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隐恶扬善与去恶扬善
[打印本页]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1-24 15:20
标题:
隐恶扬善与去恶扬善
隐恶扬善,语出《礼记·中庸》:“舜好问而好察邇言,隐恶而扬善。”
读经圈的家长和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趋向,那就是“隐恶扬善”,对于读经圈的不良现象总是隐忍不发,对于读经的效用总是做乐观鼓励。我个人认为,这不见得是个好习惯,在某些时候要改一改,改成“去恶扬善”可能更好一点。
您的看法是什么?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1-24 15:24 编辑
]
作者:
常青藤2007
时间:
2010-1-24 16:27
“隐恶扬善”不只是读经圈的不良现象,它是中国部份人的一个共性,怕惹事,还有就是太善良。
“去恶扬善”,非常赞同。
作者:
今是
时间:
2010-1-24 16:50
标题:
去恶扬善,估计很难
嘻嘻,我看很难。
作者:
cicie
时间:
2010-1-24 18:34
如果能“去恶”,当然皆大欢喜了,不过“去恶”,是用来要求自己的,只有自己能去自己的恶,别人只能提出批评、建议,自己不想去,谁能代替别人去恶?
所以这“隐恶扬善”,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作者:
cicie
时间:
2010-1-24 18:38
这个题目,我想了许多,就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上面只能表达了一部分我的看法,下面转贴一个,人家文化人就是能说出某些咱们有口说不出的意思:
隐恶扬善与嫉恶如仇
作者:■钱 翰
《礼记·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过去一直不懂这句话,或者当作某种传统之礼而已,或许仅仅只是一种虚伪。如今,年岁痴长,慢慢对于这一言半语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在今天的各种评论中,有一个词常常是用来做褒义词来夸人的,就是“嫉恶如仇”。一个以最坚决、最不容忍的方式嬉笑怒骂社会丑恶之人,常常被人夸奖有这样的光彩,鲁迅先生的“一个也不宽恕”也是时髦的语言。《中庸》是随着孔家店被打倒的,现在跟着孔子渐渐复兴。那么到底是应该学习古人的“隐恶扬善”,还是今人的“嫉恶如仇”?
如果一个人“嫉恶如仇”,真的能凭借他的“不宽恕”、批评甚至诅咒,把那恶从社会上除去,虽然“如仇”有些暴戾之气,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只可惜,我常常见到一些人,他们做恶事,是因为他们知道或者认为别人也做恶。一个被抓住的小偷是忿忿不平的:“既然贪官们能够贪几百万,几千万,我拿几个子儿算什么呢?”实际上,如果一个人相信这个世界上其他人都在做坏事,他的内心就更难以防范做所谓“小恶”的冲动:“我虽然做了一点坏事,可是我还算好人吧,比别人总还是好得多。”这样的心理怕也算是“人之常情”。对社会的恶的揭露和批判恐怕很难起到消除恶的效果,反而容易引起恶的蔓延。然而,如果一个人时常看到他人的善行,则更容易受到感化。凡人都是从众的,倘若他以为“众”是善,则易于从善,倘若他以为“众”是恶,则易于从恶。
当然,在社会中,对恶的揭露本身会构成对恶人的威胁,迫使他们夹起尾巴,不能放肆,或者对某些人构成强有力监督,从社会监督的角度有合理的因素。然而,揭露和表现恶是一把双刃剑,从教育和人心培养的角度说,常常看到、听到恶行,很难对人心有好处。
至于说“嫉恶如仇”,作为一种品行,恐怕是难以成立的。我几乎可以说,“嫉恶如仇”是最容易的。倘若我们进入任何一所监狱,就可以发现,所有的罪犯在抨击社会上都不遗余力,在“如仇”上面,他们与学者只有水平的差距,没有态度的不同。发现别人和社会的缺点,加以批判,这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十几年前,这门功课我就学得很好了,已经用各种哲学、社会学和美学的理论对社会之恶进行系统地批评。但是我的品行并没有随着对社会之恶的抨击水平之提升而变得更加高尚起来。多年后,我才发现,真正重要的功课,我还没有学会,就是发现自己的过错,然后清除。颜回的“不贰过”简直就像一个神话,令人神往,也令人惭愧。一个人面对自己“嫉恶如仇”,面对社会“隐恶扬善”,恐怕这样才是真正的君子吧。 (作者为文艺学研究所讲师
作者:
ZLX6601
时间:
2010-1-24 19:21
隐恶扬善与去恶扬善!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1-24 20: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1-24 20:58
舜隐恶扬善,人家是舜咧。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舜分得清,你分得清吗?善恶都分不清,你隐的哪门子恶,扬的哪门子善?
人哪,踏实点吧,先学会说人话,然后能够诚实点,就很不错了。
搞那么些花招,虚伪得很。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1-25 08:42
标题:
回复 #5 cicie 的帖子
钱翰先生批评的“嫉恶如仇”实质上还是一种躯壳起念,甚至还不如儒家所反对的“恶恶丧德”。因为“恶恶丧德”首先还有一个善恶明辨的手续。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1-25 09:08
标题:
隐恶扬善?
据我所知,孩子教育与父母孝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假如我得知父亲有脑血栓和心血管疾病的先期迹象,那么,他喜欢吃油腻这一饮食习惯,对于他的健康而言,肯定就是不良现象了。
我说还是不说呢?
怎么说,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说了,他听不听,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现在只问,说还是不说?隐恶还是不隐恶?
答案显然是:必须说,即必须“扬恶”。
这个时候,“扬恶”本身就是善。(再次强调:“如何扬恶”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
假如我因为父亲很凶,很刚愎自用,说了也没用等等一系列利弊权衡,
最终决定不告诉父亲,即“隐恶”,那么这本身就是恶——从动机到行为都是恶
这里最关键的地方,就是一个“是非判断”问题。
人们通常以为“是非判断”是很简单的事,或者,很多人甚至从未怀疑过自己的“是非判断”到底对不对。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0-1-25 12:45
隐恶扬善,还有一例可参:
余翰林,“含泪”劝告地震受难儿童的家长,力阻其向制豆渣工程之贪官奸商问责,江湖人戏称“余泪泪”。促使秋雨作出此举的则是“……家长们情绪激烈。由此,
那些已经很长时间找不到反华借口的媒体又开始进行反华宣传了
”。
余泪泪之流,好一个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要受难儿童为这些豆腐渣工程虔诚买单,隐忍不发。这种深明大义的心又何其冷酷,何等虚伪!
此例可与读经界力阻揭弊同参。
作者:
木兰花慢
时间:
2010-1-25 16:38
没有读经,对读经的善与恶不是很清楚,不过,这样的事情不仅仅是读经上面有,只不过读经的表现比较激烈而已。
所谓“隐恶”颇有"肉要烂在锅里”,“打掉了牙往肚里咽”的感觉。其实,一种学习方式,如果真的想发扬光大,应该是博采众长的,接受 ,并且欢迎批评,并且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自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改善不断地提高。
固步自封是什么下场可想而知。
所以,如果真的是为了经典的发扬光大,还是要站得高一些,再高些。
胡言乱语一番,不知道对错,请多包含。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1-27 16:49
标题: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候群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Jan Erik Olsson与Clark 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of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
-------------------------------------------------------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候群的共同特征如下:
1.人质必须有真正感到绑匪(加害者)威胁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挟持过程中,人质必须体认出绑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举动。
3.除了绑匪的单一看法之外,人质必须与所有其他观点隔离(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讯息)。
4.人质必须相信,要脱逃是不可能的。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1-27 16:57
标题: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根源
人类畏惧强权与迷敬权威的生物本性。
我们看看“余泪泪案例”,他含泪劝告地震受难儿童的家长“止讼”,其泪感人,其劝真诚。而他之所以要这么做,其理由可谓“高瞻远瞩,顾全大局”——他是不想给“
那些已经很长时间找不到反华借口的媒体
”一个“
开展反华宣传
”的理由。
鸟儿请教各位读经家长,谁能帮助我分清其中的道德的是非判断?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1-27 17:07 编辑
]
作者:
灼灼亭亭
时间:
2010-1-27 21:58
标题:
回复 #10 天高任鸟飞 的帖子
你这个问题,我不但想过了,而且还遇到过了。结果,我是直说了,对老母亲劝谏了,结果呢?
她老人家一气之下,回原籍去了。
不但如此,俺的行为也没得到家族里其他长辈的嘉奖,反而吃了一顿排头
——她年纪已经那么大了,她想做什么就让她做吧,何必惹她不高兴呢。她还能活多少日子啊?就让她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就是了嘛。。。说得我汗颜无地呢。
所以说啊,当说不当说的,还得看是什么事、对什么人。
要相信一点,每个人才是自己一切的最终决定者。
觉得一个事情看不下去,有必要说出来,就说,就痛揭其短,摆事实,讲道理,说。
但别人就认为你说的不对,他就是愿意去接受你认为不对的东西,那是他综合各种现实的、理论的、科学或不科学的资料作出个人的决定的权利,那是他的自由。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1-27 22:15
标题:
回复 #15 wanyi77 的帖子
在10楼提到的那种情形下,说,是正确的抉择。这是关键,所谓“动机纯正,内外一机而发”。这里面学问深得很,中国传统文化说的全是这个。
至于你谈到的,那是接下来“怎么说”的问题。你是在第二个环节出了问题喽。。。没说好那可只能哭了,同情ing。。。。
作者:
tjzhf
时间:
2010-1-28 00:37
太好了,学习中。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