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行与知 [打印本页]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10-10-10 08:32
标题: 行与知
在当下读经盛行的时代,很多父母都在强迫孩子读经背经,而真正能读懂的孩子有多少呢?
    曾经在游乐场一个滑梯前,有几个小朋友排队玩滑梯,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走到最前面说:长者先,幼者后。你们去后面,我比你们大,我先玩。
    昨天有个妈妈告诉我,她不到两岁的孩子就“让她背三字经啊,弟子规,唐诗。总是给她读书,中英文,总是试着延长读书时间。教她中英文歌,让她拼图啊,画画。发展的都是思维方面的
。我就是太注意她知识的学习了,而忽略了其他。在中国家长都这样呢”(原话引用)她之所以找我,是因为孩子运动能力差,想加强这方面培养。“自从她对书感兴趣之后,她就总想着读书,不怎么运动了。”“和你说啊,我就是一个成天就知道学习的学习狂,而且还心焦气燥,一点都不健康,总要比个高低才好。活的很累。”(引用)
    陶行知:1891年生,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百度获得)他之所以改成行知,是因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我曾经在心雨一年级学琵琶的时候,问过两位三年级的学生:什么是认真?两个孩子说不知道。认真,是家长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练琴的时候,最常说的一个词吧,但是孩子不懂,不知道什么是认真怎么做到认真呢。就像我们吃饭穿衣,和相应的场景配合起来使用相应的词汇,孩子自然会理解了。读经也是这个道理。
    前面提到那女孩的父母如果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告诉孩子,有好吃的要先给爷爷奶奶,在公交车上给老爷爷老奶奶让座位,这叫长者先,幼者后。那女孩就不会在不当的时候使用经典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做后盾了。孩子背会了,可以人前给父母赚面子,可是孩子这样的行为却让父母颜面彻底扫地。父母情何以堪?
    心雨没有经历艰难的读经过程,我们只是父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心雨懂得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志愿者的活动,让心雨更深切的体会了这一经典。
作者: helen-trisa    时间: 2010-10-10 09:00
确实,“行”比“知”更重要,曾仕强老先生解读论语“学而时习之”,认为“习”非复习,而是实习,实践以求得良好习惯的意思,吾窃以为是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10-10 09: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传说中的小鸟    时间: 2010-10-10 10:01
原帖由 听语漫步 于 2010-10-10 08:32 发表

我曾经在心雨一年级学琵琶的时候,问过两位三年级的学生:什么是认真?两个孩子说不知道。
认真,是家长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练琴的时候,最常说的一个词吧,但是孩子不懂,不知道什么是认真怎么做到认真呢。
就像我们吃饭穿衣,和相应的场景配合起来使用相应的词汇,孩子自然会理解了。

读经也是这个道理...



【儿童读经】严格说只是重复读诵,很多家长或者老师为这种【简单的活动】赋予了太多的理想化色彩——比如我就曾经以为这可能有助于孩子的静定修养,然而实践的结果并不是那么回事,【读经】行为训练与道德品质修养可以说完全不搭界。听语谈到有些孩子不懂什么叫【认真】,如何才是【认真】,这说明那孩子的家长与老师其实也不懂。否则,这么重要的提点为什么会遗漏呢?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10-10 10: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传说中的小鸟    时间: 2010-10-10 12:06
原帖由 得一 于 2010-10-10 10:56 发表

一直在后天意识中读,那不是培养静定修养,只是表面静定,内心并没有静下来。

【读经】行为训练与道德品质修养可以说完全不搭界?
如果进入静定中读,身心都能感受到滋养的,五脏六腹都有感应,对道德品质修养有帮助的..



1、如果【表面静定】并非真的静定,那么,如何才是【真的静定】?
2、怎样才能帮助孩子进入【真的静定】?
3、【真的静定】是如何帮助孩子养成【道德品质】的?在此之前,我们必须明白【道德品质】是什么。

请注意,不要小看以上所问,这其实就是数千年来一切圣贤智哲所想要解答的。

[ 本帖最后由 传说中的小鸟 于 2010-10-10 12:11 编辑 ]
作者: 红孩    时间: 2010-10-10 12:15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现在什么都不明白,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希望孩子不是在读“死”经。
作者: 漂亮的小汽车    时间: 2010-10-10 12:27
道理,常人都懂,
真的做到,绝不是读几本书就可以教化的。
心中明是非,再多读书,可以让人的品行更高尚。
否则,只是死读书而已,没有大用处。
作者: hrq卿卿妈    时间: 2010-10-10 13:42
哎,校长,您说的就是我嘛!我昨天和你聊的。
那您多给我意见,让孩子多运动啊!
孩子就喜欢看书,怎么办?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10-10 14: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传说中的小鸟    时间: 2010-10-10 16:12
如果【表面静定】并非真的静定,那么,如何才是【真的静定】?
我在这个帖子的431楼  和新叶 谈讨时谈到一些,也许不完全对,请大家再补充
-----------------------------------------------------------------------------------------------------

看来,【真的静定】并不是那么容易谈论的。翻来覆去谈目的谈作用,这谁都会说。净空老法师走的是【教】的路子,严格讲他并没有触及佛【教】之本质,总是在外围绕,在一些概念名相上把玩,他那些【儒佛混杂】的开示其实还谈得很粗浅,若仔细看,实在没有太多的实践指导意义。想必,他的体会也仅止于此,在劝导一些没入门的婆婆姥姥时倒是有点儿用的。

.
.


怎样才能帮助孩子进入【真的静定】?
1   在恭。熟的前提下,放松身心闭目诵读
2   每天抽时间陪孩子进行自我反省。
---------------------------------------------------

1、所谓【放松闭目】只是一种外在行为表象的笼统描述,这类行为并不能直接导入【真的静定】(到底什么才是【真的静定】?),甚至连【假静定】都谈不上。
   据我所知,多数孩子在熟读经书(读诵速度每分钟五百字以上,十分钟之内读完【老子】是很正常的)之后,思想很容易就开小差了。

   他们一旦可以应付老师们下达的【背诵任务】,往往就会一边含含糊糊快速嘟囔,一边脑子里杂念丛生——哪个孩子能控制杂念的浮现?
   那些杂念千奇百怪,总之能给他们带来愉悦的感受——这似乎已经成为他们的乏味读经生活的一种自我慰籍模式,
   我甚至见过一边读一边打盹的例子。

   读经老师为了对付这种情形,只能将【背诵任务】往孩子的极限上不断叠加,让这些开小差的孩子疲于奔命。
   叠加到最后就演化成为【每日八~十小时老实大量读经法】。。。

   说一句题外话,早两年不是有个什么台湾的网友在本坛力挺大量读经派,并大发谬论说【读经之癌全在大陆家长】吗?
   你瞧瞧他现在提倡的什么英语读经法和业余阅读法,不正是鸟夫妻以前那套说辞吗?一笑。


2、在孩子自我尚未达成【明辨是非】的前提下,孩子们【自我反省】是没有什么积极效果的。
   试想一下,孩子们知道反省个什么呢?他们难道不是只好顺着家长老师的是非观去【反省】吗?
   老师家长凭什么就自以为掌握了真理呢?

   这种反省不正是教条主义滋生的最佳快捷方式吗?这种内在反应机制又和【静定】有什么关系呢?



.




.

另外补充一句

【改过迁善】是儒家之法,不是道家的,也不是佛家的。
这个方法主要是用来培养【诚实】的品质,而不是用来【辨是非】的工具。

【诚实】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

我们想要孩子【诚实】,就要给孩子一个【没有批评的宽松环境】。
人这一辈子,【犯错误】是一个常态,【不犯错误】才是不正常的。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孩子【改过迁善】的时候,经常堕入了一种【自以为正确】的隐形标尺状态。。。

我也常常不自觉地堕入这种习惯性状态,
所以我鼓励孩子不要对【父亲权威】做妥协,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辩论/争论来保持理性的康健。
.

.

.




.
.
.

[ 本帖最后由 传说中的小鸟 于 2010-10-10 16:48 编辑 ]
作者: 传说中的小鸟    时间: 2010-10-10 16:18
我之所以很欣赏听语,乃是因为她根据自己的实践情况来发言——无论发言的对错(生活并非总是要分对错的)
忠于实践情形,而不是忠于【自以为正确的观念】,这是最重要的。

任何【观念】都是可以拿出来审视和讨论的,哪怕那是圣人言教。
圣人言教,实只是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文本,它必须经过你自己的解读才能成为一个观念。

换句话说,我们审视与讨论的,并不是【圣人言教】而是【我们的理解】。
我们不是圣人,严格而言,在【证圣证佛】之前,并不知道圣人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那么说。

[ 本帖最后由 传说中的小鸟 于 2010-10-10 16:40 编辑 ]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10-10 17: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传说中的小鸟    时间: 2010-10-10 17:15
原帖由 听语漫步 于 2010-10-10 08:32 发表

心雨没有经历艰难的读经过程,我们只是父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心雨懂得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志愿者的活动,让心雨更深切的体会了这一经典。
...



让孩子更多地接触社会,在【为社会做贡献】中体验【贡献】,在【扶助老弱残障人群】时激发【同情】——这些实践,可以让孩子们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体验【道德感】,帮助他们积累更丰富的生活经验(顿悟的资粮)。而【静定】训练人们归向【无】的自然境界,这并不能增强道德感,不是儒家的正统的工夫进路。
作者: 传说中的小鸟    时间: 2010-10-10 17:19
我敢打赌,那些理智康健的父母,他们培养的孩子,即便不读经,也要比现在正【大量读经】的那些孩子有出息。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10-10 17: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10-10 19: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传说中的小鸟    时间: 2010-10-11 00:03
标题: 回复 #17 儒家修道靜坐工夫
我房间里人太多,今天没时间仔细分析给你听,但你可以先仔细看看果行的那个帖——第三点谈到了儒释道静坐的异同。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10-10-11 07:58
二位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你们谈到静定不知道和佛教中的禅定是不是一事
不过达到禅定的境界需要那些高僧大德多年的修炼
和几岁的孩子谈这个问题是不是难度太大了
想必班禅转世灵童,也是很难做到的吧

就如同让一个几岁的孩子玩滑梯,秋千,对他们很合适
可是让几岁的孩子攀登珠穆朗玛峰,估计还得是专业的登山队员吧
还是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做适合的事情比较理想,也容易实现

昨天回来之后看到二位的辩论比较转向
就把帖子转给一位坛友看了
她说她的姥姥从小读经,却用了一生的时间来理解经里的意思

其实经典就是前人把生活中的道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真理绝不仅在文字之中,不能因为没有文字就说无真理
当我们在文字中抠这些字眼的时候,别人已经用行动验证了真理
我们不能说他没读经,他不懂真理,他无道来说明吧

现在的孩子学画画,学写作,学音乐,学的是技巧,还是让孩子们找到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
一两岁的孩子没有学过写作画画音乐的时候,他们照样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为什么很多学过画画乐器的孩子最后不再喜欢画画和弹琴了呢
就是我们太过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本质,使得孩子厌烦

乱弹一气,班门弄斧,有不到之处还望见谅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10-11 11: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0-10-11 17:09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听语前辈的意思
让孩子读经可以,但不是为了读经而读经
父母应该领在前头,将经典融入到生活中去
在平时的生活中来影响孩子呢

昨晚看了这个帖子有点困惑
大家讨论的都比较高深,可能在佛、哲学等方面都颇有造诣
看了小鸟的帖子(其实蛮喜欢这种思维方式,但最多自己只能看看,自己是不具备的)
有点搞不清,您到底是支持读经呢,还是反对读经
如果支持读经,那么这个经应该怎么读
如果反对读经,是反对读经这件事,还是反对大量读经
有点糊涂,望指点一二
我是工科生,在文科等方面就是个高一的水平,因为高二就分文理课了
作者: 传说中的小鸟    时间: 2010-10-11 17:31
原帖由 听语漫步 于 2010-10-11 07:58 发表

二位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昨天回来之后看到二位的辩论比较转向

...



说实话,得一的大部分发言,我根本不知道她到底在说些什么,怎么可能辩论,顶多算各说各话而已——她很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她正在说着【自己都没弄明白的概念】。比如,同样的词语在儒释道三教的教义里,意义上也许存在着很大差异。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10-11 18:3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10-10-11 18:42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知易行难
所以行在先自然会知
而知在先,一旦超出了孩子能力就会出现偏差

我们的应试教育就是先灌输了知识
结果孩子开始厌学
如果孩子经过自己的实践,费尽千辛万苦才通过自己不断努力得到了知识
孩子才会懂得知识的珍贵
才会自发的去学习去不断的探索
作者: 传说中的小鸟    时间: 2010-10-11 18:44
原帖由 新叶 于 2010-10-11 17:09 发表

看了小鸟的帖子(其实蛮喜欢这种思维方式,但最多自己只能看看,自己是不具备的)
有点搞不清,您到底是支持读经呢,还是反对读经
如果支持读经,那么这个经应该怎么读
如果反对读经,是反对读经这件事,还是反对大量读经
...



小鸟支持读经还是反对读经,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小鸟说的是不是真话、实话。
假如我说的是假话空话,或者,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说假话空话,那么,纵然我支持读经,也只是虚伪支持。
假如我说的是真话实话,那么,即便我被认为反对读经,真诚的价值仍然闪闪发光。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10-10-11 18:49
我不反对读经
但是读经的方式方法还是需要斟酌的
千万别让小小的年纪就像个老学究
成天摇头摆尾的读经背经
结果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在做什么怎么做
那就不仅浪费了孩子大量的童年时光
而且耽误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0-10-11 20:49
原帖由 传说中的小鸟 于 2010-10-10 17:15 发表



让孩子更多地接触社会,在【为社会做贡献】中体验【贡献】,在【扶助老弱残障人群】时激发【同情】——这些实践,可以让孩子们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体验【道德感】,帮助他们积累更丰富的生活经验(顿悟 ...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家长的高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具有这样的素质和能力啊,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家长而已

{一个自己身上的例子,我母亲告诉我如果在马路上看到有老人乞讨,即使是骗人的,都要给点钱
有一天我和老公抱着两岁的儿子进入闹市区,人多吵杂,我看见一个年纪稍大的人
对老公说:身上有一元钱吗,让小宝给这个乞讨的吧。
老公颇不以为然,脚步没有停顿:哎呀,走吧,现在都是骗子。
我也没有争执,随着他走了。}

家长没有这样的高度,且还对孩子负有教育的责任感
那也只能寻找一种自己能操作的方式
个人认为这种比把孩子扔给教育机构总要好
而把孩子扔给教育机构的总还是比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好吧
相比较后面的种种,家长身体力行带着孩子读经可算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
至于读经的方法和强度,也只能在前行中摸索了
总也找不到的,最后也只有放弃,只能放弃
作者: 传说中的小鸟    时间: 2010-10-11 22:44
标题: 回复 新叶 15#、27#
新叶:如果是理智康健的父母带领孩子大量读经呢?
小鸟:你如果见过,请告诉我。


新叶: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家长的高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具有这样的素质和能力啊,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家长而已
小鸟: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家长的高度,没有任何规定说,不允许每一位家长主动超越自己,普通不表示我们甘愿放弃创造

新叶:家长没有这样的高度,且还对孩子负有教育的责任感,那也只能寻找一种自己能操作的方式
小鸟:真实的责任感,一定会逼迫你去突破自己,否则,那就是虚妄不实的责任感。




小鸟:重要的都已说,去做。其他的就不回复了

[ 本帖最后由 传说中的小鸟 于 2010-10-11 23:03 编辑 ]
作者: 学而妈妈    时间: 2011-9-28 09:18
原帖由 听语漫步 于 2010-10-11 10:42 发表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知易行难
所以行在先自然会知
而知在先,一旦超出了孩子能力就会出现偏差

我们的应试教育就是先灌输了知识
结果孩子开始厌学
如果孩子经过自己的实践,费尽千辛万苦才通过自己不断努力 ...



看校长的帖子,总是给人很多启发
作者: 小润妈    时间: 2011-11-11 11:10
还是先做好自己吧,读经典需要的鲜活的体悟。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