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弟子规》校订版 [打印本页]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8 03: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6-8 13:39
原帖由 得一 于 2010/6/8 03:07 发表

由于历史原因,《弟子规》原文在撰写或传抄中难免会受到理学的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我们根据道德学说的精神,对《弟子规》反复推敲,保留精华,剔除糟粕,作出了部分修订。我们对本文所修改的内容,全部都是不符合众生平等、违背人性,、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等受宋明理学影响的不平等的奴化性教育内容。宋明理学者的天理不清,人欲何能灭?宋明理学对于老子的学说弃而不用,对孔子的儒学思想也进行了篡改,对老子《德道经》中的“道生之,而德畜之”之理不明不立,因而理学所论的并非天理。“人欲”这个与身俱来的东西,只能是“少私而寡欲”,而不可灭之。
...



诸位先生,你们假如要对《弟子规》教本进行修改,请首先搞清楚几件事。

1、《弟子规》源自《论语/学而篇》,如今佛家也推崇,道家也推崇。不过,弟子规之中,到底有些什么奴化思想?
2、“天理”一词源自儒家经典《礼记》,本就为宋明儒所发明,难道诸位先生比儒家更懂儒家么?
3、宋明理学是继承和发展先秦儒家思想,本就与老子不相干,焉能以不明老子而指责?
4、王弼以注老闻名于世,他评价孔子是圣人体无故,恒说有。在王弼看来,老子未臻圣境。
5、存天理,灭人欲。这个“人欲”是私欲,这个“天理”的道德意义,与老子的“道德”不是一个意思。

7、老子明明也说“吾之大患,唯吾有身”,按照诸先生的“字面逻辑”,岂非要灭除身体,比“灭人欲”犹过之?
作者: wangyunhua108    时间: 2010-6-8 15:05
谢谢楼主,学习了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8 17: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6-8 22:20
既然知道“依文解义”不对,为什么又要对“弟子规”咬文嚼字地锱铢必较呢?难道这个“不能依文解义”只适用于道家真人,不适用于儒家训蒙教本?训蒙教本针对的是小孩子,主要是通过训练他们的接人待物,达到启发其内在的诚敬之心这个目的。让孩子懂得,天下父母无不心爱自己的亲子,无论教训语言对错与否,都要领会语言和态度背后的爱心。

父母怪错了咋办?得一你可以跟自己的父母据理抗争,我不敢——假如这是奴性,那么我宁愿做奴才。我很惭愧的是奴性苏醒得太迟,让自己的父母受了不少无礼顶撞。“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是说“天下无不爱孩子的父母”,不是说“父母都是对的”。古训之“是非”基本上都是道德是非,不是“现实的知识性是非对错”。。。。以这个时代的脑袋去理解古训,鲜有不落于“依文解义”之窠臼。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明师”是多么重要,自己都没明白,怎么教别人呢?自己明白了,还要修改什么训蒙教本?

再说,屁大点孩子知道什么对错,生在什么家庭就有什么命,你要他跟谁去争对错?这叫做“没问题制造问题”,说穿了都是一些所谓搞教育的人,无事生非瞎想出来的。。。。天下哪有不犯错的父母,圣人也有误会的时候呀(子路喝粥),事后察觉,时常警策不就得了?我也错怪过孩子,她不顶嘴,事后她妈妈告诉我了,我跟她认错。。。生活是一条流,只要有诚敬之心,一切是非对错都将在此中消融化解,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顺承,一看就是讲态度嘛,父母训责之时,孩子要保持恭敬的态度。这并不是要孩子“不辨是非”,你明辨是非可以,但内心对父母要恭敬,领受父母责罚背后的殷切期望。道德是非与知识对错,要清晰区分。

明辨是非,不是“争辩”是非。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6-8 22:36
原帖由 得一 于 2010/6/8 17:29 发表

我觉得挺奇怪的,孔子五次拜访请教老子,有历史记载,孔子又何必去请教一不学问,修养比自己差的人,真是怪事。到是孔子对老子有很高的评价。王弼的说法无非是抬高孔子,贬低老子。
...


得一,说老实话,你别老强调实修,好像一实修了就懂了儒释道似的,好像就你实修,别人都没实修似的——行住坐卧无不是实修,这个境界你恐怕还差得远吧?儒家和道家很不同,你先弄明白道家学问,再来谈儒家。熊先生走道家路线,你作为道家弟子,老老实实修行道家工夫是你的本分,别自家学问都没明白,就跳起脚去责备宋明理学如何如何。我不是难为老朋友,宋明理学我随便挑一条,你就回答不上来。

我提到王弼,并非是要证明老子不如孔子,只是提醒你,要依文解义的话,不知道有多少口水战。。。你试图以“孔子请教老子”来论证老子高于孔子,这就是典型的“依文解义”,外行了。我只用四个字,就可以否定你的论证:不耻下问。外行争论是没有意义的,首先要做客观了解。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6-8 22:47 编辑 ]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9 00: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9 00: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6-9 11:13
标题: 回复 得一 的帖子
关于家庭暴力

父母虐待孩子的问题,不是通过修改“弟子规”就可以得到解决的。家庭暴力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类的兽性得不到驯化,需要的是系统化解决方案,
包括法律干预、心理治疗、社会救助以及德行教化等等综合的作用。《弟子规》致力于童蒙养正,属于德行教化的一部分。

家庭暴力第一道防线是普及法律常识,对家庭暴力要零容忍,马上报警,而不是修改童蒙教本。。。
搞教育的人如果连这都不明白,怎么搞?


关于转帖

我知道你是转帖,所以我一直强调“转帖者”要有责任心,如果对于所转内容没有明白,就不要转。
否则,不就成了“糊涂思想”的推波助澜者?。。。
得一呀,正如你所言,要明辨是非——明辨是非的前提,是慎思、审问、博学、多闻
这也是实修啊,认识能力的实修。。。现在的国学教育界,缺的就是这个东西,空言德性而无见识支撑,浮泛得很


关于王弼

的确是误会了,王弼如何如何,只是针对你帖的文章而说的“反问语”——也就是说,如果按照他的逻辑,那么王弼的话头又如何解释?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6-9 11:24 编辑 ]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9 15: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6-9 16:59
标题: 回复 #10 得一
人要保持客观立场很难-------你自己去问本文作者,他懂什么宋明儒。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9 19: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6-10 08:42
原帖由 得一 于 2010/6/9 19:16 发表

《弟子规》产生的年代,父母对孩子的责,打可不是家庭暴力,应该是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年代,君叫臣死,臣不赶不死,三纲无常,家法森严,父母让孩子往东,孩子不赶往西,负责就大逆不孝。


不知道这些混杂的观念从哪里来的,可怕。。。“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之类的糟粕,不过是元剧的一句戏词,满清袭之以稳固统治,到了五四文革期间,那些反传统斗士们却栽赃给了儒家。儒家哪有这种思想?宋明时期哪一位理学家说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理学碍你们什么事儿了嘛,懂都不懂,学又不学,怎么批得下手的?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6-10 09:16 编辑 ]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10 09: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6-10 10:44
标题: 回复 #14 得一 的帖子
本来写了一段说明,想想,实在不过是些文化史常识,若说连这个都不知道,未免惹人笑。

你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之类的元剧戏词满清遗毒,搅合“棍棒孝子”的民俗俚语,夹杂着与“三纲五常”混为一谈,一看就知道太缺乏学术的基本训练,我上面略予说破,自己反省一下嘛。现在的问题,不是你请教,我回不回答。而是你到底懂不懂宋明理学? 懂,何必请教?不懂,凭什么批评人家?

“三纲五常”是汉儒董仲舒提出来的,源自孔孟。三纲源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五常源自“仁义礼智”,请问,君臣父子这几个字它原本是什么意思?麻烦你不要把文革教育你的那一套搬上来了,看着怕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6-10 10:48
标题: 回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是孔子的政治思想,简单讲,即名正而责实,所谓“名副其实”。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10 10: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6-10 12:45
百度有垃圾也有精华。它负责搜索却不负责甄别。最终还是要靠人自身的见地和思考能力,

见地和思考能力可以从你对资料的“选择”中显露出来。我感到惊讶的是身为道家文化的实修者得一先生,摘录的反儒资料居然是马哲基调,阴阳五行遭生硬曲解。。。老子有灵,必哀学绝道丧。
作者: hy582    时间: 2010-6-10 13:16
标题: 回复 #8 得一 的帖子
谢谢,重温校订版。感谢大家对读经的支持。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10 15: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6-10 17:07
什么叫无事生非,这就叫无事生非!!!

改《弟子规》,其实就是想用道家的瓶子装儒家的酒,儒家酒香,也别抹不开面子,大大方方喝就是了。喜欢喝回过头还要挤兑儒家,这就有点不厚道了。

改经典有瘾的话,可以把《道德经》改为《德道经》或《经道德》《经德道》,5000言的排列组合,也够忙一阵子的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6-10 17:16
旗帜鲜明反对胡乱修改任何经典,如果道家跳脚修改儒家经典,儒家跑过去修改道家经典,佛家也来修改下道家、儒家,那不就乱套了。这是给后人做的什么榜样?

有本事,原创一个,让后人读你写的,传后世。别没事找事,制造争端!看着些乱七八糟、自以为是的就来气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10 17: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6-10 18:22
俺不跟你说啥糟粕精华,判断这些包含太多主观因素。

只讲一点:人与人相处,文化与文化相互发挥,讲的就两字“尊重”。

往浅里说,尊重原创不陌生吧,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但修改原创四处传播,实在忍无可忍。

如果我把熊先生的文章修改几个关键处(假设是我个人认为是糟粕之处),然后网络四处传播,

你,得一,还敢这么跟我狡辩吗?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10 19: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6-10 19:45
原帖由 得一 于 2010-6-10 19:16 发表
您这种说法有些道理

但让我选择给孩子读《弟子规》,我会选择北京德慧智科技中心 校订过的《弟子规》读。

老子同样我会选择帛书的老子读。


严重广告嫌疑,把帛书挖出来突出一下境界未尝不可,俺莞尔一笑罢了。修改《弟子规》再出版也可以,这世道本来就盗版伪书猖獗,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但在这里打广告则违反版规,不知这是您第几次违规了,麻烦读经版主们统计一下,好像超过三次,永久封禁。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10 20: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10 20: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6-10 20:57
原帖由 得一 于 2010/6/8 03:07 发表

《弟子规》简介及修订说明

原文部分修订,现说明如下:
                                                                                  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

《弟 子 规》
清·李毓秀 原著
清·贾存仁 改编
北京德慧智科技中心 校订






...

25楼改过,主帖的这两个是不是也要改一下。。。
别人发广告软文会比较低调,熊先生这拨儿就比较生猛,生怕管理员不知道,脑袋瓜真好使。。。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6-10 20:59 编辑 ]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10 21: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10 21: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6-11 00:30
原帖由 得一 于 2010-6-10 21:19 发表
校订的,是要署名的,这是常理。



校订《弟子规》?对古籍的校订也叫校勘,“前人称为校澈学,它包括了版本、校勘、目录、考证、华伪、辑佚等内容,今谓之文献学。”

请问,你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关于公告中所贬损批评的儒家理学,你们又做了哪些研究工作?靠百度对付吗?根据自己的私人观点修改古籍并且大量印发,那不叫校订,而是篡改!“谁校订谁署名,是常理”,这不假。但是,擅自篡改,并于公告中恶意歪曲贬损儒家理学,然后再署名售卖,这是什么性质?也是常理?

如果认为《弟子规》有奴化思想,那就扔掉他嘛,有本事就自己写个“什么规”,看看能不能流传后世?一边占着《弟子规》百年知名度的便宜去沽名盈利,一边居然还要不懂装懂对儒家理学指指点点,浮泛贬损,简直讨厌。

言论自由,遵守版规。

-------------------------------------------------------------------------------------
训蒙文比弟子规简洁,没有那么具体细致的行为规定。重在性情
我手里是影印本,懒得打字,很容易找到的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11 10: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6-11 16:15
这要不是在公共论坛,我真不想继续说下去,天隔地远。。。我并非不愿意做“文化常识普及工作”,也不是看不起人们自以为是地想当然,而是讨厌“不诚实”,自欺欺人——人类所有的罪恶源自于此。这是从满清到五四到文革,道德文化被扼颈窒息后留下的病根。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思想内涵?简单讲,就是做人要恪尽职守敦伦尽分,这样才能“名副其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八个字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正名责实——以对治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礼崩乐坏,说白了就是“名副其实”,孟子对此解释得很清楚,朱熹在讲学中也忠实贯彻了这个思想。。。学案史料都明明白白有记载——这与你所幻想的“三纲五常”,距离多远?你明明知道,自己对这些学案史料,其实一无所知,脑子里除了百度,空无存货却犹自强辩,翻来覆去不就为了点面子吗?真是可气——难道面子那么重要么?比“真实”更重要么?

愚忠愚孝,奴才顺民之类的观念,比如愚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满清康熙盗用元剧戏词,嫁接为正统政治思想以为巩固统治。。。愚孝就更谈不上,孔子明说“父有争子,则不陷于不义”,这是对做爹的说的。对做儿子的,孔子又说“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是孔子之当机圆融,既超越而又现实(这七个字很难真正明白)。对于这个问题,孟子就不同,他主张父子之间“不责善”——这是因为他站在“良知这一人之道德极点”的超越立场说话。类似的,理学家朱子是站在“绝对之理”的层面讲道德秩序,也是超越的立场,但与孟子有“具体的实质”上的差异(你目前的水平不会明白的)。。。与孟子相反,荀子则认为,子女在不失敬意的前提下可以与父母有争议——荀子是“知性辨识”的立场,是当代人最容易接受的,因为当代人的“根器”只能达到这个层次(这个层次其实比朱熹差一点,比孟子就不要说了)。。。这一段话,先不要急着反对急着辩论,你先诚实问自己,我能确切理解多少。理解了再反对,并且言之有理,这才见有本事——你下次跟我辩论之前,这段话里的内容,我是要问的。回答不上来就免谈。


我前面就说了,文教事业的从业人员的本分,就是要对“文化”本身,有着真切的见地和清晰的思辨。。。说句俗气话,推销保险,你也要对保险产品有一个到位的了解,不是吗?否则,本分二字,只能是空谈。对思想史不了解,对文化一无所知,怎么可以出来推广文教?教孩子拿无知当率真吗?

批评这个不合理,那个是封建糟粕,自己却意识不到一脑子马哲唯物的浆糊——甚至连马哲唯物到底是什么,也并不知道,你说多可怜吧。血气方刚地提倡人人平等,要知道中国儒释道三学,归根到底都是最彻底的平等的人文哲学。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为入世之最切实者。


你不要妄自以为鸟人出于宗教情结,所以为儒家说话。鸟人皈依佛门多年,只站在“依义不依语”的立场,客观厘请三教异同,如此而已。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6-11 16:18 编辑 ]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6-11 16:55
标题: 附上几句题外话
我的意思,并非说儒释道不可以挑毛病,而是懂了再挑。。。

就比如朱夫子吧,他的毛病在哪里?你不要马上就跳到那些“道听途说的观念”上去想问题,朱夫子的学说在流传中失真很正常,不能将责任简单归咎于学说创始者。你一定要去研究他的学案,深入进去你就会很佩服这个人,不仅为人忠厚谦诚,治学也特别勤奋与谨严。说朱夫子的思想,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简直是乱说了,可谓一窍不通,都是些五四文革的流毒思想作怪。

然而,朱夫子也有一点问题,他讲的“理”在人的外面,人要经过学习与探索获得——其实,这个思路应该是很契合当代人的根器的,民主科学就是这个路子。但这个路子与儒(包括释道)之主脉,却截然相反(暂时就说这么多)。懂了,你才能恰如其分地挑毛病,所谓一针见血,中肯。如果不懂,你挑来挑去累得要死,却都不是毛病,徒增笑谈。

我自己做金融的,真实地生活在当代主流前沿,对政治、法律、官场、民生经济等等,接触和了解肯定比你深得多——这不是轻狂,事实而已。所以,不要跟我谈民主谈宪法,这些玩意我太知道了,关键是你自己知道不知道。

转帖也是这个理儿,只要不是太明目张胆,稍许带点商业推广味道也无可避免,能容忍的我基本上都容忍了。但是,帖子的内容你要先搞清楚,别转些抬高自己埋汰别人的垃圾过来惹争议。现在,绝大多数吃文教事业这碗饭的人,其实并没有多少文化底蕴,连基本的学术品质都不具备。。。


再说改《弟子规》,这是废话。因为每个老师家长对《弟子规》都有不同的理解,因着理解的不同而有具体教法的差异。这就已经改了(对于原创思想而言)。所以,重要的是师资与家长的理性上的成长,在教本上做几个文字上的修改,并无任何实际意义,沽名钓誉而已。。。。如果连这一点都看不透,就只有做炮灰的福分。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6-11 17:33 编辑 ]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11 18: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6-11 23:19
不懂不可笑,不懂装懂才惹人笑。这里,不是为“嘲笑”他人找一理由——嘲笑总是一种轻浮傲慢——然而,由于“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嘲笑”有时候会被用作警策的手段。

古来圣贤言简意赅(直指心性,当然简洁),死在话头上的修行人不知多少。三纲五常,通俗讲不过是对圣人话头的总结。往深处说当然是精义络绎,趣味纷呈,说来话长,过两天再。。。文化的流传可以有各种形式,皆历史运会。好比这个时代,人的脑子普遍狭隘紧固,既不能堪忍精微穷索,亦无慧力妙悟本然,所谓“高不成低不就”,普遍缺乏主动思考能力,只相信眼睛看得见的,只接受逻辑可理解的。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治的引领,贾存仁改编的《弟子规》正好符合了市场的需求,而净空法师又正好是教下路子。。。这里面涉及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并非说《弟子规》比《训蒙文》更好,所以才流行的。。。。世界上没有这么简单的事


在你之前,不知多少人说我不柔和。。。是啊,是啊。。。我其实有很多选择,可以不来,来了可以不理,理了可以敷衍,火大了可以警告,不服就干脆删帖。结果呢,我选择了最差劲的方式,一边惹人厌,一边一字一句地打字,啰啰嗦嗦像我妈。。。值得欣慰的,是我所说皆为自家识见,不是转帖别人的。

这一点对得起天上那些人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12 01: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0-6-12 04:33
不好意思得一我也跑进来了,本来我觉得我没资格回答你这些问题的。多谢你这么“不屈不挠”地提问,我也搬张板凳听课。不然还没有这么好的机会。

不过刚好看见这句话,有点想法和你共享下
儒家文化在过去一直是主流,历代帝王都尊崇,但从社会的种种不平等现象,都是帝王制度造成的吗?


我这几年和我女儿一起看欧美种种儿童图书,包括各种历史文化类的书。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凡是与历史童书,不论内容深浅、谈论的是哪个国家或哪个文明、不论编写者出版社是谁,不论给小小孩看还是给大孩子看,必然有一句话,每本书里都会出现。

你来猜猜这是句什么话?(答案下个回帖揭晓)

[ 本帖最后由 paisley 于 2010-6-11 20:59 编辑 ]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12 06: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6-12 14:17
嗯,内行就是儒释道一锅煮,再加点幻想出来的民主做调料。

俺是外行,过来看热闹滴。。。

不把儒家忽悠成奴性的瘸子,这拐怎么卖得出去呢?

篡改粉饰成校订,得一先生喜欢百度,这会子怎么不百度一下???

【词语】:校订   
【注音】:jiào dìng   
【释义】:对照可靠的材料改正书籍、文件中的错误。

篡改(interpolate;distort )

  动词

  用作伪的手段对经典、理论、政策等进行改动或曲解。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6-12 14:36
标题: 回复 #38 得一 的帖子
这坛子里,读《易经》最多的属得一先生了,俺请教下蒙卦中的“再三渎,渎则不告”,这个“渎”字怎讲?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12 15: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0-6-13 02:15
原帖由 得一 于 2010-6-12 07:32 发表
篡改也好,校订也好,这事都与得一都没有关系,如果您要追究请找北京公司


这么说就没道理了。你既然转载,自然说明你认同。既然认同并转载了,人家追究其错误来,你就要承担得起,不要又推给总部去了。

不然这样的话,文革的号令虽不是普通百姓下的,难道打死老师、出卖同事的普通人就无需承担自己的责任?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0-6-13 02:26
不卖关子了,那句永远会在历史文化类的书里出现的话是:

“在那个时代,贵族阶层与平民的生活完全不同。” 或者,“首领与普通成员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诸如此类。接下来就是仔细介绍不同的生活具体不同在哪里。

——无论他们讲的是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古埃及历史、古中国历史、古罗马历史、英国历史、法国历史,也无论是英国早期历史,还是中世纪历史,还是近世的维多利亚时期历史,都无例外。

我这么写出来,当然平淡无奇,甚至很闷。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样,站在不同国家的图书馆前面,看过不同出版社出的不同的书、明白每个作者对于历史的倾向都不同、也看得出每本书适合的儿童群体都不同,然而竟不约而同写出这一句话,你大概能想象我的惊诧。距今遥远的社会有多少东西可写,多少方面于今人所不知,而大家都异口同声总结出这一条,这说明了什么?

所以我明白了两件事。

一,西方社会(我甚至无需精确到“西方学者”,因为这些写给大儿童小儿童看的书已经代表了主流意见)对于他们历史上贫富分化、少数极富裕的首领统治大多数赤贫的平民这一现象,持着心平气和的客观态度。正如一个成人不会痛心疾首地去懊悔自己六七岁时说过的蠢话做过的蠢事、伤害过别人的言语和行为,一种文明对于自己幼年时期的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也不能跳出历史的局限去抨击。我看过的每一本书,有的流露着同情穷人的口气;有的没有,纯客观叙事,但总之没有一本是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急吼吼地猛烈抨击当时的社会制度。

二,写书的人,具备着“客观态度”与“扎实细节”两重基本素质。客观态度即上一段所说,扎实细节体现在书里各种详细的史实介绍。绝没有一本书提到这句话之后又略过不谈王公贵族与平民百姓的生活的具体差异在哪里。而即便在谈论这些细节的同时,也决不加入意识形态的批评进去。

反观得一你的帖子里,第一意识形态很明显,“糟粕精华”论、奴化论,都是中小学教课书里的核心概念。你如此推崇道家思想,然而似乎只局限于你转载的帖子里,在你用自己的口舌来说话的时候,还是充塞着这些马哲术语,道家思想就看不到多少了,让我觉得水是水,油是油,你似乎没有将道家思想内化到自己的头脑里。第二,你的想法欠缺太多历史细节,如能引用什么,也还是教科书以及主流媒体经常使用的那些细节例子,再问几句,你就说不出来什么了。比如君臣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如果你读过一点史书,就知道它们并不像你前面引用的那样是“绝对服从”的关系。意识纲领与历史真实,完全是两回事。更何况意识纲领也太容易被曲解了,如果再不能多花心思去看看真实的历史,岂不贻笑大方?

坦白说,我的历史修养也很可怜,所以我比较谨慎,就算质疑什么,赶快自己翻书先,不好意思大声嚷嚷,既暴露自己无知,又误导了同样懒得看书的人。



我觉得我这帖子貌似跑题跑得很远,尤其不是来回答“奴化”问题的。你看过即可忽略不计,这样就不会歪楼了。就算是给得一你提个醒,读书提问时也许可以多反思自己的立场与意识是否还有太大偏差。

不小心把果行的帖子淹没了。得一请勿忘回答42楼果行的提问。

[ 本帖最后由 paisley 于 2010-6-12 18:52 编辑 ]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13 10: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13 11: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6-13 16:14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10/6/13 02:26 发表
不卖关子了,那句永远会在历史文化类的书里出现的话是:

“在那个时代,贵族阶层与平民的生活完全不同。” 或者,“首领与普通成员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诸如此类。接下来就是仔细介绍不同的生活具体不同 ...



看来paisley是不引就不发,一发不可收拾。。。本楼凭这篇短文而足以加精。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13 18: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0-6-13 19:30
原帖由 得一 于 2010-6-13 03:12 发表
不要光说别人,儒家的东西在您的言谈中我也没有看到落实到那里。书是书,你是你。

42楼果行的提问,傻子都知道是什么意思,我用不着回答她


我是真诚地回帖,希望您也不要有意气。

您这句批评说得很在理,我自己也觉得。因为从小到大看的书、大学学的专业,对思想与意识的影响还是很深。我也觉得我自己时常是分裂的。

不过还是乐意听听您觉得我分裂在哪里,看看您的想法和我的自我认知是否有所不同。

我希望听到批评的意见。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13 21: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13 22: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6-13 23:31
标题: 回复 #52 得一 的帖子
对不起,一个提示:

“君权神授”是什么意思,请解释一下。然后请问,这是儒家的政治思想吗?这四个字是谁冠在儒家头上的?你摘录的董仲舒的那些语句,其含义等于是“君权神授”吗?(意思是:所摘录的资料无法证明你的“偏见”可以成立。)

另外我有个不成熟的建议,既然你喜欢百度上找谈资,那么,请你顺便也搜索一下关于董仲舒的“正面资料”来看看。百度上肯定不止“反儒资讯”,你可以两边同时收集,贴在这里,然后你来点评嘛。当然,前提是——假如你不偏不倚,足够公正的话(其实,道家根本就没有公正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源自儒家)。


你说佛道同源,这话似是而非。按说,“儒道同源”或许更正确一点,毕竟源自华夏本根智慧。佛教则源自印度,其教义规模与道家其实是大相径庭的——要说佛道皆重实修,这就太笼统。殊不知儒家心性之学所开之先天工夫进路,其圆顿之妙,只有六祖慧能之祖师禅堪与媲美。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6-14 00:01
标题: 关于儒家的“君权天授”
得一,要清楚回答你的话题,我就必须提到儒家的政治理想。前面我就说过,儒家是彻底的“天下大公”主义,“君权天授”的意思,并不是你以为的什么“维护封建君权”之类的垃圾。

君权天授,是说君权的合法性必须符合天意(天理)。那么,天意是什么呢?天意在哪里体现出来?这是常识,即:“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明白吗?否则,就是无法无天。。。你提到的那什么民主之类,在儒家的政治器局里,只是小儿科而已(这些知识你太缺乏)。

所以,儒家思想,历来最为“家天下”之独裁政权所忌讳。。。我不想在这个论坛过多谈论这些“敏感”话题。你提到汉代独尊儒术,请记住,要仔细研究历史,并且深入到儒家义理系统深处,你才会意识到“怎么和我平时看到的教科书不一样呢?”这时,你忽然发现“自己从小就被洗得干干净净”——正统的儒家精神,一定会颠覆你历来被灌进去的那点儿“自以为是”。


不要和我争,没见过文革,难道还没听说过文革吗?。。。去问问爸爸妈妈,看看他们怕不怕“意识形态斗争”(俗称政治斗争)。比如说,你肯定认为鲁迅先生是大文豪、大革命家、大思想家吧?按说,周先生小说写得不错倒是真的,但是要说思想家,请问,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能有多了不起的思想呢?要说革命家,他骂蒋介石还没胡适有本事,胡适是指名道姓地批评,鲁迅先生只敢“不点名”地阴两句。。。呵呵,由于意识形态的需要,说你是,不是也是!——久而久之,真做假时假亦真

懂吗,小妹妹?这个话题到此为止吧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6-14 00:24 编辑 ]
作者: wangzp    时间: 2010-6-14 15:59
···················
作者: kaylawang    时间: 2010-6-14 22:51
两位说的都有道理,绝不是和稀泥哈,辩证的吸收,学习了,百家争鸣,别伤了和气!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15 02: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xiaoxiaomm    时间: 2010-7-9 16:32
:) :) :) :)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