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让孩子学英语干啥 [打印本页]

作者: qqyou    时间: 2010-3-29 23:47
标题: 让孩子学英语干啥
今天和一些朋友聊天的记录
QQyou 23:14:28
因为数学能力,是现代社会的最必要的能力
QQyou  23:14:49
英语是掌握现代知识最必要的工具
XXXX 23:15:03
理科,文科不需要吧
QQyou  23:15:18
中学大学认这个,自然是很有道理的
XXXX 23:16:52
我认同英语只是语言工具的说法,奥数成绩是一个比较容易衡量的标准,不适合学的孩子真实受罪了
QQyou 23:17:42
英语不是语言工具,而是知识工具
XXXX 23:19:17
是学习知识的工具?
XXXX 23:19:33
呵呵,感觉很咬文嚼字
QQyou 23:20:20
如果是语言,基本可以不学,只要你不出国定居。在中国学中文就足够了
XXXX 23:23:06
在国内学英语用来做什么?
QQyou 23:24:03
用来掌握现代知识,因为最新的最现代的,全人类的知识,大部分都是英语记录的


顺便多说几句,真正了解中国历史而不是通过电视剧去了解历史的人都清楚,一百多年前,全中国人生活的状况,远远要比现在的偏远山区那些穷人现如今生活水准还要差。

一百多年来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至于我们的生活可以赶上现代社会的节奏,绝不是因为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聪名”,因为已经号称有这优良品质几千年了,中国却落后于世界。

中国之所以生活越来越好了,是因为免费享受了全人类共同的知识和技术。

只有不断的学习,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好。
作者: straybird    时间: 2010-3-29 23:53
标题: 学习英语是为了多掌握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
我很同意学习英语“是用来掌握现代知识,因为最新的最现代的,全人类的知识,大部分都是英语记录的。”这个说法。比如目前很多很好的儿童网站都是英文的,你随便搜索一下“*** for kids" 都能出来一大堆。让孩子早日掌握多一种语言,那他今后的生活就会更加丰富精彩一些。

同时,一种文字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文化习惯。所以,每种文字都有自己的偏见和盲点。掌握多一种语言,也可以让人把世界看的更明白一些。
作者: 灼灼亭亭    时间: 2010-3-30 06:28
借薛涌的一句话来说——我现在劝年轻人把英语作为头等大事之一时,经常问他们:想想看,你用英语能读到什么,用中文能读到什么?至少现代中文里的内涵太贫乏了。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0-3-30 09:05
但楼主可别忘了,学好任何第二语言的前提是自己的母语学得很好。

现在母语没学好而全力学英语的人是过多而不是太少,所以,俺觉得时不时泼瓢冷水给英语热也未偿不是件好事。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3-30 09:26
英语不仅仅是工具,而是一种技能,未来在社会立足的技能。

对于21出生的孩子来说学会这项技能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者: 灼灼亭亭    时间: 2010-3-30 09:48
标题: 回复 #4 happy_99 的帖子
母语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学好了?要照我的标准,到孩子大学阶段能达到批判性阅读和分析性写作才算得是好了,那时才来学英文对我们来说显然就太晚了。
还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什么条件就怎么来吧。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0-3-30 10:14
标题: 回复 #6 wanyi77 的帖子
母语学习也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啊,本阶段任务完成好了再去学那个阶段的第二语言。

比如现在小学一二年级有些孩子,造句还整不撑展(四川话,熟练、好的意思)呢,就开始学英文的造句,或者背N多的英文单词,甚至学习英文的语法,这就不是个好办法,占用母语学习的时间不说,英文学习本身也成为负担,自然学不好还毁了学习兴趣,真正的一举多毁。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3-30 10:39
学英语的目的是什么?
楼主回答:用来掌握现代知识,因为最新的最现代的,全人类的知识,大部分都是英语记录的
。我认同这个回答。

但是,这个只能说明学英语重要,但是不能证明学英语紧急。

孩子有孩子的理解能力,不会去理解一些深层次的内容,最近上演的大片《爱丽丝漫游仙境》是英国的经典,其中蕴含有英国的文化,但是在孩子们看来就是一个奇妙的故事而已,不管他用中文还是用英文看。即使成人,英语很好的中国人,一样不了解背后的文化。我不知道英国人会不会骂导演糟蹋经典。如果是中国人的经典被这样拍,挨骂是必然的。
再比如《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是一部讲述地理的小说,但是其他国家的人看,只会当成故事而已。

这个和语言无关,小孩的语言学得再好,也不会去了解背后的东西。这些需要的阅历的积累,孩子大了,愿意去思维,自然会思考书后面的含义。
小孩的英语学习,还是放在语文学好以后比较好。
作者: zty1122bb    时间: 2010-3-30 11:31
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
1.阅读的乐趣:无论是作为载体本身的现代汉语,还是其承载的大部分内容,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与其透过这层玻璃去看外面,为什么不直接的面对世界呢,这其中的英语世界占很大的一部分,当然要学英语。
2.交流的乐趣:新奇的事物,别样的文化,其吸引力不言而喻。旅行也好,久居也罢,异域文化,不同人生之间的碰撞总会给人带来新的收获,共同的语言是必须的,要学英语。
3.现代汉语语法学习的拐杖:近代以来的汉语之所以结构较前严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西方语言的特点,有了英语语法汉语那点结构不在话下。
4.现代汉语词组的词源:据说大部分现代汉语的现代词汇(古成语除外)多是日文翻译的舶来品,有了英语,现代汉语就算真的找到外婆家了,深入理解当然会好的多了。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0-3-30 12:30
与其透过这层玻璃去看外面,为什么不直接的面对世界呢

是个问题哈。

但如果学了也不能直接面对世界呢?这就是僵版提到的,没有那个阅历,不了解背后的东西,会说那门语言也是没用的,而且可能也是学不好的。

举个例子。

用汉语回答问题要根据问法来回答,所以对于“你今天不会去学校,是吗?”我们的回答是“是的,不会去。”

用英语回答问题则是根据答案来回答,所以上面提到的问题,回答时是:No, I won't.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历史文化传统造成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的。如果不了解这样的文化差异,光是死记语法(俺以前学英语二十年都是这样子死记的),考试时会选择正确的答案,生活中就常常会让老外犯糊涂。但了解了这样的差异后,就相当于掌握了数学解题用的公式,直接套公式就得正确答案了,完全不用专门去记。

所以,俺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先培养孩子会用母语读书。注意,是“会”读书,而不只是单纯的“爱”读书。
作者: 12e    时间: 2010-3-30 14:12
标题: 回复 #6 wanyi77 的帖子
说得真好,句句在理,严重同意
问题不在学不学,在怎么学。
作者: 灼灼亭亭    时间: 2010-3-30 15:23
我发现提倡学好母语再学英语的TX,大概是想把英语当功课去学,这一点得着落到学习方法的层面哈。
如果讨论学不学,相信你们一定会说,一定要学,对不?
只是我们对“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理解有异。
我为什么说八仙过海呢,就是因为各人条件不一样,所以开始学习的时间可能会有不同。
我的孩子开始得算较早的,中文还不连贯呢,英文就开始了。但我是怎样的开始呢?我决不会试图去教他语法,也没打算教他什么单词,而是让他去和外教“玩”,玩游戏,混个耳熟。我的孩子不是语言天才,所以我们在孩子开口说中文之前给他准备了多少听这种语言的时间,在英语方面的准备也差不多同样。这样他从小就习惯了听别人讲英语并用乱七八糟的语法回答,不会发怵说不出口。况且说错也没关系啊。我儿子回答99提出的那个yes or no的问题常常是错的,我就一遍一遍地纠正他,多纠正他后来遇到这类问题就习惯了回答no了。
而我知道比我条件更好的人,他们的孩子是怎样学的呢?双语家庭,人家对着爸爸说英语,对着妈妈说法语,到了幼儿园和小朋友说中文。语法当然是一团糟。但他们怕说话吗?他们不怕的。
学语言需要长期耐心的坚持,指望见到飞跃,恐怕真得到孩子大了,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了才行。但那就是纯粹的“学习”而非我希望的“习得”了。
作者: 754579752    时间: 2010-3-30 15:43
实在不能接受薛涌的这个论调。读过他的一些而文章,还是比较喜欢他的,
如果这句话出自他的口,不能不说是有一种悲哀!

中文能读到什么?中文能读到流芳千年的不朽的智慧和思想!


这样侮辱自己的母语,怕是至今没有第二个人。

中文和英文同样作为一种语言,没有优劣。有能力多掌握一门语言,对于个人和国家都是一件好事。

无论数学还是英语,都是一门工具。作为中国人,中文则是你思想的基础。有能力学好数学的,去学数学;有能力学好英语的,学英语,没有必要非此即彼。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3-30 17:30
步入21世纪,全球步入对话沟通时代,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由历史的碰撞阶段走进了互相学习的阶段。英语的学习其实就是促进这一阶段的手段,殊不知西人现今越来越多人学习中文,这应该是人类互相促进了解的积极尝试。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孩子学习英文也就是给心灵开一扇不同方向的窗户,透过另一扇窗户的看不同的世界。当然,随着不同程度的深入,窗户越开越大,如果能从语言开始,追根溯源,上接最新知识。下探最深文化源头,这就好比开了一扇落地窗,视野将更开阔,美景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孩子如果能把东西方文化都开成落地窗,这屋子的通风性一定很强,无窒无碍。呵呵,理想乎?

薛涌,东方这扇窗开得忒小了点
作者: 灼灼亭亭    时间: 2010-3-30 18:22
研究中文而批判中文的人,批判起来才算是有理有据。薛涌再不怎样,好歹在北大学了四年中文,俺无能,没他学得多。当然他也说了,他求学的那几年对中文的兴趣不是太大,倒是对历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文史相通,人家能于80年代在北大中文系呆那么几年,俺不敢说他的批判无的放矢。

说中文或中国文化有问题,往往就会上升到老祖宗或民族情结上面,这话说着说着就会变了味儿了。
咱就不说这文化有啥问题吧,至少我们这些年一直在向西方学习,不学就落后挨打,这总是事实的了。假如老祖宗能帮我们解决问题,我们又何至于从西方照搬一些制度或技术甚至消化不了造成肠梗阻呢?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3-30 19:25
标题: 回复 #15 wanyi77 的帖子
研究中文而批判中文的人,胡适算是近代鼻祖,薛涌那点中文功底比祖师爷就差远了。俺倒是不在乎他的观点与否,闲来无事,品鉴品鉴的话,薛大叔的中、英文视野还真不咋地。
作者: 灼灼亭亭    时间: 2010-3-30 20:19
做学问么,自然是要切磋提高滴。薛涌也有许多观点值得商榷,比如他对高考的看法俺就很不赞同。但不管见地是对是错,一个人肯亮出自己的观点,引发一些口水,让观战的人思考下去,总是好事。只有在观点的碰撞之中才能有进步么。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日子俺是过够了。
他对中文的看法,既然俺借用来,自然是赞同滴。
作者: 754579752    时间: 2010-3-30 20:39
有一本书名叫《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不知道原文是什么,这个书名我不喜欢,呵呵),是一位培养了六位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博士的韩裔美国母亲写的,非常不错。

他教育孩子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就是认清你自己是韩国人,了解自己的文化,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提到自我认同感和文化的力量。

我们近代的确向西方学习了很多,成功的仅是技术层面的学习,作为中国人,无论你的英语说得多么好,你终究是中国人,哪怕你入了美国籍,

果行育德说得很精彩,学英语的目的不过如此,
作者: all4kids    时间: 2010-3-30 22:26
这楼看来要歪了

一种文明如果弱不禁风到连一点批评都受不了的话,我只能说这种文明的确是没落了。

如果一定要说中国文化就是好就是好,不妨先看看眼前的现实。近代中国的演变,说白了就是一个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我们现在的政治、经济、法律、技术、科学甚至包括信仰(GCZY),哪个不是从西方移植来的?(当然学得像不像是另外一回事。)这就是现实,活生生的现实。我没办法睁着眼睛说瞎话。如果传统文化能救中国,中国又怎么会走到今天这个样子?传统中国的一切文明也好,文化也好,即使不说已经死亡,至少也是衰落了,至少在与西方文明的较量中,目前还居于劣势。要不我们干嘛不用中国传统文化去征服西方而要反过来向西方学习呢?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的许多东西,这才是主旋律。
那么我们学到现在,GDP已经快超过日本了,估计今年就能到第二,是不是就可以说老子不学了,我们“中华文明复兴”可不可以呢?看一个国家有没有全球领导力,一种文化能不能成为多数人接受的文化,是不是先进到别人都来学习你,至少我们得达到一个受人羡慕的水平让学习的浪潮风起云涌才行吧?这个先进要怎么来定义呢?至少要达到一个社会更公平、更自由、更能激发人的潜力、能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和共同富裕、更富有创造力,才算吧?
传统文化自有其精髓在,而且很多,用不着去列举。在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中列举的20多种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文明,其中大多已经衰亡,目前最有竞争力的显然是西方文明。我们的文明能绵延几千年,当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我不得不说的是,我们的文明或文化中存在着结构性缺陷,比如对个性的压抑,缺乏绝对的是非和善恶观,规则体系的模糊甚至因此而导致的语言的模糊(或者是艺术? )等等,避而不谈地只说老祖宗的就是好的,迟早有一天是要走到头的。

学不学英语是一回事,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又是一回事,千万别混为一谈。
作者: 754579752    时间: 2010-3-31 08:22
是薛涌将这题话题将这个话题引向了邪路。

本来学语言和文化认同就是两个概念。
为了说明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就来贬低中文,很显然是不合适的。

所以讨论英语的学习,就像讨论其他科目一样,更合适。

我一般很少在讨论是否该学英语这样的话题中发言,原因是我认为英语也只是一种工具,你认为这个工具对你重要,你就多花些时间来学,寻找最合适的方法。.完全没有必要引申到文化、或者是否爱国的高度上。

但是薛涌的侮辱性语言,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至于说传统文化,也不在讨论之列。仅就中医而言,花大量的时间学英语,倒不如去读黄帝内经了。中医之所以败落到现在的程度,正是中医学院西医化的结果。

所以一句话,英语,你认为有必要,你就学,认为有必要学习的朋友们一起来讨论如何高效率的学,


回复hi5:   我读过他写的一本好像叫常青藤一部分内容,是讲孩子教育的,总体感觉还不错。所以对他的印象还不错。其他的内容倒是没有看过。

[ 本帖最后由 754579752 于 2010-3-31 08:43 编辑 ]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0-3-31 11:56
我现在只关心要如何学好中文, 和如何学好英文。也就是HOW 的具体实施和操作

认为有必要学习的朋友们一起来讨论如何高效率的学

很赞同楼上两位说的以上两句,讨论HOW对于家长来讲更有指导意义。
作者: gyh0214    时间: 2010-3-31 15:09
考试与生存需要,若是中国比米国强大,我们还要学英语吗?
作者: 曹云    时间: 2010-3-31 16:45
现在的问题是不想学也不行呀,进了学校就非学不可
作者: 灼灼亭亭    时间: 2010-3-31 17:47
薛涌这句话有侮辱的意思么?
我现在劝年轻人把英语作为头等大事之一时,经常问他们:想想看,你用英语能读到什么,用中文能读到什么?至少现代中文里的内涵太贫乏了。

看一遍,再一遍,没什么问题啊。
现代中文的内涵太贫乏了,我很赞同。
中文能读到什么?这的确是个问题。
作者: hubaichun    时间: 2010-3-31 21:28
让孩子学英语干啥?
回答:近处看,学英语是当代科举考试之需要。争取在外语上多搞几分,不拉其它科目后腿儿。远处看,如同大山里的少数民族老爷爷老奶奶学会了普通话,看得懂新闻联播,影视节目。运输工具的发展让距离变得更小。语言的学习让孩子们的世界变得更大了。这是未来社会的需要,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母语和外语的掌握的如何,如同给自己画了一个圈,大点小点而已。

对于孩子学习,到目前为止,我悟出来的是:
用不着太精养,精细教育过度性价比降低。
学外语不必讲究太多,有时间有兴趣就学一些。
除了课本,搞一些高质量的课外资料。
中文一样。
数学也一样。

如果语文,外语学的不怎么样,数学比较突出,中学阶段理科成绩应该不错,
考个中上等大学不成问题。工作中适合搞技术工作。数学好的人理财判断力要好一点。
如果语文学的好,可能对文史类感兴趣。语言表达能力好一些,读书多,有思想,有野心,容易成为剥削阶级。如果中小学的数学学不好,会影响到全部理科的学习。



作者: qqyou    时间: 2010-3-31 22:01
谢谢大家热闹的讨论,我无意再说文化问题了,也不想说哪个更好,我在和那些朋友的对话里也说了,我们不是把英语当作语言工具,而是把它当作知识工具。

语言的工具不论好坏,你说的是英文还是中文,哪怕是四川话也不怕的,能交流就好。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中文教育是很失败的,学了很多年的,连个文章都写不通顺。

是否先把中文学好了,再去学英文?那恐怕中小学是没法子学了,上了大学也未必有机会。因为很多人中文就学不好了。

大家都读过古文,应该知道古文里是没什么语法之类的,仅有一些语气助词和动词的几个用法,也没啥规矩,你说他是使动它就是,你说不是也没错。现代语文的语法,也是从西方借鉴来的。

所以学了英文,也许才会对中文的学习有所帮助吧。
作者: treehouse    时间: 2010-3-31 22:46
孩子学习英语,当然有功利的一面,即作为知识工具的一面,但是也有非功利的一面,即欣赏以英语为载体的文学、艺术作品等等的工具的一面。如果只看到功利的一面,恐怕也很难维系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

谈到语言就上升到文化的高度,这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以不恰当的、狭隘的眼界来看待文化。

[ 本帖最后由 treehouse 于 2010-3-31 22:55 编辑 ]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4-1 00:08
标题: 回复 #28 wanyi77 的帖子
是啊,现代中文太贫乏,现代中文能读到什么?是个问题。
但问题也不能问到这里就止住,薛大叔自言爱好历史,就不能割断历史环境,漠视百年沧桑。为何不继续追问:为何现代中文太贫乏,why?

跟薛大叔抬个杠:这些把学英文当头等大事的孩子,他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还能在中文里读到什么?薛大叔提出的问题是解决了还是恶化了?
作者: 灼灼亭亭    时间: 2010-4-1 06:40
标题: 回复 #32 果行育德 的帖子
这又回到了孩子学英语干啥的问题上来了。

我也歪下楼,今天早晨因为想起昨天“生命教育”研习班里提到的一个问题,心有触动,问了孩子他爸和孩子这个问题:读书干嘛?
孩子他爸说:低层次的目标,为他将来进入社会作准备,让他成人后能够自立;上一个层次,锻炼他人际交往的能力,使他将来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再高一个层次的目标,让他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自我实现和建造。——对应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其实还有两大需求,他没有说到--认知与理解,以及审美。
孩子说:1、学习本领;2、为了将来做人。估计,前者他自己是认同的,后者主要还是听我们说得多了,就当上小鹦鹉了。

那么我们学英语干嘛?
是为了做个美国人、英国人吗?
我反正是不做的。我的孩子做不做,我不知道,这将是他自己的选择。
在我对孩子教育的理想里,英语是一个工具。
我照搬的教育理想:给他一个理想,寻找他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他懂得诚实的面对自己并完善之;学会分享、回馈、爱与责任;为孩子准备面对人生无常的心理装备;学会选择,在不同的情境下作出智慧的选择(即使这选择看起来未必在当下有利);面对逆境并从中学习,创造顺境;为别人的生命种下幸福,成就他自己的终身幸福。因为这个教育理想与我个人的想法不谋而合,而且更加全面,我就不打算再去总结自己的东西了,直接拿来就用
而我让孩子学英语干啥,就很简单了,在这个总的框架之下,英语能够让他看得更多,思考更广、更深。

一说自己不行,就是把问题推脱到历史身上,而不去想办法从现在开始改变,这种想法窃以为要不得。
学了英语就只会用英语吗?
作者: 灼灼亭亭    时间: 2010-4-1 09:53
754579752                10-4-1 08:16        wanyi77         金钱 +2         让孩子学英语干啥         精彩。不过我认为您的教育理念与学英语没有必然的联系。呵呵
754579752                10-4-1 08:16        wanyi77         威望 +2         让孩子学英语干啥         精彩。不过我认为您的教育理念与学英语没有必然的联系。呵呵

当然有关系。学英语干啥?学英语直接了解人家的文化、思潮、科学、知识。。。学英语不受制于翻译,尤其是好的翻译现在极少。不但不受制于翻译,还不受制于编辑——不经过编辑挑选,那些书能以中文或其他文字进入我们的视线么?
要是西方文化、科学是没落的,没用的,我可没闲到要让孩子从小学英语的地步。
知识不是越多越好。英语也一样。
作者: 754579752    时间: 2010-4-1 10:35
“给他一个理想,寻找他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他懂得诚实的面对自己并完善之;学会分享、回馈、爱与责任;为孩子准备面对人生无常的心理装备;学会选择,在不同的情境下作出智慧的选择(即使这选择看起来未必在当下有利);面对逆境并从中学习,创造顺境;为别人的生命种下幸福,成就他自己的终身幸福。”


你说的这些理念与英文有必然的联系吗?     只有学了英语才能有这样的教育理念?


中西方的文化都有其精华,

果行的说法我很赞同,多一种语言,多了一个看世界的视角,

[ 本帖最后由 754579752 于 2010-4-1 10:45 编辑 ]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4-1 10:46
歪楼的行动,俺积极参与,再歪狠点

飞飞前面提到了李约瑟难题,即中国科学技术在千百年遥遥领先世界后,为何在近代落后于西方?这个问题一直有人锲而不舍的研究,现在又越来越激发西人研究中国历史,以前西人和国人普遍唱衰中国,现在俺们经济腾飞,又越来越多西人和国人开始翻箱倒柜寻找这个民族生命力,因为任何简单的回答都不能再让人信服,人们开始相信中国必有不为人知的强劲文明。具体是什么,只好翻家底找喽~~

呵呵,现在开始唱盛中国乎?孟席斯的新作甚至宣称:欧洲的文艺复兴是明朝中国直接“点燃”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巨子达芬奇、哥白尼、伽利略等人都深受中国影响。有人讽刺孟席斯如有第三本书出版,这本书可以题为《1438年:中国向火星放射第一颗人造火箭》。嘿嘿,西人比俺们还疯狂。

全球化?it's so out。俺们国家领导人主旨可能会“化全球”,假设中俄日印四国联盟,本身就是庞大的市场,比如谷歌,爱来不来,要来就得依俺们的行事规则。全球化?说白了还是老美的话事权,俺们经历了百年铁与血的洗礼,加上几千年老成谋国的底子,政府也不是吃干饭滴~~资本经济,抢话事权,有钱才是大爷。这睡狮一醒,指不定啥时发威,弄得老美拼命赶紧学中文,风水轮也该得轮到咱了吧

赶明儿西人留学中国,俺们也要他们考中国的托福,一人发一个乌龟壳,一把刻刀,考甲骨文
作者: 灼灼亭亭    时间: 2010-4-1 10:55
标题: 回复 #36 754579752 的帖子
我让孩子学英语干嘛,就是借助这个工具来获取实现我的教育理想的所有东西。
英语因此跟我的教育理念搭上了钩。
如果不是西方文化的优势,我的孩子有兴趣去学习英语,可以,但绝对不是从小开始,那得是他自己产生了兴趣之后的事。
这样说,够清楚明白了么?
作者: njlzh_2000    时间: 2010-4-1 11:03
为梦想,如果没有梦什么也不要做。
作者: 灼灼亭亭    时间: 2010-4-1 11:07
标题: 回复 #37 果行育德 的帖子
千万别跟我说经济腾飞。
这个话要讨论起来,问题就大了。
多想想英国工业化中“羊吃人”的悲剧吧。
西方用剥削不发达国家的方式,利用技术优势、专利权,给自己的国民创造了普遍的富裕。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4-1 11:48
标题: 回复 #40 wanyi77 的帖子
经济腾飞,问题是有点大哈,俺慎言
你说的那个,让我想起第一代美国移民修铁路的中国劳工,不敢置言了。不过,参看一下柏林墙倒塌,前苏联解体,涌入欧美的千军万马,有个名字叫”新奴隶“,可他们的屈辱换来经济不升反缩。
有位中国牛人说,同样是烂摊子,肉烂在锅里,总比锅烂了强。
问题太复杂,三言两语说不清。作罢。
作者: 灼灼亭亭    时间: 2010-4-1 12:43
标题: 回复 #41 果行育德 的帖子
中国向来不就这样的吗,为了大义,什么都可以牺牲,而且要敢于牺牲,善于牺牲。
国家社会的事俺说不清楚,只好选择不去说,但俺绝对不会因为五十步一百步的差距而沾沾自喜。
经济这东西,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无底洞。好了可以再好,多了可以再多。只有一个是没了就不会再有的,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除非现代科学能帮我们建立外星基地。

复习下面这篇文章,的确,有些问题上的差别在于价值观,对还是错,难说——

什么事是以任何借口都不能做的?或者,有没有无论如何也不能做的事?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可惜不曾仔细讨论,而且行不义与杀不辜并举,降低了这个命题的意义。再说,孟子也讲权变,这一主张在他的道德体系中到底居何位置,不能确知。

唐代张巡,是极有名的忠臣烈士。安史之乱,张巡固守睢阳,城破被执,骂贼而死。他的故事人人皆知,不用多说。这样一位大忠臣,乱后议封赠时,居然有争论。原来张巡守城,粮草断绝,连老鼠都吃光了,士气低落。这时张巡杀死自己的妾,把她的肉分给将士吃。以此为开端,先以城中妇女为食,食尽,则食老幼,共食三万人。城破时,百姓只剩下四百余人。许多名士纷纷请求表彰张巡,这种意见终于占了上风,张巡被追赠为大都督,立祠祭祀。至于食人一节,李翰在《张巡中丞传》中说,食人是不好的,但既非本意,且“仓黄之罪轻,复兴之功重”,——食人过小,守城功大,人无完人,不要求全责备。这便是历代的主流意见。至于杀妾及食人一节,毕竟是不太好的事,连舌长如韩愈者,在给《张中丞传》做的序文中也觉难以为言,干脆略过不提。《新唐书》的传文,也只提杀妾食妾,不提食尽城中妇孺,大概是作者觉得,妾是自家人,杀也罢吃也罢,近于以私奉公,无可厚非。

中国式的道德观是一张价值表,排在高处的,可以压过低处的,如果最高的一条不是 “不得以人为手段”,那么,有太多的名义,顺手拈来,便可用来杀人。古代杀妻、食子之类的事,代不绝书。杀妾饷军,在张巡之前,便有三国时的臧洪,之后又有金国的乌库哩海罕。汉末有一个叫管秋阳的人,和弟弟及一个同伴,三人出行,粮绝,与弟弟共杀同伴,食而得活。孔融议论说,管秋阳爱先人遗体(自己的身体,先人所遗,爱惜是谓孝),吃同伴不算错,反正这人又不是什么至交好友,那么,不过如“禽兽而能言耳”。——孔融好为偏激之论,但他的主张,用传统的语言,竟难以驳倒。俗谚说“两人不看井,三人不出门”,信矣。您想啊,只要两个人一商量,就拥有了多数的名义。鲁迅说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幸好我们还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另一种议论,如金朝的王若虚,与人论张巡事,人问杀人“为己不可,为国何害”,王若虚说:“为己与为国等耳,天下只有一个是。”人又说“图大事者不顾其小”,王若虚说:“守城之事小,食人之事大。”其他如王通说的“不以天下易一夫之命”,王夫之所说的“无论城之存亡也,无论身之生死也,所必不可者,人相食也”,袁枚说的残忍的原因纵然不同,残忍总是残忍。正是这些议论,使人读史时仍存一些信心。

清代王士禛,讲过一个鬼故事,说的是张巡妾的后身向张巡的后身索命。值得注意的,是她在故事里说出这样一句话:“君为忠臣,吾有何罪?”读此知人的同情心,虽经千年碾磨,终于不灭。不过纪晓岚又反驳说:“古来忠臣仗节,覆宗族,糜妻子者,不知凡几,使人人索命,天地间无纲常矣。”——一点错也没有,本来就是那样。

明代有一部戏曲,叫《双忠记》,须读此剧,才知如何“仗义杀人”。剧中张巡要杀妾,心中不舍,可见是有情有义的汉子;然后,那位娘子不待张巡开口,自己先猜出来,又免去了张巡的启齿之难。下一步,张巡表示“心凄切,心哽咽,不因王事何忍别”,听着倒像是要自杀,他的妾则很知大义地说“臣死君,妾死夫,理所当,情何辜”,对这位吃人夫君,不但不埋怨,反而要“今生未了,又结来世缘”。——敢情被吃一回,还不过瘾。许多事情,都如《双忠记》之于张巡事,涂饰一番,便成高节,成大义,成美谈。新文化运动时,大家都骂礼教杀人。其实礼教自己是不杀人的,它只负责劝人甘愿被杀,以及将惨状叙述为妙事耳。顺便说一句,《双忠记》在京剧和粤剧里还在唱,尽管版本不同。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4-1 13:09
标题: 回复 #42 wanyi77 的帖子
西方中世纪借宗教裁判之名所做的事情,和中国古代借道德所做之事,异曲同工也。

都有小辫子可揪,也就没有意思去揪了
作者: 灼灼亭亭    时间: 2010-4-1 13:51
我们读历史可不就是这样吗。了解事件是容易的,但这是最不重要的。说实话,拿历史故事来说话,而不去看故事的前因后果,跟畅谈某某影星的新闻差不多,纯属八卦,可能娱乐性还要略逊。
读史,真正重要的是背后的人性和教训。
我说张巡,并非攻击中国道德,不过想说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之所以不同,不过是价值观有别,而已。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4-1 14:20
标题: 回复 #44 wanyi77 的帖子
看不懂你的意思,

角度和价值观的区别和把学英语凌架于学语文以上有联系吗?
作者: 灼灼亭亭    时间: 2010-4-1 15:12
嘿嘿,我哪句话把学英语凌驾于学语文之上了?

6楼,我提出学好母语的看法。。。得要绵延到大学,母语才能差不多算是学好了。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10-4-1 15:43
让孩子学英语干啥?。。就为了英语不用学。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4-1 15:51
原帖由 wanyi77 于 2010-3-30 06:28 发表
借薛涌的一句话来说——我现在劝年轻人把英语作为头等大事之一时,经常问他们:想想看,你用英语能读到什么,用中文能读到什么?至少现代中文里的内涵太贫乏了。

也许是我的语文水平太差了点.我怎么看这句话话都是觉得英语比中文好.
作者: all4kids    时间: 2010-4-1 18:35
俺冒昧地分析一下整句话的意思和结构吧:

“借薛涌的一句话来说——”。。。“经常问他们:”。。。没有生字,用不着分析了吧?

“我现在劝年轻人把英语作为头等大事之一时,”。。。窃以为,薛的意思是英语很重要,非常重要,是头等大事之一

“想想看,你用英语能读到什么,用中文能读到什么?”。。。他觉得中文里能读到的东西太少。这个少,俺揣测可能有几层意思:1、出版的量小;2、有见地有内涵的读物少;3、有趣味的东西少。。。

“至少现代中文里的内涵太贫乏了。”。。。这个,意思再明确也不过了,把俺的揣测直接具体化了,他觉得现代中文读物、作品缺乏深度,有内涵的东西太少,无灵魂的东西太多。这个我是比较同意的。你不能说一个国家要到一个伟大作家都找不出来的地步才能称得上作品“内涵贫乏”吧?真要到了那个地步,这个国家的文明就得算是彻底死亡了。

作者: all4kids    时间: 2010-4-1 18:51
标题: 回复 #48 jiangying 的帖子
除了某些表达不了抽象内容的语言(这类的语言显然是有的)之外,我还没到鄙视某国语言文字的地步。——即使是那些不能表达抽象内容的语言,也是因为使用的人更多的关注具体的东西而并不像我们一样考虑一些哲学命题,简单地说就是人家不需要因而没有产生这样的字句,因此我当然也不应该去鄙视这些相对“落后”的语言。

英语和中文孰优孰劣,语言学专家可能比我有发言权。

我对中文没意见,我只对中文读物有点意见。
我希望有更多的优秀作品出现,我希望我们整个民族阅读成风而不是麻将或电脑游戏成风,我希望我们的畅销读物更多地关注人的内在而不是外在,我希望我们面对那些看起来不怎么顺眼的句子能够正确地解读其含义而不是由于感觉尊严扫地便拒绝接受。我的希望很多,但也许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再具体地说一遍:我对以中文为载体的作品,对作品的内容,有 意 见

[ 本帖最后由 我爱飞飞 于 2010-4-1 18:55 编辑 ]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4-1 18:58
标题: 回复 #42 wanyi77 的帖子
前不久youtube最火的一个视频“哈佛教授哲学公开课”,第一课说的是边沁的“凡是利益最大化,就是正确的,公正的。而效用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在痛苦和快乐中找到平衡点。关于个人或集体,正确的事就是最大限度提高整体幸福水平。

举例就是一件19世纪英国食人事件,一艘游艇在越过大西洋时,大浪击中了船,船沉了。四名船员逃进救生艇,食物只有两罐大头菜,没有水。第八天,17岁的孤儿Parker喝了海水,奄奄一息。第19天,余下三人把Parker杀死并吃了他,在第24天,当他们在吃早餐的时候,被一艘德国船救了。

这一事件,激发了当时英国的许多法学辩论。

食人事件不可一概而论,中外历史很多,但具体事件还得具体分析。以上说的英国案例就与张巡案例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我个人谈下看法:

张巡案例。战争。战争。这个前提不容忽视。战争就是意味着要死人,死张三还是死李四,没有谁能说哪一个死有余辜,在这个角度,张妾与士兵、民众的生命都是一样无辜。在一个极致的环境中,人要活命,可供选择的条件就显得非常简单而又残酷。法律、文化、道德都会退隐到后面,此刻,大多数人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能在吃饱饭,剔着牙的时候谈论这些,去判定谁有罪,谁不道德。因为这种案例,显示着生命无比的无奈和悲凉。

张巡,是守城将领,将领的天职是以最小的牺牲赢得胜利,所谓慈不掌兵,在张巡的眼里,妾与士兵、民众都是可供调用的兵卒。如何才能牺牲最小,这是他要做的衡量。而他自己城破被执,骂贼而死,可见并非贪生怕死之徒。只是战争过于残酷,人相食也过于残酷,如果张巡带领官兵投降,是否会被屠城?连400百姓都剩不下来?不知道啊。没切身经历过,还真不能求全责备。哀叹。

很有争议的案例,能引发思考。但用这个来指责中国文化,嘿嘿。。。
作者: qqyou    时间: 2010-4-1 20:47
是古代比古代,还是现代比现代啊。

一旦说我蛮有啥不好,马上就张嘴说人家西方也有,甚至不惜搬出人家几百年前的事情来。

辩证法学到这份上也无言了,人家有一个个案,你遍地都是,那可以同等对比么?
作者: straybird    时间: 2010-4-1 20:53
标题: 我来把楼扶扶正,哈哈
学习英语和文化传承与突破之间的关系,属于深明大义的问题,大势所趋的问题,我觉得大多数的个人能做的,是认清形势,尽自己最大能力为自己和社会创造价值~目前的趋势嘛,我觉得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校训倒是很值得借鉴:“培养有全球视野、中国灵魂的世界人“,这也就代表我在教育方面的价值观啦~

至于要不要学英语,我一向赞同的就是:多一种语言,就多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从而视野也就更加开阔些,生活更加丰富些~

至于如何学英语么,我觉得无论我们怎样讨论方法,如果目标是为了能应对考试,那怎么谈都是应试,这个交给新东方和学校老师就好了。我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为了用它。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如果不说英语就无法生存,或者无法活的很体面,那他一定就会很快学会英语。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到国外上了小学之后会很快掌握流利英语——因为他们需要和班上小朋友和老师交流;而很多大人在国外呆了几十年也不一定会说,因为唐人街足以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所需。

同时我还想起另一个故事,就是曾经我工作过的一家国际幼儿园。曾经有个5岁女孩子,之前从未学过英语,但因为班上有个漂亮小男生是说英语的,她想和他做朋友,于是很快就学会了日常英文对话。问她怎么学会的?她也不知道,呵呵。

所以我相信,只要发自内心的”想要“,就一定会学的好,我对人类本性的这个方面很有信心。

落实到操作层面,我觉得需要不断的给孩子创造一种让他觉得”英语很重要“的场景,比如电影,比如出国玩,比如和外国小孩交朋友,每年两三次这样的”大刺激“,一定会让孩子对英语充满热情。
作者: qqyou    时间: 2010-4-1 20:57
稍通历史都知道,张巡案例不是个案,在我们历史上是很普通的事情。

岳武穆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绝对不是修辞啊。

近期知道,龙应台的《大江大海》被禁了,随感到很疑惑,难道老蒋也不许骂了?

细想才知道,原来是人家怕让民众知道当年长春围城的故事罢了。
作者: 灼灼亭亭    时间: 2010-4-1 21:33
标题: 回复 #51 果行育德 的帖子
看这楼歪的,跑题跑得太远了

不错,的确有城破被屠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但城破而被杀,和被自己人杀来食用,死都是死,但死法可不相同。
被敌对方屠杀的例子: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连日本人都不敢说自己杀了那么多人,要从教科书上抹掉这个事实,为什么呢?屠杀手无寸铁的市民是要被谴责的,在道德上站不住脚啊。二战期间,德国在集中营屠杀犹太人,同样也只能用各种手段遮遮掩掩地做,连对本国人也不敢敞开了直说。
事实上古今中外主流道德对战争中屠杀平民都是谴责的,可能个别有赞同意见,但绝对不是主流。
而用吃人来争取战争的胜利呢?或者吃人仅仅是拖延失败的时间呢?——“以此为开端,先以城中妇女为食,食尽,则食老幼,共食三万人。城破时,百姓只剩下四百余人。”这里死的是大多数,活下来的是极少数。一个人不怕死并不一定就是优点,更不能说一美遮百丑,他不怕死,因而吃人就是对的。

其实这个案例蛮适合用来学历史。用美国学校学历史的方法来做这个课题:
1、解释“安史之乱”战争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双方的目的何在。
2、张巡固守睢阳的意义何在,对他个人、他代表的那一方、城内居民各有什么影响?
3、请用十一种文体(包括张巡的求援信、皇帝表彰、城内居民家信等)模拟写作战时文献。
4、请列举唐朝关于张巡功过的各种讨论,结合你所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为什么史书不直书张巡守城期间下令食人三万?
5、你是否赞同张巡杀死妇女老幼为食的行为?说明原因。
6、你认为还有比张巡食人固守更好的方案吗?
7、分析张巡食人为什么从自己的小妾开始?结合其他案例分析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
。。。。

至于非战争状态下的英国食人事件,同样也是人的道德是非观问题。
别人说什么,不管他是不是权威,也得看我能不能接受。人得有自己的道德标准。
对我来说,很简单,我们是人,不是动物。是人,就有道德,有是非,有原则。是人,就不能跟动物一样,为了自己的生存,什么都可以不顾。

这么复杂的问题,越说越偏啦。。。
还是响应straybird的号召,正回来吧。。。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4-1 22:18
标题: 回复 #55 wanyi77 的帖子
俺也响应号召,不歪楼了

我听哈佛学子在辩论英国案例,气氛活跃,观点别致,思路清晰。那教授就更别说了,反应非常快速,逻辑敏锐,顺着学生的发言就把人给带进逻辑自违的陷阱。真是聪明人扎堆的地方啊,要立马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反驳自己,还得条理清晰,俺的脑子时常拧不过来呢
作者: zty1122bb    时间: 2010-4-1 22:51
我再次翻看了一下PEP的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
课文总计:21篇
古文:2
旧现代文:3
台现代文:1
当代国文说中国:8
当代国文说外国:2
译作:5
其他各册类此
纯粹当代六十年的入选课文不过40%,位居次座的竟是译作,而前者有兴趣可以查查都是些什么。教育部门都必须要在语文课本里加超量的洋货来调调滋味,民间爱国者就别争了,HOW才是硬道理。
作者: zty1122bb    时间: 2010-4-1 23:17
wanyi77 2010-4-1 23:08 威望 +10 统计工作做得很细致呵呵。没有什么可读 ...
wanyi77 2010-4-1 23:08 金钱 +10 统计工作做得很细致呵呵。没有什么可读 ...
--------------------------------------------------------------------------------------------------
唉,说来泄气,还是那点玩意儿,既老又丑,闭上眼睛还不能想别的,爱她不容易。

[ 本帖最后由 zty1122bb 于 2010-4-1 23:27 编辑 ]
作者: ameng1234    时间: 2010-4-2 09:22
Hi5说的,正是我们学英语的终极目标。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作者: 灼灼亭亭    时间: 2010-4-2 10:10
标题: 今天重读王小波的一篇文章
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   


  为《东方》的社会伦理漫谈专栏写文章时,我怀有一种特殊的责任感,期待自己的工作能为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做出一点贡献。然而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随时保持内省的状态是我们的传统,不能丢掉。
  我记得在我之前写这个专栏的何怀宏先生,写过一篇讨论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能否随经济发展提高的文章,得出了可以存疑的结论。对于某些人来说,何先生的结论不能令人满意。结论似乎应当是可以提高而且必须提高。如果是这样,那篇文章就和大多数文章一样,得到一种号召积极行动的结论。
  号召积极行动的结论虽好,但不一定合理。再说,一篇文章还没有读,结论就已知道,也不大有趣。我认为,目前文化界存在着一种道德保守主义,其表现之一就是多数文章都会得到这种结论。
  在道德这个论域,假如不持保守的立场,就不会一味地鼓吹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举例言之,假如你持宋儒的观点,就会认为,全社会没有了再醮的寡妇,所有的女孩子都躲在家里等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道德水平就是很高的,应该马上朝这个方向努力;而假设你是五四之后的文化人,就会认为这种做法道德水平有多高是有问题的,也就不急于朝那个方面努力。这个例子想要说明的是,当你急于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时,也许已经忽略了社会伦理方面发生的变革;而且这种变革往往受到了别的因素的影响,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因为我们国家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这种变革也正在发生,所以如何去提高道德水平是个最复杂的问题;而当我们这样提出问题时,也就丧失了提高道德水平的急迫感。
  前年夏天,我到外地开一个会——在此声明,我很少去开会,这个会议的伙食标准也不高——看到一位男会友穿了一件文化衫,上面用龙飞凤舞的笔迹写着一串英文:OKLet’s pee!总的来说,这个口号让人振奋,因为它带有积极、振奋的语调,这正是我们都想听到的。但是这个pee是什么意思不大明白,我觉得这个字念起来不大对头。回来一查,果不出我所料,是尿尿的意思。搞明白了全句的意思,我就觉得这话不那么激动人心了。众所周知,我们已过了要人催尿的年龄,在小便这件事上无须别人的鼓励。
  我提到这件事,不是要讨论如何小便的问题,而是想指出,在做一件事之前,首先要弄明白是在干什么,然后再决定是不是需要积极和振奋。
  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当然,有些人在这类事情上一向以为,无论干的是什么,积极和振奋总是好的。假如倒回几年,到了文化革命里,连我也是这样的人。当年我坚信,一切方向问题都已解决,只剩下一件事,毛主席挥手我前进,所以在回忆年轻时代的所作所为之时,唯一可以感到自豪的事就是:那段时间我一直积极而振奋,其他的事都只能令我伤心。
  我个人认为,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价值取向,二是在这些取向上取得的成就;很显然,第一个方面是根本。倘若取向都变了,成就也就说不上,而且还会适得其反。因此,要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就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弄清哪一种价值取向比较可取;二、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来推进它。坦白地说,我只关心第一个问题。换言之,我最关心pee是要干什么,在搞明白它是什么意思之前,对OKLet’s中包含的强烈语气无动于衷。我知道自己是个挺极端的例子;另一种极端的例子是对干什么毫不关心,只关心积极进取,狂热推动。我觉得自己所处的这个极端比较符合知识分子的身份,并为处于另一极端的朋友捏一把冷汗。假如他们凑巧持一种有益无害的价值取向,行为就会很好;假如不那么凑巧,就要成为一种很大的祸害。因为这个原故,他们的一生是否能于社会有益、于人类有益,就不再取决于自己,而是取决于机遇。正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思考何种社会伦理可取的人的责任就更重大了。
  我本人关心社会伦理问题,是从研究同性恋始。我做社会学研究,但是这样一个研究题目当然和社会伦理问题有关系。现在有人说,同性恋是一种社会丑恶现象,我反对这种说法,但不想在此详加讨论——我的看法是,同性恋是指一些人和他们的生活,说人家是种社会现象很不郑重。我要是说女人是种社会现象,大家以为如何?——我只想转述一位万事通先生在澡堂里对这个问题发表的宏论,他说:同性恋那是外国的高级玩艺儿,我们这里有些人就会赶时髦……这艾滋病也不是谁想得就配得的!在他说这些话时,我的一位调查对象就在一边坐着。后者告诉我说,他的同性恋倾向是与生俱来的。他既不是想赶时髦,也不是想得艾滋病。他还认为,生为一个同性恋者,是世间最沉重的事。我想,假如这位万事通先生知道这一切,也不会对同性恋做出轻浮、赶时髦这样的价值评判,除非他对自己说出的话是对是错也不关心。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伦理道德的论域也和其他论域一样,你也需要先明白有关事实才能下结论,而并非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只要你是个好人,或者说,站对了立场,一切都可以不言自明。不管你学物理也好,学数学也罢,都得想破了脑袋,才能得到一点成绩;假设有一个领域,你在其中想都不用想就能得到大批的成绩,那倒是很开心的事。不过,假如我有了这样的感觉,一定要先去看看心理医生。
  在本文开始的时候,提出了道德保守主义这样一种说法。我以为道德保守主义和不问价值取向是否合理、只求积极进取的倾向,在现象上是一回事,虽然它们在逻辑上没有什么联系。这主要是因为假如你不考虑价值取向这样一个主要问题(换言之,你以为旧有的价值取向都是对的,无须为之动脑子),就会节省大量的精力,干起呼吁、提倡这类事情时,当然精力充沛,无人能比。
  举例来说,有关传统道德里让寡妇守节,我们知道,有人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又有人说过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些先生没有仔细考虑过让寡妇守节是否合理,此种伦理是否有必要变革,所以才能如此轻松地得出要丧偶女士饿死这样一个可怕的结论。
  喜欢萧伯纳的朋友一定记得,在《巴巴拉少校》一剧里,安德谢夫先生见到了平时很少见到的儿子斯泰芬。老先生要考较一下儿子,就问他能干点什么。他答道:干什么都不行,我的特长在于明辨是非。假如我理解得对,斯泰芬先生是说他在伦理道德方面有与生俱来的能力。安德谢夫把斯泰芬狠狠损了一顿,说道:你说的那件事,其实是世界上最难的事。
  当然,这位老爷子不是在玩深沉,他的意思是说,你要明辨是非,就要把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都搞清。这是最高的智慧,绝不是最低的一种。这件事绝不轻松,是与非并不是不言自明的。
  在伦理道德的论域里,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认为,只有详细地考虑有关证据,经过痛苦的思索过程,才能搞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就是这样考虑伦理问题的;另一种认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根本无须考虑,只剩下了如何行动的问题——我嫉妒这种立论的方式,这实在太省心。假设有位女子风华绝代,那么她可以认为,每个男人都会爱上她,而且这么想是有理由的。但我很难想象,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相信自己一拍脑袋想出来的东西就是对的;现在能想出的唯一例子就是圣灵充满的耶稣基督。我这辈子也不会自大到这种程度。还有一种东西可以拯救我们,那就是相信有一种东西绝对是对的,比如一个传统,一本小红书,你和它融为一体时,也就达到了圣灵充满的境界。
  在这种状态下,你会感到一切价值取向上的是与非都一目了然,你会看到那些没有被充满的人都是那么堕落,因而充满了道德上的紧迫感。也许有一天,我会向这种诱惑屈服,但现在还不肯。      

作者: straybird    时间: 2010-4-2 10:21
那天去上海,路过浦东的一所小学,看到墙上写的一句话,感觉好像和咱们讨论的话题有点关系:
“小孩子们,用心读书,用力体操,学做好人,就是爱国。”
不知为啥,我还真没想到这话是陶行知先生说的,呵呵。
作者: dongruhua1999    时间: 2010-4-2 12:18
学习了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4-2 12:50
原帖由 hi5 于 2010-4-2 01:48 发表
让西方人从心底里能认同, 这就需要去攻心, 去忽悠哈。


看到这句,俺忍不住笑了,O(∩_∩)O哈哈~   hi5眼尖哈。
作者: 逗逗1123    时间: 2010-4-2 13:40
俺的目的很简单,希望以后学校学英语时能轻松点,不要花太大的力气
作者: hy582    时间: 2010-4-2 14:32
标题: 回复 #1 qqyou 的帖子
学习英语,是要与世界保持一个沟通需要,是条件之一。学习英语并不表示放弃母语---中文,中文在未来的世界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我个人认为以后的中国将是未来世界的经济中心。去国外一看,现在很多人的观念是中国人越来越有钱了。08年的金融危机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重要性,也让我们自己自信了一回。瞧瞧美国还借着我们的钱在振兴他们的经济呢。话又说回来,为什么我们能慢慢强大起来,还是因为我们在接收,在学习,也包括语言在内,我们不想做世界的哑巴,聋子,瞎子。所以我们要学好英语,同时也要把中文弘扬光大。
作者: appledong    时间: 2010-4-2 17:5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runer    时间: 2010-4-2 18:01
让孩子学英语干啥?
对孩子说只能说:学习英文可以阅读不一样的有趣的漂亮的书籍。目标是可以看得见,够得着,孩子能够接受。
对于我们这些家长,我同意hi5的看法,怎么带着孩子去学更重要。
作者: 灼灼亭亭    时间: 2010-4-2 18:08
标题: 回复 #66 hy582 的帖子
请算算中国人口,有10%的人有钱,这10%的人数就相当于整个日本的人口数了。
请搞清楚有多少人能出国,让外国人看到他们,和他们的钱。如果全中国所有的人都能出国让别人了解他们是否有钱,你觉得世界上还有多少人觉得中国人很有钱呢?
自信是好事,但不要盲目的自信。
美国借我们的钱振兴他们的经济?他们也可以滥发钞票,让我们的债券变成废纸。
作者: bulamm    时间: 2010-4-7 10:05
学习学习。多角度看问题。
作者: 碧野    时间: 2010-4-9 10:32
多一门手艺多条路
作者: mswshasta    时间: 2010-4-9 15:50
说实话,觉得全民学英语没有实际作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已经给了这个民族雄厚的文化基础。对于国外的精粹完全可以培养些专业翻译把它翻译过来嘛。
但对于个人来说,英语是谋生的辅助工具。就像学游泳一样。多一项生存技能
作者: 3352523    时间: 2010-4-9 20: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jimmy385    时间: 2010-4-15 23:42
标题: 回复 #1 qqyou 的帖子
学英语,视野更开阔,人也更开放一些
作者: clfxjl    时间: 2010-4-17 15:40
来学习的,找点道理吸收了再灌给儿
作者: jimmy385    时间: 2010-4-17 22:33
标题: 回复 #1 qqyou 的帖子
学一点没什么坏处,至少增加点见识
作者: 嗡嗡是蚊子    时间: 2010-4-27 14:46
我也赞同学习英语,多一种语言,路更宽,视野更开阔。
以后我们用英语告诉外国人,中国的文化有多美,呵。
那天看到一个,爱国不一定要爱政府。那么爱英语不一定就是不爱国,哈,不知所云。。。。。
作者: 夜的黑    时间: 2010-5-4 12:26
学英语为什么,还真没有好好想过呢。
就想着怎么学了。
作者: 有梦的人生    时间: 2010-5-4 23:26
嘿嘿,老帖子居然又被顶上来了。
学英语干嘛?
如果不出国,没必要去学英语。
如果不是为了开阔视野,没必要去学英语。
如果父母并不认同西方的很多东西,更没必要学英语。
因为没有英语也能过日子,甚至过得非常舒适,非常惬意。
英语本来就不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看到一些父母着急,别人都在学英语啦,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啊。
其实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我们父母能做的就做,做不到的也没有必要勉强。学英语占的那些时间,也够孩子发展自己的喜好,说不定倒是他日后成功的萌芽呢。
尤其是父母本身在英语方面就没有什么特殊爱好,也没有特别能力的,财力又不支持大量的投入在外教、绘本这些东西上,真的不如放一放。人生的路很多,不是只有这一条。
因为最近看到有父母自己投入很多,孩子也投入很多精力,结果却实在糟糕,心有所感,回一帖以记之。

当然,如果父母什么都没有,仍然希望孩子同英语不那么陌生,还是有一些办法的。
单纯的输入总是可以做到的。
听、说、读、写,这个步骤基本上是没有错的。
但在这个过程中可千万不能为学而学。《伤仲永》的故事早就有了,但一代又一代,仍有许多父母为了培养神童不遗余力,实在是太让人悲伤了。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5-6 12:19
标题: 回复 #79 有梦的人生 的帖子
单纯就智商讲,去掉那些最高分,去掉那些最低分,人的平均智商其实相差无几,这世上哪那么多神童
作者: njlzh_2000    时间: 2010-5-6 16:29
标题: 回复 #79 有梦的人生 的帖子
学英语是为了有梦的人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