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中国小学奥数题难住国际数学大师
[打印本页]
作者:
wangtutu
时间:
2009-5-7 09:36
标题:
中国小学奥数题难住国际数学大师
先声明:我是奥数学习的支持者。
灌水目的:中国教育就是好。
中国小学奥数题难住国际数学大师(图)2009-05-07 03:33:24 来源:
现代快报
(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中国小学生的奥数题,难倒了世界著名数学家、菲尔茨奖得主安德烈·奥昆科夫。数学大师说他从来没上过奥数,也不理解中国小学生拼命学奥数的做法,他认为那些太难、太刁钻的题目,很可能伤害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安德烈·奥昆科夫,俄罗斯数学家,主要研究表示论及其在代数几何、概率论和数学物理等领域的应用。2006年,奥昆科夫因为在“概率论、表示论和代数几何的相互作用”方面取得杰出成果而获得菲尔茨奖。
现代快报5月7日报道
问:1、2、3、2、3、4、3、4、5、4、5、6……前500个数的和是多少?
答:这个数列的前500项是: 1、2、3; 2、3、4; 3、4、5 ……;165、166、167; 166、167、168; 167、168。
解法一:这个数列里有1个1、2个2、2个168、3个3、4、5、……、165、166、167,所求的和=1+2×2+2×168+3(3+167)÷2×165= 42416。
解法二:把1、2、3;2、3、4;3、4、5……;165、166、167;166、167、168;167、168写成三个数列: 1、2、3、165、166、167 2、3、4、166、167、168 3、4、5、167、168 这样,所求的数列的和就等于上述三个数列的和,也就是: (1+167)÷2×167+(2+168)÷2×167+(3+168)×166÷2=42416。
1、2、3、2、3、4、3、4、5、4、5、6……前500个数的和是多少?
这是一道小学奥数题,可鼎鼎有名的数学家也没能一下子解出答案。昨天下午,菲尔茨奖得主安德烈·奥昆科夫来到南京大学,对中国小学生拼命学奥数感到十分不解,他本人就从来没有参加过这类数学竞赛。而那些太难、太刁钻的题目,很可能伤害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从没拿过奥数竞赛奖”
奥昆科夫是俄罗斯数学家,2006年获得最著名的世界性数学奖——菲尔茨奖。这个奖项的获奖难度甚至超越了诺贝尔奖,从1936年到2006年仅有50人获得,也有人将它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
可这样一位享誉全球的数学大师却告诉记者,他从来没有上过奥数,也没有参加过数学方面的奥林匹克竞赛。在俄罗斯,没有专门培训学生上奥数的机构,他自己也从来没有上过任何特别的学校,进行过数学方面的特别训练。“事实上,我上高中时,反而对社会科学很感兴趣。我参加过一次德语奥林匹克的竞赛,还有两次经济学方面的奥林匹克竞赛,可数学的倒一次也没参加过。”
对现在的中国小学生拼命学奥数,奥昆科夫很不赞同。“做太难的题目反而会伤害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如同自行车,对人们来说是好的交通工具,但是并不能强求每个人都喜欢骑车、必须骑车,或者是被强迫着参加自行车比赛。
他还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女儿,他就没有特别培养过女儿对数学的兴趣。小女儿经常在数学方面会遇到一些难题,他和夫人都会帮助她去解决,但从来没有刻意让她做难题。“兴趣有时候是自然而然地就有了,不是靠外界去影响他,培养的。”
小学奥数题一时没算出来
聊了半天奥数,记者掏出了提前准备好的一道小学奥数题,让这位数学家来试试看。“Surprise!(惊讶、意外)”听说记者要他现场解题,他哈哈大笑起来,却没有拒绝的意思。
“题目是这样的,1、2、3、2、3、4、3、4、5、4、5、6……问:前500个数的和是多少?”粗粗听了一遍题,奥昆科夫露出轻松的笑容,“哦,很简单。”记者把题目递给他,并给了他一张草稿纸。抿着嘴,他低着头把题目仔细看了几遍,却迟迟没有动笔。等了几分钟,记者还没看到他算出答案。正在纳闷中,就见奥昆科夫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呵呵,我能不能不做这道题,感觉我现在的思路比较混乱……”
看来,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算出奥数题的结果,对这位大数学家而言也不是太容易的事。 (本文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谢静娴)
作者:
wangtutu
时间:
2009-5-7 09:46
让"奥数"回归原本政府应及时出手
2009-04-29 16:28:36 来源:
广州日报
(广州)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现在,“奥数”及其他一些休息日开班的培训班,为了争取生源,往往会提出“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具有鼓动性的口号。而当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在这些鼓动性的宣传下,家长盲目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班,结果星期六、日,孩子们疲于奔命,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参加了一个又一个的培训班,疲劳不堪,学得不好,家长生气,孩子闹气。
其实,数学是最锻炼思维的学科,对数学感兴趣的也大有人在,“奥数”在中小学培训和选拔超常人才上是有意义的。但是,数学因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计算能力上有其独特的功能要求,所以“奥数”的学习和训练不是人人都可以胜任、完成的。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心理潜在特质对某一学科的学习、某一能力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缺乏天赋,极可能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率的学习不是以投入时间多少、培训课程多少来决定的,而是以有无兴趣及能力适宜性来决定的。
“奥数”可以选拔天才儿童,可以提升一般儿童的智商,但是把 “奥数”作为升学的工具,就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淖。而且,在“奥数”产业化下,良好的智力训练也变成了少数人创富的产品。像某些机构任课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并缺乏相应的指导,教学的不规范,都会让孩子对数学丧失兴趣,创造力也在解题中被禁锢。
此外,当前“奥数”班满天飞、全民学“奥数 ”,政府也有一定的责任。君不见,高中“奥数”竞赛奖,可免试读重点大学;初中“奥数”竞赛奖,可推荐读重点高中。政府也在一些学校设立“奥数”班,以最优质的师资、教学条件来培训这些“奥数”班的学生。在教育资源不平衡、与考试挂钩等条件吸引下,无数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当中的一员,从而对“奥数 ”班的社会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此,笔者认为,要让“奥数”回归原本,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就要对设立这些竞赛性的“奥数”班的条件、资质、招生都应有所要求及监管,相应的竞赛成绩与入学挂钩也要有所规范,从而引导正确的价值观,让社会认识、回归本质。
“奥数”的存在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但是作为家长、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各司其责,合理、科学地对待“奥数”,让“奥数”真正体现其存在价值。
张敏强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本文来源:
广州日报
)
作者:
hubaichun
时间:
2009-5-7 09:48
123
234
345
...
165,166,167
166,167,168
167,168
500/3=166,余2个,如上面166排,多2个(向下斜着看每排第一个数字,就是排数)
3,4,5,6.。。。167都是3次,168两次,2两次,1一次
[
本帖最后由 hubaichun 于 2009-5-7 09:50 编辑
]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5-7 09:51
恢复小升初考试,就解决问题
作者:
jymm222
时间:
2009-5-7 09:54
1,2,3;2,3,4;3,4,5;......................;166,167,168;167,168。
1,2,3相当于3个2;2,3,4相当于3个3;3,4,5相当于3个4;......................3个167;167,168。
[
本帖最后由 jymm222 于 2009-5-7 09:56 编辑
]
作者:
wangtutu
时间:
2009-5-7 10:01
标题:
回复 #4 jiangying 的帖子
我不赞成这个小升初考试。
我是从个人角度考虑这个问题的。
我觉得我家孩子属于那种“启蒙”比较晚的。
我想让她轻松地完成6年小学,上了初中再加劲。
如果小升初考试,我就惨了。
在学习上我不太要求孩子,倒不是我孩子能自主学习,而是怕“弦”绷太紧反倒失去弹性。
主要是我自己也懒。
其实,对大多数男孩来说,小升初考试会淘汰优秀选手。
你家洋洋属于个例。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5-7 10:18
标题:
回复 #6 wangtutu 的帖子
你搞错了,洋洋成熟度远远低于其他孩子,也就是你说的那大多数男孩,如果参加小升初考试,实际上处于劣势(这个我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就是例子).我并不指望孩子通过小升初考试考上一流初中.我对孩子的成绩没高要求.我的要求是:
1.和我上学时候一样轻松.
2.成绩比我好一点点,我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应试成绩总在班级平均分以下,不会要求孩子每次都考高分的
如果奥数没有把“弦”绷太紧,对思维发展很有好处,在没有压力中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恢复小升初考试,减少奥数比赛数量和获奖数量,将大部分孩子从竞赛压力中解放出来,大家都轻松,即使孩子不能通过小升初考试考上一流初中,但能轻松地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优秀选手自然在中考和高考会杀出来,被小升初挡在门外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没有小升初考试,不参加奥数竞赛,英语竞赛,就是另类,如果参加,孩子累呀.
我同意QQ说的,不考试比考试更累.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5-7 11:54
指出这篇报道中的几个问题
1、写这篇文字的是记者,因而对某些东西无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记者行业毕竟是文科,估计数学成绩可能一贯不好。
2、
奥昆科夫是俄罗斯数学家,2006年获得最著名的世界性数学奖——菲尔茨奖。这个奖项的获奖难度甚至超越了诺贝尔奖,从1936年到2006年仅有50人获得,也有人将它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里没有数学奖,菲尔兹奖就是数学领域的的最高奖项。所以说获奖难度超过诺贝尔奖是很无知的说法,两者没太多可比性,这么又有点像说关公战秦琼。说有人把它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也是同样可笑的说法,大约是因为他们只听说过诺贝尔奖,没听说过菲尔兹奖才这么说吧。
3、菲尔兹奖获得者做不出这道题的说法不准确,这类题,一般的中学生都能很快的做出来。朱雀的说法应该是,奥昆科夫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出适合于小学生的解题方法。这类题如果套到数学公式里并不是很困难。
4、光给他纸笔远远不够,还需要一个计算器。这些菲尔兹奖的获得者,在计算方面往往未必出众,如果把历年的菲尔兹奖的获得者召集在一起,组成一个队,和我国的小学生比赛加减乘除计算,看谁速度快,我敢保证获胜的100%是我们的小学生。但这种结果也不见得能保证以后我们能培养出菲尔兹奖获得者来。
所以那个记者仅仅是讲了一个故事,恐怕未必真的能表达出他想表达的想法。
作者:
wangtutu
时间:
2009-5-7 12:10
我们现在这种教育状态适合培养奥赛考试获奖者,不适合培养”大师“。
反正我也不会奥数。让孩子跟老师学着去考试吧。
作者:
hubaichun
时间:
2009-5-7 13:46
数学学好了,以后对做事情涉及到计算等问题时,处理起来得心应手,便于比较,优选方案。
语文学好了,思维有条理,语言能力强,在社会上处理问题能力强,便于发展,有上升空间。
语文和数学都要好好学,但是能不能作为一个职业,那还要看孩子兴趣与造化,以及家长们的价值观。
对于数学,我觉得实用就好,顺利应付应试教育就可以了,将来这些枯燥的理论工作让别人去从事吧。
作者:
ablinc
时间:
2009-5-7 13:56
奥术啊!学魔术还差不多!这种题目,晕倒一片!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