您再重新试试,把心沉下来试一下月,让自己休息好,一心一意做这个事情,只要孩子拿着书在读,您就鼓励、表扬,相信孩子一定会爱读的。

是啊,我们都以为怕孩子读烦了,想细水长流,长久地读下去,其实这样或许真能稍长久一些,每天“坚持”半个小时,可能大人小孩子都可以“坚持”下来,尤其对大人来说容易“坚持”,只要这样做几年,效果也是很好的,但是要真正培养出兴趣来,确不大可能,要想培养出真正“读”的兴趣,只有老实大量,别无他巧,记得上个月的某天,我正在家休息,我一个同事(孩子五岁的妈妈)给我打电话很兴奋地说:姐你说对了!我就摸不着头脑,她又接着说:原来我以为每天少念点孩子就不能烦,现在看来全错了,现在儿子已经能每天读半遍《论语》了,以前我是不敢想的,多念才能越来越爱念。

放下电话,让我有所沉思,我想,可能大家都是这么想的?或许我比较傻,我也没想过会不会厌烦,我比较相信王教授,就凭着直觉,一般情况下我都是这样,先信,然后尝试,尝试不行的时候再看其人的文章讲演,找自己的错,不断调整,实在调整不来,这个人的文章又没得看了,我就放弃,但是王教授的文章我还没看完,就爱上了读经,真的是大量读经,不知多长时间了,我每天都能读三四个小时(因为家务多,如果没事我可以读八个小时),绝没有逼迫,而是最高兴做的事,如果没有琐事的话,每天我读八---十个小时是不成问题的,记得8月末送儿子上学,在宾馆多呆了两天,有一天没事,老公又先走了,我就在宾馆读经,读了五遍《孟子》,大概是十个小时左右吧?就这样一天就过去了,我还有一个朋友,比我大一岁,原来是极其好动的性格,几乎整天逛商店,从2009年5月28日开始读经(因为我告诉她要画“正”字,她记了一下那天的日期),可能是有我指导吧,我走的弯路她都可以不走了,所以只有一年,到今年2010年5月28日止,就读完了四书老庄易经孝经弟子规一百二十遍,孝经和弟子规是最后读了,孝经只用了两天就读完了一百二十遍,弟子规只用一天,现在她论语应该已经读完二百遍了,最绝的是她现在也不给我打电话了,不愿意浪费时间,我笑她成了个书呆子,她觉得由于读经而使她整个的家庭都有了变化。她说上学学的东西大部份都用不上的,只有现在读的经典才在生活中直接起作用。这些都是我见到事实。

说说就扯远了,我想说的就是:不要怕读烦了,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我们自己不要画地为牢,不要畏惧,就是读嘛,为什么怕多呢?您看播音员、老师、演员这样的行业,都是“大量”说话的行业,您看他们的口舌多利落,他们的思想也随着天天说的内容而受到熏陶和潜移默化,如果换成说经典读经典,不但口舌利落,智慧也会随之增长吧?



今天爬到第9层,明天继续。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17 22:30
越来越明白,问题都是出在家长和老师身上,等我们的心静,自然孩子会安定下来读的。
     自己其实也是急性子,回过头来看,越是心态平和,孩子的进步越容易感知,稍一放大,满心欢喜,莫赶,莫追,一切进行的轻松,自在。先不论孩子读了多少书,单凭一份宁静淡远的心胸,足矣。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18 12:07
六,启发右脑,最重要在于愉快的心情,其次才是无所用心地做事.糊里胡涂地念书,较容易因无所用心而保持住愉快的心情.但一个人如在理解时也能愉快,同样可以开发右脑.
七,背诵英文后即默写,学习效果是最好的,但较辛苦,要鼓励孩子,他愿意接受这种训练才可.不可以太强迫.


大学有句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凡是思考问题时,能参入本末终始先后的层次,就自己清楚了。
如,多读,是本,其它能背不能背是末。末上再分轻重--不能背,也有功效,而以能背为稍好。——不过,如果用的时间很少,讨论能背不能背的问题,就很无谓。如果读的时间很多,则不能背也没关系,因为其实都背起来了。——所以您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读得不够,而不是背不背的问题。
另外,多读多背是本,能写能解是末,当然能写最好,但如要费太大精神,而妨碍了读,则又舍本逐末了。——但千万不要误会成通通不要学写。一个读经很多的孩子,要学写,不论硬笔毛笔,也都是很容易。——所以您的问题重点应该是小孩读得还不够,而不是写不写的问题。
又,把已熟读的背起来,等于把已熟的稻谷收割,是较划算的。
又,要用更多的时间,背多一点,四书之外,还有老庄诗经易经诗词等。那十一岁的孩子,再过一两年,要背这些东西,就比较困难了。
祝福您及您的孩子,您们做的,已经很好了。希望读更多一点,愈多愈好,将来会知道的
对九六初上二三四五吉凶悔吝等字句重复出现,容易错乱,但不是很要紧的。这是训练一个人头脑清明最好的教材了。反复读之,久之自能顺当,这些东西都顺当了,天下还有难事吗?
况且现在不错乱一阵子,将错乱一辈子。
以上从子仁妈妈楼里搬来先生的演讲。谢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18 13:34
浅尝辄止,练不出读书的功力,就像我们现在的大人,没几个有读书能力的,也没几个能坐得住的,妹妹说“对小孩子来说是很难,即使对大人来说也很难做到。”这句话其实应该这样说:一年读两个大部头的300遍,对大人很难做到(简直太难了),所以我认为对孩子来说更难!呵呵。其实不是这样的,只要您把心念一变,您读也不难,孩子就更不难了,因为小孩子只要你不去吓他,他是不知道的,你天天说:孩子啊,那两本书很厚的,对我都是挑战,对你就更别提了,但是为了你好,我一定要坚持,你也要坚持,呵呵,就是这样,其实您再想想,两本书,您如果不着急干别的事,每天张开口就读,又不用想什么意思,根本就不费脑筋,可以当成瑜珈似的休息呀,在长长地强迫自己休息的过程中就把书读了,这是多美的事呀,如果享受不到这个美,是自己的心太散乱,正需锻炼呢,就像一开始练瑜珈,虽知道对身体好,也需要耐烦一样,是在练的过程中顺便就把耐烦心练出来了,而孩子也需要这样的耐烦心啊,这也是深耕才会有的文化心灵啊。是的,只有自己先享受,孩子才能享受!

那么我就针对您所问说说吧,儿子上学以前,我也看过很多教育方面的书籍,其中最有用的两本:一本是冯德全老师写的《零岁方案》中的一本“小鸟腾飞的一翼”,它让我知道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让我知道孩子认字是认图形,无所谓难易,另一本是《颜氏家训》,这本书写得那叫一个细致呀,它给我一个启发,就是古人并不只是严厉地对孩子(以前一直以为古人是严厉的),父亲都这么慈详可亲,那母亲一定更柔软了,这本书同时启发了我一个道理:千古父母都应该是一样地爱孩子的,古人并不一定比我们爱的少,从《颜氏家训》以后,我又看过一些家训,比如曾国藩家书,觉得真是好极了。但是即使这样,我也没想到让孩子读经典,也没看出来古人是怎么让孩子读的,稀里糊涂的以为就像我们现在读白话文一样的学法呢,想想这真是很可笑,直到看到王教授的演讲,才把我看的这些东西一下子串起来了。所以,我觉得读经教育是不和我们以前所知道的任何教育相冲突的,它是高一层序的教育,我们以前如果能多研究教育,对教育研究越深,或许更能深一些理解读经。






我所说的孩子的一些好习惯大概归纳起来就是:做事有始有终,不拖拉、不磨蹭,学习效率高,能克服困难等等,这些品质的养成都是要在做的过程中练,而现在我认为在读经的过程中不但能把智慧的文字读进心里,这些品德也可以在读得过程中养成,同时又垫定了以后学习各科的强大基础素质,当然要知所先后,要先本后末,最后才能本末皆该,不要一把抓,您想啊,这里有几个过程:不熟的时候读、熟了以后大量读、大量读以后要看书指字、坐姿、声音、错对,等等,分解一下这些过程,您就会知道,这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达到多高的教育效果呢?所以妈妈们要想清楚,哪一样主要,哪一样次要,主要的先做,次要的后做,一下子要都顾到是不可能的,最主要的就是孩子张口读,看着书读熟,一本书读过二百、三百遍后就会喜欢,
这时再纠错,所有好的习惯都要在孩子能熟练地读了以后再去培养,否则他把不过忙,只有读熟了,孩子才会分出心来愿意听你的话,否则在严格的要求下,就不读了,而且经典里的道理并不难懂,好多内容小孩子在烂读的过程中会自然地懂得他所能懂的,而这些道理又增强了他的学习以及做人的素养,如果用学数学的方法来学,或许也可以养成这些学习的素养,但是没有读经这样综合,是死煞的,况且是靠理解的,不可能一下子把大学的内容全教给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或许有一部份是可以的,而经典是可以把最高深的内容全部让孩子读的。
11楼爬完,开始12楼。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18 18:49
摘自三七网,三七先生转载  为什么会这样?请问自己如何——心相篇
  宋·陈希夷

   一
  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    (表,一作:发)
 
  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      
  语言多反复,应知心腹无依。      
 
  消沮闭藏,必是奸贪之辈;        
  披肝露胆,决为英杰之人。        
 
  心和气平,可卜孙荣兼子贵;      
  才偏性执,不遭大祸必奇穷。      
 
  转眼无情,贫寒夭促;            
  时谈念旧,富贵期颐。            
 
  重富欺贫,焉可托妻寄子;        
  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        
 
  轻口出违言,寿元短折;         
  忘恩思小怨,科第难成。         
 
   
  小富小贵易盈,刑灾准有;         
  大富大贵不动,厚福无疆。         
 
  欺蔽阴私,纵有荣华儿不享;      
  公平正直,虽无子息死为神。      
 
  开口说轻生,临大节决然规避;
  逢人称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
 
  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桥梁之材;    (桥梁,一作:梁栋)
  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
 
  与物难堪,不测亡身还害子;
  待人有地,无端得福更延年。
 
  迷花恋酒,阃中妻妾参商;
  利己损人,膝下儿孙悖逆。
 
  贱买田园,决生败子;
  尊崇师傅,定产贤郎。
 
   
  愚鲁人,说话尖酸刻薄,既贫穷,必损寿元;
  聪明子,语言木讷优容,享安康,且膺封诰。
 
  患难中能守者,若读书,可作朝廷柱石之臣;
  安乐中若忘者,纵低才,岂非金榜青云之客。
 
  鄙吝勤劳,亦有大富小康之别,宜观其量;
  奢侈靡丽,宁无奇人浪子之分,必视其才。
 
  弗以见小为守成,惹祸破家难免;
  莫认惜福为悭吝,轻财仗义尽多。
 
  处事迟而不急,大器晚成;
  见机决而能藏,高才早发。
 
   
  有能吝教,己无成子亦无成;
  见过隐规,身可托家亦可托。
 
  知足与自满不同,一则矜而受灾,一则谦而获福;
  大才与见才自别,一则诞而多败,一则实而有成。
 
  忮求念胜,图名利,到底逊人;
  恻隐心多,遇艰难,中途获救。
 
  不分德怨,料难至乎遐年;
  较量锱铢,岂足期乎大受?
 
  过刚者图谋易就,灾伤岂保全无?
  太柔者作事难成,平福亦能安受。
 
   
  乐处生悲,一生辛苦;
  怒时反笑,至老奸邪。
 
  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
  乐摘人非,最足伤乎性命。
 
  责人重而责己轻,弗与同谋共事;
  功归人而过归己,尽堪救患扶灾。
 
  处家孝弟无亏,簪缨奕世;
  与世吉凶同患,血食千年。
 
  曲意周全知有后,
  任情激搏必凶亡。
 
  易变脸,薄福之人奚较;
  耐久朋,能容之士可宗。
 
  好与人争,滋培浅而前程有限;
  必求自反,蓄积厚而事业能伸。
 
  少年飞扬浮动,颜子之限难过;
  壮岁冒昧昏迷,不惑之期怎免?
 
   
  喜怒不择轻重,一事无成;
  笑骂不审是非,知交断绝。
 
  济急拯危,亦有时乎贫乏,福自天来;
  解纷排难,恐亦涉乎囹圄,名扬海内。
 
  饿死岂在纹描,抛衣撒饭;
  瘟亡不由运数,骂地咒天。
 
  甘受人欺,有子忽然大发;
  常思退步,一身终得安闲。
 
  举止不失其常,非贵亦须大富,寿可知矣;
  喜怒不形于色,成名还立大功,奸亦有之。
 
  无事失措仓皇,光如闪电;
  有难怡然不动,安若泰山。
 
  积功累仁,百年必报;
  大出小入,数世其昌。
 
   
  人事可凭,天道不爽。
 
  如何飧刀饮剑?君子刚愎自用,小人行险侥幸。
  如何投河自缢?男人才短蹈危,女子气盛见逼。
 
  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种种皆薄;
  如何凶灾恶死?多阴毒,积阴私,有阴行,事事皆阴。
 
  如何暴疾而殁?色欲空虚。
  如何毒疮而终?肥甘凝腻。
 
  如何老后无嗣?性情孤洁。
  如何盛年丧子?心地欺瞒。
 
  如何多遭火盗?刻剥民财。
  如何时犯官府?调停失当。
 
  何知端揆首辅?常怀济物之心。
  何知拜将封侯?独挟盖世之气。
 
  何知玉堂金马?动容清丽。
  何知建牙拥节?气概凌霄。
 
  何知丞簿下吏?量平胆薄。
  何知明经教职?志近行拘。
 
  何知苗而不秀?非惟愚蠢更荒唐。
  何知秀而不实?盖谓自贤兼短行。
 
   
  若论妇人,先须静默;
  从来淑女,不贵才能。
 
  有威严,当膺一品之封;
  少修饰,准掌万金之重。
 
  多言好胜,纵然有嗣必伤身;
  尽孝兼慈,不特助夫还旺子。
 
  贫苦中毫无怨詈,两国褒封;
  富贵时常惜衣粮,满堂荣庆。
 
  奴婢成群,定是宽宏待下;
  资财盈箧,决然勤俭持家。
 
  悍妇多因性妒,老后无归;
  奚婆定是情乖,少年浪走。
 
  为甚欺夫?显然淫行;
  缘何无子?暗里伤人。
 
   
  合观前论,历试无差;
  勉教后来,犹期善变。
 
  信乎骨格步位,相辅而行;
  允矣血气精神,由之而显。
 
  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
  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18 18:51
摘自三七网,三七先生转载风鉴之学与因果律
陈抟是风鉴学术的大家,相学十三家中陈希夷的《人伦风鉴》是很重要的一部著作。医卜星相旧称术数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技术部分,非常宝贵,但是我们现在统统把它归到糟粕一类,视为封建迷信,这是我们后代不肖子孙的无知。   

要知道相学与相术是两回事,相术是江湖人用来糊口的玩艺儿,与相学差得天远地远。中国文化里面有“相”这门学问,其中又分为相学、相法、与相术,学者也对应着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别,是不一样的。相学是一门学问,古代圣贤才懂相学之理,相学之理是根据一个人的相貌,判断他的吉凶祸福,劝他改过迁善,趋吉避凶,是圣贤救人的一个方便法门。   

相学之理它是通过相法表示出来的,因为法无定法,变化很多,但是基本原理(道)是不变的。我们讲过《易经》的道理,易就是天地日月永远在变化。太阳在上月亮在下,二者合起来就是易字,易就是研究天体运行的规律。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太阳系围绕银河系的中心转,银河系又围绕着更大的星云系统在转,所以一圈一圈的旋转运动是不会停止的。小到电子围着原子核转,大到银河系在宇宙之中转。所以这个易的变化过程是永远存在的,不变化这个地球就不存在了。   

既然万物都在变,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空间都在变,这个世界上尽管在同一刻有很多人降生,但是从来没有完全一样的人,也不可能如此。因为时空在不停地变化,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也在变化,如何认识这个变化,找到其中的变化规律,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特别是风鉴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鉴就是镜子,通过镜子照出你的相貌,从你的相貌推测出你的心地因果。  

因果律是宇宙间的第一法则,这是被现代太空物理学证明了的,没有因果律这个宇宙就不可能存在。大家熟悉的逻辑学研究的也是因果规律,三段论的前提也就是因,推论当然就是果,因为怎么样,所以才会怎么样。前面有条件有推导,后面才可能有结论,种瓜就会得瓜,种豆就会得豆,这就是因果的关系。我们之所以一代一代的变成人,不会产生变异,是因为有遗传基因在控制,有这个因才有我们现在的果,这是第一个规律。  

宇宙间第二个法则,叫做曲线运动法则。宇宙之内是没有直线运动的,所谓的直线运动只是曲线运动中的一个点而已,因为曲线运动的轨迹太长了,我们看不完全,只能看到曲线中的一段,我们就把它当作直线了。例如,我们认为大地是平的,但实际上地球是圆的,怎么可能是平的呢?我们看到的是圆界面上的一点,认为它是平面而已,因为它太大了。

既然宇宙的法则是曲线运动,而曲线运动最圆满的形式就是圆(圆周),因此一个运动的质点,经过无限长的时间,一定会回转来,再回到它的起始点。换句话说,一个人造什么样的业因,转一圈之后,那个果报就一定会还给那个造因的人。属于你的,绝对跑不掉;不是你的,抢也抢不来,这是太空物理学证明的两个最基本的因果律。

在中国文化里面讲得非常通俗明白,第一叫因果,第二叫报应,这是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由此可知,在这个世间,没有你能占的便宜,也没有你能吃的亏。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宇宙无非就是个大天平而已,一头是你的天命,天命是为人不为己;一头是你的阴命,阴命是为己不为人,一头为公一头为私,一个是福一个是祸,看你要向天平的哪一头加码。你如果损人利己,发不义之财就是造阴命,天平的这一端就起来了。表面上看,你贪了钱发了财,己富妻荣的,但是你没看到天平的另一头已经降下去了,被削掉的是你的天命。

天命是自然赋予你的使命与你本有的福报,是与生俱来的,是你命里应该有的一部分,叫做福。但是你贪心不足,要违心地占别人的便宜,阴命这边的祸就起来了,天命那边的福就被你自己销掉了相应部分,古人说“自损福德,自作自受”,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同样的,你让给别人一个便宜,表面上看你损失了机会,吃了亏,丢了阴命,但天平这边高起来了,福给你加上了,祸给你减了,到底哪一头划算呢?   

宇宙间本就是阴阳之数的加加减减,我们在《三字经》中讲过“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的意义。天地之间,是理控制着数,数控制着象,才有三界六道,动物植物,各种各样的现象。这些现象是由某种规律(天理)以数的形式控制着,每分每秒都在加加减减。

一个善念善行就给你加一分,加一份福;一个恶念恶行就给你减一分,加一份祸,所以《太上感应篇》第一句话就是“祸福无门,为人自招,善恶因果,如影随形。”善恶祸福,随时随地跟着你,因为是你自己在给自己加加减减,就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一样,二进制的数字随着程序这个理,随时随地在加减变化,所以才有不同的图像、声音、文字的象的功能。

但是 ,这个相是由程序化的数来控制的,我们人也一样,这个数是什么呢?所谓天地之大数,天地之间加加减减来的,只有加减没有乘除,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这个心就清静了,这个宇宙间没有你能吃得亏,也没有你能占的便宜。人道损失了天道会给你补回来,天与人是看不见的(暗里天还),天道补回来的量,比你在人间损失的那个量要大的多。同样,你要在人间占人家的便宜,天道就要销你的福,被削掉的福比你贪来的那点财要大得多,所以我们自己要会算帐,是贪小还是得大,要福还是要祸,你自己选,公平得很。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欧洲一家知名电器公司中国地区的市场经理,干了十几年,手下的分销商很多。他说:我眼看着他们从身无分文,到现在发了大财。不久前,福建、广东一带的分销商要一起开会,其中有三个人坐一辆车赴会,中途出了车祸。小车的顶棚被揭掉,三个人的头全都没了,场面惨不忍睹。发了大财,却把脑袋混丢了,为什么会这样?《心相篇》中说:“为何凶灾恶死?积阴毒、笃阴行、积阴私,事事皆阴。”如果你从心念到行为都见不得人,你发的财就是阴财,那么地狱之门就为你打开了。你自己买的门票,当然要自己去了。   

现在是末法时代、多事之秋,灾祸很多。在灾祸面前,有权有钱都没有用的,救不了命。从美国“九一一”事件开始,一直到南亚的大海啸,有钱人可是死了不少。灾祸关头,唯有福德才能救性命,所以中国人有句话,叫作“福大命大造化大”。我们是要福还是要祸,这个关系可要认识清楚。  

说到陈抟老祖的风鉴之术,他的师承又是哪一位呢?据说陈抟有一个朋友,与他是半师半友的关系,其身世无从考证,叫什么名字也不清楚,因为他常年穿一件麻布道衣,所以人称麻衣道人。麻衣道人曾经传授他有关相法的东西,后世江湖上留传的《麻衣相法》及《麻衣易》颇有影响,但也只是托名而已。  

据《太华希夷志》上记载:陈抟面谒宋太宗,动身之前曾有诗留给麻衣道者,诗曰:  

“华岳峰前两路分,数间茅屋一溪云。师言耳聩持之久,人是人非闻未闻。”  

麻衣道人答诗,曰:

“独坐茅庵迥出尘,以无衣钵日随身。逢人不话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18 18:52
摘自三七网,三七先生转载《心相篇》其文
《心相篇》文章并不长只有一千五百余字,但字字珠玑甚勘玩味。如不细细体悟,往往被其文句通俗所蔽,一读而过。更有甚者只看个题目就嗤之以鼻,视为迷信,哪里知道这篇文章历来为修身家所宝,被读书人视为人生箴言。

在中国文化里,儒释道三家虽各善其长,但在济世利人上是一致的,所以儒家讲究教化、佛家讲究度化、道家讲究点化。既称“教化”就得不厌其烦地教,要“度化”就得先结缘,没缘是无法得度的。道家的“点化”最妙,话多了叫“片”(骗),一字千金的才能成为“点”。道家人物通常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道家利人的方式也是借助医卜星象之类的“术数”对世人加以点化。好话不在多,懂不懂由你,所以道家的东西大部头的很少,类似《心相篇》这样精炼的东西很多。

在传统的丛书系列中,《心相篇》多被划归在术数风鉴类,但是它阐明的“心相”之间的因果关系,列举的一系列的吉凶祸福之征兆,寿夭贵贱之标志;以及劝世人“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的警句格言,实千古不易之箴规。我们既可用以对照修心,防非止恶;又可用于择交观人,亲贤远佞,是修心修身、改造命运的指南。

古人重心行,哪里像我们这么重相、着相。《荀子·非相篇》中说:“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择术”之术为心术、心地,即存心、用心、发心。心是生死的根蒂,《尚书》中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修行就是借事炼心,无事之静为枯静,动中之静方为真静。所以,陶弘景才说:“修心要做长生客,炼性当如活死人”。

相者向也,为心之所发,形式当然要表现内容。《麻衣相法·相心》中也说:“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斯言虽简,实人伦纲领之妙”。一个人如果没有福相,但只要存心良善,一定可以转为福相,这叫做“相随心转”。相反,一个人本来有福相,但如果存心不良,原有的福相也会消失殆尽,这叫做“相随心灭”。因此,一个人的相貌完全是自己心地善恶的外在表现。

《庄子·应帝王》中讲过“壶子看相”的故事,很能说明心与相的关系。

郑国有一位风鉴大师,名叫季咸。他看相异常准确,能判断人的生死祸福,甚至连死亡的确切时间都能知道,郑国人都怕见到他,被他说准什么时候死可麻烦了。

列子非常钦佩他,就对自己的老师壶子说:“我以前认为您老人家很了不起,现在看起来这个季咸比您更高,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壶子说:“你跟我学了几年就以为得道了,其实你不过随我学了点道的皮毛,知道几个名词而已。你自以为得道了就去胡吹,结果让别人一眼就把你看穿了。这样吧,明天你把那个叫季咸贤的找来,让他给我看看相,你就清楚了”。

第二天,季咸来给壶子看相。出来以后,列子赶快追问结果。

季咸摇摇头,对列子说:“唉!你老师恐怕不行了。他面如死灰,命无生机,不可救药了。我看最多还能活十天,你们准备后世吧!”

列子难过得流着眼泪,把季咸的原话告诉了老师。

壶子却笑着说:“请他明日再来一次吧”。

次日,季咸又来了。他看过壶子出来,列子赶快追问怎么样。

季咸说:“幸亏遇上了我,你老师有救了。他已经有了生机,难关过去了”。

列子很高兴,将结果告诉了老师。

壶子笑着说:“我昨天给他看的是地相,就是心地沉寂,动静全无。他见我生机闭塞,以为我要死了。今天我给他看的是天相,天地间的生气,他看到一线生机从我的脚跟升起来,才说有救了。我控制着自己的心性变化,他哪里会知道呢?请他再来一次吧”。

季咸第三次来看壶子。这一次他对列子说:“你的老师精神恍惚,心神不定,我根本无法给他看相。等他心神宁静了,我再来吧”。

壶子告诉列子说:“我刚才显示了太虚之相,太虚之境是没有任何端倪的,他自然什么也看不到。你让他再来一趟”。

季咸第四次见到壶子,一见面就惊慌失措的逃跑了。列子拼命追也没有追上,不知道季咸何故要逃跑,就回来问壶子。

壶子笑着说:“我这次给他看的是空相,还没有显示根本大道,他就被吓跑了。因为他如堕虚空,什么也抓不到。他吓得要命,唯恐逃得慢了丧命,你哪里追得上他呢”?

列子这才知道,自己跟老师学了十几年,连门都没有入。于是弃浮华而归真朴,抛弃一切偏见,老老实实地喂猪,帮老婆烧火,如此三年心才定下来。以后他修道成功,才有历史上御凤而行的冲虚真人。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呢?相随心生。人的相貌不是一程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的心念在刹那变化。今天很多人都愚痴啊,整天在外面搞来搞去,又要整容啊、化妆啊、这个那个的。自己的心不调整,只搞外面是没有用的,因为身(生理)是受心(心理)控制的。心变了,身相才会跟着变,所以说“有心无相,相随心生”。同样道理,“有相无心,相随心灭”。你虽然现在相貌不错,如果你不发善心、不存善念、不修善行,你的善相会随着消失的。

壶子四次通过变心而换相,生动地解说了“相随心生”的原理。有好心才有好相,古人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充实,而外有光辉。”“胸中正,则眸子了(明亮)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昏浊)焉。”均说明“心相”之间的关系。

其次“相随心转”。人时时处处都在接受果报,又时时处处造作新的业因;只有改因才能转果,而转果的关键就在于“心”,因为“心能转业”,所以《心相篇》全文并没有讲什么相法、相术,通篇讲的都是因果报应的道理,这是最深的相理相法。

我个人的观点,《心相篇》实际上只有一头一尾四句话,四十四个字。开头的两句话是全篇的总纲,结尾的两句话是全篇的总结论,也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何才能增福增寿?得“知其善而守之”;如何才能祸转为福?得“知其恶而弗为”,心地因果才是祸福寿夭的根本所在。因此《心相篇》全文虽文词简朴,语不惊人,但却解行具足,浓缩了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精髓,人天之路由此而开,圣贤仙佛由此而成。

《心相篇》原文本来是一读到底的,既无标点,也没有分段。为了便于读颂和讲解,我们暂根据上下文句以及论述内容,将全文分为九大段,供大家参考。

                                                                                                                   (以上三篇心相篇讲记》刘宏毅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11-4-23 19:08
近日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学堂里的孩子有几个流涕。自前天起,早上起来刷牙之后第一件事情,是喝姜枣茶,每个同学必须喝。第一天有几个同学怕辣,现在已经可以少喝一点儿。希望可以坚持下来,毕竟身体是本钱。
      三人读易经正常进行,至序卦传。英文天天一小时。
      下午读经兴致很高,读着读着诵起来,一边手舞足蹈,一边低吟浅唱,真是开心!
作者: wynnzhang    时间: 2011-4-25 16:25
呵呵,乐妈天天摘抄别人家的精华,就象当初我们刚开始读经时,从你楼里搬精华一样!

可惜,我家的三四个月没有读了,本来不张口的,现在更是听到我读,就往外跑,不知道咋办!

正在想办法呢,呵呵!

想让宝贝开口真难呀!虽然春花姐说,开口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到的!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