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南老師的論語別裁—學而第一 [打印本页]

作者: tracylin2002hk    时间: 2010-3-8 15:58
标题: 南老師的論語別裁—學而第一

作者: tracylin2002hk    时间: 2010-3-8 16:01
可愛的小學生

    以上講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便是孔門做學問
的目的、態度和方法的記錄。說到這里,我們已經了解了,所謂做學問,是要從人生
的經驗中去体會,并不是讀死書。假使一個人文章寫得好,只能說他文學好;這個人
知識淵博,只能說他“見聞廣博”,不一定能說他有學問。一個人即使沒有讀過書,
可是他作人做事完全對了,就是有學問。何以見得呢?下面就是一個証明了,跟著講
學問的道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
    有余力,則以學文。

    這話在文字上解釋當然容易,但我們深入研究一下。所謂弟子,古代稱學生為
“弟子”,中國古代老師對于學生,看成自己的儿子一樣。講到這里,我們有點感慨
了,中國的文化,師生之間有如父子,過去有“一日從師,終身若父”的情形,而老
師對于學生,也負了一輩子的責任。我們親眼看到的,几十年前,還保留了這個風气,
一個學生縱然中了狀元,官作得很大了。回到家鄉,看見老師,而老師既沒有功名,
也沒有地位,學生對他一樣的要跪拜,和當年從師一樣。學生對老師是如此,老師對
學生,也是負了一輩子責任。

    舉個特殊的例子來說,我們很明顯的看到明朝的方孝孺,后來水樂帝要殺他的時
候,他為了要作忠臣,不怕死,他說充其量滅我的九族,而永樂偏偏要殺他的十族,
加上的一族就是他老師的家族,認為老師沒有教好。

    從這件事情,我們可看出過去中國文化中的一种精神,那就是“師道精神”。談
到過去的道,在人文世界的道中,就有這三道:一個是“君道”,講究如何領導,如
何當家長,如何當國家的領袖,乃至如何當一個班長,這都是“君道”。其次是“臣
道”,就是說我們怎樣做一個忠實的部下,怎樣幫助人完成一件事。再其次“師道”。
中國過去文化中,這三道是合一的,所謂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換句話說,那時
的教育、行政、司法和教化(教育与教化,應該有其不同的意義,我們將來再討論。)
集于一身。那么師道的精神就形成了中國人尊師重道的觀念,所以老師稱學生為弟子,
弟等于兄弟,有朋友之間的友情,又等于自己的孩子,所以學生稱弟子,再傳稱門人,
這個觀念和習慣是這樣來的。

    到了我們現在,值得研究了,我們須注意將來如何建立,如何复興固有的尊師重
道精神。現在的尊師重道,只是一句口號而已,真正尊師重道的人是小學生,我想諸
位都有這個經驗,我們的孩子如果在小學念書,回來就開口老師怎么說的,閉口老師
怎么說的。几年前,教師節的時候,孩子回家要敬師金,說給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說
不行,這是敬老師的要一百元。這种事到了中學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沒有這個
觀念了;到了大學,學生看老師是不相干的陌路人。相對的,老師對學生也是如此,
挾了一個皮包上來,拿一本書講解一番,便有鐘點費,彼此都是商業行為,教完了以
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挾個皮包走了。學生与老師在路上見面,万一點個頭,在我覺
得,已經是很稀奇了。一般都彼此不認識,就這么迎面過去,堂而皇之的,學識愈高,
愈沒有尊師重道的精神。這是今日中國文化一個极大的諷刺。

    至于說老師与學生之間的道義關系、感情關系,除非這位老師很有地位。据我所
經驗的,每個學生要拿學位,作論文的時候,便隨時來找:“老師怎么辦?”很親切。
我還碰到過這樣的事實,有個要拿學位的學生天天來,來了非常恭敬,甚至覺得他恭
敬得過分,我家里的孩子們說:“這個學生好,真有禮貌。”但是,你得注意,這是
“幣重言甘”哪!他也的确送禮來,還送得蠻講究,我說你送禮送得這么重,雖然有
研究費領,可是一個月的研究費也不夠買這些東西,何苦呢?他說:“對老師應該恭
敬。”我曉得這不是誠意的話,因為他的言語太恭敬,太甜了。“巧言令色”、“幣
重言甘”是靠不住的。結果畢了業以后連影子都看不見了。這就是現在中國文化的怪
現象,是文化道德的普遍事實。國民道德的修養從教育界開始,是應該徹底研究的,
所以我在這里要講到師生的道理。

                       呂端大事不糊涂

    現在,孔子告訴我們說,這個學生“入則孝”,在家里是個孝子。(怎么才叫孝,
下面有很多地方研究孝道,在此暫且不談。)“出則弟”,出門在外面与兄弟分開了,
怎么弟呢?就是在外面,對朋友、對社會、對一般人能夠友愛,擴而充之愛國家、愛
天下都是這弟字的意義。“謹而信”,作人非常謹慎,但是談到這“謹”字要注意,
不要變成小器。謹慎与拘謹是兩回事,有些人作人很拘謹,過分了就是小器。“謹慎”
在歷史上有個榜樣,就是我們中國人最崇拜人物之一的諸葛亮。所謂“諸葛一生唯謹
慎,呂端大事不糊涂。”這是一副名聯,也是很好的格言。呂端是宋朝一個名宰相,
看起來他是笨笨的,其實并不笨,這是他的修養,在處理大事的時候,遇到重要的關
鍵,他是絕不馬虎的。那諸葛亮則一生的事功在于謹慎,要找謹慎的最好榜樣,我們
可多研究諸葛亮,這里暫且不提。

    總之,所謂謹慎不可流于小器,這點修養要注意,這個人能謹慎處世而信——在
人与人之間,人与社會之間,一切都言而有信。同時又“泛愛眾”,有偉大的胸襟,
能夠愛人,尤其在此時此地來講,對同志的友愛,擴而充之,對其他人的友愛。理論
上講起來很容易,而廣泛的愛人,那就是“君道”“師道”的綜合,愛天下人就如愛
自己一樣,理論容易,要修養到如此真難。孔子說,假使一個人對這些都做到了,
“而親仁”,再親近有學問道德的人做朋友,“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做到以后,還
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再“學文”,愛作文學家也可以,愛作科學家也可以,愛作藝術
家也可以,愛作別的都可以,那是你的志向所在,興趣問題,可以量力而行,各听自
由。

                          飲食男女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
    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几句話,是接著証明了學問的目的,不是文學、不是知識,是作人做事。子夏
比孔子少四十四歲,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后,在戰國開始的初期,他講學河西,
在戰國時期一般對時代有影響的大學者,蒙受他的影響很大。所以這也是我們大家要
注意的。領導歷史、領導國家社會的,到底還是學問思想。

    現在引用子夏的話,証明學問是什么。我們看原文“賢賢易色”,兩個賢字,第
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因為中國文字有時候是假借的。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
學問修養好的人。“易色”,古人如宋儒他們,是怎么解釋的呢?他們對“色”字解
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了。(孔子被人叫打倒,就是這樣受冤的。)
“賢賢易色”就是看到賢人——有學問道德的人,馬上跟他學了。“易色”,女色都
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戀愛中的,把女朋友都丟掉了。如是女方,男朋友也不要
了。如果真如宋儒的說法,我認為孔夫子不是圣人了。因為圣人,是不會違反人情的。
孔子在《禮記》里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确是孔子對于人生的看法——
形而下的,不講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兩件大事:飲食、男女。一個性的問
題,一個生活的問題。所謂飲食,等于民生問題。男女屬于康樂問題,人生就离不開
這兩件事。有時候看到有關中國文化的文章說“食色性也”是孔子說的,錯了,這句
話不是孔子說的,是与孟子同時的告子說的。以后引用文章,不要將錯就錯,一錯再
錯。

    這個性的問題,究竟先天的性或后天的性呢?以后再討論。但宋儒解釋“賢賢易
色”,為了作學問,都可以把自己的妻女或丈夫丟開,這是不通的。

    這個“色”字,很簡單,就是態度、形色,下面還有証明,所謂“態色”就是態
度。“賢賢易色”意思是:我們看到一個人,學問好,修養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
看到他就肅然起敬,態度也自然隨之而轉。這是很明白,很平實的,是人的普通心理,
不管一個如何坏的人,看到一個好人,總會不自覺地對這好人比較友善,這是人之常
情。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講孝道。這句話有一個問題產生了,子夏為什么提到“竭
其力”呢?重點在這個“竭”字。過去一般人講到對父母的孝順,是“非孝不可”。
其實孝道也要量力而為,孝要竭其力,不要過分了。前一兩年,有個年輕人基于天生
的(不是教育的)孝心,為了孝養父母,去做了小偷,犯了法,對于這樣行孝的人,
在心理道德上,我們覺得這個人“非其罪”也,因為他為了孝順,為了醫母親的病,
結果偷了錢,犯了法,這是可以原諒的。但是在學問修養上看,對他的批評是“這個
人沒有受良好的教養”。在道理上來講,這個青年是好心,但是好心要學識來培植它,
使他知道要“竭其力”而不要做過分的事。中國古人有兩句話綜合起來的一副對聯說:
“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万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
少完人。”其“原心不原跡”就只看他的心孝不孝。比如一個人很窮,想買一罐奶粉
給父母吃,但實在沒有錢,買不起,因此心里很痛苦,只有希望慢慢積蓄點錢再去買。
只要有這個心,只要他這份情感是真的,我們就不能說他不孝。“原跡貧家無孝子”,
如果一定要在事實上有表現,那窮人家里就沒得孝子了。這個道理非常清楚,我們用
這個道理來解釋,就是說明“事父母能竭其力”是盡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事君能致其身”這個“君”字,成為過去打倒孔家店的口實。他們認為這是專
制思想,是捧帝王、捧獨裁的古老教條。事實上不是這么回事,我們先要了解中國文
化的“君”字是什么意思。從文字的字形上看,“君”字古寫,頭上“尹”字,“尹”
字的古寫是“”。我們的文字,是由圖案演變而來的,手里拿一根拐杖,下面一個
口,代表一個人,這個人年齡大了,學問道德很高,拿根拐杖,也等于指揮杖,所以
凡是拿拐杖的,指揮杖的,都是君。后來才轉借變成皇帝的專用,其實中國文化中的
“君”也不是皇帝的專用詞,比如我們過去寫封信給平輩,不好稱他先生,也不好意
思稱他老弟;乃至一位老師寫給學生,這位老師謙虛一點就稱學生“某某君”,如果
說君是代表皇帝,就是“某某皇帝”了,通嗎?沒有這回事。日本人學我們中國文化,
寫信通常都是以君為尊稱詞。

    這句“事君能致其身”的意思是:不論朋友或同事,他跟你感情好,他了解你、
認識你,認為非你幫忙不可,而你答應了,那他就是君,你既已答應幫忙朋友完成一
件事,要抬轎子就規規矩矩一定盡心,答應了就言而有信。“能致其身”,竭盡自己
身、心的力量。就好比結婚一樣,要做到從一而終。否則當初不要答應,既然答應了,
講作人的道理,就要有信。至于替人家做事的道理就是忠,也就是盡自己的力。不可
以表面上愿意幫忙,做出部下很恭敬的樣子,背地里卻一切不同意,反而搗亂扯腿。
即使在外面做主管,也常會碰到這些事。這就是作人的“臣道”不夠,簡單說就是不
誠懇。

    所以“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白話解釋就是看到好的人
能肅然起敬,在家能竭心盡力地愛家庭,愛父母。在社會上做事,對人、對國家,放
棄自我的私心,所謂許身為國。還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再三提到,在感
情上說,每個人都認為做到了對朋友言而有信。据我自己的反省,雖然很想徹底做到,
事實上卻很困難。有時候對朋友答應了的事做不到,心里非常難過,為了自己道德的
要求,想盡辦法去做,所以仔細研究起來,“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實在很不
容易。所以子夏說,能夠做到這樣,“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盡管這個人沒有
讀過一天書,我一定說這人真有學問,這不是說明“學而時習之”并不是說一定讀死
書嗎?

    因此,我們不要跟著宋儒一段一段地去解釋,整篇連貫讀下來,自己就搞清楚了。

                         沒有朋友的上帝

    下面講到學問態度,那就更妙了。引用了孔子的話: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

    講到這里,說句笑話,朱文正公及有些后儒們,都該打屁股三百板,亂注亂解錯
了,所以中國文化,給自己人毀了。我們怎么看出來的呢?不知道諸位是否跟我一樣
都見過的,清朝末年,老一套的學者,大体上許多都是這樣的,他們讀了這句“君子
不重則不威”的書,就照宋儒他們的解釋學樣起來,那樣子,用現代的話來講,對于
年輕人真是“代溝”。那時老頭子們在那里談笑——你不要以為老頭子們談笑會有第
二個方式,還不是一樣談飲食男女,人事是非。再不然就談調皮話,不管他學問多高,
都是人嘛!人很普通,都是一樣。可是那些老頭子明明正在談笑不相干的事,看到我
們年輕人一進去,那個眼鏡擱在鼻尖上,手拿一根煙筒的老頭子,便蹩起嗓子道:
“嘿!你們來做什么?好好念書去!”一副道學面孔。他們認為對年輕后代要“重”,
可是他們不知道“重”是怎么解釋,以為把臉上的肉挂下來就是“重”,為什么呢?
“君子不重則不威”,硬要重,“學則不固”,不重呀!學問就不穩固了。

    接著“無友不如己者”,照他們的解釋,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我們的。這句話問
題來了,他們怎么注解呢?“至少學問道德要比我們好的朋友”。那完了,司馬遷、
司馬光這些大學問家,不知道該交誰了。照他這樣——交朋友只能交比我們好的,那
么大學校長只能与教育部長交朋友,部長只能跟院長做朋友,院長只能跟總統做朋友,
當了總統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無友不如己者”嘛!假如孔子是這樣講,那孔子是
勢利小人,該打屁股。照宋儒的解釋,那么下面的“過則勿憚改”又怎么說呢?又怎
么上下文連接起來呢?中國文化就是這樣被他們糟蹋了。

    事實上是怎么說的?“君子不重則不威”的“重”是自重,現在來講是自尊心,
也就是說每個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則不威”,拿現代話來講,也可以說是自己沒有
信心,今天中午有一位在國外學哲學的青年,由他父母陪來找我,這青年說:“我覺
得我自己不存在。”我說:“你怎么不存在?”他說:“我覺得沒有我。”我說:
“現在我講話你听到了吧?既听到了怎么會不存在呢?根据西方哲學家笛卡儿的思想,
‘我思故我在’,你能夠思想,你就存在,你怎么沒有?”他說:“沒有,我覺得我
什么都不行。”我說:“你非常行,比任何人都行。”事實上這個孩子是喪失了自信
心,要恢复他的自信心就好。

    我們要知道,人都天生有傲慢,但有時候,對事情的處理,一點自信都沒有,這
是心理的問題,也是大眾的心理。比如交代一個任務給諸位中間任何一人,所謂“見
危授命”,你有時候會喪失了這個信念,心理非常空虛,在這地方,就須要真正的學
問,這個學問不是在書本上,這就是自重。所以一個人沒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視自己,
不自尊,“學則不固”,這個學問是不穩固的,這個知識對你沒有用,因此我們必須
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來。

    那么“無友不如己者”,是講什么?是說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為任何
一個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們既然要自尊,同時要尊重
每一個人的自尊心,“無友不如己者”,不要認為你的朋友不如你,沒有一個朋友是
不如你,世界上的人,聰明智慧大約相差不多,反應快叫聰明,反應慢就叫笨。你騙
了聰明的人,他馬上會知道,你騙了笨人,盡管過了几十年之久,他到死終會清楚的。
難得有人真正笨到被你騙死了都不知道的,這個道理要注意。

    所以,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長處,他這一點不對,另
一點會是對的。有兩個重點要注意的:“不因其人而廢其言,不因其言而廢其人。”
這個家伙的行為太混蛋了,但有時候他說的一句話,意見很好。你要注意,不要因為
他的人格有問題,或者對他的印象不好,而對他的好主意,硬是不肯听,那就不對了。
有時候“不因其言而廢其人”,這個人一開口就罵人,說粗話,你認為說粗話的、土
包子,沒有學問,然后把他整個人格都看低了。這都不對,不能偏差,“無友不如己
者”,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我們應該用其長而舍其短,所以“過則勿憚改”,
因為看到了每一個人的長處,發現自己的缺點,那么不要怕改過,這就是真學問。

    据心理學的研究,人對于自己的過錯,很容易發現。每個人自己做錯了事,說錯
了話,自己曉得不曉得呢?絕對曉得,但是人類有個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養的人,
對這個毛病改不過來。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錯了,第二秒鐘就找出很多理由來,
支持自己的錯誤完全是對的,越想自己越沒有錯,尤其是事業稍有成就的人,這個毛
病一犯,是毫無辦法的。所以過錯一經發現后,就要勇于改過,才是真學問、真道德。

    那么,我如何來証明這個“無友不如己者”是這樣解釋呢?很自然的,還是根据
《論語》。如果孔子把“無”字作動詞,便不用這個“無”了。比如說,下面有的
“毋意”、“毋我”等等,都用這個“毋”字。而且根据上下文,根据整個《論語》
精神,這句話是非常清楚的,上面教你尊重自己,下面教你尊重別人。過去一千多年
來的解釋都變成交情當中的勢利,這怎么通呢?所以我說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沒有
錯,都是店員們搞錯了的,這要特別修正的。

                          种瓜者

    下面一節,等于一個結論: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古人對于這一句的解釋,我也有點意見。拿孝道來講,過去講中國文化的孝道,
本來很重要,我們看歷史上給皇帝的奏議,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這句話。等于是
憲法的基礎精神,過去我們沒有“憲法”這個名稱,但是有這個精神——憲法的哲學
精神,以孝道為基礎、作中心。所以過去的皇帝,權傾天下,一到內宮,見到母后,
皇帝也要跪下來,皇太后對什么事講一句不應該,皇帝就非改不可。(但是出了內宮,
母后則不能干政。)固然,我們向來以孝治天下,但硬拉上了作解釋,也是不對的,
古人就解釋“慎終追遠”是孝道。所以過去在大陸,人家大廳里的祖宗牌位上面,總
是“慎終追遠”四個字,這就是因為古人解釋“慎終追遠”只對孝道而言的。他們解
釋:慎其終者,是說對過去了的,死了的先人,我們要怀念他。“民德歸厚矣”,他
們解釋,如果大家都能孝順父母,孝于祖宗的話,社會風气就趨于厚道了。

    這是有問題的,意思對,但牽強附會。為什么引用曾子的這一段話講學問呢?
“慎終追遠”是什么意義?“終”就是結果,“遠”就是很遠的遠因,用現在觀念
的一句話來講就解決了,“一個人要想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欲慎其終者,
先追其遠,每件事的結果,都是由那遠因來的,這里我們可以引用佛學里的一句話: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佛家的菩薩,大致相當于中國儒家的圣人,圣人們非常重
視一件事情的動机。比如有一個朋友來約你作生意,這個動机,也就是這個初因,我
們要注意,也許是善因,也許是惡因,如果是惡因,即使叫你作董事長,將來坐牢的
也是你,那么這個因要注意了,所以菩薩是怕這個因。而“凡夫”——普通一般人畏
果,像死刑犯到執行時才后悔,這個后果來了他才怕。真要注意學問的人,對每一件
事,在有動机的時候就做好,也就是剛才說的,要有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也
就是開始就要慎重。

    有人不擇手段的創業,經常喜歡引用西方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的“不擇手段”
這句話。但是你要注意,對馬丁‧路德這句話,不要只說一半,他是說:“不擇手段,
完成最高道德。”現在把這句話攔腰一刀,砍去一半,把“不擇手段”拿去用,而不
是“完成最高道德”,這就很危險了。

    所以“慎終追遠”的意思,是說与其要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西方文化中
有一句俗話:“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也是這個道理。大家認識了這個道理,則
“民德歸厚矣”。社會道德的風气,自然都歸于厚道嚴謹。這是“學問”的道理。

                         孔子的素描

    講到這個地方,一直太嚴肅了,所以下面來個滑稽的事情。在這里,也可窺見孔
門弟子寫文章的筆法,并不呆板,是活潑生動的。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与?抑
    与之与?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
    也,其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名亢,又字子元,少孔子四十歲。孔子一生講學,尤其是周游列國回來,專
心培養后一代,教育后一代,所以學生都是年輕人。子貢是孔子弟子中最出色的一個
人物。吳越之戰,也和他有關,他為了保護自己的父母之邦——魯國,自動以國民外
交的身份到吳、越去動之以利害,而引起這場戰爭。

    這一段是說有一天子禽問子貢的話,如果把它改編作話劇,那一定是一場很滑稽、
很有趣,令人莞爾的戲。好像是子禽悄悄地扯了子貢的袖子,把他拉到門邊,避開了
孔子的視線,然后壓低嗓門輕輕的問道:“喂!子貢!我問你,我們這位老師,到了
每一個國家,都要打听人家的政治,他是想官做,還是想提供人家一點什么意見,使
這些國家富強起來?”子貢答得很妙!他說:“我們的老師是溫、良、恭、儉、讓以
得之的。老弟,夫子不是像你們這一般思想,對于一件事情總把人家推開,自己搶過
來干的。他是謙讓給人家,實在推不開了,才勉強出來自己做的。假如你認為老師是
為了求官做,也恐怕与一般人的求官、求職、求功名的路線兩樣吧?”可見他沒有作
正面的答复,只把反面的道理告訴子禽,等于對年輕后進同學的一种教育方法,這方
法是啟發式的,不作正面解答,要受教的人自己去思考判斷。

    溫、良、恭、儉、讓。現在先簡單的解釋這五個字的五种觀念。

    “溫”是絕對溫和的,用現代的語匯來講就是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
“恭”是恭敬的,也就是嚴肅的。“儉”是不浪費的。“讓”是一切都是謙讓友好的、
理性的、把自己放在最后的。上面這五個字,也可以說是五個條件。描寫了孔子的風
度、性格及他的修養。

    這五個字包含了許多,也就是中國儒家教人作為一個人,要在這五個字上作重大
的研究,多下功夫。

                         五字串通五經

    講到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就又牽涉到中國文化的全体根源。因此,我
們首先就要研究一本書——《禮記》。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寶庫。我們的“大同”思
想,就是《禮記》中《禮運》篇里的一節。要了解“大同”思想的哲學基礎,必須要
把《禮運》這一篇全盤搞清楚。所以《禮記》是我們文化的寶庫,也是過去几千年來
憲法精神的所在,里面包括了現代的學問:政治、經濟、哲學、教育、社會、科學,
什么東西都有,乃至醫藥、衛生,以及中國人過去的科學觀念,都有了。所以要了解
中國文化的根本,《禮記》是不能不研究的。豈但是《禮記》,換句話說,要了解我
們中國文化,了解孔孟思想,了解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直下來的
根本淵源,還必須了解其他“五經”。

    談到“五經”,《禮記》中有一篇《經解》,對于“五經”作總評。這怎么說法
呢?以現在的觀念來說,就是對“五經”扼要簡單的介紹:對《詩》、《書》、《易》、
《禮》、《樂》、《春秋》以一兩句話批評了。

    《經解》篇說:“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意思是,到一個地方,看社
會風气,就可知道它的文教思想。

    《經解》篇接著說:“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所謂詩的教育,就是養
成人的溫柔敦厚。講到溫、良、恭、儉、讓這個“溫”字,就得注意孔子所說詩教的
精神。(現在我們不偏向于這方面,暫時只作一參考。)

    “疏通知遠,書教也。”《書經》又叫《尚書》,是中國第一部歷史,也不止講
歷史,而是中國歷史文獻的第一部資料。現在西方人學歷史,(現在我們研究歷史的
方法,多半是由西方的觀念來的。)是鑽到歷史學的牛角尖里去了,是專門對歷史這
門學識的研究,有歷史的方法,歷史的注解,歷史對于某一個時代的影響。中國過去
的情形,學術家与文學家是不分的,學術家与哲學家也是不分的。中國人過去讀歷史
的目的,是為了懂得人生,懂得政治,懂得過去而知道領導未來,所以它要我們“疏
通知遠”。人讀了歷史,要我們通達,透徹了解世故人情,要知道遠大。這個“遠大”
的道理,我講個最近的故事來說明,有一位做外交官的朋友出國就任,我送他一副對
聯,是抄襲古人的句子:“世事正須高著服,宦情不厭少低頭。”一般人應當如此,
外交官更要善于運用它。對于世局的變化,未來的發展,要有眼光,要看得遠大。
“宦情”是做官的情態,要有人格,尤其外交官,代表了國格,代表全民的人格,要
有骨頭,站得起來,少低頭,并不討厭“少低頭”。不能將就人家,要怎樣才做得到
呢?就是懂得歷史——疏通知遠——這是《書經》的教育精神。

    “廣博易良,樂教也。”樂包括了音樂、藝術、文藝、運動等等。在我們的傳統
文化中,這些都包括在“樂”里,“易良”就是由坏變好,平易而善良。

    “箴靜精微,易教也。”《易經》的思想,是老祖宗們遺留下來的文化結晶。我
們先民在文字尚未發明時,用八卦畫圖開始記事以表達意思。什么叫箴靜呢?就是哲
學的、宗教的圣洁;“精微”則屬科學的。易經的思想是科學到哲學。融合了哲學、
科學、宗教三种精神。所以說“箴靜精微,易教也。”

    至于“恭儉庄敬,禮教也。”是人格的修養,人品的薰陶。

    “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春秋》也是孔子作的,也是歷史。什么是“屬
辭比事”呢?看懂了《春秋》這個歷史,可提供我們外交、政治,乃至其他人生方面
作為參考。因為人世上許多事情的原委、因果是沒有兩樣的,因此常有人說歷史是重
演的。這是一個哲學問題,歷史會重演嗎?不可能。真的不可能嗎?也許可能,因為
古人是人,我們也是人,中國人是人,外國人還是人,人与人之間,形態不同,原則
卻變不到那里去,所以說歷史是重演的。但是,不管歷史重演不重演,尤其中國文化
有五千年的歷史,對于作人處世,處處都有前輩的經驗。雖然古代的社會形態与我們
不同,原則卻沒有兩樣,所以讀了《春秋》,“屬辭比事”,就知識淵博,知道某一
件事情發生過,古人也曾有這樣一件事情,它的善惡、處理方法都知道,這個就叫
“比事”了,是“《春秋》教也”。

    以于五經,在《經解》中,只用几個字,就將每一部書的精華思想予以表征。拿
現在的白話文來講,這每一句話的几個字,就可以拿到好几個博士學位。“小題大作”
嘛!盡管作,從西方文化自十六世紀的文藝复興運動開始,到現在為止,一切都扯進
來,扯到最后,說明了這一點,就可以完成一篇博士論文了。但是在古人,几句話而
已。

                       善知識与惡知識

    下面還有:“故《詩》之失,愚。”老是去搞文學的人,變成讀書讀酸了的書呆
子,很討厭,那就是笨蛋。任何學問,有正反兩面,五經也如此。

    接著提到“《書》之失,誣。”所以讀歷史要注意,尤其讀中國史更要注意,因
為宋朝的歷史是元朝人編的,元朝的歷史是明朝人編的,明朝的歷史是清朝人編的,
事情相隔了這么久,而且各人的主觀、成見又不同,所以歷史上記載的人名、地名、
時間都是真的,但有時候事實不一樣,也不見得完整。為了彌補這個缺陷,還要讀歷
史的反面文章。反面文章看什么呢?看歷朝的奏議,它相當于現代報紙的社論,在當
時是大臣提出的建議和報告。為什么要提出建議報告?可見所提的事出了毛病,否則
就沒有建議了。宋朝王荊公——王安石就說過懶得讀《春秋》,認為那是一本爛帳簿,
這也是認為“《書》之失,誣”的觀念。這點是我們研讀歷史要注意的。

    “《樂》之失,奢。”光是講藝術等等,又容易使社會風气變得太奢靡了。

    “《易》之失,賊。”一個人如果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手掐八卦,未卜先知,
別人還沒有動,他就知道了一切,這樣好嗎?坏得很!“察見淵魚者不祥”。如果沒
有基本道德修養,此人就鬼頭鬼腦,花樣層出了。所以學《易》能“上通天文,下通
地理。”固然很重要,但“作人”更重要,如果作人沒有作好,坏人的知識愈多,做
坏事的本領越大,于是就“《易》之失,賊”了。

    “《禮》之失,煩。”禮很重要,過分講禮就討厭死了,等于說我們全照醫學理
論,兩手就不敢摸面包。全听律師的話,連路都不敢走,動輒犯法。你要搞禮法,那
煩透了。所以“禮”要恰到好處。

    “《春秋》之失,亂。”懂了歷史的春秋大義以后,固然是好,有時候讀了歷史
又有問題,好像一個人不研究軍事哲學,則這個人作為一個健全的國民不成問題,等
到研究了軍事哲學以后,相反的,他又容易闖亂。不會武術的人,最后可以壽終正寢;
會了武術,反而不得好死,是一樣的道理。

    《經解》對五經的批評,正面反面都講了。下面一段,就是告訴我們,五經的修
養,要做到溫柔敦厚而不愚。這樣的人,才能愛任何一個人,愛任何一個朋友。所謂
敦厚,對別人的缺點,容易包涵,容易原諒,對別人的過錯,能慢慢的感化他,可是
他并不是一個迂夫子,那么才是“深于詩者也”,這樣才算是詩的教育。以下《書》、
《易》、《禮》、《樂》、《春秋》,都是如此。現在我們再回到《論語》上來。

    子貢所講孔子的溫、良、恭、儉、讓,是講孔子的修養,是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
之大成,他有了這樣高深的修養,所以他的目的,就是我國古代的“淑世主義”,他
具有救世救人的思想,也就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他的千秋大業。千秋大業就是學問思
想,千秋事業在當時是很寂寞的,例如孔子、老子、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等等,
在當時并未受人重視,可是德及万世,名震千古。孔子這种千秋事業是要集中國文化、
思想、精神之大成,認清楚自己的任務,犧牲現實的榮華,才能夠做到。所以子貢對
子禽說,你問到老師究竟為什么來著?你看看老師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你一定要認為
他對政治有野心,有要求的話,恐怕他所要求的,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

    經過了這一段有趣味的問答,下面一段的問題就來了。

                       老鼠生儿的孝道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
    謂孝矣。

    講到這里,我們要向前輩的某些儒者、理學家、讀書人告個罪了,他們的解釋,
又是錯誤的。他們說看一個人,他父母還在的時候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時候看他
的行為,三年當中,沒有改變他父母所走的路線,這個人就叫作孝子了。問題來了,
假使父母行為不端,以竊盜為生,儿子不想當小偷,有反感,可是為了孝道,就不能
不當三年小偷去。這樣,問題不就來了?如果遇到坏人的話,明明知道錯,可推說:
“孔子說的呀!圣人說的呀!為了作孝子,也只好做錯三年呀!”這叫圣人嗎?照這
樣講,我就叫它是老鼠生儿的孝道哲學。為什么呢?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
鼠生儿打地洞。”通嗎?不通!這些問題,都出在過去的誤解。當然,宋儒并不一定
完全錯,但像這种錯的地方,我們要注意。所以古人說,讀書要頂門上另有一只眼。
中國宗教里有的神像,多一只眼睛,名為智慧眼。我們要用宗教家所謂的智慧之眼去
看,就很容易了解了。

    “父在觀其志”的這個“志”,古人的文字“志”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
想、態度。我們都曾經作過儿子,都有這樣的經驗:當父親、師長的面前,听到教訓
吩咐,口口聲聲稱“是”,但背過身來,卻對著同學、朋友,做一個鬼臉,表示不听。
所以“父在觀其志”這話,是說當父母在面前的時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
前,背著父母的時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誠誠懇懇,非常老實,說不
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要作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內,無改于父之道,
說得到做得到,經過三年這么久的時間,感情沒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貫作法,這就
是孝子。
作者: tracylin2002hk    时间: 2010-3-8 16:02
無所适從的禮俗

    下面講做學問的態度。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為什么講學問講到禮?這個禮,剛才提到了《禮記》。講到禮,感慨良深!我們
知道,中國人都自稱“禮義之邦”,現在很成問題。几十年前,遇到人打恭,后來慢
慢改成鞠躬,后來再加上一點軍事化的,將手舉起掌近于眉,十五度的半鞠躬,以后
改成兩方面握手,又變成現在的點一個頭,后來又變成翹一個下巴。現在我們中國人,
見面施禮的動作,不知道是哪一套了。所以說,講到文化,感慨良深。

    文化表現在形態上,常有四樣大類:“衣、冠、文、物”。我們在日本都還看得
到,日本人平常也穿西裝,但是遇到皇室的重大典禮,還是穿自己制定的民族禮服。
過去執政党在抗戰以前,擬過一個關于“衣、冠、文、物”的文件草案,對國民的衣
服,都有了規定,后來因抗戰軍興,沒有實行。

    現在我們在禮儀方面,看見了人,剛說的五套禮貌都要來的,再加上在飛机場,
還有抱一下,貼個臉的,真可謂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又看結婚禮儀,過去拜天地,拜
父母,后來改成文明結婚,新娘穿白衣服,這是我們過去的孝服;還有男儐相,拉紗
的花童,這叫“文明結婚”。再下來,法律問題,寫一張婚約,蓋兩個章,還加上証
人,大有為离婚作准備的味道,現在更簡單了,跟外國人結婚的,外國人穿上那种日
本式的木拖板,就去結婚了。到法院公証處看看,什么怪樣子的都有。

    喪事上更看出來了,軍樂隊、西樂隊、鑼鼓隊、笙簫隊、和尚、道士,集古今中
外之大成,出殯行列,什么都有,不倫不類。所以講這個禮儀,我們大家要注意,為
自己的國家建立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大家要起來做具体的研究。

    此外,《論語》上的“禮”是社會秩序的禮,個人的禮。曾有一個學生給我的信
上稱“南老師”,我對他說,不知道你究竟寫信給誰,因為我的孩子也在教書,也是
“南老師”,你既不照中國禮法稱名,也可照西洋規矩稱“親愛的某某”,只來一個
“南老師”,“南”是姓氏,是通稱;名是特稱。在我們中國的禮貌,有事寫信用通
稱,呼姓是不禮貌的。更滑稽的是他自稱“愚生某某”。這個“愚”,本來是平輩稍
長或長輩自成的謙詞,“愚兄”、“愚叔”、“愚舅”等等。而他來個“愚生”,就
不知道到底誰是誰的學生了。這是一般人看不起中國文化,不加以注意,所發生的許
多問題之一。信不會寫,禮貌不懂,不知道進退應對,不曉得席位尊卑。現代坐沙發,
坐汽車,西方物質文明產品的使用,西方人也還是有西方人的禮貌、西方人的規矩,
尤其學外交的人不能不懂。而現在年輕人常弄錯,所以我們自稱“文章華國,詩禮傳
家。”反省起來,是很難過的,非常沉痛的;為了國家民族,這些地方是要注意的。

    再講到有子的話“禮之用,和為貴。”這等于禮的哲學。禮是干什么的?是中和
作用,說大一點就是和平。這也就是禮的思想。人与人之間會有偏差的,事与事之間
彼此有矛盾;中和這個矛盾,調整這個偏差,就靠禮。那么法律也就是禮的作用,法
律的原則之下,理國乃至辦事的細則,就是禮的作用。假如沒有禮,社會就沒有秩序,
這怎么行?所以人与人之間要禮,事与事之間要禮,而禮的作用,“和為貴”,就是
調整均衡。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中國文化中稱先王,不是指那一個皇帝是先
王,“先王”這兩個字,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傳統文化”、“中國文化”的意思。所
謂“王者望也”、“王者用也”這些注解以外,我們了解“先王”兩字的精神,就代
表列祖列宗。所以中國文化的先王之道“斯為美矣”,最了不起的,我們人文文化的
建立比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國家都更早。“小大由之”,無論大事小事,都要由禮
的精神來處理,失去了禮的精神就不行,一定出毛病。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是講相當矛盾的道理。
我們經常看到“矯枉過正”四個字,“枉”是歪了,看見事物歪了,必須要矯正它;
矯正得過分了,又是歪了。換句話說,不是向這邊歪,就是向那邊歪。總之“過正”
就是歪。禮也是這樣,要中和,過分的調節也不好。一個青年一點不懂禮貌固然不對,
但他一天到晚都講禮貌,太多禮了,人家就要誤會他拍馬屁,所以“知和而和”,對
一件事,了解了它的中和之道,而去中和、去調整它。但過分的調整就錯了,“不以
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所以禮義的基本精神,是調節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但
是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調整。

                   上帝的外婆是誰

    要研究中國文化,孔子所編的《禮記》是不能不看的。它是我國傳統文化初期包
羅万象的著作。以現代學術來講,包括了哲學、政治、軍事、經濟、衛生、醫學等各
方面的學問。當然,是原則,不像現在分得那么細。所以《禮記》這部書,并不是只
講禮貌,我們的禮節禮貌,只是禮的一种表現而已。中國文化的“禮”字,拿西方文
化來講,就是哲學。哲學大致可分兩個范圍,以中國道理來講,一個是形而上的,一
個是形而下的。所謂形而下的,是宇宙万有一切學問,都包括在內;形而上的,在中
國人叫作“道”,在儒家思想叫“天”,“天道”也就是“本体論”。形而下的,在
西方哲學,就是“知識論”、“人生的价值論”。西方哲學大概是這樣分類的。“形
而上”這個名稱,來自《易經》,日本人翻譯希腊哲學時,借用了《易經》上孔子所
說的這個名詞——“形而上者謂之道”。

    什么是“形而上”?就是宇宙來源的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有男或是先
有女?究竟這個宇宙万有是誰創造的?宗教家說是一位主宰創造的。哲學家就問這個
主宰是哪里來的?創造主宰的又是誰?假使創造主宰的是主宰的媽媽,那么主宰的外
婆又是誰?哲學家是一路追到底的。討論這形而上的道,就是“本体論”。“形而下”
是講宇宙万有形成以后的各种現象和各种知識。西方“本体論”的探討,最早發源于
希腊,也已經兩三千年了。當時大概又分作兩派,一派是唯物思想,一派是唯心思想。
這個唯心与中國固有文化所講的唯心,又不相同。講到哲學,這個基本上的思想來源
問題,首先要認識清楚,以免混淆。

    后來哲學家認為:人為什么會知道宇宙的來源?是靠知識來的,靠思想來的,那
么,思想的本身是不是靠得住?就先要研究了。于是產生了知識論。假使思想的本身
都靠不住,那么用思想所了解的“宇宙的本來”,也是不完整的。這就是哲學的范圍
了。一直經歷了上下几千年的這一學術,中國人根据日本人的翻譯,叫它為“哲學”。

    另外一部分是“人生哲學”——研究人的价值問題。

    在西方哲學家看來,中國人沒有哲學,至少過去中國沒有像西方人一樣,追究宇
宙的本体。像我們現在看到的,西方文化這個系統是很嚴謹的,他們的哲學思想最初
是宗教,宗教只教人信,而且是專制強權,絕不容許你怀疑。你想知道上帝怎么來的,
但是你不能問,只要“信”就得救。哲學家說,你要我信可以,不過你要把那個幕拉
開給我看看,我看到了以后,絕對信!這是哲學精神。

    后來,因為哲學的發展,又形成了科學,科學家更進一步說,光看一下還是不行,
我要摸到以后,我才相信的确有這個東西。所以由宗教而哲學,而科學,是今日西方
文化發展的步驟。

    中國人真的沒有哲學嗎?有!所有哲學是“人生哲學”。只講作人倫理的道德,
講作人應該怎樣。西方人認為我們沒有哲學,過去我國的一些學者也跟著人家這樣講,
是不對的。事實上,中國哲學思想,都包括在《禮記》、《易經》等書里面,而且最
多了,不過須要大家努力整理。我國學者,在這几十年來,所整理出來的哲學思想,
還是不夠的,太不夠了!而且有所偏。這還要我們自己溫故知新,多向這方面努力。

    現在,我們講的重點:“禮”不光是禮貌、禮節,而且包括了形而上的哲學,和
形而下人生上的一切運用。因此,下面就接到這一節了。

                   《三國演義》的幕后功勞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复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
    失其親,亦可宗也。

    “信近于義,言可复也。”為什么中國文化提倡“仁、義、禮、智、信”?“信”
有什么好處?為什么教人建立“信”?因“信近于義”,義者相宜也。這“義”字上
表現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我們要注意“仁義”兩字,“仁”字,凡是博愛、慈愛都叫
“仁”,世界各國文化,都有“仁”的同義字;但中國的“義”字,英文、法文、德
文,任何一國文字中都沒有同義的字。只有中國文化中才有的。這個“義”字,有兩
個解釋,儒家孔門的解釋講:“義者宜也”。恰到好處謂之宜,就是禮的中和作用,
如“時宜”就是這個意思。另外一個解釋,就是墨子的精神——“俠義”,所謂“路
見不平,拔刀相助”。中國人有這個性格,為朋友可以賣命,我們中國人這种性格,
有時候比儒家的影響還要大,為了朋友,認為這條命該送給你,沒有關系,幫你的忙
給了你,其他民族也有這种精神,可是沒有這种定義。我們有這种文化,而且過去中
下層社會普遍存在。這很重要,尤其一個國家在變亂的時候更明顯,在抗戰期間就看
到,老百姓為國家民族犧牲的精神,非常偉大,就是中國文化的表現。有人說這是儒
家孔孟思想影響的,并不盡然,其實是《三國演義》等等几部小說教出來的。所以中
華民族能夠有忠義之气,這是我們民族的特性,特別的長處,所以我們負責教育的,
要留意這類問題。

    這里“信近于義”的“義”,与墨子的“義”字,有相同之處。人為什么守信?
答應的話,一定做到。所以我們歷史上有著名“季布一諾千金”的故事。《論語》中
的子路也是這樣的人。“言可复也”,守信的人,不可講空話,因為“言可复也”,
講了話必須恢复。什么是“恢复”?就是講了的話要“兌現”。

    “恭近于禮,遠恥辱也。”禮貌的當中要恭敬。所謂恭,就是內心對事情的庄重
認真,并不是看見人敬禮就是恭;雖然不敬禮,當朋友有困難的時候,那种無限關心
的神態,不說出來就知道。所以人恭敬不恭敬,表面態度雖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內心
的事。因此恭敬就是禮。人与人為什么要恭敬?“遠恥辱也”,免得招來無謂的恥辱。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因就是動机,中國文化:親親、仁民、愛物。“因不失
其親”,意思是人絕對無私是做不到的。(這個問題,將來會討論到,中國文化中兩
個觀念是由道家出來的,一個是大公無私,一個是絕對自私,兩种极端思想,對我們
而言都做不到的。而儒家則主張有限的自私。)舉個例子,如果大家沒有衣服穿,我
弄到了一件,先給我的父親穿,父親穿了給我穿,等自己多一件時,再給別人穿。助
人的心行,由近而遠,漸漸擴及他人。“亦可宗”,像這個樣子,也可以宗仰。

    這些都是講做學問的態度。然后再引用孔子的話: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說明學問的道理,并不是只讀死書,而是注重現實人生中的作人處世。孔子說生
活不要太奢侈,“食無求飽”,尤其在艱難困苦中,不要有過分的、滿足奢侈的要求。
与《鄉党篇》孔子自己生活的態度、作人的標准是相通的。“居無求安”,住的地方,
只要适當,能安貧樂道,不要貪求過分的安逸,貪求過分的享受。這兩句話的意義,
是不求物質生活的享受,而重視精神生命的升華。“敏于事而慎于言”,包括了一切
責任、一切應該做的事,要敏捷——馬上做。“慎于言”,不能亂說話。“就有道而
正焉”,這個“道”就是指學問、修養。那么哪里叫“有道”呢?古人的書本,書本
上就是“有道”,從書本上去修正作人做事的道理,這個樣子就叫作好學。可見《學
而》一篇,并不是說讀書就是學問,前后好几處,都是這樣証明的。

                       多才多藝的子貢

    接下來講子貢。我們特別留心這個人,上面也曾提到過,子貢在孔門弟子中,不
但是學問家,也是外交家、政治家,以現代觀念來講,也是工商界的鉅子。

    讀司馬遷的《史記》,就可以看見一篇東西——《貨殖列傳》,《史記》這部書,
在中國歷史文化上,有了不起的价值。《貨殖列傳》就是講商業家,講社會工商經濟
發展的情形。中國文化在過去始終是輕商的,所謂士、農、工、商,商人的階級,列
在四民之末,為社會所輕視,而司馬遷特別提出商來,寫了這篇創作。以后中國的歷
史,才有《貨殖列傳》的精神,順便也記載一般經商者的事。司馬遷當時寫《貨殖列
傳》的動机,是認為工商社會的發展,是關系國家政治的命脈,不能不注意,可是當
時不能如此明顯提倡,所以他寫了《貨殖列傳》。其中還包涵許多褒貶的微詞。

    司馬遷有很多東西是創作,像他又寫了《游俠列傳》。在過去,人們認為游俠這
一批人,作奸犯科——“老子拳頭大”,就是那么回事。司馬遷卻特別寫了《游俠列
傳》,他認為這些人在社會落伍的時候、動亂的時候,道德、道理、人情、法律都沒
有辦法的時候,只有“老子拳頭大!”一伸胳膊則沒有事了,才可解決問題,所以他
覺得這种精神,非常可取,就寫了《游俠列傳》。

    《史記》這部書,研究起來很有趣,中國文化的許多精神,司馬遷都在《史記》
上點出來了。

    我們講子貢,牽涉到《史記》,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特別提到子貢這個人,
非常了不起,乃至強調地說,孔子的學說思想,后來能夠流傳下來,端賴他的出力。

    現在講到學問的修養,提到子貢一段非常重要的話: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
    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其斯之謂与!子曰:賜也,始可与言詩已矣!告諸往而
    知來者。

    這一段很值得注意的。以前一直講學問,這一段則是描寫有一天子貢問孔子的故
事。有如電視上的一個短劇。

    子貢說,老師!人窮了,倒楣了,還是不諂媚,不拍馬屁,不低頭;發財了,得
意了,還能夠對人不驕傲,何如?這個“何如?”若演起戲來,導演一定教演員作得
意狀。子貢這個時候,似乎認為自己學問修養做到這個地步已經很不錯,很有心得了,
心里在想一定可以得到老師的欣賞,給一個一百分,至少九十分,所以他這“何如”
用白話來說是:“老師!你看看我怎么樣?”那种自肯的味道,完全在這“何如”兩
個字上表現出來了。

    我們都常听說“得意忘形”,但是,据我個人几十年的人生經驗,還要再加上一
句話——“失意忘形”。有人本來蠻好的,當他發財、得意的時候,事情都處理得很
得當,見人也彬彬有禮;但是一旦失意之后,就連人也不愿見,一副討厭相,自卑感,
种种的煩惱都來了,人完全變了——失意忘形。所以我就体會到孟子講的:“富貴不
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個人做學問,只要做到“貧賤不能移”一句話
——能夠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所謂“唯大英雄能本色”,無論怎么樣得意也是
那個樣子,失意也是那個樣子,到沒有衣服穿,餓肚子仍是那個樣子,這是最高修養,
達到這步修養太難了。所以子貢講的“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确是不容易,很難得。
可是孔子并沒有給他九十分,只是“可也”而已。下面還有一個“但是”,但是什么?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你做到窮了,失意了不向人低頭,不拍馬屁,認為
自己就是那么大,看不起人,其實滿肚子的不夠;或者你覺得某人好,自己差了,這
樣還是有一种与人比較的心理,敵視心理,所以修養還是不夠的。同樣的道理,你到
了富而不驕,待人以禮,因為你覺得自己有錢有地位,非得以這种態度待人不可,這
也不對,仍舊有优越感。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平凡,在任何位置上,在任何環境中,就
是那么平實,那么平凡,才是對的。所以孔子告訴子貢,像你所說的那樣,只是及格
而已,還應該進一步,做到“貧而樂,富而好禮。”安貧樂道。安貧就非常難,孔子
在下面就有“君子,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的話。所以有些朋友很
了不起,很清高,聊天時常常問起:“你看我這個人怎么樣?”我說:“我個人不完
全同意你,你是很清高,不過有一點苟求清高。”一個人是應該清高的,但有人是苟
求清高,或者為了標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犧牲。那就大可不必,這就不平凡,
不平凡不是真涵養的精神。因此孔子告訴子貢,要安貧樂道,要平實,他說僅是做到
不驕傲,不算好,還要進一步做到好禮,尊重別人和愛人。

    富而好禮的方面,我們与工商界人士接触就看得出來,社會上的有錢人,有的非
常討厭,不學無術,一開口庸俗不堪,所以富有不一定好禮。好禮不一定僅僅講禮貌,
而是在學問作人各方面隨時虛心求進。假如一個真正富有的人,能夠不斷追求學問,
不斷講究作人做事的道理,實在了不起。有的人事業成功了以后,往往親朋間脫离了
關系,這是遺憾的事。

    講到這里,再看下去,知道子貢是服了老師,孔子是了不起的,所以子貢提出了
一句話來說:“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与!”這個詩是古代的詩,
誰作的呢?前輩古人作的,當時流傳很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八個字是引
用古詩里的原句。這詩是講做玉石的方法,如花蓮的玉石,最初是桌面大的一塊石頭,
買來以后,先將它剖開,里面也許能有几百個戒指面,也許只有十個八個也說不定。
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鋸子弄開石頭叫剖,也就是切;找到了玉,又用銼子把石頭的部
分銼去,就是第二步手術叫磋;玉磋出來了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
雞心型、手鐲型等一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然后又加上磨光,使這玉發出美麗奪
目的光彩來,就是磨。切、磋、琢、磨,這就是譬喻教育。一個人天生下來,要接受
教育,要慢慢從人生的經驗中,体會過來,學問進一步,工夫就越細,越到了后來,
學問就越難,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与!”這句話大有推崇孔子的意
思,好像說:“做學問還要像玉一樣地切磋琢磨,我懂了。”那么孔子答复他了,子
曰:“賜也,始可与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賜是子貢的名字,孔子說你懂得
這個道理,現在可以開始讀書了,也可以開始讀詩了,因為我剛剛提示了你一個道理,
你自己就能夠另外推演出別的道理來。這表示了一個人的天分高,拿現在的教育來說,
是教了一個原則,其他就可以自己類推了。

                           詩的人生

    不過這句話研究起來有一個問題,是詩的問題。我們知道中國文化,在文學的境
界上,有一個演變發展的程序,大体的情形,是所謂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小
說,到了清朝,我認為是對聯,尤其像中興名將曾國藩、左宗棠這班人把對聯發展到
了最高點。我們中國几千年文學形態的演變,大概是如此。

    今天中午有位學者,談到很多人寫作的東西,他說過去看了一些作品,馬馬虎虎
過得去,還不注意。現在看一些作品可難了。他這話是真的。有些人有文學家的天才,
隨便寫几句,從筆調上一看,就知道他在文學上一定會有成就;也有的人力學一輩子,
也不能變成文學家。雖然寫文章寫得蠻好,但是他到不了那個程度,怎么下工夫都無
法突破他們自己的那一個极限,他的文章始終只是一個科學家的文章。所以看科學的
書,沒有辦法看得有趣味。我曾經對學生說,你教化學的,如配合文學手法來教,會
比較成功。科學本身很枯燥,所以最好把它講得有趣味,比如對一個公式,先不要講
公式,講別的有趣的;最后再說明這個有趣的事,跟某一公式的原理是一樣的,听的
人就可以貫通。結果有几個學生用這個方法教,的确很成功。但現在中國文學正在劇
變當中,還找不出一個法則來。

    至于詩,過去我們讀書,沒有人不是在小學(不是現代的小學)就開始學詩的。
每一個人都會作詩,不過是不是一個詩人,是另一個問題。有人問為什么我們對詩的
教育這樣重視,這是個大問題。下面第二篇《為政》里就有一個要點,說明這個道理。
一般人通常認為,作詩就是無病呻吟,變成詩匠。從前也有人打趣這种詩,所謂“關
門閉戶掩柴扉”,關門就是閉戶,閉戶也是關門,掩柴扉還是關門。平仄很對,韻腳
也對,但是把它湊攏來,一點道理都沒有。這就是無病呻吟,這樣的文學,實在有問
題,都變成“關門閉戶掩柴扉”了。過去還有一個笑話,在几十年前,有一种所謂
“廁所文學”。在江南一帶,像茶館等公共場所的牆上,亂七八糟的字句,寫得很多。
這些字句,無以名之,有人就稱它為“廁所文學”。有人看了這些文字,實在看不下
去了,也寫了一首詩,這首詩也代表了中國文化中文學的末流。原句是:“從來未識
詩人面,今識詩人丈八長,不是詩人長丈八,如何放屁在高牆?”這是當時批評“廁
所文學”的滑稽之作,像這類衰敗的情形,我們現在看來很平常,但當時卻很嚴重。
所以當年國父不得不提倡革命。那時文學、文化的問題,是非常嚴重。那些無病呻吟
的詩,衰敗的東西太多了!像這一類含義的笑話,實在太多。所以后來“五四運動”
的時候,要打倒舊文化,固然打錯了,可是這個錯誤的實在,也不能完全由當時動手
打的人擔負起來。這個錯誤是在那個時代,歷史的包袱給他們的壓力而造成的。

    這里孔子對子貢說的話,點出了“詩”的道理是什么,作詩學詩的人,并不光是
想當一個詩人,否則當詩人就要被罵“如何放屁在高牆”。所以詩的目的,并不是專
搞文學,其中所含的道理非常重要。關于詩的文化,孔子在下一篇說了,在這里他告
訴子貢,讀了詩,并不是教你變成一個酸溜溜的書呆子,一定要“告諸往而知來者”。
豈但作詩,我們讀歷史也是一樣,我們為什么讀歷史?現在大學里的歷史系、歷史研
究所的研讀歷史,雖然拿到好成績,但對作人做事,一點用處都沒有。我們中國人過
去讀歷史,主張要學以致用,它的精神就是“告諸往而知來者”,懂了過去就要知道
未來,這也就是詩的精神。

    到了最后,是這一篇的結論了。大家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來,《論語》第一篇《學
而》篇的開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
君子乎?”你看這一篇文章又是怎么作結論?恰恰好頭尾相顧。最后一句怎么說呢?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這是《學而》這一篇的精神所系。他說一個人不怕人家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
了解別人。這就歸結了那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大概人們都有的一個通
病,就是總覺得自己了不起,往往我們說錯一句話,臉紅了;但三秒鐘以后,臉不紅
了,自己馬上在心里頭找出很多的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錯誤,認為自己完全對,再過個
把鐘頭,越看自己越對。人,就是這樣,所以人總怪人家不了解自己,而對于自己是
不是了解別人這個問題,就不去考慮了。所以《學而》這一篇的宗旨,最后的一點,
以本篇第一節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為重點。這個結論的重點就是你為什
么在心中怨恨?不要怕人家不了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別人。于是這一篇作學
問的目的,到這里得到結論,整個結束。

中文圖書(SD)掃校 下一篇 回目錄
作者: 羊羊的妈咪    时间: 2010-3-9 17:13
谢谢分享。我刚买了南老的论语别裁,正在潜心拜读
作者: 比乐师忧    时间: 2010-3-9 19:58
好东西,学习了!
作者: fenflying    时间: 2010-3-17 19:53
两年前买过,匆匆看了一遍,但现在都没什么印象了。
有空要再看一遍,确实不错。
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