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小学语文课本,一个民族的文明底线 [打印本页]

作者: nikkiyy    时间: 2010-11-17 12:05
标题: 小学语文课本,一个民族的文明底线
——在《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座谈会上的发言
【根据录音整理,在报纸上发表时有删节,感谢整理者水流云在】
傅国涌
       想不到,一个有关小学课本中母亲与母爱的话题引发了这么大的反响,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很有病。我比较关心本国的历史,尤其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的历史,最近网上有篇批判我的文章《怀念民国是种病》,虽然观点不能苟同,但这个题目我很喜欢。为什么怀念民国?其实是因为我们今天有病,所以才会去关心民国,关心民国的教育,关心民国的历史。正因为自己病了,所以要寻找另一个时代,寻找另一个不病的时代。归根到底,都是我们有病,我们的这个时代有病。《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针对的就是当下最主要的三套语文教材的病。上午我们有一个小范围的对话,来自高校的教授,有关心教育的时评家,有教育媒体的编辑,更多的是中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谈到了小学语文教材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应该是怎么样的一个地位。我的一个最基本的看法是,小学语文课本,当然不可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文明高度,但是,它代表了一个民族文明的最底线。在底线的意义上,我们的国民是由小学教科书塑造的。小学教科书担负的责任,比任何一个阶段的教科书都要重大。如果你在小学阶段读的教科书是高品质的,代表一种文明的最好的常识教育,那么你即使不读中学,不读大学,也能够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健全的人。
      
           我有幸与许多老先生有过交往,他们的大学教育或者中学教育基本是在1949年以前完成的。我惊讶的发现,很多老先生在他们的回忆文章或交谈中告诉我,对他影响最大的其实不是大学教育,而是中学教育,甚至是小学教育。浙江有一个作曲家周大风,是《采茶舞曲》的作者,他只有小学毕业,初中上了一年就失学了。我读了他那些回忆小学时代的文章,非常震撼,他是1923年出生的,在浙江镇海县乡下的灵山小学,从1931年至1936年,他接受了健全的小学教育。灵山小学所给予他的精神资源,就足以使他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作曲家,所以他一生回望,对那所学校充满感恩。还有一个刚刚去世的出版家范用,也只读过小学,最高学历就是小学,所以他一生都要回到他的小学去,不断地回去,我指的回去不一定是人要回去,那个学校早已成为一个废墟。他要不断地回到他的小学的时代,因为那里有他全部的精神装备。在江苏镇江的穆源小学图书馆,他不仅读过《儿童世界》、《小朋友》、《新少年》,还涉猎了《东方杂志》、《大众生活》这些成人刊物,当年商务印书馆出的几百本“小学生文库”,各门各类都有,他几乎都看了。以后他就再也没有机会上学,抗日战争爆发,他就进出版社做学徒,以成了中国顶级的出版家,长期担任三联书店总经理,是沈昌文、董秀玉们仰慕的出版前辈。
         
        这两天我正在读一本很厚的回忆录,书名叫《巨流河》,作者齐邦媛,是民国历史人物齐世英的女儿。她毕业于武汉大学外语系,以后又在美国的大学读过书,她是一个翻译家、外文系的出色教授,长期在台湾大学等校任教。台湾许多翻译家、作家都受惠于她,或出自她的门下,是一个桃李遍台湾的教师。在她的长篇回忆录600多页当中,我所读出来的,对她一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她的大学教育,而是中学教育。她的小学教育在颠沛动荡之中,但是她受过最好的中学教育。她是重庆南开中学毕业的,她一生最难忘的是6年沙坪坝的岁月,她把在沙坪坝发生的点点滴滴都写下来了,非常的生动。我觉得最终成就她成为一个出色的翻译家、教授、作家,主要的精神资源一个是中学教育,一个是基督教资源。她是在大学的时候开始参加团契,大学毕业受洗成为一个基督徒。中学教育可以说是她一生最大的资源,比她的大学教育还要重要。看她感情的流露,在写到南开中学的时候,她的笔触里面就有最深的感情,南开中学是最好的中学。她特别讲到了南开的语文教材,初一到高三,从来不使用出版社编的,都是学校自己编的,其中有一个语文教师孟志荪是主编,南开的教材从头至尾有一整套,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到了高一、高二的时候,有两门选修课,对她一生影响特别大,高一是诗选,高二是词选,使她背诵了几百首诗、几百首词,她后来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很容易把中西文学打通,就来自少年时代的那种基本功,那种滋养,那里面有供给她一生的精神养分。高三因为要准备考大学,不开选修课。
       今天我们讲教育,无非有两个资源可以借鉴,一个是纵向的本土资源,一个是横向的来自外国的资源,主要是西方的资源。我们追寻纵向的资源,有些人往往一追就追到孔夫子那里去了,当然孔夫子也有他优越的地方,但这不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这是一个关于国学的问题,传统文化的问题,如果说新式教育的话,从它诞生到今天,也不过一百多年,中国到20世纪初才有了中小学。中国新式教育的诞生很有意思,它是倒过来的,先有大学后有小学,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最初的几届学生,招的都是有秀才功名的。可以说,中国的新式教育起步很晚,完全是参照西方模式【日本学的也是西方】建立起来的,但也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这一百多年的时光,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1949年划一条线,从晚清到民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一条线下来,大致上不到五十年,也就是只培养了三代人,三代人中岁数大一点的在1957年全军覆没,退出历史。我们都不是民国中人,我们都是共和国人。共和国人受的都是六十一年来的教育,六十一年来的教育,依它的教科书体系来说,完全是对中国早期新式教育的一种反拨。早期新式教育是一个常识教育,就是说,它要通过教科书教给中国的孩子们基本的常识,而不是教给你政治。49年以来的教科书告诉我们,主要不是常识而是政治、意识形态。我们的教材不是围绕常识理念或者说基本的文明价值编的,而是围绕着政治编的,内容虽然也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围绕政治这一点则没有什么变化。这套教科书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以往四十几年新教育所做努力的一种逆转。前面四十几年打下的基础,在这六十一年当中基本都被改变了,尤其是人文价值方面。陈丹青先生是个画家,喜欢看人的面孔,他说民国的老照片,无论是市井的下里巴人,还是精英,一个是一个,站在那里就是一个“民国范儿”,而今天的明星,要去演民国的人物,一个都演不来。为什么,你没有那种教养,你没有那种环境,你已经生在一个无根的年代。不久前,我们几个朋友编了一套书《回望民国教育系列》,其中有一本是初阳编的,讲民国时代的性教育,小庆编的是民国时代的公民教育,许骥编的是教育到底是什么,民国知识分子是怎么看待教育的,他们的教育观,朝阳为这本书写一篇长篇前言,前面部分是他对民国教育观的理解,后面部分站在一个有14年从教经历的中学老师的切身感受,对应试教育痛彻肺腑的感受,让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教育大致上是一个什么状态,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这个教育有病,我们时代的这种教育有病。因为我们有病,看什么似乎都有病,外国有病,过去的也有病。是的,所有的时代都有病,但病有轻重大小,有感冒发烧,也有癌症等不治之症。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面,《救救孩子》这本书出来了,也许这算不得什么传世大作,这不过是一个抛砖引玉之作,希望引起公众对教育的关心和讨论,它是凭借很多中小学老师的群体力量完成的一个点评。实际上,它只是一个开头,一个起点,让大家对小学、小学的教材,都有一个比较深切的关注。我觉得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小学时代,就是基本上奠定你价值根基的时代,如果在这个阶段所接触的、所学习的都是跟文明的基本常识相吻合的,那么成为健全人的可能性就加大了。不是说人的将来不会有变化,通过大学教育,通过自己读书,可以改变,但是在这块土地上,很多人没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很多人即使要接受大学教育但是他不喜欢阅读,阅读对他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他只喜欢玩游戏,不喜欢阅读,这样的人占得比例是绝对数。对这些人来说,如果小学的语文课没有教给他最基本的文明常识,他的一生就限定在这样一个价值观,这样的一个文明的底线,而基本上不会有变化。你要他有改变,太难了,因为他没有其他的资源。一个人要变成什么样的人是需要有资源的,比如接触什么书,什么人,什么环境,如果这些都没有,一个人至少总读过小学吧,小学教科书里规定了一生的底线,基本上就是这样。所以,我说小学教科书要比大学教科书重要一万倍。过去我特别重视大学教育,十年前,我我对小学教育不屑一顾,因为我觉得小学教材很肤浅,小学教育不需要关注,小学教育是低端教育,根本就不需要理会它。最需要关注的是高等教育,因为高等教育可造就一代新人,未来的社会是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主导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把关心的方向向下面转移,先是转到中学,现在我更关心小学。我曾经有一度热衷于到网上购买民国、晚清时期的老课本,但是收获甚少,只买了一小部分。后来知道一个师范大学的教授,收藏了清末以来几乎所有的语文教科书,通过一个朋友的努力,这些老课本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影印出版,成为大家都可以共享的公共资源。
            我们可以看看,前人曾经把教科书做到了什么水准,达到了什么程度。在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编印的教科书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统统是民营的出版机构。国民党执政期间,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自己的教科书,到四十年代之后,才办了一个正中书局出版,出版官定教科书,但是影响有限。商务印书馆的教科书长期占有60%的份额,后起的开明书店,它的语文教科书很快得到社会、学校的广泛认可,现在我们可以买到的是一套开明书店编的教科书,课文都是叶圣陶写的,插图是丰子恺画的。一个小孩子从小学就读这样的教科书成长,即使不受高等教育,他达到文明的基本底线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教科书从小教给了他看待世界、看待自然、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的基本尺度,课本编得非常有讲究,非常有逻辑性,对孩子年龄层也有细致的考虑,而且它文字的准确性、美感都是没有问题的,今天的教科书当然不可能是叶圣陶来写、丰子恺来画了。
           世上已无叶圣陶,我们要做的就是使教材更富有人性化,具备基本常识,更靠近普世价值,更具有审美感,更有逻辑性,而不是用另外的标准来编教科书。事实上,这几年也一直在改变,尤其是中学语文课本的改变是非常大的。与我们中学时代,《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以及魏巍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红遍天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现在就连胡适之先生的文章也进来了,梁实秋的文章也进来了,林语堂的也进来了……教科书中要体现更多元的文风,不同风格、不同价值观、不同类型的作家作品都能在教科书里面体现,这样学生得到的营养就是丰富全面的。一个民族,如果把小学的语文教材轻易放弃了,随它去,只去抓大学教育,抓高端,而大学的生源就是小学教育给规定的,你要在大学几年当中扭过来,难度很大,所以还是要从根基上打好一个民族的基本底线,从小学阶段,当然也要依靠中学阶段,如果没有好的小学教育,好的中学教育,我们不敢想象有什么好的大学教育,我们的大学教授也是小学中学读上来的,他的底线或者高度同样在根本上被这套教材所规定。我觉得追问题要追到根源上,如果说要对中国的教育有所改变,还是要从最低的地方开始,这低的地方就是我们起步的地方,教材就是一个切口。
         小学教材的现状比中学教材要差,找到了小学教材的一些矛盾之处、毛病也好,大量的问题也好,这都是正常的。现在虽然是处于比较好的阶段,但这个阶段和过去相比仍然有一个非常大的落差。你只要去看老教材曾经达到的水准就知道了,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对人性的理解,对亲情友情的理解,对爱情的理解。我记得商务印书馆1912年出版共和国教科书,里边有篇课文《泰坦尼克号》,因为太长,分成了上、中下三篇。那时候,泰坦尼克号事件刚刚发生就进入了中国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语文教科书,高小第一册,用半文言的那种汉语写下了那场沉船事件的悲壮的同时又是充满人性温暖的很多的细节,就像我们后来从电影中看到的一样的感人。对爱情的那种记述,我们现在的教科书中是绝对不可见到的。但是在99年之前就出现了,那是中国自己的学者编写的。我发现,那个时候参与教科书编写的、尤其小学教科书编写的,都是一流的学者,像张元济、王云五这些有或新学或旧学的很深的功底。王云五没有读过大学,但是他自学英文,成为胡适的英语老师。他二十多岁就登上了中国公学的讲台,他把大英百科全书都读了一遍,很多小学教材都是他们亲自编写的。还有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等一流的作家、学者、艺术家参与了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那个时代对小学语文课看得非常的重,认为这就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培植一个民族的文明血脉。如果这个根抓的不好,这个民族怎能指望还能往高处走。所以他们把这件事情看得非常的重要。


        我们的时代,教育有问题是一个基本的共识,连温家宝总理都要在日理万机中“仰望星空”,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线。而今天的教育是有病的教育,但是仅仅挑毛病是不够的,光是批判是不够的。初阳他们对现行的三套语文教材中的母亲与母爱问题做了一个梳理,做了一个批判的工作。“救救孩子”,这是一个鲁迅式的问题,是一个沉重的呼喊,这么重大的问题仅仅靠出一本《救救孩子》的书是远不够的,他们也只是把这个窗户纸挑开,从窗户往往里看到了有问题,更重要的还是建设,从头做起,一步一步,最终编出一套套合乎现代文明标准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来。


[ 本帖最后由 nikkiyy 于 2010-11-18 13:03 编辑 ]
作者: oye妈妈    时间: 2010-11-17 12:50
我也看到了这本书的宣传,并搜集了相关的评论,发在这个帖子里http://bbs.etjy.com/thread-213156-1-1.html

现在的语文教育让人无所适从。
作者: ljs0788    时间: 2010-11-17 13:01
现在的语文教育让人无所适从。
同意。
作者: nikkiyy    时间: 2010-11-18 13:12
难怪觉得以前的小学毕业生的素质可以不下于现在的高中毕业生的素质,过了近三十年,小学的语文课本内容,除了唐诗以外,能让我记得的真不多,倒是父亲当年给我订的杂志《小蜜蜂》以及《上下五千年》,留下的印象更深。
作者: 星星狐    时间: 2010-11-18 14:47
学习,学习
作者: zty1122bb    时间: 2010-11-19 10:10
作为一个一直辅导孩子语文的家长,对于课本来讲(仅以人教版为例),我倒是有些浅见盼与坛友交流。
1)古诗词的比重在增加
一至六年级的古诗词,正课中大约有五十来首,全部加起来应超过六十首,学校要求会背默。而七年级到高中毕业应有110首以上,这也是有背默要求的。从这里看,要求不低,与所谓民国时相去不远。只是感觉,其中小学部分少了些,中学部分多了点,应该部分前移,可能均衡些,毕竟小学生的记忆力更好,而中学功课太重了。
2)古文分量很大
不提“三百千”之类的蒙学,小学六年级已经开始了正式的古文学习。而到了七年级以后,可谓铺天盖地。拿九年级上说,25课正课中,有4篇古文,4篇古白话,整个中学阶段不下百篇。而中考、高考还多考察课外古文言,很需要下苦功,最好提前做准备。
3)民国白话,台式国语
从小学开始,民国大家、港台名家的作品已占有很大比重,拿四年级上为例,32篇正课中,7篇为这类文章。应该讲文学性有了基本的体现,细读这些作品,对孩子积累文学修养应该有益。
4)译著
从始至终,国外名家的译文在课文里总是占据重要地位,说四分天下并不为过。不好比那些没有明显当代文化断层的国家(包括港台),我们要向面对世界潮流,面对近现代主流人文,研读名家译文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在这一点上我们其实很弱势。但欧美作品,文笔更多严谨更多逻辑,这一点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借鉴。
5)当代作品
在小学课本中,当代作家的作品还是有一些的,不能说很好,但也还过得去,我觉得选用也没什么,毕竟这就是现实中国。更何况这些年,文学与前三十年还是有质的不同,不能太自卑了。
民国是一种幻境,那种份儿那种劲儿只能是历史。即使欧洲,也很难寻觅到所谓旧日的贵族气,甚至王室。时代变了,不能总拿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更远的回忆来说事,把学校课文当回事很重要,另来一套有难度,真的很难。
作者: nikkiyy    时间: 2010-11-19 12:39
ZTY版主总结得真细致呀 虽然我对现在的小学教材不甚熟悉,但从侧面了解也有些自己的认识。教材的内容是一个基础,当然重要,但其实师质素质也是很重要的(为啥那么多家长削尖脑尖往所谓的名校挤呢),窃以为,现在的师质素质平均水平是低于以前的,原因很简单,以前能考进师范的学生大多是非常优异的,但现在考进师范的大都是二流甚至三流的(当然老牌师范的生源还是有一些质量的),造成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就不多说了,俺也说不明白。

我就举个简单明了的例子,我老爸40年代读中学时(相当于现在的省中吧),很多老师是留学回来的,(季羡林大师当年不也当过中学老师嘛 );90年代我姐读师范大专英语专业时,讲师都是留过学的,虽然当时教材相对现在要单薄得多(四本原版的新概念英语,现在还留着);小时候所在的一所普通农场中学(80年代到90年代),也是卧虎藏龙的,几个老师在90年代就通过考研考博出来,现在名校当研究生或博士生导师了。

现在的怀旧情结,并非都是对过去的怀念,更多的是对现实教育的不满,这个算是继承了先人缅古悲今的情怀吧。不满归不满,生活还要继续。

[ 本帖最后由 nikkiyy 于 2010-11-19 12:43 编辑 ]
作者: oye妈妈    时间: 2010-11-19 13:00
原帖由 zty1122bb 于 2010-11-19 10:10 发表
作为一个一直辅导孩子语文的家长,对于课本来讲(仅以人教版为例),我倒是有些浅见盼与坛友交流。
1)古诗词的比重在增加
一至六年级的古诗词,正课中大约有五十来首,全部加起来应超过六十首,学校要求会背 ...



5)当代作品
在小学课本中,当代作家的作品还是有一些的,不能说很好,但也还过得去,我觉得选用也没什么,毕竟这就是现实中国。更何况这些年,文学与前三十年还是有质的不同,不能太自卑了。



其他的且不说,就说当代作家的作品吧。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小学课本不是不该选用当代作家的作品,而是不应该随意地篡改当代作家的作品。举个例子吧,小学三年级有篇课文《燕子》,改字郑振铎的《海燕》,先将改前、改后的文章放在一起,版主自己比较一下吧:

燕子(郑振铎)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
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
;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
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海燕-郑振铎      
    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当春间二三月,轻飔微微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熳无比的春天时,那些燕子,那末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再几只却隽逸的在粼粼如縠纹的湖面横掠着,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了开去。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的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于杆间,线上是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还有一家家的快乐家庭,他们还特为我们的小燕子备了一个两个小巢,放在厅梁的最高处,假如这家有了一个匾额,那匾后便是小燕子最好的安巢之所。第一年,小燕子来住了,第二年,我们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一对,它们还要来住。

   “燕子归来寻旧垒。”

    还是去年的主,还是去年的宾,他们宾主间是如何的融融泄泄呀!偶然的有几家,小燕子却不来光顾,那便很使主人忧戚,他们邀召不到那么隽逸的嘉宾,每以为自己运命的蹇劣呢。

    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的活波的小燕子,曾使几多的孩子们欢呼着,注意着,沉醉着,曾使几多的农人们市民们忧戚着,或舒怀的指点着,且曾平添了几多的春色,几多的生趣于我们的春天的小燕子!

    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了,至于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

    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是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皱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灿烂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我没有见过那末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我们倚在青色的船栏上,默默的望着这绝美的海天;我们一点杂念也没有,我们是被沉醉了,我们是被带入晶天中了。

    就在这时,我们的小燕子,二只,三只,四只,在海上出现了。它们仍是隽逸的从容的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圈圆晕。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
小燕子却从容的憩着了。它们展开了双翼,身子一落,落在海面上了,双翼如浮圈似的支持着体重,活是一只乌黑的小水禽,在随波上下的浮着,又安闲,又舒适。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

    海水仍是平贴无波,许多绝小绝小的海鱼,为我们的船所惊动,群向远处窜去;随了它们飞窜着,水面起了一条条的长痕,正如我们当孩子时之用瓦片打水漂在水面所划起的长痕。这小鱼是我们小燕子的粮食么?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 本帖最后由 oye妈妈 于 2010-11-19 13:03 编辑 ]
作者: oye妈妈    时间: 2010-11-19 13:19
原帖由 nikkiyy 于 2010-11-19 12:39 发表
ZTY版主总结得真细致呀 虽然我对现在的小学教材不甚熟悉,但从侧面了解也有些自己的认识。教材的内容是一个基础,当然重要,但其实师质素质也是很重要的(为啥那么多家长削尖脑尖往所谓的名校挤呢), ...

非常同意楼主的观点,现在的老师已不是以前的老师了。不久前,儿子学校搞了一个开放日,家长可以到学校听公开课。按理说,老师这堂课应该是准备最充分的,讲解最透彻的。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老师选的《落花生》一课,这课我们小时候都学过的。当年老师那声情并茂的朗读,我还记忆犹新。可是儿子的老师倒好,根本不朗读了,也不讲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不分析课文的价值取向与实现中的异同,只是用电脑放了几张花里胡哨的幻灯片,介绍了一下作者的父亲就算结束了。整堂课都在不停地调电脑,调用幻灯片。一台反映极慢的电脑,不熟练的操作,等很久才出来一张幻灯片,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老师最后还拖堂了,也没讲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我记得当年我的语文老师说过,语文课其实不需要多讲解,语文课就是带着学生朗读美文,欣赏美文的。
作者: nikkiyy    时间: 2010-11-19 15:00
[quote]原帖由 oye妈妈 于 2010-11-19 13:19 发表

我记得当年我的语文老师说过,语文课其实不需要多讲解,语文课就是带着学生朗读美文,欣赏美文的。
碰到一个好老师真的是人生一大幸事。越早碰到好老师,会是幸事中之大幸。教材简单的说就是一堆文字,而好的老师是会让这些文字变成有生命的东西。
作者: zty1122bb    时间: 2010-11-19 18:08
标题: 回复 #8 oye妈妈 的帖子
你的对比没错,恐怕还不止这一点点。确实是感觉不好,为什么这样,也许是我们的文化特色,也许是适合的美文太少。对我这样家长,其实是没得选择,感到比自己读书时进步也就满足了。
作者: zty1122bb    时间: 2010-11-19 18:57
标题: 回复 #7 nikkiyy 的帖子
对于现在的语文教材,我从内心里还真是挺知足的。真是感到他们在变呢,不那么特别的工农兵了。教材可能还有很多不如意之处,可对此我已经是千恩万谢了。记得上中学的时候,为了背政治,有个同学必须坐在地上才能入境,现在的孩子好幸福。
说起老师,过去的似乎是好些,可学校开会时发言的校长却是现在好点。记得当初中学校长发话,十分钟要说几十个“这个”,真让人痛苦。
生活在文化发展中国家的当代中国,不苛求、不裹足的人文态度可能更自在些。
作者: nikkiyy    时间: 2010-11-20 11:42
标题: 回复 #12 zty1122bb 的帖子
看得出,版主是个很善良的人。我只是觉得经典的东西不能轻易更改,特别是可以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下都有其生命力的,譬如那些能打动不同国籍不同年代的无数人的音乐、诗歌等等。有时会有这个感觉,看过一些经典的小说散文,很多文化垃圾觉得就不能入目,从这个角度来说,经典会让某些文化的根基更稳固。
这几天的新闻在热评1932年版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卖断市了,虽然年代变了几茬,不过那些编著的用心现在还能让人们体会得到。用心也许是现代教材所真正缺乏的吧。反正不愁卖不出去
版主觉得是生活在文化发展中的中国,我只觉得是在经济发展中了,发展中的文化似乎大部分是外来的,没觉得中国本身的文化有多大发展,有些民间文化甚至有绝迹的迹象。不裹足,坚决同意;不苛求,想做也难做到哦,除了活在世外桃源。
作者: zty1122bb    时间: 2010-11-21 07:05
标题: 回复 #13 nikkiyy 的帖子
篡改也好、编辑也罢这是正在发生的事,但不是如今的发明,古代、近代比比皆是,以后还会继续不断,对于语文教材尤其如是。古时对经典的异化,上世纪去繁从简的变脸,很无奈。
说到文化的发展,回忆一下上世纪七十年,虽父辈称得上是书香世家,但没有书房,书架上除了工程类图书只有毛选。那时是沙漠,相比之下,现在至少也能称为野草遍地。我说的文化发展中国家就是这个缘故。记得十多年前,同一位美国的地理老师聊天谈到宗教在中国的重启。我说:机会是千年一遇。他很赞同。其他的文化形式也是一样,什么都没了,剩下的当然就是开发--包括语文。这对于两千年前的河上公、董仲舒,甚至许慎都是如此,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是一样。
我们还是应该更积极的看待当今的文化,门槛不高,机会多多,是好事。
作者: 小桥流水    时间: 2010-11-21 17:56
看你们的争论,非常长见识。我很同意版主的看法。“我们还是应该更积极的看待当今的文化,门槛不高,机会多多,是好事。”对于现在的教材忧心匆匆的家长,基本是家长自己本身素质较高,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但是要考虑到,还有大部分的孩子是没有家长辅导,或者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辅导不了的。如果教材的定位高起来的话,那么这部分群体的孩子怎么学呢?我想,我们的教材是针对一般群体的孩子设计的。就像一个班级,孩子的层次是不同的,最好当然是分层次布置作业。但老师是不可能做到的,他只能针对大部分孩子布置作业。教材只是个例子,有的孩子,能把教材里的东西消化掉就不错了,而有的孩子,家长就可以根据教材把知识面辐射开来,让他博览群书,诵读经典,增强孩子的文化底蕴。
作者: 一尘不染    时间: 2010-11-21 23:28
原帖由 zty1122bb 于 2010-11-19 10:10 发表
2)古文分量很大
不提“三百千”之类的蒙学,小学六年级已经开始了正式的古文学习。而到了七年级以后,可谓铺天盖地。拿九年级上说,25课正课中,有4篇古文,4篇古白话,整个中学阶段不下百篇。而中考、高考还多考察课外古文言,很需要下苦功,最好提前做准备。


前几天偶然见到初中生的考卷,感到震惊,语文是相当地有难度,如您所言,古文的分量极大,俺家小女明年小升初,急啊
请教版主,从现阶段起,该如何做准备,才能应对中学的语文,能具体谈谈吗?
作者: kellyxx    时间: 2010-11-23 08:13
我在家自己辅导孩子的语文, 小学一年级的课文提到什么 "熊猫妈妈开心的笑了,....把中国人民的友情带到了世界各地." 这样的句子, 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这么多年来, 动不动就把某事提升到一定高度来赞扬的做法还是没有改变. 学了所谓的语文还被做了思想教育, 真是一举二得.
作者: 温暖的心2010    时间: 2010-11-23 11:11
只是用电脑放了几张花里胡哨的幻灯片,老师都喜欢这样,幼儿园就用PPT了.真正的内涵,没有人认真讲解.
作者: nikkiyy    时间: 2010-11-23 13:12
刚随机借了本唐辛子今年出的书,是笔者旅居日本所写的关于教育、饮食和男女的文章,恰好看到了教育中有一篇中日教科书的对比,觉得还挺客观的。在她的博客里找到这篇文章,贴出来。
作者: nikkiyy    时间: 2010-11-23 13:15
标题: 对比中日小学教科书,竟如此不同!
以下摘自唐辛子的博客:
我家小学生每天都要学习半小时左右中文,虽然进度非常慢,但慢慢地积累下来,到现在也能认不少中文汉字了,于是,前几天开始,我拿出从国内带回日本的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让她自己阅读。因为国内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仅仅只是上册,内容就已经相当丰富,有诗歌,有寓言,还有童话,相信对于孩子提高中文水平一定会很有帮助。

我家小学生将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拿在手上,翻看了一下目录,就开始惊叹了,说:妈妈,好多课文阿!
又说:日本小学二年级的国语课本,比这少多了。

听小朋友这么一说,我让她拿出日本的二年级国语课本来看,二本教材一比较,就发现果然大不相同:国内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上册,已经有186页,34篇课文了,这还不包括仅供阅读用的另外6篇童话文;而日本的国语课本上册,居然一共才六篇课文,一篇阅读文,全加起来才7篇文章。

这个差距也太大了!从教科书的“量”来看,就感觉中国的孩子太辛苦,而日本的孩子未免太轻松了。

再对比二本教科书的内容,也大不一样。日本的国语课本的选题,基本是以植物,海底生物等自然为主,如第一篇课文是“蜂斗叶的茎”, 说的是一种叫蜂斗菜的植物如何在初春残雪消融的日子成长;第二篇课文是“蒲公英的智慧”, 详细地描绘了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孩子们学习完这二篇课文之后,接下来的第三篇课文,叫“大家都来做观察名人”----这篇课文教孩子们怎样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学会写观察日记,日记写好之后,再一个一个地在班级里进行演讲和发表。

而国内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对于自然的描绘,但这些课文大都比较写意和抒情。例如第一篇课文《秋天的图画》,这样写道:“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从这些就自然而选题的课文来看,日本孩子接受的是理性教育,内容具体化;而中国孩子接受的教育似乎更为感性,且抽象化内容居多。

此外,从日本的课本中间,可以寻找到许多团队与协作精神的教育理念。例如第4篇课文,选用了绘本名家李欧•李奥尼的童话作品《小黑鱼》,说的是一条住在海里的叫Swimmy小黑鱼,因为很弱小,所以小黑鱼家族里的许多小鱼,都被大鱼给吃掉了。只剩下小黑鱼一个留在黑暗的海底,后来,小黑鱼终于找到了许多同为小鱼的同伴,为了不再被大鱼吃掉,小鱼们想了个办法:它们有规则地排列起来,拼成一条大鱼的形状,行动一致地一齐游动----这些小鱼再也不怕大鱼了,因为它们团结在一起,成为了海底里最大的“一条鱼”。
此外还有第六篇课文《珊瑚海的生物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浅显易懂地描绘了居住在珊瑚礁海底的生物们,如何互相取长补短,从而得以和谐地居住在一起。


而国内的语文课本,如《蓝色的树叶》,《窗前的气球》,《纸船和风筝》等这些课文,谈到友谊与友爱,很不错,但不过这些都和“团队”“协作”“和谐”等无关。而且,甚至从一些课文中,可以看到我们中国人的强烈的个人精英意识。

例如《聪明的韩愈》这篇阅读课文:
从前,有位教书先生,他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看谁用不多的钱买一件东西,能把书房装满。
学生人人动脑,认真思考。放学后,他们都到集市上去了。
第二天,有的买来了稻草,有的买来了树苗……可是谁的东西都没把屋子装满。
一个叫韩愈的学生走进书房,从袖子里取出一支蜡烛,把它点燃。烛光立刻照亮了整个屋子。先生见了,高兴地连声说:“好!好!韩愈真聪明。”

这篇阅读课文中所说的“韩愈”,不知道是否诗人韩愈,若是诗人韩愈,也不知道小时候的韩愈真有此事----这些且不理论,但这篇课文,凸现了“韩愈”的聪明,也间接体现了“韩愈”周围的孩子的不聪明,作为给孩子们阅读的课文,这样的文章好还是不好呢?

除了《聪明的韩愈》,还有一篇这样的课文,叫《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这么写:
“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于是,他宣布:‘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最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
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都叫苦连天。
第二个星期,轮到袋鼠上任了,他激动地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跳着走路!’听了袋鼠的话,大家直摇头,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苦练跳的本领。
第三个星期,轮到小猴子当‘万兽之王’,大家都非常担心:他会不会命令我们从现在开始,都得住在树上,成天抓着藤条荡来荡去?谁知,小猴子只说了一句话:‘从现在开始,每个动物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话音刚落,大伙儿立刻欢呼起来。
狮子见了,笑眯眯地说:‘不用再往下轮了,我郑重宣布,从现在开始,小猴子就是‘万兽之王’了!”

这篇课文读完,我家小学生就开始提问了:
“妈妈,这些动物们,它们为什么不选举?它们可以选自己喜欢的万兽之王阿,为什么要由狮子来指定呢?”

是啊,森林本就是属于所有的动物的,谁规定狮子就必须是森林之王呢?按自己的习惯过日子,是自然界生物的本能,为什么要一只小猴子来宣布和特赦呢?动物们需要一个万兽之王,完全可以自己选举产生,为什么要由狮子来指定呢?这样的一个童话,而且还选入供我们孩子学习的教科书,是要告诉孩子们什么呢?告诉孩子们从小要懂得畏惧权势吗?对于这样的教育,同样地想问一句,是好还是不好呢?


(追加说明一下:日本分地区不同,教科书会有些不一样,不过小学二年级的国语课本基本大同小异;另外国内的语文课本,我手头的这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1年12月第一版,2008年5月第13次印刷)

作者: nikkiyy    时间: 2010-11-27 15:20
新中国成立之后,语文课本有过多次改革,虽然其中的政治意味越来越淡,但高高在上的说教依然存在,这是造成教材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

    我们的小学课本经常教导孩子们要爱祖国,但是小孩子并不能理解“伟大祖国”的真正含义。小孩子真正好奇的是他周围的世界,这个时候,最需要教给孩子的是要爱爸爸妈妈、爱身边的人,要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小时候教好了他能够理解的东西,长大后他自然能理解什么是伟大的祖国,应该怎样热爱伟大的祖国。正所谓:没有小我,何来大我?

    而现在的状况是: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教育他要热爱祖国这样的大道理,到他们长大成人,我们反倒要到处刷上“不要随地吐痰”、“要孝敬父母”这样的标语,广而告之这些从小就应该懂得的道理。偌众的成人世界,怎么看都像是还生活在幼儿园里。所以就有了那次著名的滑稽争论——中国速滑队员周洋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夺冠后感谢父母,居然被认为不应该。不感谢父母才是人伦悖逆!连父母都不感谢的人,怎么可能感谢祖国!?

    再比如,同样是民国版的《新选国语读本》有篇《两个疑问的信》。课文这样写:“平之:先生时常对我们说,进退要守秩序,应对要有礼貌。但是也有人说,秩序,礼貌,是束缚自由的东西。照你看来,究竟应该怎样呢?”字里行间有对孩子的尊重,并鼓励他们进行讨论的平等思想。而新教材则往往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行文,没给孩子们留更多参与讨论的机会。

    所以你看现在大街上张贴的种种霸道标语,就会知道源头在哪儿了。从小就没有学会平等和尊重,等这个人长大了,特别是这个人有职有权了,情况便更糟了。

    曾有专家指出,现行语文课本存在“四大缺失”,即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依我看还有一个更重大的缺失。1960年安徽凤阳的武店公社有个医生叫王善生。彼时正值大饥荒,许多人患上了不寻常的恶疾,公社干部请王医生想想办法,他看了看,说治不了,因为“少了一味药。” 而那味药就是粮食。数十年后,在中国教育上也有一种恶疾久治不愈,原因也是少了一味药,这味药就是常识。常识!这才是最大的缺失。常识需要捍卫吗?当然需要。但在捍卫之前,先让我们正视常识,不践踏常识好吗?

    其实早在2003年,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就曾出版了一本专著《语文教育门外谈》,书中第一篇就是《以“立人”为中心》。钱理群认为,“语文教育的过程,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终是要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以此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他人思想的奴隶,按他人的意志去说话、写作的工具。” 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似乎在往相反的方向走。我们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将语文工具化,失去了人文性考量。其培养目标不是成为自我完善的公民,而是建设者——其象征是高度物化的“螺丝钉”。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无论如何都应该放开控制,提供自由的出版舞台,让各种教育团体组织最优秀的文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出版家和学识精深的优秀学者来共同编写。教育主管部门只需要组织专家委员会来对各类出版物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估和推荐,而不是现在这样恰恰相反。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于此尤然。


综合了多篇高论,恕不一一注引   

原文作者来自:赵普

[ 本帖最后由 nikkiyy 于 2010-11-27 15:22 编辑 ]
作者: oye妈妈    时间: 2010-11-27 22:50
原帖由 nikkiyy 于 2010-11-27 15:20 发表
新中国成立之后,语文课本有过多次改革,虽然其中的政治意味越来越淡,但高高在上的说教依然存在,这是造成教材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

    我们的小学课本经常教导孩子们要爱祖国,但是小孩子并不能理解“伟大 ...

哈哈,我也看过~!~
作者: oye妈妈    时间: 2010-11-28 13:13
标题: 文字与诗的灵性(五上《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作者:磁场工作室


教材原文
  见2010学年五年级上册《我爱你,中国的汉字》,90页:
  
  为什么中华民族成为拥有诗歌传统的民族呢?因为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看着这些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字词,怎能不诱发你调动这些语言文字的情绪啊!
  
  磁场指瑕
  说汉语言“文字”“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因而使“中华民族成为拥有诗歌传统的民族”,是说得不对的。
  
  一、诗的灵性从哪里来?
  
  诗的灵性之源:
  一是现实(或虚拟的)人、事、物的存在;
  二是作者的敏锐的触觉;
  三是掌握创作诗歌的技能(及其他知识)。
  (一)现实的人、事、物的存在才能带来诗的灵性。
  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无论他们具有何等的诗的灵性,也是写不出诸如“为人进入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啊,给你自由”,诸如“欲悲闹鬼叫,我哭豺狼笑,洒血祭雄豪,扬眉剑出鞘”,诸如“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大山毅然举起”等诗句的。
  虽然汉字在汉代的隶变、楷化后基本定形,但还是绝对不能给这些在汉代以后的诗人带来创作上述诗句的丝毫灵性。
  (二)诗的灵性的产生有赖作者的敏锐的触觉。
  诗作的特点之一是感情充沛。
  正是常人看似平淡的事物,诗人却凭借敏锐的触觉而对此引起鲜明的独特的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情感。
  语云“愤怒出诗人”,其实或悲或喜也何尝不出诗人呢?
  有诗为证——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的诗作,为国事而悲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陶渊明为自己而悲喜的怡然自得,超凡脱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从另一角度说,作者的敏锐的触觉使得诗的灵性是“你无我有,你有我特”。
  (三)会创作诗歌才能把握诗的灵性并使之显现。
  掌握创作诗歌的技能,才能把产生的触觉转化为诗句。也就是说,这样才能把诗的灵性由虚变实,由精神变物质,变为听得到、看得到的东西,无论是口头流传还是书面流传。
  换言之,缺乏创作诗歌的技能,即使来了“诗的灵性”,也无法抓住而只能让其溜走。
  
  二、诗的灵性的带来与文字无关
  
  (一)文字不是现实的人、事、物,文字不是图画,现在的汉字连象形文字都不是,它基本上是一种表意文字。
  看到“山”字,你无法想象它像“地面上由土、石形成的高耸的部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1185页),或许可能会想象到这是某建筑物前的三处旗杆,这与“山”的形状不啻十万八千里远。
  看到“水”字,你无法想象它像水的波纹:
  无法想象第一笔“竖钩”是中间最长的波纹;无法想象第二笔“横撇”与第三四笔“撇、捺”都分别是两边的较短的波纹。因为波纹是弯曲起伏的,而“水”字,横平竖直,撇捺皆斜。说“水”像波纹,除非脑袋进水了。
  所说的“山”、“水”两字,均是造字中“象形”部分。“象形”尚不象形,更遑论其他不是“象形”的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的了。
  再说,“象形”在“六书”中还不到5%呢。
  (二)归谬。
  如果汉语言“文字”能够“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那么,汉民族中文盲的人,当他们直面汉字时,也可以从中得到“诗的灵性”的吗?
  如果汉语言“文字”能够“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那么,对“汉字”的了解的广度与深度而言,均无人能及《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换言之,汉语言“文字”带给许慎的“诗的灵性”也是无人能及的,但为什么在中国诗坛上许慎是个无名之辈?
  如果汉语言“文字”能够“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那么,当今学子只须啃透《新华字典》、《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就可以成长为诗人的了,不是吗?
  如果汉语言“文字”能够“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那么,使用甲骨文的商朝应是诗歌发展顶峰的朝代而轮不到唐朝(诗)、宋朝(词)、元朝(曲)等的。因为甲骨文是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较之表意文字(隶书、楷书)更能带来“诗的灵性”的。
  如果汉语言“文字”能够“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那么,表音文字的国家是出不了诗人的,什么泰戈尔、雪莱、海涅、普希金都缺乏“诗的灵性”,因为他们学的都不是汉字。
作者: oye妈妈    时间: 2010-11-28 13:17
标题: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也”(五上《鲸》)
教材原文
  见2010学年五年级上册《鲸》,40、41页:
  
  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其实它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这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
  
  磁场指瑕
  原文第二段中“也”字用得不妥。
  “也”,表示同样。(《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1588页)
  所谓用得不妥,是指在这个“也”之前,没有对与“也”的同样的情况的叙述。比如说,因为鲸怎样怎样(“怎样”,指哺乳动物特征之一),所以它不属于鱼类而属于哺乳动物。而没有这样的叙述,就是没有“也”的根据,亦就“也”不起来的。
  哺乳动物主要特征,胎生(绝大部分)、哺乳。次要特征,身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用肺呼吸;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脑较大而发达。
  如果在 “也”之前说出上述特征任一,不论是说主要的还是次要的,就都可以“也”起来的。
  
  
  或曰,原文第一段不是说了“它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的吗?
  答曰,此说只是说“是什么”,与原文第二段说“为什么是这”大相径庭——原文第一段应该也是说“为什么是这”才对得上的。
  
  
  或曰,原文第一段不是说了“跟牛羊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了?
  答曰,请注意,原文所谓的“跟牛羊祖先一样”,只是强调鲸生活在陆地上而已。而生活在陆地上,不是哺乳动物区别于其他非哺乳动物的特质——这道理浅显——这道理非常浅显。
  蛇也生活在陆地上,蛇只是爬行动物罢了。
  蚯蚓不光是生活在陆地上,更多时候是与泥土亲密接触的,它也不过是环节动物罢了。
  
  
  教材的改动,简单的,可仅将“也”字删去,复杂的,可在原文第一段处增加“为什么是这”的内容。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