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父母呼,应勿缓”是否会影响孩子个性 [打印本页]

作者: 空山泠雨    时间: 2010-6-5 20:07
标题: “父母呼,应勿缓”是否会影响孩子个性
   
  时闻孝道有碍儿童个性之说。如曰:汝辈教儿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儿童事事听命于父母,他日长成一毫无个性人云亦云之人,非害之乎?亦亲见父母与客谈话,儿童在旁喧哗跳跃,挥之不去;亦曾见终食之间,儿童离席无数,父母招之不回,按之不住,一家人坐不安席,如临战阵。问何不稍示颜色,答曰:恐有碍其个性。余闻之莞尔,继之以悲。
  孝道果有碍儿童个性乎?曰:否。何也?盖天之生人,有个性,亦有共性。个性固然重要,共性亦不可忽。人之所以为人而非动物,在其有与动物相别之特征,此特征人所同具,否则不成其为人矣。人与人之别,即“个性”;人与动物之别,即所有人之“共性”。无个性不能成有独特价值之人,无共性则根本不能成人。如厂家造手机然,如所造之产品根本不成一手机,又谈何出类拔萃独领风骚乎?
  故教育之最初着眼点,不在个性,而在共性。此共性即一基本人格,人赖此基本人格以超脱于动物之上。此基本人格之获得,端靠父母师长以社会公认之伦理道德标准教导之。如正直、善良、勤劳、诚实、谦虚等基本人格标准,适用于一切人,放之四海而皆准,无关乎智力、性格、喜好、职业、地位等之差异。此共性之教育,不但不会妨害儿童个性之发展,而是大有助于儿童个性之发展,进而言之,乃个性发展之基础、之前提、之必须。若基本人格尚不具备,成不成人尚属疑问,个性又从何谈起呢?故吾人教育孩子,应先着眼于把他培养成一个人,然后才是“个性之人”。其实众多桀傲不驯无法无天之“问题儿童(少年)”,并非生来个性太强,而是长期放任式的教育所造成,其基本人格尚不成熟也。“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其此之谓乎!
  故吾人在教育上,不必忧虑对孩子讲孝道、让孩子学会“听话”会妨害其个性之发展。吾人非不重视个性,亦非否定西人个性发展学说,而是从教育根本考虑,从人性全体出发,有本末先后之安排也。具体言之,基础教育应以共性为主,强调儿童孝亲尊师,“听话”顺从;中高等教育则应注意尊重孩子人格,重视独立思考能力之培养。如此才能造就出既有健全之人格又有鲜明之个性之全面发展之人才也。

[ 本帖最后由 空山泠雨 于 2010-6-6 07:46 编辑 ]
作者: 空山泠雨    时间: 2010-6-7 14:27
  如李白杜甫早期都是接受儒家教育,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风格迥异的大诗人。他们诗风虽异,但并非没有相通之处:李白视金钱如粪土,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穷困潦倒犹盼望“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他们都是那么天真,那么真诚,所想的都不是个人名利,人格同样高尚。个性其实是在一个人人格达到一定高度时才能体现出来,如果李白杜甫不过是心胸促狭的功利之士,其诗一定平庸无奇,无风格可言。世上庸人那么多,不是因为本来没有个性,而是人格不健全限制了个性的充分发展。
作者: 骆驼与燕子    时间: 2010-6-7 15:29
由此可知,父母之责重矣!
作者: 倍耐媽媽    时间: 2010-6-7 16:07
要看父母怎麼呼(不是事無巨細,大呼小叫,毫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和獨立的人格),孩子怎麼不緩(不是表面上的唯命是從,低頭哈腰,整天跟在屁股後面,。。。)。。。

【弟子規】裏的內容,從字面上看很淺,其實道理很深,講的很多是精神,而不是字面上的理解。或者只是舉個平常的例子,要我們舉一反三。跟何況,我們這個時代,什麼叫個性也是值得深思的。現在社會,普遍顛倒,很多是叛逆是個性,反著幹就是與眾不同,把小聰明當大智慧,誤人誤己。。。不同方面的顛倒舉不勝舉。

【弟子規】是要初為人,如何“立本”,為以後學習【論語】打下基礎中的基礎。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本分了,社會就不會動亂,天災也少,人心是定的,“人心定”了,才可能“勝天”。

【弟子規】裏很多話,是要聯繫上下文一起學的,拿出一句很難正確理解,很容易被表面字句迷惑。比如後面就說道,如果父母說的不對,有問題,我們是什麼態度,後面都給出了基本原則“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我覺得,少點“個性”,多聽聽過來人(比如父母,引申為長輩等社會上許多有緣遇到的前輩)的“呼”(建議,勸導),對自己在這世道,能正確把握好方向是比較有好處的。

以上是小女子自己最近學習【弟子規】的一些想法和感悟,看到這個帖子標題,亂說兩句,僅供參考,千萬不要誤導任何人啦~

這裡“高人”爸媽們,想法可能會更精深一些,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境界,對一樣的東西(特別是表明簡單的東西)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和感觸。
希望我這塊磚頭拋出,引來美玉。
作者: 空山泠雨    时间: 2010-6-7 20:37
我覺得,少點“個性”,多聽聽過來人(比如父母,引申為長輩等社會上許多有緣遇到的前輩)的“呼”(建議,勸導),對自己在這世道,能正確把握好方向是比較有好處的。
----------------------------------------------------------------------------------------------------------------】
正当如此!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0-6-8 02:19
我总觉得《弟子规》是弟子学的,不是家长拿来用的。换句话说,家长也要把自己当成弟子才好。若拿着弟子规对孩子要求东要求西,也太过分了些。老师也一样。

除非老师说“孩子,你对你父母该当如何……” 而父母对孩子说:“孩子,你对你老师该当如何如何……”那才对头。

凡是说“孩子,你应该对我如何如何”的,一概不想听不想看。

所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几句话的意思,我宁可倒过来读,我要求孩子勿缓勿懒之前,我自己呼的命的,有没有道理?是不是全从我一己方便懒惰出发?是不是根本对孩子当下做的事、当下的心情视若无睹,随意发号施令?反正孩子要听我的

孩子遵守弟子规的前提,应该是父辈也是老实谨守弟子规的超龄弟子,否则宁愿不要让孩子多读弟子规。

至于个性与共性,这样的分析太泛泛了。一个孩子来到世上,父母老师若不能低下身来,尊重地观察、尊重地对待,怎么能发现孩子的个性所在?又如何有真正涵盖普众的共性去涵养孩子?一出生就光芒四射个性彰显的孩子是很少很少的,如果不能以惊喜宽容之心去对待孩子,慢慢诱发出他的优秀个性,并导之入更阔大的人生共性,那只怕确实会用弟子规把孩子的个性埋没了。
作者: 空山泠雨    时间: 2010-6-8 15:38
除非老师说“孩子,你对你父母该当如何……” 而父母对孩子说:“孩子,你对你老师该当如何如何……”那才对头。
----------------------------------------------------------------------------------------------------------------------------
正是如此。老师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父母教育孩子尊敬师长,才是良性的亲师关系。
作者: 空山泠雨    时间: 2010-12-2 14:51
  近来又有所悟:孩子小时侯是没有理性的,孩子听从大人的话,其实就是听从理性。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是理性的代表。孩子只有小时侯学会听从父母的话,长大了才会听从自己的理性。一个学会了从理性而行的人,才是成熟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受溺爱的孩子长大了无法无天的真正原因!
  衷心劝告一些家长们,不要再以“民主“、”个性“、”自由”等等名词耽误你的孩子了!孩子小的时侯,就应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不然你会为今天的放任付出沉重的代价。
作者: 爱读    时间: 2010-12-3 16:37
父母自己先学弟子规。孩子有什么没有做好时,先反观自己哪里没有做好。
作者: 杜杜妈妈    时间: 2010-12-3 19:24
原帖由 爱读 于 2010-12-3 16:37 发表
父母自己先学弟子规。孩子有什么没有做好时,先反观自己哪里没有做好。

我觉得也是这样子的。
作者: 空山泠雨    时间: 2010-12-4 15:24
原帖由 爱读 于 2010-12-3 16:37 发表
父母自己先学弟子规。孩子有什么没有做好时,先反观自己哪里没有做好。

有这种以身作则的意识当然最好。不过,我以为父母也不必因为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就不敢对孩子有所要求。究竟到怎样的程度算是做好了?谁敢说他把<<弟子规>>完全学会了?因为道德的修炼是一辈子的事情。但教育孩子不能等,我们知道是对的,就可以教给孩子。这样,我们虽是不完善的,孩子却可以比我们更完善。我们不能都等到自己成为圣贤了再教孩子,是吧?
作者: 安然翩然    时间: 2010-12-7 11:28
原帖由 倍耐媽媽 于 2010-6-7 16:07 发表
要看父母怎麼呼(不是事無巨細,大呼小叫,毫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和獨立的人格),孩子怎麼不緩(不是表面上的唯命是從,低頭哈腰,整天跟在屁股後面,。。。)。。。

【弟子規】裏的內容,從字面上看很淺,其實 ...

支持这个妈妈的观点,撇开个性共性不说。
中国古代圣贤的说法很多都正确,但是要用在对的地方,要是僵化的用,就错了。
父母呼,应勿缓,是说要和爸爸妈妈保持好的交流,不能对他们的看法置之不理。是一个概括的说法。
要是觉得,爸爸妈妈一叫孩子就必须报到,好像是削足适履僵化的理解了。
爸爸妈妈很多都有习惯,在宝宝看电视的时候、画画的时候、做算术题的时候,喊来喊去:“吃饭了”“给你爸爸打电话问他在哪里”“今天老师教什么了”。。。。。。这个很普遍的习惯造成了长大的孩子一直都没有“专注力”这个素质。他的思维总被打断,就不能学会专注。
作者: 空山泠雨    时间: 2010-12-7 20:18
这个很普遍的习惯造成了长大的孩子一直都没有“专注力”这个素质。他的思维总被打断,就不能学会专注。
-------------------------------------------
同意。父母要有理性,不能随意指使孩子。
作者: lxt-mm    时间: 2010-12-7 23:41
当初幼儿园教弟子规,我非常反对,就是因为有这句不由分说必须"应勿缓"的霸道的法西斯言论。而今是我主动要求幼儿园务必要坚持把弟子规教下去。原因也是这句能让咱做家长的也保有点家长地位的理论依据。哎~~这年头,有几个孩子真正的能做到三声"呼"之内"应"的呢。有些规矩,还得听老祖宗的!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