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美国大学对家长送学求之不得
[打印本页]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9-17 10:51
标题:
美国大学对家长送学求之不得
作者:卢荻秋
每年9月大学新生入学报到时,媒体都会关注家长陪送孩子上学的问题,并引发一轮了无新意的讨论。常见倾向性结论是,孩子已成人,独自上大学正是锻炼其自立自理能力的好机会,家长不应老是把孩子护在自己的羽翼下。一些大学也纷纷出台措施动员新生自行入学报到,有的甚至给独自报到的新生以百元红包。
在国内广受批评的家长“送学”,在美国大学却受到广泛欢迎。每年美国大学新生报到时,许多家长也会“护送”孩子到校,操场上排满了密密麻麻的私家车。忙碌的人们携大包小包不停地穿梭于操场和宿舍间,而充当“搬运工”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家长。如果时间允许,家长还会在学校停留几天。学校不光服务学生,也服务“家长”,为家长组织精心安排的诸如参观校园、周末派对、教学体验等活动。(《广州日报》9月15日)
对美国家长来说,为孩子花费了巨大的教育投资,如果连学校都不了解,只能说明家长糊涂。就像美国人说的:“看都不看就买一处房产,其结果十有八九会赔本。”因此,家长只要有条件,一定要到孩子所上的大学去看一看,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子女未来将生活四年的地方;对学校来说,大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家长们为孩子付出的学费,教育是大学、学生与家长共同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家长理所当然也是大学的服务对象,不但不能怠慢,反而更注重大学和家长间的联系,更注重获得家长对大学教育的反馈和支持。美国大学之所以欢迎家长“送学”,是其注重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的一贯理念的必然产物,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反观国内舆论和高校,更多看到的是家长“送学”给学校带来的“麻烦”,对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阻碍,以及由此导致的贫富差距观感的负面影响。这当然没什么大不了的错误,却没有关注到家长“送学”的深层意义。
家长扎堆“送学”不可避免地给学校正常秩序带来一定的压力,但这恰恰给大学提供了与家长沟通的绝佳机会;学生自理能力的锻炼是个长期过程,一次性的家长“送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未必像某些论者所说的那样巨大;而身处各阶层的家长齐聚学校所造成的感官性贫富差距,本就是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更没必要大惊小怪。
因此,大可不必把家长“送学”当成什么天大的坏事而严辞抨击。我们的媒体舆论和大学要做的是如何对家长“送学”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将“送学”的家长引导到关注孩子大学教育而非仅限于大学生活上来,一方面大学不但要摈弃家长“送学”会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压力的陈旧观念,要从教育规律出发来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因势利导地提升家长对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参与热情。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9-9-17 11:19
应该在选择学校之前对学校进行了解吧
已经报道了在了解是不是太晚了
如果不满意还有机会从新选择吗
还是重读一年再考一次呢
作者:
hubaichun
时间:
2009-9-17 11:59
看来国内模仿国外的素质教育好像是在乎了表面,忽略了根本。
一些实际情况和想象的不太一致呢
以为美国的孩子没有什么书本的,上课需要做的就是和老师抬杠子
一看美国那套教材,
乖乖,一本书就千八百页,
老师的指导书更厚,一年语言指导书的文件就500多M
中国的师生们要努力了
作者:
woodhead
时间:
2009-9-18 22:55
同样的一件事,中国就是陈旧观念,到美国就体现了以人为本,作者的脑筋转得快。。
作者:
涓衣
时间:
2009-9-19 10:20
标题:
不能只比表面
父母送中国大学生入学,在细节上体现为孩子包办注册手续等一切,这是父母落后观念的表现,永远值得批评。如果父母和孩子一起了解和选择高校、一起到高校观光,这没啥不好。同样如果外国学生也要父母包办一切上学,在外国也是值得批评的呀。
不要以为外国媒体不批判送孩子上学就是中国媒体错了,这种忽略外国文化背景分析的观点要不得!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