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洋洋得意——圆的对称轴和直径 [打印本页]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8-15 22:59
标题: 洋洋得意——圆的对称轴和直径
  上午,
  洋洋:“圆的对称轴就是它直径。”
  洋爸:“谁告诉你的?”
  洋洋:“我自己想出来的,圆的对称轴就是通过圆心的直线,直径也是通过圆心的。圆有很多对称轴和直径。”
  洋爸:“哦,想得不错。”
  下午,
  洋洋:“圆的对称轴和直径还是有区别,对称轴是直线,直径是线段的嘛。”
  洋爸:“......”
作者: dotor.w    时间: 2010-8-15 23:01
第一次坐在前排,感谢分享。
作者: 小米爸爸    时间: 2010-8-16 08:44
先祝贺你一下。

自己生成的与自己观察到的,这很好。

但离建构性的,还不够。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8-16 09:14
标题: 回复 #3 小米爸爸 的帖子
不懂什么建构性,来点实质性,不要来虚的
作者: dotor.w    时间: 2010-8-16 11:14
我觉得孩子能自己总结出这个已经很了不起,特别是他最后还能把直线和线段的概念厘清,我的孩子9岁,还做不到像楼主孩子那样自己在脑里转一个球体,什么时候孩子能自如地用自己的想象力来转动一些几何体,同时观察转动时候的轴,角度,边长,弧长,甚至于等分和切割,就可以接着想象一下他的投影变化,组合,真的,我会激动的摆几天台子请客。高数以下的数学学习已不是问题。

楼主的孩子还很小,已经能这样,我越来越受打击。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8-16 11:23
标题: 回复 #5 dotor.w 的帖子
你这是对初中甚至高中优等生的要求

等到中学,你就可以请客了
作者: yingyingmama    时间: 2010-8-16 11:46
一年级的小豆包能有如此清晰的思维,赞啊!
洋洋真的是把每个概念都理解得很清楚。。。。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8-16 12:04
标题: 回复 #5 dotor.w 的帖子
我也感叹呢,现在的年轻父母们真是厉害呀,孩子就更不得了了。洋洋能这么清晰掌握概念,应该是洋洋的天赋和洋爸进行的良好教育相关。

想当年,俺家闺女6岁前放羊长大的,圆、直径之类的名词说不出几个,线段、数轴的概念更是无从谈起。当然这与我的教育理念有关,6岁前,我确实有些刻意不急于开发孩子这一方面能力。不过,我也不后悔,没有那6年的疯玩,她现在也不可能这么喜爱运动
作者: dotor.w    时间: 2010-8-16 12:15
标题: 回复 #6 jiangying 的帖子
如果我的孩子能现在就用脑力转动一个球体,两年内我就可以请客,开头的想象能力最重要,之后的观察可以通过工具和概念的引导,我是在大学学到建模和制图后,才知道之前(大学前)学的几何知识都是缘木求鱼,只有能想象他,观察他,才能假设我想要的东西,然后建模,做出来看看能不能符合工艺流程,再修改,最后给出一个成品。以前在中学学的就是如何求证解题,那是另外一回事。
我在坛子里下的国外数学小学教材,他们的多种课程引导和教具都指向立体的想像,这也是我们国家没有好的工业设计人员,没有好的产品开发能力的起点,我们的工业品用起来总是那么不顺手,只能抄袭,甚至精度都不对,只有外观。我自己的孩子我就期望能先想像出来,然后转动他,观察他,这样即便以后是当开机床的工人,也是一等一的好手。

我很多同学那时候要花几周建模修改,但是有些特别吃透的同学就能一周内做完。其中只有大约3天是用来建模和修改的。路子不同。
作者: 小米爸爸    时间: 2010-8-16 12:20
果大姐,大米的孩子现在也在放羊状态,有时空有一身的知识,根本用不上,


孩子不听我的。

英语呢还跟着我们大人看看

亲子阅读基本玩不了,她全自己看了,

读经呢,她不喜欢,从不跟我读,只将从前读过的《三字经》《孙子》等反来复去读给她外婆听,绝不读新的。

跳舞呢,不啥样,只是比较开心,动作实是不规范。

数学呢,不说了,反正我不玩加州的数学。
。。。。。。。。。。。。。。


我也不是很急。管它呢。


心理问题呢,应是没有,体育不错,爱玩水,爱跑。爱跳,一切正常。

你要是有高招,给指点下,大米也感激你。

[ 本帖最后由 小米爸爸 于 2010-8-16 14:22 编辑 ]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8-16 13:16
标题: 回复 #9 dotor.w 的帖子
现在小学数学是一千年多年前数学家研究的内容,中学是几百年前数学家研究的,你想孩子怎么可能指望自己想到所有的数学模型?

如果你真想孩子有这个想象力,为什么不实验一下呢?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8-16 13:22
标题: 回复 #8 果行育德 的帖子
我们也基本是放羊,还是不爱运动。。。。。。。。。哎
作者: 小米爸爸    时间: 2010-8-16 13:24
何止是现在的小学数学,小学的语文,初高中的数学、科学,大学的人文学科全部落后与国外100年的历史,前段时间还有人发了个贴子说。现在国内的本科生还不如国民党时代的小学,我以为是开玩笑,等你看完了100年前的小学教学内容,马上就没信心了。

我将这个100年前的内容发在这里,你们可以看看,也可以下载。

100年前的教育内容.doc

提示:如不能下载请穿越到老儿教
非老儿教一年级以上会员,请先申请帐号

26.5 KB, 下载次数: 10, 下载积分: 金币 -1


作者: 小米爸爸    时间: 2010-8-16 13:25
一百年前的小学课本令我汗颜无地
发言人: 三妹, on 5/25/2010 8:14:00 PM          显示/隐藏文字

只有消除党文化的阶级斗争意识形态才能领会此篇文章中所提及的百年前教育内容的正面意义。中共治下的教育没有文化,知识的传授也残缺不全。关键还不在于此,而在于它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它使人以一种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看待一切,包括历史、文化和道德。

一百年前的小学课本令我汗颜无地

是谁在破坏教育?是谁破坏了教育?

时光倒推一百年,假如你家刚好有个女孩儿读小学,她用的课本会是什么样子?
偶然的机会,见到一套百年前的《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震惊之余,颇感惭愧!想不到自夸“站在时代前列”的我们,在教育上竟落后于我们的前辈——至少在小学语文教育上可以这样说。

这里不能不先做个说明:这套书编于1914年(即“民国三年”)。那时帝制刚刚结束,旧式的私塾教育尚未完全废止,而城市已开始了新式学校教育。在大城市,连一向与读书无缘的女孩儿也有了上学的机会。当时的小学教育又分初等小学(“初小”)、高等小学(“高小”)。前者为一至三(或四)年级,后者指四(或五)至六年级。初小为合班上课,高小则男女有别、分而教之。因此便有了专为女孩子编写的高小课本。

这套“国文”(今天叫“语文”)共六册,供高小三年六个学期使用。我大概总结一下,以为此书有三大优点:一是课文内容极为丰富,二是编撰理念十分先进;三是文字深度远胜今天。

先说内容丰富。六册书每册40课,共240课,内容无所不包。传统文化自然要占重要一席,篇目包括《礼记》《左传》《国策》《论语》《孟子》以及历代名家诗文,粗算下来,不超过全部课文的20%,所占比例并不算大。倒是一些涉及西方历史文化的篇目,引人注目。从题目上看,便有《亚衣丹》《记某法人事》《鲁滨孙》《英民之特性》《述奈端轶事》《斯密亚丹》《海伦》《达尔文》《苏彝士巴拿马两运河》《斯巴达妇女之美谈》《立那》《盲女》《巴黎观画记》等等。其中《盲女》一篇分上、下两课,讲述美国“丧明失聪”的残疾女孩儿罕伦(即海伦•凯勒)自强自立、学有所成的感人故事。——记得我读海伦事迹,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并深为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愿望所感动。然而当时30岁的我,见识竟落后于世纪初的一个小学女生,不免道一声:“惭愧!”

此外,还有不少课文讲伦理、说审美,倡导良好生活习惯。看题目,便有《习劳》《蚤(早)起》《慎微》《惜阴》《友爱》《和睦》《自立》《诚实》《忍耐》《退让》《礼貌》《崇俭》《交友》《爱护古物》等等,既注重私德教育,也重视公德的培养。编者还特别注意到女生的性别特点,记人篇目多选女性人物传记。又有不少涉及家政的课文,如《裁缝》《烹饪》《浣濯》《造花》《俭妆饰》《婚姻》《良妻》《婴儿之保育》《教子》《姑舅》(即“公婆”)《家计簿记》《女子职业》《看护妇》……都是专为女生编撰的。

又有大量课文广泛介绍各类知识,以扩展学生眼界。类似《国文》《文字》《小说》《诗歌》《书信》《阅报》等,意在介绍一般的语言、文体知识。更有普及社会常识、培植爱国情操的,如《民族之演进》《社会》《政体》《爱国》《我国地图》《我国之交通》……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一些介绍经济学常识的课文,像《赋税》《国债》《资本》《公司》《保险》《专利》《通商》《国货》《币制》《股份》《慈善事业》等等。在第一、二册中,竟还有《佛教》《道教》《回教》(即伊斯兰教)《基督教》四篇课文,每篇不过二三百字,简要介绍该宗教的创始者、教义、传播、影响等。以上这些常识,问问街边五六十岁的长者,也不一定能说清。就是今天的大学生、研究生,也不见得人人了然。然而百年前,一个高小毕业生即已具有如此完备的知识结构,能不令今天自称“搞教育的”我辈汗颜?

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除了另有专门课程讲授原理外,国文教材也以生动文字做了初步介绍,目的自然是启发蒙昧,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看看这些题目:《蚁》《蜜蜂》《象》《狮》《鹰》《稻》《麦》,《色》《热》《热与色关系之发明》《火山》《纺织》《机器》《纺纱机之发明》《制麻》《毛织品》《育蚕》《种痘》《利用废物》《利用天然力》……这后两个题目,其实已触及今天的热门话题: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尽管百年前的教育家没见过电脑,不知道网络,可是在理念上,他们也已走在时代的前头。

从内容的介绍,也能窥见了编书者的教育理念:除了开启童蒙,扩展知识,使学生能读会写外,这套书还自觉肩负起涵养性情、培植道德、养成现代公民意识的责任。这里单举古诗文选编为例。唐诗历来是语文课的必选篇目,然而奇怪的是,课本中竟未选一首李白、杜甫的作品,所选是白居易的几首。选白诗,又非《离离园上草》《石壕吏》之类,而是人们并不熟悉的《赎鸡诗》《放鱼诗》。《赎鸡诗》吟咏诗人在集市上见到群鸡束缚笼中、俯首待毙,于是从屠刀下买而释之。《放鱼诗》同样是写买鱼放生的生活小事。编书者明显是要借此感发学生的恻隐之心,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培植善的根苗。

“仁恕”“爱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的普遍价值观念。百年前的课本编纂者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有这样的独到选择和编排。—— 回思半个多世纪来,我们的语文课本在“政治挂帅”的口号下,选了大量咏赞斗争甚至渲染仇恨的篇章,动不动就是批判,就是揭露,更有甚者,把赤裸裸的杀人描写也搬进教材,这是否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美善情操、现代意识,无疑值得深刻反思。

至于这套教材的深度,也是今天的小学教材无法比拟的。单说文字,课文用的是文言。这倒不是编选者有意为之,而是因当时“新文化运动”尚未兴起,案头读物尚属文言文的一统天下。那么,要十来岁的小学生学习文言,是否强人所难?其实不然。孩童的大脑蕴含着极大的潜能,只要教法得当,十岁上下的孩子完全可以掌握浅近文言,中国数千年蒙童教育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我绝非开历史倒车、反对白话文教育,不过我也常想:白话文不过是“以我手写我口”,究竟有无必要在小学、中学安排长达数千小时(粗略计算也有2500小时)去学习它,而那效果却又如此令人失望?由此牵出的话题太过沉重,这里按下不提。在此仅抄录一篇教材中的课文,让诸位有个感性认识。

国文(第一册第二课)

今人之言曰:不习外国文,无以周知世界情状,固也。然本国文尤当注重。
盖国文者,国粹之一也。相传至四千余年,通行及二十二省。苟国文不达,微特寻常应用扞格滋多,抑且蹈忘本之讥矣。

俄裂波兰,禁用波文。英亡印度,专教英文。日本县台湾、并朝鲜,亦废汉文、谚文,通令小学校用和文课本。推其用意,无非因国亡而文尚存,则其遗民虽屈伏于势力之下,而腃怀故国,耿耿不忘,终难泯恢复之想也。
然则求国之强,而蔑弃其文,有是理乎?

(按:课文的段落是原文所分,标点是我加的)

这就是百年前一位小学四年级女生(若七岁入学,当为十一岁)所读的课文,列位也可借此衡量一下自己的汉语水平。课文语重心长,言简意深,说理透辟。在讲述学好本国语言的重要性时,实含爱国教育。当时的小学生,就是读着这样的课本渐渐长大的。

补充一句,这套课本为中华书局所编,主持及编撰者张元济、陆费逵、范源廉、 沈颐诸先生,都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各位上网搜搜他们的事迹,便知这套教材的份量。可惜我未能找到同一时期为男生选编的高小教材。我建议中华书局能重新出版(或选编)这些教材,让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从稚龄儿童、到耄耋老者,从各界人士、到教育工作者,从一般群众、到领导干部,都来“回回炉”,验证一下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理念,是否达到百年前高小毕业生的水平?——当然,有人要评判臧否乃至抨击否定,也悉听尊便,那是各位的权力。
总之,有这么一面镜子放在那儿,让我们都来照一照,认清今天的自己,至少不是什么坏事。
作者: 小米爸爸    时间: 2010-8-16 13:27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0-8-16 15:22 发表
我们也基本是放羊,还是不爱运动。。。。。。。。。哎



大约你自己跟你老婆不爱运动吧,人格特质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jangying兄多跑步,

学游泳,学跳舞。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8-16 13:38
标题: 回复 #15 小米爸爸 的帖子
有些东西是强求不来的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8-16 13:54
小米爸爸,指点不敢当呀,俺那些家伙事儿,拿不上台面滴~~~不过我很喜欢跟着大伙一起探讨学习。教育的事,说不完的,现在年轻的父母,比我们真是强太多了,俺是真心佩服。

小米已经很健康活泼了,阅读都是自己看,你知道这是多少家长梦寐以求的吗?你就偷着乐吧 我实在看不出小米有多少需要“指点”的,有你这样的爸爸,孩子也不会差。这不是客套恭维,俺觉得孩子的潜力发挥,完全取决于父母的见识。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8-16 14:01
标题: 回复 #17 果行育德 的帖子
太谦虚了,令千金是非常优秀的
作者: 小米爸爸    时间: 2010-8-16 14:10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0-8-16 11:14 发表
不懂什么建构性,来点实质性,不要来虚的


倒不是我不肯说点实的,其实也是个人学识不够,这个你也知道的。

我们的学习可以从下到上,也可以从上到下的,从下到上的话是从部分到整体,比较侧重于认识,从上至下的往往侧重与处理,细节上的事儿用的时候再学习一下。中国学校里的数学与科学更多的是从下到上的,其实从上到下的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数学应是认识与处理的统一,我这样说,不知道你满意否,不满意打死我也没用。就这么点知识。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8-16 14:28
标题: 回复 #19 小米爸爸 的帖子
满意,非常满意。

其实这个问题我也再考虑,不过实践上有点难,孩子的积累毕竟是一点一滴的,从上到下似乎不太容易。
所以我的想法是数学(其他科学同),是一个系统,家长应该站在系统的高度来看问题,要跳出年级的框架。不要用几年级学什么这样的限制来阻孩子的发展。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8-16 14:29
标题: 回复 #14 小米爸爸 的帖子
'一百年前的小学课本令我汗颜无地"

呵呵,很多人现在把这一篇拿出来说事儿,静止的比较,俺们是无话可说哈,捶胸顿足呀,俺的娃给这目前这该死的教材浪费了。

不过我倒是有些问题,100年前,中国体制教育还是个雏形,才开始学西方,不难想象,能纳入这个新体系的都是些什么家庭背景的孩子,年龄区分有多宽松。还有,100年前,翻译的书籍数量有多少?可供选择范围有多大?会不会缺乏鉴别教材难易的人才?会不会凡是翻译的,先一股脑搬上再说。

这篇文章不够客观,随便挑个的虫“《利用废物》《利用天然力》……这后两个题目,其实已触及今天的热门话题: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尽管百年前的教育家没见过电脑,不知道网络,可是在理念上,他们也已走在时代的前头。”

呵呵,我们不能光看“书名”去臆测,得看看那本书的内容,或者做个合理推理,那个年代,西方主流思想是改造大自然,利用废物和天然力也应该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产物,似乎与我们现在提倡的低碳生活,保护自然完全不是一码事。100年前的教材到底是个什么历史背景,有待考察 。。。
作者: 小米爸爸    时间: 2010-8-16 14:47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0-8-16 16:28 发表
满意,非常满意。

其实这个问题我也再考虑,不过实践上有点难,孩子的积累毕竟是一点一滴的,从上到下似乎不太容易。
所以我的想法是数学(其他科学同),是一个系统,家长应该站在系统的高度来看问题,要跳 ...



其实也没啥希奇的,就是老美研究式的学习吧,老美的研究式学习太直白了些,这样不好,对孩子太科学了不好。影响想像力。还有就是:不以为数学或是其它科目是个系统,要是能跨学科就好了。其实也是可以跨的啊。你老兄脑子好使,去整几个来,大米跟风,坐等用现成的。

[ 本帖最后由 小米爸爸 于 2010-8-16 16:49 编辑 ]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8-16 14:55
标题: 回复 #22 小米爸爸 的帖子
整不来,也不准备整,让孩子自己折腾,我给他把关就是了。

比如昨天,我其实知道对称轴是直线,直径是线段,但我觉得没必要说。

[ 本帖最后由 jiangying 于 2010-8-16 14:58 编辑 ]
作者: 小米爸爸    时间: 2010-8-16 14:58
气死我也,不整,那好,我给你杜曼,将你这个老爸弄成脑残。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8-16 15:00
标题: 回复 #24 小米爸爸 的帖子
脑残的定义
Your left brain has nothing right and the right one has nothing left.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8-16 15:16
小米爸,俺最近在琢磨将来的孩子是否可以采取“自组织”学习方法,这个可以跟你的跨学科研究结合,自组织应该是一种有趣的、更适合孩子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你也帮着琢磨琢磨行不?

你理科那么好,不用我介绍“自组织”理论哈。
作者: 小米爸爸    时间: 2010-8-16 17:17
标题: 回复 #26 果行育德 的帖子
惭愧一下,是真的不知道“自组织”的概念,虽说是玩理科的,感觉越来越落后了。查了一下。

如果是跟这个差不多的:http://www.edu.cn/ji_shu_ying_yo ... 060223_163188.shtml

那么这一种样式,应是比较熟悉的。

大米才学不够,不知道能不能帮上忙?
作者: 葵花籽    时间: 2010-8-18 08:36
洋洋真不错,上午的问题下午还在考虑。洋爸为什么不在上午就告诉他对称轴和直径的区别呢,或者提示他再想想,如果他下午不再想这个问题了,那岂不是一直有这个错误的观点吗?
洋洋对数学咋那么敏感呢?
他在看什么书想到了这个问题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8-18 09:18
标题: 回复 #28 葵花籽 的帖子
我不认为一年级的孩子不能区分直线和线段的区别是错误的观点,当然知道区别更好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