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
“侍师亦不简单,既要有诚意,又不能太矜持。当年我服侍熊先生...那时没有一个人能服侍他,只有我...他脾气那么大,许多学生都怕他,唐(君毅)先生也不敢亲近他...其实,我并不聪明伶俐,也不会讨巧...”遂哽咽不能言。久之,又云:“熊先生一辈子就想找一个人能传他的道,我的聪明智慧都不及他甚多,但他知道自己有见识而学力不及。我所知虽只一点点,但要到我这程度也不容易,其他的人更差多了。熊先生知道我可以为他传......”又哽咽,悲泣,掩面叹息,久之方止。
牟宗三先生《湖上一夕谈》
卅七年(按即1948年)八月十三日与君毅兄同游西湖,往谒熊先生,作一夕谈。熊先生慨叹曰:“人当慎所与,日处攘扰之中,而无师友夹持,提撕警觉,鲜有不堕落而昏狂者。吾老来,尚有此惧,而况汝曹乎?”...
牟宗三先生《湖上一夕谈》
先生之言,诚当铭记。所幸年来因家国天下之感,得令此心未至丧失。先圣之学,至此得一印证,后以此印证而略有所守。所守者,非特出处进退之间而已也。乃实秉承至道,以悲生民,以拒邪魔,而后为国家民族历史文化指陈一康庄大道也。惟赖此故,得不坠失。世人能有此觉悟者甚少。闻余等之呼声而有感触者不多见。
先生眼目高亢,不肯垂察。故于余等之言论,或有不暇顾及耳。...
牟宗三先生《湖上一夕谈》
文字乃表达之工具,与时代有关。思想概念有出乎以往思路之外者,其表达之文字即不能为前此之方式所限也。试观以往说理之文,晚周诸子为一格,魏晋为一格,宋明语录又为一格。吾人在此格套中,其意境及道理总不出乎古人之所说与所显。纵稍有开扩或引申,而不能越乎其型范。况以往诸格皆造其极而成典型。吾人若处其中,不觉仰望而学之。仰望而学之,尤难出乎其所说与所显。
佛学东来,别成一体。然习乎其中者,亦不能越其所说与所显。以往格调,尽乎数者。然道理无穷,意境无穷,概念之结构多端,审辨之方式亦极不一。西人之思路与意念,有迥非昔人所能具备者,故辞而出之,会而通之,亦有非以往之诸格所能奏效者。余等行文,自不善巧。然其所以碍眼者,固非只文字本身之技巧一事也。其中道理与思考方式亦有非不与于其中者所能习知也。
先生老矣,不暇俯看。试卒读一篇,当不至全无意味也。或亦不至只见其其表面文字之缴绕铺排矣...
牟宗三先生《湖上一夕谈》
余等自问,处今之世,敬先生而行先生之训者,恐皆不若余等也。余等实有隐忍之心克制自己以听先生之训。然先生不肯俯察,只凭蓦然一见,便下断语,则不中其病者,不能服其心也。设若真中其病,则一经点出,未有不愧耻而赧颜者。……余等若非自外于真理,何能不认己过?……
先生凡有所责,余等皆觉不甚相应。即蔽亦不至全蔽也。余等愿有申辩,而先生辄不肯听,使人不能尽其辞。先生亦未尽循循善诱之道也。……先生一味高亢,得无侔于天而畸于人乎?畸零久之,则自己封闭,而己处之门不开,人亦封闭先生也。如此下去,在先生则必日趋高慢,而对他人,亦必一切抹杀。此甚非相亲之道,亦非印证真理开扩自己之道也。...
熊先生对此反驳,答曰
若如汝等言,我岂不虚心者乎?我自问读书衡理,反复推敲,必求其当。此非不虚心者所能为。世间一切浮辞,浅薄混乱,尚堪入目乎?若稍有理趣,足成一家言,吾未有不详细体玩者。吾俨若忽视他人者,实因吾已一一经过也。吾以上智之资,直凑源微,凭空架起,机参造化。真理不外是矣。汝等无创造之资,便应虚心守吾成规,顺吾型范。汝等不诚,而谓吾高慢乎?...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