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转世活佛也不是大量读经哦 [打印本页]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2-3 18:01
标题: 转世活佛也不是大量读经哦
十一世班禅的一天





早晨7时,天刚蒙蒙亮,当我们走进西藏日喀则班禅新宫德青格桑颇章时,楼里已是灯火通明了。开启大门的僧人说,仁布钦(藏语活佛”)在洗漱。
  


7
30晨诵

  15岁的十一世班禅穿着整洁,稚气未褪的脸上睡意仿佛刚刚被洗去。他缓步走进释松赛诺林寝宫的晨诵室,恭敬地面对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行三叩大礼。礼佛毕,到自己的佛座上熟练地结跏趺(这是藏传佛教僧人修习的基本功)——开始轻声诵经。

  


8
30早餐
  晨诵室对面的餐厅里有两张铺着洁白桌布的大餐桌,上面摆放着简单的食品:新鲜纯白的奶渣,牧民爱吃的退”(酥油奶渣糕),糌粑、大米粥、鸡蛋、开花馒头、榨菜等,暖瓶里是又香又热的酥油茶。班禅坐上座,右边是经师江洋嘉措及经师的徒弟,左边依次是班禅的几位侍僧。今早他的父母也来了,坐在班禅的下首处与他共进早餐。

  据身边的僧人介绍说,班禅早餐一般都吃糌粑、喝酥油茶,午餐比较丰富,但他还是最喜欢吃藏式汤包、牛肉包子、扎寺特有的牛肉馅面疙瘩汤及馒头、面条等面食。饭后,班禅与经师、父母等一起到院子里散步。新宫的里院不大,远离街面,满院遍地树草,环境幽静,又无闲杂人员,每个人都很轻松。

  


9
30学经

  一天的学习开始了。教室是一长方形房间,其中一面墙上挂了几幅唐卡,靠门一边的藏柜上摞着一叠叠包裹整齐的经书。经师坐上座,班禅先给经师江洋嘉措恭恭敬敬磕3个头,结跏趺于他的专座上。8位陪读僧人席地而坐于班禅旁边,拿出自己的经书,集体念诵经文,听经师讲解经义。少年班禅仔细聆听,认真思考。

  




10
30学英语

  今天这个时间安排的是学英语,以往还有其他文化课与英语交错开课。十一世班禅的汉语文已经达到小学毕业程度,很快就要进入初中汉语文的学习。现在学的是英语中学教科书第一册。

  英语老师姓许,是一位资深的老教师。课堂上气氛轻松,授课都讲英语。师生互致问候后,老师翻开教科书领读课文、讲解生词……班禅学得津津有味。每当他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时,老师一个劲地说“Good!Good!”脸上露出赞许的微笑。
  许老师说,班禅天资聪明,记忆力非常好,学习主动性很强,求知若渴。目前他已能进行简单对话、朗读并理解课文且发音较准。

  

    学习一般在1130分甚至1230分以后结束,稍事休息后是午餐、午休时间。
  


14
00课余时间

  据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段时间班禅一般用来复习功课、学习电脑知识、阅读科普读物和报纸杂志等。

  班禅分别有一台台式电脑和一台手提电脑,这令他爱不释手,有的汉文、英语作业就在电脑上完成。

  侍僧说:仁布钦喜欢高科技的东西,如电脑、相机、录像机等,只是他的课余时间不多。作为僧人,仁布钦虽然年少,但自律能力很强,所以这些东西有时很长时间都难得摸一下。

  




15
30辩经

  下午的学习内容是辩经,地点在扎什伦布寺的日光殿。

  日光殿不小,但也显得拥挤了点,两边坐满了人,有寺庙各扎仓的高僧大德、前来参加辩经的僧人,还有许多观众。

  辩经是综合检验僧人学经成果的形式之一。辩经的内容是《五藏大法》中《囊珍》一节,班禅是首先提问方,应战方是显宗院的嘎钦洛桑朗杰。

  



    只见班禅整理好袈裟,镇定神情,站在对方面前从容不迫地提问。他时而转身退步琢磨提什么问题、如何难倒对方,时而果断前行击掌提问,时而拖着长音,时而又好像突然袭击……一阵激烈辩经之后,变换位置,班禅作为被问方,提问方换上了嘎钦洛桑扎西。少年班禅端坐在厚厚的坐垫上,面对比自己早进寺庙10多年的僧人,他神情自若,应答自如,毫不怯阵。
  



    经师江洋嘉措介绍,班禅学的经仍属于基础课,以《五藏大法》为主,基础打好了以后再学习其他经书就容易多了。到目前为止,十一世班禅已经接受过700多次灌顶,还在学习因明学。江洋嘉措说,班禅的悟性很高,学习刻苦、认真、努力,思辨能力较强。
  不知不觉到吃晚饭的时间了。晚饭后仍然是在院子里散步,话题更多的是围绕着下午的辩经展开的。

  




19
30晚自习

  看过电视新闻联播
以后,是学习藏文、练习书法,预习、复习汉文和英文等其他文化课的时间。藏文老师说,班禅的藏文学得很扎实,藏语语法掌握得好,最近他在学习藏文草书,写的字也很规矩,同时还在学习梵文。

  




21
15集体诵经

  这又是一次集体诵经时间,身边的僧人都聚了过来,一直要持续一个小时。

  




22
30就寝

  随着寝宫的灯熄灭,少年班禅,这位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大活佛紧张而充实的一天结束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2-3 18:09
大量讀經,讀它十年

 再來,第三個要領是「大量讀經」。剛才已經大略說了,大量,越大量越好,大量是什麼,第一,是讀的字數多,第二,是讀的遍數多。剛才說一百遍兩百遍三百遍五百遍,遍數越多,越熟;字數越多,將來,他的基礎越寬,越厚,越深。而我們要知道,愈是這樣,所花的時間就愈多。所以看看你對經典教育的信賴度有幾層,你就要花多少時間。你完全信賴經典,就是整天只有讀經,一天讀經八個小時以上,讀它十年,這一個人,終生幸福!不這樣做,十年之後,再也沒有機會了!講一個笑話:據說西藏,有一種宗教的制度叫做「活佛認證」。「活佛」就是轉世的修道人,往往兩三歲時被認證,就被帶走了。有人懷疑地問:認出來的是真的嗎?他們說:應該不會錯,因為有很多的跡象印證,所以不會錯。若有人抬扛追問:如果萬一認錯了,怎麼辦?他們說:我們大概都在三歲四歲時就認證了,就帶回來坐床,讓大家禮拜他。其中有個最重要的制度是:請最好的老師!做最好的教育!什麼叫最好的老師?就是請一個真懂教育的老師來教,什麼叫做最好的教育?就是讀經讀經,整天讀經,一天讀經十個小時,而且要讀十年。他們說:如果不是活佛,也變活佛了!(鼓掌)所以不要問你的孩子天生聰明不聰明,是不是天才,不要問這個,這個不是你所能主張的,你能主張的就是讓他老實、大量讀經,讀它十年。

作者: 摇篮曲    时间: 2010-2-3 22:26
老师的题目,让我开心一笑。原来沙发也很舒服。
作者: 摇篮曲    时间: 2010-2-3 22:38
释迦牟尼少年时代就痴迷于天天读经,天天修炼,后来终于成了佛。问题是现在的人大量读经是为了成佛吗?
作者: 红孩    时间: 2010-2-4 09:41
转世活佛都不是把所有的时间放在大量读经上,我们为何要做呢?
作者: huangjjhh    时间: 2010-2-4 13: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chenyiqun    时间: 2010-2-4 14:21
标题: 回复 #1 果行育德 的帖子
果行老师好

[ 本帖最后由 chenyiqun 于 2010-2-4 18:47 编辑 ]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2-4 14:37
标题: 回复 #7 chenyiqun 的帖子
呵呵。。。

学经和读经不是一码事。

这位活佛诵经最多也就每天2个半小时,学经时间有老师讲解,藏佛教辩经就是双方互为正反方的辩论,有点像西方课题辩论。

这可不是整天读经,读十小时,不干别的,只有读经,阅读都不要。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0-2-4 14:42
标题: 回复 #7 chenyiqun 的帖子
人家辩一下午的经。

和那个只读不理解的完全两码事
作者: chenyiqun    时间: 2010-2-4 16:32
标题: 回复 #9 jiangying 的帖子
果行老师好

[ 本帖最后由 chenyiqun 于 2010-2-4 18:45 编辑 ]
作者: huangjjhh    时间: 2010-2-4 18: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chenyiqun    时间: 2010-2-4 18:34
标题: 回复 #11 果行育德 的帖子
果行老师好

[ 本帖最后由 chenyiqun 于 2010-2-4 18:49 编辑 ]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2-4 19:03
标题: 回复 #12 huangjjhh 的帖子
金瓶掣签制度之前,灵童更混乱,现在只不过沿袭清朝制度而已。这个制度下的活佛是不是可信,是一个问题。

而信不信活佛转世又是一个问题。

你也可以拿两个问题去质疑王教授的“活佛说”。

再,活佛是不是每天读经十小时又是一个问题。

三个问题区分开来看的话,王教授的演讲显然已经排开前两个问题,那我就先默认教授的前两个假设成立吧,而此帖正好说明活佛不是十小时读经。

如果再较真些,那么,谁立言,谁举证,立言者是不是要试举:何时、何地、哪位活佛每天读经十小时?没有例证,我们是不是可以怀疑这种讲法是拍脑袋想出来的?非常不可信?
作者: huangjjhh    时间: 2010-2-4 19: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2-4 19:32
标题: 回复 #14 huangjjhh 的帖子
若有人抬扛追問:如果萬一認錯了,怎麼辦?他們說:我們大概都在三歲四歲時就認證了,就帶回來坐床,讓大家禮拜他。其中有個最重要的制度是:請最好的老師!做最好的教育!什麼叫最好的老師?就是請一個真懂教育的老師來教,什麼叫做最好的教育?就是讀經讀經,整天讀經,一天讀經十個小時,而且要讀十年。他們說:如果不是活佛,也變活佛了!

呵呵。。。
你反复读上面这段话,阅读理解题哦。

抬杠的问认错了如何?回答: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育,这两项能保证不是活佛也变活佛。
而最好的教育就是:整天读经,一天十小时,而且要读十年。

这里有个“他们说”也就是认证的人说,是引用,不是比喻哟
作者: 沧海一粟    时间: 2010-2-4 20:33
上述所举的是班禅活佛“十五岁”时的学习情况。

我猜想,季谦先生可能是看过介绍十七世大宝法王转世灵童的一张碟片而有感而发。其文字内容节选如下:


活佛是不是有的时候会被认错?这就牵涉到活佛的使命跟责任,几乎所有的活佛,都要经过非常严格的训练,他们从六七岁的时候,就要接受经教的训练、法会的训练、人格的训练、礼仪的训练,之后,有时候还要至少闭上三年三个月零三天的关,有的更长,在雪山中闭过十几年的关。很多仁波切笑眯眯的跟我讲:“即使认错了也没有关系, 这个教育实在太严格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早上六七点,到晚上十点,从六七岁,一直到二十五六岁,都在修行的功课上。假如真的认错了,早就受不了逃掉了。或者认错了,但由于经过整套的训练,他变成了一个人格非常完整的人,充满慈悲智慧。”所以看一位活佛,不是看他是某某人转世,有多了不起,而是看他此生的举止,是不是真的无我利他,照顾周围的人,前世来世并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一世怎么过。假如你的前世是一位国王,又怎么样呢?难道那个国家会把财产还你吗?这辈子投胎成什么样子,毕竟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把自己的慈悲智慧提起来,变成一位人格高尚的人,这个是重要的。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的老师说:“大宝法王其实是佛,我没有多少可以教导他的。但是,这一世大宝法王投胎回来,还是个小孩子,我还可以继续做一些贡献。”尽管第十七世大宝法王自己说不辛苦,但从我来看,要是让我每天24小时,一年365天,都在作无我利他的功课,还是很累的。
  
  大宝法王唯一的休闲,就几乎只是在自己的阳台上走动一下,或者绕寺一圈,稍微散步一下,没有什么娱乐。 十七世大宝法王那里也没有电视,他唯一看过一次电视,是由其他几位活佛,带了发电机,扛了电视录影机,放录像给他看。录像的内容是给第十七世大宝法王看他前世(第十六世大宝法王)主持法会的录像,第十七世大宝法王看了非常的开心。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2-4 21:17
标题: 回复 #16 沧海一粟 的帖子
谢谢您,这个讲法才是正理。

据我所知,藏传佛教的训练都是非常严格的,更别说活佛了。这其中有很多位慈悲智慧的老师付出心血,有各类加行工夫要做,各种训练和闭关等等。

那个教育系统俨然有序,经过了很多代的传承,可不是谁随意想出来的土办法唉。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0-2-5 01:08
多仁波切笑眯眯的跟我讲:“即使认错了也没有关系, 这个教育实在太严格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早上六七点,到晚上十点,从六七岁,一直到二十五六岁,都在修行的功课上。假如真的认错了,早就受不了逃掉了。或者认错了,但由于经过整套的训练,他变成了一个人格非常完整的人,充满慈悲智慧。”

这段话令人感动。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5 02:28
我很想去西藏探望我的上师,他是一位活佛..........当我们将生命的成长历程转译为文字时,很多信息被删减了,很多情节被简化了,很多生动鲜活的体会被抽象掉了

几乎没剩下什么
作者: secretgarden114    时间: 2010-2-5 05:39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2-5 02:28 发表
我很想去西藏探望我的上师,他是一位活佛..........当我们将生命的成长历程转译为文字时,很多信息被删减了,很多情节被简化了,很多生动鲜活的体会被抽象掉了

几乎没剩下什么

是呀,就是这样,经过删减、简化、抽象的文字看起来是多么苍白无力,让你经常会质疑它的真实性,甚至由此会更加地怀疑自己所做的到底对不对。带着这种心态教育孩子也不太好,生动鲜活的体会,这句话说得好,不但是自己,就是孩子也需要这种生动鲜活的体会吧。
作者: chenyiqun    时间: 2010-2-5 08:08
标题: 回复 #19 天高任鸟飞 的帖子
那个教育系统俨然有序,经过了很多代的传承,可不是谁随意想出来的土办法唉。----------

太赞同了。什么时候我们读经的路上也能次第分明,有理论,有实践的的方法,下脚第一步,以至于往后学,每一步都有肯定的指导。天天增上。
明师难求,有传承的明师更难求。但是我们是否应当先问自己是否具备了求学的条件?
但我设想,王财贵教授要是亲自带孩子们学习会很好。 老师那么光明。

我编辑了帖子,原因给果行老师发信解释了。我想还是谨慎为好

我在想,您介绍过的许多读经孩子不理想的状况原因究竟为何?比如读经后有机会就上网等是孩子本身的根器,习气?孩子是否就是不读,在现行体制下也会是这样?是方法不当?是家长将责任都推哦给学校,缺乏必要的用心?是私塾老师用心不够?爱心不够?

但是如果现在如此,但对孩子未来是否能有积极影响?
我们对读经爱之深,寄托了我们许多理想,但是否单凭读经,本身不能承受如此之重?

一直在思考。我们都是在摸索,希望不要耽误孩子们。希望孩子们在现有起点上,读经,都能有收获。

[ 本帖最后由 chenyiqun 于 2010-2-5 08:25 编辑 ]
作者: huangjjhh    时间: 2010-2-5 11: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2-5 11:45
标题: 回复 #21 chenyiqun 的帖子
明师难求,有传承的明师更难求。但是我们是否应当先问自己是否具备了求学的条件?

许多读经孩子不理想的状况原因究竟为何?比如读经后有机会就上网等是孩子本身的根器,习气?孩子是否就是不读,在现行体制下也会是这样?是方法不当?是家长将责任都推哦给学校,缺乏必要的用心?是私塾老师用心不够?爱心不够?

我们对读经爱之深,寄托了我们许多理想,但是否单凭读经,本身不能承受如此之重?

---------------------------------------------------------------------------------------------------------


我一生佩服两种人,一种是刘善人那样实修实证的人,没有文化,还不太识字,但他们是用生命在实践,在他们身上你能看到人性的光辉,灿烂美丽。他们说出来的话,朴实无华但切中要害。

还有一种是博学多闻、聪慧谦逊的人,这样的人终身像个孩子般好学上进,胸怀开阔坦荡。他们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虚心请教,毫无矫情做作。我身边有不少这种良师益友,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您提的这些问题非常好啊,希望这里有能人家长来探讨解惑,但是,希望不要转帖,也不要歌颂万能,希望有人能实实在在、具体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也跟着学习学习。
作者: shunshunshun    时间: 2010-2-5 15:58
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让孩子多接触经典,多和先贤留下的经典接触。这是态度问题,但时间能否保证,孩子能否接受时技巧问题。
作者: 洞庭烟雨    时间: 2010-2-5 16:10
读经是为了吃亏,您还来读吗,还是想想好再说吧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2-5 16: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j523    时间: 2010-2-5 16:58
我觉得大家读经是为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拓孩子的视野,不用太苛求了,差不多就可以,不是人人都是杰出的领袖,在宗教里面是要求使劲的诵经来达到开悟,但是条条大陆通罗马的,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7 07:24
原帖由 huangjjhh 于 2010/2/5 11:17 发表

俺错了
俺看先生的文章真没你看得认真仔细
俺只记得先生所说的喻意,其他的一概不深究,所以就不记得了,大概是一开始就迷信的原故吧
但俺愿意继续迷信下去



我喜欢,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人类在自己构建的语言王国里纵横驰骋,在这个王国里,人人都很容易拥有张飞的胆魄,想咋说就咋说。比如,张三知道自己不会游泳,他依然可以讨论关于“横渡长江”的话题。但是,现实中的张三,绝不敢赤手空拳地游泳横渡长江,更不敢带着不会游泳的孩子去做这样的傻事,哪怕他再勇敢,他也无法跨越这确然不移的生死抉择。然而现实之中,绝大多数事情的判断,并非如生死抉择那么简单明了。。。。。。

又,假如把“迷信”看做“死亡”,我们会不会依然坚持迷信,乃至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迷信呢?。。。问题在于,谁会认为迷信就是死亡呢?谁,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真实体认了迷信所富含的死亡意义呢?生活在语言泡沫里的人们遂以为我这是在玩文字概念游戏。。。。。夫复何言,夫复何言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7 07:51
原帖由 chenyiqun 于 2010/2/5 08:08 发表

我在想,您介绍过的许多读经孩子不理想的状况原因究竟为何?比如读经后有机会就上网等是孩子本身的根器,习气?孩子是否就是不读,在现行体制下也会是这样?是方法不当?是家长将责任都推哦给学校,缺乏必要的用心?是私塾老师用心不够?爱心不够?

...



你谈到的这些问题,我在《反对读经》的33楼有一个分析,可以参考着看看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189012&page=3#pid3078098


“孩子是否就是不读,在现行体制下也会是这样?”这个问法我很熟悉,是某派粉丝们常用的回应套路。说实话,我对这种纯逻辑的毫无实质意义的反驳套路十分反感。你可能没有察觉,这个问法,既没有对孩子存在的问题之原因,做出正面解答,又没有给出任何有启发意义的思想成分,纯粹只是通过转移注意力,使问题越来越模糊的一种敷衍手法。

试想,一个孩子经过半年或者一年的大量读经,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身心状况,家长对此提出质疑,老师应该从自己平时掌握的观察资料中提交正面的解析,怎么能以一句“孩子就是不读,在现行体制下也会是这样”这样一个妄想式的预测(连推理都没有)来搪塞呢?这种搪塞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冷酷而坚固的心态呢?

这就好像一个12岁的孩子偷商家的货品,被商家抓住后,通知家长到场,批评家教失责。家长反问商家:“假如这孩子投胎到你家,是否也一样会偷盗呢?”记住,这位家长曾经一再宣称,自己的教育方法很独到很优秀。——请置身于这个场景中,体会一下这位家长的回应,对你的心灵造成的冲击。



要学会思考,不要只是学人家那些表面套路。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2-7 07:57 编辑 ]
作者: 逸乐妈    时间: 2010-2-7 14:20
读吧,读吧。只要有用就好。
作者: 逸乐妈    时间: 2010-2-7 14:27
不过十五岁的班禅,应该已经过了十年的读经时间了。就象以前的人,也是在十二三岁才开讲。讲古文。所以应该有活佛十岁的一天,或者七岁的一天,十五岁了。已经不小了。这是辨经才是正事。他的肚子了如果没有装足够的东西如何以辨。
作者: lmtao07    时间: 2010-2-7 14:56
学习了,做活佛也非常非常的不容易。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8 13:15
原帖由 逸乐妈 于 2010/2/7 14:27 发表
不过十五岁的班禅,应该已经过了十年的读经时间了。就象以前的人,也是在十二三岁才开讲。讲古文。所以应该有活佛十岁的一天,或者七岁的一天,十五岁了。已经不小了。这是辨经才是正事。他的肚子了如果没有装足 ...



十五岁班禅肚子里的那些东西,恐怕不是靠“十年8~10小时大量读经”灌进去的
十七世大宝法王也不是,沧海不要以为,用大宝法王“唯一的休闲,就几乎只是在自己的阳台上走动一下”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证明“大量读经”的合理性

这里可混淆不得,一混淆就又绕回去,以“活佛制度”做证据,支持“8~10小时大量读经”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8 13:39
标题: 回复 #33 天高任鸟飞 的帖子
我感到很奇怪,一说到“大量读经”这个问题,人们就开始不讲道理了

如果说,推广者是因为讲不出什么道理而避免争论,那还可以理解
可是,那些让自己孩子去做实验品的家长也不讲道理,我就觉得很不可理解了:你逃避什么呢?

自己哄自己吗?可是,你哄的不仅仅是自己呀,你有什么权利哄自己的孩子呢?
是谁,告诉你说,你的孩子适合大量读经呢?理由是什么?
你坚持大量读经的理由是什么?你有足够的见地和知识,去评估你的孩子在健康成长吗?

在“大量读经调查帖”中,“沉默的大多数”向我们演示着这种奇特的情形
这真的令我感到十分不解,十分不解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2-8 13:44 编辑 ]
作者: 逸乐妈    时间: 2010-2-8 16:36
我们讲活佛读经十个小时八个小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适合这样的教育。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2-8 16:43
哪里的活佛读经十小时呀?可有例证?用事实说话可以吗?不然,我质疑活佛每天读经十小时的说法是杜撰的。

实事求是呀,同志们!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2-8 16:56
标题: 回复 #31 逸乐妈 的帖子
十一世班禅十五岁以前是不是十小时读经?

请看他自己的原话:“每天早晨8点半到晚上10点钟,都是我的学习时间。”班禅额尔德尼曾这样告诉记者,“不过,这还不算打坐的时间。”他说,这一作息时间已坚持了10多年

再,退一万步讲,即使下午三个半小时他都在读经,加起来的读经时间也就6个小时,也不是8~10小时。

[ 本帖最后由 果行育德 于 2010-2-8 17:04 编辑 ]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9 04:01
标题: 回复 #37 果行育德 的帖子
这种简单的算术题,人们还是会算的。但算清楚了又如何?
难道就因为活佛没有8小时读经,我就不读吗?

大量读经,需要理由吗?
谁说我没有理由呢?用得着跟你汇报吗?

大量读经利大于弊,需要理由吗?
我说是就是,孩子说好就好,老师说成就成

随便说说,需要理由吗?
我们怎么会随便乱说呢,我们是经过测评的

你问我是怎么评测的,评测需要客观标准吗?
你不懂,等会我说出来,你又和我瞎争。。。再说了,效果要十年以后才出来,急什么

你问我,争论一下怕什么,正好在争论中观察自己的思想是否理性?
同志,学经典不是用来争论的,有时间争论不如多读点儿经。

你问我读经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用处?
开发人性呀,启迪理性呀

你问我,什么是人的理性?
你看,我早就说过,和你这种人争论,纯粹是浪费时间

你问我,难道认真审视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是人类理性所要求的吗?
我做我的,你说你的,你不过是好辩之徒而已,没有理性,王教授告诉我,不要搭理你们

你问我。。。。。。
住嘴,你有完没完?

你小声问我:这样追问,你自己又得不到任何奖金和补贴,还讨人厌,何苦呢?
对呀,我早就告诉过你,不要企图说服我

你说不是为了说服我?
那你干嘛老问呀?我头晕

你说是为了我好?
拉倒吧你,你不过是整天没事干,反对王财贵闹着玩的。我们孩子读经,的确有进步


你问我是怎么评测的,评测需要客观标准吗?既然十年后才知道成效,谁预见的?凭什么?
又来了。。。。。。。













论坛突然冒出的二十好几位正在实践大量读经的家长,我感到非常惊讶
作者: 洞庭烟雨    时间: 2010-2-10 09:01
大家可能是忘记了,更可能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少有人提到中国历史上一位读经人士,他读中国的,也读西方的,当然,可能读的最多的就是文史哲,大学教授的水平甚至更高,高好多好多啊,他没有什么文凭,但是,赫赫有名,无人不知,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都认识他,其实,大家想想,他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典型啊,学而习的典型,大量读经的典型,读到死,据研究,去世前八小时,他还在读书。我们琢磨琢磨他,也许,会有好多好多收获
       大量读经,好,不大量读经,也好,不读经,也好
       不读经,好,不大量读经,也好,大量读经,也好
       不大量读经,好,不读经,也好,大量读经,也好
都好

[ 本帖最后由 洞庭烟雨 于 2010-2-10 09:02 编辑 ]
作者: 洞庭烟雨    时间: 2010-2-10 14:16
执著于一个事情,这个执著本身是不是有问题,相信谁都可以看出来。
     我认为,执著于大量读经,执著于读经,是父母在孩子养育问题上,在父母与孩子关系问题上避重就轻,剑走偏锋,没有触及实质问题,父母应当反思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2-23 16:41
标题: 回复 #21 chenyiqun 的帖子
您好,抱歉这么久才回复,邮件里不记得您的这些提问,捞起这个帖,就在这里回复算了。
首先我被您的真诚打动,我的回复也必然要真诚。但我的观点只代表本人,而且也不见得正确,我只能尽力做到如实回答,供您参考。

1,明师难求,我们是否先问自己是否具备求学的条件?
我觉得遇到明师很大程度在于缘分,而不是简单先后次序问题。历史上有很多人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潜力何在,但缘分好,遇到明师,他能一眼看透你的根器,并施以适合的引导,以至成才成人。所以佛家云:未结佛果,先结善缘。缘,很重要。当然,缘虽重要,我们也不可忽视自身求学的条件,只是我不认为这个条件是背熟了多少经典。而应该是自己具备求学的诚意以及具备识别明师的能力。心不诚,不堪受教,明师的话也会当作耳旁风;或虽诚意求教,但没有识别明师的能力,也很容易不明不白被忽悠。所以我觉得这两者缺一不可。

其实遇师求学,都是互动的。古人云:见与师齐,可与共学;见过于师,方堪教授。可见古人对待人生的学问非常严肃。婴孩其实不存在遇明师的问题,婴孩的第一位老师就是父母。婴孩天性是很受教的,父母要保护孩童这种纯朴心理,不要把孩子培养成叛逆类型,再把球踢给老师。也不要幻想着不用身心教育,只塞进去经典,然后指望遇到明师,万事大吉。成就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不该是如此简单的筹划。

2,许多读经孩子不理想的状况原因究竟为何?比如读经后有机会就上网等是孩子本身的根器,习气?孩子是否就是不读,在现行体制下也会是这样?是方法不当?是家长将责任都推哦给学校,缺乏必要的用心?是私塾老师用心不够?爱心不够?

孩子读经不理想的原因很复杂,有家长的原因,有老师的原因,有的是教育方法不妥,也有的是爱心不够,唯一就是没有孩子自身的原因。比如您说的根器、习气,如果把原因归结到先天,那就不要谈教育了。先天禀赋只可能限制此生成就的角度和程度的大小,但不能限制他成就光明的人生。

孩子读经几年,还是一有机会就上网打游戏,一离开老师和家长的视线就调皮捣蛋,就这样或那样的偷懒。为什么?因为他是孩子,正常的孩子。我上次举这个例是针对读经对静定的作用提出的。因为有人提出:孩子“玩”的欲望,在人性之浅处,所以很容易激动起来,但如果人生只表现这一层,则近于动物。而静下来学习以后,尽了真正的天性,一个人的满足感是很深沉的,称为幸福感。

这些话看起来很迎合家长对孩子求学状态的期待。但是,谁家的教育只会让孩子傻“玩”?只表现近于动物的这一层那种玩?现在的孩子是玩得太多还是玩得太少?这个不用回答,我们自问即可。

值得探讨的是:学习是动态,我们把心神收归到学习上才算是专心吧,才算得上静下来吧。那么,孩子玩也是动态,把心神收归到玩算不算静?瓦特专心看着开水冲得壶盖噗噗地跳,他是在玩还是在学习?您学佛,您说说念佛,念头系在佛号上是动还是静?即便我们打坐,身体静下来了,念头却在打架,还是动。假使修到一念不生,那就是定吗?请问此刻主人公何在?再说下去就是口头禅了,呵呵。。。小到个人,大到宇宙,哪有绝对的静,静态只不过是动态的一种缓释。

不说玄乎的东东了,我们让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童年,我们对这个世界非常好奇,我们好学、好问、好探索、好思考,而这个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非得把我们钉在桌前,一年300天,每天10小时读经。或者作业考试各类培训班一大堆,我们会不会反抗?本来孩子对所有都好奇,而不只是对电脑游戏啊。究竟是谁让孩子那么醉心这玩意?

先不谈体制教育,我们假使孩子能睡足、玩饱再读经,效果会不会更好?懂中医的都知道,睡足对孩子非常重要。父母和老师再好好引导孩子玩,玩泥巴建筑游戏,玩惯性物理游戏,玩团体合作游戏,玩贸易游戏等等,让他们体会到好奇探索自然人文世界奥秘的愉悦,孩子照样能升起幸福感,不是吗?再退一步说,即便是我们看来毫无意义的疯玩,这也是这阶段孩子的自然发散,若不相信,让老人们疯玩试试。

反而这样的孩子,电脑游戏摆在他面前他都不那么感兴趣,毕竟主动探索比机械按键盘要有趣得多。看看西方,学校计算机敞开开放,怎么就那么少孩子有网瘾?而我们如此紧张限制孩子,他们仍旧抗拒不了网络诱惑。问题在哪?事实上,睡足玩饱的孩子再去读经,精神十足,阳气充沛。不需要孩子有意静下来,而是生理上心理上自然会静下来。单靠延长读经时间打造定力,呵,怀让云:“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

果行的一点浅见,您参考。
作者: szflying    时间: 2010-2-23 17:35
说得太好了,此乃其知实见,一些大师们真该反思一下了。
作者: 石榴木    时间: 2010-2-25 16:30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2-9 04:01 发表
这种简单的算术题,人们还是会算的。但算清楚了又如何?
难道就因为活佛没有8小时读经,我就不读吗?

大量读经,需要理由吗?
谁说我没有理由呢?用得着跟你汇报吗?

大量读经利大于弊,需要理由吗?
...

我喜欢这样的鸟儿
作者: 恬静的人    时间: 2010-4-14 12:27
标题: 那6岁多的孩子一天到底读多少时间才合适呀
我的女儿6岁9个月了,现在读《黄帝内经》,《易经》,《中庸》。每天大约要花两小时,是否太多了?请果行老师指教。
作者: shunshunshun    时间: 2010-6-21 14:39
文化的发展在与时俱进,仅仅读经而完全抛弃现代的文化有不妥之处,读经有好处但不可完全迷信
作者: 美烧女    时间: 2011-6-28 20:04
支持!读经不是生活的全部。
作者: sanbajie    时间: 2011-6-29 14:20
大量读经本身没问题,但是怎么大量读经就很有问题,如果十年,读个几万字,叫大量,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如果一天,十小时,就是骗人的鬼把戏,就让说这个话的人,自己读一读,看他能坚持多少天。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