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桃李春风一卷书,学堂家园两盏灯——择校不是选项 [打印本页]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5-11 23:43
标题: 桃李春风一卷书,学堂家园两盏灯——择校不是选项
从毕业到现在,屈指算来,在北京工作的日子不短了。假以时日,因为工作结交朋友和同事不少,生活中和这一类人打交道还是很多,处得不错大家经常在一起聚聚,喝喝茶,吃吃饭,聊聊天。这种关系并没有因为工作变化而有所淡忘。

不过,后来的聚会常有一些人急匆匆打一头就离开了,理由总是一个:要陪孩子上课。那时,某在心里不以为然:切,真是的。也有些人连喝茶都很难得。他们都搬家了。

某有些糊涂:按说,朝阳区这边的环境多好啊——至少某住的这个大社区是这样。为什么要搬到在某看来非常过气的二环,还有海淀呢?知道内里的人告诉某,他们是为了孩子就学。

这代价也太大了?朝阳的学校那么差?他们会告诉某,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有了孩子之后,某的体会那叫一个深刻:tiger小时候很好的玩伴,竟然有一半左右考虑搬到东西城或者是海淀,有的是租房有的是买房,无论是租的还是买的房,其居住条件都无法和朝阳这边的房子相比。

更有家长经常会向某打听:你们家学校定了吗?

TIGER的学校从一出生就确定了。

那么早?

家在哪里,学校就在那里。

你不知道,朝阳的学校很差啊?!

那要看怎么看了。
作者: phoenix    时间: 2009-5-12 09:03
也许是家庭的关系吧,我父母从小尽力的为我选择好的学校。现在回想起来我十分的感激我的父母,为我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环境。现在到女儿上学的时间了,我也会按照我父母的方法做下去。
   择校其实对父母,也是一种安慰,如果没有择校孩子最后很优秀,做父母的会很欣慰,说: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但是如果在普通学校最后很一般,你会不会后悔没有给孩子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呢?身边的和他一起长大的在名校上学的孩子,成绩比她好上一大截的时候,你能承认是孩子自身的差异,承认自己的孩子不优秀吗?
   我想了想这个对于我本人来说是很难的,择校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每个家庭都不一样,只要自己觉得好,就可以了。
作者: woodhead    时间: 2009-5-12 09:23
呵呵。。想起论坛当年的左右之争。
我来分析一下目前形势。今天下三分,曰左中右。

左派势力很大,起码声势很大,鲸鱼帮主手下精兵良将,多为坛子里大腕人物,或杜曼、或读经、或买原版书、或忙择校、或配合老师,忙得不亦乐乎,鲸鱼帮众到哪儿,哪儿掀起狂涛大浪,坛友纷纷侧目。。

相比之下,右派有点势单力薄,不过精英居多,自成气候。理念宣传的多,方法语焉不详,喜欢埋头建设,有点孤芳自赏的感觉,有时候看不过不屑的抨击一下,也只是点到为止。帮主据说是听语。。

中间路线的也不少。看起来左右兼顾,兼收并蓄,其实不左不右,徘徊不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该群为数众多,如果有朝一日论坛举行大选,这部分人投票是关键。。

经鉴定,子版版属于右派。。呵呵。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9-5-12 09:28
一张卷子可以让孩子进入大学
一张卷子可不一定能让孩子进入社会

[ 本帖最后由 听语漫步 于 2009-5-12 09:29 编辑 ]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5-12 09:37
QQ说我是右派,我说他是左派

不过呢,我认为来论坛的家长都是左派,右派根本不来
老易,这家伙就不是家长
作者: laihan8888    时间: 2009-5-12 09:52
为了上个好学校,我们家也是选择了距家较远的学校,但现在接送非常的不方便,如果重新选的话,我要选一个接送方便的学校。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5-12 15:27
很是抱歉,昨晚写这个帖子,起了个头,已经很晚了,今天一上午就在外面忙活。直到现在才过来瞅瞅,不是太监贴也差不多了。

得多多鞭策下自己,看看人家woodhead,这才是斑竹的样子,做事有板有眼,还有那wanyi77等一干牛人,生龙活虎,活色生香,有他们在校版想不热闹都不成,校版能不吸引人吗?

某继续这个不择校的话题。

有孩子之前,朋友在一起聊天,谈及将来,有人直言要做丁克,理由很简单:绝不做失败教育体制的人质。丁克,某是做不来,孩子一定得要,如此也算是为社会尽份责任吧。至于这种恶劣的教育体制,对某有多大的影响,某倒觉得问题还是要分开了看。

这种失败,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扼杀人才的创造性、毁灭思维能力上,如果持平论之,端是大者。试想一下,中国经济体已号称世界强国,各方面实力已做大,但除了靠我们人多势众,我们有多少创造性的贡献呢?我们又为人类的知识增量做了什么贡献呢?好了,就此打住,不再深谈。

那么,在一定意义上讲,所谓的名校、好学校恰恰是伤害孩子最深的地方。

不择校的大背景缘乎此。——不过,教育改革到位了,好像也用不着择校了。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5-12 15:47
话分两头,扯开了说。

现代教育从工业革命至今大概二三百年了,从原来的学园、私塾、教会大学慢慢地发展出一条教育体系,从课程设置、师资训练、考核标准、经费供给皆非人类过去数千年的那种口手相传的教育模式可比拟。现代教育在近代化的发展上居功至伟,一些民族国家更是凭教育而雄起,比如日本、比如德国。教育的力量在于对知识传播、对知性启发、对德性涵养。

不过,现代教育发展了这么多年,弊病日益显现,教育改革,重新审视教育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当然,中国的教育改革似乎不是这个层面上的。君不见,奥巴马的教育改革口号帮他拉了多少选票啊。现代教育出了问题,问题在于教育的模式化,教育实质意义上的产业化,教育对人性异化,

回归古典成为一个动人的口号。这种争论在某种意义上是精英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分野。这其实是一个选择:你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是培养精英?还是训练熟练工人?

某不是做教育的,一直以来都是被教育者,叙说这些东东没别的意思,都是帮某作出教育选择。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5-12 15:50
从教育终端输出上来看,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培养精英,问题是大大的,如果目的在于训练产业工人,这种模式效率低下到令人发指。

无论某选择什么样的终端产出,似乎现成的教育体制都不合用。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5-12 16:14
子不曰以子曰的口吻不曰着
作者: laihan8888    时间: 2009-5-12 16:23
2009-5-12 16:14 威望 +5 多长时间了?
子不曰 2009-5-12 16:14 金钱 +5 多长时间了

才一年级,搬家又不现实,现在还是接是接送.家里专门有一个老人接送,但老人和小孩子都很累,路上花的时间也不划算,只有选择过才知道,以前别人说是体会不到个中的苦和累.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5-12 16:39
标题: 回复 #11 laihan8888 的帖子
我分析过,一天一个小时在路上,一年算180天,6年就是1080小时, 也就是45天,一个半月呀,时光就浪费在路上了

如果这一个小时拿出20分钟给孩子睡觉,20分钟个孩子运动,孩子至少长高5厘米.另,节约下来的钱,每年去三亚度假一次,呼吸新鲜空气,孩子至少长高2厘米

剩下的20分钟让孩子看书学习,高考至少提高30分,而名校估计让孩子高考提高20分

结论:就近上学,孩子多长7厘米,高考多得10分

[ 本帖最后由 jiangying 于 2009-5-12 16:44 编辑 ]
作者: 三宝妈    时间: 2009-5-12 17:01
结论:就近上学,孩子多长7厘米,高考多得10分
所以,大家才在学校附近租房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5-12 17:13
标题: 回复 #13 三宝妈 的帖子
错,在学校附近租房,家里钱少了,没吃好,孩子会长矮2厘米
作者: 快乐滴小孩    时间: 2009-5-12 23:15
我认为学校不是关键。
说不好听的,教师队伍也是良莠不齐的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5-13 09:38
择校狂潮,匪夷所思,每个人都可以给出自己的答案。

没孩子的时候,某觉得大家都有病,病得不轻。病灶在哪里呢?某就不说了,大家都明白的。

有了孩子后,思想认识发生了变化。在某看来,择校狂潮,这分明是商业化操作的一个巨大圈套就等你引颈挨宰,一个好深好深的坑,各位奋不顾身争先恐后往里扑吧,是一个挣钱机器设下的一个局、一个陷阱。

某不是愤世嫉俗,而仅仅是在十分技术层面、十分表面的因素进行一些观察。

某觉得有几个问题,可以试问下。

择校在什么时期最为狂热?60年代?80年代?90年代?还是00年代?

择校在那些地区最狂热(只讨论中国),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是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

择校在什么样的人群中最有市场,是知识阶层,还是劳动阶层?

把这个几个问题放在一起,真的让人脑袋大,看不懂啊,看不懂。

想不通的时候放一放,也许会有新的看法。闲来翻看圣贤书,声讨商业罪恶论述比比皆是,卢梭对于城市和商业使人堕落的经典论断,以至于有人讥讽他:“看了你的说法,我真想回到四肢行走的时代。”显然割掉资本主义的尾巴,打击投机倒把,也只有最最疯癫的人才能干得出的事,也是最不可取,对人类为害最深的。人类就是这么矛盾,商业就是一个明证。商业推动人类社会繁荣,是任何手段也替代不了的,但商业也进入了太多原本不该进入的地带,商业几乎裹挟了人们正常生活的一切内容。

说中国教育彻底失败,那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上来说的,如果对教育机构换一种角色来看,作为商业社会的一个主体,显然,中国教育是谈不上失败的。从择校这个角度看,中小学名校在商业上的成功简直是太辉煌了。——当然了,如今的教育部早就矢口否认教育的产业化,你说他商业化,他打死也是不会认账的。认不认账不重要,实际情况才是关键。

某不是反商业。问题是,你花了那么大的价钱,打开华丽的包装,一看,不但没用,而且是三聚氰胺一样的货色?这样的事,值得吗?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5-13 23:21
北京小学择校有两种:

一种是奔名校,跨区上学,不得不在学校地租房

一种是在自己附近找一所适合于自己孩子,父母比较认同这个学校理念的。我周围的人大抵如此。

朝阳择校最严重,因为那里基础教育最薄弱

我们这边就不严重,因为附近尽管没有一流的学校,但不错的小学还是很多的。

因为划片录取,不能给大家充分的选择。

我们院里很多朋友,让孩子择某一所学校,仅仅因为那个学校有一个很大的游泳馆

不过我很理解一些父母的无奈,那就是买房子的时候只考虑了房子的价格因素,没有考虑当地的教育因素。住回龙观的大多数都要择校,住世纪城的几乎就没有。

实际上不在乎学校的名气,但学校的生源确实很重要。海淀西城的很多地方根本没必要择校。可是有些地方孩子划片的学校,多是劳动人民的孩子(本人没有歧视劳动人民的意思),做父母的为了让孩子不至于上几天学,就学会一嘴脏话回家,也就不得不花钱择校了。

社会如此,你怎么办呢?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5-14 09:40
这个话题,某想压着了慢慢聊,基本属于随想、狂想一类,各位千万不要太当真。实在看不下去呢,你就当某给你树立一个练手的靶子,尽管还是很不怎么样的那种。

对于名校的不屑,先打住话头,顺着QQ的话题说几句。

不择校,是源于某认为,择校不值。择校的不值,有多方面的因素、经济账、时间账、心理账,甚至教育账,都有人算过,不知道热衷于择校的人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在孩子的教育上当然是有选择的。在某看来,如果,是如果,如果条件具备最应该在两头择就一择学的环境。

先说最简单,最易操作的,也是最遥远的那头环境,就是对大学的选择。——也许,将来孩子根本用不着选择呢。但切容某胡乱操下心。有朋友跟某聊天,认为教育的支付将在他家里占很大的头,他还有为孩子将来的出国留学积攒很大的一笔钱。某说,孩子目前的支出在某家支出差不多也在五成以上。但某觉得这种费用在高中完成之前都会持续下去。如果提取专项的教育资金,那么,也仅仅作为小学到高中期间的支出,至于大学费用,某从来不会考虑。朋友问,你不打算孩子出国留学?某答:如果需要掏钱去读国外的大学,某认为不值。最关键的是,花钱出国的读书的那个圈子,某觉得还是不要去趟那个浑水的好。与其那样,还不如挑个对口的国内高校读呢!

这个委实有些遥远,权且作为一个长期蓝图挂在墙上吧。现在用不着讨论。从孩子出生就要认真对待的是,孩子的成长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之所以千古流传,说明其中确实有很深的哲理在。孟母搬家,择的是什么?某以为,她择的肯定不是学校。西方现代教育理论大家、也是现代自由主义奠基人洛克就极力主张:父母一定要帮孩子挑选好伙伴,把好他的朋友关。某觉得,他们一个说,一个做,其实指的都是一回事。

这个问题,换算成QQ的话题,就是社区的选择。

那社区和择校有什么关系呢?

在某看来,尽管择校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可以有其多元文化的一面,但实在难于和共同成长的社区学校文化相提并论。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5-14 09:49
标题: 说到回龙观,顺手转个帖子,
人家写的比某写的看起来带劲过瘾




每年一过春节,亲子小屋关于择校的帖子就多了起来,而今年的景象尤为热烈,它确凿地宣示着回龙观小区第一批居民的后代进入了入学高峰期。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该去接受学校教育这本来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就像人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但在我们这里(不仅是回龙观,也不仅是北京,而是全中国),却仿佛成了一件关系到终生命运的天大的事。小屋乃至所有的幼教网站所弥漫着的期待、焦虑、矛盾、疯狂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孩子小学入学把家长折磨到这种地步,不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有病,就是我们的家长有病,最大的可能是都有病。这种病态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整个民族都将在一种愈演愈烈的疯狂状态下畸形运转,几乎没什么希望可言。不过,我这里不想讨论教育体制,尽管它也病得不轻,作为专门为社区论坛写的一个帖子,我希望把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家长。

说起来,择校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那些忙于择校的家长们的逻辑简单而清晰:要有一个好的生活就必须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要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必须上一个好的大学;要上一个好的大学则必须上一个好的高中;要上一个好的高中则必须上一个好的初中;要上一个好的初中则必须上一个好的小学。但这个逻辑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这就是人都是要死的,死才是人最终的永久的归宿,而好生并不必然导致一种好死。如果不幸你的好生的结局却是一种坏死,你的所有的努力岂不白费了?这个道理听起来似乎不容易被接受,其实我想说的是,人要学会活在当下,人生固然是一个链条,但这个链条随时有可能断裂,如果你的每一步只是下一步的准备和铺垫,你的人生岂不是只为最后一步活着?而之前的每一步都丧失了自身的意义。如果你有幸实现了预期,那么你的幸福只在那实现的一瞬间,如果你未能实现你的预期,那就意味着你的整个人生都落空了。而现实的逻辑也正是如此,上一个好的小学完全不能保证你上一个好的中学,上一个好的中学也完全不能保证你上一个好的大学,上一个好的大学也完全不能保证你有一份好的工作,有一份好的工作也完全不能保证你有一个好的人生。

如果我们不考虑工作以后的事情,就上学而言,其实好的小学和好的大学的关联系数是非常低的,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哪一所重点小学有底气拿出一份统计数据表明自己的毕业生上清华北大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小学,如果重点小学和重点大学的确有如此明显的关联,恐怕它们是不会放弃这样的宣传机会的。至于重点小学和重点中学之间,的确还是有某种关联的,我曾专门与北京几所重点小学的领导交流过这个问题,但他们给出的解释让我大吃一惊,他们说重点中学主要靠的还是实验班,普通班的水平与普通学校没有什么差别,而有能力把自己的孩子弄进重点小学的家长也同样有能力把自己的孩子送进重点中学(至少是普通班)。那么重点小学究竟好在哪里?如果仅仅是徒有虚名,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家长一掷千金不顾一切地把自己的孩子往里送呢?难道它的名声仅仅是一个虚幻的泡沫吗?似乎不尽然。我想好的小学和普通的小学之间差别还是有的,但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生源上,在这里,生源甚至主要不是学生本身的资质,而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资质。教师的素质当然也有差别,但没有一些家长想象得那么大,道理很简单,文盲是没有资格在小学任职的,而饱学之士是不会选择在小学任教的。再则,老师水平的高下我认为主要是个体之间的差异,而不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整体差异,在同一所学校,教师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教学理念有时也会有很大差异,因此,重要的不在于你是否进入了一所名校,而在于你是否遇到了一个好的和适合你的老师。以为进入名校就万事大吉一切可以放心地交给老师的想法是非常幼稚和可怕的,因为你很难想象,一所需要各种关系孩子才能进入的小学在引进老师时可以完全排除人情、关系和金钱因素。那些知名度较高的小学一般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生源广泛,这是就地缘而言的,这就保证了它可以在较为广阔的范围内选材;二是高知家庭多,这就意味着家长有可能提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那些传统的名校基本上很少有完全划片招生的,而育新这个97年才成立的学校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一所在海淀区小有名气在回龙观炙手可热的学校则是得益于它几乎是若干所知名大学的子弟学校,那里的孩子们不仅可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家长们一开始就没有对小学给予过多的关注和期望,大多把孩子就进送到那里,这自然而然地促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好的生源促成了好的校风和好的成绩,也吸引了好的师资,这又反过来吸引了更多更好的生源。

回龙观居民的整体素质本来也不低,大多受过大学本科以上的教育,有不少还是名校毕业,硕士、博士、大学教师的人数也相当可观,但遗憾的是,他们一开始就对回龙观自己的学校缺乏信任和信心,这种不信任当然并非全无道理,一个年轻的小区,一所年轻的小学,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如果大家能对学校像对自己的家园一样投入热情,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耐心,回龙观的小学本来也是非常有希望像回龙观小区的交通、商场、环境一样不断改善、越来越好的,但不幸的是,那些稍微有点门道的人在自己的孩子一出生甚至还没出生时就规划着如何让孩子在海淀区在中关村上学,为此,一些人不惜买房租房举家搬迁,另一些人则每天不辞劳苦起早贪黑长途跋涉,自己和孩子都心力交瘁。据我所知,有些把孩子送到名校的家庭家境并不宽裕,日常生活省吃俭用,但在支付6万、8万甚至10万的择校费时却斩钉截铁义无反顾毫不犹豫,其果断和坚决让人以为他们是亿万富翁,倒是有些真正的亿万富翁反而不怎么在乎自己的孩子上什么小学(山西的煤老板除外,据说北师大附小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来自这些煤老板的子弟)。前辈们的抉择不仅使家门口的学校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而且成为后来者效仿的榜样,那些对他们择校的英明抉择津津乐道的人士使得后来者更加相信回龙观的学校和海淀的名校是天壤之别。问题已经不在于是否择校,而是如何成功择校,也就是如何找到送钱的门路。

我以为,对一所小学顶礼膜拜到这种地步已经是非常疯狂的事情了,稍微有点头脑的人就应该明白,把那些择校的费用节省下来可以请到多么好的家教来弥补师资的差距,把那些浪费在路途上的无聊时光节省下来可以增添孩子多少游玩的乐趣,把那些择校的心力节省下来用在家长的自我提高上可以给孩子树立多么光辉的形象。不幸的是,他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了学校,为此不惜完全牺牲自己,好多家长的口号不正是“我这辈子就这个样子了,我要全力把孩子培养成才”,殊不知这样的心态和见识是根本不可能把孩子培养成才的。所谓耳濡目染,所谓熏陶,所谓教养不过是要家长创造一种有益于孩子的氛围,让孩子在自然而然不知不觉中成长,如果家长每天能挤出一两个小时来读书,孩子自然就会觉得读书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如果家长沉湎于电视和麻将,孩子就会认为电视和麻将就是生活。如果家长不思进取游手好闲,那么孩子无论在学校接受多少正面的教育也会毁于一旦。学校和各种兴趣班所施加的教育永远只是一种外在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则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它会内化于孩子的灵魂。一个孩子是否高贵,是否显得有教养,不是取决于他的学校,而是取决于他的家庭。因此,家长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显得尤为关键,这种学习不以教育孩子为目的,但却无形中可以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现在大家都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但多数情况下效果似乎不如预期的好,这正是因为家长在这些领域缺乏基本的素养,如果家长懂得并热爱围棋,孩子在围棋的学习上就会轻松得多;如果家长是个音乐爱好者,孩子就很容易被音乐所吸引;如果家长能自如地讲英语,孩子就不会觉得学习英语有那么吃力。紫水晶的幼儿园就有这样一位家长,这位可敬的妈妈的英语本来很平常,但为了教育孩子,她下了很大功夫来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其结果是不仅自己的听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孩子也可以自如地用英语来讲故事了。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希望小屋的家长们都能从今天开始养成每天至少读一个小时书的习惯,这样不仅你自己而且自己的孩子都将受益无穷。

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来说,家长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好的家长成就了好的孩子,好的孩子成就了好的学校,那些企图通过上一个名校来给孩子头上增添光辉的想法是最要不得的,须知,房子因主人而增色,而非主人因房子荣耀。起点的优越感是最不值得追求的一种优越感,因为这种优越感的获得跟当事人无关,而不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的优越感是虚妄的优越感,它很容易在孩子身上种下虚荣和轻浮的种子。因此,当一些人对那些在昌平实验一小或二小的孩子和家长以一种沾沾自喜的心情投去同情的目光时,我倒更愿意对他们发出由衷的羡慕和敬意。的确,我觉得这样的家长是清醒的、理智的、有气度的。那些天资卓异的孩子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脱颖而出,挡也挡不住的;而那些寻常之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可能超凡脱俗。就北京小学的整体状况而言,我觉得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可以胜任的,不论是名校的还是普通学校的,名校的老师也许整体水平更高一些,但千万不要寄予太高期望,因为我没有听说哪所名校的教师可以做到让孩子不上课外的奥数班、英语班而进入一个同样有名的中学,那些在北京实验二小、中关村一小、史家小学上学的孩子们同样为了奥数和英语而疲于奔命。

中国似乎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国家,但也是教育最失败的国家,我们经常津津乐道于中国的基础教育,似乎中国的基础教育乃至大学教育在世界上是领先的,落后的只是研究生教育。其实最大的问题恰恰出自基础教育阶段,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国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创造性、独立的人格就已经被扼杀了,研究生阶段只不过收获了这种失败的基础教育的残花败果。这里有教育体制特别是政治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也与家长的不成熟不理智和急功近利有非常直接的关系,有些家长愿意把择校的原因归结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认为其出路在于削平差异,我认为这是个坏主意,自然形成的优势不仅不应该扼杀,而且应该鼓励,把所有学校都固定在一个水平线上,既不现实,也无益处,竞争永远是需要的,取消竞争不分高下只会导致一种整体的沦落。关键在于机会的均等,要制定出一个方案来让大家不分高低贵贱贫富有平等的机会进入名校,这个方案其实也给了名校一个更好地证明自己的机会,在丧失了生源优势的情况下,你能做得比别的学校好,才是真正的优秀。不过,要改变目前疯狂择校的现状,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改变家长的心态。学校总是有好有坏的,但不要把这种差异无限放大,两千年的专制传统使得国人已经完全失去了自信力,总是习惯于把希望寄托于一个机构、一个组织、一个权威身上,而惟独不去考虑在教育的问题上原来自己是可以大有所为的。说到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国外也是有的,甚至可能更大,但我很少看到他们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的小学而四处奔波,倒是中国的家长无论到了世界的哪个角落都在到处打听哪个学校更好,他们不停地让孩子转学,不停地搬家,不停地奔波,已然成了华人世界的一大景观。

《吕氏春秋》中有句话叫做“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法不得也”,它被很多中国人奉为人生的座右铭。依照这个古训,在孩子的问题上,就是要追求最好的教育。其实吕氏这里讲的是方法而不是追求,我认为在教育问题上重要的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而是给孩子最必要的教育。共产主义的道德教育好不好?我觉得很好,但教育了这么多年,大家反倒连一些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比如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排队上下车等都无法遵守,就是因为过高的目标有时不仅不会取得最好的成效,反倒会摧毁最低的准则,近一二十年,好多伦理学家在谈论底线伦理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个底线法则不仅适用于伦理,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对于现在的老师和家长来说,考试如果不是满分就算不得好学生,而90分以下就更是难于启齿了,他们灵魂深处的口号倒是与我们的国歌高度一致:向着100分前进前进前进进!为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地寻求各种窍门、捷径和秘笈;而孩子则不敢有丝毫懈怠,不得不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殊不知,在这种不顾一切地冲向100的进程中,在追求完美的重压下,孩子逐渐丧失了对知识本有的兴趣,因为这个疯狂拼搏的过程已经没有任何乐趣可言,学习的过程本来是可以享受到获得知识的乐趣的,但在我们这里,分数成了唯一的目标,这个目标使得求知的过程本身失去了任何意义。我们总是习惯于在所做的事情之外悬设一个目标,读书不是为了享受读书本身的乐趣,而是为了上大学;下棋不是为了享受对弈过程本身的刺激,而是为了让孩子领悟人生;音乐不是为了让孩子陶醉和宣泄,而是为了附庸风雅。甚至连单纯的玩耍也被赋予了额外的意义,每一个玩乐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目的,都服务于某个秘而不宣的任务,美其名曰“在玩中学”。
在形形色色的幼教机构和五花八门的幼教书籍的蛊惑下,不少家长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却荒诞无比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要尽可能多尽可能早地去开发。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人跟大自然一样也是不能过度采伐的,有些资源如果不恰当和过分地去开采也会导致枯竭和毁灭。开发的时机和尺度都很重要,绝非越早越好,越多越好。如果我们掌握不好这种时机和尺度,可能就会把本来很有天分的一个孩子毁掉,看看吧,有多少孩子因为被强迫学习钢琴而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要多少孩子因为上学而失去了对读书的兴趣。因此,在我看来,当务之急不是去“开发孩子的潜力”,而是保存好孩子的潜力。

为了培养某种单一的技能,却最终让孩子丧失了对一个领域的兴趣,这是最得不偿失的事。可是我们偏偏有一种赌徒似的心理,不是去尝试最有可能成功的事情,而是冒险去做只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甚至亿分之一成功概率的事情,他们让孩子学习钢琴不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欣赏音乐,而是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潜在的朗朗和李云迪,逼得孩子谈琴色变、苦不堪言,有哪个爱好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吗?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我们的孩子哪怕摸不准钢琴上任何一个琴键的位置,但却可以在音乐厅安静地欣赏一场高水平的演出,也不愿意选择把汤X练得滚瓜烂熟,却在音乐厅呼呼睡大觉甚至根本没有进过音乐厅。

自己庸庸碌碌,却幻想自己的孩子惊世骇俗;在自己的问题上鼠目寸光,在孩子的问题上却显得极富远见卓识。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滑稽现实了。有多少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规划好了通往北大甚至哈佛的道路,各种如何把孩子培养成天才的假冒伪劣之作一直位居书店最畅销书籍之列,孩子的母语还讲不利索,却已经开始和外教面对面;20以内的加减法还要搬手指头,却已经开始为奥数做准备;幼儿园还没上,却已经开始为小升初发愁。如此匆忙急迫焦虑的心态又如何能期望自己的孩子高贵、从容、优雅、自信?拼音、汉字、加减计算本来是上学之后的事,但是家长们恨不得3岁之前就把一年级的课程学完,结果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进程,而且使得孩子在上学后失去了接触新知的新鲜感。所谓的“幼小衔接”也是急躁情绪的产物,对小学的适应当然有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应该在实际入学后完成,而不是专门搞一个学前班来进行这种衔接,因为学前班并不能取消这个过程,而是将这个过程人为地提前,本该晚一年进行的体验却提前一年来做,这无疑是加剧了这种不适应。

一个三四岁以上的孩子报五六个兴趣班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已经是家常便饭,其他城市也不会有多大差别。据说这样做是为了赢在起点和培养孩子全面发展,殊不知,全面发展的真义并不是样样都去尝试,而是追求一种整体的、和谐的、均衡的、健康的发展,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如果缺乏一种借以安身立命的东西,其生命仍然可能是支离破碎的;而一个一辈子埋头于一件别人看起来单调枯燥而自己却乐在其中的事情的人却有可能是完整和自足的,因此,郭沫若未必比陈景润更高明,刺猬未必比狐狸更不幸。在盲目的追风潮中,我们这个国度造就了世界上最庞大的钢琴学习人群和钢琴销售市场,却也成为了世界上最缺乏音乐修养和音乐氛围的国度,因为每个人都想自己成为音乐大师,而忘记了学会欣赏别人也是一种美德,而且是最容易成就的一种美德。

据说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精华,可是在今天的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却到处是对极致的追求,上大学上不了北大就算是失败;钢琴考级过不了十级就不值一提;开汽车开不上宝马就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买房子买在回龙观就抬不起头来。其实,认真想来,我们的孩子们已经足够幸福,他们有幸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已经占了天大的便宜,如果你想学围棋,国家围棋队的专业棋手就在胖墩儿那里等你;如果你想学舞蹈,北京舞蹈学院的研究生就在小区的门口向你微笑;如果你想学乐器,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一个电话就可以来到你的家中;如果你有表现的欲望和才能,中央电视台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开;如果你想感受一下艺术的魅力,国家大剧院世界一流的艺术家在向你招手;如果你什么也不想做只想休息放松一下,那么开车不过两三个小时你就可以置身于密云的水库和怀柔的云蒙山。难道这还不够吗?北京的魅力在于其整体的氛围,这个氛围使得那些对于外地孩子来说遥不可及的梦想成为我们活生生的现实,我们为什么还要那么贪婪那么不知满足?高考的便宜还嫌赚得不够吗?与河南和北京的差距比起来,昌平和海淀的差距算什么?我们还有什么不平衡的?我们有什么必要为了跨越北郊农场这个桥而去苦苦奔波?那些仍在为择校而焦虑不安的家长们,那些试图到北大附小去为孩子寻求快乐的家长们,他们迟早会明白,希望和快乐不在遥远的天边,它就在你的身边,它就在你的心中,只要你愿意付出同样的努力,你身边的学校同样可以实现你心中的梦想。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5-14 10:02
woodhead2009-5-14 09:17威望+5学版人气见旺的重要标志,qq来了。。欢 ...
woodhead2009-5-14 09:17金钱+5学版人气见旺的重要标志,qq来了。。欢 ...

版主糊涂,我一直都在数学板块混呢,怎么说没有来学版。

只是平时少看帖子,这次是飞飞特别推荐,让我来拍砖的。
作者: woodhead    时间: 2009-5-14 10:27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5-14 10:02 发表
woodhead2009-5-14 09:17威望+5学版人气见旺的重要标志,qq来了。。欢 ...woodhead2009-5-14 09:17金钱+5学版人气见旺的重要标志,qq来了。。欢 ...
版主糊涂,我一直都在数学板块混呢,怎么说没有来学版。

...


俺也转悠的少。。见谅啊。
作者: 木兰花慢    时间: 2009-5-14 10:42
凑巧,俺家就在朝阳,当年买房从来没考虑过孩子入学,现在面对,也是无可奈何,很多人劝我,卖掉一套房子,倒海淀那边再买一套,回答,太折腾了.这么看起来,着实有点不负责哈.

    如果是我自己,也许会动摇,甚至脑袋一热就去削尖脑袋往海淀理钻了,但好在老公是坚定地就近派,跟僵硬的算盘有一拼,对他儿子的健康休息看得比什么都重,正好也给我一个好好权衡比较的机会,思考的结果大致这样:
择校,对于我们的情况来看,好处,当然,是我看重的方面,氛围好,让爱学习的孩子能够好好学习,让好孩子不会变成流氓. 至于说到,上了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无论我还是老公都没有这样的迷信,不在加分范围内.
不择校,孩子,我们,都很轻松很多,加之我们门口的小学在朝阳还算不错,只要看住了,别变成小痞子就万事大吉,至于学习,难道上了好小学就能完全交给学校了么?笑话!
作者: woodhead    时间: 2009-5-14 11:39
教育是干什么的?子版版介绍了三点,其实说的简练一点,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活的更加幸福。
而人活的更加幸福如何评判?一般而言,大家都同意,中国的孩子,不如美国的孩子幸福。
为什么?美国人口是中国的零头,但是美国人占有世界的大部分资源。这个资源,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比如就业压力。美国国会每年就贸易顺差辩论一通,一个重要论点就是中国人抢了美国人的饭碗。其实中国人处在世界食物链的最底端,挣的都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血汗钱。美国人没有压力,当然可以满足于开个咖啡馆,自娱自乐。

纵观人类历史,自人这种生物出现以来,就一直和其他生物,和自己竞争。刚开始是猴子和猴子竞争,后来是部落之间竞争,再后来是国家之间竞争,再后来。。就是孩子和孩子之间竞争。
择校就是一种形式吧。
写到这里,自己觉得有些胡说八道。当作笑谈吧。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5-14 13:09
标题: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藏在心中的小镇
【按】继续转帖,作为某帖子的辅助读物,这样做实在有些明珠暗投,沙里埋金,委屈这些好帖子好文章了。


1 毕业

MM,

我毕业了。

我正坐在阳台上,近傍晚的阳光穿过树林,把长长的树影洒地面上。刚下过一阵雨,到处还是湿的。我点起一根烟,给自己倒了一杯红酒,看天空很蓝。烟,缓缓地缭绕,又消失,我开始想那过去的日子。

是不是所有毕业的人都会感到一种慢温温的留恋和不舍?我要离开了,离开这个我生活了一辈子的小镇我的“家”。我开始想,我的“家”,究竟是什么呢?最重要的不是父母(MM别生气啊),是我的朋友。怎么能忘记那些星期天的下午,总是蹉跎逗留到最后一刻,假装不记得还有功课要做。在黑暗的大雪夜里,我们挤进小镇的咖啡馆喝热呼呼的茶。在夏日明亮的午后,我们溜到小镇公园的草坪去踢足球,躺在池塘边聊天到天黑,有时候水鸭会哗一声飞过我们的头顶。

一个只有2万人口的小镇克伦堡,听起来好像会让你无聊死,尤其对我们年轻人,可是,我觉得它是“家”,我感觉到一种特别的眷恋。人们可能会以为,这么小的小镇,文化一定很单调,里头的居民大概都是最典型、最没个性、最保守的土德国人。其实正好相反,克伦堡国际得很。就拿我那三个最好的朋友来说吧,你或许还记得他们?

穆尼尔,是德国和突尼斯的混血,生在沙特阿拉伯,然后在杜拜、突尼斯长大。佛瑞弟,跟我“穿一条裤子”的哥儿们,是德国和巴西的混血,除了德语之外,会讲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法语和英语。大卫一看这名字你就知道他是犹太人。大卫的母亲是德国人,父亲是以色列人,所以他也会说意第绪语。然后是我自己,是德国和台湾的混血。我们四个死党走上街时,简直就是个“混血党”。但是你要知道,我们在克伦堡一点也不特别,我们这样的背景几乎是克伦堡小镇的“典型”。死党外一圈的好朋友里面,我用手指可以数出来: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土耳其人、西班牙人、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韩国人……当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确实有时候会引发争执,但是大部分的时候,“混血儿”和“混血儿”之间还处得特别好,特别有默契。

譬如说,我们随便到一个空的足球场,准备踢球。不管认不认识,人数一够,就开始组队比赛。几乎每一次,会自然而然分成两队:德国队和国际队。凡是有国际背景的就自动归到国际队去了。这和种族主义没任何关系,大家只是觉得这样比较好玩。我自己从来没有因为我的中国血统而受到过任何歧视。而且,我们常常开种族差异的玩笑。

昨天我和佛瑞弟,还有佛瑞弟的金发女朋友一起看足球赛。刚好是巴西对阿根廷两个不共戴天的世仇。佛瑞弟当然很激动地在为他的巴西队加油,我就故意给阿根廷队加油。足球赛一定会引发政治和文化的冲突的,很快我们就变成真正在争吵,到底是巴西人还是阿根廷人比较傲慢、愚笨、丑陋等等。吵到一半,佛瑞弟的女朋友好奇地问:“如果你们两个人都是纯粹德国人的话,会怎么样?”

我们愣了一下,然后两个人几乎同时说:“那我们会闷死,跳楼算了。”

多国文化,就像汤里的香料,使生活多了滋味。

我马上要去香港了,那是一个多么不一样的世界。我发愁的是,我怎么跟我的克伦堡朋友们说再见?我怎么跟10年来都是我生活核心的好友说再见,而心里又知道,人生岔路多,这种再见很可能是永远的?甚至那些你没有深交、但是很喜欢的人,你还没有机会去告诉他们你对他们的好感,以后,他们将从你的人生完全地消失。我感觉一种遗憾。你或许会说,安德烈,人生就是这样,一条线往前走,没什么好遗憾的。我知道,但是,我还是觉得遗憾,不舍。

所以我坐在这阳台上,细细回想我们共有的美好时光,把回忆拥在心里,往前走,但是知道我来自哪里。

安德烈

2 背影

安:

我也听过一个尼加拉瓜人这样讲阿根廷人:在酒馆里,一个尼加拉瓜人问另一个尼加拉瓜人:“Ego是什么?”被问的人答道:“就是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的一个小阿根廷人。”旁边一个阿根廷人听到了,站起来粗声质问:“你说‘小’阿根廷人,什么意思?”

你不用道歉,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个阶段,早就过去了。父母亲,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地注视。

你毕业了。好几个镜头重叠在我眼前:你从幼儿园毕业,因为不了解“毕业”的意思,第二天无论如何仍旧要去幼儿园。到了那里一看,全是新面孔朋友全不见了。你呆呆地站在门口,不敢进去,又不愿离去,就站在那门口,小小的脸,困惑、失落。“他们,”你说,“他们,都到哪里去了?”

然后是上小学第一天。老师牵起你的手,混在一堆花花绿绿、叽叽喳喳的小学生里,你走进教室。我看着你的背影消失在门后;你的背着书包的背影。

在那个电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经知道: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以后,这样的镜头不断重复:你上中学,看着你冲进队伍,不再羞怯;你到美国留学,在机场看着你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着你回头一瞥,你却头也不回地昂然进了关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毕业,就是离开。是的,你正在离开你的朋友们,你正在离开小镇,离开你长大的房子和池塘,你同时也正在离开你的父母,而且,也是某一种永远的离开。

当然,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3 土地

你有一个“家”,而这个“家”是克伦堡小镇,安德烈,这不是偶然的。这要从你的母亲开始说起。如果你用英文google一下你母亲的履历,你会发现这么一行描述:“生为难民的女儿,她于1952年出生在台湾。”难民,在英文是“庇护民”(refugee),在德文是“逃民”(Flüchling)。所谓“逃难”,中文强调那个“难”字,德文强调那个“逃”字。为了逃离一种立即的“难”,“逃民”其实进入一种长期的、缓慢的“难”摒弃了乡土、分散了家族、失去了财产、脱离了身份和地位的安全托付、被剥夺了语言和文化的自信自尊。“逃”,在“难”与“难”之间。你的母亲,就是20世纪的Diaspora的女儿。

所以她终其一生,是没有一个小镇可以称为“家”的。她从一个小镇到另一个小镇,每到一个小镇,她都得接受人们奇异的眼光;好不容易交到了朋友,熟悉了小镇的气味,却又是该离开的时候了。她是永远的“插班生”,永远的newkidontheblock。陌生人,很快可以变成朋友,问题是,朋友,更快地变成陌生人,因为你不断地离开。“逃民”被时代的一把剑切断了她和土地、和传统、和宗族友群的连结韧带,她漂浮,她悬在半空中。因此,她也许对这个世界看得特别透彻,因为她不在友群里,视线不被挡住,但是她处在一种灵魂的孤独中。

她给你一个家,深深地扎在土地上,稳稳地包在一个小镇里,是因为她希望你在泥土上长大;希望你在走向全球之前,先有自己的村子;希望你,在将来浪迹天涯的漂泊路途上,永远有一个不变的小镇等着接纳你,永远有老友什么都不问地拥你入怀抱。她不要你和她一样,做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苦楚。没有人希望她的孩子受苦,即使他可能因为苦楚而成为比较深刻的艺术家。

我感觉到你信里所流露的惆怅和不舍。难道,你已经知道,“毕业”藏着极深的隐喻?难道,你已经知道,你不仅只在离开你的小镇,你的朋友,你同时在离开人生里几乎是惟一的一段纯洁无忧的生活,离开一个懵懂少年的自己,而且是永远地离开?那些晨昏相处、相濡以沫的好朋友们,安德烈,从此各奔四方,岁月的尘沙,滚滚扑面,再重逢时,也已不再是原来的少年了。

我又想起你站在幼儿园门口徘徊的那一幕。

4 你从哪里来?

是的,我记得克伦堡的街坊国际人多、混血儿多。所以我很高兴你一点也不特殊。也因为小镇种族和文化多元,所以我这“外籍妈妈”在任何场合坚持和你们说中文,一点儿也不引人侧目,而且德国人羡慕你们在双语或甚至于三语的环境里成长。也因此,你知道吗,安德烈,在台湾,每8个初生的婴儿里有一个是“外籍妈妈”生的,但是很多台湾人并不尊重这些“外籍妈妈”的文化和语言越南语、马来语、菲律宾语……在许多人心目中,这些都是次等的文化和语言,以强势文化的姿态要求这些“外籍妈妈”们“融入”台湾,变成台湾人。我想,如果德国人以强势文化的高姿态要求我不要和我的孩子说中文,要求我“融入”,变成德国人你觉得我会怎么反应呢?

学会尊重异文化真的需要很长时间。你刚好成长在德国一个比较好的时期,1950年前的德国人,我相信,不是现在这样宽容的。纳粹时期不说,1950年代对土耳其人的态度也是很糟的。可是国际化真的可以学习,或许对于台湾人,也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已。但是,那时间很长,而现在在那儿养儿育女的“外籍妈妈”日子可不好过,他们的孩子也被剥夺了一个多元的、为母语骄傲的环境教育。

我最近也碰到一些“奇怪”的人,“奇怪”在于,身份复杂到你无法介绍他。我们还是习惯地说,他是日本人,他是法国人,他是印度人等等,但是对伊里亚你怎么办。我们都是柏林国际文学奖的评审,10个评审分别来自10个语文区,我负责华文区域。伊里亚坐在我旁边,我问他:“你来自哪里?”标准的见面的问候吧,但是他沉吟了半天,然后说:“我拿的是德国护照。”“喔。”我知道,麻烦了。他自己也不知该怎么回答“你来自哪里”这个古老而原始的问题。

伊里亚出生在保加利亚,说斯拉夫语系的保加利亚语。6岁时,父母带着他逃亡到德国,为他取得了德国护照,作为保护。然后他们迁居非洲肯尼亚,他在肯尼亚上英文学校,所以他会英语和流利的非洲Swahili。高中毕业之后他回慕尼黑上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于是德文变成他写作的语言。之后他到孟买去住了6年,又到阿拉伯去生活了几年,信仰了回教……

“你来自哪里?”这个问题,在大流动的21世纪,真的愈来愈不好回答呢。然后我在香港遇到了“柔和”。“柔和”是一个印度名字,长得也像个印度人,有着很柔和的眼睛。他若是走在某一个城市的某一条街上,人们可能直觉地以为他来自印度或巴基斯坦。但是,不,他是香港“原住民”,已经有好几代的家族出生在香港,比满街的香港中国人要香港得多。他讲英语,拿英国护照,但他是香港人,可是由于血统,他又不被承认是“中国”人;看起来像印度人,但是他和印度关系不深……

“你来自哪里?”你要他怎么回答呢?

所以我在想,全球化的趋势这样急遽地走下去,我们是不是逐渐地要摒弃“每一个人一定属于一个国家”的老观念?愈来愈多的人,可能只有文化和语言,没有国家;很可能他所持护照的国家,不是他心灵所属的家园,而他所愿意效忠的国家,却拒绝给他国籍;或者,愈来愈多的人,根本就没有了所谓“效忠”的概念?

可是不管国家这种单位发生了什么根本的变化,有了或没了,兴盛了或灭亡了,变大了或变小了,安德烈,小镇不会变。泥土和记忆不会变。

我很欢喜你心中有一个小镇,在你驶向大海远走高飞之前。

MM

(来源:南方周末)2005-07-14
作者: alapan    时间: 2009-5-14 13:19
世上本没有名校,择校的人多了,就变成了名校.
作者: wyfly    时间: 2009-5-14 13:27
嗯,学习啊, 看来孩子上学也有些像买彩票啊,遇到好老师是关键啊
作者: 木兰花慢    时间: 2009-5-14 13:27
wanyi77 2009-5-14 13:01 威望 +10 见过群主!
wanyi77 2009-5-14 13:01 金钱 +10 见过群主


这里还是你是老大.

子不曰 2009-5-14 13:07 金钱 +5 什么群?
子不曰 2009-5-14 13:07 威望 +5 什么群?

09级小学生群.

变相广告
作者: kathyhhs    时间: 2009-5-14 14:03
哪个学校也有好学生,哪个学校也有差生,但和将来长大成材好像也不成比例。我们这里富翁极的人物,好像没几个名校毕业的。
关键还是看孩子是否有上进心,有不怕吃苦,不服输的精神动力。
至于是否选择好学校最主要的还是看家长自身是否有这个能力让孩子从小上好学校。如果能上好学校,谁都愿意。
作者: 霞光异彩    时间: 2009-5-14 22:33
现在有的地方不让择校了。
作者: zyfh    时间: 2009-5-15 05:06
老公当年就读的中学现在是臭名昭著的学校,那里的高中生能跟实习老师打架,可他们那一届被铁腕校长硬留下来的一批学生有两个去了清华,有去差一点的高校的是全校第一名进去的。其实学生本身是最重要的,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但现在择校之风刮得好学生和好老师都往几个学校挤,老公的中学当年教他的老师不是退休就是跳到其他学校,那里是风光不再。
带实习的学生去过不同中学,重点中学的老师不是个个都有多优秀,但还行,可普通中学碰到差劲的老师张嘴闭嘴的错误真让人替那班学生担心,当然普通中学的好老师也很不错。小学没有研究不敢乱发言,但应该知识性错误不至于犯,不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就是好老师。
有办法的,择校不如选老师。
作者: woodhead    时间: 2009-5-15 09:34
对龙应台印象中很深的,是她的经典语录:突然觉得,人性是极容易判断的,世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喜欢孩子的都是好人,不喜欢孩子的都是坏人。
一晃龙应台的儿子也20岁了,不由让人感叹。不知道年过半百的她是否依然如20年前,一样犀利?
作者: woodhead    时间: 2009-5-15 09:51
回到正题。再抛一砖。其实19楼那位对择校不屑一顾,深恶痛绝的作者,结尾倒说了一句真心话:有幸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已经占了天大的便宜,与河南和北京的差距比起来,昌平和海淀的差距算什么?我们还有什么不平衡的?

再回答77。
wanyi772009-5-14 13:02金钱+10那你是择的呢,还是不择的呢?
wanyi772009-5-14 13:02威望+10那你是择的呢,还是不择的呢?


择与不择,其实都是一种择。
你说小学不择,那么初中、高中择不择?填写高考志愿是不是也是一种择校?出国留学是不是也是一种择?
所以,我肯定的说,会择。至于怎么择,什么时候择,是不是要象19楼说得那么狂热,我觉得要结合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学校的差距,对生活的影响,核算一下成本收益来作决定。
至于目前,我说了,没有什么好择的。
作者: clinda    时间: 2009-5-15 09:51
同感,做家长的只能力尽所能的为孩子做的好些,心里也许会觉得安慰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5-15 16:08
不知道大家留意过没有,在所有的高等级动物中,其实人的发育最为迟缓,在婴幼时期,没有父母长辈的扶持哺育,连生存都不可能。而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人类的这种辅助,还不仅仅是形体上的,更有价值、语言(?)等仅仅人类才有的帮助和传习。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教育。在很大意义上讲,教育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和人的文化程度、贫富程度没有多少关系。

某这个话说来,有些难以理解,其实,很简单,维系人类社会的那些东西靠肉体基因无法研习,只能靠教育。也就是说,大家活了一辈子学得本领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一旦死了,后继无人,那一切不是都要从头开始,这人类估计到现在能不能发展到部落社会都是个问题。

而有了教育,使人类社会成为了可能。人的成长特点也为教育提供了可能。这个特点,就是大家常说的,有没有可塑性。

从人类的成长需要来看,某以为体质、心理、情感、语言、思维和技能的学习是教育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里面随着社会的演进又慢慢有了层次的差异。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技能的学习在绝大部分时间内都是不能在专门教育上是没有有什么重要地位的。这是和人类社会的特质有关。专门教育一旦把实际功用放在心头,就太等而下了。这是古典教育的精髓所在。

现代教育是随着产业革命而发展起来的,原来教育实用的一面则被推到了极致。以至于道德、人文教育急剧下滑。就知识性教育本身而言,由于教育的格式化、标准化,教育本身也在制造文盲,也在遏制人类前行的创造力。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些学校,不管他是什么学校,其实区别不大,都是培训产业工人的一个链条而已,区别在于,大家都在OEM,贴的标签不同。

职业确实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考评指标。不应该从幼稚无知的时代,就为了若干年后的职场去奔波去劳顿,乃至刚出娘胎就开始为未来的职场做准备,把竞技性的知识学习放在第一位,似乎太偏颇了。以至于将来回首往事,找不到自己的家,找不到自己的童年,找不到自己的成长。这样的事情,在某看来似不宜为。

孩子,尤其是童年、少年时期的孩子,还是以成长为主,成长他的身体、成长他的情感、成长他的价值、成长的他的思维、成长他的技能。这种成长应该扎根于家庭、扎根于社区、扎根于群体。不可能指望一个机构、一个人来完成,应该是一种有根的成长。从容于家庭、社区和学校,发现自己的世界,探索自己的空间,在实际世界和书本世界自由游走,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值得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把人内在的东西激发出来。原本没有的东西,靠硬塞强灌,也只会这边倒那边溢。

什么是教育,如何教育,自有教育以来既是言人人殊,众口不一。但坏的教育,共同点都有一个:干预的太多了点。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5-15 16:18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技能的学习在绝大部分时间内都是不能在专门教育上是没有有什么重要地位的。


讲的是工匠的训练。
作者: all4kids    时间: 2009-5-16 18:44
我知道了,你所以不愿意择校,并非真的不想选择,而是认为现在的学校都一个样,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择校。

所以你的不择,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如果各校有各校的特征、优势,甚至某校还能有特别令你心动的教学理念,那么,你也可能会择上一择,对么?

何况,倘若你家对口的小学真的很差,打架斗殴敲诈小朋友是常事的,你大概也不能不择了,对不对?

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你的不择,其实也是一种选择。——证明你家门口的小学和其他普通小学差不多,生源尚可,而且因为不是名校,孩子身上压力不会特别大,你可以从容地在课外为他开辟新的天地。。。
作者: 木兰花慢    时间: 2009-5-17 11:08
标题: 回复 #36 我爱飞飞 的帖子
飞飞的话有一定道理,其实是说出来现在大家择校的现实心态,是否择校,择校的标准,都是由家长自身能力,包括人脉,财力,以及时间,所谓有钱有闲有人 来决定的,像我这样三无人员,能赶上家附近有一个不是打工子弟学校的小学真是万幸 ,根本不去想别的了。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5-18 13:35
某经常这样说:小学六年门门100分的意义有多大?从一年级到高中毕业,门门全优那么值得追求?即使考进一个理想的大学,就一生无忧?过程比结果重要会常常挂在诸位家长的嘴巴上,其实呢?在大家心里,结果远远比过程重要的多。

一旦斤斤计较于结果,过程就那么回事了,学习的乐趣基本上荡然无存了。在某看来,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如果要说重视学习的话,一个人终身的学习能力,随时随地汲取知识的能力才是最值得看重的事情。

这个普通现象,还掩盖了一个问题:孩子的人生体验。诚然,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太小,脱离不开监护人的监护。但这种监护,某以为不能以未来为借口,剥夺孩子应有的生活。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应该以学为主。但学校生活并不是全部。享受生活所给予的一切,同样也应该是他们的权利。专心学习,从容生活,健康成长,应该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偏废的基本内容。

为了一个学校,把一个家庭搞得面目全非,疲于奔命,紧张兮兮,不要说孩子享受不了,这个之重是父母能够承受得了吗?真的愿意承受的?

这个恰恰是某不能择校,无法承受的。

孩子的人生本来就应该掌握在孩子自己手里。即便是今天,也应该把生活的本来面目交给他们自己来面对。太过复杂的,也许接触不到。但从学习来看,某以为,学习作为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样有其真善美的一部分。所谓的分数,所谓的成绩,和学习是两回事。在他们的人生刚刚起步的时候,试图混淆二者的尝试,某不能为也。而择校,能脱得了这样的干系吗?
作者: woodhead    时间: 2009-5-18 15:20
原帖由 子不曰 于 2009-5-18 13:35 发表
某经常这样说:小学六年门门100分的意义有多大?从一年级到高中毕业,门门全优那么值得追求?即使考进一个理想的大学,就一生无忧?过程比结果重要会常常挂在诸位家长的嘴巴上,其实呢?在大家心里,结果远远比 ...


看了子版的后来几贴,俺有点释然了。子版版离极右还远着呢。。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5-18 15:21
原帖由 woodhead 于 2009-5-18 15:20 发表


看了子版的后来几贴,俺有点释然了。子版版离极右还远着呢。。

恕某无知,极右啥样?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5-18 15:47
极右不来论坛,来的都是左派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5-18 16:04
原帖由 zyfh 于 2009-5-15 05:06 发表
有办法的,择校不如选老师。 ...


这个比择校还要难吧!

况且一个孩子还会有很多个老师,这怎么去择呀!

实际上学校没那么特别重要,但有条件的,肯定愿意去选择自己最想去的。

实际上除了“择”以外,更重要的是教会自己的孩子适应。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5-18 16:25
标题: 回复 #42 qqyou 的帖子
我最近想择老师.想选个数学老师当班主任的班,可是打听不到老师的配置呢,确实很难.
作者: all4kids    时间: 2009-5-18 19:22
回僵硬:
我是已经死了心连校都不择了,遑论师者?

实在不行,到压力太大时再转学好了。何况我非飞飞,焉知飞飞之乐?看他现在这么享受写字、计算的乐趣,以后的学校生活也未必就给他太大压力呢。

看你不择校,却要择师,忍不住笑了一笑。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5-18 22:18
标题: 回复 #44 我爱飞飞 的帖子
偶然看到一个该校数学班主任的博客才动了这个念头。
不行就算了,马上报名了,这个老师教不教一年级都不知道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5-19 13:02
前面几位提到择校不如择师,端是高论。

在这个帖子里,某不止一次提及现代教育的弊病。很早以前,读福柯的书,他直陈学校这个现代的规训机构,其实和监狱没有分别。看了这个,那叫一个震撼。后现代解构了无数现代人沉迷的泡沫,聚讼纷纭。且把他放一边去。然则,从现代大生产体系来看,被教育者在学校里的那个过程和任何一个工厂里的原材料区别其实不大。

试问,学校机构中的老师,还能有多少自己的意志,能有多少个性张扬?不过就是一个工艺环节、一个操作手法不同罢了。即便有那些很对你胃口的老师,你选得了吗?择师当然比择校难,这种事你差不多掌控了学校的大权,不难才怪!

在这种语境下,老师带徒弟的那种好老师,早就灰飞烟灭。而我们对于良师益友的想象,在当下这种情势中,难也哉!某以为,好老师的典范在西方就是苏格拉底,在东方就是孔丘。而这样老师一旦面临分数攻势、升学战役,一样得死翘翘。

有朋友和某议论,说师资是一代不如一代,一级不如一级。意思是,越往后老师越差,不仅是师德缺缺,而且水平不敢恭维;越往下水平越不好,有能力的谁愿意当小学老师啊?即便留在高校里的,在优秀学生中也是少之又少。朋友的看法,是站在现实层面看的,往后就不知道了。中小学教师中冒出叶圣陶、华罗庚这样的人,绝后恐怕大家没几个人会否认。而中小学老师来源则更是铁的现实。更让人感到可怕的是,传统的师道沦丧,而新型的教师伦理未及建立。当然,这也有社会的因素。大环境如此,你一定要求老师如何敬业,也太苛刻了。

如此,你可以左右的就是你自己、你的家庭、你的孩子已经那个小的氛围和圈子,在一个活的现实中,去发现你的良师益友,去拓展你校园的边界。眼界放开放远,也许,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不至于那么逼仄、那么残酷、那么阴暗。这种美好会在他们的发现中,在他们一次次体验中。某不觉得这个事情,有多么的艰难,多么不可行。因为生活原本就该如此。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5-20 08:42
标题: 转帖
阮一峰


1.

上个星期,在网志中,王建硕写了一件令他烦恼的事。

他的儿子王逸凡今年3岁,已经到了必须考虑上学问题的时候了。(你也许会问,为什么3岁的孩子就要考虑上学,请读下去。)



(图片说明:王建硕和他3岁的儿子王逸凡。)

2.

王建硕说,他有三个艰难的选择。

1) 住处附近的公立小学

按照教育局的规定,学生可以就近入学。但是,他家附近的小学都刚成立不久,教育质量不高。

2) 最好的公立小学

据说,长宁区的江苏路第五小学是上海最好的小学之一。但是,想要进这样的学校,必须户口落在周围地区,而且要满一定期限。那里是上海房价最高的地区之一,一套100平米左右的普通公寓,市价接近400万人民币。

(我在Google中搜索“江苏路五小”,前40条返回结果中,有34条与房产有关。)

3) 国际学校

上海有很多国际学校,条件很好,教育理念完全与欧美接轨,孩子会学得很轻松快乐。缺点是一旦读过这样的学校,就很难再回到中国的主流教育体系了。这意味着,孩子无法在高考中与他人竞争了。

在王建硕看来,选择小学,就差不多等于为孩子选择将来。一方面,中国的教育制度对学生压力太大,一切以升学为目标,不利于孩子全面成长,他不愿意这样。另一方面,如果选择国际学校,就等于让孩子放弃了中国文化的根,他也无法接受这一点。

所以,考虑到这个决定带来的后果,他感到非常烦恼,拿不定主意。

3.

这篇网志引来了很多有趣的留言。

读者A留言:

如果河南省的一所普通学校,可以将王建硕培养成精英。那么,为什么上海浦东新区的一所普通小学,不能将他的儿子培养成才呢?

(注:在1995年的高考中,王建硕是河南省理科的全省第一名。)

读者B表示不同意:

你确实可以做到,从河南省的普通学校中晋身为成功人士,但那是1000分之一的机会。对那里的学生来说,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但是,如果你在一所一流学校中就读,情况就不一样了。对那里的学生来说,失败是小概率事件。

因此,为了保证孩子的成功,家长的最佳策略,总是尽可能为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

王建硕本人说得更直接:

一想到那些年的付出和压力,以及那种淘汰制度的残酷和偶然性,我倾向于让我的孩子退出这种竞争。

15年前,我能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不代表我的孩子也能生存下来。

4.

还有一些读者,则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读者C说:

如果中国的教育制度如此严格,为什么那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呢?

雇主们总在抱怨,大学毕业生能力不足。既然学生学得那么刻苦,为什么还会有能力不足的问题呢?

读者D说:

中国的学校教学生如何服从,外国的学校教学生如何思考。

读者E说:

不要期望这个制度会发生变化。

奥巴马说:Change(改变)!

胡总书记说:不折腾!

5.

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也不知道哪一种选择更好。不管王建硕最后选择什么学校,我都能理解。

我的态度其实是无所谓,觉得顺其自然最好。理由很简单,精心设计并不能成就人的一生。你为孩子设计好人生道路,结果往往会不如你的预期,他也未必会快乐。既然不同的学校都能提供基本的教育,都能让孩子成长起来,那就找一所最方便的学校就行了。

这样说,也许有点像不可知论。我的意思是,既然不同的选择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你又无法对结果施加很大的影响,那就不要多想了,多想也没用。

这就像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尔在《非此即彼》一书中写的一段话:

如果你结婚,你就会后悔;如果你不结婚,你也会后悔;无论你结婚还是不结婚,你都会后悔。嘲笑世人愚蠢,你会后悔;为之哭泣,你也会后悔;无论嘲笑还是痛哭,你都会后悔。信任一个女人,你会后悔;不信任她,你也会后悔。吊死自己,你会后悔;不吊死自己,你也会后悔。先生们,这就是一切哲学的总和和实质。

所以,不要为这种事情烦恼,让它自然发生就行了。

6.

当然,有一点我非常同意,那就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格发展。对于这个,就不能无所谓了。

王建硕最后说:

I am struggling to make this country better, and at the same time, I am optimistic about China's future.

我努力让这个国家变得更美好,同时对中国的未来感到乐观。

我也是这个态度。所以,让我们不要苦苦思考应该让孩子接受还是放弃中国的教育制度,而是多想想怎样才能多做一点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促进社会进步的事情。前者就算成功,也只能帮到一个人,而后者可以帮到包括你的孩子在内的所有人。

(完)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5-20 08:43
标题: Worry about Yifan's Education
Which primary school should I send Yifan to? Every parent wants their child to receive the best education, and there is not standard of what best education is. Here are some choices we have:
1. To enter the public school.
There are always a public primary school in your community. However, most of the time, it is either new, or just so-so. Be definition, the most common schools are not best school.
In our case, the Chang Yi Primary school is the school Yifan can enter, but we don't feel that we like the school. There are many other great schools out there.
2. Best Public School
There are some schools like No. 5 Primary School at Jiang Su Road at Chang Ning District, or Yuan Yuan Road Primary School - they are top schools of Shanghai. However, you need to buy an apartment in that school district three years before the child enters the school. That is very similar to the school district concept in US. I checked around, and the price for that area has raised to 4 million RMB for a two bed room apartment - way too expensive.
3. International Private Schools
There are many other great schools in Biyun International District or other places in China. They accept students from all over the city, as long as you want to pay the high tuition, and their education system is aligned t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Well.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 primary school is a negative word. Although kids are more happy and can learn in a more open environment, and have more time to pursue what they are interested, it also means the kid is kicked off from the mainstream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Look at the public schools. They push kids to the limit to learn unlimited stuff -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have to work as hard as to 9 PM to finish their homework, and their weekends are also occupied. This does not happen in international schools.
What is the choice? There are not many months for us to decide - if our choice is a very good public school, we need to act now to secure an apartment (and sell the current one at the same time). Both need time.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5-20 08:44
标题: Worry about Yifan's Education - Part II
In the previous article about Yifan, I talked about the choices I am trying to make for Yifan's education. As some of my readers pointed out, this is a pretty private decision. I post it here, just to help my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s, and the environment I am living in - not jus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 tourist, but also from the local residents.
Education Resources are Limited
As I mentioned many times in this blog, although the GDP of this country grows very fast, the public resources like education, and health care is still far behind the demand.
To put things into perspective about why and how I am worried about education of my son, let me first describe the environment. The bottom line is, you should not use the standard of education resources of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as a basis to make decision for China.
My Story in Henan
Let's talk about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my story first. Back to the year of 1995, when I entered the Gaokao (The entrance exam for colleges), there are more than half million people as myself stepped into the exam rooms with me in Henan province. Think about half million people as smart as you are, and as anxious about the future as you are, and as hard working (or more hard working) than you are.
The result? There are very limited opportunity to win in that game. There are not many good university for the student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for example, offers 55 positions, and Tsinghua, at that time, offers less than 50, I remember. Considering the good universities you will be happy to enter, that is 500 slots there at most.
That means, if you are not the top 500 students out of the 500K students, you are over.
There are many other colleges that you can go, but everything considered, the majority of the students entering the exam rooms will be disappointed and get back to their home with no university to go to, and they have to throw themselves to the low end labor market - construction workers, or low end sales people, or farmer, maybe...
Today, I checked the web. Congratulations. The total number of students competing for a permit to enter university in Henan province raised from 500K to 950K, and universities get more students. SJTU, as an example, raised their quota from 55 to 84. In short, competition gets tougher, than before.
The Best or the Fittest
"The fittest survives". It is from the Darwin's law. The very sad reality is, in a tough selection process like the one I described, the best may not survive, only the fittest one survive - the fittest one to exams. That is a reality that no one can easily change.
It is just like to get a train ticket in the Spring Festival. If the rate is 6 out of 10 people can get the ticket you want, you can safely assume that the one who made reasonable effort can get a ticket, and those who don't want to wake up early to line up for a ticket will fail. However, in a competition where only 1 or 2 ticket out of 1000 people is issued, what qualification the one or two luck guys need? Smart, or hardworking is not the complete answer. Luck plays so important a role.
Back to Primary Schools
The weird thing that I just discovered after Yifan was born (I didn't pay attention to it before) is, the pressure from university went down all the way to middle school, to primary school, and even to kindergarten. If you miss step once in the chain, chances are, you are over.
I think I already tend to give up for kindergarten entrance, since it is so competitive in Shanghai. You need to prepare the kid so well ahead so they can pass the entrance exam - at the age as young as 3. I heard the story from my friend, that his son was rejected, just because his son chose cake, instead of bamboo for a panda.
Crazy!
That is the reason many of my friends already chose to immigrate to other countries to get out of this. Think about the pressure and the heavy school bag, the deep degrees of glasses in very early years, I almost tend to quit this competition. I may survived in this crucial race myself 15 years ago, but what for,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5-20 08:45
标题: Chinese or International Eduction?
I will continue the topic around which school should I send Yifan to today. As I always did, I am trying to share the options I have, and the dilemma I am facing to help my readers to get some ideas about the tough decisions to make for people in this city. Again, I tried not to generalize it as a question people face in this country. For example, Shanghai and my hometown Luoyang is very different.
Primary School is Not Important, If...
Although everyone won't say primary school is not important - every stage in people's life is important, but it is not THAT important if you have to make a lot of effort to send your child to a good primary school. I believe this is the commonly accepted concept. However, the real situation in Shanghai tends to be: primary school is NOT important, if it is not tightly linked to a higher education, say, the middle school.
In a society where the resources are so scare (think about a city with 16 million people, and limited schools to choose from), the system has been twisted into a chain of selection process. Just because to enter university is so important (and hard), to get to the right high school is important. Just because most high school put so much emphasis into where the students graduate, to choose the right junior high is important. Similarly, the junior high choose by the primary school they went to. The most ridiculous thing I heard from my friend who just went through this was, the primary school put which kindergarten the kid went to as a factor of selection process.
How this happens?!
We can easily dig into details about how this happens. If you were a HR manager of a company, say Google, and there are 100 candidates seeking for the same job. By the first round of selection, will you consider thei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working experience before you call him/her for an interview? A Harvard or Stanford degree obviously give you some advantages.
The ridiculous thing is, everyone understand the selection process for a company, but for kids, it is completely not acceptable. Even the United Nation Human Rights Declaration passed in 1948 confirmed that all children need to be given equal opportunities for education, before they enter a selection process. That means, the selection I described is actually against the human right declaration.
The problem is even further beyond that. The current system in Shanghai actually at the surface level, follows with the spirit - students are equally allocated to the school near them, and there is no such a difference. However, the faculty resources, and budget resources are far less evenly distributed. As long as there are clearly identified good schools, or bad schools, parents mobilize to get to the better school district by buying houses.
So the key is, although it seems to be fair, as long as the schools are not created equal, and more importantly, as long as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so scare a resource, the problem is very hard to fix.
The Hard Choice
Before Yifan was 1.5 years old, Wendy and I have decided to send him to the school within walking distance from where we live. However, when we realized that if you mis-step in this chain once, you may lose the opportunity for the kid in the future. It is not as easy a decision to make as we thought. Let me repeat, the choice is no longer a primary school choice, it is the education style much further than that. The chance to get to a better middle school for Yifan is much lower than the selected good primary school,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I collected so far.
This is a tough decision to make.
One Kid, Two Systems
Another tough decision to make is, which path I want Yifan to go - Chinese educational system or the international one. Again, the two path is not compatible with each other.
It is very sure that a kid from international school cannot (at least it is very hard to) get back to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system. You are smarter than others, and you know how to sing and dance, and are extremely well developed, but you cannot pass the exam! Especially many exams are very weird if you are not educated in that system. Politics in Chinese educational system is something interesting. What you need to remember is what the propaganda that you know is far from truth.
It is also not easy for a kid from Chinese educational system to get to international system. Well. This is relatively easier than the other way, since many people (both at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r high school level) have proved it. I guess that a student from Chinese system will find it a paradise in an international school after the initial culture shock.
In Shanghai, there are many international schools (English school, American Schools, and schools from all nations, and some plainly called International schools with students from everywhere). It seems to me a very attractive choice. The serious fact to consider is, if you choose this path, you kid will need to say good bye to Chinese universities - it is not an option any more, since it is for sure that the graduates cannot pass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for Cultural Identity
Another even bigger question in my mind that I am trying to seek an answer is, culturely speaking, whether you want Yifan to be a Chinese, or, English speaking "foreigners".
I am not kidding. I read a lot about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as you can imagine, a topic I have devoted myself in the last 7 years), and my conclusion is, it is the primary school which determines one's cultural identity. If the kid went to primary school in US, he is culturally an American. I said I preserved a Chinese identity myself (Why I Don't Have an English Name), and if you ask me, I would prefer the same for Yifan. I surely understand the confusion, internal struggle of a mixed-blood (culturally).
Then the question will be, although I know it makes better sense to send Yifan to an international school if I just want him to be happy, it proposes a question in the future - Yifan will feel more at home when he sees western drama, than watching Beijing Opera.
I Haven't Decided Yet
I still have about one year to consider, and I don't have an answer yet. It is not an easy decision to make.
P.S. My readers asked me in the previous article about what happens if the parents are not Shanghai resident. They can send their children to a school until middle school. They have to get back to where they original live for the exam, which is much harder than Shanghai. I am happy that even today, the policy is much better, because, as I stated in the story in this article: Hukou System in China, I never receive kindergarten education myself, since no kindergarten accepted me just because I didn't have a city Hukou. See. That is the reason on one side, I am struggling to make this country better, and at the same time, I am optimistic about China's future.
作者: 绿绿    时间: 2009-5-20 15:45
我分析过,一天一个小时在路上,一年算180天,6年就是1080小时, 也就是45天,一个半月呀,时光就浪费在路上了

如果这一个小时拿出20分钟给孩子睡觉,20分钟个孩子运动,孩子至少长高5厘米.另,节约下来的钱,每年去三亚度假一次,呼吸新鲜空气,孩子至少长高2厘米

剩下的20分钟让孩子看书学习,高考至少提高30分,而名校估计让孩子高考提高20分

结论:就近上学,孩子多长7厘米,高考多得10分

非常支持,我孩子现在就是就近入学,路远的孩子还没到家,我们就写完作业了,我觉得小学没必要择校,学校只要不是太差就行,家庭教育很重要,老师只要有责任心,不会有太大差距。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5-22 14:07
标题: 转帖一则笔记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提布,学生需要学些什么东西。他答道:长大后会用到的,他们都需要学习。很多学校的课程,忽视了这些当学生长大成人后会用到的知识和技能。现在的考试制度,只着眼于升学和填满履历表,并不着重于帮助学生准备面对社会。

学生通常在学校所学到的,和学生长大后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存在一道鸿沟。通过各种不同的学科来发展学生的心智,并确保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未来有密切关系。教育应该将以下的技能纳入内中:

1. 社群关系
被各种昂贵电子器材陪伴着长大的小孩,是孤独的一群。他们的人际互动短暂,缺乏真实的情感。很多家庭里面,家庭成员间也少有沟通。这些种种,都会令小孩子变得自我中心,不懂顾及别人的感受。换言之,他们并没有在多个一个人的环境中生活的社交能力。要改变,就只有把他们放到真实群体生活中。他们必需学会怎样和各种不同的人一起生活,好让他们长大后能够面对那些令他们烦厌的人。他们需要知道,现实生活里面,并没有按一下就能够移除这些人的删除控键。

2. 沟通交际
改善沟通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男学生尤甚。原始人般的吼叫,在球场上或者管用,但在职场和家中就完全不行了。他们必需拥有清晰地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不过,内容对语言沟通的效力只占百分之七,远不及说话者的外表(百分之五十七)和说话者的声音(百分之三十六)。控制声线、准确发音、囗音、语调、说话速度等,与及坐和站立的姿势、打扮、外表等,都需要专人指导。除此之外,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观察身体语言,感受环境气氛,和理解那些没说出囗的感觉。他们必需改善对字里行间的讯息的表达和理解能力,不能动不动就竖起中指。

3. 了解自己
年少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模仿别人的政见、父母的信仰、或者老师的理想,但他们迟早也要停止模仿别人,找出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念。完全不了解自己所拥有的天赋和才能,是多么的可惜。

4. 亲密关系
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不需要听正迈向油尽灯枯的成年人,向他们训示性的道德观。学生想知道的,是他们可以做什么,在那里做,为什么可以做,什么时候可以做,和是否已经可以做。他们无需考虑自己是否能够给予无条件的爱,但就必需了解自己身处这个混合爱情、好感与欲望的危险环境。学生想要的资并不是引发性欲的刺激感觉。在这个年头,要找到这些实在不难。他们真正想要的,是教导他们怎样去做一个男人、做一个女人的健康忠告。

5. 控制情绪
监狱里面,以男性居多。如果他们懂得数十下才行动的话,大部份在监狱里的男人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行事冲动,很多时是因为只使用了人类脑中与爬虫动物共有、非常原始的一部份。要让学生(尤其是男生)避免作出错误判断、变成阶下囚,必需教导他们多使用脑袋的其它部份。从基因角度看,战斗或逃避的本能反应,对狩猎古代毛象或者保卫自己的洞穴可能会有帮助,但并不适用于一个希望融入现代社会的成年人。

6. 理财经纪
学生对理财的无知程度,实在令人震惊。在这个充斥着债务的年代,学生必需学习理财和生财之道。为了令学生理财有道,必需向他们教授基本的储蓄知识,避免借贷过度,和了解那些骗人的发财计划是什么一回事。

7. 生活技能
人们谈到年轻人缺乏生活技能时,布满真菌的厕所、堆满了未洗碗碟的厨房、被污迹弄得漆黑一片的烤箱、衣服散满地下的房间等例子屡见不鲜。学过烹饪的学生已经不多,知道要在做饭后清洁的就更少。懂得维修剪草机、修理水龙头、关上自来水总掣、把废物循环再用、节约用水和用电等技能的学生实在不多。

8. 礼仪举止
小朋友吃东西吃得乱七八糟没关系,但他们必需知道在适当时候收敛一下。不懂得社交礼仪,会令学生处于弱势。这个年头,收到礼物后写一封感谢信、适当的握手、知道在什么时候用什么餐具、把信件的上下款写得工整、了解正统礼节、懂得谈话艺术等技能的年轻人已近乎绝种。

9. 责任承担
很多学生,都爱扮演旁观者的角色。远观、不用负责、没有承担的角色,为他们带来安全感。旁观者症候群,正在年轻人之间蔓延。这个年头的年轻人,只爱从舒适的沙发上观赏、回应和批评。这些年轻人长大之后,就会变成逃避责任、只能当旁观者的成年人。我们必需由学生时代开始教导年轻人怎样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怎样当一个好的领袖、培养决策能力和公德思想。

10. 应对逆境
生命旅途,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没有不断的赞美就倒下的学生,不会熬得了多久。我们需要为学生建立自信,但绝不能把他们抬得太高,将平凡的表现赞美得天上有、地下无。我们应当为年轻人带来温暖、安稳的感觉,但适时的教导和带着生活知慧的叮咛也同样重要。遇上失望、沮丧和苦恼的事时,年轻人必需勇敢面对。
造物主弄人,让我们感受到喜努哀乐。要面对这些感觉,我们必需有勇敢的身心。我们出生的时候,都一丝不挂、全身湿透、肚子里面也空空的。当时我们都想不到,情况竟会变得越来越糟。幸好,情况也将会变得更好。

重要的不是简单地向孩子们传授客观知识,传承文化遗产。这就是说,优先的不是学生们数学,外语和语文以及其它科目的成绩优异,而是用数学,外语和语文课的内容吸引他们去学习和发现。这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古希腊的谚语就说:重要的不是把桶装满,而是点燃火花。
作者: 龚政    时间: 2009-5-23 22:05
教师队伍也是良莠不齐的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6-3 10:51
标题: 希拉里·克林顿:给孩子的最好工具是一把铁锹
非洲有句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走遍全世界,观察各个国家在培养儿童方面的举措。在她的这本《举全村之力》(曾桂娥译)中,希拉里阐述了她的信念:孩子们如何发展、他们需要什么才能取得成功,这一切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以及社会如何支持、帮助家庭和个人密不可分。

在我遇到过的所有伟大人物中,尼尔森·曼德拉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不仅是因为他的政治领袖身份,而且还由于自从他1990年结束了27年的囹圄生涯后,他以一言一行为我们提供了道德榜样。他是我长久以来崇拜的对象,所以当我能跟随戈尔副总统带队的美国代表团去参加他就任南非总统的就职典礼时,我感到万分荣幸。

1994年10月,比尔和我有机会回报南非总统的好客。在为曼德拉举行的国宴上,我丈夫为他敬酒时引用了曼德拉在漫长的囚禁生活中写给他一个女儿的信中的文字:“如果你有钢铁般的意志和必要的技能,世界上没有多少不幸是你不能转化成个人胜利的。”

家庭和村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孩子形成那些构成我们所称的性格的自律习惯和同理心。它们使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保持乐观,让我们在精神上更强大而不是更悲苦。

我的父母在塑造我们的性格上各有一套方法。两种方法的目的都是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荆棘时充满信心,并且不牺牲我们的诚实。当困难或者挑战出现时,我妈妈总是问我同样的一个问题:“你是想成为生活的主角,还是对别人言听计从的配角呢?”问自己这个问题让我度过了许多艰难时刻。

我父亲的方法是老式的休·罗德海姆式的。当我面临难题时,他会看着我的眼睛,问:“希拉里,这次你会怎样为自己挖出一条出路呢?”他的问题总是让我想起铁锹。那个形象一直伴随着我,在我的生活中,我伸手抓过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心理、情感和精神上的铁锹,乃至一两把反向铲。

儿童很早就能够学习抓住那些想象的铁锹,或者任何对他们有效的工具,从父母或周围其他成年人身上得到解决问题的重要技能,去应对逆境,在日常生活中塑造他们的性格。生活本身就是一门课程,正如历史、文学、时事,尤其是宗教教义。

尼尔森·曼德拉在学习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博士这样的领袖的言行举止时得到了灵感和指导。任何人都可以借鉴几千年来人类所掌握的经验,可以从经过时间检验的寓言、故事、诗歌、戏剧、谚语和经文中获得启示。这样的内容可在科林·格里尔和赫伯特·科尔主编的一本全新精彩文集——《性格的召唤》中找到。

寻寻觅觅中,我找到了思考生活和迎接挑战的新方法。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前几任第一夫人的书,看她们如何在聚光灯下应对人生的转折。我重读曾经打动过我的经文、名言和著作。我在书本和人物那里发现了新的支持资源,获得了灵感,思路也因此变得清晰。

通过作品和磁带,我认识了亨利·卢云神父,他是一位耶稣会牧师,并著书立说谈对自己和世界的精神之旅的沉思。他的著作《浪子回头》从父亲和两个儿子的角度分析了那个新约寓言:一个是挥霍完了财产后回家的儿子,还有一个是从未离开家的孝顺儿子。其中一句话一语中的,哦,就像铁锹击中脑袋:“感恩的训诫意味着毫不含糊地承认,我本身和我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帝赐予我的爱的礼物,这种礼物要用快乐来庆祝。”

我以前从来没有把感激当作一种习惯或训诫,但是我发现那样做非常有用。每当发现自己身陷困境时,我开始在心里列出所有值得我感激的事情——我还活着,并且健康地度过了一天,我有我爱和爱我的家人和朋友,享受着代表我的国家及其公民工作的特权。通过有意识地提醒我所拥有的一切,我可以让自己从悲观变得乐观,从满心忧伤变得充满希望。

从一开始,比尔和我就努力让切尔西拥有自己的铁锹。我们帮助她开拓她自己的精神生活,我们还尽力预测她将来会面对的挑战并帮助她去应对。当然,我们最主要的担心之一就是:她父亲的公共事业肯定会给她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我们该如何保护她免受伤害。

1996年,我丈夫竞选连任阿肯色州州长。他以前进行竞选宣传时,切尔西还小,我们能够控制她听见或看到有关她父亲政治活动的内容。但是,这一次她已经7岁,已经算是村庄的一个成员了。她在上学,会认字,而且总的来说更能理解家庭以外的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

当两位来势汹汹的前州长决定要跟比尔竞争时,我们知道我们必须武装好自己,前面有一场麻烦的战役在等待我们。讨论了一下形势后,我们决定提前让切尔西做好思想准备,以免她听到有人说关于她父亲的一些恶言恶语时不会受到惊吓和打击。把残酷的现实告诉孩子并不是一项愉快的任务,但是我们想让她获得一些技能,她将来会需要这些技能去应对生活道路上的任何问题。我们还想在教她这些技能时,我们的方法能够提高她面对世界的信心,而不是让她变得愤世嫉俗。

一天晚上吃饭时,我告诉她:“你知道,爸爸又要参加州长竞选了。如果他成功了,我们可以继续住在这座房子里,他会继续努力帮助别人。但是,首先我们必须进行一个选举。那就意味着别人会尽力说服人们去投他们的票,而不是投票给你爸爸。他们为了达到目的,可能会说一些关于你父亲的可怕的事情。”

切尔西睁大了眼睛,问:“那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解释说,在竞选宣传中,人们可能会为了赢得选举说一些关于她爸爸的谎言,我们想让她做好准备。跟许多父母一样,我们教过她撒谎是错误的。她费劲地琢磨着这话,一遍又一遍地说:“人们为什么那样做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好答案(现在也没有)。于是,我们让她假装她是她爸爸,正在发表一个演讲,告诉人们为什么他们应该选他。

她说:“我是比尔·克林顿。我做得很不错,帮助过很多人,请为我投票。”诸如此类。

我们先表扬了她,然后解释说,她爸爸现在要扮演他的竞争对手。于是比尔说了关于自己的一些可怕的话,例如他实际上对人们很坏,他没有尽力帮助他们等。

切尔西流着眼泪问:“为什么有人会说那样的话呢?”

在家庭这个私密的地方,我们的角色扮演帮助切尔西经历了任何一个看到她深爱的人受到人身攻击时的感受。我们后来又在吃饭的时候做了几次这样的练习,她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并且对可能出现的状况也有了一些认识。她轮流扮演她父亲和他的一个对手——前州长奥福·福布斯。她进行演讲,并提出问题。例如,当她听说作为州长的福布斯下令关闭了小石城的中心高中时,她在演讲时说,他关闭这座高中是想赶走黑人儿童,但是她(比尔·克林顿)永远不会那样做。

比尔和我在那些年继续与切尔西进行我们关于政治的对话,帮助她认清动机,形成自己的视角,以便能够对所见所闻形成自己的判断。回想起来,我很高兴我们在她年幼时就开始让她做准备,因为当她父亲竞选总统时,我们更加无法掌控她能接触到的信息。每次她接触外部世界时我都心痛不已,担心她可能遇到的人或事。但是我提醒自己说,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我们已经尽力给了她应对我们无法阻挡的伤害的工具,我们惟有希望:作为一位柔韧的年轻女性,她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工具。

我们住进白宫前后,我有幸与杰奎琳·肯尼迪·奥纳西斯有过几次交往。我非常欣赏她在特殊条件下抚养她自己的孩子的方式。我非常想知道当感觉全世界的眼睛都盯着他们时,她如何看待育儿的挑战。

她强调了让孩子们过正常生活的重要性,应该让孩子们有机会进行自己的战斗,同时保护他们免遭公共曝光。她告诉我,当约翰还是个小男孩时,有一次他在公园里骑自行车时被一个流氓骚扰。特勤局的人出面避免了争执的发生。杰姬告诉他们,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时,让约翰自己保护自己。他需要学会如何照顾自己,因为不可能总有一名特工或者一个关心他的母亲站在他身后。

这听上去可能就是特权父母和孩子的问题,的确如此。但是,他们与每位家长必须尝试的平衡行动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何时保护,何时退后,何时坚持,何时放手。虽然我们非常想保护自己的孩子免受伤害,但是我们不会永远在那儿保护他们,有时候,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让他们自己渡过难关。

当我们全家搬到帕克里奇市时,我才4岁,非常想结交新朋友。每次我头上戴着蝴蝶结走出家门时,脸上满是期待的表情,但附近的孩子总是欺负我,推我,把我撞倒在地上,还取笑我,直到惹得我嚎啕大哭、跑回家为止,然后那一天我就闭门不出。所有刚到那个街区的小孩都逃不过这样的命运。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几周后,有一次我又跑回屋里时,妈妈拦住我,扶着我的肩膀说,我们家里可没有胆小鬼,然后让我再出去。我很诧异,那些孩子也一样,他们可没想到这么快又见到我。当他们再欺负我时,我不再退缩,终于逐渐赢得了一些朋友。很久以后我妈妈才告诉我,她当时就站在餐厅窗帘的后面看着,担心得发抖。

无论如何,谈到日常生活,父母必须在早期就集中精力培养孩子的自律、自控和自尊,然后必须让孩子实践这些技能,就像让孩子锻炼肌肉和大脑一样。我母亲曾经教我说我们能让非常年幼的孩子获得一种面对冷漠和残忍的力量感。那种力量部分来自适当的训练。

摘自: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著《举全村之力》,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6-3 10:54
标题: 回复 #54 子不曰 的帖子
这个文章有个明显错误,1996年的时候克林顿应该是争取连任总统,而不是州长。
但说到切尔西还很小,那就不是克林顿当总统的时候了,
看来是之前克林顿竞选州长的事情,
这个1996是错的。
作者: woodhead    时间: 2009-6-3 11:39
“如果你有钢铁般的意志和必要的技能,世界上没有多少不幸是你不能转化成个人胜利的。”
老曼这句话说得好。

查了下资料,应该是1986年。切尔西1980年出生,正好7岁。
作者: all4kids    时间: 2009-6-3 12:29
标题: 爱,父母之爱。。。
通过作品和磁带,我认识了亨利·卢云神父,他是一位耶稣会牧师,并著书立说谈对自己和世界的精神之旅的沉思。他的著作《浪子回头》从父亲和两个儿子的角度分析了那个新约寓言:一个是挥霍完了财产后回家的儿子,还有一个是从未离开家的孝顺儿子。其中一句话一语中的,哦,就像铁锹击中脑袋:“感恩的训诫意味着毫不含糊地承认,我本身和我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帝赐予我的爱的礼物,这种礼物要用快乐来庆祝。”


诚哉斯言....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6-3 13:35
读了希拉里的文章,感触比较多。尤其是说她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还有小约翰的故事,算是勾引了我沉睡很久的记忆。

小时候,营养缺乏,不爱运动,长得瘦小单薄,又喜欢走路看书。在小学高年级时,每天大概要走3-4里的路程,路途要经过两个村庄。其中第一个庄子的人比较彪悍,好像大人们一谈起这个庄子也有顾忌。在小孩子眼里,这个庄子的孩子似乎没有一个好东西,爱欺负人,爱捣乱,对人一点都不友好。很不幸,我就这样摊上了兄弟俩。

这俩兄弟姓王,一个年龄比我大一岁,一个比我小一岁。第一次遇见他们,他们就毫无来由的生生把我从路上给挤到了麦地里。而且决不允许我往上爬,只要一露头,他们就会把我踹下去。没办法,我只好在他们的围追堵截下,落荒而逃——是真的落荒而逃。跑到了学校,心里还是充满了恐惧。

第二天,他们又在路上等着我。这次,他们的目标是冲着我的书来的。他们要把我的书丢到池塘里。这我无论如何是不能答应的。争执过程中,我吃了很多拳脚不说,而且脸上满是他们尖利的手指甲印。没有办法,我只好死死地抱着书包坐在地上不走了。这是我第一次上学迟到。

回到家,母亲自然发现了。她十分生气,要带着我找王家。而我无论如何是不敢登上那“阎罗殿”的。王家怎么管的,和母亲怎么说的。我现在全都忘了。只是从那以后,我每次上学都要格外绕上3、4里,兜一个很大的圈子。

这样实在太麻烦。一年后,我开始重走原来的道路。和先前不同,这次我一定和同庄比较大的伙伴同行,以寻求他们的保护。但人家有事的时候,我就惨了。

那是怎样一个战战兢兢、怎样的凄风惨雨啊。早年这些经历是我最阴暗的回忆,也是我最不愿想起的事情。

在TIGER三岁左右的时候,我带他在外边玩,有个比他大差不多两岁左右的孩子,上来就抢TIGER的玩具,还连推带打。TIGER哭着过来找我。我平静的告诉他:“不要找我。找我没用的。你自己能解决:或者躲开他,或者斥责他,或者拿眼睛瞪他。最后,你也可以还击。但我不希望你动手。我相信你能行。”TIGER哭着回去,这次那小子又来了。TIGER倒是不错,这次不找我了。那个孩子的妈妈过来劈头盖脑教训自家孩子一顿,又赶过来跟我道歉。我说:“不用。你不用那么说。”

tiger是个比较淘气的孩子,力气不小,速度很快,动作敏捷,打架应该是好手,平时外事活动比较多,专爱呼朋引伴,坏点子不少。我不担心我小时的那凄惨的一幕会在他身上重演。但我不希望他成为一个恶少、一个暴力小子。对于冲突,我一再告诉他:“没事别惹事,出事别怕事。”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自己做的,就要承担,不仅对他是这样,对别人也是这样。在具体处理过程中,我一再重申那几个原则:躲开、斥责、瞪眼,最好不出击。还被人笑话为训练绵羊。我则解释为,其实更应该让孩子发现内心深处的力量。

也许,有一天TIGER真的会有被人欺侮的时候,但我不觉得他会再再现我童年的那一幕。

[ 本帖最后由 子不曰 于 2009-6-3 13:45 编辑 ]
作者: 伾妈    时间: 2009-6-3 14:28
看贴看到这里,真是有点惊心动魄的感觉。各位孩子还没有经历过读书过程的家长来这里讨论这个话题,感觉真是早了点,等你的孩子在你的抉择后进入学校读了一段时间,你们一定会不断反思自己做得对还是不对,全部对还是部分对,坚持下去还是改变。
不管怎样,孩子能出生在你们这样严谨思考的父母家中,是孩子的大幸!祝福你们。
作者: 伾妈    时间: 2009-6-3 14:29
转个帖子给大家看看吧。
李今彬  《大学不知道》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曾经有位老师说,大学期间不应该瞎折腾,你一辈子能好好读本书的时间没有多少。



我信以为真,奉作金玉之言。心想老师是过来人自然大有经验,青年人就应该这么珍惜大好时光,读好书奋发向上,祖国的明天还等着我们去建设呢!



今天我才知道,这句话也没错,但不适合所有人。有些人靠读书改变命运,有些人则不能;有些人是考试的骄子,有些人则是市场的宠儿。(他们靠技术改变命运、创业改变命运、销售改变命运、外语改变命运……不一而足,参见《大学不知道》第二章《从不优秀到大有出路》)



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那我们要做的便不是只争朝夕,而是学点儿有用的!真理是相对的,那么我们就更应该亲身经历点儿谬误,才能真懂得是非曲直!



大学四年能做到两件事就堪称完美,第一是找到你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第二是依据它发展出一种初步的谋生技能。



这两点要求看起来相当粗鄙,却是普通人遥不可及的高标准,中国最顶尖学校的学生也没几个能做到。因为我们传统的学校教育,第一不关心你的兴趣,第二不关心你的谋生。(他们真关心的只是分数和招生)



上周六我在北航做演讲,曾直言不讳地对一些学数学和物理的同学们说,你们专业最终大部分人是做不了基础理论研究的,大部分人应该做的选择是进入应用行业,把你们的基本数学知识、物理知识用在计算机、电子通信、金融及其它商业领域,如果有一天你不得不做出这种选择,那是很悲惨的;你今天就应该很知道数学、物理到底有什么用,有哪些市场前景,然后开始把你的理论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



事后,一位数学系的高材生(已拿到国外学校的全奖offer)走到我的讲台前,对着我声言:“在这个教室里,包括我自己在内,不会有超过两个学生是对数学真正感兴趣的,但他们还是认为自己应该读研,甚至读博……”



我想这在大学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却是非常不正常的普遍现象,人们幻想去干自己不感兴趣的,也不能带来宽广就业出路的事情,只要学历提得足够高就会带来前途,这是一种典型不靠谱的思维。



中国学校教育的方式又有什么问题呢?它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教育,而不是认识型教育。不让你参与第一现场去发现问题,不让你去尝试定义自己发现的问题,不让你去尝试解决现实问题,而是装作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问题,或者问题是老师给定的,只是告诉你一些现存的“标准答案”。



所以,中国成绩好的学生,也不太清楚自己对专业到底感不感兴趣,也不知道今天做的任何专业学习、研究到底有什么实际用处。



在此背景下,我当然要猛烈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习,突破学校的围墙,通过实习来找到专业的“问题”,能带着问题更好地学习;能看清行业现状下需要哪些实际的能力,定制自己的个性学习计划。



有一次在新东方的某个留学论坛上遇见一位哥伦比亚大学的大一女生,我问她大一都做些什么,她首先提到的就是在花旗银行的实习——这样的人有一天海归,让国内大学毕业的人怎么混哪!



我突然想起有次遇见一位人大的大二女生,问她学什么专业,这个专业怎么样,她支支吾吾半天说不上来,然后惭愧地表示:“我们还没开专业课呢,因此这个专业怎么样也说不上来……”



实习,不应该是大学里的选修课,而应该是必修课,很多很多的学科,比如新闻、出版、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这些本身就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理论科学,而更多是一种实务的经验、技术,学这些科目而没有实践,简直是一种扯淡!



我们不能说“大学生不实习就是废物”,也不能告诉大学生不实习是正常的,那是奸猾老板们的无理要求。我们必须看到一种方向,实习是大势所趋,不实习越来越没有市场。



有一次,有一个女生告诉我她想考研,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我问为什么她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而有人能找到呢?她说是因为自己缺少经验,投简历都没人理。我说那研究生毕业就会有经验吗?她说至少起点更高。我问,假如同样有学历和经验,企业更看重哪个?她说看中经验。我说,那好,一个毕业生怎么样有经验呢?她说,去企业实习。我说,那你去做呀。她说,但是没有企业要我。我说,你想去什么样的公司。她说,我想去宝洁那样的公司。我说,那好,假如你去不了宝洁公司,可不可以去联合利华、高露洁、强生、欧莱雅?她说,那跟进宝洁不是一样难?我说不一样了,这样扩展了之后,你就有了更多的选择。那你又能不能进纳爱斯或者其他的国内竞争品牌,你能不能进宝洁公司的供应商、分销商那里去工作?比如去超市的洗发水区做销售,在百货商场的化妆品专柜?这是不是容易很多?在这样的职位上你能不能掌握宝洁公司产品销售的第一手资料?再想一下,即便没人雇用你,你有没有主动地去研究一下快速消费品行业?你有没有跟同学一起组成一个小组,去做过相关的市场调查?试想一下,假如你在大一的时候主动做过调查,大二的时候去超市或百货公司兼职,又利用大三寒假找到一家消费品生产企业实习,那么在大三暑假的时候,你有没有可能获得宝洁公司的实习机会?即便不是宝洁,而是联合利华、高露洁、强生、欧莱雅,毕业你再去应聘宝洁,是不是也大有机会?尽管过去的事情不可追悔,那么今天的决定应该是什么,读研?那又跟你的宝洁有什么关系?今天应该把这些迅速地补做一遍:马上去做一个自己的市场调查,进去超市做一个月销售员,然后先找一家消费品企业做着,也许干上两三年,有一天进了宝洁这样的公司也是一条好汉!她说,听说很多外企不招有经验的社会人士,而只喜欢内部擢升。我说,那是胡扯,没准你的公司会被宝洁、强生并购了呢,那你也是外企员工了,外企当然喜欢内部擢升员工,谁不喜欢?但是他招不招你,取决于你能不能好到对他形成威胁!我不能说这是保证你进入宝洁的方式,但是这是保证你进入宝洁的思路。你原来的想法,我不能本科进入宝洁,我就读研进入宝洁,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我们总是在想,等我有了一百万,我就能赚到上亿,成为一个大富翁,甚至著名企业家;我们有那一百万吗?没有,所以我们就很轻易地放弃了创业的梦想,说是“没有条件”,“环境苛刻”,“时运不好”等等等等。其实,我们应该从赚第一块钱开始,懂得赚钱,吃得辛苦,这才是一个创业家的基本素质。



很多人并不想做企业家,而只是想做“成功企业家”;很多人并不想做作家,而只是想做“著名作家”,这样的例子我们见得太多了。抱有这样幻想的人,他们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大可能成功,并不是总体就业形势真的影响了他们。



我愿意在最后也补上一句狠话:没实习,你的大学生活不完整。大学生实习更不应该怕从低做起,只要早准备,不断有提升,一定会让你在这个就业的寒冬里杀出一条血路。可见的未来三到四年,大学生就业会始终艰难,有什么整体解决的办法吗?没有办法。除非我国经济结构完成某种根本调整,我们的教育也完成相应的反思和转型,这是遥远未来的事情,只有你自己能避免让自己沦为受害者。
作者: 伾妈    时间: 2009-6-3 15:15
个人认为,择校其实是择老师,择孩子的学习环境。
开始读小学,就意味着孩子要进入社会了,一个白纸一样的孩子,一个天使,将要进入的是一个浑浊的染缸,被染成什么颜色,当然孩子本身的材质很重要,染料和染的环境一样很重要。
孩子在学校,所有的时间是和同学在一起的,更确切的说是和班级同学在一起的,所以,孩子之间的相互影响比你在家5、6年的影响大得多。如果你孩子进的班级不好,学校不好,你花在纠正他的思想行为上的工夫比你花在他学习上的工夫要多得多。
孩子进了学校,很长一段时间是不听你的,是听学校和老师的,各位要做好心理准备哦。
孩子的自我成长,是在学校完成的,你家长的影响,这时候真的好微弱。不做教育的家长甚至不能及时从孩子的只言片语中发觉孩子偏移的方向,等发现的时候,往往是出了问题的时候。
所以,我支持择校,当然前提是不给孩子和家庭带来重大的不适应。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还是要选择校风和教学质量都好一些的学校。
作者: ccyykk    时间: 2009-6-3 15:54
仔细看了每个贴,很受教育,多谢楼主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6-3 21:40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艾略特如果是TIGER的朋友,我想,他一定不那样说,其实,六月才是最残忍的。不是吗?

下午,我和TIGER穿行在小区中,徜徉在树荫下,头顶的合欢一边鲜艳绽放,一边随风飘落,让人感叹生命凄美。更有人伸手去够还在枝叶上的花儿,仔细地嗅闻那植物的芬芳。到了槐树下,TIGER抬头,我知道他在寻找什么:“槐花早就没了。”连一丝余香都没有留下。槐花盛开的时候,我和TIGER曾经手持一捧白色的花,那甜甜的滋味使人陶醉,然而,现在都没了,成了众人践踏的泥巴和尘灰。

今天,确实是个好日子,小区的学校正式发布通知。我和TIGER是去看这个的。TIGER 一遍遍重复报名日期、需要准备的材料,一边兴奋的说,他希望能和谁谁谁一个班。

回家更是一路欢歌,快到楼门的时候,TIGER忽然问:“上学了,那我是不是要和许多小朋友分开了?”“你说呢?”看来,六月绚烂的背后,也深深的埋藏着一种淡淡的伤感。
作者: 木兰花慢    时间: 2009-6-3 22:08
标题: 回复 #63 子不曰 的帖子
我总感觉,孩子没有那么多的悲伤,悲伤是大人给他们的。

不知道这么感觉对不对,也许从Tony身上看不到悲伤的影子不一定别的孩子就没有,也许从Tony脸上看不到悲伤的表情,不一定他的心里就没有,

但无论如何,这么小的孩子,总不是回味悲伤的年龄,

有时候悲伤是人们自己用来回味的,是矫情还是人类情感宣泄的需要,说不清,确实,自己有时也喜欢睹物伤情一把。
作者: woodhead    时间: 2009-6-4 10:15
悲伤也罢,快乐也罢,孩子总要长大。
成长的历程,就是慢慢品味其中的每一分滋味,品足咂透。
作者: ywq69    时间: 2009-6-4 10:20
哎,可怜天下父母心。本人觉得能择就择,不能就只好靠孩子努力和家教了。现在不管怎么说,这教育体制是越来越不公平。我认为的公平,就是小升初全区或全市通考,特长至多加一二分。不过现在又不必限于公立教育体制内,还能上私立学校或者大了出国。看孩子,也看家长。不过我得说,当初可没想这么养孩子的
作者: 伾妈    时间: 2009-6-6 14:19
还是讲讲我自己和 我身边的例子吧
还是我四岁半就上学前班的女儿,六年级的时候,被我送去了一间升学率很好的私立学校,因为小学的几年我是完全放养,不检查作业不报听写不签字,都是她自己搞,听写就是自己默写生字,签字就是自己签,作业就是做完了心情好就回学校对答案,不好就直接交。在班上,成绩就只能保持90分多 一点点,所以在公立学校每个班3个重点名额的情况下,她不可能去读重点中学。如果要读 ,我就要出血,一年2万多的学费啊。
果然,在私立学校,教师的态度跟公立的完全不同。公立学校,老师是上帝,私立学校孩子和家长是上帝。教师很认真对待每个孩子。我女最后以三科296的总分成绩考上我们这里最好的重点中学。
进了中学,继续放养,她也放养自己,正好也碰到了一个喜欢放养学生的班主任,于是她一发不可收拾,整整一年,只热衷社会活动,竞选,组建社团,搞活动。成绩自然后退到她自己都不能理解。全班倒数第一。那个打击啊。
换了班主任,重锤敲下来了,她真是一时不能接受,曾经愤恨的撕毁了语文课本,把每一页都划到七零八落。家校联手了,强制性的规定加上她自己看到的周围的例子,她一下子又考到了全年级120名。
我要说的不是她的改变,要知道,她在全班倒数第一的时候,她的八科成绩平均90.5分。她进入全级120名的时候,班级13名的,8科平均分是94.5。但是就这4.5的平均分,最终使得她基本上彻底修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这就是好学校能该孩子的正面的影响。那个学习的氛围,不用我说多少,她都能意识到学习要抓紧,身边活生生的例子给了她榜样和竞争的动力。孩子成长的氛围对她的影响这时候比家庭的大得多。
再说说我同事的孩子,我女小时候的玩伴,跟我女一年小学毕业,论资质,稍逊我女一点点,但家长的重视程度要高过我。不过,她没有考上我女读的那间重点中学,她父亲是一间很普通很平常的中学的教导主任,也没有给孩子择校(我女的学校每个年级有10个班是出钱买的学位),就在他自己的学校读中学,当然就很顺理成章的进了学校的重点班。每次考试都在全年级排前10名。只看她的名词,她的父亲真的是可以放心的,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同样的统考,全年级的第一名都排不进我女儿学校的前700名。
关键是,大家都不意识到这样的危机。因为参照物不同,有的青蛙被煮的时候,是要跳出来的,有的青蛙是不会的。
这就是因为环境不同。
至于能跟周围的同学学什么,我只能说,比较就知道了:我女的学校基本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凭成绩考进去的全区的优秀学生,一类是有权有钱买进去的。应该说,都是各有特长的各有特色的。同事的女读的学校,是周遍居民的孩子,家庭素养普遍都是最底层的。这些孩子在学校,谈吐之间交流的信息会相同吗?世界观形成重要时期,脑袋里穿梭的东西积累下来就是一辈子的差距啊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表达清楚了。我只想说,有能力,还是给孩子择校吧。孩子的努力还是需要好的环境的,这种关键的时候我们不帮他一把,那我们还能做什么?

[ 本帖最后由 伾妈 于 2009-6-6 08:10 编辑 ]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6-12 09:31
明天对于TIGER 来说是期待已久的日子,他要生平第一次踏进小学的门槛,而且是他未来要度过六年甚至九年的地方。TIGER的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学制,建校时间不长,是某现在居住小区的配套设施。学生以小区业主子女为主。某生活稳定规律,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迁,更不会另择新居。所以,不但小学某不择校,即使初中也不会,好像也用不着。

某比较喜欢这个小区氛围。TIGER受某的影响,也是喜欢的不得了。提起小区的名字,口气中满是自豪。当然,某这个小区是个很普通的社区。

除了这个社区配套学校外,小区对面还有所在北京市口碑不错的高中,怎么个不错,某就不多说了。反正,某是不怎么在乎这点的。某在乎的是,这学校离家这么近,这幸福哪里找?某多次和TIGER聊过,如果未来他的小学中学要都在家跟前,那该多好啊。

某不是不识人间烟火,某的TIGER当然是某亲生,某当然希望TIGER有一个美好的人生。但某以为很多事可以做,某更以为很多事情不能做。用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最坏的教育,就是干预过度,最坏的家教就是父权膨胀、父权自负。

什么意思呢?某以为人的一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从教育形式上讲,能够及早把被动教育转换为自我教育是为可为。教育的内容,大致分这么几块:知识、技能、价值、道德、方法、情感等等,比较概括的就是真善美的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持平之论就是“真”的教育很小一部分:课本知识教育。所谓好的学校,也就是课本知识学习分数比较好,考入高一级的学校的比例比较大。但这些东西到底对一个人 的影响有多大,到底有多重要,某觉得还真应该思考下。

在某看来,学校教育严重失之偏颇,许多年的学业下来,学生有的也只是对于分数的热爱。而所谓知识、方法难有一席之地。这种情况,不能不引人注意。

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排斥家庭教育的存在。由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很多家庭也无力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这样,许多家庭将孩子教育问题悉数推到学校,也在情理之中。

而其实,在某看来,家庭教育在道德、伦理、价值、情感、生活等方面方面的教育是学校教育所替代不了的。这些教育在人生中往往关乎生命存续——绝不危言耸听。

同时,家庭教育不能成为学校教育的强化、不能成为教师的助理。

当然,在目前教育体制整体失败的形式下,家庭教育如果有能力的话,还有责任唤起孩子对知识的爱、对知识的探索兴趣。

粗线条提几个话头。
下次再说几句,社区在孩子教育中重要性的看法。

欢迎大家批评。
作者: woodhead    时间: 2009-6-12 16:31
伾妈和子版又有好文。子版版说,能够及早把被动教育转换为自我教育是为可为。
我认为说的精辟。
伾妈介绍的也好,用孩子走过的路说话,看的有点紧张。还有点疑问:如果说,前**名和后**名,差距就是4.5分,这4.5分就那么重要吗?
作者: 伾妈    时间: 2009-6-12 17:16
原帖由 子不曰 于 2009-6-12 01:31 发表
明天对于TIGER 来说是期待已久的日子,他要生平第一次踏进小学的门槛,而且是他未来要度过六年甚至九年的地方。TIGER的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学制,建校时间不长,是某现在居住小区的配套设施。学生以小区业主子女 ...


读子版的文,自己真是在冒汗。当年自己孩子上学的时候,我可没有这些认识,身为子版的孩子,有这样有理性有前瞻的亲人,真是最大的福气。
作者: sissel    时间: 2009-6-12 17:18
这里的高人好多啊,之前总埋头于儿童英语那边,狂下载资料。今天意外打开了这个贴子,真是看得浑身冒汗!

明年女儿也要上小学了,肯定也会像当初刚上幼儿园时那么焦虑。然而小学比幼儿园更为重要,现在都不敢去想这个问题。现实好残酷!
作者: 伾妈    时间: 2009-6-12 17:35
子版说:目前学校教育,持平之论就是“真”的教育很小一部分:课本知识教育。所谓好的学校,也就是课本知识学习分数比较好,考入高一级的学校的比例比较大。但这些东西到底对一个人 的影响有多大,到底有多重要,某觉得还真应该思考下。

我根据孩子的成长经历认为:把课本知识转化成分数是一种能力,学校实际上是训练孩子把知识转化成分数的地方。提高分数的能力实际上也是在挑战孩子的耐心,细心,顽强的精神。所以,我在排斥现在学校教育的同时,我一样帮助孩子把知识转化成分数,转化成能力。
我经常对孩子说的是:素质教育跟考试分数不冲突的,考试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能力就是素质的一部分。实际上,考试还是目前社会最公平的竞争手段。好的学校,不仅意味着考入好一级的学校机会比较大,还意味着通过考试进入社会的平台比较高啊。
既然学校生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景,好学校就真是好重要了。
以前,孩子还小的时候,我还真是不认同考试分数的,我只想孩子快乐,有自己的特长,我的对学校教育的负面的情绪还真是潜移默化了孩子,所以孩子从心里实际上是抵抗学校的,这点,我真是要呼吁各位能积极思考的家长,千万不要把自己对学校教育的负面情绪流露给孩子知道,对孩子只有害没有益。
当然,我还是对孩子说: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
所以,我的孩子,从6岁多就能自由的在网上冲浪,练就了飞快的打字速度,结识了好多优秀的网友。打游戏,窜论坛,做斑竹,是她10岁左右最快乐的生活。
现在,她在应付功课的同时,依然执著于她的动漫,组织了一帮人,经常搞活动,经常去广州,香港参加展览。假期,我则带她去做义工,去旅游,去社会调查。这些,就是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 本帖最后由 伾妈 于 2009-6-12 09:41 编辑 ]
作者: 伾妈    时间: 2009-6-12 17:43
子版说:“同时,家庭教育不能成为学校教育的强化、不能成为教师的助理”
我认为,家长不是给老师做知识教育的助理,一定要给孩子做学习能力的助理
作者: 伾妈    时间: 2009-6-12 17:49
原帖由 woodhead 于 2009-6-12 08:31 发表
伾妈和子版又有好文。子版版说,能够及早把被动教育转换为自我教育是为可为。
我认为说的精辟。
伾妈介绍的也好,用孩子走过的路说话,看的有点紧张。还有点疑问:如果说,前**名和后**名,差距就是4.5分,这 ...

W版,今天的学校,说的是素质教育不排名,实际上,名次还是孩子在学校这个集体中定位的依据,孩子的心理上会对4.5分产生的排名的的差距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直接影响她的学习积极性。进了学校就要遵守学校的游戏规则啊。尽管痛心,都要化痛心为动力,帮助孩子提高转换知识为分数啊。
说实在话,4.5分,实际上也反映了孩子在处理知识的时候心理上,方法上,甚至思维上的问题的。我个人还是认为,帮助孩子过好学校生活当然不能忽视分数。毕竟孩子生活在学校,不能把分数从孩子的生活中排除出去。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6-12 17:50
我是应试教育的坚定支持者,

培养孩子的应试能力,让孩子受益一生.,支持伾妈72楼精彩的论断

分数不是唯一,但是如何用最小代价获得高分是能力,我看中性价比,不看重绝对的分数.
作者: 伾妈    时间: 2009-6-14 14:31
jiangying,子不曰,各位有心的父母,我觉得现在的学校教育已经不完全是应试教育了,尽管还不如人意。你们去看看现在的新教材,加进了许多能力的考察环节,教育部的思想是改变了,关键是 学校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有的教师有考试的能力没有这个实践探究的能力 ,有的教师更是没心也没力,所以,孩子遭遇不同的教学环境,真是我们莫大的 悲哀。择校,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另外,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定义上时对立的,实际上,不能因为要素质教育就连考试都不提,更否定考试制度本身。还是那句话,古今中外,没有哪个社会哪个国家不举行考试。
作者: 呵呵妈    时间: 2009-8-16 23:52
不知不上幼儿园与能不能上小学有厉害关系吗?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