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tracylin2002hk 于 2010-6-9 12:31 发表
我的體驗:多開導少責罵,會有較佳的回應。
如果媽媽的脾氣天生很臭。。。自控能力比較差。。。怎麼辦呢?
開駡之前,閉眼深吸,想baby可愛的時候
因为,习惯的养成是靠点滴积累的,积累的过程就是坚持的过程。
那日听李阳说:“不要相信人的决心,那是靠不住的,你要想培养一个习惯,不用点变态的方法是不行的。比如,你要培养自己早上骑单车的习惯,那就需要把单车横拦在自己的门口,不然,随便一个小借口你就可以逃掉。就象我,要培养自己早上跑步的习惯,我就把鞋子挂在我脖子上。”“培养习惯不要贪,以为一天可以培养一个习惯。其实,只要花一年时间培养成一个习惯,那这个人做事就可以成功了。”
非常羡慕田田妈,她本身就是一本书,各种典章成竹在胸,喂奶的时候都可以信手拈来背三字经给宝宝听。经典已经融入其日常生活,不象我们还要花很大力气去坚持、去形成一种习惯。
我个人感受:孩子越小,越能接受。孩子们就像一张张白纸,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家长们各自的育儿方式和方法。越小的孩子你给她讲什么,她接受什么。
净空法师:贪诗词歌赋,障碍清净心 |
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蕅益大师 这是读书人的毛病、习气,这些东西会障碍清净心。为什么呢?它是激发感情的。诗词歌赋引发人的感情、喜怒哀乐,这就障了道。道是什么呢?是清净心,是如如不动。所以佛教诫初学守持八关斋戒,就清清楚楚教导我们,不可以唱歌、跳舞、看戏,这是绝对有碍道心的。诗词歌赋跟这个是一类的,所以不可以贪着,这是妨碍正法,要把它舍弃得干干净净。如果是没有学佛之前学的,在学佛之后拿它作为接引众生的工具,这个很好,未尝不可。以前没有学,现在出了家,再去拼命学,那就大错特错了。弘一大师的艺术是在没有出家之前学的,出家之后他用书画来接引大众,跟众生结文字缘结得很深,这个可以的。为什么呢?它已经不妨碍道心了。所以这情形我们一定要晓得。我们过去没有学,现在就不要再学了,一心一意去读经、念佛,这是我们的正事,这是正法。 文章来源:净空法师《晚晴集讲记》 |
蔡礼旭老师:康熙皇帝为什么不让未满二十岁的皇子、皇孙读诗词? |
感謝:http://www.xuefo.net/show1_32720.htm |
《唐诗》,我们比较不鼓励先背,因为诗里面有太多的情感。在康熙皇帝的著述里面,他二十岁以前的皇子、皇孙,不让他读诗词,为什么?人的理智不知道要几十年才建得很稳固,但是人的情感不用教都自己来。我也在课程里面讲过,自己没有谈过恋爱,唱情歌还可以让底下的人在那里掉眼泪,不用学就很会。所以明明就没什么苦,被那些歌曲一影响愈来愈苦,触动了很多那种情绪的部分,触动多了就容易感情用事。所以我们看看现代年轻人怎么样? 以前看一个地区的社会风气,直接把他们当地现在在唱的歌拿来听一听就知道。所谓「移风易俗,莫善於乐」,音乐可以移风易俗,音乐也可以败坏社会风气。所以现在的社会如何?请我们去看看排在前十名的歌曲是唱什么,那就知道了。为什么必须在小学的时候就教他们如何判断好的对象?因为上了初中以后,一大堆情歌一唱下去就没有理智,所以先打预防针。所以《唐诗》并不是在读古文的安排的前面。 我们看《四库全书》,经、史、子、集,集是属於文学类,文学都是排在后面。最重要从哪里下手?经典。再来历史,因为历史是经典表演,所以我们才读《德育故事》。再来「子」,这个「子」是对经再进一步去发挥。因为经书都已经传了几千年,所以各个朝代的读书人都会在那个朝代再下他的注解。现在让你去看宋朝的注解,你看懂不懂?有点懂,可能又不会太懂;但是你假如看清朝的,可能就更亲切一点。 蔡礼旭老师 的弟子规问答汇集 蔡礼旭老师 主讲 (第一集) 2005/2/23 台湾台南净宗学会(节录自细讲《弟子规》52-116-41) 档名:52-359-01 |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