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致范曾先生的一封信 [打印本页]

作者: 吴亚波    时间: 2010-6-9 18:33
标题: 致范曾先生的一封信
——关于儿童读经相关问题的探讨
范先生:您好!
晚辈近日有幸观看了您的两场电视访谈节目,一场为您和杜维明先生关于儒学的一个对话,一场是题为《人文絮语》的访谈,深深折服于您深厚的文史功底和卓绝的艺术风格,每每看见大街上一个披头散发身着奇服又自称为艺术家的人,我常在心里默默的问自己,艺术家一定是这样吗?自从去年春节期间目睹了您在中央台谈中国诗歌、国画、书法之美的访谈,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艺术家。孟子曰: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也是您多次表示的您作品的灵魂所在。
在最近的两场节目中,您都有谈到儿童读诵经典的问题,先罗列您的观点如下:
1、        儿童的心灵是天真无邪的,是活泼泼的,让他们背经有碍他们快乐的无忧无虑的童心童趣。
2、        论、孟、学、庸、可全读,诗经只选读十七国风,礼、易、书不必读,春秋暂不读。
3、        成人要想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先从史、汉、庄、骚读起。
晚辈自零六年下半年接触到台湾台中教育大学王财贵教授的儿童教育论后,便一直从事于此,一边教学生读经,一边自己读经,一边深入研习王教授的读经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澄清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人因五四以来风气误导而累积的很多误会。正如上面所列的您的第一个观点。感受的到,您也很关心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希望他们能有一个完整自由的童年,然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中,礼崩乐坏,文化没落,一个本来天真无邪的小孩在不知不觉中遭受着种种垃圾文化的毒害,如电脑、电视、卡通、漫画,很多人发现,现在幼儿园的许多孩子,已经不再童真,整日从学校到家庭到社会,都浸泡在这样一个低级粗俗的文化氛围中,孩子们的童心如何能够保持而不泯灭?所以读经是唯一一条尚可补救的教育之路。背诵记忆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初来世间,心底纯洁,不分是非黑白,大人教他什么,他就吸收什么,不让他背一些有深度内涵永恒价值的经典,他就去背流行歌、广告词。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现在上学的孩子实在太辛苦了,在父母期望的压力、竞争的压力,考试的压力,升学的压力下,他们求学的目的几乎只变成了三个字——找工作。和读经相比,这种环境,这种体制才是泯来儿童天性的刽子手。读经也是一种教育,但他合科教育的道理,该怎么教就怎么教,该什么时候教什么就什么时候教什么,完全符合人类心灵成长的规律。
自1994年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提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争呼吁和2001年王财贵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做了一场题为“一场演讲,百年震撼”的儿童读经教育演讲后,中国文化以读经私塾的形式渐渐呈现出一派复兴之势。虽然社会上不同的声音依然很大,但读经私塾越来越多,其主旨就是让儿童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阶段,通过背诵的方式学习一些我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如四书、老庄、诗易、古文、唐诗等。通过多年的实践和与学校教育的比对,我们最终发现,儿童学习快乐与否的关键并不在教材上,而是在大人所采用的教育方法的和所期许的教育目的上。
您很尊崇的鲁迅先生,晚辈之前也很喜欢读其作品,后来渐渐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五四这些名人如鲁、郭、茅、巴、老、曹、沈、朱、徐、梁、林等,他们写的文章那么好,我们今天却没有人能够写得出来?或许是我太笨,可中国十四亿人口都比他们笨吗?像他们这样伟大的文学家就是出不来,不管是中国的十大名校,还是哈佛、剑桥、牛津毕业,统统没有一个!后来经王教授指点,原来他们在儿童时期都读了很多经典,曾任民国教育部长的胡适之先生,自称至少能背一千首诗词,据说他给学生上课,引经据典,不啻若自其口出。然在那积贫积弱的年代,这些自小读经,留洋归来的佼佼者,却借助国家机器,废止了全国读经,从此以后,中国再也没有这样的人才,当时的观点大概是,中国很落后,是因为中国的文化落后,西方很发达,是因为西方的文化很优秀,所在要振兴中国,就要打倒中国文化,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无疑是思虑不透彻的想法,因为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就成功的吸收并消化了同样来自西方的印度佛学,使之成为我中华文化的一支,并开出了自己的宗派如天台、华严、禅宗。这次文化消融成功的经验,完全可以作为今天我们面对西方文化的参考。所以,儿童读经毋宁说是文化教育的创新,还不如说是回归,回归到五千年来道统继承的最佳方式。
您的第二个观点是关于读经教材的选择问题。您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如此说定有您的道理所在。如今各读经学堂所采用的主要是王财贵教授编定的一套教材,有繁体竖排和简体横排两种版本,内容包括《学庸论语》、《老子庄子》、《孟子》、《诗经》、《易经》、《书礼春秋选》、《诗歌词曲选》、《唐诗三百首》、《佛经选》、《孝弟三百千》共十一本书。其中学、庸、论语、孟子、老子、诗、易、唐诗皆全选,庄子选内七篇和第三十三篇,孝弟为古时蒙学全篇,其余皆节选。如果您如此选取有考虑到经书太难,儿童不懂,读来比较困难的话,晚辈恳请略陈己见。
之所以认为诗、易等太难,只是我们大人的想法,对儿童面言,其实无所谓难易,反正他也不懂。而当他知道难易时,恰恰是他理解力开始发展之时。所以王教授建议,越难的书当越先背下去,尤其是在十三岁之前,如果因为艰深难懂而不读,他将永远因此原因而不敢触及,正如现代的大人,一致认为文言文很难,因为大家小时候都未曾读过,而您因为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年轻时的勤奋不辍,吟诗填词作赋信手拈来。一曲《炎黄赋》足以让所有的炎黄子孙振聋发聩,重新找回遗失多年的民族自信,可并非人人都能读懂,乃至一些所谓的大学生。
由此可见,这其实并不是什么真问题,幼时虽然不懂,但只要装进心里,随年龄长大,理解力增强,自会有体悟在其中,经典犹如浩瀚大海,一般书籍犹如大大小小的湖泊池塘,懂大海之千万分之一便已胜过千千万万个池塘湖泊了,且懂又分义理上和训诂上,今日读经,重在义理。庄子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明分。今时读经之风初起,隔岸观火心存狐疑者众多,恐先生前列二观点使反对者的据可依,而欲儿童读经之师长又多牵挂,止而不前,我华夏民族以儒家为主流的文化传承与复兴,不知何年何月可望矣!
有人问王教授先编读经教材的标准为何,王教授曾略有答复,且录于此以供参考:一、义理上的深厚文明;二、文学上的优美瑰丽;三、文化上的影响流传;四、社会上的哙炙人口;五、性情上的恬适自在,隽永可人,又曰:虽然已有标准,但,其衡量轻重,亦恐取之在我。一人之见,盖难辞井蛙之咎,一人之心,亦恐难厌于天下人人也,诚知罪过,而不得免焉。
佛教有语云:要想佛法兴,除非僧赞僧。现在的读经私塾几乎全在王教授十六年来两岸三地乃至全世界所有有华人的地方奔走疾呼下相继成立的,没有国家任何法律财政的支持,各私塾主人几乎全凭一颗对教育的热忱之心,排除万难,艰辛的走在为国家民族培养几个像样的人才的理想之途上,这其中没有什么利润可言,因为无论王教授,还是各位私塾创办者,其舍弃各种名利之场,目的便不在此,这实在堪称文化上的一大奇迹。而至今为止,全国已有上千万儿童在读经中受益,若您有空,欢迎来各读经学堂参观,或许您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您的第三个观点是关于成人的。在此亦提供晚辈所秉持的王财贵教授之相关观点以供探讨。
王教授认为,现在的成人小时候几乎都没读过什么经典,随着年龄之增加和社会阅历之深刻,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和人生目的方面的迷惘,所以想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来补足一下,最难的是在“理解”一关上过不去。如你所列之史汉庄骚,文言程度一部高过一部。又因上学时文言文学习的很痛苦,恐不是最佳法门,大家往往没翻几页便苦其艰深难懂不知所云而半途废弃,着实可惜。
王教授认为凡是这一关过不了的,实属“没救了”。大家都急着理解,以为理解才有用,殊不知说到“理解”,必定要有“能理解”的能力,尤其经典世界是一智慧世界,须有一点智慧方得进入,以前未曾读过经典,急着想理解,不仅能力未备,其求学,实亦是一种功利态度,纵使其有聪明,也是“世俗”之聪明,纵使有名师讲授,此师亦只能讲些“俗情”,才能适合学生的程度。或者自已把名师的高明法言作浅俗听受了,所以我提倡,有诚意者,先把论语读一百遍再说。如连读一百遍都耐不住,一定要懂才甘心的人,永远也不可能契入中国文化,了解经典的智慧!读的时候,拿书过来,今天读到这里,做个记号,明天接着读,读完一遍了,做一个记号,写一个一,凡是听我建议的人,到最后都不约而同的告诉我他们的心得,四个字“脱胎换骨”。有志气的话,读完论语一百遍再读老子庄子一百遍,大学中庸一百遍,孟子一百遍,诗经楚辞一百遍,易经一百遍,读完之后,再去看注解,或读任何经史子集,几乎都不会有太大障碍了。
文笔粗陋,敬请雅观,诚惶诚恐,伏祈海涵。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