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爱他,就让他读经吧 [打印本页]

作者: 空山泠雨    时间: 2010-1-3 10:02
标题: 爱他,就让他读经吧
    
  常听人说:“读经是很好,但孩子更需要的,是爱。” 
 
  是的,孩子需要爱。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但是,怎样的爱才是真正对孩子有益的——真正的爱?

  我们——父母或老师——真的懂得爱吗?我们以为在爱孩子,会不会只是在障碍他?什么样的爱才是健全的?

  心理学家弗罗姆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就懂得爱,爱是一种能力,一门艺术,是需要用一生来学习的。孔子云“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学问,才能正确地爱别人,否则爱就是自私而盲目的,所谓“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更有甚者,“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没有原则,只是情绪的随意发泄,非爱也,乃大惑者也。 

  所以,要给孩子健全的爱,并非易事,首先自己的人格要健全。但,我们对自己不要太自信,我们——父母或老师——其实都是不很健全或很不健全的人。也就是说,在我们对孩子的爱中,肯定是存在偏差的,只不过一时没表现出来,我们不知道而已。

  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对孩子的爱更安全、更可靠,把偏差减小到最低限度呢?这就要靠合理的教育设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影响之大,自不待言。父母应尽量完善自己的人格,并多少懂点教育,按照教育的道理来抚养孩子。但事实上,我们很难要求每一个父母都有很高的修养并懂得教育,因为父母虽然生了孩子,但他并不是老师,更不是教育家,他有他自己的工作,对多数人而言,干好本职工作养家糊口已属不易,他没有太多精力来研究教育——当然我们希望他懂得越多越好——但这是很难强求的。如果一个孩子生在一个父母素质低下,完全不懂教育的家庭,他的成长必然一出生就受到巨大的障碍,他确实是不幸的。

  如果父母就决定了孩子的一切,那孩子完全只能听天由命。所幸的是,当孩子渐渐长大,他就要接受另一种教育——学校教育,他将遇到对他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另一个人——老师。老师是专门教育孩子的人,如果说父母不懂教育尚情有可原的话,那老师就没有理由不懂教育,而且,从常识讲,老师的人格应该比一般父母为高,不然怎么可以为人师表。古之为师者,多为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之人,至少也得是大家公认的有一定操守的人,不然何谈尊师重道?“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的鲁迅虽然对私塾教育颇有微辞,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质朴、方正、博学”,终其一生对寿老先生都很尊敬。

  这样,如果孩子家庭教育得当,到了学校,他将顺利成长——因为老师是比父母还懂教育的人;如果孩子家庭教育不当,到了学校,他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补救,教育其实也就是“长善而救其失”。所以如果所有老师都懂教育,都有较高的学识修养,那多数孩子,不管他家庭教育的好坏,总还可以有基本正常的成长。

  但是,即使老师是合格的——即比一般父母修养好,懂教育,是不是就能保证孩子有最大的成长呢?也就是说,对孩子这样一个从天而来的宝贵生命,我们是否算是尽了最大的培养责任,而没有辜负他、局限他呢?不是的。因为老师也仍是普通人,他的人格也并不完满,他对孩子的爱也会有偏差,所谓“流俗众,仁者希”,虽然他也许比一般父母更有学问和修养,但如果孩子只是以老师为榜样,那他的成长仍然是有局限的,他的本性仍然不能得到最大的开发,他将很难超过老师。毕竟,我们不知道一个孩子究竟有多大的潜能,但我们总是希望他有最大的成长,不辜负他的天赋——上天神圣的赋予。那怎么办呢?

  这就要看老师是不是懂教育——真懂教育!真懂教育的老师,不是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而是引导学生以更高的人——圣贤为榜样。他知道自己是很不够的,他虽然竭力完善自己,但知道自己其实离圣贤很远,他不愿意用自己来限制学生,总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学生引到更广大、更高明的境界。他只是和学生一起,来学习圣贤,圣贤是他和学生共同的老师,他只不过比学生早走一步而已。这样学生就不会受人为的限制,就比较容易超越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还有谁的人格比圣贤更健全、更饱满、更光辉?还有谁的爱比圣贤更纯粹、更博大、更悠久?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只是因为他们比常人更懂得爱,更会爱,圣人与天地合德,圣贤之爱代表了人类之爱的最高成就,圣贤之爱是人间一切爱的源头。以圣贤为师,才能保证我们的孩子有最大、最可靠的成长。我们的孩子不一定能成为圣贤,但一种教育,必须要让他知道有圣贤,必须要让他能够认识圣贤,尊敬圣贤,心中有此一伟大光辉之目标,才会心有所系,自强向上。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教育宗旨本在悬一高深之标格,使低浅者有所向而赴。”不然,不管你的理论多么精巧,实践多么努力,孩子的长进仍然是不大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目标!而近代以前,人类几千年的教育,不是以老师为中心,不是以孩子为中心,而是以圣贤为中心。其实,以圣贤为中心,让孩子有最大的成长,也就是以孩子为中心——这才是对孩子最负责任的教育,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最安全、最伟大的爱!

  当然,圣贤已逝,年代久远,我们已不能亲炙教诲。但是,圣贤之言毕竟流传了下来,我们可以讽诵遗言。经典,就是圣贤之嘉言懿行。所以几千年来,教育的主轴就是让学习者讽诵经典,在讽诵经典中与圣贤相照面,相感应,相沟通,感受圣贤那博大深邃的爱,再把爱传递给他人,所谓“薪尽火传”,一代代传承不息,这其实就是人类生活得以延续的根基,没有爱,其实人类一天也不能存在!各民族的文化,其实也不过是各民族爱的经验的表达和积累。要说爱,这才是最大的爱,要说爱孩子,这才是爱孩子。父母和老师,只能是引导孩子走向经典,永远不能取代经典。这在几千年的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常识。

  所以,理想的教育设计应该是这样的:一、父母人格比较健全,给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老师人格高于父母,懂得教育;三、老师明白自己的局限,引导孩子学习经典,向圣贤看齐。如果一个孩子是这样受教育的,我们就可以说,我们给了他最负责任的教育,没有辜负他。

  在这样的教育设计中,三个要素——父母、老师和经典——无疑都是重要的,三者完美的配合是教育的最高理想。但从现实上考虑,我们很难对父母有太高的要求,因为这是一个最广大最复杂的人群;对老师则要严格一些,其人品学问应达到一定水准;而经典则是教育的核心,不可或缺。这样的设计,不仅是合乎教育原理的,而且也是非常现实、非常人性化的。这里面有真正的平等,即,哪怕父母品行差一点,老师平庸一点,孩子仍然能够在诵读经典、亲近圣贤中得到较大的成长,不至于被父母或老师所困住。这其实是古人非常朴素而又非常深刻的智慧。

  而如果一个社会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了经典,那已经缺失了最重要的一环,所有的孩子都将被限制在父母或老师的高度之下,父母和老师的素质再高,孩子也难有最大的成长——除非父母老师本人就是当世圣贤。而当经典被从教育体系中拔除之后,不只学生不读经,老师也不读经,老师也没有高标准,他的学问修养比一般父母也好不到哪儿去,甚至比一般父母还差,而且他会自以为是,独断专行。我们的孩子就这样被压在父母和老师这两座“大山”之下,永无出头之日。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出不了大才的根本原因!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人心日渐堕落的根本原因!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可怜的孩子!可怜的——我们!

  在今天,我们实难指望父母或老师有多么健全的人格,多么高深的学识修养,看看我们的周围,就不难明白这一点。教育的三个要素,我们其实一个也不具备,我们差得太远了,只不过不自知而已。如果我们真有觉悟,还想对孩子负起责任,那就只有先把经典请回到教育中来,让孩子先把经读起来!改变成人——父母和老师——是困难的,而让孩子读经是容易的,我们先从最容易做的做起,而这个最容易的,却又是最重要的,是教育“一阳来复”的关键,这就走对了路,这就是智慧!这就是今天对孩子最负责任、最不会障碍孩子的教育。当然,父母和老师——特别是老师——也应该加紧读经以求长进,以求达到教育三个要素的最佳配合。

  爱孩子与让孩子读经,其实一点都不冲突,让孩子读经,才是对孩子更明智深沉的爱。爱他,就让他读经吧!

[ 本帖最后由 空山泠雨 于 2010-1-3 10:05 编辑 ]
作者: aduan51496    时间: 2010-1-3 10:09
谢谢楼主!谢谢分享!
作者: woaiaoao    时间: 2010-1-3 15:06
标题: 同意
同意楼主所说,正在读经,三字经千字文已背诵,现在读弟子规。
作者: huangjjhh    时间: 2010-1-3 16: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摇篮曲    时间: 2010-1-4 11:53
为读经加油!再加油!再坚持!
作者: 贤宝贝    时间: 2010-1-4 13:26
说得太好了!给我教育孩子读经增加了信心!
这样的文章常看,会更加激励我们作父母的,让我们不去倦怠!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10-1-4 19:09
空山兄和哲萱的文章我一直都很喜欢读:)
作者: liliyatj    时间: 2010-1-5 10:56
给我动力,希望自己能坚持让孩子读经下去
作者: cicie    时间: 2010-1-5 11:16
我们——父母或老师——真的懂得爱吗?

我们对自己不要太自信,我们——父母或老师——其实都是不很健全或很不健全的人。也就是说,在我们对孩子的爱中,肯定是存在偏差的,只不过一时没表现出来,我们不知道而已。

真懂教育的老师,不是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而是引导学生以更高的人——圣贤为榜样。


很赞同这个。
无论老师和家长都应永远处于学习之中,不要自负,以圣贤为师,学习经典。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1-6 19:26
.
.

刚刚在本文转帖的另外一个论坛看到一篇回复,
虽然观点不同,但却有点见地,特转来一观,以利思想交流。

http://www.37ct.com/viewthread.php?tid=24038&page=1#pid232701

   原帖由 磁盘 于 2010-1-6 14:11 发表

是有点像广告,应该算一篇很热情的论证性广告。不过,大凡教育理论的建构都必须要准确把握一个逻辑起点。这篇文章的逻辑起点是“父母不懂爱”。这个逻辑起点既不符合最一般的现实实情,又违背了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的三个规定,所以不能成立。作者顺着这个基点展开线性推理,他在推理过程中所采信的论据基本上是独断的,这进一步降低了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总的来说,这大概只能算是作者业余用来鼓舞自己热情的一篇作文。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1-6 19:27 编辑 ]
作者: 空山泠雨    时间: 2010-1-7 16:54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1-6 19:26 发表
.
.

刚刚在本文转帖的另外一个论坛看到一篇回复,
虽然观点不同,但却有点见地,特转来一观,以利思想交流。

http://www.37ct.com/viewthread.php?tid=24038&page=1#pid232701


这种反对是否也太空洞了?
想起主席的一句话:人一说话,就是在做宣传。
说“广告”也不错,反正就是希望更多的人明白这个道理。
作者: 刘医生    时间: 2010-1-7 17:41
请楼主解释一下,不需要理解地读经,是怎么使得儿童“与圣贤相照面,相感应,相沟通,感受圣贤那博大深邃的爱”的。我心里一直挺疑惑的。
作者: wangml321    时间: 2010-1-7 23:13
标题: 回复 #1 空山泠雨 的帖子
爱他,就让他读经吧!
准备开始实践
作者: 空山泠雨    时间: 2010-2-1 22:51
原帖由 刘医生 于 2010-1-7 17:41 发表
请楼主解释一下,不需要理解地读经,是怎么使得儿童“与圣贤相照面,相感应,相沟通,感受圣贤那博大深邃的爱”的。我心里一直挺疑惑的。

其实,说孩子不理解经典是不准确的,只能说,孩子不能像大人那样理解经典。
孩子在读经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经典的气氛、节奏,他会朦胧地感受到圣贤的精神力量。
而且,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其一大特质即是,它虽然是很高深的,但又是贴近平常人生的,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小孩子也是有他的理解的。即使像《乡党》这样相对难解的篇章,孩子读了,也会感受到孔子日常行为的恭谨。
要知道,经典不是呆板僵硬的,而是源于人性,亲切自然的。甚至,孩子天真的心灵,是更容易与经典相应的。因为圣人正是”不失赤子之心“,常人长大以后,反而离圣贤精神更远了!
作者: ygf666    时间: 2010-2-2 00:08
原帖由 空山泠雨 于 2010-2-1 14:51 发表

其实,说孩子不理解经典是不准确的,只能说,孩子不能像大人那样理解经典。
孩子在读经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经典的气氛、节奏,他会朦胧地感受到圣贤的精神力量。
而且,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其一大特质即是,它 ...

我的理解就是类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作者: 小语妈妈    时间: 2010-2-2 16:11
爱她就让她读经吧!说的真好,每每和女儿说起她的成长过程,女儿总是巴不得她人生再一次从零岁开始,这样,她就能早早接受读经教育了,这样,她就能成为天才儿童了,这是女儿对读经的真实感受,她自己也因为比普通的孩子多读过一些经典而自信满满,只可惜人生不能重来,只能暗自庆幸王教授所言:读经的孩子都是有福的孩子!只是福多福少的问题。
作者: 桃ye蓁蓁    时间: 2010-2-10 13:11
对孩子是“爱他,就让他读经吧!”
那么对BBMM们呢?是不是应该引申一下:“爱自己,就读经吧!”
BBMM们在努力培养自己孩子的同时,是不是应多花点儿时间提高自己呢?
作者: lsmzhn    时间: 2010-2-10 13:25
准备自己和儿子一起读,发现儿子记得快多了!
作者: 空山泠雨    时间: 2010-2-10 21:06
原帖由 桃ye蓁蓁 于 2010-2-10 13:11 发表
对孩子是“爱他,就让他读经吧!”
那么对BBMM们呢?是不是应该引申一下:“爱自己,就读经吧!”
BBMM们在努力培养自己孩子的同时,是不是应多花点儿时间提高自己呢?

是啊,我的意思正是:不管是谁,如果你爱他,就劝他读经!不管是几岁的孩子,还是七八十岁的老人。
钱穆先生曾说:今天的中国人,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自己读《论语》,劝别人读《论语》(大意)。
劝人读经,是给他最好的礼物。
作者: chf27    时间: 2010-2-10 22:16
读此更加坚定了我教子读经的信心 有经典圣贤陪伴一生 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12 18:51
爱一个人,也可以劝他不要读经,假如有更适合他的教育方式。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2-12 18:52 编辑 ]
作者: szflying    时间: 2010-2-12 19:51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2-12 18:51 发表
爱一个人,也可以劝他不要读经,假如有更适合他的教育方式。


在下也有这样的想法,这是一个伪命题,完全可以写成“爱他,就不要让他读经吧。”
因为读经只是一个手段,一个过程,与目的没有必然的联系,把读经跟爱等同起来,不过是迷信读经万能者(主要是大量读经迷信者)的一个口号,并没有严格的论证。如果说读经会使人受益,当然有例证可以证明,但是读经受害者,难道就没有例证?
作者: cuty    时间: 2010-2-12 23:53
赞同,读完经典,其他的书都是小儿科。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0-2-14 12:21
标题: 回复 #22 szflying 的帖子
新年好!

如果站在公正的立场,我会说“读经本身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读经”作为一种文化熏习,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孩子所必须开展的一项教育实践。我所说的“不读经”,其实也是在读经实践过程中的一种变奏,是根据儿童个体的具体实际情形所做的灵活调整。

“读经教育”如果出现“反文化”的效果,罪过不在“经典”,而在“读的模式设计”与“教学管理”这两大块出了问题。这里一定要清晰明辨。很多人一看到反对读经,就联想到反对传统文化,未免太草率了。某些网友喜欢拿“吃饭”打比喻,“吃饭”当然是必须的,可“如何吃,吃多少”却有大学问。

爱他,就让他吃饭吧——这还不算真爱。爱他,就要为他制定恰当的饮食营养方案,而不是暴饮暴食。
作者: fu_manxing    时间: 2010-2-20 13:32
谢了啊
作者: 空山泠雨    时间: 2011-1-7 11:12
现在读经的孩子多,还是不读经的孩子多?
拙文想表达的,就是希望天下父母都能认识到读经的重要,让孩子开始读经。至于采用什么方式,可以有多样的选择。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经是不能不读的。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