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育经典解读系列( [打印本页]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12-3 13:16
标题: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育经典解读系列(
标签:萧愚 家庭教育 儿童教育 小学生 教育 分类:家庭教育-思路-方法


本文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个建议”中的一篇。
这里给大家做一下节选和简单的解读。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教师干脆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缘故。

我们不妨打个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

成绩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好成绩,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很好的成绩。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教师需要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不同儿童掌握知识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让每个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潜力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学习内容、作业,还是学习时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应该这样做:

有的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有的学生只布置1道。
有的学生布置做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有的学生布置做比较简单的。
有的学生布置写作文,有的学生则布置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断。


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我有一个朋友伊·格·特卡琴柯,他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他谈到自己备课的情况时说:"我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严重危险。"

让我们看看这样一堂数学课。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老师把学生分成了好几个组。

在第一组里,是学习最好的儿童,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应用题;其中还有一、两个学生能够即席口头解答。不需要做书面作业: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学生就举手要求回答。对这一部分学生来说,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题目外,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过大纲要求的习题:应当给这些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地动脑的工作;有时候,需要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习题,使他不能独立地解答出来,但是教师给予的帮助只能是以稍加指点和提示为限。

第二组里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作业,是和进行一定程度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分不开的。教师们常说,这一部分学生是靠付出劳动和用功学习而取胜的,他们能顺利地学习,是因为他们勤奋用功和坚持不懈。


第三组学生,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对复杂的习题则有时解答不出。在他们做作业的过程中,对这些学生的帮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


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组、第三组学生所做的少一半到2/3。但是教师无论如何不要催促他们。


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这些组的学生并不是停滞不动、凝固不变的,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是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


有些教师经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这些话总使我觉得困惑莫解。如果你们,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


解读:

本文的题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实际的意思是说,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所以需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量身定做的教育。这也是橡皮筋理论所强调的。

本来,大众化的教育就存在着无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问题,而应试教育令这一情况雪上加霜。因为评价老师工作的标准是有多少人考上重点,那么,老师就很容易偏向于尖子生,而对后进生采取一种放弃的态度。

每次接触这种后进生的父母,往往都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经历。家长绝望与期待的眼神让我芒刺在背。但是,大多情况下,我实在是无能为力。我的精力有限,能教的学生有限。所以,面对这种家庭,我更希望孩子的家长能够有一种自救、自立、自强的意识。我现在做的许多工作,实际上就是在为这种家长提供着直接或间接的帮助。

就像本文中所说,每个孩子实际上都是有希望的,小学甚至中学落后的学生,未必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落后。这里面的关键就是教育。

教育的关键之处不仅仅让孩子掌握具体的知识,同时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这段话的意思简单说就是,学习好不仅仅意味着考重点,上名牌,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暗示作用,即“我是一个好孩子”,“我被别人接受”,“我要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好人”。这种上进心往往比好成绩更重要。

可惜的是,很多老师对这些后进孩子采取打压、漠视的态度,这往往会让孩子们自暴自弃,心理倾向于消极。一个从智力上有无限潜力的孩子可能就此滑向了混日子的境地。


我诚挚希望,每个后进生的父母,要有自救、自立、自强的意识。
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孩子。你要知道,造成孩子后进的,很大程度不是孩子自身“态度”的原因,
而是孩子智力发育晚熟等生理问题,以及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局限。

我看到不少家长,看到孩子成绩不好,不是从自己做起积极想办法,
而是迁怒于孩子,一会儿抱怨孩子不专心听讲,一会儿抱怨孩子学习不够努力,
一会儿抱怨孩子马虎大意,一会儿抱怨孩子缺乏上进心。
他唯独没有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扪心自问一下:你自己做得又如何?
你跟那些积极上进、勤奋自强的家长相比,做得又如何?

有些事情其实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我的博客回复中有个家长提了一个观点,
“我虽然很笨,但是,我只要比孩子领先一步就可以了。”
作为一个成人,通过每日的学习,比孩子领先那么一步很难么?

可我看到,很多家长宁可每天花大把时间在无聊的事情上,却舍不得花一点点时间进行学习,
孩子学习出了问题,却理直气壮责怪孩子学习态度不端与不思进取。这何其荒谬?

在上面的文章中我们看到,老师把孩子们分成五组。在学校现实中,很难做到这种分组。
老师一般都是一刀切的作业。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的教育。现实就是,

第一第二组吃不饱,第四第五组吃不消。

而家庭教育的一个优势,就是你只有这一个学生,你完全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因材施教,
可以运用橡皮筋理论,循序渐进,不断让孩子体会到求知带来的乐趣。从而逐渐走上积极向上的正途。这种优势如果丧失掉,而一味去奢求学校给予孩子特殊的教育,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

下一步,我会继续为大家写作,也会介绍一些已有的教育经典。
而你,要做的其实很简单,每天问自己一句,今天,我领先孩子一步了么?

                                      萧愚 2009.12.03
作者: times    时间: 2009-12-3 15:06
标题: 回复 #1 老易 的帖子


如把玩心爱之物!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12-3 15:48
楼主说的何其好哇

这就如同我们农民鼓捣庄稼一样,现在的农民都是用工业化的方法,不管每一株作物缺不缺肥料,都要统一施肥。有没有虫子都要打农药。这怎么可以啊。

所以以后每个城市的人,都回归田园,每个人种上一亩三分地,每天根据不同的作物精耕细作,再养上三头猪、两只羊、十只鸡。自给自足,这不就是我们老祖宗推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幸福生活么。

农业社会生活的人们,理解现代社会,真的很难啊!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12-3 16:03
学校教育必然是工业化的,即使有差异化,也得在一定的条件下工业化.

引入一些选修课机制,也不能改变工业化效率高的本质.

问题在于,学校教育在教育中的定位如何.我个人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在低线而不是主线,仅仅是一个必须达到的标准,而不是限制孩子成长的上限.
作者: times    时间: 2009-12-3 17:00


复古。

美国加州的某所私立中学,学生到老师的教室上课,把上课发言也计入考试成绩。

应该培养具有远见的学生。
作者: times    时间: 2009-12-4 07:34
标题: 回复 #1 老易 的帖子
楼主把现实的教育理想化了。现在的学校教育早已是两极分化了,重点学校的招生标准是"聪明“和”有钱“,现在的班级是整体划一,好赖是层次分明。老师基本不存在多梯度学生的问题。所以新任教育部长提出的首要教育问题是教育公平,明眼人都知道那是在作秀。

坛子的风格是细腻有余,大气不足,没有王者风范,少有教育先锋。通俗的说法就是:没劲!官方的说法就是:没有与时俱进!没有促进GDP的增长!

[ 本帖最后由 times 于 2009-12-4 07:39 编辑 ]
作者: hubaichun    时间: 2009-12-4 09:08
分配不公,腐败,自私。。。在掏空这个社会。
古巴比伦王国毁灭于淫乱。

中国不但需要实行财产登记制度,还需要实行消费实名制,采用一卡(货币身份证)通天下。
废弃现金货币。
每个家庭不需要有账本,国家会给你电子帐目详单。
这样赌博,色情业也会有详细的支出和收入记录。
每笔来往资金都会在国家和社会的监督之下。
终端决定于起端。
据说日本采用实名消费之后,
垃圾箱里经常出现别人扔掉的大捆钞票。

教育也动作大点,比改革开放力度再大点。
中国的教师挺多的,还总在精简,不是没有精力细致干活,现实是不用细干。

我估计,这些简单的道理谁都能懂,就是没人想干事,没人想干事,没人想干事。。。
100个times同志看见这些现实问题时又有什么办法呢?

陪好自己的孩子是正理,再搞来点票子是正理,顺便促进GDP。
一定要改正细腻由于,大气不足的缺点,多搞点供孩子出国的票子。
国产不过关只好合资。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12-4 09:19
原帖由 hi5 于 2009-12-4 04:16 发表
你的理念是不错,赞同。  学校教育应该在低线而不是主线。 可是

1, 现在的学校教育占用了孩子大量的时间, 已经没有时间干别的了。
2, 有多少家长能担当教育的主线?


恰恰相反,我认为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学校教育占用太多的时间,而是家长的定位有问题.

有些家长,妄想以家庭教育代替学校教育,对学校教育从心理排斥,从而影响到孩子,使孩子对学校厌恶,同时在家里拔苗助长,超前灌输,导致根基不牢靠,后劲不足.

而另一些家长,认为学校教的就不必要提前"学",把低线当成上限,导致孩子小学低年级就疲于奔命.然后有指责学校的难度太大,占用孩子大量的时间
作者: woodhead    时间: 2009-12-4 11:22
一直觉得基础教育这块我们和国外的差距不在精英这一层——我们的精英也是有的——而在“差生”这一层。
而解决这一问题,我看不到学校的希望,恐怕只有靠父母了——这样的例子国外也是有的,比如爱迪生。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12-4 11:30
标题: 回复 #11 woodhead 的帖子
爱迪生的故事,你还真相信呀
作者: all4kids    时间: 2009-12-6 11:38
学校教的是不是底线或低线俺不知道。
俺知道的是,家长对孩子需要贴近观察,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适当引导和帮助。
我知道我的孩子应付学校的学习是绰绰有余的,所以我就不会在学校要教的内容方面去精雕细琢——他自己会去努力,而且出了问题还会去总结经验,全然不需要我操心。
同时,我也知道我的孩子在其他一些方面会有欠缺,或者学校在某些方面会提出这个年龄阶段未经训练的孩子无法达到的要求,那么我就会基于保护他心灵的需要,去给他一些实际的帮助。

比如他参加英语儿歌比赛,老师挑了四个孩子出来由同学投票,他得票最少。看得出来,他受打击很大。这个时候,我就得给他足够的帮助,分析可能的原因,开解他对一时成败的执着,鼓起他直面现实的勇气。。。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12-6 23:32
原帖由 我爱飞飞 于 2009-12-6 11:38 发表
学校教的是不是底线或低线俺不知道。
俺知道的是,家长对孩子需要贴近观察,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适当引导和帮助。
我知道我的孩子应付学校的学习是绰绰有余的,所以我就不会在学校要教的内容方面去精雕细琢— ...


提醒一下,你说的孩子对字的结构呀什么的掌握不好。
教材没有这样的要求,这就是我说的底线。
字的结构对孩子写字不写错别字是很重要。
我对现在的老师比较满意,对于超过底线的东西,她在课堂上讲,但没有强制要求掌握。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教学方式。
作者: all4kids    时间: 2009-12-7 09:51
标题: 回复 #14 jiangying 的帖子
嘿嘿,他没学过的东西,何来掌握得好?
总得给他机会去学吧。。。

对于超过底线的东西,她在课堂上讲,但没有强制要求掌握。----他们老师现在正是这样教的,不过,预习还要求孩子说出字体结构,是不是有点过了呢?虽说强调自主学习,但我不以为得落实在认字方面哈。
作者: woodhead    时间: 2009-12-7 11:36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9-12-4 11:30 发表
爱迪生的故事,你还真相信呀


爱迪生的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怎么就不可信了?至少,在学校不受人待见,辍学回家的事是真的吧?
作者: woodhead    时间: 2009-12-7 11:36
发言重复。。
作者: zty1122bb    时间: 2009-12-7 13:16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9-12-4 11:30 发表
爱迪生的故事,你还真相信呀

我信,就我自身而言,小学四年级之前很痛苦,学习不好。可父亲给我讲的爱迪生的故事激励着我,五年纪以后终于慢慢上来,直至中学大学工作做企业。我的女儿也是一样,刚上幼稚园时差点拒收,要上小学时幼稚园老师劝多留一年,小学一年班里中下,然后慢慢进步,二年级时已是中上,现在三年级班里前五。我同她们讲,别着急今后你们会是最棒的。育人不可能也不应该如工厂流水线一样,但个性化培育只能靠家长。
作者: dfylhy    时间: 2009-12-8 16:50
我赞同楼上的这句话:个性化培育只能靠家长,没错,学校做不到因材施教,自己的孩子自己了解,适时的鼓励,辅助是必不可少的,好多的孩子的成才大多数是来自家庭,而不是学校,比方说谁家孩子怎么怎么好,没有去问老师这个孩子是怎么学的,都是问孩子的家长,你们是怎么教育的,孩子这么出色,这不就说明一个问题了么?把孩子完全交给学校,我觉得那是完全不负责任的父母,孩子的优劣很大程度上是父母造成的,我同意老易的一句话:每天问自己一句,今天,我领先孩子一步了么?
作者: zy152611    时间: 2009-12-9 15:24
标题: 回复 #1 老易 的帖子
受益匪浅啊·  很好的文章
作者: 一丁妈妈    时间: 2009-12-9 22:16
真是高水平的讨论。严重同意LZ 的观点。小学阶段,家长比孩子更应该学习,并不是想课本,而是学习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家长,社会、国家也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和舆论导向。“没有伟大的父母就没有伟大的民族”!
没有氛围和现成的“路”之前,我们个体的家长就只有自己摸索着“过河”了,一切靠自己的悟性和觉醒、灵修的程度。
作者: ieffelwang    时间: 2009-12-10 10:12
标题: 支持楼主的观点
家长要自强,自爱,自救。家长要领先孩子一步。不要在孩子身上找原因,不要在学校老师那边找原因,在家长自己身上找原因。想对策。
作者: gaya    时间: 2009-12-10 10:21
谢谢楼主,学习了,教育是个大问题
作者: 阿小小    时间: 2009-12-10 22:29
LZ的见解总是让人耳目一新!!但在中国不现实呀!!第一步,先让学校的大班变成小班,老师才可能因才施教吧??老师也不是神仙吧??对着一个班五六十个孩子因才施教??而且通常,一个老师还要上几个班的课的。LZ讲的话有点象空中楼阁----看上去很美!!
所以因才施教的理想只能放在我们这些家长身上啦,哈哈,
作者: 西西东东    时间: 2009-12-30 23:10
标题: 回复 #1 老易 的帖子
是呀,孩子在学校吃的总是大锅饭,虽然现在总在提倡要因材施教,可是想想就知道,在学校里,一个老师要管几十个学生,怎么可能做到附和每个学生的需求呢??所以,我觉得,这方面还是要家长来抓呀!!
作者: dhlijing    时间: 2009-12-31 16:50
苏霍姆林斯基的书,还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也挺好的。
作者: 754579752    时间: 2010-1-25 11:46
若弱地问一句:萧愚就是老易?

讲得非常好!
作者: machenyi    时间: 2010-1-26 10:18
自责一下,昨天还在抱怨孩子不好好学习,不认真,其实现在想想我一直在指望老师。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