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bucy 于 2009-7-1 00:46 发表
1:3:4型
108:36:144
甲:108,180
乙:36,252
丙:144,72
甲
乙
(1) 丙:认为自己不可能是72,否则
108:36:72
甲:108,36
乙:36,180
丙:72,144 (2)
(3) 甲:认为自己不可能是36,否则
36:36:72
丙会在第一轮报出数字72 (4)
所以甲会报出数字108,但甲没有,说明丙是72不成立,故丙猜出自己为144。
qdylz | 2009-7-2 11:16 | 威望 | +10 | 你还是赶紧宣布攻擂情况吧,就等你了! ... |
qdylz | 2009-7-2 11:16 | 金钱 |
原帖由 bucy 于 2009-7-2 11:09 发表
这道题的基础是“三个聪明的学生”,否则不可能有答案(2个聪明都不行)。(每个人的推理除了眼前所看到的2个数字,其他的推理前提都是根据别人的“推理"所做出的推理)
所以一个人推理其他人的推理时 ...
已知条件的整理:
1. 有分别戴在甲乙丙头上的三个正整数a,b,c;其中的c=144,甲乙丙都不知道自己的数值
2. 由于a,b,c是分别戴在甲乙丙头上的数,因此a,b,c是具有只读属性的数
3. 在 a,b,c这一组数当中,其中一个数是另两个数之和
4. 甲和乙对于老师的两轮4次的提问,全部都是回答:不知道
5. 丙在被第1次(总次序是3)提问的时候,回答的是:不知道
6. 丙在被第2次(总次序是6)提问的时候,回答的是:144
7. 丙从第1次被提问时候的,不知道答案的状态,转变到了第2次被提问时候的已知答案是144的状态(这当中,除了老师的提问次数递增之外,其它的任何的外部条件都没有发生改变)
证明:
为了避免在接下来的代数分析当中,出现| |这个绝对值符号,我们根据已知条件(4.),(5.)可得a≠b;a≠c;b≠c;因而,我们可以设:a<b<c(如此假设的唯一副作用,是有可能会使得最后所得结果存在-号)
以甲乙丙的视角观察,自己待求的数值与自己可以直接看到的对方戴在头上的数字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
甲:p=b+c或者q= c-b
乙:m=a+c或者n= c-a
丙:u=a+b或者v= b-a
依此,我们会发现甲乙丙头上的数字的(p,m ,u)与(q,n ,v)这六种可能性的设想之间,其中所蕴含的(a,b,c)是完全相等的,唯一差别只在于(+)号于(-)之间的差别。
再根据已知条件(3.)可得,当c=144时,甲的数值a与乙的数值b的可能组合只有:
一.(q ,n),其中q= c-b,n=c-a
二.(q ,m),其中q=c-b,m=a+c
三.(p ,n),其中p=b+c,n=c-a
观察全部的让丙得到c=144的可能组合(一.)(二.)(三.),可以发现如下的特征:
(一.)表明,按照此组合得到的(a,b,c)当中, c是最大数
(二.)表明,按照此组合得到的(a,b,c)当中, b是最大数
(三.)表明,按照此组合得到的(a,b,c)当中, a是最大数
又因为,丙的已知条件只有他所能看到的(a,b)这两个具有只读属性的数(即已知条件1.),再加已知条件(3.)。因此,丙只能将他看得见的a与b用来相减或者是相加,以便得出数值c
再根据以上的三个特征,可以得到丙推得c地唯一途经为:
当丙观察到甲和乙的假设(p,q)和(m,n)与丙看得见地甲和乙头上的数值存在矛盾。就可以排除掉自己的两种可能性,u和v当中的一个。
亦即:
当丙的假设u=a+b为真时,必有甲和乙的p和m假设为假。因为丙看得见甲和乙的数值,因此,c=a+b(这个推论会得到结果的验证)
当丙的假设v= b-a为真时,必有甲和乙的q和n假设为假。因此,c= b-a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c相对于丙是一个未知量,相反a与b却是丙的已知量。
可是c相对于答题者来说,却是一个已知量c=144。
而甲乙的数值(a,b)这两个已知量,又变成了答题者的未知量(x,y)
如果忽略掉5个“不知道”的因素,来求解(a,b)
那么,我们面对的就只有144=x+y,y =x+144,x=y+144三个等式
根据已知条件(1.)有144=x+y不包含大于144的解
所以,144=x+y解的数量最少。为:等差数列(1,143),(2,142)(3,141)……(72,72 );总共解的数量为:71组
因此,如果忽略五个“不知道”的影响,甲和乙的数值最少有71种可能组合
所以,五个“不知道”是使这个题目有唯一解的必要条件,不容忽略。
根据最简单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即可得知:五个“不知道”最大只有5比特(比特是信息不可再分解的最小单位)的信息容量,而丙所接受的信息为4比特(因为另1比特是由丙自己所发出的信息)
所以,能用4比特信息就可以找出最大数的(a,b)这个解的组合,在最少有71种可能解的组合当中,一定有显著的特征。否则,这个题目没有唯一解
因此,(a,b)这个解的组合的辨识信息,要小于或者等于4比特
依此条件衡量,144=x+y解的等差数列的最后一项(72,72 )虽然符合辨识信息小于或等于4比特的要求。但是显然不符合题意。因为前面已证:a≠b;a≠c;b≠c;
受(72,72 )只需要2比特信息即可被辨识的启示。可发现(72,72 )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比为:2:1
根据2进制数的第(n)位与第(n+1)位,有2的n次方的倍率关系可得,在剩下来的70个组合中,符合小于或等于4比特辨识信息的组合,唯有最大数与最小数之比为4:1的组合
又根据已知条件(3.)有144=x+y,y =x+144,x=y+144三个等式当中,后两个等式都需要额外的信息来辨识y与x的最大值。
可是,这又是为由甲和乙分别所发出的各自只有2比特的信息,所无力承担的要求。
因为,这仅有的2比特信息量,需要用来分别排除与确定丙的u与v,以达到对u与v二择一
所以,u与v二者,只剩下u=a+b才符合辨识信息要小于或等于4比特的要求
因此,得丙为最大数c=144,c=4a,b=144-a
所以,求得题目要求的另两个数分别为:36,108
将(36,108,144)代入(a,b,c)已后,的确可以发现u=144与甲的p=252的假设和乙的m=180的假设之矛盾的间存。而这个矛盾丙却可用他看到的36和108直接排除掉。
这样就印证了前面所推导出来的——[当丙的假设u=a+b为真时]——的推论。
根据前面的分析,求解数值,用排除或者是确定自己是最大数的方法,对于信息量的需求最少。这表明运用这个途经的分析难度也会相应的变低。
由于受到一个数是另两个数之和的制约。所以,当自己是最大数的时候,另两个数就必定是非最大数。因此,就可以通过观察另两个同学最大数假设与他们头上数字之间的矛盾,来使自己的最大数假设得到确认。
但是,每个人所推测出来的另两个同学最大数假设,都要比另两个同学自己直接推测出来的数目多了一个。
比如甲,在他以自己是36为基础来推测乙和丙最大数的假设的时候,是和乙和丙自己的m=180,u=144相同的;可是,当他以自己是252为基础来推测的时候,得到的却是m2=396,u2=360
依此,我们可以把甲乙丙各自以自己两个假设为基础,所推测出来的另两个同学的最大数假设罗列出:
甲眼里的乙的非最大数设想为(108),最大数设想为(180,396)
甲眼里的丙的非最大数设想为(72,144),最大数设想为(144,360)
乙眼里的甲的非最大数设想为(36,),甲的最大数设想为(252,324)
乙眼里的丙的非最大数设想为(72,144),丙的最大数设想为(144,216)
丙眼里的甲的非最大数设想为(36),甲的最大数设想为(180,216)
丙眼里的乙的非最大数设想为(108),乙的最大数设想为(108,180)
通过观察上面的数值,我们会有俩个奇妙的发现。那就是,甲和乙的对于丙的非最大数设想都包含了72这个数字,另一个是丙对于甲和乙最大数设想又都包含了180这个数字。
这就是甲乙丙之所以会进行信息互动的动力所在!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