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成长之路——浮躁 [打印本页]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10-27 13:18
标题: 成长之路——浮躁
  买回《新语文读本》和《新语文作文》,不到一个星期看完了。买回《一年级的小蜜瓜》也看完了,嚷着要买女生看的《一年级的小豌豆》。买回一套民国期间的课本,一天看了1/4。看书速度很快,却完不成课堂作业。
  看书很快,但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很浮躁,不知道脑袋里究竟在想什么?
  如何才能培养他的任务意识呀。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9-10-27 13:28

  洋洋脑瓜子快
  是不是作业没有难度找不到兴奋点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10-27 13:30
要是作业简单,他就会很兴奋,数学作业绝对不会做不完,看见数学作业他眼睛就放光。
作者: szchips    时间: 2009-10-27 20:04
民国期间的课本,是繁体字吧.小小年纪,繁体字都那么熟悉了.
作者: 灼灼亭亭    时间: 2009-10-27 20:24
大概是写字有困难吧。
作者: 颀颀妈妈    时间: 2009-10-27 23:21
请僵硬以咱家孩子为前车之鉴。
阅读不要进行得太快。
孩子的阅读有了速度后, 要抓孩子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不然,读了很多书, 却没有认真地读懂一本书收获大。
建议选择书中的一部分内容做精读。

另外让洋洋试着把看过的书的内容讲给你听。
让他自己组织语言把所看过的东西说出来,既可以知道孩子是不是读懂书中的内容, 也可以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
作者: 我在上课    时间: 2009-10-28 09:12
那挺棒的,说明他喜欢读书。。
其他方面的兴趣要慢慢培养。。
作者: 石榴木    时间: 2009-10-28 09:32
标题: 回复 #1 jiangying 的帖子
看完之后,想起的是俞敏洪的那篇博文专注的好处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10-28 09:37
原帖由 szchips 于 2009-10-27 20:04 发表
民国期间的课本,是繁体字吧.小小年纪,繁体字都那么熟悉了.


翻印的,原有画面是繁体的,下面加了简体的.孩子认识一些繁体,我想通过这样的繁简对照认识多一些繁体字.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10-28 09:40
原帖由 wanyi77 于 2009-10-27 20:24 发表
大概是写字有困难吧。


有可能,但不一定,学前班的时候写字很快的.现在的问题是不愿意写,坐着不动,不知道为什么.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10-28 09:41
wangtutu 2009-10-28 09:37 威望 +3 读书快不好吗?
wangtutu 2009-10-28 09:37 金钱 +3 读书快不好吗?

晕哦,读书快没什么不好,完不成作业不好.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10-28 09:44
原帖由 颀颀妈妈 于 2009-10-27 23:21 发表
请僵硬以咱家孩子为前车之鉴。
阅读不要进行得太快。
孩子的阅读有了速度后, 要抓孩子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不然,读了很多书, 却没有认真地读懂一本书收获大。
建议选择书中的一部分内容做精读。

另 ...


孩子自己会选择喜欢的内容反复的看,复述,问问题.这点我不是很担心.我担心的是他没有任务意识,没把学习当成任务来执行.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10-28 09:46
原帖由 子墨宝贝儿 于 2009-10-28 09:32 发表
看完之后,想起的是俞敏洪的那篇博文专注的好处

不是专注的问题,而是没有任务意识,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9-10-28 11:27
猫儿一年级时总被老师告上课跑神,二年级可好了,上了老师的套拼命的想得星儿,得奖什么的,老师再也不告状了.
吸引孩子上学的,不是学习,而是学习以外的东西.
作者: annfield    时间: 2009-10-28 11:32
不是洋洋浮躁,是爸爸浮躁。

洋洋为什么不写?是不想写,还是不明白该怎样写得好看?如果仅仅是没有任务意识,那现阶段家长就先督促一下,帮助按排一下什么先做什么后做,做完打勾再看闲书。

洋洋在正常成长,爸爸别急,慢慢来。如果洋洋现在所有的问题都没,那爸爸也太轻松了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10-28 13:15
标题: 回复 #15 annfield 的帖子
我的要求不高,老师叫做作业的时候,他按时做完就OK了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