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地处乡镇,班上难免有几个家长出外打工的留守儿童。
小傅是初三年发展到夜不归宿的。她小学时表现极好,初一、二年时也中规中矩的。“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妈妈去年随爸爸一同去泉州打工了,把我和哥哥丢给了爷爷奶奶,”她说,“爷爷老有所乐,天天吃完饭就到村里的活动中心去玩麻将消遣;奶奶年纪大了,又要忙家务,常累得一句话都懒得说;哥哥高三了,升学压力巨大,一个星期也跟我说不上几句话,时间一长,我都快忘了自己有家有亲人。”由于缺乏情感交流,她慢慢地封闭了自己,变得少言寡语了。有一次,班上一个女生请她吃“佛圣诞”(本地的一种风俗),在宴席上认识了一个同样也是父母外出打工的校外小青年,区别只是他已经失学了。通过这个小青年,她认识了一群校外青年。小傅说:“他们率直大方,风趣幽默,比学校里那些只知听老师话读书的同学好玩多了。”
因为这些事情都是在课外时间,在校园之外发生的,在事情彻底暴露之前,很惭愧,我这个班主任一无所知。
终于有一天,她发展到夜不归宿,一连三天晚上没有回家,她奶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也许是怕儿媳妇责怪她没带好孙女吧,直到第三天才急冲冲地打电话给我。我发动了好几个同学,用了8个多小时的时间,在一个星期日的下午,才靠着不太光明的手段把她找了回来。而此时,她与那些社会小青年的沾染已颇深。虽然她的父母把她带到泉州教育安抚了一个星期之久,复学后,班主任老师又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还请和她要好的同学和她谈心,——可是复学后的第三天,她便又和那些社会青年去喝酒唱歌了,第四天,又夜不归宿了……
我和他的父母聊天,她母亲说以前在家乡打工,工资900,工资比较少,想着出去打工,出去可以拿到1600到1800。她也不太想出去。谁愿意离开家乡出门在外,倍受煎熬。但从长远看现在年轻的时候不多赚点钱,以后要用钱的地方多起来,只怕会捉襟见肘。现在钱赚得多了些,孩子有什么要求我们也尽量满足,没想到她会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
我感慨地对她的母亲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当成千上万的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涌入城市,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打拼时,留守在家乡的孩子们却在孤独地成长。缺少了你们的关爱和教育, “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将会是一条坎坷的弯路。
我说,你不要认为她年纪都16岁了,其实心理还是很脆弱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未满18周岁都算是儿童,对于儿童成长要提供一个好的环境,我想家庭环境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父母的关爱对儿童来说是很重要的,隔代监护容易出现溺爱现象,而且爷爷奶奶精力有限,体力有限,有时候也是力不从心的,孩子需要你们的关心和爱护。
和小傅比起来,班上的小霞同学表现就稳定得多。她的父母也都在外地打工,可她认为父母在外打工对她的学习和成长影响不大。她寄宿在学校里,每天和同学们生活、学生在一起,觉得挺快乐的,不过她说:“如果爸爸妈妈能在身边,那就更完美了。” “他们经常打电话提醒我认真学习,注意身体,常询问学习考试情况,对我常进行鼓励。”“他们闲下的时候去逛街,就常去的地方就是书店,遇到适合我的参考书常会买下来邮寄给我,班上我的学习资料是最多的,呵呵”笑容洋溢在她脸上……
看来,留守儿童也不一定会成为问题儿童啊!小傅的经历给我很大的感触。我在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应该将管教孩子列为自己的首要责任。父母外出打工挣钱也是为了让孩子学习、生活得更好,但如果顾此失彼,只管挣钱不管孩子的心理健康,那就得不偿失了。父母如果能挣钱教育两不误,留一个家长在家中照顾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不就很有利了吗?反之,如果父母两人均常年在外地务工,留守儿童生活中缺少父爱和母爱,在外的父母心里觉得内疚,因此对孩子处处补偿、事事迁就,生怕亏待了孩子,特别是在物质上,他们对孩子是有求必应,但和孩子在思想上的沟通却是极少的,对学习更是不闻不问。这样的话,孩子没有一点问题的话,倒是一个奇迹了。
从老师这方面来说,我们对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也是责无旁贷的。一个班主任应该对班上有几个“留守儿童”一清二楚,对他们的家庭情况有较深入的了解(如父母打工地方、工作情况、经济收入、联系方式、家庭成员、生活安排等等),最好能作下详细的记录,以利于以后的管理工作。还应该多与家长联系,让他们懂得身在外地也应该关心子女,打工在外,不要忘了家中儿女。多与家长交流教育心得,争取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在班级日常管理上,也应该向这一些“留守儿童”倾斜,让班上的优秀学生多与他们交流,谈谈校园趣事、学习心得什么的,争取让他们感受到校园生活的温暖。“留守儿童”本来就缺乏家庭温暖,老师要用爱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要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热情、学校的温暖,让他们树立坚定的信心,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做一个真正合格的中学生。希望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像小霞那样健康成长。
别让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