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读经对静定的作用,大家聊聊如何? [打印本页]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1-31 21:01
标题: 读经对静定的作用,大家聊聊如何?
读经人对静定训练都很熟悉,佛家有“定生慧”,儒家有“知止而后又定”,道家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等等。西方文化教育理念也强调专注力的培养。

那么,我想问的是,读经对静定有何作用?儿童长时间的读经,果真能“定”吗?如果能,为什么我看到的几个全日读经四、五年的孩子没有静定效果呢?相反,他们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扑到电脑游戏上不知疲倦。一旦离开家长和老师的目光,流行歌、时装、mp4、k歌,仍旧是他们的追逐对象。

这真让我想起了昆曲里色空唱的“小女子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父削去了头发”“念几声弥陀,叫一声没奈何”。外表给人感觉平静如水,而底里却是激流暗涌?静定不是这样的吧。

大家聊聊如何?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1-31 21:44
标题: 回复 #1 果行育德 的帖子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陀....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1-31 22: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1-31 22:55
标题: 回复 #3 得一 的帖子
读经能产生您说的这些效果吗?您是如何操作的?

还有,中医讲究去阴生阳,阴质不排,阳气如何生发?孩子天性贪玩,如果用读经作为手段压抑,那么玩性只是暂时抑制。我们知道,任何强烈的压抑最后总会出现复仇性的爆发,那个时侯,自控能力极其薄弱,极有可能犯下终身后悔的错误。幼儿或青少年期爆发还好点,如果到青年或中年爆发,后果是很严重滴~~

中国文化历来讲究“转化”,注重“化”,而不是“治”。静定培养,孩子自律能力培养,很重要的课题呀,如何做?敬请指教。
作者: ygf666    时间: 2010-1-31 23:06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 自然同样读经,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那小女子本就不该做什么出家人,因为佛从来不在她心中.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10-1-31 23:18
昨天还在找这个资料,我正想通过读经让孩子由静而定,急需要积极的案例和方法。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1-31 23:20
标题: 回复 #5 ygf666 的帖子
对啊,色空就是被父母逼着出家滴~~

如何读经才能成功培养静定?敬请指教。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1-31 23:56
很多人将“静定”当做“读经良效之一”广为宣传的时候,他们自己对“静定”既没有实证体验,也缺乏客观了解,大多只是人云亦云罢了。以下我简单陈述一下自己的体认过程。

1、实践中,参与过大量读经的孩子的实际情形,令我质疑“读经生定”一说。
2、反思检省自己的修学历程,再次追问:真正意义上的静定修法是什么?
3、枯禅现象,否定了“定能生慧”这一命题因简洁而造成的想当然。
4、定与慧之间的距离天壤之遥,必靠顿悟的飞跃。定,并非慧的前提条件。
5、读经过程中,必要有明师予以动态指点,见出觉性,“静定生慧”始有可能。

2007年,我在思考“读经的考量方法”时,就提到过这个问题。那时候,考核读经孩子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背诵(至今很多私塾仍然如此)。这个单调的考量标准,加上8小时大量读经法,死板到足以令孩子心生厌倦,甚至麻木——麻木到老师问他快不快乐时,他只会回答“快乐”。

这个答案其实是一种即时反应,只为响应老师平时表露出来的好恶取向,逃避与老师对立造成的痛苦。孩子的“独立意识”已经麻木到隐形了。

我当时提出这个考量方法存在的弊端,它降低了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与灵活性,客观上默许了低素质老师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增加了孩子读经的压力,与应试教育没有什么实质性差别。

总之,儿童是什么样子,就应该以相应的方法教育之。那么,在读经的大框架下,要实现这个教育理想,老师的本事就显得特别重要——毕竟,选择经典,只解决了教材问题。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2-1 00: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woaiaoao    时间: 2010-2-1 08:53
标题: 为什么一定要静定
孩子有孩子的天性,就是要活PO的,为什么一定要静定?》读经只不过是让经典能够影响孩子一些思考和言行。这是我让孩子读经的原因
作者: 一尘不染    时间: 2010-2-1 09:25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10-1-31 21:01 发表
我想问的是,读经对静定有何作用?儿童长时间的读经,果真能“定”吗?

静生定,定生慧,成年人并非都能做到,更何况是儿童,长时间读经能定能慧,也因人而异了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1 18:45
原帖由 ygf666 于 2010/1/31 23:06 发表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
自然同样读经,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
那小女子本就不该做什么出家人,因为佛从来不在她心中.



问:
1、师傅领进门,哪个门?是指“读经”这个行为吗?
2、佛从来不在她心中,那么佛一般会在哪些人心中?我们怎么知道的?
3、你读过哪些佛经上是这么说的,举例说明。
作者: huangyezi    时间: 2010-2-1 19:22
标题: 回复 #10 woaiaoao 的帖子
呵呵,那你就小看读经咯,如果它的精髓只能令我们改变一些思考和言行的话,那又怎么能作为我们祖国的经典流传至今呢?
作者: huangyezi    时间: 2010-2-1 19:26
世间万物向来都是讲求和谐的,有阳就有阴,有天就有地,孩子又怎么能只动不静呢?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1 19:28
原帖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10/1/31 23:18 发表

昨天还在找这个资料,我正想通过读经让孩子由静而定,急需要积极的案例和方法。



要让孩子静下来读经,并不难。

营造一个由几人一起参与的读经环境。
不要求背诵,任务只是读诵的遍数。
气息要稳定持续,采用一气呵成的读法。声音持平,吐字清晰。
不断鼓励孩子每一次稍许持久一点的专注表现。
激励手段上因人而异,物质与精神并举,以激发他的快乐感受为导向。

大致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后,你就可以看到很明显的效果,孩子平时的表现开始不同了。
作者: 小羽妈114    时间: 2010-2-1 21:20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10-1-31 21:01 发表
读经人对静定训练都很熟悉,佛家有“定生慧”,儒家有“知止而后又定”,道家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等等。西方文化教育理念也强调专注力的培养。

那么,我想问 ...

       关于“静定训练”我讲不出高深的道理来,更上升不到佛家道家那种高深的境界,我就是一个凡人,只不过是个也读一读古籍经典的凡人。我想联系自己和孩子的古文经典的阅读实践来说说自己对“静定”的困惑。我有空的时候会读一读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大多都是走马观花,随便翻到哪一页都可以开读,读到哪儿也不一定,用一位坛友的话说,这是一字长蛇阵读法吧。但《论语》除外,因为给儿子陪读,我自己也读了百八十遍,读的过程中,我的确能做到心境平和,气定神闲,非常投入,我把这种读书状态就理解为“静和定”,当然了,这就是我一个凡人对读经静定的粗浅认识,专业读经人士千万不要拍我呀,毕竟咱是业余的。
      但是,我的宝贝儿子连这种浅层次的“静定”都达不到。从他这几年的读经实践看来,读经的时候反而是更加的“不静”和“不定”,读经只要超过半小时,他就会坐立不安,抓耳挠腮,动这个,拿那个,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就没个安静的时候。说实话,儿子不是个坐不住的人,让他看小说、听故事他可以几个小时一动不动,你叫他喊他他都充耳不闻,绝对“静定”,怎么一到读经的时候就不“静定”了。是不是一个人读实在太无聊?有一个阶段我也给他找了几个 伴儿一起读,效果不错,大家一起读很热闹,还可以专题讨论,儿子很活跃。但是上课超过1小时的话他仍然会故态复萌,表现为多话,打岔,心不在焉。
     现在想来,其实道理很简单,孩子对于自己不懂不了解的东西自然不会有兴趣,没有兴趣自然就会走神,当然就会不静也不定。《论语》是经典,我们成年人都觉得好,但孩子不会这么认为,读经专业人士还提倡读经不讲解,我觉得这对学龄孩子来说就更加地残酷,让他理解都没兴趣读,更何况还不让他理解呢。
      再举个例子。印象当中,好像在全球读经网里看过一个智商很低的孩子读经的帖子,看完之后自己也激动得够呛,马上就去把亲戚的一个孩子抓来一起读《论语》,那个孩子有点感统失调,多动,还有阅读障碍,读课文的时候不能成句成句地读,他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我当时的想法是,读经也许能让他坐得住,能够突破阅读障碍,多看点书。读了有一年吧,结果也是令人失望的,读经的时候他是更加地多动,看他读经简直是一种煎熬,他会趴着读,摇晃着读,抱着枕头读,甚至爬到桌子上读,就是不能端坐在书桌前安静地读,我纠正多次都不行,气急了甚至都想把他的手脚绑在椅子上。我这么想当然是不对的,自责一下。他这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没办法。读经不是万能的,至少治不了他的多动,当然也没解决他的阅读问题。我儿子读《论语》一年后可以独立阅读了,但是他还是不行,他现在四年级了,还只是看图画书,而且不看字光看画。其实我的想法也蛮可笑的,他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当中需要想出更科学的方法才行,对小孩来讲,兴趣才是真正的灵丹妙药,我观察过,看动画的时候、玩乐高的时候,听故事的时候他会非常安静,平时不受控制的手脚会非常老实。所以,以后他再来我家,我会给他听故事,读书给他听,他自己读不了我就读给他听,这个时候他也非常安静,两眼放光,非常可爱,我给他读《论语》是绝对没有这样的效果的。
     我儿子是个智力中等的孩子,他读经做不到静定,应该说他的这种状态很有普遍性,我就几乎没发现有哪一个小孩做到了读经后“静定”。
     亲戚的孩子是个智力偏下的孩子,他的例子说明,读经也不能让这样的孩子静定。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问一句: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这样的“静定”训练呢?如果只是让他静心、定神,有都是方法,只要让他做点有趣的健康的活动就完全可以做到,干吗要用读经方法来训练呢?读经典就读呗,当做国学课学一点就好,就像春雨润物一样,一点一点浸润不是更好么,干嘛非要大量地读,读完了又要静定呢?孩子就应该有个孩子样,天真,活泼,率真,自然,干嘛非要让他天天之乎者也呢?除了古文经典,其他可学的东西多着呢,白话文就真的一无是处么?字词句章的基础语文训练难道真的没必要么?以我儿子的智商他是需要这种基础训练的,不然他写东西会错字连篇,给我读小说也会有大白字。这些东西让他通过读经来自悟好像是不太可能。读经专业人士可千万别建议我,让我儿子通过训诂的方法来解决这些语文基础问题,以他的能力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
  所以,我对那些想对自己孩子进行读经静定训练的家长呼吁一下,停下来吧,这样做挺残忍的。
作者: 摇篮曲    时间: 2010-2-1 21:24
“五味令人口爽,吃饭咯! ”这是儿子最近常用的一句。似乎跟镇定没有关联。
作者: huangyezi    时间: 2010-2-1 21:49
我不认为读经的定静训练是为了让孩子读了经之后会变得多么安静。这样理解是不对的。而是在读经的时候大脑变得安静,这样是对大脑的一种充分的休息,经过充分休息以后大脑才会更加充分的活动。而且这种休息是睡觉都替代不了的。
作者: huangyezi    时间: 2010-2-1 21:52
还有哦,静及生动嘛,我觉得反而是那种摇头晃脑读经的孩子更容易入静。 所以要求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一动不动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2-1 22: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uangyezi    时间: 2010-2-1 22:09
到底是得一呀,说的都在点子上,我说了一堆都不知道说的啥。 学习了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1 22:31
原帖由 小羽妈114 于 2010/2/1 21:20 发表

当然了,这就是我一个凡人对读经静定的粗浅认识,
专业读经人士千万不要拍我呀,毕竟咱是业余的。
...


现在基本上是咱们这些业余的拍他们专业的。。。不管怎样啦,从诚实开始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1 22:46
原帖由 小羽妈114 于 2010/2/1 21:20 发表

再举个例子。印象当中,好像在全球读经网里看过一个智商很低的孩子读经的帖子,看完之后自己也激动得够呛,马上就去把亲戚的一个孩子抓来一起读《论语》,那个孩子有点感统失调,多动,还有阅读障碍,读课文的时候不能成句成句地读,他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

我当时的想法是,读经也许能让他坐得住,能够突破阅读障碍,多看点书。读了有一年吧,结果也是令人失望的,读经的时候他是更加地多动,看他读经简直是一种煎熬,他会趴着读,摇晃着读,抱着枕头读,甚至爬到桌子上读,就是不能端坐在书桌前安静地读,

我纠正多次都不行,气急了甚至都想把他的手脚绑在椅子上。我这么想当然是不对的,自责一下。
他这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没办法。读经不是万能的,

...



我想问一问那些办私塾的老师和专门负责推广读经的专家们,他们之中,有多少人像这样笨拙朴实地尝试过读经教育呢。冷静地打消那些对“读经教育”不实在的幻想,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家长和高素质老师参与到读经教育的行列里面来,读经教育的成效才能得到深化。
作者: ygf666    时间: 2010-2-1 23:31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2-1 10:45 发表



问:
1、师傅领进门,哪个门?是指“读经”这个行为吗?
2、佛从来不在她心中,那么佛一般会在哪些人心中?我们怎么知道的?
3、你读过哪些佛经上是这么说的,举例说明。

1,你猜想的没错.
2.这就需要你自己去问问信佛的人啦.
3.还是那句话:这就需要你自己去问问信佛的人啦.
4.读经不等于皈依佛门.更不等于读佛经!

[ 本帖最后由 ygf666 于 2010-2-1 15:39 编辑 ]
作者: ygf666    时间: 2010-2-1 23:52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10-1-31 15:20 发表
对啊,色空就是被父母逼着出家滴~~

如何读经才能成功培养静定?敬请指教。


所以还是不要逼着孩子读经.
现在还回答不了你的问题,我家宝宝刚一岁.而且处在喜欢到处爬行,走动的时期,我不会抑制他的天性,但也不能这么单纯地玩下去,目前是他玩,我读.....
不过按你举的例子,似乎是只要静定,孩子就不应该去喜欢其它什么活动,一心读经,这有些可怕,这样的静定应该是修炼.现在和尚都用上手机了,孩子玩MP4正常啊.只要孩子玩时痛快玩,学习时静心读.读经的目的就达到了.
作者: tiantian03    时间: 2010-2-2 00:05
说说田田的情况。

田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剖腹产的缘故,属于绝对的多动型。她读书的时候,手上一定在同时玩一个东西,什么都没有,就玩自己的头发。刚开始读经的时候,真的是非常难,简直连3分钟都坐不住。然后我们经历各个阶段,咳嗽的阶段、犯困的阶段、哭的阶段(一读错就哭),现在她比较轻松地读经可以是连续半个小时,具体来说就是论语5章左右。

昨天她对爸爸说:看来我有定力读《中庸》了。

我常常和她讨论这中间她经过的阶段,她常常笑着要我讲给她听自己先前怎样坐不住。修定这件事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篇大学读下来,我常常会立刻告诉她,那几句读得最好,在那几句中,一个念头都听不到。田田慢慢明白了,怎样就是妈妈说的好。心无旁骛,就是好。所以田田现在读书以前,会自己先说“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其实我认为应该是“读书勿用意,一念都不生”更好。中间的点滴,仍然是如人饮水。

田田的感觉是,如果很投入地读,很轻松,口中自然不干,耳朵听自己的声音,很清楚。当然一大篇文章中,有一两句就不容易了,慢慢来,勉强而行,到成功时,一也。我对她讲:孩子,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功夫成片绝对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只管做下去吧,时间日后自然给你回答。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2 00:29
果行育德:这真让我想起了昆曲里色空唱的“小女子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父削去了头发”“念几声弥陀,叫一声没奈何”。外表给人感觉平静如水,而底里却是激流暗涌?静定不是这样的吧。

ygf666 :那小女子本就不该做什么出家人,因为佛从来不在她心中.

鸟    儿:佛从来不在她心中?
              那么佛一般会在哪些人心中?我们怎么知道的?

ygf666 :这就需要你自己去问问信佛的人啦,
              读经不等于皈依佛门.更不等于读佛经!

鸟    儿:

郭德纲:到哪儿说理去?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2 00:45
标题: 回复 #26 tiantian03 的帖子
您说的这种“定力”我知道,多动的孩子经过半个月左右的训练,别说半个小时,稳定轻松地读个把小时经也很常见,不足为奇。果行提到的那些大量读经的孩子,个个都可以做到连续读经数小时,并且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但是,这种“定力”是真正意义上的定力吗?这种“一旦离开家长和老师的目光”就不复存在的“定力”,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姑且不去谈论什么“一念不生”吧,八地菩萨的功德不是那么容易修来的。
我们这些做家长的,难道一点都不怀疑自己对“定力”的认识,是否正确吗?
------------------------------------------------------------------------------------------

补充说明:
原帖由 tiantian03 于 2010/2/2 00:05 发表

一篇大学读下来,我常常会立刻告诉她,那几句读得最好,在那几句中,一个念头都听不到。田田慢慢明白了,怎样就是妈妈说的好。心无旁骛,就是好。
...


看了这段很高兴,但昨天匆忙间忘了加上来,很抱歉。这强化了孩子的“觉察力”,非常棒。
这与定力不是一码事,需要成人在一旁细致关注,动态调适,辅助孩子产生这种自觉。一般的没有这方面实际经验的家庭或私塾,是做不到这样的。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2-2 07:18 编辑 ]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2-2 11:11
多谢楼上各位朋友的参与和答疑。静定,可以看出得一先生和田妈是有修持心得的,虽然在本帖中他们并未完全表明,但在他们的楼里和这里的字里行间可以窥视一二。

得一先生给的链接是我以前发上来的转帖,那帖很好,有兴趣大家可以看看。

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蒙特梭利博士曾说:“注意力集中,是儿童往后一切发展的基础。” 静定,非常重要,我把它看得比读经、背诵更看重。然而,静定靠明师或有修持经验的父母经由训练习得,而绝无法由命令产生。孩子走神、分心时,责罚和训斥根本无济于事。

静定训练,也就是帮助孩子更早地使用意志力,更早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思维。我孩子多大,我就在这方面摸索了多久。前几天好像看到这里有人贴出了静定的文章(好像是儿童的天性那篇),这又引起了我的兴趣,望这里的能人前辈,明以教我为感。

静定的重要性我很明了,但究竟如何让孩子习得?如果读经可以培养静定,那么,如何读就成了具体操作的问题了。我需要大家帮忙解决的就是这个,敬请大家就具体实务指点。先谢过各位了。
作者: 小羽妈114    时间: 2010-2-2 12:09
原帖由 huangyezi 于 2010-2-1 21:49 发表
我不认为读经的定静训练是为了让孩子读了经之后会变得多么安静。这样理解是不对的。而是在读经的时候大脑变得安静,这样是对大脑的一种充分的休息,经过充分休息以后大脑才会更加充分的活动。而且这种休息是睡觉 ...

我并没有说过,读经的定静训练是为了让孩子读经之后变得多么安静,只是希望孩子像我一样至少能做到气定神闲,也就是心静一点,但是孩子做不到,外在的表现就是坐不住,多动,多话,其实这就是内心烦躁,焦虑,厌恶的表征。
作者: 小羽妈114    时间: 2010-2-2 12:13
原帖由 huangyezi 于 2010-2-1 21:52 发表
还有哦,静及生动嘛,我觉得反而是那种摇头晃脑读经的孩子更容易入静。 所以要求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一动不动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摇头晃脑地很投入地读经,我从未反对过这一点,但这种“动”和因为烦躁而坐不住的“”动以及感统失调的孩子的“多动”好像完全是两回事吧。我也从没要求孩子读经的时候必须一动不动,这个“动”应该有个度,所以,你说的动和我所反对的动是两回事。

[ 本帖最后由 小羽妈114 于 2010-2-2 12:15 编辑 ]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2-2 12:33
有个感觉,就是我们在讨论儿童读经对静定作用时,很多成分在理念上转圈,在歌颂中抒情。而极少谈论实务操作和实例证明。那么,我是不是有理由怀疑,读经对静定的作用只是我们的想当然?或只是我们的一种另类信仰和良好愿望?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2-2 13: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2-2 13: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2-2 14:05
多谢得一先生。

仔细看了那帖,方法是背熟后闭目读诵,这样可以达到收摄心神的作用。那么这里我有几个问题请教:

一,怎么达到熟背?熟背前要不要静定训练?这么一个重要的过程您似乎跳过去了。

二,假设有孩子在家长压力之下很快背熟了,他也按照要求闭目背诵,而内心只是想尽快完成任务,背完了好去玩,这样,闭目背诵有收摄心神的效果吗?

三,如何评估静定效果?是以孩子背诵的东西又多又快作为标准吗?或者孩子跟自己比,背诵比以前要快速流利?如果这样,那是记忆力训练,而不是静定训练吧。

四,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天性特别多动,有的孩子天性不喜欢读经,而只喜欢音乐或美术、自然啥的,反正各式各样的娃娃都有,我们如何判定读经训练静定适合所有的孩子?

先这几个问题吧,望得一先生或其他朋友不吝赐教。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2 17:50
谈论这些实践问题,必须要有真实的证量,否则很容易想当然。
定力,是一个人快速进入某种定境,并在这种定境中停留的能力。
有实际体验的人都知道,定境是定境,定力是定力。

所谓观,一般根器的人没有三禅左右的定力是观不了的。
但是起观的时候,人也不可能读诵。呼吸都快要停止了,读什么?
除非精神分裂

孩子在稳定速诵时,大脑会处于一种轻松祥平的状态,这有利于无意识记忆倒是真的。
但你要说这就是定力,那可就。。。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2-2 17:51 编辑 ]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2 17:58
标题: 回复 #34 得一 的帖子
得一,道家所谓“无待”是什么意思?
上次我在三七问你“相忘”的实践体验,还记得吧?
相忘,无待,长养圣胎,这都是内证境界,
人处于无待境界,经典在哪里滋养你去?

这里是不能比附的。。。。。。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2-2 20: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2-2 21: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2 21:20
原帖由 得一 于 2010/2/2 20:55 发表

净空法师讲的第一种读经的方法,求根本智
...



老法师走的那是“教”,引你入门的。要说践证会宗,看看南传那些圣者们的实修日记吧。老法师讲《了凡四训》时,有一句话我是铭记终生的:学佛,人家是真干哪。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2-2 21: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2 21:28
原帖由 得一 于 2010/2/2 21:05 发表

那是相对成人而言,后天的智障,在读经时,静都做不到,观就更难了,孩子们却能做到。



你那儿哪位孩子有三禅的定力?若真如此,可不敢叫人家孩子孩子呀
还不赶紧去磕头啊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2 21:30
原帖由 得一 于 2010/2/2 21:25 发表
读经典,当身心静时,观到五色光从头顶百会穴进入体内五脏,身体的一些疾病自愈了,这个算不算是经典在滋养心身?


当时那孩子的嘴巴还在诵经么?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2-2 21: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2-2 21: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2 21:39
标题: 回复 #44 得一 的帖子

作者: shenhaiwen88    时间: 2010-2-2 22:06
标题: 回复 #15 天高任鸟飞 的帖子
谢谢   看了那么多争论,终于看到些肯定的东西。好像黑暗中看到点光亮。
作者: 老易    时间: 2010-2-4 11:20
悖逆天性的东西能持久吗?
靠戒尺维持的所谓静定能够持久吗?
作者: 诺诺娘    时间: 2010-2-4 14:39
原帖由 老易 于 2010-2-4 11:20 发表
悖逆天性的东西能持久吗?
靠戒尺维持的所谓静定能够持久吗?


请参见我引的南老经历的私塾戒尺。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2-4 18:3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小羽妈114    时间: 2010-2-4 20:06
原帖由 得一 于 2010-2-2 13:11 发表
小羽妈114 2010-2-2 12:04 威望 +1 对最后一句我比较怀疑,因为例子太少
小羽妈114 2010-2-2 12:04 金钱 +1 对最后一句我比较怀疑,因为例子太少

有怀疑很正常,通过实践才能证实   ,在我们当地的幼儿院 ...

去看了这个链接,这一看还真就吓一跳,帖子的题目是:

诵读真经真典,开启大慧大智
这个真经真典叫《德道经》,读了它就可以开启大智大慧,这种教育叫德慧智教育。以前我好像看过这类转帖,当时就觉得胡说八道得离谱没去睬它,没想到今天还有人推荐我去看,不禁觉得好笑。这让我想起了周围那些搞传销的,他们都喜欢这么给人洗脑,不好意思啊,这对您有点不敬,不过我确实就是这么想的。
读《德道经》没什么问题,喜欢读就去读好了,说到读它的好处,你可以说古文学素养提高了,或者再高一点,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都可以,但你非要说读一读《德道经》就可以开启大智大慧,那就吹得过头了,你自己迷信这一点也没事,但要让孩子也受这种毒害,那就太过分了,我们读个《论语》都没敢这么想呢?
拜托,搞经典推广最好不要采取这种方式,你这种推广法很老套,很离谱,就连我们这些读经阵营中的老同志都接受不了。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2-4 20: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7 22:32
标题: 回复 #52 得一 的帖子
我也不懂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7 22:48
  

好运多多2010/2/1 22:07威望+2受到启发, 学习了。谢谢
好运多多2010/2/1 22:07金钱+2受到启发, 学习了。谢谢
小小小鲸鱼2010/2/1 20:51威望+10鼓励持久表现,好主意,谢谢
小小小鲸鱼2010/2/1 20:51金钱+10鼓励持久表现,好主意,谢谢



静定,唉。。。。
说实话,我这主意只是哄孩子读经的方法,并不是说“读经这个行为本身可以导致静定”。
读经导生的安静,对孩子而言,只是一种攀缘式的安静而已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2-8 01: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8 07:48
标题: 回复 #55 得一 的帖子
小羽妈和你讨论的是“回归自然”的一篇帖子,
那帖子我没有看过,至少没有认真看过,当然只能承认不懂。

《德道经》与《道德经》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版本问题而已。现在很多学者们喜欢考据,1973年马王堆帛书出土了,一哄而上如获至宝;1993年郭店竹简出土了,又一哄而上众说纷纭。好像如果不研究这些新发现的版本,就没了主心骨似的。我认为大可不必。其实,73年马王堆出土的《德道经》虽然在文本编排次序以及个别文字上略有不同,核心字句并无改变,不影响《道德经》原意。在版本上的微末差异上较劲,那是“考据迷”的拘泥,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学术界的积弊。


我刚才去看了“回归自然”的那篇主帖,顺便帮他作了格式编辑——他那密密麻麻的格式,视力稍微不好的实在读不下去。你在21楼的跟帖字儿更小,我没有整理,眼睛肿胀着勉强看完了。看完了有一个肤浅的感想。我相信大家对中医的神奇,道家的境界,都是承认的。不过,推广者的学养,却成为了推广效果的最大障碍。

-------------------------------------------------

附言:
小羽妈说的意思,并非贬低《德道经》的价值,而是对“读”这本经的“神奇效果”表示怀疑。回归自然的那篇帖子,从始至终也没对“读与神效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具体说明。

这似乎不能作为责怪小羽妈“不懂道家之玄奥”的证据吧?
我想,就是张三丰来了,他也会质疑他的徒孙们的“解释能力”——这读经的神效,我当年为何不知道呀?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2-8 08:02 编辑 ]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2-8 10: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2-8 11: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8 11:33
标题: 回复 #57 得一 的帖子
你在读经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所观想到的,只能由你自己负责肯定或者否定,
因为那些“境界”是你个人的事。

但你要说自己的境界,与老子可以相印证,
这恐怕就不是靠简单的比附即可确认的。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2-8 11:5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2-8 11:54
原帖由 得一 于 2010-2-8 10:47 发表
孩子在闭目诵读的过程中,经文中的字的观到,自己的内脏能清楚的观到,


嘘~~~~兵之利器,不可轻易示人,嘿嘿。

我见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西方网站,那里有各式各样的神奇,有人宣称已经可以看见未来、预测战争。有人说自己梦游过外星球,还仔细描绘外星球的人物穿着和生活习惯。还有人通灵,可以了知别人的意念等等。更有意思的是,有一个基本共识,大家都尊重他人的古怪观点,尽管有些东东看起来像精神病。

我想,想象力、创造力其实是有土壤的,天才和精神病在很多时候看起来没什么区别。不论有多怪异、奇特,给超意识留一块土壤,很有必要。我个人不主张对这些现象嘲讽或讥笑,尤其大力挞伐,我觉得非常不妥。

不过,得一先生,这里谈教育,有些东西不适合讨论呢。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2-8 12: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8 12:46
原帖由 得一 于 2010/2/8 11:52 发表

《德道经》是一部实践的学问,不是玩文字游戏就能读懂的。
懂与不懂,先要行之,最好不要成为老子讲的“大笑之”的人才好。



不懂的话,行个什么呢?我们都不是老子,不能通达义理,谁知道他笑什么,笑的是谁呢?
假如你至今仍然认为“实践”与“思考”是两个对立的概念,那说明你的实践和心得都是很成问题的。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2-8 12: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8 12:59
原帖由 得一 于 2010/2/8 11:27 发表

老子讲“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①。

这里读经典家长有多少人在带孩子读经典的同时实践过圣人讲的东西?
我想也只是为了读而读,练习记忆而已。 ...



老子讲“易知易行”,那是老子说的。
请问得一,你是否知道,老子所言的“易知易行”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为什么“易知易行”呢?

我这是第三次向你请教问题了,前两次的回答,我可都不满意哟~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2-8 13: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2-8 13:05
标题: 回复 #62 得一 的帖子
关于“存在”,这是个至今未解的谜。客观存在和超越存在是两回事,比如良心,你说是客观存在还是超越存在?按照实证论,谁能把叫“良心”的东西拿出来,用脑电波?用量子物理学?未能用这些证明,是不是“良心”不存在?如果说良心是超越存在,那么,它怎么会那么实在,愚夫愚妇都有,不需修炼即得。

慧性,是客观存在的吗?怎么知道您说的慧性不是幻觉?不是一种预设?一种理想?又是实践证明?这跟大量读经同一个说辞。

咳咳。。。许多东东不是有固定答案的,大量读经在我们看来是不科学的,但在某些人看来又是很科学的。论坛上畅所欲言,互相切磋琢磨长进罢了,谁都不敢说自己代表真理。您所奉行的德智慧教育,也未必是科学开展,也许是您们认为科学,而其他人却非常质疑?

即使我们证明大量读经是错的,也不代表德智慧教育就是对的,这毫无关联。

余下不再讨论了,见谅。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2-8 13: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1-6-12 00:44
好帖好帖!而且还很有趣。
作者: huangyezi    时间: 2011-7-7 14:39
大量读经本身也是没错的,但是必须是在松静的前提下才行,我已经说过这是对大脑的充分休息,在这样的状态下当然是量大了要好啊。但是如果威逼利诱逼迫孩子不背会就会被惩罚,这种类似老师布置背课文任务给孩子一样的读经状态。那就舍得其反了,然而是量越大越害人。所以我想说的是,方法都没错关键看你怎么去用,你的心是怎样的。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