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泠雨 :
一,吟啸先生关于中美学生理科比较的方法有误。王教授讲的是整体对整体,吟啸先生转换成“优“对”优“。中国学生学得苦,美国学生学得轻松,是不争的事实,没什么可讲的。至于美国少数学生学大学的内容,那是其兴趣使然,他也很轻松快乐。这都改变不了整体上中国学生理科学习难度高于美国学生理科学习难度这一事实。孟子云: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其实吟啸先生自己也承认,美国中学生理科成绩低的占”大头“。
木木:
1.美国人增加科学难度的原因,究竟为何,我相信这位先生所说不错,教授的说法可能有误,或者是过时的说法,可是,王教授说这样一件事的意义所在,是要说明教育的道理和教育的本质,无论美国或中国做教育的改革,都要往哪里改?这些当局者真的明白吗?今天看到就业率赶不上别国,就增加科学的难度,明天再看到国民人文素质低落,就去提高人文素养,后来再发现,人文素养不能提高,一提高人就变傻,再打倒,现代中国人不是都道听涂说地认为古人迂腐吗?所以要不迂腐,就与古人断绝,所有这些乱相,怎么解决呢?是不是要静下心来,把这个事实背后的道理想想清楚呢?不抓住本质怎么能解决呢?而背后最深的道理是什么呢?不就是“人性”吗?你改革教育不依照人性,能依据什么?依据“事实现象”,那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所以我认为“事实”并不重要,透过事,明白那个真正的道理才是最主要的。
伾妈 :
一口气读完了 帖子和回复,真是荡气回肠啊。这里高手如云,我只能在人缝怯怯的低语几句:读经的人自然有选择读经的理由,半信半疑是正常的,边读边质疑是正常的,虔诚的全盘照搬来读也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和见解也不一样,所以,争辩起来绝对都是认为自己有道理的。
说实在的,好喜欢这样的争辩,这里的争辩都是高素质的争辩,如此争辩真是净化思维啊 ,所以不必要搞到你死我活,也不比一定要分出高低,更不要最后弄到 人身攻击。
感谢各位大虾。
空山泠雨 :
二,印度人在软件业领先,并不意味着其科学发达。软件不过一个小发明而已,并不具有开创性的科学精神。
空山泠雨 :
三,吟啸先生认为一个读经的孩子十八岁之前没有好好学习理科,成为理科人才的可能性非常低,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考不上大学相关科系了,言下之意,不上大学相关科系,就成不了理科人才。此逻辑不能成立。有太多的人不上大学照样成为科学大师。而且,今日科学的堕落,正是因为从小就只学科学,不注意人文的学习,结果只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科学狂人,科技至上的冷血者!这正是造成今日人类痛苦的一大根源啊!
如果一个孩子读经到十几岁,再学习理科,未必不能成就,而且因为他人文基础深厚,他如真对科学感兴趣的话,他的后劲更足,而且还会善用科学。他可能短期内考不上理科大学,但你何必要让他那么着急地上大学呢?他到二十岁,二十五岁再考就晚了吗?既然钟情于科学,就是一生的事情,早几年晚几年又有何妨呢?
再有,现在,一般人一提起科学,就联想到实验室,精密仪器,数据等等,其实,这只是科学的一种,是现代西方人所擅长的,当然有其特色,但并非最完善的形式。科学本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和样式,你安知一个读经的孩子不会开创出另一种更广大、精深、完善的科学来?而且在我看来,今后也只有真正懂得东方文化精髓的人,才能在融汇西方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开创出这一种更符合人性的科学。西方现代科学已经形成惯性,越走越偏,已经很难回头了。为什么非得符合西方的标准才叫科学呢?东方应该有东方的科学,这样才能补救西方科学的弊病!
木木:
3.这位先生认为从小只读经长大的孩子,长大学好理科可行性非常低,这也是您的推论,您也不敢断定,而这些大量读经的孩子本来就少,而且还没有长大,我也不敢断定,可是我相信教授所说,从小大量读经长大的孩子,长大以后,理科的学习一定会比同等资质的从小学理科不读经的孩子要强,注意哦,我说的是同等资质,为什么一定会强呢?从道理上说,第一,大量读经,极大的锻炼了孩子的记忆力,静定力,而理科的学习是需要记忆力做基础,并且要能静下来思考问题的。第二,经典里的内容,文学性是次要的,那里是智慧的含量最多的内容,里面有哲学的、科学的、文科的、理科的、逻辑的等等的综合的内容,有智商,有情商,比如说一本《易经》,可以开发多少聪明?能算得过来吗?一本《孟子》让人荡气回肠,里面有雄辩,有最深的道理,我读过50遍了,脑海中时常会出现亚圣孟子那种巍巍高山、壁立千仞的大丈夫形像,我常常想,如果让孔子孟子算现在的数学,再高难的东西对圣人来说可能就是小菜一碟。另外,在实际例子方面,我知道一个就是中国清朝时曾经分四批派出127个平均年龄在12岁的幼童,他们小时候都是受四书五经的教育,后来几乎都是科学行业,而且都是佼佼者,具体文章请看:
http://www.wtkdujing.cn/bbs/disp ... p;Id=190&page=3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09-5-15 02:41 发表
科学背后的理性精神才是文明的源头,现代西方的科学精神远比不上他们的18世纪,他们的科学精神已经开始沦落了,而我们,亦步亦趋,唯恐跟得不紧。科学,不从这里反省,不从这里看到西方的局限,我们的科学也发展不起来。
原帖由 何妨吟啸 于 2009-5-15 14:08 发表
顺便回复qqyou朋友:王教授的演讲的确是看着挺累人的,很遗憾他没有写出一本更系统的书来方便大家学习,但是作为演讲稿来说,要像论文一样逻辑清晰也未免太过苛刻。我比较不满意的是,王教授的演讲中对许多现实的描述,未来的预测用了过分肯定的语气,而这些内容许多是与现实不符的(实话说吧,有些方面,王教授您真的应该多了解一些再发言……),我认为这是对听众不甚负责的表现。
...
原帖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5-15 17:15 发表
转帖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浩然 ”网友给“何妨”朋友的回帖
同意木木的观点,读经是万能的!科学与哲学是相通的。人类的科学要想有大的发展和超越,一定来自经典的灵感。一个科学家如果只是在现有的认识和定 ...
原帖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5-15 18:03 发表
其三,最莫名其妙的话,就是大概您不知道,基本上所有了解读经的家庭,或是读经学堂还是孩子现在都是在读经典的原文,不知您说译文?是不是指在学校的那些课本?您看上去似乎根本不知道读经是怎么一回事,为何会这样莫名其妙的反对季谦先生(王财贵)呢?这是情绪的反对,是最无聊的事情啊!何必做呢?呵呵
...
原帖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5-15 19:07 发表
请问“qqyou”朋友,您认为的经典原文的概念是什么意思呢?是用很多古文字书写的才叫经典原文(甲骨文等?)??还是您认为的经典都是属于哪一类的?请多多指教!我只不过是读经圈里一个小字辈的马前卒, ...
十三岁之前只是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所谓的理科,无非是自然数的四则运算。乃至初中三年,数学无非是整数的四则运算。
原帖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5-15 21:05 发表
呵呵您真太搞笑了,先把人家的语意搞清楚好吗?我后面还有一个“等”字等着您呢?我们读的又不都是外国经典,您为何会说这莫名其妙的话呢?我说我们读的都是原文经典没什么错误啊,就是按照您的意思,是“ ...
原帖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5-15 22:08 发表
回复“何妨吟啸”朋友,基本红色文字都修正成了。
另楼上这位qqyou ,最好重新去学一下中文,“翻译”两个字不是这样用的,你说的那些我初中就知道了,拜托!玄奘法师去取经最后也是为了要翻译过来的。 ...
原帖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5-15 09:15 发表
转帖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浩然 ”网友给“何妨”朋友的回帖
同意木木的观点,读经是万能的!科学与哲学是相通的。人类的科学要想有大的发展和超越,一定来自经典的灵感。一个科学家如果只是在现有的认识和定 ...
原帖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5-15 09:15 发表
转帖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浩然 ”网友给“何妨”朋友的回帖
同意木木的观点,读经是万能的!科学与哲学是相通的。人类的科学要想有大的发展和超越,一定来自经典的灵感。一个科学家如果只是在现有的认识和定 ...
原帖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5-16 08:15 发表
qqyou你是不是先了解了解情况啊!我们这里哪个读经去读白话翻译的啊,我们连三岁的孩子都是在读原典啊!你先是说我们读的都不是原文,我已经很明白的告诉你我们读的都是经典原文,中学课本里古文转成白话文严格 ...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5-16 01:33 发表
呵呵,只要转成白话的,当然叫译文,怎么叫注解呢?我真奇怪了,这读经的怎么越读这语文知识会越差了呢!
我也没说你学的是白话文呀,但你读得那个是简体文字的不?是带标点符号这些现代玩意的不?你怎么 ...
原帖由 伾妈 于 2009-5-16 09:45 发表
qqyou朋友:
现在的经典著作都是按照自己的学识整理过的个人笔记,然后由他的崇拜者继承流传下来。所以一本大学都有很多版本的了,我们不可能苛求绝对的原汁原味。大家读经,都是在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 ...
原帖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5-16 10:03 发表
qqyou首先我们让儿童读经,根本没有开注解的意思,所以所谓曲解古人还根本谈不上,我们只是在做地基,请再次注意,谢谢!另外我们是简繁都读的,并非只读简体,此为其二;其三,关于断句可以根据文字训诂和文章 ...
原帖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5-16 10:32 发表
读完繁体字的原文百遍以上了再认识简体并没有什么艰难,
读完简体字的原文百遍以上了再读繁体也同样不会太艰难,
我说的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自所教应证得事实,没有调查实践其实是没有发言权的;另外我自己也是这 ...
原帖由 于我何有 于 2009-5-16 18:41 发表
看到第60楼,清羽版主扣掉了qqyou网友的“威望”和“金钱”分,深感震惊。鉴于天津清羽的版主职务,执此便利,扣掉普通会员的分,是否有滥用职权之嫌?
请清羽版主以和为贵,以理服人,不要轻易动用手中的大 ...
原帖由 何妨吟啸 于 2009-5-15 14:08 发表
王教授的演讲的确是看着挺累人的,很遗憾他没有写出一本更系统的书来方便大家学习,但是作为演讲稿来说,要像论文一样逻辑清晰也未免太过苛刻。我比较不满意的是,王教授的演讲中对许多现实的描述,未来的预测用了过分肯定的语气,而这些内容许多是与现实不符的(实话说吧,有些方面,王教授您真的应该多了解一些再发言……),我认为这是对听众不甚负责的表现。
...
科学应该为人类造福,当它偏离了这个目标时,就是堕落。西方科学本来是哲学范畴内的一种学问,是受哲学指导的,历史上许多科学家虽然研究数学或物理等科学,最后拿的学位却是哲学博士。像牛顿,他不愿意别人称他为“科学家”,更愿意别人称他为“哲学家”。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都有相当深厚的哲学、人文基础,他们知道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应该在哲学的指导下为人类谋福利。中国古人对科学的危险更是警惕。但现代以来,科学逐渐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接着失去了道德的制约,妄自尊大,科学家的人文素养也越来越浅薄,于是造出足以毁灭地球的原子弹,进行克隆人的试验等等,把全人类推到毁灭的边缘。我们应该用人文来转化、提升科学,尤其是小孩子,应先奠定其人文基础--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然后再逐渐开发他的科学思维。读经不会限制他的科学成就,反而能保证他善用科学,更进一步说,读经的孩子更可能把科学提升到高明境界,因为他能从人性深处出发来理解科学,像牛顿、爱因斯坦都是读经的,只不过他们读的是《圣经》。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我介绍一下里面和人文教育有关的部分内容,因为我水平所限,肯定不完整)
教材内容:
专题1:基因工程
其中有不少关于基因治疗,基因工程药物,基因芯片诊断等的介绍与讨论,一些争议性的话题有安排专门课时讨论。
专题2: 细胞工程
新型育种方法培养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应用,比如高产水稻,抗盐碱作物等;
珍稀植物紫杉的医用价值(高效抗肿瘤),以及它现在面临盗伐的危险境地,讨论从细胞工程的角度如何进行规模化生产所需的紫杉醇,拯救紫杉。
细胞工程在医疗上的广泛前景,保护濒危物种方面的前景,畜牧生产中的应用。争议性话题的讨论与思考。
专题3: 胚胎工程
这个专题有将近1/2的篇幅来讨论应用与前景以及面临的问题、解决方案的构想。
专题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内容很广,稍微详细一点的目录:
科技探索之路 生物技术引发的社会争论
4.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4.2)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
拓展视野:是研究合作,还是基因资源掠夺
4.3)禁止生物武器
专题5:生态工程
稍详细的目录:
科技探索之路 生态工程的兴起
5.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拓展视野 前景广阔的沼气工程
5.2)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所以不管你发扬它还是反对它,都先要清楚明白才好。"
那就举几个吧:法拉第、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戴维、安培、焦耳、宇航天文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皮埃尔—居里(居里夫人的丈夫,与居里夫人同获诺贝尔物理奖)等,如果从较宽广的意义上来理解科学,爱迪生、达尔文、富兰克林等人也是自学成才。中国则有华罗庚,贾兰坡等,华罗庚直接到清华大学当教师。如果算上古代科学家如欧几里德等人,那真是数不胜数呢!在今天,科学家当然多出自大学,但我们不能说,大学之外就没有诞生科学家的可能。进大学与成为科学家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
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
戴维和道尔顿是同时代的化学家
安德烈·玛丽·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1775年—1836年)
他对数学最着迷,13岁就发表第一篇数学论文,论述了螺旋线。
--------------------------------------------
焦耳 James Prescot Joule (1818-1889)
--------------------------------------------
焦耳1818年12月24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他的父亲是一个酿酒厂主。焦耳自幼跟随父亲参加酿酒劳动,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青年时期,在别人的介绍下,焦耳认识了著名的化学家道尔顿。道尔顿给予了焦耳热情的教导。焦耳向他虚心学习了数学、哲学和化学,这些知识为焦耳后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道尔顿教诲了焦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方法,激发了焦耳对化学和物理的兴趣。
-----------------------------------------------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K.E. Tsiolkovski,Konstantin Eduardovich, 1857.9.5~1935.9.19 俄国和苏联科学家,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1857年9月5日生于俄国伊热夫斯科耶镇(今属梁赞州)。童年因病辍学,后来主要靠自学,读完中学和大学数理课程
----------------------------------------------
皮埃尔.居里
他的儿童和少年时期,性格上好个人沉思,不易改变思路,沉默寡言,反应缓慢,不适应普通学校的灌注式知识训练,不能跟班学习,人们都说他心灵迟钝,所以从小没有进过小学和中学。父亲常带他到乡间采集动、植、矿物标本,培养了他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学到了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解释它们的初步方法。居里14岁时,父母为他请了一位数理教师,他的数理进步极快,16岁便考得理学士学位,进入巴黎大学后两年,又取得物理学硕士学位。
-----------------------------------------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2.12—1882.4.19)
(个人归纳:在大学学过医学,神学,虽然没有学成,但期间认识很多博物学家)
------------------------------------------
▲生平回眸
贾兰坡小时候,父母教他识字,后来又在外祖母家读过几年私塾。12岁时,母亲为了让他能受到正规教育,带他来北京找他在北京谋生的父亲。他先在汇文小学读书,又进汇文中学。1929年中学毕业,因家境困难再也没能力供他上大学了。他只好在家边自学边寻找合适的工作。
1931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中国地质调查所招考练习生。他去报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分配到地质调查所领导下的新生代研究室工作。
欧几里得(前325-前265)
是否“绝大部分标志性的成就,都是在他们30岁左右甚至更年轻时完成的”,我没有查,你举出的几个例子当然是事实,但所谓“标志性”,是否是指一生最大的成就呢?又,这样的例子在数学界究竟占多大比例呢?“菲尔茨奖”只颁给四十岁以下的人,我想只是鼓励年轻人的意思,未必是说过了四十岁就没有希望。
回到我们关心的孩子读经与理科学习的问题,我的看法如下,如果吟啸先生能赞同,我们其实就没有太大分歧:
一,如果你发现孩子是科学天才,就可以给孩子特别的培养,给他提供条件,找好的老师,可以不以读经为主,但最好也背一些经典,(如杨振宁、苏步青等科学家,早年都受过经典训练),这样可以让他的文化根基更扎实,人格更健全,人生更幸福。其实很多天才是偏执的,人生也很痛苦。天才怎么判断?就是看他做一件事是否能够乐此不疲(这也是王教授的说法),如果一个孩子对演数学特别喜欢,如痴如醉,就可以判断他是数学天才。
二,对一般的孩子来讲,他不会一辈子从事科学工作,但也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素养。如果只是从孩子一生需要的科学知识素养来考虑,我们不需要经由体制内教育这样一个漫长艰难而琐碎的过程,就像王教授所说,你让他自由阅读科普读物,再找课本让他随便学学就行了。
三、如果你又想要孩子读经,又有考大学的顾虑,可以每天拨出一小段时间让他学理科(注意:要轻松、随便地学,不要太认真!),让孩子保持对理科的亲切感,具备基本的学科知识,如果从五岁开始读经,读十年才十五岁,那时该读的经都读完了,如果要考大学的话,就用2-3年的时间让他好好学习学校功课,他考大学也是很有希望的。
9岁那年,苏步青的父亲挑上一担米当学费,走了50公里山路,送苏步青到平阳县城,当了一名高小的插班生。从山里到县城,苏步青大开眼界,什么东西都新奇。他第一次看到馒头里有肉末,常用饭票换成钱买“肉馒头”吃。一个月的饭票提早用完了,只好饿肚子。他见到烧开水的老虎灶,也觉得好玩,把家里带来的鸡蛋掷进锅里,一锅开水变成一锅蛋花汤,烧水工看到气极了,揪住他打了一顿。
苏步青整天玩呀、闹呀,考试时常坐“红交椅”,到期末考试,他在班里得了倒数第一名。可是,他的作文写得还不错,私塾里的“偷听”,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作文打了一点基础。然而,语文老师越看越不相信,总认为苏步青的作文是抄来的。因此还是批给他一个很低的分数。这样,更激发了他的牛脾气,老师越说他不好,他越不好好学,一连三个学期,都是倒数第一名。同学和老师都说他是“笨蛋”。
有一次,地理老师陈玉峰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一个小故事:“牛顿12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成绩不好,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个同学蛮横无理地欺负他,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他疼得直打滚。那个同学身体比他棒,功课比他好,牛顿平时很怕他。但这时他忍无可忍,跳起来还击,把那个同学逼到墙角,揿在墙上。那同学见牛顿发起怒来如此勇猛,只好屈服。牛顿从这件事想到做学问的道理也不过如此:只要下定决心,就能把它制服。他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不久成绩跃居全班第一,后来成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苏步青见陈老师不批评他,还给他讲故事,心里很感激。陈老师见他垂着头,摸摸他的头后说:“我看你这个孩子挺聪明嘛,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考第一名。”又说:“你爸爸、妈妈累死累活,省吃俭用,希望你把书念好。像你现在这样子,将来拿什么来报答他们?”苏步青再也抑制不住心灵的震撼,泪水像断线的珍珠淌在自己的胸前,第一次感到自己做错了事。此后,他完全变成了懂事的孩子,不再贪玩,刻苦读书,到期末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名。
转帖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赵升君老师的回帖:
好像是没看明白王教授的理念就急急忙忙来找茬了。只对王教授行文中几句话提出反对,并不是对对读经理念有根本性的了解。
很简单:王教授的:儿童读经四字已经说的很清楚。教学对象是零到十三岁,教法是读。教材是经。
十三岁之前只是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所谓的理科,无非是自然数的四则运算。乃至初中三年,数学无非是整数的四则运算。对于能够背完四书五经的孩子,至少学小学四则运算不会比同龄小学生难。十三岁之前,人类的头脑一般还在具体运思期,抽象运思十三岁开始,十八岁成熟,人类才能做深度科学训练。中国已经科学挂帅了一个世纪了,科学在哪里?
王财贵提倡的是化西,不是不学西方,也不是向西方乞讨。
混漫教育时机单方面反对读经理念当中孤立的几句话,可见“找茬”者头脑之僵化。是读经害得呢?还是没读好理科没有理性头脑呢?
小数分数的运算是自然数四则运算的扩充,初中实数的四则运算是整数四则运算的扩充,原理是一样的。如果不对,请告诉我,别误人子弟。因为我认为初中以前的数学对于读经到一定年龄可以一年学完。这是理论根据。
再往上,虚数、纯虚数、虚部、实部、共轭复数。。。。。。。是否可以举一反三。
“小学数学无非是自然数的四则运算”,对于这样归纳性的话不反省利用举一反三,反而在这里抬杠,有意义吗?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科学精神就是抬杠出来的吗?
中国没有科学精神,难道不是吗?
十三岁之前,乃至十六岁之前,至少在初中的教材安排上,读经是不会影响的,不是吗?
自然数对整数,小学对初中,是行文的便于领会,不期然给我指出错误,告之曰还有分数小数,真是科学精神。那初中几何物理例题之外扩充的题目你怎么做,该不会说老师出错题了吧?这样的科学头脑该不会是科学学来的吧?
下面引用由伯毅在 2009/05/17 12:37pm 转贴的內容:
小数的运算就是自然数的运算加上小数点,这个这样说也没错--但是这位老师,考虑个事实吧,论语都是汉字写的对不对,读论语就是把论语上的汉字读出来嘛,那读经不就是读汉字吗?”
这就是科学的逻辑。可见楼上科学程度之高。小数分数是自然数运算的扩充应用,这是小学课本的内容,你去读读。但被你转折成《论语》是汉字的扩充运用,可以这样讲吗?这叫乱比附。
原理一样才能扩充,记住了。
就这种逻辑水平就别科学了,先学好语文吧。照你的说法,理科都是用汉字写的,读汉字就是读理科了,汉字万岁。偷换概念万岁!
自然数对整数,小学对初中,是行文的便于领会,不期然给我指出错误,告之曰还有分数小数,真是科学精神。那初中几何物理例题之外扩充的题目你怎么做,该不会说老师出错题了吧?这样的科学头脑该不会是科学学来的吧?
我说的是小学,和初中代数,没扯到平面立体几何?理解力太差,偷梁换柱能力太强.
你自己去读读小学课本:明明写的自然数运算的扩充---小数,分数.又不是我规定的.实数的运算是同一个原理,不是吗?应用也是用四则运算的应用,.不是吗?还用什么?时间?简单几何图形?这不用提上来吧?我奶奶不识字也识钟,也认识三角形.分清了,是小学数学,不要扯到微积分.
人是活的,小学是培养科学兴趣的,运算不待表科学,醒醒吧!90%的国民会小学四则运算就够了.培养科学家不是把全国人民集合起来都学高深的科学就能培养出来的.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