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偶然地、突然地,很多事在脑中一一过了一遍…… [打印本页]

作者: xly2004    时间: 2010-5-31 16:12
标题: 偶然地、突然地,很多事在脑中一一过了一遍……

偶然地、突然地,很多事在脑中一一过了一遍……

中学时,曾读到朱熹关于朗读的要求: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当时正值老师要求背诵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于是照朱熹的要求----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开口诵读。未曾牵强暗记,只是多读遍数。读了多少遍已忘记了,只是在我的同桌背得结结巴巴之时,我是舌头比大脑快,机关枪样噼噼啪啪放完了。印证了“只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当时不能验证的是“久远不忘”。

作者: xly2004    时间: 2010-5-31 16:20
20多年后,开始背《梦游天姥吟留别》给两岁多的儿听。一开始,只记得题目、作者和开头的几句。我也没太介意,每次背不下去了就回到题目,从头背起。两三天后,大脑紧随舌头,忆出了全文。接下来,是《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很顺利地一一回忆出了各篇原文,这就验证了“久远不忘”。为了对儿子负责,还是找来原文对照着背、看了一番。


作者: xly2004    时间: 2010-5-31 16:24
现在和儿同读国学和Bible,用的还是这个方法: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能是年龄的关系,儿唯一能完全做到的是:多读遍数。
作者: tracylin2002hk    时间: 2010-5-31 16:30
标题: 回复 #3 xly2004 的帖子
打算回台北時買王教授的聖經選,如果不錯,會在仲夏及聖經擇一,到時要多多請教你.謝謝
作者: xly2004    时间: 2010-5-31 16:35
还有一件初中时的事,直到我生了儿很久以后,为了儿啃了很多七田真的书,才弄明白:

有一年参加政治考试,一看到题目,脑子里就显出一本翻开的政治书(和现实中的政治书一模一样),我可以在脑中任意翻页,每一行每一字,清晰如平常坐书桌前捧书而读。但凡与题目相关的内容,连同写在书上的笔记,我都可以在脑中阅读。那次考试,于我,就是看着脑中的书,照着写下来。考试时觉着轻松,考完了,压力不小:我这是怎么了?这是作弊么?…… 从此压制着,不让自己在考场“看书”。几次之后,我不再承受考试带给我的压力----我不在考场“看书”了。

读了七田真的书,才明白这是12、13岁之前的孩子所具备的能力,无意间开发出来了而已。可惜,自己的恐惧和无知为这种能力画上了句号。不过,七田真说的照相记忆我是没有,我的政治书是背过3遍的。并非如他说的如照相般,一闪就记下了。同姐妹聊天,谈到这样的经历,她们无不摇头,称天方夜谭。

作者: xly2004    时间: 2010-5-31 16:51
儿上幼儿园了。有一次接儿放学时,儿说:“我今天看了MSB。”“在哪儿看的?”“在幼儿园。”“哦?老师放给你们看的?”
“不是。”“那是在哪儿看的呢?”“是我自己睡午觉时看的。在这里看的。”看我一脸的狐疑,儿一边说,一边笑嘻嘻的指着自己的脑袋。这之后,儿说起过好几次今天他午睡时看了啥啥。我不确定他是否真的在脑中“看”到了,也不想在他面前强调我希望他能“看”到。


[ 本帖最后由 xly2004 于 2010-5-31 16:53 编辑 ]
作者: xly2004    时间: 2010-5-31 17:00
再后来,听读Bible时,仅此一次,儿指着自己的头说:“我这里有书。” 当时没理他,只想:“有书又怎么样?你又不认识!”

儿并不具备照相记忆,但是没准儿他能如我曾经历的那样,可以在脑中“看”。
作者: milkrabbit    时间: 2010-6-1 08:48
标题: 回复 #5 xly2004 的帖子
这段我倒是有相同的经历的,我以前参加一个考试是把一本书装到脑子里的,答案在书的哪个部分上方下方脑子里很清楚的。我参加的这个考试不会有人提前给范围的,必须按照考纲老老实实的背熟每一个部分甚至每一个细节,所以一本书从头到尾不知道看到多少遍了。以前不明白是为什么,只以为是自己背熟了,当然也没有LZ这样的恐慌。现在想来确实也只有参加这个考试时,是有这样的感觉的。其他在学校里,老师有划定范围下来,只要背少部分的考试没有出现过这样种情况。

现在我看到有说让孩子读经,不要换书,孩子在读的时候,每一页是什么内容什么样子的,他们是全部记在脑子里的。如果换书了,又要重新记了。感觉也是很有道理的。

[ 本帖最后由 milkrabbit 于 2010-6-1 08:52 编辑 ]
作者: 红孩    时间: 2010-6-1 15:52
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作者: 小嘟嘟妈    时间: 2010-6-1 17:48
“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个我要学习,今晚起开始实践。
作者: 艺如雨薇    时间: 2010-6-2 16:04
标题: 回复 #5 xly2004 的帖子
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是上初一的时候考历史,考前将书看了一遍,考试时真的如同翻书,考卷发下来100分,到了初二这种情形好象就没有了
作者: WINGOO    时间: 2010-6-2 17:31
我很傻,用了2个版本的论语一个简体一个繁体;看完亲写滴,我想我圣经不会了,一本到底;
作者: snowfall2001    时间: 2010-6-3 09:59
不知简繁体对照版本会不会影响效果,儿子是一会看简体一会看繁体.
作者: cc708    时间: 2010-6-3 12:31
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老实读经
作者: hi_jojo    时间: 2010-6-30 18:34
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学习了
作者: ZaoZao_Cao    时间: 2010-7-1 15:27
谢谢楼主分享,学习了,以后老老实实多读。
作者: myhoneyqiqi    时间: 2010-7-7 16:18
真好啊,希望我的孩子也能有这个境界。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7-7 23: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7-8 05: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寺男    时间: 2010-7-8 09:24
从没有过书在脑子里的经历!
请问下你说的是指光读不用理解它的意思故意去背诵吗?
作者: 春花    时间: 2010-7-8 14:11
标题: 这一问答与此帖很相似
问:有的孩子用一些非常特殊的记忆方法,能够倒背如流,您排斥吗?

王财贵教授

我也听说在国际上一些人提倡快速记忆法,影像式记忆法,我是比较平实的。依照正常活动,人能够听,能够复诵,能够记忆,就很自然的,反复诵读达到记忆的成果,久而久之他渐渐消化,甚至他长大后不一定只把原文搬出来。只会原文叫做有脚的书橱,这样也不见得就是最好的。他必须消化了,随时要用原文就用原文,要融会贯通就融会贯通,这样才是好的成就。所以这个经典要融会到他血液中的。如果用特殊的方法,好像照相一样,一拍照把书印到头脑里,人类也许有这样的能力,但是这样好像不大顺当于日常表现,这种记忆法记得的是否能够消融,是否像电脑一样,把资料调出搜寻应用,如果将来使用这么麻烦,现在就不必用这个方法输入。所以我们多读背诵的方法式自然的,我认为自然才是合理的,如果不自然的方式,也许会产生不自然的效果,在还没有证实以前,我当然不是一口断定,但是有这个疑虑。(您担心他只是暂时的)他记忆了不能融化,只是像一个影片,我们生命是活的,自然读书法会融入在生命当中,不自然的读书或许不能融入在生命中,这个记忆是固定在那里,不能随时应用,甚至圣人的智慧就不能酝酿开启你的生命,你只是一个记录,文字记录,用这种功,对生命的意义不大。
金庸的小说有一段描写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拳,他掰的也很精彩,这也是来自于中国人生哲理。话说天下各大派联合攻打武当山,张三丰已经老了,他的弟子有的受伤有的生病,只剩下一个张无忌是可造之才,张三丰在十几年来研究出一套太极拳,可以天下无敌,但是他已经老了,他就想教给张无忌,大敌当前,他没有办法一招一招教,就让他好好看,他就把太极拳演了一边,问张无忌你记得吗?张无忌说我大概记得六成,张三丰再演练一遍,你记得吗?张无忌说我只记得三成,所有弟子都紧张起来,那怎么办,我们现在就靠你了,本来你记得六成现在只记三成,张三丰说我再演一遍给你看,结果他再一遍,问你记得吗?张无忌说我都忘记了,结果去应敌,他果然天下无敌。所以你不能把招数只放在头脑里,你一直背一直背,这样是一方面刺激脑神经发展,一方面经典用这种自然的方式进去后,他融入在生命中,他可以形成一套,也可以打散,他也可以记得,也可以忘记,到最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就不知道用特殊记忆法能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如果能,那也无所谓,如果不能,那是种危险。
(伯毅:老师的疑虑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们看精彩的电影以后,我们还是会经常在脑海里浮现这个镜头。)但这个浮现,其实是浮现镜头的意义,就好像易经说言不尽意,得意可以忘象,得象可以忘言。我们所读的书是言,是文章,要记录那个象征,那个象征是象征某种意义,意义是不能说的,只能用象来表示,而你说的总是说不尽象的所有内容,不能说尽象的内容,就不能把握所有的意。所以经典言语是智慧的表现,我们是用经典言语接近智慧,而不是要把经典的言语牢牢记住,当然你不牢牢记住将来就不能运用。
我觉得读经教育糊里糊涂的,读啊读啊,自然记忆,记忆后也许会忘记,忘记后复习,纵使最后都忘记了,他的能力已经提升了。所以读经最主要目的不是背书,背书是自然的,是从背书里增进他文化的涵养,增进他学习能力,启发他的智慧,培养他的品行。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0-7-8 14:18 编辑 ]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7-8 16:5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7-12 03: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fanguoyun    时间: 2010-9-7 17:12
我现在和孩子一起读论语,有时在背的时候,脑子里有每一句话在书中什么位置的影像,但是一定是看不到不会背的内容的。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9-7 18: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12-21 22: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