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转贴]连续一小时读经与连续三小时读经的不同效果 [打印本页]

作者: 春花    时间: 2010-2-8 21:25
标题: [转贴]连续一小时读经与连续三小时读经的不同效果
连续一小时读经与连续三小时读经的不同效果


某义塾  王老师(secretgarden114编辑:删去私塾名称和老师名字)


很少有家长让孩子在家连续读经一小时,常常担心孩子太辛苦而把一小时分成几次完成。就是坚持了一小时读书,也是说说闹闹,边喝喝水,边吃吃东西。更不要说让孩子连续读三个小时的书了。如此,读经的效果虽明显,但很浅薄。
故此,我分析一下连续一小时读经与连续三小时读经的不同效果给大家。
所谓连续读经,就是不间断的读经。连续读经一小时可以训练一个孩子心智上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左脑的能力,比如孩子会很聪明,能说善辩,记忆力可以提高普通孩子的两到三倍。但对孩子的心性上的提升几乎没有太大帮助,比如承受力,内在的敏感,高度的记忆力(比如一目十行),对生命的感悟力也很难出来。这就需要用连续读经三小时的方式来训练。
连续三小时读经真的可以在心性上提升孩子的进步吗?我分析一下连续三小时的读经的心态变化过程。
一个人(不管大人孩子)最初在三个小时的连续读经中,会经历三个阶段,一开始是心智运用阶段,这个阶段开始有30分钟到一小时不等,此时头脑清醒,思维活跃,但并不安分。这一个阶段的读经记忆表面效果最好,也不痛苦。但过了30分钟到一小时后,大脑会进入一个疲倦期,这个疲倦期大约也是30分钟到一小时不等。在疲倦期里,大脑因为疲倦,读经会昏昏沉沉,点字会出错,声音也会含糊不清。在这个阶段里,人体会有一种保护大脑的系统,这个系统会本能的要关闭大脑,就是心智层面的活动。但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心智层面的活动会完全关闭,如果你还继续读下去,人体就会调动更深层的系统力量来支持你的读经,西方人说这是潜意识的力量,灵修家会说这是灵魂的力量,也可以说这是比较接近佛家说的自性力量。在这个状态下的读书,会越来越舒服,身体有轻安的感觉,读一个半小时书好像二十分钟就结束了一样,这大概就是所说的右脑力量吧!
长期练习连续三小时读书,会使开始时的心智活动力越来越短,进入自性的力量越来越快,接近佛家说的入定,这个状态可以称为读书的愉悦期。
大多数家长会担心大脑的疲倦会让孩子的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其实如果只在大脑的疲倦期停止读经,反而会助长孩子对身体的依赖,会拉长在心智层面的活动时间,造就思辨能力过强而在未来过早的衰老,到了20多岁后,再想开发内在的潜能反不如单纯无知的人容易了。
人体一旦习惯使用深层的力量,反复练习,就会使人的行为举止趋向于自动,处于本能,这种力量在自我愿力和发心的作用下自动工作,准确性反而很高,人的性格呈现单纯无欲,这是一种有高度情商的状态。
其实佛家的禅坐也是如此,也要克服一个身障的阶段,这个阶段冲过去了才是入定的开始。冥想、呼吸、念佛都是开始对心智的控制,将心智控制在愿力和发心中,但如没有克服身体的障碍,想进入一个佛道的境界是不可能的。
在长跑训练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开始是心脏会紧张,以至于呼吸困难,头脑一片空白,但经过一段训练后,有的运动员会体会到心脏忽然象打开一样,血液流速自然能加快,呼吸很快感到顺畅了。这个关一过,就会进入一个全新的状态。
所以,我们知道很多国学大家每天以读书为乐,都在七八个小时以上,而且身体很好,心灵敏感,思想单纯,智慧超群。他们小时候的训练不是现在的孩子所能体会到的。我们让孩子经历苦行的阶段不是为了未来记住它,而是要消磨掉它。消磨苦的最好的方式是超越,而不是停留在苦中。



[ 本帖最后由 secretgarden114 于 2010-2-11 20:10 编辑 ]
作者: hmxxjs    时间: 2010-2-8 22:33
这个说得好像是分析,请问有实践吗?
作者: 春花    时间: 2010-2-9 20:19
回复楼上:

王武东老师是个很重实践的人,他说的话都是实践出来的。
这篇文章转自这里:
(鸟按:链接地址,请发短信向帖主索取)

您可以看看下面的评论,家长问到了很多问题,或许就能解答您的疑惑。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2-10 03:56 编辑 ]
作者: 春花    时间: 2010-2-9 20:21
我自己几年来基本是保证每天连续读三个小时以上的,确实感觉特别好,不知道这算不算实践?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10 03:59
很高兴看到这样的实例,有时间的话,一定前来学习,请不吝赐教。
作者: 洞庭烟雨    时间: 2010-2-10 10:22
凡事不可一概而论,悟道各自有方法,没有一定之规,王武东老师有实践,这个的确不假,而历来还有诸多实践,也可以提出反证,还是中庸最好,我们不要反对来反对去的,拿自己的一管之见影响别人,做自己的就好,别想去弄别人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2-10 10:56
关于这个帖,本栏曾经有过讨论: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 ... A7%B9%FB&page=1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2-10 12:21
如果有人修过佛家的“打佛七”,10天百万声佛号的闭关,或者更精进的修行过“般舟三昧”,读王武东老师的这篇,应该会觉得三小时连续读经,小儿科嘛。这些都是一些挑战生理极限的方法,俺以前玩过一些 ~~~

所以,如果由于信仰,成人自己愿意这么苦行,我尊重之。又如果您是佛教化家庭,觉得这么教育孩子才是最正确的,我亦尊重之。

一般家庭,连续三小时读经用于孩子嘛,慎重,弄得不好弊端很大。再说,佛家修炼体系庞大,法门无量,为何?就是为了适应不同根器的人,因材施教,所以不可一概而论。网络上任何分享,我们都可以虚心参考,但切忌头脑发热,刻舟求剑,盲目从之。特别你的实验对象是孩子的时候,需要慎重再慎重。

套一句王教授的名言,我很喜欢:你要赞美它,需要了解它;你要反对它,也需要了解它。
作者: 春花    时间: 2010-2-10 20:48
首先感谢鸟儿及果行的讨论,其次是很抱歉,因为来本论坛的时间不长,不知道以前已经讨论过这个帖子。

下面回复二位如下:

我自己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也喜欢看一些佛经,最愿意读的还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也就是四书了,比较痴迷《孟子》,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我是利用上班的时间读这些经典的,因为近几年工作不忙,所以我都把工作放在下午,上午上班后,泡一杯茶,放两颗枣,呵呵,就开始读经,大概从八点一直读到十一点半左右,中间喝喝茶,润润嗓子,很快地一上午就过去了,也没什么压力,也不想是什么意思,就这样呆呆地读,很舒服,何难之有?只要不强求理解,一点困难都没有,至于小孩子怎样,我虽没有太长期的经验,可是我儿子在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刚接触经典时,就让他们在二十天内把《论语》背的烂熟,那二十天每天怎么也得八小时以上,儿子不但没有压迫感,我还记得在背到颜渊第十二的时候,我正在上班,儿子给我打电话说:妈妈这篇真好。我在电话里仿佛感觉到儿子的手舞足蹈,现在我的两个儿子都高三了,老二因为物理竞赛已经提前保送清华大学了,在家闲着的这段时间,他就背《孟子》,从2009年11月中旬开始,到现在还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他已经背诵到最后一章,春节前肯定背完,这中间他还背了《英文名著选》二十多篇,每天他是从早背到晚的,他背《孟子》那叫一个熟练,每章连念带背都在120遍以上,背得行云流水,嘴像踹豆一样,我并没有逼他,只是不断地鼓励,我真的看到了儿子的那种深度的幸福感,小孩子是不会装的。

这种简单的教育,不是佛家的苦修苦行,往往是大人的主观感受,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周围没有任何诱惑,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玩具,抛开一切让他满足的低级趣味,只有青山绿水,只有几本经书,你试试他会怎样?你觉得这样的孩子可怜吗?你觉得这样的孩子会变呆吗?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0-2-10 20:58 编辑 ]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2-10 21:51
原帖由 春花 于 2010-2-8 21:25 发表
他们小时候的训练不是现在的孩子所能体会到的。我们让孩子经历苦行的阶段不是为了未来记住它,而是要消磨掉它。


我说的苦行来源以上这句。王武东老师是一位我很敬佩的老师,他不会夸大到这种读经法只有乐,没有苦,他对这种读法的描述很实在。

[ 本帖最后由 果行育德 于 2010-2-10 22:22 编辑 ]
作者: 春花    时间: 2010-2-11 07:49
标题: 回复 #6 洞庭烟雨 的帖子
凡事不可一概而论,悟道各自有方法,
======================
这句话很对,但是是针对“事”的,“事”有多端,不可一概而论,所以悟“道“各自有方法,那个”道“”理“是不是殊途同归的呢?

没有一定之规,王武东老师有实践,这个的确不假,而历来还有诸多实践,也可以提出反证
======================================================
我觉着这句话特别好,只要做”事“,一定会顾此失彼、挂一漏万,孟子说:”君子智不遍物,急先务也。“《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还是中庸最好,我们不要反对来反对去的,拿自己的一管之见影响别人,做自己的就好,别想去弄别人
=============================================================
这几句话我不太赞同,中庸的意思也不是马马虎虎,各打五十大板,谁也不赞成谁也不反对,我读《中庸》的感觉是:内心有极度的诚恳,择善固执,内心有主儿,做事的恰如其分。
我也只是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没有想拿自己的一管之见影响别人,”做自己的就好,别想去弄别人“这话从何谈起?我自问能力有限,从来也没有想过去弄别人呐,呵呵,见笑了。
作者: 春花    时间: 2010-2-11 07:52
标题: 回复 #10 果行育德 的帖子
他不会夸大到这种读经法只有乐,没有苦,他对这种读法的描述很实在
============================================
那么希望您也不要夸大到这种读经只有苦,没有乐,希望您也要实实在在地描述。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0-2-11 07:54 编辑 ]
作者: 悠云漫    时间: 2010-2-11 09:59
呵呵,长见识了,学习了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2-11 10:58
唉,又要澄清一下喽 ,在8楼,俺是针对王武东老师的读经法提出的个人看法,不针对任何个人。其中涉及到“苦行”一词,是王老师自己提出来的,而木木在9楼说“这种简单的教育,不是佛家的苦修苦行,往往是大人的主观感受”。为避免误会,10楼是俺对8楼“苦行”这个词的做了进一步解释。

12楼木木对果行云:那么希望您也不要夸大到这种读经只有苦,没有乐,希望您也要实实在在地描述。

这哪跟哪呀? 头晕,俺得下去提高下语文水平了。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2-11 11:02
题外话:
这楼的对话其实也可以看出静定的效果究竟如何。或者我们都可以自问一下:究竟什么叫静定?

[ 本帖最后由 果行育德 于 2010-2-11 12:27 编辑 ]
作者: 春花    时间: 2010-2-11 19:48
标题: 回复 #14 洞庭烟雨 的帖子
本来想逐条说说的,想来想去,还是算了吧,快过年了,今天是我年前最后一天上网,给您拜年啦。

愿我们的读经同道虎年沐浴在经典的阳光雨露里,平和幸福、焕发出生命的光辉。
作者: 春花    时间: 2010-2-11 19:56
回复果行:

果真不知道“哪跟哪”吗?呵呵,妹妹千万不要晕啊,你的语文水平很高,这是有目共睹的,是我语文水平不好,抱歉。

顺祝你和鸟儿,新年更新,夫妻更加和谐甜美,祝你们的宝贝女儿,读更多的经典,成为华族的好后生!
作者: cuty    时间: 2010-2-13 00:09
三个小时的连续读经,小孩子的眼睛能吃得消么?
作者: 端妈    时间: 2011-1-10 00:26
春花姐这贴子让我又有新认识了
谢谢春花姐了。
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准备试试,但是让端端连续三个小时读经现在肯定是不可能的,不过我可以灵活变通嘛,把现在的分三时间段的读经连到一起来读,达到在心性上提升孩子!
作者: xly2004    时间: 2011-1-10 11:07

没有连读3小时的经验。每小时活动8-10分钟。

但在2010年的暑假诵读期间,的的确确疑惑过、思考过:为什么读第一本和最后一本时,孩子的状态不同?最后一本时,他的专注力让我惊叹。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1-1-10 11: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1-1-13 21: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1-1-13 21: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逍遥饼干    时间: 2011-1-14 23:06
标题: 非常同意得一的说法
我自己跟论坛里的一些妈妈们相约诵读孟子100;我的方法是每周要读的章节每天读7遍,连续读7天;开始担心自己读不了,就读每章的一半;比如梁惠王章句上的一半,每天7遍,读7天再往下读;后来就增加到了某一章了(读过7遍的最后一遍要重复一遍前面的章节);
    发觉读的时间不是问题,问题是是否自己是放松的,不放松的时候(按得一兄的说法是杂念纷纷),读个20分钟就觉得很疲惫;放松的状态下呢(就是一句句读下去,不考虑读多少了),连续1个多小时还意犹未尽,结果是自己就休息了,是担心累着自己;现在看来还是要随心读下去为好;
    连续3小时我没试过,这要有个大块的时间,我打算试一下,呵呵(正好这周就读完公孙丑章句下了,从头读到这里一遍大概35分钟,读6遍就恰恰好。
作者: 春花    时间: 2011-1-17 08:47
得一先生(女士?)的孩子应该只读过一本《老子》还是再加一本《易经》?我敢断定的是你几年的时间能读完这两本就不错了,应该读不完吧?如果是这样,你所说的“静”是假的,是经不起考验的,不历事,看起来很静,一历事,那个“静”就不复存在了,比如你的表现,可以说很不地道,也不坦荡,即不“静”也不“定”,看似专一,实则心死矣。

虽然如此,也还有可取的地方,用我的眼光看你走的路,高看一点是一条偏道,平看应该是小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至于我的眼睛是“差眼”还是“道眼”,那就由你判断吧,(差眼道眼是庄子语,我觉得你虽好道家,连庄子应该都没读过),劝你好好看看王弼注的《老子》。

读经是真正的实践,静定的训练自在其中,一本《论语》一本《孟子》,内容够好,篇幅够大,一个人要想读完300遍,不沉下心来是不可能的,不断地沉下心,不必故意考虑(思)经书的意思,思也可不思也可,就是不用“思”,不用“思”就是不用第六意识,就不累,在长长的读诵中,开发了右脑,启发了根本智,能力的提升自在其中,但这些功能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还是那个内容的吸收、酝酿与消化,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大人都会经历许多过程,这些心路历程也是人生宝贵的财富,心浮气燥地读一定是读不下来的,在实践中一定要放松身心,不如此则不可能老实大量,能做到老实大量则一定会经历静定的过程,当然可以用些技巧来提升一下自己的境界,比如用得一的办法达到“静”(我个人觉得无此必要,不过也不排斥),但如果拘泥于此,不思进取,则无异于以指当月,诚可惜也。王船山云:“有即事以穷理,无立理以限事”。立个“静”限制自己,岂不断了自己及他人慧命?

至于为什么我这么热衷于推广儒家及四书,当然是我认为四书最有价值(主观的),这我想用程明道的话来表达:“愚者指东为东,指西为西,随像所见而已。智者知东不必为东,西不必为西(指道家玄理)。惟圣人明於定分,须以东为东,以西为西。(儒家)”儒家圣人的境界是最后的归于平平、明于定分,这是真正的人间天上。

孔子说:“兴废国、继绝世、举逸民”,这种心灵多包容。儒者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话岂虚言哉?天地之心、生民之命难道不是我们自己的命吗?不抓住此本此根,我想中华民族就没了。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1-1-17 08:52 编辑 ]
作者: 屁屁和    时间: 2011-1-17 10:53
学习,羡慕楼主有那么多时间可以安心读经!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17 15:51
我这样的俗人每次读经都是杂念纷纷,如果老想着控制好,静下来再读,那么学而第一也读不完,索性不去管它,读到泰伯第八感觉就会专注很多了。读着读着自然就静了,而非静了静了才能读。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更容易进入那种状态。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17 15:53 编辑 ]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1-1-17 20:5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逍遥饼干    时间: 2011-1-17 21:45
标题: 还是别那么复杂的好
大量,老实的读下去,静该自在其中,大道从简的好;把论语,孟子等读了200遍再回头看,该是见山是山还是见水是水呢,呵呵
作者: 春花    时间: 2011-1-19 09:53
原帖由 得一 于 2011-1-17 20:54 发表
得一男士
得一和孩子(2岁半)开始读经典,读过《老子 德道经》《黄帝四经》《周易》《大学》《七小经合璧》《黄帝内经》《清静经》、《黄帝阴符经》、《胎息经》、《心经》、《大悲咒》、《百病百药》、《心印 ...

==============
低估了你,很不好意思,抱歉。那是读了一遍还是读了五遍?

王财贵也没有你聪明,在大量的经的同时还让孩子静坐,岂不是多此一举。


这话不知从何说起?你高看我了,我自己还不会静坐呢,如何去教别人?再说王教授与我谁更聪明,大家有目共睹,不需要这种冷嘲热讽的说话方式吧?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1-1-19 11: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fanguoyun    时间: 2011-1-19 12:28
原帖由 得一 于 2011-1-19 11:46 发表
我读经重在静,不重遍数,不会象你抱着遍数不放,也不去记遍数,带孩子读经也有5年多了

别说连续3小时,5小时也实践过,小意思,轻轻松的很。

春花在装也不象,也就不懂静定的人认你忽悠忽悠,把头也读痛 ...

这是在干嘛呢!
我不懂静定,但我知道一个真正懂得静定的人,是不会在这里耗费肝火来指责别人的。

大家谁都不是圣人,大家都是想把自己所懂得的、知道的东西,说出来利益他人,大家都是好心,没有必要指责对方吧!

况且,我们这些看贴之人,也不会不加思索别人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吧!只有适合自己的、自己认为有道理的才会拿来用吧!所以“读疼了头”也不是春花姐的过失,而是我们自己把握不好而已。

让这个坛子里安静点吧!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1-1-19 12: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odingma    时间: 2011-1-20 16:23
学习了,学习了,谢谢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1-7-27 17: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好运多多    时间: 2011-7-27 23:38
真巧, 最近正想找这篇文章在看看,   因为以前看时觉得别说三小时读经,  就是连续一小时读经也很难,  虽然这一年来每天读经都在四个小时以上,  但那不是连续的,  很少有连续读一个小时以上。  偶尔有, 不多。   但最近半个多月, 孟子每篇的上下连续读下来都五十多分钟, 越来越轻松,  时常在多读一会就一个多小时,  一点都不难,  也是由于多多读经的状态越来越好,  所以激起我想尝试连续三小时读经的想法,  今天上来看到这个帖子觉得真巧,  但看后有点小失望,   因为多多还有一个月就上学了,   即使想做,  还没等怎么样就开学了, 根本没有连续三小时读的时间,   有人会觉得一个月还不够吗,   但以我这一年来的经历感觉,  大量读经这个事,  不是三天五天,  也不是三个月五个月就能见成效的,  我们是经历了一年,  只是在最近一个多月发生了不敢说很大的变化,只能说很可喜的进步,  先不说多多,  只说我,  每天大量读后,  我们读的这点时间真不好意思用大量读经了这个词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头不疼了,  像去年夏天刚开始读经时的烦躁和极度的疲倦也没有了,   大家想,  就这么一件读的事,   每天三到五个小时,   天天做天天做, 天天做,天天做,   做了一年了, 我们能没有点进步吗,可以说这一年我们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坚持,  那也有十天左右没读,  包括过年, 老人住院,  还有出门,  说道最近的一次出门去奶奶家,  多多都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在很早以前,没大量读经时, 我们出门基本都是放羊的,  很难坐下来读经,在后来 在大量读经的初期   出门读经,读是读了,  可心是浮躁的,  很容易被环境吸引,  可这次在奶奶家, 每天到了读经的时间我们拿起经书读起来时,  那种感觉就像回到家一样,  心是很安的,  即使有人 来回走动多多也很少被吸引。 因为太习惯的生活了, 所以现在每天结束一天的学习后虽然不能称很轻松,  但绝不是极度疲倦的,  真的, 反而在上午的读经中,  真是越倒最后反而
状态越好。  
但之前我们做的和经历的很多状态以后我一定仔细的写出来。  今天是没时间了,  但最后我想说的是,  就静定和读经这个事,  不论是在静定中读经还是在读经中静定,  都是一个果,  但没有前期练习的因怎么会有这最后的果呢,      那么我们是先修静定呢,静定修好了在读经。  还是 先读经,  在读经中慢慢修静定。大家想想,   我是没得选,  因为我是先读的经,   虽然我离静定还很远,   但就读经的状态而言, 我们绝不是一年前的我们了   。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1-7-28 10: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