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儿子洗澡时提出了二个物理问题,请大家帮助解答。。。。 [打印本页]

作者: lingling0921    时间: 2009-4-30 09:54
标题: 儿子洗澡时提出了二个物理问题,请大家帮助解答。。。。
我儿子前二天在家洗澡,自己躺在盆里一动不动得,懒洋洋的,让我这个妈妈给他擦来擦去的,,,
突然林林看着上升的热气,问我:
妈妈,这个热气的上升为什么转着圈上去的?不是直着上去的?
我仔细看看,还真是呢,可是什么原因呢?我也不知道。。。。。。

第二问题,是早上儿子洗脸时问我:
妈妈,水里是不是有胶水?
你看毛巾湿了以后,就很容易贴在脸上不掉地了,可是干的时候就掉到地上了。为什么呢?

我只能告诉他:水里不会有胶水的,水里有胶水的话,毛巾干时就成了硬板了,,,,,

有谁知道这些现象原理的,告诉我一下吧,谢谢。。。。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4-30 10:33
楼主的孩子真会思考,问的都是一些物理学的问题,其实有些问题我们做成人的也未必明白

关于热气上升形成的漩涡,大约两个原因,一个是热气是上升的,第二个是遇到了阻碍,在你家里浴室,大约是墙壁吧。遇到障碍后产生旋转,一般认为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有关,物理学上称这种力叫做科里奥利力。

其实和孩子讲这些他未必听的懂,不如先给他做一个类比,让他看马桶里的水,下去的时候就是旋转的,而上升的气流,也遇到了和水一样的情况而已,只是方向相反,一个上升,一个下降。

关于毛巾粘在脸上,其物理原因也比较复杂,涉及到气压和分子间的力。对孩子可以这么讲,毛巾有水以后,以前毛巾和脸之间的空气,就被水给占领了,于是大气压就把毛巾“粘”在了脸上。毛巾干了,那些缝隙里进来了空气,于是大气压不起作用了,就掉在地上了。物理小实验里,有一个用装满水的杯子盖上一张纸,然后翻过来纸不掉的,做起来很简单,可以给孩子做一下。

实际上孩子总会有很多的问题,我的孩子问我的时候,很多东西我也不能完全说清楚,一般这种情况下,我都会直接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他的DAD不是一个百科全书,什么都懂,然后会带着孩子一起去网上查,从众多的说法里,分辨出一些比较正确的解释,这样可以顺便让孩子了解,知识是可以通过各种工具学习来的。如此可以一举多得。

[ 本帖最后由 qqyou 于 2009-4-30 10:50 编辑 ]
作者: lingling0921    时间: 2009-4-30 10:45
标题: 回复 #2 qqyou 的帖子
非常感谢QQ,看来QQ的数学智商高,物理也很有一套,,,,
尤其是解释了后,还有相应的小实验,加深理解,,,,回家就给儿了讲讲,,,,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4-30 10:57
原帖由 lingling0921 于 2009-4-30 10:45 发表
非常感谢QQ,看来QQ的数学智商高,物理也很有一套,,,,
尤其是解释了后,还有相应的小实验,加深理解,,,,回家就给儿了讲讲,,,,


你太客气了,谢谢你的夸奖,不过我的智商可是不高,如果测一下估计大约可以到90吧。以前读书的时候,物理的成绩比数学还好,只是因为数学竞赛在国内获了奖,大家都以为我数学更拿手,结果我也这么以为了。事实上后来才知道我数学其实很一般。

我个人记性不怎么好,于是采取的是广闻不博记的策略,互联网大约就是最适合我这种人的。所以培养孩子的时候,也是照着这个目标在做。希望孩子今后可以在这一点上可以像我吧。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9-4-30 11:22
心雨洗澡的时候也问过一个问题

QQ帮忙回答一下

心雨把两只耳朵浸在水里,使劲喊我
然后问
水里听到的声音为什么比外面的小?

[ 本帖最后由 听语漫步 于 2009-4-30 11:23 编辑 ]
作者: hubaichun    时间: 2009-4-30 11:32
声波是一种能量的传递,液体的阻力要大,能量衰减快,波幅迅速减小,对鼓膜的作用力小了。
作者: hubaichun    时间: 2009-4-30 11:40
受风的影响,热水表面挥发不均匀,一个平面内热气流也不均匀,除非你去机械搅动。由于密度不同,就会造成密度大的向密度小的自然补充,平面内出现空气的流动--有时候转动。热气流的整体上升,2者的综合效果形成了螺旋状上升。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9-4-30 11:41
多谢胡版
我只是当时回答她
声音在空气里和水里的传播速度不同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4-30 11:43
楼上的说法很不错的,不过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她说听到你的声音小,还是她自己的?

因为每个人听别人的声音和听自己的声音,其传递方法是不一样的。

如果是听到自己的声音也小了,是不是说明平时耳朵接受的是两种声音的叠加呢,这个我有点说不清楚啦。
作者: woodhead    时间: 2009-4-30 11:44
借楼主的楼,提出个我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咱们知道,物质包括生命都是由基本的原子构成的。春华秋实。死死生生。
那么,宇宙间的原子,是越来越多(少)了呢?还是守恒不变?
作者: 月光温柔    时间: 2009-4-30 12:02
都是些很有意思的问题,坐下来慢慢看
作者: hubaichun    时间: 2009-4-30 12:17
标题: 回复 #10 woodhead 的帖子
没研究过。
不过分子是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合成与分解,数量是可变的。
核武器是利用原子核聚变与裂变的原理,看来原子也是可以改变的,包括数目的变化。

核裂变(Nuclear fission)又称核分裂,是一个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是指由重的原子,主要是指铀或钚,分裂成较轻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4-30 12:53
原帖由 woodhead 于 2009-4-30 11:44 发表
借楼主的楼,提出个我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咱们知道,物质包括生命都是由基本的原子构成的。春华秋实。死死生生。
那么,宇宙间的原子,是越来越多(少)了呢?还是守恒不变?


你这个问题有点大,我简单说几句

一个是中文词汇对于科学概念有些贫乏,比如substance、material、Matter这几个词,在汉语里统统翻译成物质,却没有区分它们差别的词语出现,所以经常在思维中产生很多错觉。


比方用中文说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哪有人就问了电子、质子是不是也是物质啊,那组成原子的电子、原子核又是由原子组成的,这不是矛盾了么。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物质两个词在一句话里承担了两种意思导致的。


所以原来那句话叫做物质不灭也显得很不够准确了,一般目前认为,原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但原子照样可以分解,甚至反物质理论认为,正反物质遇到一起,物质就会消失,也就是说原子是可以消失的。但物质消失了,也就是说原子消失了,不意味着没了,而是转化成能量了。所以目前物质守恒的最准确的说法是能量守恒。


研究微观比研究宇宙一点都不会更容易,比如物质是否无限可分,是否有更小的粒子,是否因为我们人太巨大了,因此有些细分我们永远无法感知得到,这些恐怕还要研究上几千年。
作者: huhututu    时间: 2009-4-30 12:59
我不太喜欢给孩子的问题直接提供答案。因为我认为仅仅知道答案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自主探究答案过程中进行的观察和思考,对孩子的思维成长和科学素养的养成更重要。

比如第一个热气上升的问题。我会鼓励孩子继续观察,生活中还有什么类似的现象,浴池中的热气和锅里的热气上升是否有不同之处,开了抽风扇会对热气的形状有何影响,用简单的方法了解热气里的水的含量多少,水的含量多少会不会对热气的形状产生影响……等等

第二个问题我会让孩子动手做实验,添加胶水和不加胶水的湿纸巾粘附墙壁后观察,让他自己去判断。


我自己的想法,对于孩子的科学学习,学习正确的科学思维比获得正确的答案更重要,当然也更有趣。
作者: lingling0921    时间: 2009-4-30 14:44
[quote]原帖由 huhututu 于 2009-4-30 12:59 发表
我不太喜欢给孩子的问题直接提供答案。因为我认为仅仅知道答案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自主探究答案过程中进行的观察和思考,对孩子的思维成长和科学素养的养成更重要。

比如第一个热气上升的问题。我会鼓励孩子继 ... [/quot

有些问题,比如浮力,惯性等,,,,孩子通过观察实验是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的,哪怕是近似的结论,,但是这个第二个问题,涉及大气压力,分子缝隙,可能他得不出什么结论,,,我觉得QQ提出的实验就很好,可以再次解释了这个现象的原因,,,,
做实验这做方法很好,,,这又再次涉及到了咱们网上讨论的,是否要告诉孩子答案的问题了,呵,,,,我认为超出孩子能力的问题,就可以通过直接告诉他答案再进行实验强调就可以了。如果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可以尝试让他通过实验得出结果,,,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4-30 20:27
标题: 回复 #15 lingling0921 的帖子
这个问题我要说两句。

“不仅仅给孩子答案”和“不给孩子答案”差距实际上很大。

知识是要学习的,我们都是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进步的。

现在科学已经非常进步了,孩子也足够聪明了,但如果不给孩子讲,让孩子自己思索出这些前人用了几个世纪才研究出来的结论、定理、定律,那也是不可能的,那怕孩子是一个天才。

所以我赞同你所说的,知识还是要系统的给孩子传授的,而不是靠孩子去思考。让孩子思考的,是基于这些知识基础上的各种应用和实践。有很多人,总在说不要教孩子,孩子自然而然就会了,这肯定是不对的。
作者: huhututu    时间: 2009-4-30 22:33
我和上面两位的看法稍有不同。

知识是要学习的,可是即使是系统性地学习,我们又能学到浩瀚知识海洋中的多少呢?

我们又有必要去尽可能学习前人用几个世纪才研究出来的结论、定理和定律吗?

我们让孩子学习或者我们自己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在我们的大脑里装进前人为我们准备的知识吗?

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正确的答案才有价值吗?

当然,对我来说,以上问题的答案都是否。

再加上,我们学校的教育,已经够是提供答案的教育了,所以,我觉得,我没必要把家庭教育变成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所以我不喜欢给孩子直接提供答案,我也不会系统地给孩子教授知识。

我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对世界的好奇,教他学会运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探究这个世界,体验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个过程中的乐趣。

得到错误的答案有关系吗?当然没关系,因为孩子还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去修正自己的错误。

但是,如果少掉探究过程的趣味,我就觉得大有关系。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4-30 22:40
楼上说的这个倒是没错,学校讲的东西,我们没必要重复

日常的东西,甚至是一些作业,都不应该完全是标准答案,很多东西孩子思考的过程远远比那个结论重要

不过系统的学习还是不可以缺少。
作者: lingling0921    时间: 2009-4-30 22:49
晚上和儿子做了那个杯子装水的实验,效果很好,只要杯子里没有一点气,纸就不会掉下来,但只要稍有一点气,纸就撑不住了.
我告诉儿子,这纸就好比毛巾,这脸就好比这水,当纸和水中间没有空气时(水把脸和毛巾紧密联系起来时),毛巾就不会掉了,,,,

儿子又开始反驳我:那也不对啊,这张纸只要稍有一点缝,就哗地掉下来了.可是毛巾和脸有点缝,也掉不下来!

无语,,,,,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4-30 22:53
哈哈,让他脸朝下试试看
作者: huhututu    时间: 2009-4-30 22:54
[quote]原帖由 lingling0921 于 2009-4-30 14:44 发表
原帖由 huhututu 于 2009-4-30 12:59 发表
但是这个第二个问题,涉及大气压力,分子缝隙,可能他得不出什么结论,,,我觉得QQ提出的实验就很好,可以再次解释了这个现象的原因,,,,

孩子问我一些类似的问题的时候,我通用的回答都是:试一试不就知道喽。所以如果孩子疑惑水里是否有胶水那我就会鼓励他在水里加上胶水观察一下。
当然,要进一步启发孩子思考就要设计进一步的试验方案了。

我认为超出孩子能力的问题,就可以通过直接告诉他答案再进行实验强调就可以了。如果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可以尝试让他通过实验得出结果,,,...


这个孩子的能力范围,还真不好确定。

[ 本帖最后由 huhututu 于 2009-4-30 22:55 编辑 ]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4-30 23:31
实际上现实中的很多现象,真的不好简单用一句话可以解释清楚。

国外在解决很多此类问题的时候,都要进行实体实验,哪怕是一些在我们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东西

比如我们国家经常出点什么事情,第二天就有所谓专家结论出来了,这就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很多东西,必须经过试验取得了数据,再来说才比较好,一般都要数周或几个月的时间。

所以楼上说的很多意见,我都是很赞同的。
作者: lingling0921    时间: 2009-4-30 23:36
科学的本质就是在探索,不断地探索,思考,验证的过程,,,,,
小孩子的能力不可小觑,动手能力是中国孩子最欠缺的,,,,
作者: 子不曰    时间: 2009-5-1 10:02
原帖由 huhututu 于 2009-4-30 22:33 发表
我没必要把家庭教育变成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所以我不喜欢给孩子直接提供答案,我也不会系统地给孩子教授知识。
我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对世界的好奇,教他学会运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探究这个世界,体验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个过程中的乐趣。

深以为然。方法和过程远比结果重要。今天正确的答案明天就是错误的。更何况知识是有边界的,1+1=2也仅仅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
作者: 天堑变通途    时间: 2009-5-1 11:06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4-30 20:27 发表
这个问题我要说两句。

“不仅仅给孩子答案”和“不给孩子答案”差距实际上很大。

知识是要学习的,我们都是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进步的。


QQ咬文嚼字说两句,俺也咬文嚼字说两句.

"知识学习"和"学习知识"看起来前后门的关系,但从哪个门进差距实际也很大

你这一楼下面的糊涂君关于如何看待"前人知识的基础上"的回帖俺很赞同

非如此很难培养出善于"学习知识"的孩子

而更可能培养的是"知识学习"的孩子.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4-30 20:27 发表

知识还是要系统的给孩子传授的,而不是靠孩子去思考。让孩子思考的,是基于这些知识基础上的各种应用和实践。有很多人,总在说不要教孩子,孩子自然而然就会了,这肯定是不对的。

教还是不教,那是要看具体对象以及具体时间段的

系统还是不系统,那也要看孩子目前存货的多少来决定的

当一个脑袋空空的孩子你要系统地去教,那是很不现实的,不信你可以试一下

孩子这时候是在海边学习怎么拣贝壳的时候

同志哥

你这时候一系统就好比让他把贝壳用线穿起来做装饰,他哪里有那根"你解答楼主物理问题"的线去系统哦

系统地教知识就真的不叫"教"而叫"灌"了,这也是QQ你经常反对的吧

同样这也是俺反对易老弟把初级阅读阶段孩子的阅读管起来的根本原因.

"融会贯通"这个词在"知识学习"的时候谁都好理解

可遇到具体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就有很多人急着要用自己的知识面去系统教一个脑袋空空的孩子,那是要不得的.

实践中对牛弹琴的可能性非常大的,至少俺在实践中发现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
作者: zyfh    时间: 2009-5-1 11:52
这个帖子又学物理又学儿童教育方法,领教了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