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有这么一个民族,和中华民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和中华民族一样有着多灾多难;从公元前到公元后,他们多次被打碎打烂,但他们始终没有被战胜。现实中他们能提出众多的、领先于世界的新问题,一个在数量上根本无法与中华民族相比的民族,出现了众多的世界世界一流的大学者、大科学家,出现了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民族就是犹太民族。历史上的犹太民族,紧紧拥抱着本民族的元典《圣经》,碎而能聚,任何人都无法战胜。现实中的犹太民族,一面读元典一面提出别人不能提出的新问题,让人望尘不及。
犹太人出身的爱因斯坦,一生多次像赞美自己文化一样赞美中华文化,令人惊奇的是,在中国学者主张“全盘西化”之时,爱因斯坦坚持赞美中华文化。1953 年,爱因斯坦在《西方科学的基础与中国古代的发明》一文中,对中华文化还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在我看来,中国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编按:指希腊发明的形式逻辑和系统实验可能找出的因果关系),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兄弟民族对自己文化的态度,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对我们有没有启示意义?
犹太人的根本元典是《圣经》,《圣经》一开始讲的是神——万能之神,那么,中华文化的源头在何处?源头的中华文化一开始出现的什么呢?
二、值得重温的十句话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彖传》
2.“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周易·乾文言》)
3.“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周易·系辞上》)
4.“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彖传》)
5.“崇效天,卑法地。”(《周易·系辞上》)
6.“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
7. “动静参于天地谓之文。”(《黄帝四经·经法·四度》)
8.“天人同文,地人同理。”(《鹖冠子·度万》)
9.“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记·乐记》)
1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
十句话,一个指向。在早期的中华大地上,人文源于天文。重温了出于《周易》与先秦诸子的这十句话,就可以清楚源头中华文化的基本框架——天文与人文之间存在着源流关系。
犹太文化,人文源于神文。一切从神这里出发,这是犹太文化的第一特征。一切从天文(包括地理)出发,这是中华文化的第一特征。中华文化从源头开始,就有自己的特色。
三、历法:天文向人文转换的第一成果
1.进入文明的基本标志。历法,是蒙昧进入文明的基本标志。
文明之前的人类先贤,为了生活与生存,需要采取野果,狩猎鸟兽。采取野果,必须弄懂野果成熟之规律;狩猎鸟兽,必须明白鸟兽产卵、产仔之规律。生活生存之必须,使人类先贤开始了天文的研究。
哪颗星星出现,果树开花了;哪颗星星出现,果树结果了;哪颗星星出现,果子成熟了。天文与果树与万物,在此建立起了对应关系。
太阳在地平线出于什么方位,鸟兽鱼虫开始出现了;日影在什么位置上,鸟兽鱼虫开始繁殖了。天文与飞鸟与走兽,在此建立起了对应关系。
认识了太阳变化的周期,认识了月亮变化的周期,认识了北斗星变化的周期,认识了金木水火土五星变化的周期,总之,认识了天文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认识了气候变化与万物生长收藏的关系,认识了气候变化与飞鸟走兽的关系,并把这些变化记载起来,人文之历产生了。
天文与人文的转换,历是第一成果。以历为标志,文明开始了。
2.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历。《汉书·律历志》记载了六种历,依次是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按照《汉书》的记载,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历,应该是黄帝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