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价值观念体系矛盾重重,道德教育如何进行? [打印本页]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5-19 03:16
标题: 价值观念体系矛盾重重,道德教育如何进行?
道德,跟一些知识性的东西有些不同,知识性的东西,知识爆炸时代,没法灌输。
但是,道德观念,或者干脆说道德方面的知识,应该说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
而且,道德这种东西,往往比较稳定,几千年文明社会的积淀,许多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
所以说,通常的办法,道德观念只要灌输就可以了,通过灌输形成人格与习惯。

但是,目前,在中国,道德的东西用灌输的办法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
因为,我们处在社会转型期,价值失范,就是说我们的价值观念体系处于比较混乱的时代,
混乱就是不稳定,不稳定就没法灌输。因为你灌输的可能是一种错误的东西。

简单说,拍马屁这件事。从传统道德的层面,是一种非常令人鄙夷的行为。
溜须拍马,趋炎附势,谄媚逢迎,势利小人,蝇营狗苟,卑躬屈膝,钻营巴结,诸如此类。

这些词语,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说实话看到他们都会有呕吐的冲动。

跟这些词语相关的是一些非常可鄙的嘴脸。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
这类人物一出场就让人作呕。

主流价值观念里,起码书本上的主流价值观念,欣赏的是陶渊明这类,
不为五斗米折腰,尽享田园生活的人物。或者屈原之类,世人皆醉我独醒。

但是,非常可悲的是,这个时代,尤其是市场经济下,不为五斗米折腰,
享受田园生活是种不现实的做法。

相反,现在只有那些致富的人反而才有可能享受所谓的田园生活。

而屈原,如果我们较真的话,这不是在鼓励孩子们自杀吗?看到社会污浊,不去适应,
却一死了之,在今天的社会价值观念里可不是值得嘉许的做法。

倒是渔父的话似乎更有现实意义,“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此外,像四岁能让梨的孔融,成年後的结局也并不怎么样。怎么向孩子言说?

这个悖论下,许多价值观念需要重估。当然在成人世界里,经过30余年社会转型的洗礼,
实际上大家的价值观念已经相对稳定,大家有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传统上如趋炎附势这种充满道德色彩的
概念逐渐被技术化的概念替代,如公关策略,人际关系策略,情商,诸如此类。

但是,这种心照不宣的共识却没法登大雅之堂,就是说在我们内心深处,从人性的本真角度,
实际上对这种行为还是非常不齿的,只是说,成年人有理性,用理性压抑了集体无意识的怨念。

所以,我们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就会陷入两难。既没法颠覆书本上那些正面典型,又没法为那些
反面典型翻案,如果这样做,这不就玷污了孩子的童真吗?

但是,我们又担心。如果孩子的童真得以保存,把这个孩子培养成了一个非常纯净的好孩子,
他却可能在进入社会之后存在适应问题,也可能会直接受到社会的伤害。

因为社会的道德环境,道德评价标准与他童年时受到的教育是很大不同甚至是截然不同的。
他会经常看到“小人得志”的情形发生,而他这类“正人君子”反而可能被人看作不识时务的失败者而遭到嘲笑。
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痛苦。

但是,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社会而把孩子培养成“真小人”也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归根结底,趋炎附势,委琐势利,极端自私的人在道德上是令人不齿的。
这个孩子如果被培养成了这种人,说实话,即使他取得了所谓的事业上的成功又有何意义?
很多家长的误区是,把社会上那套问题重重的价值观念灌输给自己的孩子,
结果孩子成了真小人,到头来,这种真小人会用“不孝”来回报他的家长。

面对两难,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走极端。承认两难的存在。学会用分析的方法,用策略的思维帮孩子学会看待种种问题,
分清楚哪些是道德底线,哪些是内心里的天平,哪些是技术手段,就像一个潜伏在敌营里的谍报人员,为了达到正义的
目的也会做一些看似不大符合道德标准的事情。可实际上,他的这种做法反而是一种最大的道德。

道德属于内心,行为只是表象。许多没有道德的人为了达到不光彩的目的会假装做一些道德的事情,而一些有道德的人
当然为了良好的目的也可以做一些看似不那么道德的事情。

跟老师搞好关系与给老师拍马屁两者之间要做清楚的区分。

如果内心是纯正的,那么,你的做法就是在与老师搞好关系,
如果你的内心是卑劣的,那么,你的做法就是在给老师拍马屁。

在这个社会转型,价值失范,社会与教育脱节的时代,切忌用灌输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
因为这种方法很容易走向极端。

家长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在错综复杂的价值观念中做好辨别与区分。
用全面,辩证,客观,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不断给孩子讲道理,
这种做法看似费时费力,但未来的回报是相当可观的。
作者: Lppbb    时间: 2009-5-19 04:08
题目忒大了,乍一看便觉有点噎住了。
把教子比种地:
岳飞、屈原、老舍、雷锋等还是要讲述的,但社会价值观和风气也是会侵袭的;
耕地、播种、施肥、劳作等还是要尽心的,但风调雨顺只有是靠祈祷的。
结论:
1、有力所及有力所不及,农业上的一个新品种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道德教育尤甚。
2、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一茬庄稼都一个样,他们看着习惯就行,咱们这茬庄稼已经下地了,眼不见心净。
作者: sunlili75    时间: 2009-5-19 05:18
是啊,尤其是教育别人的孩子时,家长的教育方式和你老师的严重不同,让你只有无所适从。
倒不是说咱自己是多么的正确,可咱觉得自己“为人师表”教育好他们是职责问题,但得到的结果是白费功夫,不起作用。
唉,倒退一步,管好教育好自己的宝吧!
作者: 颜妈妈    时间: 2009-5-19 09:00
教育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正直是心理道德的底线,而处世需要更多的技巧,慢慢来吧......
作者: 漂亮的小汽车    时间: 2009-5-19 09:06
教孩子先学学辩证法!
作者: trythis    时间: 2009-5-19 13:56
上行下效,看来学来的永远比灌输理论来的要直接。
作者: lingling0921    时间: 2009-5-19 14:22
原帖由 漂亮的小汽车 于 2009-5-19 09:06 发表
教孩子先学学辩证法!


我比较赞同小汽车说的这句话,,,,
道德这个问题太大,不防也让孩子接受点辨证法的思想,让孩子明白道理,,,,我觉得更重要,,,

如果我和儿子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我们会分析一下,什么是目前的首要矛盾,是继续玩重要?还是身体好重要?是吃糖多了重要?还是保护好小牙齿重要?儿子一般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又像心雨妈妈说的,退步就是为了更进一步,,,,,前进是曲折的嘛,,,,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5-19 14:44
简单说就是要做民主型的家长。
作者: 神武鹰扬    时间: 2009-5-19 16:25
也没啥纠结的,知其雄,而守其雌,融会贯通,君子和而不同么。

写的蛮好的,就是有点小错误,

“像四岁能让梨的孔融,成年後的结局也并不怎么样。怎么向孩子言说?”

恐怕不能把孔融人生长河中的两件事,让梨,被杀,单独挑出来,暗示其中的逻辑关系。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5-19 16:36
标题: 回复 #9 神武鹰扬 的帖子
我倒是觉得有一些逻辑关系。儒家的仁,让,在乱世中该如何坚持?
宋襄公的仁成了愚蠢的代名词,孔融的被杀,与这种信念的坚持好像也有很大关系。

当然,对儒家来说,杀身成仁是一种境界,但这种成仁对于今天的人们还有没有提倡的必要?
这些都很值得探讨。我的本意也不是否定孔融的行止信念,只是觉得难以跟孩子讲清楚
这里面的逻辑。
作者: 神武鹰扬    时间: 2009-5-19 17:01
乱世中,比如被屠杀的亚美尼亚人人,每一个人被杀的人,都能从从其早年经历中,个人人品操守中找到理由?
这样解读,就有点六经注我的意思了。如果说,孔融因为让梨,所反映出来的仁爱精神,得到了晚年被杀的命运。
那么,也有很多人同样仁爱,却获得了幸福美满的人生。那我们究竟要取舍那些例子?

其实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越是在比较高的层次里生活,打交道,越是需要较高的人品,道德素质。否则很难混进去,并且混的好。

所以,我认为,提倡较高的道德操守,其实也有现实功利的一面,不矛盾的。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5-19 17:11
标题: 回复 #11 神武鹰扬 的帖子
你举的这个例子不恰当。因为讲孔融让梨这件事肯定不是孤立来讲的。肯定要结合他的儒家地位来讲的,
否则为何不随便找个人说“张三让梨”呢?编三字经的人之所以把孔融拿出来,就是要借助他的名人效应,
而孔融的名就是来自他的大儒地位。所以,孔融四岁的典故与其成年後的事情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

当然,你可以把孔融被杀看成一个偶然事件。但从必然的角度解读好像也是言之有理的。

你说的越高层次的人越需要较高的人品。这个说法不大严谨。什么是较高层次的生活?
有些人认为有钱就是较高层次的生活,反而现在许多有钱人的人品并不怎么样?

这些事情非常复杂,我们还是耐心一些,不要轻易下结论。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作者: 神武鹰扬    时间: 2009-5-19 17:26
有些人认为有钱就是较高层次的生活,反而现在许多有钱人的人品并不怎么样?

话不能这么说,我们讨论,当然是谈普遍的多数情况。不能一点盖面。把个别当普遍。同时还要考虑到比较的相对性。

仁义善良诚信,我相信比反之,更会有福报。可能也无法证明,但是算是一种个人的盲目的信仰。从人类主流的价值观的发展看,小人得志,比起主流是少数,所以,我们要走概率大的路。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5-19 18:01
标题: 回复 #13 神武鹰扬 的帖子
你的信仰是个性化的,不能推而广之。
现实是,“小人得志”的情况在今天的社会似乎更为普遍一些。

当然,这个小人得志的小人,有真小人,也有一些用了小人手段的君子。

这就是社会的复杂性。

我希望仁义善良诚信作为一个孩子的底蕴存在,但是,道德教条化,极端化
也是危险的,就像宋襄公一样会成为笑柄。
作者: somered2004    时间: 2009-5-20 08:17
这个问题一直在思考,谢谢老易。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对孩子,大人有时候也难免困扰。
作者: slzzz    时间: 2009-6-6 12:55
堆现在社会的价值观念都见怪不怪了,习惯成自然 恐怖啊
涉及到教育小孩 真是难

生存教育,做为1个个体,生存是第一的  无论社会如何 都要学会坚强
反面么 我主张 一步一步教给他 让他知道  然后 要选择  好多事情真是不存在对错的 理念问题
作者: 学而妈妈    时间: 2009-6-17 23:10
关于道德教育,我和孩子的老师有过探讨,我们的结论是: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得到一些就必须付出另一些。就看你更看重什么了。比如坚守善良,就必然要舍得吃亏,因为你不在乎吃的那些亏。比如拾金不昧,必然失去获得不义之财的机会,因为你更看重内心对自我的评价。

所以说,不用苦苦思索怎样既坚守道德又左右逢源。就像不用思索怎样既出名又没有“狗仔队”纠缠,既大权在握又不用负任。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我坚信贝多芬的话:爱与善是幸福,亦是真理,世界上唯一可能的幸福与真理。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