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数学学习——努力并快乐着 [打印本页]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4 20:44
标题: 数学学习——努力并快乐着
  一直认为学习应该是快乐的,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学习很累。
  数学的公式,物理的定律,化学的方程,一切一切的科学,都是那么美那么和谐。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愉快地学习。
  给Q版碰个场,开始建数学楼。
  以快乐学数学为主题,会搬一些以前的文章过来。

[ 本帖最后由 jiangying 于 2010-12-4 20:45 编辑 ]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4 20:53
标题: 菜鸟视野——孩子的每一个奇怪的念头都可能成为砸向牛顿的苹果
  几天前的早上,洋洋问有没有更虚的数,有没有1+i+o形式的三维数,我不知道,只好去问。一个数学达人给了个四元数的维基网站。
  原来数学上真有更有更虚的数,复数仅仅是二维的向量而已,4维的4元数应该是复数的复数,但是是否有三元数?从网络上查到的资料的,三元数是不存在的,证明的过程已经超过我的理解能力,洋洋以后是否去研究是他的事情了。
  不过他能从-1的平方根是i ,去思考-i的平方根是否存在一个o,这样的念头已经很难能可贵了。孩子的每一个奇怪的念头都可能成为砸向牛顿的苹果。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4 20:55
标题: 菜鸟视野——数学思维培养之不完全感想(2010-6-30)
这几天,连续两次听到数感这个词,我不知道什么是数感,于是baidu了一下,见到这样的定义:“数感是人们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和这样的解释:“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经常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起联系,这就是数感。”于是有了这样一篇乱文,绝对原创,个人意见,错误难免。
    一.对学校教学的看法
    在谈数学思维培养前,我先谈谈对学校教学的看法。我的观点很明确:学校的教学是底线而不是上限。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学校遵循课程标准进行授课,目的是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达到一定的知识水平,得照顾大多数学生,而孩子们的水平参差不起,必然有很多孩子超过学校教学的要求。
    2.新课标对年级的划分是人为的,而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实其他学科也是)。某些条件下完全可以跳出年级划分的框架。
    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我对类似这样的问题都觉得不可理解,“什么时候可以学XX?"问题改成这样似乎要好些,“x岁该怎么学XX?”不应该是什么时候学,而是什么时候该怎么学。前一个问题就是把底线当成上限,必然限制孩子的发展。
    二.基础教育阶段数学学什么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数学学的是规律,孩子学数学就是学如何总结和应用这些规律。跳出年级划分的框架来看,中小学12年,数学就学了两个方面,数与代数,几何,其中它们在初三交叉一次,就是三角函数,在高二交叉一次,变成解析几何(不是很清楚现在的课程设置,参照的我们以前的,下同)。而数学的难点,其实也就3个,小学阶段的应用题,初中阶段的因式分解和几何证明。掌握这两条主线并克服这三个难点,数学应该不成问题。
  三.数学思维的培养
  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应该跳出年级的框架,全方位的在生活中培养。
  1.数和代数
    如果我的理解没错,数和代数的基础就是数感,数感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三个方面。
    a.数量结合
  数量结合不仅仅要知道数量的对应,还得知道数量的关系,比如,两堆苹果分别是两个和四个,对应的不仅是2和4,还有多2,少2,移1个就相等,等等。
  但是这样还是不够,数量结合的量不局限于定量,还包括变量,没错,就是初一才学的函数的变量,幼儿园和小一学的数的分解和组合就是函数,如果用逆序法进行数的分解,就已经把函数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幼儿园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掌握简单的函数思维,虽然他不知道什么是函数。在日常生活中,函数的概念也无处不在,家里3口人,吃饭要6支筷子,今天来了一个客人,会多几支。
    初中的函数学得好不好,就在于小时候数量结合掌握得好不好。
       b.数形结合
     华罗庚说过:“数形结合千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我认为数形结合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几何和代数的统一,另一个是代数内部的结合。现在的一年级有些题已经是多元一次方程组了,只不过用苹果和梨子这样的东东代替x,y这样的抽象符号而已,幼儿和儿童实际的数形结合会直接影响以后的代数思维。算盘是一个很好的数形结合工具,虽然它已经不在是很好的计算工具。传统的算盘可以进行16进制计算,16进制在电脑应用中非常的广泛。
    c.数序结合
    这个不用多说了,很多成年人都结合得不好。问个简单的问题,家住在6楼,上到多少层是一半?估计很多人都会回答3层,而答案是3层半。
    2.几何
    自然界有很多形状,规则的,不规则的,学习几何就是研究这些形状,农耕社会的丈量,治水,都离不开几何,现在的工程也离不开几何。多多培养孩子的地图感觉和空间思维就行了。
    3.速算
    速算有没有用,现在是有争论的,说无用的人很常用的一句话:“又不当会计,算那么快干什么?”实际上,现在的会计没几个算得快的,基本都是用一个大大的计算器(还是非科学计算器)解决问题。我个人认为速算还是有用的,具体有什么用,就说不出来了,就算介于有用和无用之间吧。不过不管是否有用,在数学思维没有建立前学速算都不是一个好的时机,如果孩子对数很敏感,速算也就没有学的必要了。
    4.奥数
    如果有人问我奥数什么开始时候学,我的问答永远是幼儿园。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一板一眼地坐着听老师上课。当然如果有人问我幼儿园奥数怎么学,那是另外一个话题,我无法回答的话题。现在的奥数才是真正的数学思维,虽然奥数竞赛有点难,有点偏,有点怪。
    数学思维的培养不需要题海,不需要大量的教辅,跳出思维的框子,年级的限制,甚至学科的限制,给孩子一个广阔的空间。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4 20:57
标题: 菜鸟视野——数学思维培养之不完全感想(续)(2010-7-29)
  前几天写过一篇数学思维培养之不完全感想http,本文为一些其他感想,对比上篇要凌乱些,不过既为不完全,乱就乱吧,自娱自乐之文而已,错误难免。

  1.对数学新课标的看法

  总体来说,数学新课标比以前的大纲是进步,对比以前大纲,知识点增加,难度降低。

  优点:数学新课标按纵向划分,基本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实践和综合应用几块,系统性比以前的教学大纲增强,便于学有余力的孩子主动扩展,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

  缺点:数学新课标重实践,轻推理,这本没有什么错,但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由于汉语言的特点,中国孩子综合能力强,思维速度快,记忆力强,但逻辑思维略差,而中国基础教育缺失一门逻辑课,数学学习中不把逻辑补上,使得孩子在逻辑上比西方国家孩子差距会加大。

  2.中国小孩数学启蒙现状

  由于汉语言思维速度快的优势,中国孩子算术能力和记忆能力较强,因为这个特点,鼓吹速算和死记硬背的商人很容易忽悠家长,毕竟容易出成果,但盲目速算和死记硬背容易损害孩子正常数学和逻辑思维。另外大多数家长盲目排斥奥数,不在孩子小的的时候注意数学思维的培养,到小学高年级迫不得已学习奥数的时候大感痛苦。

  3.数学思维培养的一些想法

  a.数学思维该何时培养?

  我认为数学思维该在孩子接触1,2,3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从小就应该注意数形、数量和数序三个结合,不要让孩子的数感陷于空洞,数不能与现实生活割裂。

  b.数学在小学课程的地位

  我认为数学在小学主课中的地位仅次于语文,应该在英语之前。原因如下:

   1)我们目前的环境,学好英语的代价实在太大(个别家庭除外),事倍功半。孩子大点只要有意愿,基本上都能掌握好英语。

   2)数学思维培养在孩子小的时候进行事半功倍,孩子大了思维受限,再培养比较困难。

   3)对于没有英语环境的家庭创造英语环境代价太大,而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在生活中进行,低价较小。

  c.对数学学习的一些想法

   1)奥数学习应尽早,越早越轻松,奥数应该是很快乐的,之所以不快乐是学习方法不对,奥数不是洪水猛兽,其中才真正蕴含着数学的本质。家长不会做奥数题很正常,毕竟成人的思维已经受限,不要因为家长不会就盲目认为奥数超过孩子的能力。

   2)家长也学会识别数学学习中的无用知识,这部分知识只为应试所用,对未来的生活工作毫无意义,不要浪费实践去强化。比如超强的心算能力(必要的心算能力还是有用的)等。

   3)初中应该加强平面几何证明的锻炼,也可以进行一些形式逻辑的锻炼,不过数理逻辑强的话,形式逻辑学起来比较简单,不能为了逻辑而逻辑,不能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毫无意义,不能在生活应用的逻辑也毫无意义。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4 20:58
标题: 菜鸟视野——数量结合之路(2010-8-23)
  提示:观看本文,后果自负。

  本文为菜鸟根据自己大脑记忆和小学低年级段数学课本所写,未参考现行高年级以及中学课本,未经数学和教育专业人士审核,故菜鸟不保证文中引用的正确性,推理的正确性和结论的正确性,观看本文所引起的所有不良反映(包括但不限于头晕,呕吐,感冒发烧等),均后果自负,菜鸟不承担任何责任。

  

  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包括数形结合,数量结合以及数序结合,其中的数量结合将贯穿孩子学习的整个过程。菜鸟认为大学以前,孩子对量的理解分为4个阶段,巧合的是,这4个阶段恰好对应学校教育的大约3年时间。当然由于孩子的个体差异,数量思维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有些孩子会有一定的超前,但最好不要滞后。

  1.离散量阶段,对应小学三年级以前。这个阶段的前期尤为重要,孩子通过数数把整数和整量的关系结合起来,是一个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然而很多家长所做的事情却是不准孩子用手指,学速算,背公式,背19x19表等,非要把孩子的数和量割裂了才开心。学前的数量结合启蒙做得好,上学后会非常的轻松,小学低年级,基本都是整数量(也就是离散量)的计算,难度不是很大。

  2.连续量阶段,四年级左右开始接触分数和小数,孩子对数的思维跳出离散数的框架,进入连续量阶段,分数的引入,有理数也就完备了,再引入开方和圆周率等无理数,连续量概念形成,直线数轴可以覆盖所有的连续数。常说:“四年级是一个坎”,从数学上来说,这个坎就是连续量的理解。

  3.变量阶段,初一的函数,变量正式登上舞台,数轴变成了平面直角坐标,这个阶段因式分解是难点和重点。这个时候的直角坐标系中的量仍然是一维的,两个量组成坐标。

  4.矢量和虚数阶段,矢量的引入是在高中的物理中静力学的力学分析,数量走出一维概念,走向平面和空间,配合着数量的空间化,几何也开始空间化。矢量概念只是直角坐标的延续,难度也不大。

  这4个阶段的划分也不是很严格,实际上进入后一个阶段,对于前面阶段的理解会一直延续。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4 20:59
标题: 菜鸟视野——初等数学的天王山(2010-12-1)
  免责提示:观看本文,后果自负。

  本文为菜鸟个人观点,未经数学和教育专业人士审核,故菜鸟不保证文中引用的正确性,推理的正确性和结论的正确性,观看本文所引起的所有不良反映(包括但不限于头晕,呕吐,感冒发烧等),均后果自负,菜鸟不承担任何责任。



  中小学数学的天王山是几何证明和因式分解,只要在初二左右迈过这两个山头,高考前的数理化都一马平川。

  初中的时候,父亲曾对我说:“小学数学的难点是应用题,初中数学的难点是几何证明和因式分解。”当时对因式分解体会不深,那些分解方法(十字相乘,配方法等)我都掌握得非常好,没觉得难。到了后来,发现有些同学对二次函数掌握不了,才知道因式分解确实是难点和重点。几何求证上,在一个暑假里面父亲要求我把《许纯鲂初等几何四种》研究了个透彻(为什么不说是做题?因为实际上我一道题都没做完过,基本上是在选择题型,理出思路),刚开始的时候是心怀抵触的,后来才慢慢地体会到了推理的乐趣。

  从孩子数学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因式分解是数量结合达到变量思维的极致,几何证明是数形结合达到变量思维的极致。初中是学校教育中从常量到变量转换的分水岭,数学思维落后的孩子会在这里大幅掉队。

  小学阶段的未知数使用还局限于方程这个万能钥匙,严格的来说,方程的未知数仍然是常量。谁先掌握变量思维,谁就在数学学习中掌握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小学阶段慢慢给孩子侵浸植入变量思维,是孩子中学阶段理科能够轻松学习的关键所在。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4 22:45
标题: 奥数周周练12月3日
  洋洋的数学老师要求周末每天两道奥数题,给洋洋出奥数题是意见费脑筋的事情,简单了无意义,难了又怕打击,费劲脑汁,整了两周,上周的忘保留电子档,懒得打了,这周的6道,全部独立完成,唯一的一点缺陷是第5题,本来是道5步应用题,被洋洋简化为两步,要是竞赛分丢得就可惜了,还好,现在才二年级。


1.       计算2005-2004+2003-2002+……+3-2+1=_____    _____。


2.       用1,2,3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可重复),一共有(   )个
  A.6           B.  12         C.  15     D.  27
  
3.       2010年的12月份是个不寻常的月份,这个月份中有5个星期三,5个星期四,5个星期五,这个月的第一天是星期几?
  

4.       如右图,是一片刚刚收割过的稻田,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米,A,B,C三点周围的阴影部分是圆形的水洼.一只小鸟飞来飞去,四处觅食,它最初停留在0号位,过了一会儿,它跃过水洼,飞到关于A点对称的1号位;不久,它又飞到关于B点对称的2号位;接着,它飞到关于C点对称的3号位,再飞到关于A点对称的4号位,……如此继续,一直对称地飞下去.由此推断,2004号位和0号位之间的距离是          米。




5.       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骑自行车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5千米,乙每小时行13千米,两人在距中点3千米处相遇,求两地的距离。



6.       有5框水果,分别重14,26,22,15,32千克,其中两框梨的重量和是两框苹果和的2倍,另一筐香蕉的重量是(   )千克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5 11:38
  洋洋:“1/3和1/4的差和积是一样的。”
  洋爸:“哦,对的,其他好象还有1/2和1/3也是这样的。”
  洋洋:“恩1/2和1/3的差都是1/6。还有1和1/2也是一样的。”
  洋爸:“找出规律没有?”
  洋洋:“恩1/2和1/3的差都是1/6。还有1和1/2也是一样的。”
  洋爸:“找出规律没有?”
  洋洋:“什么规律?”
  洋爸:“如果一个自然数为a,那么1/a和1/(a+1)的积的分母是多少?”
  洋洋:“分母是a(a+1),分子是1。1/a和1/(a+1)的差的分母也是a(a+1),分子是a+1-a,也就是等于1,1/a和1/(a+1)是相等的。”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5 22:47
标题: 极限收敛性探究
  洋洋:“一个数的无穷大次方等于多少?”
  洋爸:“你说呢?”
  洋洋:“无穷大。”
  洋爸:“是不是哦?”
  洋洋:“除了0和1以外的非负整数是这样的。”
  洋爸:“其他数呢?”
  洋洋:“负数和(小于0的)小数也不行。”
  洋爸:“0的无穷大次方等于多少?”
  洋洋:“0。”
  洋爸:“1的无穷大次方等于多少呢?”
  洋洋:“1。”
  洋爸:“负数的无穷大次方等于多少?”
  洋洋:“除了-1的负整数的无穷大次方都等于负无穷大......哦,不对,一会正一会儿负。”
  洋爸:“-1的无穷大次方等于多少?”
  洋洋:“-1,+1,-1,+1,不停的跳。”
  洋爸:“这样能趋于一个定数的极限叫收敛,比如1和0的无穷大次方,不能收敛的叫发散。”
  洋洋:“哦,那负数的无穷大次方都是发散的,那趋于无穷大是收敛还是发散了。”
  洋爸(已经忘了):“这个好象是发散,我查查资料。”
  搜索中......
  洋爸:“也叫发散,不能趋于一个定数就是发散,在问你一个,小于1大于0的小数的无穷大次方收敛不?”
  洋洋:“不知道。”
  洋爸:“举个例吧,0.1的平方是多少。”
  洋洋:“0.01。”
  洋爸:“无穷大次方呢?”
  洋洋:“0.0,0的循环,就是0,是收敛的,小于1大于0的小数的无穷大次方都是收敛的。”
  



  


  
作者: 大卫不可以    时间: 2010-12-6 10:32
由于汉语言的特点,中国孩子综合能力强,思维速度快,记忆力强,但逻辑思维略差,而中国基础教育缺失一门逻辑课,数学学习中不把逻辑补上,使得孩子在逻辑上比西方国家孩子差距会加大。
========================
十分赞同这句话
为此,我专门买了逻辑学的教材
作者: yangyang0208    时间: 2010-12-6 16:15
太厉害了,小学2年级孩子!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6 22:49
我希望孩子能学习轻松。数学学习神帖是需要研究的。
可惜太长了,看不完
http://ww123.net/baby/blog.php?tid=4564875&page=1
作者: 木棉花开了    时间: 2010-12-7 09:35
呵呵,很喜欢楼主这样的发贴,无需下载,看得爽!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7 10:41
bianyr01 2010-12-7 10:31 威望 +10 数学领袖终于出山了,听懂就跟从不懂就 ...
bianyr01 2010-12-7 10:31 金钱 +10 数学领袖终于出山了,听懂就跟从不懂就 ...

晕死,千万不要这样

数学比我好的多的是

QQYOU,jymm222,bucy,漂亮的小汽车,等等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8 22:26
标题: 奥数周周练12月8日
这周周末有安排,老师的布置只好提前了。第5题行程问题,是在提示下才会做的。
第3题逻辑,比我的方法还简单,不错。
1.
100X99X98X……X(-98)X(-99)X(-100)=____________

2.
两个正整数的积是19,问他们的差是_________

3.
有一家珠宝店发生盗窃案,经过几个月的侦破,查出作案的人肯定是甲、乙、丙、丁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
甲:我不可能作案
乙:丁是盗窃犯
丙:乙是罪犯,他曾在黑市卖过珠宝
丁:乙和我有仇,诬陷我
经过调查发现,4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问(   )是罪犯
A
B

C

D


4.
王家的用水量是张家的3倍,张家用水每月比王家少20吨,问张家每月用水______吨。

5.
甲乙两人从AB两地相向而行,4小时后两人相遇,如果每人速度每小时提高1
Km
,则3个小时后相遇,问AB两地相距多少Km?



6.
你能把下面的图形分成 个大小相同的长方形吗?动手画一画.

作者: qdylz    时间: 2010-12-9 09:07
标题: 回复 #15 jiangying 的帖子
这是小学二年级的题目?有点超前吧。

我们一年级刚刚学习20以内的加减呢。

第6题看不到图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9 09:39
标题: 回复 #16 qdylz 的帖子
从学校的意义上来说,这些确实不是二年级的题。
不过年级的划分是人为的,我不想孩子被学校的进度赶着走,我不会在意学校的内容,那只是必须掌握的下限而已
我认为。理科的学习就得从难到易和学校的循序渐进相结合,只靠学校绝对学不好,入股天天陷于学校的简单内容,孩子的灵气迟早被磨光。
作者: Avatarfly    时间: 2010-12-9 10:06
很好奇,二年级的洋洋就可以解这样难的题了。版版前期是如何引导的啊?对父母的要求也很高啊。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9 11:01
标题: 回复 #18 Avatarfly 的帖子
也没啥引导,就是很早就想方设法给孩子植入变量思维而已。应该可以说,孩子掌握了变量思维猜算真正的数学启蒙完成,学校的教育要到初一才开始变量,太晚了。其实看看我们这代人,思维强的,也是变量思维植入早的,都不是跟着学校进度慢慢摇的。

解题不是目的,如果不是老师要求,我也不得给他出题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才是更需要培养的,解题能力不过是副产品而已。考试要考解题能力,应付考试而已。
作者: lisading    时间: 2010-12-9 14:25
请问楼主,你有用什么教材吗?我家小女数学方面好象有点弱,我也想能早一点引入,以后学起来会顺手一点。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9 22:09
标题: 回复 #20 lisading 的帖子
没有教材会比有教材更好
作者: mtryshy    时间: 2010-12-16 15:06
原帖由 Avatarfly 于 2010-12-9 10:06 发表
很好奇,二年级的洋洋就可以解这样难的题了。版版前期是如何引导的啊?对父母的要求也很高啊。



斑斑特别谦虚地说没啥引导,你要看了他新浪的博客就能可见一斑,数学思维,数学运用,那可都是信手拈来。我拜读之后,就感慨,我女儿要是以后奥数学不好,那不是她的问题,而且也不能做过多要求,毕竟俺的水平就很一般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16 22:57
标题: 回复 #22 mtryshy 的帖子
关键不是能力,而是是否用心
就目前来说,成人的水平还是高于孩子的,只要用心必然能在生活中找到切入点
作者: nnxt    时间: 2010-12-17 05:42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0-12-16 22:57 发表
关键不是能力,而是是否用心
就目前来说,成人的水平还是高于孩子的,只要用心必然能在生活中找到切入点



好啊,说到心里去了,赞一个。
作者: 等待花开    时间: 2010-12-17 13:34
jiangying,很佩服你对孩子数学的培养。 想请教一个问题:

孩子在学校里学了四则运算,如果你问她, 她会很明白地告诉你, 括号优先,先乘除, 后加减, 可是做起题来,经常就会做错,计算顺序就错了。

比如一个简单的题目:2+5x2, 她会得出结果是14, 而不是12。 原因就是(2+5)x2了。

如果你让她检查, 她一般会立即意识到自己错了, 可是为什么做的时候没注意呢?

我知道还是她的运算顺序理解的不好, 可是要怎样引导她呢? 如何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呢? 特别是一些复杂的计算题,要联系实际生活, 我更是一头雾水了。

谢谢啦~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17 14:39
标题: 回复 #25 等待花开 的帖子
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产生我也不知道,所以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不过呢,关于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这个规则,我倒是有过一些思考。

教材中没有把原因讲清楚,估计老师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小的时候我就想过,为什么不按顺序来?直到后来结合乘方,开方和对数,我才有了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这就是这个规则的原因(对不对我也不知道)。

乘法实际上就是加法的累积,而乘方呢就是乘法的累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加减法是一维的运算,那么乘除法是二维的,乘方开方对数则是三维的运算。 数学式中,三维运算的表达方式比较特别,直接就能看出优先运算,而二维运算和一维运算则看不出来。这个规则就是为了保证二维运算的优先性。

我一直认为数学(其实是理科)学习,跟着学校循序渐进是远远不够的,接触的东西太少而不能看到本质上的东西,孩子不理解也就记不住这些原理。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多看些科学史,数学史,科学家传记这样的书籍对他们的理科学习的帮助是很大。一天到晚的题海战术没有好处。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18 21:02
标题: 洋洋得意—— -i的平方根
  洋洋:“虚数的虚数是什么?”
  洋爸:“是不是4元数嘛?”
  洋洋:“不是4元数,是-i的平方根。”
  洋爸:“-i的平方根不是虚数的虚数,而是一个复数。”
  洋洋:“那-i的平方根等于多少嘛?”
  洋爸:“这个要用复数的计算才算得出来。”
  洋洋:“咋个算嘛?”
  洋爸边写边说:“那我们来算嘛,先设这个数为a+bi,a和b都是实数。那么(a+bi)(a+bi)=-i,我们把左边的算式算出来,第一项a和这个a相乘是多少?”
  洋洋:“是a的平方?”
  洋爸:“对,我们再来看a和bi相乘等于多少?”
      ......略去关于算式展开对话若干句
  洋爸:“对了,那么现在是a^+2abi-b^=-i,也就是a^-b^+2abi-=-i。对不对?”
  洋洋:“对。”
  洋爸:“所以得到这两个式子,实部a^=b^,虚部2ab=-1。现在知道a,b都是实数,那么它们分别是多少。”
  洋洋:“哦,它们一个是正数,另一个就是负数。”
  洋爸:“对,所以-i的平方根是V2/2-V2/2i和-V2/2+V2/2i。”

注^代表平方,V代表根号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18 22:28
标题: 洋洋得意——复数的性质总结
  洋洋:“1+i的距离是2还是根号2?”
  洋爸:“距离?你说的是绝对值吧,应该是根号2哦。”
  洋洋:“如果一个数在0的右面,那么它的实部大于0,在0的左面,实部小于0,在0的上面,虚部大于0,在0的下面,虚部小于0。”
  洋爸 :“那在实数轴上呢?”
  洋洋想了想:“虚部是0,那么如果一个数既不在0的左面又不在0的右面,那么它的实数部分是0,既不在0的上面又不在0的下面,虚数部分为0。”
  洋爸对洋妈说:“你儿的数学咋办哦。”
  洋妈:“恼火得很嚒?”
  洋爸:“教不到了。”
  洋洋:“是你恼火不是我恼火。”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19 23:06
今天洋洋给出个猜想:“是否所有的复数的两个平方根和都为0?”
对于实数和纯虚数来说,肯定是成立的,不过其他复数是否成立我确实不知道。

后来粗略验证了下,似乎这个猜想是成立的,不过我不打算给洋洋说了,真要证明会牵涉到复杂的因式分解或三角函数,我可不想给自己找麻烦。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21 10:47
昨天用学而思送的20元券买了19元的函数思想入门课程。洋洋看了一半,只是介绍了函数的概念和一次函数的一些性质。今天早上起床,洋洋不停的问两个问题:
1.(系数相同时)为啥4次函数比2次函数窄
2.(系数为正时),为啥3次函数 x变小的时候y是下降的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27 09:44
这几天,洋洋又开始对元素的价感兴趣了。问道一个问题,最大的价是不是8?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得来的。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27 23:16
标题: 开始系统学习奥数
  洋洋的数学一直是非系统超前的,现在开始准备系统学习,以仁华课本为主,辅助一些网上找到的视频。周一晚为数学学习时间,目前进度仁华课本二年级上册第3讲。
  今天和孩子探究,总结出两个规律。孩子能自己总结规律,花点时间是值得的。
  1.n^2=1+3+...+(2n-1)。
  2.如果a排b列个小正方形组成一个长方形,则有 阿ab+(a-1)(b-1)+(a-2)(b-2)...个正方形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29 15:39
洋洋:“11加到19等于多少?”
洋爸:“我知道你会做,不过我有个简单的方法,先把10全部提出来,这样后面就是一个1加到9。”
洋洋:“对,得到135,但是小朋友说要11加19,12加18这样做。”
洋爸:“你觉得哪个简单?”
洋洋:“我觉得这个简单。”
洋爸:“那你就坚持这个方法三,本来就有很多种方法。”
洋洋:“我坚持我的方法了,但是没有告诉他们1加到9等于45是怎么来的,老师的方法更简单。”
洋爸:“老师是什么方法?”
洋洋:“直接用15乘以9就得到135了。”
洋爸:“这个确实最简单,是那个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注:其实那个公式洋洋知道,不过也许他认为15乘以9也许心算比90+45麻烦。
对话到这里就到学校了,没有继续下去。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30 23:14
标题: 菜鸟视野——奥数越早学越轻松
  免责提示:观看本文,后果自负。

  本文为菜鸟个人观点,未经数学和教育专业人士审核,故菜鸟不保证文中引用的正确性,推理的正确性和结论的正确性,观看本文所引起的所有不良反映(包括但不限于头晕,呕吐,感冒发烧等),均后果自负,菜鸟不承担任何责任。

  从前有一个很饿的人,吃了6个饼,还是饿,吃了第7个,饱了,他后悔的说:“早知道第7个饼能吃饱,就不吃前面6个了。”
  很多家长从小不注意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到了四年级逼急了,出去学奥数,孩子不给力,大骂:“奥数难呀,奥数变态呀。”这就好象不吃前面6个饼直接吃第7个,反而说第7个饼不管用。
  奥数学习,越早学越轻松,越愉快,越节约时间,为何?且听菜鸟慢慢道来。
  首先,学校的数学是孩子学习的底限,而不是上限,如果把底限当成上限,孩子的数学学习就象一只被绑住翅膀的小鸟,飞不起来。只有跳出这个限制,才能发挥孩子的内驱力,使潜力充分的发掘。
  其次,学校数学是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方式不能说错,但是有一定的风险,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一旦某一环出了问题,整个系统就面临崩溃。孩子的数学思维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和数学发展史一样,其中必然有很多数学危机发生,数学危机以后,如果系统不崩溃则数学思维就会跳跃,一旦崩溃,要挽回就很困难了。举个例子,计算的学习在学校中是先加减,然后乘除,然后乘方等等这样一环一环下去的,但是很多孩子在背99表和4则运算这两环出问题,学校考试的压力很大,这样的重压下要解决数学危机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换个思路,孩子在接触抽象运算的时候,直接同时接触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加乘方开方等,这样,链条就变成了一个整体,无处可断,了解高等级的运算可以帮助理解低等级的运算。即使孩子一时不能完全理解高等级运算,也无所谓,没有考试的压力,孩子可以从容的面对数学危机,而危机一旦解决,就是孩子数学思维跳跃之时。等到考试压力来临的时候,孩子的思维能力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奥数的其他学习也是同理,所以奥数学习,越早学越轻松,越愉快,越节约时间,学得越晚越难,越危险。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学得早的孩子累呢?那是他们对学习的理解方式不对,学一样东西,不一定在刚学的时候就掌握得那么完美,学过,不一定就得马上会,这就要用好学校考试这个工具,只要把握住学校的检验是底限,在考试的时候会就行了。坚持高标准,低要求,不考核,这样孩子的学习会越来越轻松,主动。
作者: wangyuhuacathy    时间: 2010-12-30 23:26
我家也是二年级,看来孩子的差距就是家长的差距啊!学习了,受刺激了!认真反省思考!
作者: jqzxljqxa    时间: 2010-12-31 11:35
太厉害了。简直就是神童,估计你孩子如果和一般人谈数学,大人都会目瞪口呆的。
我平时也超前教一些,但没有超这么多,现在我儿子也上二年级,我讲的大约是四年级的内容。我主要担心,他在学校上课,会觉得都懂了,很浮躁,不注意听讲,老走神。所以不敢太超前。如果没有学校教育就自由了。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12-31 14:40
标题: 回复 #36 jqzxljqxa 的帖子
我们一直没有系统超前,都是非系统的随意性的超前。我觉得这样很好,孩子上课反而更认真。

最近才开始系统的超前和学习奥数,花的时间不多。很多东西他已经会了,过一下就行了。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1-4 09:25
元旦节,老师布置了一张卷子的“挑战自我题”有几道洋洋没看懂题意,做得还是比较快,有些小粗心。题目是从23开始,按早洋洋的说法,前22题在学校做了,而且全对。

1月3日是星期一,按计划学习仁华上册的第4讲,简单数列,扩展了一点用代数方法表现数列。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1-6 09:32
昨天因为有人问5年级数学的内容,在网上查看了一下现行数学教材的目录,发现现在的数学在小学初中实在是内容太少了,而到了高中内容又太多。
我们曾经初一学的函数,现在在初二才学,初三学的三角函数,现在高中才学。初中的难点因式分解,教材内容很少。而高中的知识点特多。
看到oye妈妈帖子里的题,似乎不用因式分解就只有背公式才能解决了。
我们的教材和对孩子的要求割裂的程度太大了。教材简单,学得难是现在数学教学的最大问题。

想当年,高中的教材是分甲种本和乙种本,我们用的是甲种本,老师按照乙种本的要求教学,教材难度高于教学难度,这样才是最和谐的学习方式。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1-9 22:16
今天提前按计划学习仁华上册的第5讲,自然数列的题,基本上能掌握。
明天不安排奥数学习了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1-9 22:43
标题: 整除特性探究
  洋洋:“能被13整除的数怎么判断?”
  洋爸:“这个我不知道,我得查查。”
  洋洋:“能被2乘除的数怎么判断?”
  洋爸:“这个你都不会呀,你自己说。”
  洋洋:“你说。”
  洋爸:“个位是偶数。能被3整除的数怎么判断?”
  洋洋:“每位数加起来能被3整除,能被4整除的数怎么判断?你说。”
  ......
  洋爸:“能被11整除的数怎么判断?”
  洋洋:“奇数位的和和偶数位的和之间的差能被11整除?”
  洋爸:“13的判断方法我去查查,明天告诉你。”
  洋洋:“9可以消去。”
  洋爸:“什么消去?”
  洋洋:“判断3和9的时候,遇到9都可以消去。反正加起来都不影响能否被9整除。”
  洋爸:“哦。”
  第二天。
  洋爸:“13的判断方法我查到了查,和7的有点象,先把个位和其他的截断,个位乘以4和其他部分的和能被13整除。”
  洋洋:“能被4整除的数,后两位都能被4整除。”
  洋爸:“能被8整除的数呢?”
  洋洋:“能被8整除的数,后三位都能被4整除。”
  洋爸:“能被13整除的数呢?”
  洋洋:“能被16整除的数,好象后四位都能被4整除。”
  洋爸:“能被32整除的数呢?”
  ......
  洋洋:“我知道了,能被2的x次方整除的数,后x位都能被它整除。”
  洋爸:“你说对了?”
  洋洋:“那能被27整除的数,是不是每位数的和能被27整除呢?”
  洋爸:“你觉得呢?”
  洋洋:“我觉得是。”
  洋爸:“那81呢?”
  洋洋:“81也是这样的,还有243。凡是3的次方数都是这样的”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1-10 09:02
昨天那个3的次方数的规律是错的,当时没考虑清楚。
早上起来告诉了洋洋这个事情。洋洋问:“那27的整除特性到底是什么呢?”
洋爸:“是不是不能小于2位数哦。”
洋洋想了一会儿:“也不对,729的各个数字加起来就只等于18。”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1-10 09:30
标题: 找规律
  洋爸:“2,3,5,接下去你可以找到多少规律。”
  洋洋:“2,3,5,7,11,13。”
  洋爸:“这是什么规律。”
  洋洋:“质数数列。”
  洋爸:“还有没有。”
  洋洋:“2,3,5,8,13,21。”
  洋爸:“这是什么规律。”
  洋洋:“后面的等于前面的两个数相加。”
  洋爸:“还有没有。”
  洋洋:“2,3,5,8,12,17。”
  洋爸:“这是什么规律。”
  洋洋:“前后数的差是自然数列。”
  洋爸:“还有没有。”
  洋洋:“2,3,5,9,17,33。”
  洋爸:“这是什么规律。”
  洋洋:“这个有两个规律,一个是前后数的差是等比数列。另外一个是2+2-1,3+3-1,,5+5-1......。”
  洋爸:“也就是说是前一个数乘以2减1,对不?”
  洋洋:“对的,还有没有其他规律。”
  洋爸:“我也想不出来了。”
作者: whyouth    时间: 2011-1-15 02:01
来学习的。洋洋太神奇了,瞠目结舌呀。
作者: oye妈妈    时间: 2011-1-15 22:44
跟着楼主的儿子后面学习数学来了
作者: 朔朔    时间: 2011-1-16 05:37
初来乍到,学习了,以后会跟住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1-17 09:58
标题: 洋洋得意——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探究
前因:
  学而思3年级免费课程中国古代数学思想有一道题:1+2+4+8+16+32+64+128+256,有凑的方法做,答案512-1=511。
  洋爸:“会凑了不?我们再来凑一个1+3+9+27+81。你看这个1要到3,得先+1+1再-1-1。”
  洋洋:“这个就等于3还少一个3,那还有+3,再减3。就是+1+1+3再-1-1-3。”
  ......
  洋洋:“最后答案等于(81X3-1)再除以2,就是121。
后果:
  第二天。
  洋洋:“2^0+2^1+2^2+...+2^n=2^(n+1)-1。”
  洋爸:“哦,是对的。”
  洋洋:“3^0+3^1+3^2+...+3^n=[3^(n+1)-1]/2。”
  洋爸:“对的。”
  洋洋:“4^0+4^1+4^2+...+4^n=[4^(n+1)-1]/3。”
  洋爸:“你怎么得到的?”
  洋洋:“4的次方数就要补3个1,2个其他数,算出来就是这样。”
  洋爸:“恩,你是对的。”
  洋洋:“x^0+x^1+x^2+...+x^n=[x^(n+1)-1]/(x-1),x是正整数。”
  洋爸:“对的,但是x不一定是正整数,是其他数也可以。”
  洋洋:“其他数怎么可以?”
  洋爸:“这个等你大点了自己去推导号不好。”
  洋洋:“那x=0可不可以呢?”
  洋爸:“这个0,好象不行”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1-17 10:33
明天考试,今天不整数学了。提前到昨天学习仁华课本上册第6讲找规律1。没啥特别的难点,就是自然平方数学求和的时候由于没在纸上写,洋洋心算不出来。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1-19 11:58
昨天考完了,就到爷爷那边去了
计划每天学习一讲仁华课本,不过没法监控了。
作者: ssh_lh    时间: 2011-1-20 15:46
留个脚印先,有时间带着11一起慢慢细读。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1-23 22:54
洋洋自己出了个数论题,不是很难,但很不错,比会做几道奥数题更有意义。非常喜欢他这样的思路。

一个奇数,不与6的倍数相邻,那么这个奇数必然能被几整除?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1-24 21:39
今天才知道,他们这学期考了一次奥数,全年级只有他一个人得满分220,其他无人上200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1-24 21:46
标题: 电阻并联
  洋洋:“电阻并联后的电阻就是分子相同,分母相加。”

  洋爸:“这个要两个电阻阻值一样才可以。”

  洋洋:“不需要,任何阻值都可以。”

  洋爸:“不对哦,你看,这个并联的阻值的倒数等于电阻的倒数和...”洋爸发觉自己错了。

  洋洋:“就是因为并联的阻值的倒数等于电阻的倒数和,所以才是分子相同的时候,分母相加三。”

  洋爸:“对,你是对的,这个通过分子通分求得。”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1-25 17:12
期末数学得分96+20,3分丢在计算题粗心,1分为误判

洋洋他们的数学题还真有点含金量,不象语文英语那些虚假繁荣
作者: xvjianting    时间: 2011-1-25 17:37
挺实用的哦。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1-31 22:23
这段时间在爷爷那边,生了几天病,只学习了3讲仁华,今天学习第10讲,效果不是很好。居然花了一个多小时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2-1 22:00
今天学习仁华第11讲,不得不说仁华教材确实有点难,昨天和今天这两讲效果都不是很好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2-14 11:18
春节期间全部玩去了。
11号参加学而思一个5年级奥数免费课程,持续时间一天。洋洋坚持不肯走,到后来基本上不听了。

从现场表现看,洋洋的数论部分不错,几何因为接触较少,应该没怎么听懂。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2-20 19:16
今天在图书馆借回一本《有趣的悖论和佯谬》,本来是我看的,结果洋洋非常喜欢
里面的小故事很多牵涉到数学史。

科学的推动力本来就是悖论。让孩子脑中产生悖论,孩子的思维才能进步。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2-21 10:53
标题: 双生子佯谬
  昨天在图书馆借了本关于“悖论”的书,洋洋回家就爱不释手。

  今天早上,他问起双生子佯谬。

  洋爸:“这个是和相对论有关的一个悖论,相对论认为光速是不变的,对于任何惯性参照系,也就是匀速运动参照系都是不变的。”

  洋洋:“那人在跑呢?也不变?”

  洋爸:“是的,不管你跑不跑,光速都不变。”

  洋洋:“那是不是因为光速太快,跑得太慢,所以觉得光速不变?”

  洋爸:“不是的,光速就是不变。不管你跑多快光速都不变。”

  洋洋:“怎么会呢?”

  洋爸:“理解不了,是吧?很多人都理解不了。不过相对论就是这样的。因为这个光速不变,所以高速运动的物体的时间会变慢,长度会缩短。双生子佯谬就是和时间缩短有关,如果一对双生子,哥哥离开地球,去高速运动,弟弟留在地球上,那么从弟弟来看,哥哥是高速运动,哥哥回来的时候应该很年轻,而对哥哥来说,弟弟是相对的高速运动,哥哥回来的时候,弟弟应该很年轻。”

  洋洋:“但是这个是错的,对不对?为什么?”

  洋爸:“那是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哥哥并不是处于一个惯性参照系中间,他从地球出发,要回到地球,必然经历加速,匀速,减速,反向加速,匀速,减速的过程。不是两个惯性参照系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洋洋:“为什么要加速减速的。”

  洋爸:“从地球离开,不加速怎么离开?不减速和反向加速怎么回得来?”

  洋洋:“哦。”

  估计这个时候洋洋已经晕了。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2-21 20:47
周一,计划中的数学时间
上周一,是假期的最后一天,在爷爷家学习仁华课本二年级上册12讲,据说有些看不懂题。

今天,学习仁华课本二年级上册13讲猜猜凑凑,例题的最后一道年龄问题,花了点时间,其他都美怎么花时间,而且大部分不使用猜凑的方法做的。接着预习三年级学校教材第一单元,没有什么难度。共耗时约半小时。

[ 本帖最后由 jiangying 于 2011-2-22 10:45 编辑 ]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2-22 21:05
洋洋说书上有个象火车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我去看,结果是符号欧米茄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2-25 17:53
标题: 30度角的性质探究
  洋洋:“30度角的补角是多少?”
  洋爸:“60度。”
  洋洋:“那是余角,我问的是补角。”
  洋爸:“哦,那是150度。”
  洋洋:“对的。”
  洋爸:“我问你个问题,一个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30度,那么这个角对边和斜边有什么关系。”
  洋洋:“是一半。”
  洋爸:“哦,不错,你知道问什么吗?”
  洋洋:“在另一边添加一个反起的三角形就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个边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
  洋爸:“哦,你在哪里看到过吗?”
  洋洋:“上次你说过的嘛。”
  洋爸:“不得哦,我想到的证明方法比你这个复杂。”
  洋洋:“你的方法是啥子嘛。”
  洋爸:“我想的是把直角分成30度和60度作一条线,就构建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和一个30度角的等腰三角形。”
  极度怀疑洋爸开始老年痴呆。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2-28 16:28
  洋洋:“一个数除以2再加2,然后又除以2,再加2,最后等于4,满足这个条件的数,有哪些特征?”
  洋爸:“只能是4,先把4减2,再乘以2,还是等于4得嘛。”
  洋洋:“用5除以2再加2,一直下去呢?”
  洋爸:“这个的极限最终还是4。”
  洋洋:“是不是凡是大于4的数除以2再加2,这样不停下去,都是趋于4的?”
  洋爸:“对的。其实小于4的数也是这样的,比如3,操作一次就变成3.5了。”
  洋洋:“3.5除以2等于1.75,加2等于3.75,又变大了。2也是,除以2加2变成3了。”
  洋爸:“其实负数也是这样的。”
  洋洋:“恩,负数也是越来越大,能不能说,一个数除以2加2,不停的下去收敛于4?”
  洋爸:“对的。”
  洋洋:“那复数呢?”
  洋爸:“复数也是这样的,可以把实部和虚部分开看,虚部是不停的变小,最后趋于0。”
  洋洋:“实部就是刚才那个。”
 
作者: 榴琏    时间: 2011-2-28 16:36
洋洋真是太厉害啊, 请教JIANGYING洋洋打小看过什么? 你在他小时候又是怎样引导的。怎能有这么强的数学求知欲呢?
膜拜啊。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2-28 22:23
今天数学日。洋洋的作业速度特慢,做完作业,课外阅读完都快9点了,不过还是按计划学习仁华课本上册第14讲,列表估算。

大多数题没按照书上讲的来,直接用简单方法解决,个别的题不太会做,做完都9:30了。赶快睡觉。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2-28 22:25
标题: 回复 #65 榴琏 的帖子
我对理科学习的看法和做法,在前面的帖子里都写了。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3-1 17:50
标题: 方程思维的萌芽
  仁华课本上的一道题:240元平均分给一些小朋友,走了一个小朋友,没人能多分1元,问现在还有多少人?
  洋洋:“原来的人数是原来每个人分的钱数加1。”
  洋爸:“为什么?”
  洋洋:“因为走了的那个人的钱正好分给其他人了。”
  洋爸:“哦。是对的,但是怎么求呢?”
  洋洋:“可以把原来的人数设为啊a,那么240=a(a-1)。”
  洋爸:“额,这样做没有错,但是这是初中的算法,这个是个二次方程,小学生解不出来的嘛。你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洋洋:“可以先分解质因数。”
  洋爸:“好,240=2X2X2X2X3X5,然后呢?”
  洋洋:“15和16。”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3-8 09:12
昨天学习仁华二年级上册15讲,画图凑数

主要是鸡兔问题,只有最后两道题有点难度.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3-12 17:38
标题: 排列组合公式探究
  昨天参加学而思的华杯赛讲座,这次讲座比较泛泛,毕竟第二天有专门的考前培训,其中有很多牵涉排列组合公式,洋洋都是没有基础的,估计没怎么听懂。
  结束后,洋爸:“这次讲的很多都是排列组合公式,估计你没听懂,没关系,以后还会学的。”
  洋洋:“排列组合公式是怎么样的?”
  洋爸:“举个例子,组合是就是4个中间选2个,多少中选法?”
  洋洋:“6种。”
  洋爸:“对,这个公式写为C4,2(注:排列组合的写法,打不出来,4在下,2在上,下同)就等于4!除以2!。”
  洋洋:“@#¥%@#¥%,不对哦,咋个等于12呢?”
  洋爸:“哦,我算算,真是12,那我记错了,这个是排列公式P4,2等于等于4!除以2!。也就是说Pm,n等于m!除以n!。”
  洋洋:“@#¥%@#¥%,排列是不是Pm,n代表m个中间不取n个?”
  洋爸:“应该是取n个。”
  洋洋:“那就不对了P4,2的时候是对的,P6,2的时候咋个会等于6X5呢?”
  洋爸:“哦,我想想,那我又搞错了Pm,n等于m!除以(m-n)!。”
  洋洋:“@#¥%@#¥%,好象是对的,那组合的公式呢?”
  洋爸:“Cm,n等于m!除以n!(m-n)!,你算算对不对。”
  洋洋:“对了。”
  洋爸:“我们回家上网查查对不对。”


  注:回家百度结果,公式是对的,但是现在排列用A代替P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3-12 18:08
标题: 歌德巴赫猜想
  学而思讲座中,老师讲到出题思路,两个大于2的质数的和是偶数是真命题。但是反过来,一个足够大的偶数必然是两个质数的和,这个命题到目前还不知道真假,是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
  洋洋:“我觉得歌德巴赫猜想是真的,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质数的和。”
  洋爸:“数学上的东西必须严谨,要进行严格的证明才可以,不是凭想象。能猜想是好事,但是必须证明以后才能叫做定理。”
  洋洋:“什么叫足够大?”
  洋爸:“足够大就是这个意思,能够找到一个偶数A,当所有的偶数B>A的时候,都能由两个质数的和组成。如果是小于等于A的偶数可以不满足。”
  洋洋:“歌德巴赫猜想是1+1,那陈景润证明的1+2是什么意思呢?”
  洋爸:“1+1是两个偶数的和,1+2中的1代表一个质数,2代表两个质数的积,1+2就是一个足够大的偶数必然是1个质数和两个质数的积的和。有意思吧,以前你不能理解,听了一次讲座能理解了,这就是收获。”
  洋洋:“以前是你没讲清楚。”
  洋爸:“我是怎么讲的?”
  洋洋:“你把偶数讲成合数了。”
  洋爸:“不得哦。犯这种低级错误。”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3-14 11:57
从图书馆借的《有趣的悖论和佯谬》昨天看完了。

书中那些有趣的悖论让洋洋时不时的哈哈大笑。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3-15 11:23
昨天做完作业很晚了,计划中的奥数学习没进行,只学习了三年级上期第3单元,重量单位。没啥内容,基本都是知道
不过后面有个搭配,于是复习了一下组合应用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3-15 22:09
今天补学仁华课本下册第1讲,机智与顿悟。
有几道题有点阴人。
最后两道图型题,按理说应该花时间好好想想,可惜时间。。。。

只好囫囵的过了
作者: davidzsguo    时间: 2011-3-16 15:40
感兴趣时最重要的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3-19 20:17
标题: 关于地震震级的对话
  上周五,日本发生9级地震,可能这个事情也影响到孩子的思考,今天在美育的阅览角,洋洋找来一本地震的科普书。
  洋爸:“你知道上周五日本的地震是多少级?”
  洋洋:“8.8到9级。”
  洋爸:“先报的8.8级,后来修正成的9级。”
  洋洋:“汶川地震先报的7.8级,后来修正成8级。”
  洋爸:“你知道8级和9级地震能量差多少不?”
  洋洋:“不知道。”
  洋爸:“震级每大0.2级,能量就是原来的2倍,比如8级的能量就是7.8级的两倍,那每大0.4级呢?”
  洋洋:“每大0.4级,能量就是原来的4倍。”
  洋爸:“大0.6?”
  洋洋:“8倍。”
  洋爸:“那日本地震的能量是汶川地震的多少?”
  洋洋:“2的5次方倍。不过这里好象有个悖论。”
  洋爸:“什么悖论?”
  洋洋:“0级的能量是0,那么0.2级也是0,那么所有的地震放出的能量都是0。”
  洋爸:“产生这个悖论的原因是0级地震的能量不是0,能量的衡量是用对数坐标表示的,0只是参照基准,而不是没有能量。”
  洋洋:“有没有负数级的地震?”
  洋爸:“有啊,随时都在发生负数级的地震,只是我们感觉不到。”
  洋洋:“有没有负无穷大级的地震?”
  洋爸:“那就是没有能量放出,也就是没地震了。”
  洋洋:“风的级别好象和这个不一样。”
  洋爸:“恩,好象是这样的,风的0级就是没风。”
  洋洋:“那0.1级是多少倍呢?”
  洋爸:“这个是个对数表达式,我也搞不清楚,但是绝对不是1.5倍。”
  洋洋:“是不是根号2?”
  洋爸:“应该不是,是个对数的算法。”
作者: bucy    时间: 2011-3-19 22:36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1-3-1 17:50 发表
  仁华课本上的一道题:240元平均分给一些小朋友,走了一个小朋友,没人能多分1元,问现在还有多少人?
  洋洋:“原来的人数是原来每个人分的钱数加1。”
  洋爸:“为什么?”
  洋洋:“因为走了 ...


    你的“没人能多分1元”害我看了半天,原来是“每人能多分1元”。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3-20 13:18
标题: 关于指数的对话
  洋洋:“有没有函数是有矛盾的表示方式?”
  洋爸:“什么意思?是不是一个x对印多个y?这个不行。”
  洋洋:“不是,是对应几个表达式。”
  洋爸:“如果是分段表达,没有矛盾产生的时候是可以的,比如x<=0时候,y=1,x>0的时候,y=x,这个就没有矛盾的。”
  洋洋:“但是如x<=0时候,y=1,x>=0的时候,y=x,在0这个点也不矛盾的嘛。”
  洋爸:“哦,这个确实不矛盾,但是有时候矛盾的函数就不能这样说。”
  洋洋:“有没有y=1这个函数?”
  洋爸:“有,这个函数隐含了x是任何实数。”
  洋洋:“那有没有y=x^0这个函数呢?”
  洋爸:“有,这个函数和y=1是一样的。”
  洋洋:“不一样哦,x不能取0。 0的0次方应该没有意义。”
  洋爸:“这个,我也搞不清楚,我在网上问下。”
  网上某数学老师回答:“两个不是一个函数。”
  洋洋:“一个数的0次方是不是该数除以它自己。”
  网上某数学老师回答:“可以这样理解。”
  洋洋:“1的所有次方都是1,那1的负数次方呢?”
  洋爸:“也是1,负数指数实际就是正数次方分之一。”
  洋洋:“一个数的a次方乘以一个数的-a次方等于多少?”
  洋爸:“1。”
  洋洋:“如果同样的数的次方相乘,实际上就是上面的指数相加。”
  洋爸:“对。”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3-21 08:51
上周参加学而思讲座,很多排列组合的内容,洋洋显然有些不理解

昨天在网校发现关于排列组合的课,让他学了排列,看完后还想学组合,被我制止了,下周在看。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3-21 21:14
今天学习仁华二年级下册第2讲,非常的简单,只是强化下等差数列求和,和图形结合而已。很快就结束了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3-25 09:41
标题: 关于地震震级的对话2
  几天前,在关于地震震级对话的时候,洋洋认为0.1级的是根号2倍,洋爸没想清楚其中的关系,认为洋洋的猜想是不正确的。今天,由于缅甸地震,对话延续,洋洋通过对数性质证明了这一点。
  洋爸:“昨天晚上缅甸又地震了,7.2级。”
  洋洋:“0.1级地震是0级的多少倍?”
  洋爸:“不知道。”
  洋洋:“我觉得是根号2倍。”
  洋爸:“这是个对数算法,应该不是根号2倍。0.2级是2倍,也可以说是3个dB。”
  洋洋:“什么是dB?”
  洋爸:“dB是一种对数的表达关系,3个dB大约就是两倍,6个dB大约就是4倍。实际上对数坐标就是把倍数关系转化成了加减关系dB相加”
  洋洋:“3个dB大是2的1次方两倍,6个dB是2的2次方,9个dB是2的3次方。那么1.5个dB就是2的1/2方,也就是说0.1级是根号2倍。”
  洋爸想了想:“恩,还真是这样的。”
  洋洋:“dB数是不是就是2的次方数的3倍?”
  洋爸:“什么意思?”
  洋洋:“0dB就是0倍,是2的0次方,3dB是2倍是2的1次方。......”
  洋爸:“可以这么理解,但是要注意3dB是2倍这个是个估算算法,精确算法是10dB是10倍。”
  洋洋:“什么意思?”
  洋爸:“10dB是10倍,20dB是100倍,30dB是1000倍,如果用3dB的倍数算,30dB就是2的10次方,也就是1024倍,所以说,3dB是2倍有2.4%的小误差。”
  洋洋沉思。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3-31 16:32
上周日,看了网校发现关于组合的课,我没跟着他一起看,听到个名词插板法,不知道是什么。

周一加班,计划中的仁华学习没有进行,只有清明节补了
作者: davidzsguo    时间: 2011-4-2 09:34
太强了,有些我根本就没学过啊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4-3 19:26
今天学了仁华二年级下册第3课,速算与巧算

洋洋的计算能力略差,很多速算技巧还不会
作者: oye妈妈    时间: 2011-4-3 23:31
标题: 回复 #84 jiangying 的帖子
速算和巧算可能还是要多练习,光懂了还不行。我们家的孩子也是这方面比较薄弱,可能是练少了。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4-4 12:28
标题: 回复 #85 oye妈妈 的帖子
我有不同意见,计算能力是随着年龄和思维的提升进步的,过多的训练不能说没效果,但是是不划算的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4-4 12:32
这个假期,安排两天玩,今天没出去。上午学习了仁华教材二年级下第4讲,数与形相映。
仁华的难度再一次体现出来,这讲已经涉及到代数了。

不过这讲能扩展的内容比较多,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故事,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二项式定理和杨辉三角,组合的关系,数学归纳法的思想,等等。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4-4 14:32
标题: 算盘的另类用法
  吃完饭,洋洋玩起了算盘,嘴里念念有词:“FFFF.FFF......EA.... ”原来他在算16进制.过了一会儿,洋洋说:“我把算盘倒过来,算13进制。”
  洋爸:“什么13进制?”
  洋洋:“倒过来,上面的就是5个代表2的,下面的2个代表1就可以算13进制了。”
  算盘居然还能这么用?
作者: qdylz    时间: 2011-4-4 15:04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1-4-4 12:28 发表
我有不同意见,计算能力是随着年龄和思维的提升进步的,过多的训练不能说没效果,但是是不划算的


以我本人的经历来看,计算能力是是不会随着年龄和思维的提升进步的。

如果说在这方面投入时间、精力不划算,那就看你的打算和洋洋的兴趣了。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4-4 15:48
标题: 回复 #89 qdylz 的帖子
引用一段jymm222的一段话。可以看出jymm222的口算是没经过训练儿比较快的

而jymm222在本版展示出的数学能力,是让我佩服的。

口算能力说到底还是思维能力的体现。

低龄孩子,应该多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即使要训练口算,也要到高年级为好,这个时候孩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低龄孩子过多强调速算会给孩子一个误区:数学就是计算。不得不防啊。

原帖由 jymm222 于 2011-3-29 09:15 发表

我自己小时候是没有进行过口算训练的,也不知道要重视(当年不知数学的世界这么大 ),但在普通人里面,算得较快也较准。因此在我的孩子低年级时候,没有重视孩子的口算训练。

孩子的计算速度较快,但准确率没有达到我的期望。考试和写作业,有时看错数字,有时漏数字,有时颠倒数字的次序,有时还漏题目。不是偶然,也不是经常。

有时会和孩子说,这些计算错误可以避免,而且有多种方法检验,......,估计孩子没听进去没记取,时不时还会错几次。

我觉得,可能是态度问题(或者说兴趣问题),啥时端正了态度(或者有心),学什么都快都准。

[ 本帖最后由 jiangying 于 2011-4-4 15:51 编辑 ]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4-6 10:32
清明,一个大学同学从远方来,一起聚了聚。其间谈到班上博士的女,其父为我班第一个博士,其母为我系低一年级的学习第一名,才女,某500强企业骨干。

学前学GW数学,达到3,4年级水平。上小学,数学居然很恼火。
心下感叹:邪门早教害人不浅。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4-10 21:08
标题: 从古巴比伦的60进制到速算方法
  洋爸:“古代巴比伦人已经知道60进制了。”
  洋洋:“他们的60进制是怎么样的呢?”
  洋爸:“考古发现,在一个古巴比伦的一处遗迹发现了一个数列,第一个数是1,第二个数是4,第三个数是9,第四个数是16,第五个数是55。”
  洋洋:“咋个可能是55呢?”
  洋爸:“是25,说错了,第六个数是36,第七个数是49,你知道第八数是多少?”
  洋洋:“不知道。”
  洋爸:“为什么不知道呢?”
  洋洋:“他这个是60进制,不知道该是什么。”
  洋爸:“我告诉你,第八个数是1,4。”
  洋洋:“那我知道了,第9个数是1,21。第10个数是1,40,第11个数是2,1。”
  洋爸:“对的,这个是个什么数列。”
  洋洋:“完全平方数列。12的平方144,13的平方169,14的平方196,15的平方225,16的平方256,17,18我记不得了,19的平方式361,就是围棋棋盘嘛,20的平方是400。”
  洋爸:“17和18会算不?”
  洋洋:“17的平方是289,18的平方上300了,是324。”
  洋爸:“对。”
  洋洋:“我还知道11x13=143,12x14=169 ......18x20=360,19x21=399。”
  
  过了一会,洋洋:“好奇怪哦,12的平方是144,21的平方是441。”
  洋爸:“13和31也是这样的,169和961。”
  洋洋:“个位是1的两位数速算和十位是1的两位的算法是一样的。”
  洋爸:“什么意思。”
  洋洋:“看嘛,41的平方是1681,31x41=1271。”
  洋爸:“难道都是‘头相乘,尾相加,尾相乘’?”
  洋洋:“有一点点不一样,是‘头相乘,头相加,尾相乘’。”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4-10 21:26
今天时间充足,提前把周一的仁华学习做了,二年级下册第5讲,一笔画。没什么难度,很快结束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4-10 21:41
标题: 三角函数
  很久以前的一幅数学搞笑图片,里面有学生乱用三角函数的笑话,洋洋没看懂,就一直想学三角函数。已经说了很多次了,今天被逼得无法,洋爸只好浅浅的讲了下锐角正弦和余弦。
  洋洋:“我怎么觉得sin0和sin90都是不存在的。”
  洋爸:“等你大了你就了解了。”
  洋洋:“那sinx cosx等于多少?” 这里原话为西塔,打不出来,用x代替,下同。
  洋爸:“有个公式,sin2x=2sinx cosx,所以sinx cosx=sin2x/2。”
  过了一会,洋洋:“那么sin120=sin60。”
  洋爸:“这个你都算得出来呀,这个钝角的三角函数是这样的。......”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4-13 22:42
AB两个数的差为20,A的1/7和B的1/4相等,A=_____

我还没做出来,洋洋就做出来了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4-17 19:16
今天学了仁华二年级下册第6讲,7桥问题。其实就是一笔划问题,洋洋在转化点的时候容易出错。
作者: woyeah    时间: 2011-4-19 17:26
版主明见!

原帖由 <i>jiangying</i> 于 2010-12-16 22:57 发表 <img src="http://bbs.etjy.com/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关键不是能力,而是是否用心
就目前来说,成人的水平还是高于孩子的,只要用心必然能在生活中找到切入点

作者: woyeah    时间: 2011-4-19 17:28
今天学了仁华二年级下册第6讲,7桥问题。其实就是一笔划问题,洋洋在转化点的时候容易出错。



哈,我们也在学仁华的,和单尊的体系差别不少啊。
作者: 梦幻妖精    时间: 2011-4-28 13:10
标题: 回复 #34 jiangying 的帖子
僵硬这段说的对,我有感触的。一个链子断了,家长小孩也别崩溃了

因为我不会做奥数题,对于孩子不会做的,看答案大家都看不懂的,我用最笨的方法,抄下来,过阵子再来看

在整个过程中,适当的跳过完全可以弥补僵硬说的非系统
作者: 梦幻妖精    时间: 2011-4-28 13:49
爬完楼,数学我也不懂,问个具体的婆妈的问题

仁华教材你们具体怎么用的?

自己看?大人讲?做不做题?怎么做题的?一周一讲的进度?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