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母亲归来”:学前教育的根本之道 [打印本页]

作者: 空山泠雨    时间: 2010-8-2 20:58
标题: “母亲归来”:学前教育的根本之道
                                       
  新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见7月30日<<新京报>>)。它体现了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和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诚意,然而,笔者担心,这可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普及学前教育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性质截然不同。
 
  学前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是母亲。幼儿对母亲的依恋,是人之天性;母亲对幼儿的倾心呵护,是幼儿健康成长的第一保证。在六岁以下的学前教育阶段,母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幼儿的成长过程极其复杂,抚育幼儿的工作极其艰辛,它需要无限的爱心、耐心、细心,除母亲之外,旁人很难胜任。一个母亲照顾一个孩子都常常力不从心,在幼儿园里,一个班级常常十几二十几人,怎么可能照顾周全呢?


  工业社会到来之前,不存在“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因为那时幼儿教育主要由母亲承担。工业社会来临之后,因为多数妇女也要出来工作,才出现孩子没人抚育的难题,从而出现专门为别人抚育孩子的幼儿园。现在,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多数城市家庭都是双职工,农村家庭也大多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老人、保姆,或者干脆早早地送到幼儿园。有些父母,孩子一两岁就迫不急待要送出去,有些农村年轻父母,孩子刚出生几天就交给老人,自己一走了之,美其名曰打工挣钱,养家糊口!

  “母亲”,是多么美好的字眼,母爱,是多么伟大的情感,然而,我们看到,如今的女性,已经离“母亲”越来越远了,日渐成为在社会上奔波忙碌、与男人面目难辨的一分子。这是进步呢,还是倒退?我们应该记住,“母亲”这神圣的称谓,并不是生下孩子就可以受之无愧的,她真正的含义是对子女无限的爱心和责任!

  为了孩子,为了女性自己,也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我们呼吁:母亲归来!

  有人会说,母亲不上班,家中收入不够怎么办?其实,问题并没有到如此严重的地步,母亲外出工作的收入,并不一定是家庭必不可少的支撑。再者,是挣点钱重要,还是把孩子培养好重要?我们须知,少挣点钱、生活上吃点苦是一阵子的事,错过了孩子最佳的教育时机,造成孩子这样那样的心理伤害,却是再也弥补不了、遗憾一辈子的事!

  母亲回来亲自照顾孩子,可以避免给老人增加负担,让孩子免受溺爱(老人带孩子常常流于溺爱);可以不必交一笔不菲的幼儿园学费;可以让家庭更和睦,让爸爸没有后顾之忧。更重要的,它符合人之天性,它成全了母爱,幸福了孩子。母亲一回,“老者安之,少者怀之”,一家人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其乐融融。社会也不必投入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建设幼儿园,来培养老师,减少了多少麻烦,多少纷扰!

  所以,要根本解决学前教育问题,不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幼儿园的扩建上,也不要以为把九年义务教育向下自然延伸,就可以达到目的。幼儿教育的灵魂是母亲,学前教育的根本之道是母亲回归。我们要让母亲们认识到自己的本位,鼓励母亲回家抚育孩子;要开设母亲学校,提高母亲学识修养和育儿能力;鼓励母亲们互助联合,开设家庭式小型自助幼儿园……此外,还要为母亲回家创造条件,如是否可以考虑出台制度,让母亲在抚养孩子期间可以停薪留职;为母亲自主开设的家庭式幼儿园提供补助,等等。我们只是让母亲回归她的本位,发挥她的特长,来自自然然地解决问题,这应该比大规模地扩建幼儿园、从上而下地普及学前教育更符合实际、更简便易行吧!
作者: cuty    时间: 2010-8-3 14:17
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0-8-4 21:00
谈到给老人增加负担,老人还就是要带,觉得让母亲出去赚钱更重要,要是放弃工作在家里带小孩,老人还不高兴,怎么办?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0-8-4 21:04
谈到给老人增加负担,老人还就是要带,觉得让母亲出去赚钱更重要,要是放弃工作在家里带小孩,老人还不高兴,怎么办?
作者: 深海鱼    时间: 2010-8-5 20:18
请楼主不要打我哈,我是赞同你的观念的,也认同母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可是我评错分了
作者: 空山泠雨    时间: 2010-8-5 22:45
回linlin124:
  带孩子其实是件非常辛苦的事,让老人家带孩子,作为儿女于心何忍?不过,如今老人带小孩子已成普遍现象,大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了。但不管再普遍,只要不对的,仍是不对。
  老人是真的喜欢带孩子吗?我看不一定。他们只是喜欢孩子,把孩子当作生活的一种乐趣。喜欢孩子不一定就得负起带孩子的责任。我想恰当的做法可以是:由母亲承担带孩子的责任(主要由母亲来带,包括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老人想和孩子玩一会就玩一会,想看看就看看,完全自由。如果你坚持自己带孩子,又能让老人随时可以见到孩子,他们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反对。
  关键是,老人很难带好孩子。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坚持自己带,老人的不高兴应该是暂时的,毕竟你的做法既是尽孝,又有利于孩子。
  从种种因素考察,自己带孩子的好处远远大于把孩子交给父母。请把握重点。
  
作者: 空山泠雨    时间: 2010-8-5 22:51
                管教孩子是父母的事

  苏 珊的父母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听说我来了,两人开车来探望我们。家里来了客人,托比很兴奋,跑上跑下地乱窜。他把玩沙子用的小桶装满了水,提着小桶在屋里四 处转悠。苏珊警告了她好几次,不要把水洒到地板上,托比置若罔闻。最后,托比还是把水桶弄倒了,水洒了一地。兴奋的小托比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事,还得意地光 着脚丫踩水玩,把裤子全弄湿了。我连忙找出拖把准备拖地。苏珊从我手中抢过拖把交给托比,对他说:“把 地拖干,把湿衣服脱下来,自己洗干净。”托比不愿意,又哭又闹。苏珊二话不说,直接把他拉到贮藏 室,关了禁闭。听到托比在里面发出惊天动地的哭喊,我心疼坏了,想进去把他抱出来。托比的外婆却拦住我,说:“这 是苏珊的事。”

  过了一会儿,托比不哭了,他在贮藏室里大声喊:“妈 妈,我错了。”苏珊站在门外,问:“那你知 道该怎么做了吗?”“我知道。”苏珊打开 门,托比从贮藏室走出来,脸上还挂着两行泪珠。他拿起有他两个高的拖把吃力地把地上的水拖干净。然后,他脱下裤子,拎在手上,光着屁股走进洗手间,稀里哗 啦地洗起衣服来。

  托比的外公外婆看着表情惊异的我,意味深长地笑 了。这件事让我感触颇深。在很多中国家庭,父母管教孩子时,常常会引起“世界大战”, 往往是外婆外公护,爷爷奶奶拦,夫妻吵架,鸡飞狗跳。

  后来,我和 托比的外公外婆聊天时,提到这件事,托比的外公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孩子是父母的孩子,首先要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虽然小,却是天 生的外交家,当他看到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时,他会很聪明地钻空子。这不仅对改善他的行为毫无益处,反而会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带来更多别的问题。而 且,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带给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无论是父辈与祖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分 歧,还是夫妻两人的教育观念有差异,都不能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

  托 比的外公外婆在家里住了一周,准备回加利福尼亚了。临走前两天,托比的外公郑重地问女儿:“托比想 要一辆玩具挖掘机,我可以买给他吗?”苏珊想了想,说:“你 们这次来,已经送给他一双旱冰鞋作为礼物了,到圣诞节时,再买玩具挖掘机当礼物送给他吧!”

  我 不知道托比的外公是怎么告诉小家伙的,后来我带托比去超市,他指着玩具挖掘机说:“外公说,圣诞节 时,给我买这个当礼物。”语气里满是欣喜和期待。

  虽 然苏珊对托比如此严格,托比去却对妈妈爱得不得了。他在外面玩时,会采集一些好看的小花或者他认为漂亮的叶子,郑重其事地送给妈妈;别人送给他礼物,他会 叫妈妈和他一起拆开;有什么好吃的,也总要留一半给妈妈。

  想到很 多中国孩子对父母的漠视与冷淡,我不得不佩服我的洋媳妇。在我看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美国妈妈有很多值得中国妈妈学习的地方。

            转自http://www.byscrj.com/viewthread.php?tid=2935&extra=page%3D1
作者: 空山泠雨    时间: 2010-8-5 22:53
回深海鱼:
不会的,我刚上网时也做过这样的事,呵呵
作者: ZaoZao_Cao    时间: 2010-8-6 09:10
标题: 回复 #6 空山泠雨 的帖子
我也是这样的看法,所以在孩子3岁的时候,辞职回家带孩子,虽然错过了孩子的前三年,但是希望自己不要错过孩子的后三年。
作者: envcmx@163.com    时间: 2010-8-6 15:43
我和我爱人也是这么想的。爱人的大哥大嫂把他们的俩小孩全丢给老人去带,大儿子今年初中毕业,其他方面不去评论,学习成绩不到总分的三分之一,天天嚷着不读书。我们也只能看着干着急。老人说,他们挺多让孩子吃饱穿暖,其他的就没有精力照顾了。小女儿今年才四岁,他们还是打算让她走她哥哥的老路——由爷爷奶奶带,在农村上学。真的是搞不懂啊。他们在省城也有房子,孩子的户口也可以迁到省城去,爷爷奶奶在农村也没有其他的事,也是可以迁到省城去的啊。
也许我又会好心做坏事了,下个月我叫他爷爷带小女孩来我们这里,和我家小孩一起读诵经典。爱人的大哥大嫂很是赞成。试试看吧,也许这样那个小女孩以后学习会好些!
至于我本人嘛,很多人会以为我是全职妈妈,其实我自己要做的事情也是非常多,带孩子也花费了我很多的时间,可我想了,现在多花费时间就是将来少花费点时间吧。只要孩子成材,比什么都强。就算将来实在是不成器,我也无话可说了。
作者: 空山泠雨    时间: 2010-8-14 13:30
幼儿园入园难,高龄老太排队惊动中央领导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
  今年春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轮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时,没人料到,特别是那些动笔起草《教育规划纲要》的专家学者没有料到,“幼儿园入学难、入园贵”居然成为高过高考、高过择校的突出问题。
  初夏时节,一张新闻照片——北京一高龄老太太为给其重孙争得一个入园名额,不顾年事已高,也搬起躺椅加入了旷日持久的排队大军,似乎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做出了更加形象、更加有力的注释。此事惊动了中央高层领导。6月下旬开始,国务委员刘延东开始了在北京、贵州、浙江等地大范围的专题调研之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入园难、入园贵”是诸多矛盾长时间累积后的集中总爆发。尽管着手解决中国教育一揽子问题的《教育规划纲要》现已正式公布,但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必要的反思还是应当的。
  一思,学前教育的属性应该如何定位?
  可能是我国经济社会尚处于某个发展阶段的局限性,可能是在一心一意谋发展的阶段,政府部门对学前教育对国家未来、民族振兴的相关重要性一时还认识不足,国家在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时,把义务教育两端的教育——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的教育基本交给了市场。把幼儿园像甩包袱一样甩给市场就是一时间最激进的做法。人们依稀记得,在江苏宿迁、云南石林等地,屡屡出现当地政府将已有几十年历史的公办幼儿园强行卖掉而引发的风波。
  有数字为证。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统计资料、教育部教育事业发展统计资料显示,虽然国家“九五”规划、“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对学前教育都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但实际的结果是国家的财政投入、公办幼儿园的数量一直处于不可遏制的下滑趋势。然而这些信号并没有引起政府应有的警觉,相反,某些地方政府还在继续加大减少公办园的力度,甚至提出了在2012年之前,民办幼儿园的比例要实现90%%的“宏伟目标”。
  学前教育到底纯属于老百姓个人的事,还是属于公益性的事业,相信经过了一番曲折探索已经形成共识。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最新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89.6%的公众赞成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其中59.1%%的人表示非常赞成。数字显示的民意很清楚:幼儿园应该回归公益本位。
  在从北到南“入园难、入园贵”的一片叫喊声中,惟有上海显得从容平静,波澜不兴。在这个中国的特大城市,3~6岁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8%%以上,只要家长愿意,随时可以在公办园给孩子找到一席学位。
  这一局面的出现归功于上海人可贵的坚持。当初各地在改革的名义下把大批公办幼儿园纷纷推向市场的时候,上海也同样面临着压力。“学前教育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应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凭着一种责任和信念,上海不跟风,不赶潮,坚持走到今天。
  我们常说,教育是需要远见的。政府认识的高度不同,采取的决策不同,老百姓获得的幸福感就不同,反馈的声音也自然不同。
  二思,学前教育在改革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衔接?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的生老病死、工作的万事万物都有计划管,幼儿园也不例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带有福利性的“好事”一夜之间被斩断。企业剥离社会职能和集体经济的萎缩,使得过去财政资金到达企事业单位幼儿园和集体幼儿园的多个渠道被堵死,原先得到财政支持的公办幼儿园也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一些地方政府为减轻财政负担索性将公办幼儿园全部改为民办,甚至将其转为企业。
  改革出现了阵痛。这一点在北京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的部委园、高校园、企业园、大院园、单位园一股脑潮水般地撤去,数以万计的孩子完全抛给了社会,而那些本来非常优秀的幼儿园园长、幼儿园教师沦为需要寻求“再就业”的下岗职工。
  按照正常的逻辑,幼儿园在从企事业单位剥离出来后,应该由教育部门来全面承接。但由于种种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从学前教育的责任中彻底退出,导致衔接的链条中断,这也就为日后的“入园难、入园贵”埋下了伏笔。
  三思,学前教育如何做到在科学预测的前提下从容应对?
  尽管各种各样发展规划纲要不断地在制定、在出台,但是“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从某个角度还是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发展缺乏科学的预见性。和那些地震、泥石流不可预测的说法应该有所不同,相对而言,中国的人口统计是最有据可查的,何时为峰谷,何时为峰底,有着较为精确的统计和清晰的曲线。学前教育如何根据人口变动的轨迹未雨绸缪,提前做出安排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
  还是以北京为例。2008年前后出生的金猪宝宝、奥运宝宝,人数就高达16万;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已由2000年的9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41.8万人,占学生总数的40%%。
  奥运宝宝要来了,我们的幼儿园准备好了吗?大批农民工子女要来了,我们的城市准备好了吗?显然准备不足。尽管政府已经表态,5年内公办幼儿园有望达八成,预计新建118所。未来3年,全市将投入15亿元,新增118所公办幼儿园,改扩建幼儿园300所,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使公办园比例由67%提高到80%,那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多少年轻父母在为孩子的入园问题焦虑啊!
  看来,教育要实现科学发展还真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
  最新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机制。”这句话,可以说是对改革30多年以来幼儿教育曲曲折折的发展之路所做出的科学总结。可喜的是,政府终于重新把责任扛到了肩上,这就为学前教育今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作者: envcmx@163.com    时间: 2010-8-14 15:29
是否让阿源继续上幼儿园这个问题我一直很犹豫。
阿源原先所上的幼儿园在我们这里算是最好的幼儿园,特别是从硬件及师资上看。这个幼儿园与我们单位是共建的,我们单位的小朋友们几乎都是上这个幼儿园,楼有的三个小朋友还是同班同学。这次开学,那个幼儿园的小班由原先的五个班换成两个班,对外招生的名额非常有限。
可能是自己也太挑剔了,对他们幼儿园也有诸多的不满。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毅然退出,在家自学,有点偏执的感觉,至少别人是这么认为的。压力不是一点点的大!
还好老公和阿源的爷爷非常支持,呵呵。
且行且看吧!
作者: tracylin2002hk    时间: 2010-8-14 21:23
标题: 回复 #1 空山泠雨 的帖子
才剛加入全职妈妈,讀經時間更好安排了
作者: 空山泠雨    时间: 2010-8-15 21:38
母亲回家,是国家民族的希望。
现代社会的可悲,就是让女人越来越不像女人。当然,男人也一样。
母亲回家,是回到本位,是从根救起。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才能坦然。
作者: 红孩    时间: 2010-8-16 12:29
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可是实施起来客观条件……难难难!!
作者: 三宝妈    时间: 2010-8-16 14:21
非常赞同“母亲归来”
作者: xylonhong    时间: 2010-8-29 08:42
或许这是一个我们注定要经历的阶段。

从我们民族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来看,从发达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肯定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全职妈妈。

在大城市里,全职妈妈已经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是家庭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象征。


不过,泼一点冷水,我见过一些全职妈妈带出来的小孩,最关键的还不一定就是全职妈妈,可能还是教育理念和实践的问题。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