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对孩子的爱也许是一种害 [打印本页]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4-10-15 22:50
标题: 对孩子的爱也许是一种害
  几乎每个人在当孩子的时候,都曾经躺在床上听父母讲过故事。只是有些孩子特别幸运,像《杨柳风》作者格雷厄姆的儿子“小老鼠”,幼时经常在床边听爸爸讲杨柳轻拂的河边鼹鼠、水鼠和老獾的故事,天天不断。他和妈妈去南方避暑,爸爸也会把接下来上场的吹牛大王蛤蟆先生的故事写在信纸上寄过去,由妈妈念给他听。  另一个则是《小熊维尼》作者米尔恩的儿子罗宾。自小家人朋友就经常给他买毛绒玩具,父亲就把这些玩具都编成故事说给他听,给玩具起名扑扑熊(小熊维尼的原名)、跳跳虎、小猪……罗宾五岁那年,全家搬到森林茂密的郊区,父亲给那片森林命名百亩林,作为罗宾和小伙伴故事的背景。  他们两家过从甚密,罗宾的爸爸把《杨柳风》搬上了伦敦舞台,而画家谢波德则为最早的《小熊维尼》和《杨柳风》画了插图。借由迪斯尼,《小熊维尼》改编成动画片,全世界都知道了罗宾和他好伙伴们的快乐生活。  时间慢慢过去。谁也没想到,即将步入弱冠之年的“小老鼠”,被发现惨死在铁道边。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有人怀疑,从小弱视的他,或许是不愿意长大,才自己选择了离开。  而另一个小孩罗宾,则十分叛逆,对那只全世界孩子疯狂热爱的小熊也十分疏离。他急于想摆脱这个故事,摆脱爸爸笔下的幸福童年,如果可以的话,摆脱把自己放在里面的父亲。能摆脱得了吗?他仍然在每一个场合被认出来,大家惊喜地问他小熊维尼还好吗,他礼貌地微笑、握手、签名,却始终没有回到百亩林,即使在父亲的最后时光。  日子又翻过几年,百亩林地下发现了石油,钻探公司们蜂拥而至。这时罗宾站出来,动用《小熊维尼》留下的版税,终于在伦敦近郊寸土寸金的地方保住了这片神奇的森林。他是为了百亩林的小动物,为了全世界的孩子,或许也为了自己的父亲。  “小老鼠”和罗宾,都有着熠熠生辉的童年,但这个完美的开始,并不等于最后的结局。上面是不惜给我们讲的两个听故事的小孩的典故,说明的还是那个道理,好的愿望不见得达成好的结果,必须通过一种好的方法,而且要适度。切切要记住不要拔苗助长,不要让自己的愿望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热衷于各种教育的父母,过度的热情和投入也容易收获最大的失望,你今天对孩子的过高期望也许就是将来你对孩子斥责和抱怨的源泉。要做什么之前,一定要想明白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该怎么去做,孩子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不是自己的愿望。 盲目的去做,不如什么都不做!
作者: rainbow    时间: 2004-10-15 23:02
我觉得这两个人的命运和听故事没有什么关系,和孩子成长在父母的阴影下倒是很有关联,这和父母的培养方式有关。在广州著名的高校区,发生过不少著名教授的孩子跳楼自杀的事件,这些孩子都在二十岁以下,有一个还是我认识的。名人、伟人的孩子大多数表现很糟糕,这大多数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太忙,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爱的缘故。仅仅给孩子说几个故事不能解决孩子缺少的爱。除了幼儿时期的教育,还有后续教育,反叛期教育,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而过于忙于事业的人因为太忙根本没有时间去理会孩子成长过程发生的种种心理变化,只有孩子出事后才后悔不已。如果得到足够的爱的孩子心理必然是健康的。当然这里说的爱不是那种孩子20岁还喂饭的畸形母爱。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4-10-15 23:24
rainbow+-->引用:rainbow 我觉得这两个人的命运和听故事没有什么关系,和孩子成长在父母的阴影下倒是很有关联,这和父母的培养方式有关。在广州著名的高校区,发生过不少著名教授的孩子跳楼自杀的事件,这些孩子都在二十岁以下,有一个还是我认识的。名人、伟人的孩子大多数表现很糟糕,这大多数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太忙,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爱的缘故。仅仅给孩子说几个故事不能解决孩子缺少的爱。除了幼儿时期的教育,还有后续教育,反叛期教育,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而过于忙于事业的人因为太忙根本没有时间去理会孩子成长过程发生的种种心理变化,只有孩子出事后才后悔不已。如果得到足够的爱的孩子心理必然是健康的。
总的感觉Rainbow需要再看一遍再发表意见,否则你还要再去修改自己的帖子 我选着两个故事要告诉大家的不是父母太忙,而恰恰相反他们太关注孩子了,甚至把他们培养孩子的事情都做成了自己的事业,就像现在Rainbow即将要做的一样。小老鼠始终脱离不了阴影,他怀念童年不愿长大,选择了自杀。罗宾在反复的维尼中选择了逃避。 你说的另外一个事情更准确,在我的经验里,有很多优秀的教师,他们自己的孩子却教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他对自己的孩子要求过高。同样的,我那个年代,父母为工人、农民、军人、干部的,子女更容易优秀,而恰恰是那些知识分子,孩子却往往不行,偶尔几个有出息的,却在心理上有着很多的阴影。为何?期望过高。 能上这个坛子的,大都是期望能更好的教导自己的孩子的,因而比没有上这个坛子的那些父母更危险,更容易出问题。呵呵,打击一大片。
作者: rainbow    时间: 2004-10-16 00:04
我不知道你真正深入他们的生活了吗?很多人关于别人自杀的观点也只是猜测,我所了解的自杀的那些人确实就如我所说,我甚至曾经做过一些自杀调查。他们实际是缺乏爱,一方面父母根本没有时间去理会孩子,另一方面却严格要求孩子怎么样去达成自己的理想。真是悲剧。孩子的理想并不是父母的理想。育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你觉得那是一件事业也可以,但不代表父母该要求孩子怎么样,孩子的路该由自己去选择。家长的任务应该是让他们掌握足够的能力去选择更宽广的路。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4-10-16 00:11
rainbow+-->引用:rainbow 我不知道你真正深入他们的生活了吗?我所了解的自杀的那些人确实就如我所说,他们实际是缺乏爱,一方面父母根本没有时间去理会孩子,另一方面却严格要求孩子怎么样去达成自己的理想。真是悲剧。孩子的理想并不是父母的理想。育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你觉得那是一件事业也可以,但不代表父母该要求孩子怎么样,孩子的路该由自己去选择。家长的任务应该是让他们掌握足够的能力去选择更宽广的路。
你是专业人士,对自杀的原因比我了解。但是否缺少爱,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多和少都是相对的,就好比我小的时候,每每盼着过春节,因为那时候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食物,而现在的春节不知还能给孩子带来那种快乐否。现在他们天天吃得是好的,穿的是新的,那种快乐恐怕也就消失了。爱也如此,全都是爱,也就等于感受不到爱,过分的爱,反是一种害。
作者: 心香一瓣    时间: 2004-10-16 10:58
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 swordycn    时间: 2004-10-16 13:39
说得都挺有道理,其实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对孩子要有足够的爱和关心,但不能到溺爱的程度,不过实际过程中很难做好
作者: swordycn    时间: 2004-10-16 13:44
我从儿子还很小时就对他要求很严格,严格到什么程度呢?我儿子三岁了,现在在家如果有什么不听话的地方,我只要严肃一看他一眼,他就吓得不得了。
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我对他的关心又是无微不至的,除了上班其他时间我都在陪他玩。
所以有时我也很困惑我对儿子是不是太严了,但我看不得有些小孩一点规矩都没有。
唉,真不知如何把好这个度????
作者: love哈夫    时间: 2004-10-16 14:10
他们的真实生活,我们无法知道,外人只能看到表面状态,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表面的.
作者: guigui    时间: 2004-10-16 16:41
小孩子需要父母的爱
作者: pharmacist    时间: 2004-10-17 01:58
看过一篇类似的文章:

莫把孩子当作稀世之宝




  现代父母都认清生育子女,要重“质”而不重“量”。由于家庭中子女成员不多,父母难免会将全副精力投注在他们身上,如此一来,他们获得眷宠程度,不仅有若“掌上明珠”,而且犹如“稀世之宝”。结果容易养成孩子的娇气,霸道和倔气,其行为稍有偏差,就可能误陷歧途,故现在青少年犯罪率高居不下,而且犯罪年龄也急剧下降,身为父母的人,倘若不对子女多加约束,恐怕来日就后悔莫及了。

  父母究竟应如何帮助子女,我个为以为至少要注意下列几项重点:

  一、不要让孩子依赖成性。现在孩子都很精明,懂得察言观色,父母给他的爱愈多,他对父母依赖性也愈强,爱本来发自天性,但父母不能让他自觉是温室里的一朵小花,每一秒钟都需要爱的滋润,没有父母跟在身边就仿佛失去行为的指针,这不算溺爱,但却爱得不得法,也爱得缺乏深度。

  二、不要让孩子永不知足。享受太多的人,往往不懂得享受所应该付出的低价,使他在定型的生活满足感中,追求永无止境的物欲享受,这种恶性行为容易产生恶性循环效果,有百害而无一利,做父母要给子女一种有限度的享受,使他知足,知止,知其所应为。 世界不能没有你我他。

  三、不要让孩子太爱自己。从小让他养成自私心理,长大后绝对不会合群,孩子本来就是自我中心的利已主义者,假如再施予错误观念,那就太可怕了,所以必须让孩子晓得这个世界是属于大家的,他只是这个世界中的一份子,他爱自己,更要爱人,基本上,至少要对兄弟姐妹,充分发挥手足之情。

  四、不要让孩子孤僻成性。这和第三点有密切关系但比第三点更有影响力,太孤僻的孩子不仅不合群,而且会形成“自闭症”,使自已孤立于团体之外,造成偏激和反社会的心理冲动。

  五、不要让孩子老气横秋。孩子永远是一个孩子,“小大人”不会讨人喜欢,过于精明的孩子常常出现老气横秋的态度,日久会影响他健全的人格发展,不得不严加纠正。

  六、不要让孩子若有所失,孩子的心太纯也太美,他容不下太多失落感,他希望相信这个世界,获得更多富足的爱和温馨,如果任他终日沉浸在“若有所失”的生活里,将会痛苦万分,难以适应而失却童雅的天真和赤子之情。

  七、不要让孩子没有明天。富兰克林说:“一个今天值两个朋友。”约翰雷却说:“今天是过去的终结,未来又是今日的创始。”所以,今天固然重要,但明天也值得重视,因为没有明天的人,也没有展望,没有展望的人,也不会有斗志,做父母的要鼓舞子女如何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使连续不断的今天和明天,串连成一个完美的生命。

  爱是心甘情愿的奉献,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锻铁成钢,其实不难,只要能遵守上述信念,教他“尽己推己”的哲理,敦促他“恐惧戒惧”的律则,当能达到这个心愿。
作者: baitwhite    时间: 2004-10-17 09:47
看不出什么可操作性的东西,或者引起思考方法的东西,思想反而更混乱了。几个“不要”如何掌握尺度,或者通过什么方法来掌握尺度都没有介绍,这样的建议还不如没有。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4-10-17 11:07
baitwhite+-->引用:baitwhite 看不出什么可操作性的东西,或者引起思考方法的东西,思想反而更混乱了。几个“不要”如何掌握尺度,或者通过什么方法来掌握尺度都没有介绍,这样的建议还不如没有。
哈哈,操作事情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谁也不可能做教师爷,要是看到别人说几句要如何如何去做,自己就盲目去做的话,还不如没看过。 正面的、反面的都去看看,然后呢,自己动动脑子,做一个选择。。。
作者: chriscj    时间: 2004-10-18 17:32
父母爱是必要的,但是要有度,过度溺爱就会娇惯孩子一生的毛病。作为家长在施于爱的时候要时刻留意孩子的心里变化,一旦出现偏颇就要调整自己的一些行为。
作者: 天问    时间: 2004-10-18 19:49
baitwhite+-->引用:baitwhite 看不出什么可操作性的东西,或者引起思考方法的东西,思想反而更混乱了。几个“不要”如何掌握尺度,或者通过什么方法来掌握尺度都没有介绍,这样的建议还不如没有。
恭喜你,混乱就对了,我猜当你再次清晰的时候,会对早期教育的认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JERRYHAO的帖子并非说服你如何去做,旨在希望能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
作者: szanny    时间: 2004-10-19 08:43
在我认识的人中,倒是老师的孩子优秀的更多一些,工人、农民的优秀子弟当然也有,但统计起比例来远远低于教师的子女,所以楼主这个论点在我的生活经验里应该是不成立的。不过翻过来,我认识的人中企图自杀(好在企今还没人成功过)的也是教师的子女居多……个案说起来原因各异,并且都不是单纯的原因,可能是很多打击接踵而至……哎,这是个沉重的话题,真希望所有的人都快快乐乐的渡过一生!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4-10-19 08:48
szanny+-->引用:szanny 在我认识的人中,倒是老师的孩子优秀的更多一些,工人、农民的优秀子弟当然也有,但统计起比例来远远低于教师的子女,所以楼主这个论点在我的生活经验里应该是不成立的。不过翻过来,我认识的人中企图自杀(好在企今还没人成功过)的也是教师的子女居多……个案说起来原因各异,并且都不是单纯的原因,可能是很多打击接踵而至……哎,这是个沉重的话题,真希望所有的人都快快乐乐的渡过一生!
嗯,这很正常,也许年代不一样了吧。我们那时候,非知识分子的子女大多没什么压力,而知识分子自己抱负不得实现,都将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干涉甚多,故问题也多。
作者: 雨雨点点    时间: 2004-10-19 12:03
<img src='images/smiles/frown.gif' smilietext=''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 />     <img src='images/smiles/frown.gif' smilietext=''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 />   故事挺有价值,很多父母为孩子做了很多事,结果未必如愿。我个人认为父母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你到底想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也就是目标。这和做任何事情一样,没有目标以前,父母做了很多也许都是矛盾的,所以孩子也是处在矛盾之中。我有个朋友说:我孩子长大不要走邪路,能自立,快乐就达到目的了。所以每个父母都需要问问自己究竟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2.要学会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孩子的世界不同于大人的世界,父母强加太多对于孩子未必是好事,往往导致孩子没有童真,没有快乐,太过功利。  <img src='images/smiles/rolleyes.gif' smilietext=':rolleyes:'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rolleyes:' />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5-10-14 13:22
引用rainbow的:育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你觉得那是一件事业也可以,但不代表父母该要求孩子怎么样,孩子的路该由自己去选择。家长的任务应该是让他们掌握足够的能力去选择更宽广的路。 rainbow想明白了,可以放手去做了。你的做比不做好。
作者: 吴名    时间: 2005-10-14 17:21
儿孙自有儿孙福。

好的教育能够使教与学的双方都感到快乐,否则就不是。

如果不知道该怎么做,就什么也别做。
作者: 某男孩之爹    时间: 2005-10-14 17:56
似乎不只是度的问题,还应当有个教育方向的问题
作者: 小灰熊    时间: 2005-10-14 19:20
楼上说的都各有道理,但我觉得自杀的孩子不应该是因为缺少爱,而是父母的要求太高,无法达到目标以至对前途失去信心,产生绝望所致。 如果只是缺少爱,那么孩子想到的应该是报复或者叛逆。只有绝望的人才会选择自杀。 建议父母们对孩子要心态平和点,不要对孩子抱不切实际的希望,免得将来酿成悲剧。那些让孩子走上绝路的罪魁祸首,实际上就是家长和学校,他们杀死了孩子,却还茫然不知,一脸无辜状。 看了jerry写的两个例子,觉得对孩子的培养不能包办太多,只能引导,毕竟人与人是不同的,各有特点。与其包办太多,不如松手放养。
作者: jjhs    时间: 2005-10-14 19:48
swordycn+2004-10-16 13:44-->引用:swordycn @ 2004-10-16 13:44 我从儿子还很小时就对他要求很严格,严格到什么程度呢?我儿子三岁了,现在在家如果有什么不听话的地方,我只要严肃一看他一眼,他就吓得不得了。 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我对他的关心又是无微不至的,除了上班其他时间我都在陪他玩。 所以有时我也很困惑我对儿子是不是太严了,但我看不得有些小孩一点规矩都没有。 唉,真不知如何把好这个度????
你锻炼了孩子的怕这样并不好
作者: sgm8888999    时间: 2005-10-14 19:55
爱是有限度的,绝对不能溺爱
作者: 蛤蟆妈    时间: 2005-10-15 01:10
我觉得楼主的两个例子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于,这两个孩子的父亲都因为给孩子写故事说故事而自己成了名人,也就是说,不管他们自己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是否意识到了,但是其实他们的孩子是故事的第一个读者,也像他们的试验品一样,是他们自己成功的一个小小的垫脚石。而父亲成功了之后孩子更是生活在他们的阴影里面,比如罗宾就永远被别人当初百亩林里面的小主角,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与其说这些父亲们当时的兴趣是给孩子读书,其实至少潜意识里面这是他们自己的兴趣所在,他们自己的写作欲望的一个发泄出路。
有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是以爱的名义来施加给孩子的。真正能被受爱一方愉快接纳、能给他带来最大的快乐和幸福的方式才是真爱。否则无论爱的一方如何自作多情,其实给予的只不过是错爱。
作者: yyyb    时间: 2005-10-18 09:42
深受教育,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10-18 15:36
蛤蟆妈+2005-10-15 01:10-->引用:蛤蟆妈 @ 2005-10-15 01:10 我觉得楼主的两个例子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于,这两个孩子的父亲都因为给孩子写故事说故事而自己成了名人,也就是说,不管他们自己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是否意识到了,但是其实他们的孩子是故事的第一个读者,也像他们的试验品一样,是他们自己成功的一个小小的垫脚石。而父亲成功了之后孩子更是生活在他们的阴影里面,比如罗宾就永远被别人当初百亩林里面的小主角,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与其说这些父亲们当时的兴趣是给孩子读书,其实至少潜意识里面这是他们自己的兴趣所在,他们自己的写作欲望的一个发泄出路。 有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是以爱的名义来施加给孩子的。真正能被受爱一方愉快接纳、能给他带来最大的快乐和幸福的方式才是真爱。否则无论爱的一方如何自作多情,其实给予的只不过是错爱。
是啊,本意原是好的,一旦陷进去,就拔不出来了
作者: jiahui    时间: 2005-10-20 12:23
蛤蟆妈+2005-10-15 01:10-->引用:蛤蟆妈 @ 2005-10-15 01:10 我觉得楼主的两个例子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于,这两个孩子的父亲都因为给孩子写故事说故事而自己成了名人,也就是说,不管他们自己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是否意识到了,但是其实他们的孩子是故事的第一个读者,也像他们的试验品一样,是他们自己成功的一个小小的垫脚石。而父亲成功了之后孩子更是生活在他们的阴影里面,比如罗宾就永远被别人当初百亩林里面的小主角,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与其说这些父亲们当时的兴趣是给孩子读书,其实至少潜意识里面这是他们自己的兴趣所在,他们自己的写作欲望的一个发泄出路。 有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是以爱的名义来施加给孩子的。真正能被受爱一方愉快接纳、能给他带来最大的快乐和幸福的方式才是真爱。否则无论爱的一方如何自作多情,其实给予的只不过是错爱。
同意,爱的前提是尊重!互相尊重。热爱早期教育事业,愿意为孩子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我们的选择,这同孩子将来要走哪条路没有关系,孩子还是独立的个体,他有权选择自己想走的路,自己的目标。而我们选择了就不应该再要求孩子有所回报。这是热衷于早教的父母要牢记的。
作者: 前车之鉴    时间: 2005-10-20 12:24
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们班里有个孩子也是从小受到了故事的熏陶,
开始时父亲母亲讲,然后是自己识字,自己听读,三岁能识字两千,
但是,生活在童话世界里的他,没有实际生活经验,而且书中的内容往往跟现实社会脱离,并不像童话世界那样爱憎分明,好与坏的界限也不清晰,可是孩子的关键期已经形成了,现在孩子很难融于社会,
甚至有些自闭的倾向。
我想这不是他们父母所要求和希望的吧,我们和家长现在共同配合,尽量让孩子脱离那个书本的世界,每天坚持带孩子做操作游戏,加强孩子交往能力的训练,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效果很明显,家长甚至不敢再让孩子自己读书,重点放在了生活能力训练上面,孩子才开始有了转变,这不能说明问题吗?!
作者: dqis    时间: 2005-10-26 10:51
反对

对孩子的爱,只有更多,没有少。

孩子是父母的未来,是下个时代中的你。

是需要知识。更需要爱自己。爱孩子,就是爱自己!

呵呵。还没完。
什么是爱呢?爱孩子怎么做呢?
。。。。。。
死机中,无法回答。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