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從「三十分鐘」到「十小時」——論王財貴先生讀經理論中時間量的問題 [打印本页]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9-4-2 09:52
标题: 從「三十分鐘」到「十小時」——論王財貴先生讀經理論中時間量的問題
從「三十分鐘」到「十小時」——論王財貴先生讀經理論中時間量的問題)O
                                                                                            z-Xv
                                                                                            撰寫人:黃亦珉0sq
                                                                                            指導教授:王財貴\vtJ{D
一. 前言u2
王財貴先生在早期推廣讀經時,大多強調只要在孩子的日常作息中勻出一點時間讀經,就有很好的成效 ;然近期在強調「大量讀經」「老實讀經」的口號下,對於每曰讀經的時間要求有增加的趨勢,除了建議家庭每日讀經時間至少要一小時以上(每日進度一百字,讀一百遍,約需一小時),並鼓勵家長用在家自學或就讀全日讀經學園的方式,增加到每日四~~六小時,甚至每日超過十小時也無不可。筆者以為,王財貴先生做這樣的改變,有其背後的理論根據,故嘗試以本文探究之。|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ylL
二. 不同的社會環境背景9
兒童讀經教育推廣初期之時,社會大眾對讀經的內涵普遍缺乏認知,接受度亦不高,在實用主義當道的思維下,教育者與家長皆相信增加知識與累積經驗才是學習的主軸,那時推廣的重點在於大力宣揚讀經基本理論,並鼓勵家長開始試行,故在此階段宜提出一種方便可行的入門之法,每天只要多花一些時間即能看見成效;然而讀經教育在推廣十年之後,讀經已成為大家逐漸接受的一種教育模式,許多小學、幼稚園都將讀經列入語文教育的一環,亦有愈來愈多與王財貴先生不盡相同讀經理論的出現,大家共同面臨的問題是:如何使讀經的成效深化,徹底改善當前語文教育低落、人心膚淺腐化的問題。王財貴先生認為,欲改變目前的教育窘境,唯有將讀經主義反客為主,成為教育的核心精神,而置實用主義於未節輔助的地位,才是符合人性提升教育功能的根本道路。其具體的實施方式,除了「大量讀經」與「老實讀經」之外,最主要而直接的做法是將讀經的時間量大幅增加。:;?s3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kd"Vk
三. 不同的立基點jS
進一步言之,「三十分鐘」與「十小時」是基於不同的立論點:「三十分鐘」是「附加式」的思唯,也就是其它的生活與教育型態不變,只是每天挪出一小部分時間來實施讀經的課程;而「十小時」則是「核心式」的思維,落實讀經作為教育主軸的型態。就人才培養的觀點而言,兩者皆可促進各種潛能的開發,但若要培養一位識見超卓,透顯人性光輝的大才,或許後者要比前者更有機會。wK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BAM0=@
四. 兩者在推廣上的優劣>
每天十小時的讀經量乍聽之下不可思議,然而再細探之亦非絕不可行,正如其它才能的培養,一個奧運金牌的得主,一個享譽國際的演奏家,都是從小開始大量練習而來的成果。大量練習雖非成就天才的關鍵因素,但往往是一項重要條件。況且經典具有普遍與永恆性的價值意義,實行起來更具合理性與全面性,不同於特殊才能,只是單向的極致展現。然而就推廣的角度而言,「每日三十分鐘」相較之下容易被接受,「每日十小時」則是難以實行.而且,雖說讀經主張是本末兼顧,但本末差距太大,難免讓人誤會為是排斥了其它的教育.這也是近年來王財貴先生遭受非議的地方。這裡必須提問的是:何以一個要廣為推行的教育運動,要越來越背離大眾的接受度,而往孤高處行去?Ev]:I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y4[T
前文有言,當前推廣讀經所要面臨的課題是:如何深化讀經的成效。「每日三十分鐘」雖然簡易可行,容易入門,但缺點是容易淺嘗輒止,船過無痕;而「每日十小時」雖然門檻變高,容易望之卻步,但也考驗讀經家長對於讀經理論的堅定與否。也許一時間無法弭平外界的質疑,但若能因此而造就一輩有天地之量的國際大才,帶領人類整體向上提升;而一時不能做到的人,也因標準的提高,使他們稍稍步趨追隨,這樣的成效豈不更具意義與價值?M#C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H:mS
五. 王財貴先生讀經理論的特色h"Arc
筆者以為,王財貴先生的讀經理論不能視為類宗教(因其源於理性,非源於對未知之神的崇敬),亦不只是隸屬於潛能開發的、道德的、甚或只是文化教育之下,作為其中的一個環節。此理論乃是從人性的根源出發,對教育全面的思考,它包含了智能開發、道德與文化諸領域.它不是某一種教育技術的理論,而是一種教育哲學。既是哲學,就需要提出一超越現實殊相的純粹理想標的。「每日十小時」正是展現此純粹標的的易簡工夫。提出一個純粹理想是哲學家的責任,但並不意味達不到純粹與完美即是失敗,相反的,王財貴先生的讀經理論雖有分判,更有融釋精神,只要是誦讀經典,無論多少時間量,都屬乎讀經的範圍。只有純粹與否的問題,而無對與錯的問題。L2]hGf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l`j
六. 結語br}]W
從「三十分鐘」到「十小時」雖然只是讀經時間量上的延長,但深究之可發現與王財貴先生整個讀經理論有著環環相扣的關係。在其理論中,欲深化讀經的成效,指點與啟發經典內容仍為次要的、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助緣工夫;將讀經教育視為教育主軸,並增加讀經的時間量才是主要的、非有不可多多益善的本質工夫。雖然在實踐的過程中,隨著每個孩子不同的才性、成長環境等變因,不是人人都能達到此理想狀態,如同聖人境界之難登,但提出理想畢竟是哲學家的責任,不能夠因為理想之難達就怪罪此理想為狂妄,也不能夠因為實踐者為現實做出種種修正,就反噬其源,認為此理想為無用。理論的創立者與實踐者需要各司其職──理論的創立者須堅守其理論的普遍性,做為實踐者的標竿;實踐者須有效地將此抽象的理想付諸實行,即使做出種種修正亦不偏離其本。若能如此,理想與現實才能達到最佳的平衡。W:=O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9-4-2 09:59
从「三十分钟」到「十小时」——论王财贵先生读经理论中时间量的问题
                                                                                            
                                                                            撰写人:黄亦珉
                                                                            指导教授:王财贵
一. 前言
王财贵先生在早期推广读经时,大多强调只要在孩子的日常作息中匀出一点时间读经,就有很好的成效 ;然近期在强调「大量读经」「老实读经」的口号下,对于每曰读经的时间要求有增加的趋势,除了建议家庭每日读经时间至少要一小时以上(每日进度一百字,读一百遍,约需一小时),并鼓励家长用在家自学或就读全日读经学园的方式,增加到每日四~~六小时,甚至每日超过十小时也无不可。笔者以为,王财贵先生做这样的改变,有其背后的理论根据,故尝试以本文探究之。|
 
二. 不同的社会环境背景
儿童读经教育推广初期之时,社会大众对读经的内涵普遍缺乏认知,接受度亦不高,在实用主义当道的思维下,教育者与家长皆相信增加知识与累积经验才是学习的主轴,那时推广的重点在于大力宣扬读经基本理论,并鼓励家长开始试行,故在此阶段宜提出一种方便可行的入门之法,每天只要多花一些时间即能看见成效;然而读经教育在推广十年之后,读经已成为大家逐渐接受的一种教育模式,许多小学、幼儿园都将读经列入语文教育的一环,亦有愈来愈多与王财贵先生不尽相同读经理论的出现,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读经的成效深化,彻底改善当前语文教育低落、人心肤浅腐化的问题。王财贵先生认为,欲改变目前的教育窘境,唯有将读经主义反客为主,成为教育的核心精神,而置实用主义于未节辅助的地位,才是符合人性提升教育功能的根本道路。其具体的实施方式,除了「大量读经」与「老实读经」之外,最主要而直接的做法是将读经的时间量大幅增加。
三. 不同的立基点
进一步言之,「三十分钟」与「十小时」是基于不同的立论点:「三十分钟」是「附加式」的思唯,也就是其它的生活与教育型态不变,只是每天挪出一小部分时间来实施读经的课程;而「十小时」则是「核心式」的思维,落实读经作为教育主轴的型态。就人才培养的观点而言,两者皆可促进各种潜能的开发,但若要培养一位识见超卓,透显人性光辉的大才,或许后者要比前者更有机会。
  
四. 两者在推广上的优劣>
每天十小时的读经量乍听之下不可思议,然而再细探之亦非绝不可行,正如其它才能的培养,一个奥运金牌的得主,一个享誉国际的演奏家,都是从小开始大量练习而来的成果。大量练习虽非成就天才的关键因素,但往往是一项重要条件。况且经典具有普遍与永恒性的价值意义,实行起来更具合理性与全面性,不同于特殊才能,只是单向的极致展现。然而就推广的角度而言,「每日三十分钟」相较之下容易被接受,「每日十小时」则是难以实行.而且,虽说读经主张是本末兼顾,但本末差距太大,难免让人误会为是排斥了其它的教育.这也是近年来王财贵先生遭受非议的地方。这里必须提问的是:何以一个要广为推行的教育运动,要越来越背离大众的接受度,而往孤高处行去?

前文有言,当前推广读经所要面临的课题是:如何深化读经的成效。「每日三十分钟」虽然简易可行,容易入门,但缺点是容易浅尝辄止,船过无痕;而「每日十小时」虽然门坎变高,容易望之却步,但也考验读经家长对于读经理论的坚定与否。也许一时间无法弭平外界的质疑,但若能因此而造就一辈有天地之量的国际大才,带领人类整体向上提升;而一时不能做到的人,也因标准的提高,使他们稍稍步趋追随,这样的成效岂不更具意义与价值?
 五. 王财贵先生读经理论的特色
笔者以为,王财贵先生的读经理论不能视为类宗教(因其源于理性,非源于对未知之神的崇敬),亦不只是隶属于潜能开发的、道德的、甚或只是文化教育之下,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此理论乃是从人性的根源出发,对教育全面的思考,它包含了智能开发、道德与文化诸领域.它不是某一种教育技术的理论,而是一种教育哲学。既是哲学,就需要提出一超越现实殊相的纯粹理想标的。「每日十小时」正是展现此纯粹标的的易简工夫。提出一个纯粹理想是哲学家的责任,但并不意味达不到纯粹与完美即是失败,相反的,王财贵先生的读经理论虽有分判,更有融释精神,只要是诵读经典,无论多少时间量,都属乎读经的范围。只有纯粹与否的问题,而无对与错的问题。

六. 结语
从「三十分钟」到「十小时」虽然只是读经时间量上的延长,但深究之可发现与王财贵先生整个读经理论有着环环相扣的关系。在其理论中,欲深化读经的成效,指点与启发经典内容仍为次要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助缘工夫;将读经教育视为教育主轴,并增加读经的时间量才是主要的、非有不可多多益善的本质工夫。虽然在实践的过程中,随着每个孩子不同的才性、成长环境等变因,不是人人都能达到此理想状态,如同圣人境界之难登,但提出理想毕竟是哲学家的责任,不能够因为理想之难达就怪罪此理想为狂妄,也不能够因为实践者为现实做出种种修正,就反噬其源,认为此理想为无用。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需要各司其职──理论的创立者须坚守其理论的普遍性,做为实践者的标竿;实践者须有效地将此抽象的理想付诸实行,即使做出种种修正亦不偏离其本。若能如此,理想与现实才能达到最佳的平衡。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4-2 10:35 编辑 ]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9-4-2 10:01
读罢两句老话浮现脑海:
1.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
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先生经常的会这样补充:“这里没有对与错的问题只有纯粹不纯粹的问题”,真是中正!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4-2 10:30 编辑 ]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9-4-2 10:11
雖然在實踐的過程中,隨著每個孩子不同的才性、成長環境等變因,不是人人都能達到此理想狀態,如同聖人境界之難登,但提出理想畢竟是哲學家的責任,不能夠因為理想之難達就怪罪此理想為狂妄,也不能夠因為實踐者為現實做出種種修正,就反噬其源,認為此理想為無用。理論的創立者與實踐者需要各司其職──理論的創立者須堅守其理論的普遍性,做為實踐者的標竿;實踐者須有效地將此抽象的理想付諸實行,即使做出種種修正亦不偏離其本。若能如此,理想與現實才能達到最佳的平衡。”
       十个小时读经是必然的理想,如同我们大家希求成圣成贤或成佛成道的理想一样,有人会说:“一天十個小時感覺有點吃力,不知道孩子是否吃得消?”那他也许没有读懂或者误会先生的话了!
        就好比说“让他成圣成佛成道他受得了吗?”也许他真的现在还受不了,但是不能因为一般人一时的受不了,就认为他也永远不能成就啊!甚至连想想都害怕啊,丈夫自有冲天志,理想与志向总应该确立的,志不存高远人必致庸俗浮浅,谁真的愿意自己的孩子永远庸俗浮浅呢?当然也许有人说我就希望他平常一些。要真平常就必须有道德的理想啊!所以理想其实是超越的,它其实不在什么高低长短上面,极高明而道中庸,超越而亦真平常。否则难免“崇高必至堕落”的箴言,也难逃浮浅庸俗而烦恼多多的人生。我们自己已经被庸俗掉太多的时光了,难道还要继续这样下去过活,难道还要障碍我们孩子的光明之途吗!我们是真的给与他们永恒的深远的恰当的爱了吗?从良心上在兹念兹日日作此想,每日都有一种奋斗的平常每日都必保持我们超越的理想!
            其实我看季谦先生真的一直是“吾道一以贯之”的!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4-2 10:38 编辑 ]
作者: vepavicki    时间: 2009-4-2 15:40
有没有家里的孩子真的是每天10个小时读经的家长来说说感受啊?实践才能检验理论啊!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9-4-2 23:39
呵呵不用找了,以前清朝前期的那些皇子们基本都和这个时间差不多,还有一些比较严格的藏传密宗寺院,很多堪布,仁波切都是这样从小训练出来的。十小时乍一听感觉很多,其实在咱们体制内学校,难道学生学习时间比这个就短很多吗?而且学的内容又符合教育原理吗,能开启人性智慧吗?开启的是人类l理性的哪一层,时机教材都 相应吗?要说问题就要前后左右都思考,那么最后就知道原来十小时真的不止是个绝对理想,也不是完全不能实践的。而真正的道理,不是等待别人都实践了再去做,而是依照理性可以做就马上去做。
作者: lisa415705    时间: 2009-4-3 16:51
这样的话父母一人要全职了,要不还是送读经学堂.
作者: vepavicki    时间: 2009-4-3 20:28
标题: 回复 #6 天津清羽 的帖子
每个孩子对培养孩子都有不同的理解,可能有的想培养大才,有的想培养一个幸福却不一定伟大的孩子,有的想培养一个某一方面有专才的孩子。每个家庭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父母的高度可能就决定了孩子以后的高度吧!
不过真要以这种方式读经,其实家长所付出的是非常非常非常大的,也不是一般的家庭可以承受的(我不是指经济)。不是送去读经学校就可以算是10小时读经了,也不是在家放10小时碟子就算10小时读经了,我的感受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现在平均每天听经2-3个小时(碟子读加妈妈读),都需要家里人密切的配合和持之以恒的决心,所以10个小时,而且孩子确确实实算是在读经,父母不知道要有多大的智慧和毅力才可以做到,因为毕竟孩子不是机器,不是你让他听他就听,你让他读他就读。我们现在为人父母的,也难找象当时那些皇儿的父母一样有那样的智慧的啊!
作者: 今是    时间: 2009-4-5 18:41
标题: 想可是实现不了
熊熊还是只能坚持20分钟读经。延长时间,妈妈希望,但还是无法做到。惭愧。
不知道如何能引导熊熊这样的孩子延长读经时间。
总想着有甚于无吧。坚持下去。
作者: 悠然2001    时间: 2009-4-7 14:25
上学的孩子要做到这点真的很难,我们也只是每天半小时,还是好容易挤出的时间。
作者: addnn    时间: 2009-4-8 15:02
我家那小子能读30分钟就谢天谢地了。
作者: cherry78    时间: 2009-4-14 11:45
太难以实践了吧。特别是对于家长来说
作者: 磐·墨    时间: 2009-4-15 10:19
最多的时候有到一天三四个小时是在认真读的,但是持续了半年左右觉得这样对孩子别的方面的发展不是很好,我希望他能够更均衡地发展,且只要求他能够做一个单纯快乐的小孩,所以现在我们每天只读一个小时了。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9-4-16 02:49
个人看法:
王教授还是有点保留,压箱底的本事舍不得传授
建议最好每天读二十个小时,十个小时清醒着读,十个小时梦中读。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但细细品味,不仅很有科学根据,很有实践价值,同时也是很有可操作性的
如果哪天我没什么事儿做,倒是可以展开一番严谨的论证,然后派人广布天下

可惜,现在我没时间
要不然我还真有资格开个读经学校什么的干干
作者: 石榴木    时间: 2009-4-16 11:44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9-4-16 02:49 发表
个人看法:
王教授还是有点保留,压箱底的本事舍不得传授
建议最好每天读二十个小时,十个小时清醒着读,十个小时梦中读。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但细细品味,不仅很有科学根据,很有实践价值,同时也是很有可 ...

期待鸟儿先生的读经学校~~~~~~~
作者: BB上路    时间: 2009-4-16 11:52
这种言论简直就是矫枉过正,什么事情都不能走极端!

   好好的读经教育,如果这么推广下去,又成了歪理邪说了,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抵触情绪。
作者: 得一    时间: 2009-4-27 00: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德润天地    时间: 2009-4-27 00:15
任何事不能偏执,执着可以,限度要把握好!
作者: 得一    时间: 2009-4-27 00: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9-4-27 02:01
不知“得一”朋友是在说梦话还是能看到别人梦里去,呵呵你儿子在梦里都能读十小时?开玩笑?您真进去看见了?不会吧这玩笑开的可不怎么样!您也甭可惜王教授,我先可惜可惜你吧!
作者: 得一    时间: 2009-4-27 02: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9-4-27 02:09
哈哈那您梦里慢慢读吧!莫非您现在也是在梦中回我的帖子,梦游?:)我们还是秉着子不语怪力乱神的风格继续我们的吧。全天下人都梦中读经不知道您认为您这样去推广是否现实哦!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4-27 02:14 编辑 ]
作者: 得一    时间: 2009-4-27 02: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9-4-27 02:24
我知道孔子说这话至少不是您认为的那个意思,至少不是说梦话!当然现在熊大师一定非要说孔子就是那个意思,是熊大师一贯有的张冠李戴胡说八道的特色,我早已领教哈哈!
       另外我天津这边的孩子十小时读经虽然还没完全到,九小时读经却已经坚持一年多了,谁也没有疯掉,需要提醒您的是,现在很多学校作业加上学上课的时间也早超过十个小时了,他们都没有完全疯掉确实在是完全笨掉了!不过我看大多家长也是听之任之,并且认为这个才够刻苦!希奇吗?为什么你可以工作八小时甚至十小时,学生平常上学也很多这个十小时连轴的现象你不希奇呢?另外您去查查清代早期的皇子起居录,你看看人家几个小时读书?在西藏真正严格有传承的寺院要几个小时诵经?拜托了!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4-27 02:30 编辑 ]
作者: 得一    时间: 2009-4-27 02: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9-4-27 02:30
没有您这个“梦游读经”的“高人”高啊哈哈!更不敢比熊大师呵呵!人家有气功有神通啊!我只会真实,只会真诚,只是偶尔高尚,还就是没他那自认高明的胆色,让您见笑了!您贴的什么百病百药,老君急急如律令什么的,还是自己好好看看先,呵呵!其实很多孩子读经久了,或刚开始比较大量的读经,都容易有类似梦中读经的情形,甭太当回事慢慢也就没有这现象了,但得一朋友非要认定自己的孩子十个小时梦中读经,并且还可能认定这个是他们读所谓的《德道经》才会有的现象,这每天都看着自己孩子做梦读书恐怕也算一大奇谈了!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4-27 02:53 编辑 ]
作者: 得一    时间: 2009-4-27 03: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9-4-28 17:12
人的梦境有时自己也是可以控制的,这个很多人也会有间接的经验,至于梦修法在佛家也是有的。但这些和我们说的读经教育学原理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人说话首先要有真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只存着宗教情结的固执混淆烂漫,或因为利益的缘故埋葬良知!我觉得仔细看看季谦先生的原话,十小时读经究竟是怎么一个道理不是很难理解的,何况先生说话历来很有分寸,如果你故意不去把握那些分寸,是人病非法病也。
作者: 得一    时间: 2009-4-28 18: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石心    时间: 2009-4-28 20:29
原帖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4-28 17:12 发表
人的梦境有时自己也是可以控制的,这个很多人也会有间接的经验,至于梦修法在佛家也是有的。但这些和我们说的读经教育学原理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人说话首先要有真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只存着宗教情结的 ...


支持清羽老师。
作者: simple_99    时间: 2009-4-28 20:33
标题: 回复 #28 天津清羽 的帖子
呵呵,孔子爷爷看了可真是很心痛,后人学他的哲学尽然学到这个份上,还以这样狭隘的心态去教学生,怪不得会要十个小时去读经。试问一下,清朝王朝的旧八股又培养出了几位为心系众生的大德,为了名利,子弑父,父杀子,兄弟相残的状况是多么的令人心痛。整个社会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如果真想复辟封建王朝,这样未尝不可啊。读经光从表面做文章,连百病百药的内涵都不去理解,还自命清高,真是不可救药了,只是可惜一批慧根不浅的孩子们会糟蹋在您的手里,我曾经见过一位十五六岁的再香堂学习的孩子,那种傲慢的状态也的确有所承传,不知道这样的人才走向社会是否会成为一位拥有百姓之心的大智慧者。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9-4-28 22:43
一个拿无知当核心,浅薄当深刻的人,首先应该先继续学习。另外,一个人应当怎么做就怎么做就是最高道德,君子坦荡荡,如果该谦虚的地方就应该马上谦虚,不能谦虚的地方也不必虚伪扭捏作态。香堂学校我接手不过一年多,十五六岁的孩子大多都是后来的,我觉得大多生命都有转进,至少都有很好学的一面了,孩子毕竟是孩子,只要他的生命实在有长进,就不能用马上要求他们成圣贤的心理要求他们,这个叫道德洁癖!一切大恶也由此而出,亏你们还读过道德经呢,不禁其性不塞其源的道家修养都没一点熏染,德行的表现也不是马上说立就立才是恰当的,何况生命的大长进德性的确立呢,真搞过教育的都不会您这样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不能把以前已经教育失败的黑锅扣到他们如今所受到的应当的教育上去,教育的智慧上也必须给予孩子无尽的期待和鼓励!
              我们要看着一个孩子的光明点,乃至看着一个生命的光明,宽容他充沛他,尤其是孩子我们是不会对他们失望的!不要只盯着别人的乃至自己的黑暗和污浊,何况是个有理性的人都会明白道德不是用所谓的《德道经》能成就的,我虽然觉得熊先生文章上确实有问题,但依旧还没有完全否定它,但他自己做过的那些不着调的幼稚的事,他现在表现出来的程度差和别有心思,并不是我们故意和他作对来污蔑他!一切都是他自己说的话做的事。我说过了熊先生那些东西我是认真都看过,所以才反对的,因为谬误太多啊 。而且恐怕不比你们这些熊粉接触的晚,熟悉程度也未必比你们差。因为看你们说话有时都替你们着急,本来他就只是离谱罢了,到你们这里是干脆没谱了,若我站在他那糊涂理论里,表达方式也不会是这样的,你们那个回应有时真是自己抽自己嘴巴啊!颠三倒四逻辑混乱的。没有学问涵养还要装着有学问有涵养一下,老子最反对的虚伪造作矜持,在你们这些回帖里全表现的淋漓尽致了。至少说话要知己知彼嘛,但一看你们说话就知道季谦先生或者牟宗三先生的文章你们肯定是没看,或者根本看不懂!当然我们也没要求天下人都能顿时有清明的心思,但你们打着道家的旗帜啊!糟蹋老子啊!!罪过啊!!不过即使这样我依旧认为只要有一天你们能有些空杯心态,不要被熊大师那点迷糊汤继续迷糊了心思,回归一下自己,马上就能翻转过来,这个就是相信人心相信人性的地方,道家在这个地方是立不住的,老子他不是这样发扬他的道的,他对道德的心也没有儒家这个有把握的。儒者无常师,我们只向有更高明的道理的地方低头,而不是像权威低头,季谦先生一直说只要是够的上经典的书一定要读,他没有局限我们的心灵,没有局限孩子的学习能力,没有说我们是学习儒家的,只许读《论语》,他只是说《论语》是我们中国读书人一直以来首选要读的典籍,读《论语》只是读经典的开头而不是固执。这些道理在先生的《儒释道综论》等文章里面说的很清楚了,可惜你们根本懒得或者不愿去看,或者非要扭曲着断章取义的看,这个是修道人的态度吗?是修养自己或者说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吗?而熊大师的实修或者气功境界我们暂且不论,可他提到教育却实在是外行的,狭隘的不透彻的啊!偷来挪去自造自作啊!国学不是那样边际不清牵强附会就可以推广的,相信你们最终还是会有成长,只要一念回机,借用佛家一句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9-5-3 07:14
原评分由 paisley 2009-4-25 21:52 发表

这是不是反话啊,我实心眼,没看明白

...


从孩子4、5岁开始,渐至6、7、8岁,以每日10小时的强度,坚持10年读经
这在我看来,10年的黄金学习期内,读经是唯一(i学习方式),亦是全部(学习内容)
根据我们的经验,以及可参照的教育理论,我们不难推断这孩子“已然定向”的未来
我无权规定一个孩子的未来,我只有义务协助他完成其自己,所以我不会贸然拿孩子做试验。

我的义务是观察,协助,再观察,调整协助方式与力度
如此循环

我觉得读经很好,但绝非唯一,亦非全部(个人体会,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因此,在她9岁读经以前,我已经帮助她大量涉猎各类读物
不要假设什么读物可以或者不可以,谁都不是傻子
在她9岁读经以后,我仍然支持她每天花费一定时间,阅读她喜爱的书籍(能感动人的都是好书)
当她13岁以后,我开始帮助她专门学习、训练多项她不仅喜欢而且擅长的知识
要在时代有价值,就必要对时代有贡献,就必不能脱离时代的正当需求
因此她必须学习知识

我想,王教授和我一样,也不会贸然拿自己的孩子做试验。
由此推论:
王教授其实很后悔自己曾经的教育思路,他自己的孩子
就是因为没有按照“每日10小时”的读经方法,死读10年,才至今未能成为大思想家的
在这种遗憾的推动下,王教授才会不遗余力地在全国推行“双十计划”

我和王教授不同的地方
或许只在于:我不认为“双十计划”是可以普及的,我认为那是特殊的
对于我家闺女,双十计划显然是毒药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9-5-3 08:37

王教授曾经教导我:
你不能以你自己的教育条件,去要求天下家长皆如此。言下之意
或许是说假如别人家长没你那水平,你岂非在害人?
或许又是在批评我自以为了不起,暗讽我的教育理念错误


谢谢教授含蓄指导,但问题是:
既然我个人之教育法不能普适天下,对其他家长提出了更高要求
那么,双十计划的提出,是否对家长和孩子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
双十计划本身是否就违背了普适的教育法则和原理?


也许有孩子的确喜欢这种读法,但他们资质如何?
为何喜欢?喜欢什么?成效如何?有多少呢?
以上问题的回答,所根据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每日10小时,直至10年哪,专攻经典?这明显是培养专才的方法啊
研学经典是一辈子的事,专业又是另外一回事
既然是培养专才,学堂条件差点没关系,老师资质要不要保证?如何保证?


双十计划之成效
所依赖的几个关键性因素,老师资质、学堂条件还不是首要
首要是那些“比我更差”的家长之系统价值观转变
否则他如何能排除一切干扰,坚持十年?
且在这十年内有效协助学堂引导孩子善学?哄能哄十年吗?


度人度人,说白了不就度个观念吗?你转了他的观念,其实就是度了他
你能真正地度几个(而不是利诱)?

若真度了他,还需要双十计划吗?
他观念转变了,心力自然朝向正确的方向,自身素质自然提高,教育效果自然出来

再,那许许多多蜂拥而入而中途却不得不离去的,没度得了的
他们的孩子,难道就是些无回顾价值的药渣吗?


平易点,务实点好不好?
切实提高师资力量,学堂管理趋向正规化人性化,好不好?
家长培育趋向理性化,好不好?


好,你当然说好。但是你肯定问我具体怎么办
我说:所以我不敢办私塾,但并不代表冒进办私塾的就有道理。
毕竟办私塾只是个法,读经只是个法,不是根本目的

没条件就不要误人子弟。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9-5-3 08:42 编辑 ]
作者: 何妨吟啸    时间: 2009-5-3 11:54
那些天天读经的皇子们, 最后成了什么样有大思想的大人物呢?  清朝不是照样腐朽照样灭亡?!
说实在话, 真正的大人物, 是自己写经典,而不是天天读经.
不可想象双十读经法, 到底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呢?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9-5-4 20:08
唉!楼上的这些想法这里不止讨论一次了,有的根本连原帖是什么意思都没看清楚,就冒冒失失的回帖。有的还是依旧不在重点上说话,我们还是各自保留意见吧!
作者: 何妨吟啸    时间: 2009-5-4 21:10
大概鄙人愚钝, 虽然看过帖子,但无法参透其中真意, 就提了点疑问, 希望得到解答,但先生这个态度, 我也不好说什么了, 但是还是试图再沟通一下吧.

现引用楼主的前文几帖
原帖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4-2 23:39 发表

呵呵不用找了,以前清朝前期的那些皇子们基本都和这个时间差不多,还有一些比较严格的藏传密宗寺院,很多堪布,仁波切都是这样从小训练出来的。十小时乍一听感觉很多,其实在咱们体制内学校,难道学生学习时间比这个就短很多吗?而且学的内容又符合教育原理吗,能开启人性智慧吗?开启的是人类l理性的哪一层,时机教材都 相应吗?要说问题就要前后左右都思考,那么最后就知道原来十小时真的不止是个绝对理想,也不是完全不能实践的。而真正的道理,不是等待别人都实践了再去做,而是依照理性可以做就马上去做。



原帖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4-27 02:24 发表
我知道孔子说这话至少不是您认为的那个意思,至少不是说梦话!当然现在熊大师一定非要说孔子就是那个意思,是熊大师一贯有的张冠李戴胡说八道的特色,我早已领教哈哈!
       另外我天津这边的孩子十小时读经虽然还没完全到,九小时读经却已经坚持一年多了,谁也没有疯掉,需要提醒您的是,现在很多学校作业加上学上课的时间也早超过十个小时了,他们都没有完全疯掉确实在是完全笨掉了!不过我看大多家长也是听之任之,并且认为这个才够刻苦!希奇吗?为什么你可以工作八小时甚至十小时,学生平常上学也很多这个十小时连轴的现象你不希奇呢?另外您去查查清代早期的皇子起居录,你看看人家几个小时读书?在西藏真正严格有传承的寺院要几个小时诵经?拜托了!


我的疑问仍然没有找到解答:  有没有任何证据表明, 长时间诵经确实能培养出德行高尚的新世纪人才?   试看您举例说明的清代早期皇子, 寺院, 这些例子恐怕不能给家长以足够的信心. 清朝早期虽然比晚期好了些, 但难逃落后的封建形态; 至于XI* ZAN*G 寺院, 我们现在对比一下ban * CHAN,和DA8赖lA* ma,  两人都是严格读经出来的吧, 前者现在看来可以说是好孩子,不错的人才, 但后者呢?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9-5-12 14:19
其实“何妨吟啸”朋友的问题,《從「三十分鐘」到「十小時」——論王財貴先生讀經理論中時間量的問題》这篇文章的原文已经基本解答的很清楚了,但是您的思维角度是在另外一个层际上,从“有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句话里就可见一斑了,所以无法契合这种解答,因此质疑会继续。这个是掉在了思辩理性所引申出的一些概念和定义的套子里了。我本来所说虽然不很严谨但并非不是事实,我也不是要给谁什么信心,我所说的早期皇子包括康熙,雍正,乾隆。不要轻易打着“封建”这块招牌打击一切,“封建”这个词的真实含义牟先生就曾提出过质疑,不说他那些引申义,就这个原词的本义上说,从中国史讲,秦始皇以后是专制,真正的“封建”是指周室对诸侯的“封地建国”以拱周室的政治策略,这个在当时那个时代是很有意义的,而且也是合理的;而在世界史上所谓“封建”是指罗马帝国崩溃后各个小国自保的一种方式;后来喊的“反封建”是观念错置引发的另外一个意义的,这个词用的就一直不很妥帖,足以引发观念的混乱。您今日所说“落后的封建形态”意义实在太宽泛也不够严谨,只是借此表达了不相应的情绪;至于提到藏密,这个高僧也不止您在名声上提到的最显赫的两位,我们搞文化教育的还是以不涉及政治和宗教理念为原则的比较恰当,在您看来这个前者只是不错,后者很有问题,在另外一个角度上很多人恐怕就有太多不同的感受与理解了。政治和宗教等意识形态所导致的一些表面文章,背后所蕴藏的真实,不是你我这样的人可以随便说的清的,夫子说:“多言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个地方也不便探讨那些不大相干的问题,您说是不是呢?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9-5-12 14:40
原帖由 何妨吟啸 于 2009-5-3 11:54 发表
那些天天读经的皇子们, 最后成了什么样有大思想的大人物呢?  清朝不是照样腐朽照样灭亡?!
说实在话, 真正的大人物, 是自己写经典,而不是天天读经.
不可想象双十读经法, 到底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呢?

    照您这个看法上,是以功利的现实代替历史的价值,这是混淆了思想影响与历史事实的边际,我并非很对清朝觉得了不起的人,正是满清的近三百年的专制统治才造成了中国文化和民族生命上极大的扭曲,五四以来学界思想的高度应激式的浅薄和不知根本的种种应对正由满清这里有个种子。
    另外,毛泽东周恩来小时侯也是读经的哦,当然他们有没有长时大量读经还有待考证,但小时侯以读诵经典为主那是铁板定钉的事实,但若依照您的思路想,那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不是也会照样腐朽照样灭亡?这和这些人物读经关系大吗?这些皇子们不读经就不会腐朽灭亡了吗?呵呵现在我们不读经很久了,您就敢保证不出贪官污吏祸国殃民的?或出的贪官污吏祸国殃民的比读经的那些时代出的少?
   还有历史上真正的“大人物”,(我借用您这个不大妥帖的用词),其实您想说的是那些圣者,您要知道除了老子外其实孔子也好释迦也罢乃至西方的耶稣都不是自己亲手写经典的。:)这个也是事实哦。尤其孔子一辈子述而不作呢!但孔子也是要读《诗经》《易经》等等典籍才奠定学问道统的大成就的啊!
    您要看明白其实季谦先生讲的这十个小时究竟是在哪个范围哪个层际讲的,这个十小时是量化的,还是可量化也可不量化的一种高度理念呢??请您再细看,敬佩您的认真严谨的精神!很希望和您这样的人交朋友,握手先,谢谢!!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9-5-13 09:54
这帖我一直不想冒然进来说话,因为我曾经参阅过一些前代私塾的专著,抛开宗教教育不说,单指私塾教育,没有发现一例是10小时读经的,包括版主说的清皇子,满人注重骑马射箭,皇子们每天下午是体育时间,有专人教习武。

私塾教育参考书目: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家塾教学法》
《教童子法》
《学海津梁》

俱往矣,10小时读经,只有今朝。

当然,如果把10小时读经法提高到哲学高度,我是无语的。虽然我也愿意就教育哲学与诸君探讨,但我估计无人会就事论事回应。呵呵。。。
作者: 何妨吟啸    时间: 2009-5-13 13:42
首先感谢天津清羽版主的回复。
只是好像我们的想法又对不上号了,就跟USB的接头差进网线插孔一样。

大概作为一个学理科出身的,我确实很容易"掉在了思辩理性所引

申出的一些概念和定义的套子里了"
,但是在我的一贯观念里面,作为一

种新推出的教育理念,在宣传时,除了说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再讲一些预

测的“效果”,而回答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用
“虽然在实践的过

程中,随着每个孩子不同的才性、成长环境等变因,不是人人都能达到此

理想状态,如同圣人境界之难登,但提出理想毕竟是哲学家的责任,不能

够因为理想之难达就怪罪此理想为狂妄,也不能够因为实践者为现实做出

种种修正,就反噬其源,认为此理想为无用。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需要

各司其职──理论的创立者须坚守其理论的普遍性,做为实践者的标竿;

实践者须有效地将此抽象的理想付诸实行,即使做出种种修正亦不偏离其

本。若能如此,理想与现实才能达到最佳的平衡。
这样的说法来回答,其实有点是接路不对了,大概还是有点交

流不够充分吧。



我要质疑的主要问题还是在“效果”这块。(不好意思,又“以功利的现

实代替历史的价值,这是混淆了思想影响与历史事实的边际
”了,但是我

们大家还是要考虑吃饭问题的对不对,孩子们以后也要考虑吃饭问题的,

所以一些功利的现实,也不可抛开啊!)

但若能因此而造就一辈有天地之量的国际大才,带领人类整体向上提升

”-----我一直在考虑,以“长时间大量读经”来培养这样的“有天

地之量的国际大才”,是否切实可行?



我也看到您说到“而真正的道理,不是等待别人都实践了再去做,而是依

照理性可以做就马上去做。
”,而现在我遇到的困难就是,按照我的理性

,结论是“这个不能做”啊!----为了不损害这种“可量化也可不量

化的一种高度理念”,这里就不说“十小时读经”了,改说“读经核心法

”。(我自己归纳了一下,我是这么理解的,大概又有偏差了。但为了现

在我表达观点方便,暂且让我这么说吧)。



现在问题就是,“读经核心法”能否起到所宣传的效果?咱还是照顾我这

种小老百姓的认知水平,从实际例子来讨论吧,毕竟教育哲学那一块,对

我还是太高深了点。


先整理一下我们至此的讨论逻辑,用一个很俗的小故事来做个比喻吧,如

果有哪里冒犯还请您海涵。

    【有些人在宣传一种叫做“读经”的食物,这是我们老祖宗天天在食

用的,对身体有益。但是近年来大家都改吃其他食物了。
    据说“读经”包治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如果坚持从小把它当

饭吃,吃个十年,效果好的话可以得道成仙。顾客中有人问:“我知道这

是个好东西啊!但这么个吃法,难道不会营养不良吗?不会对健康有害吗

?”
    卖食物的人说:“你没看到以前的皇子都是这么吃的吗?”
    顾客问:“对啊,他们这么吃,但也还是经常生病嘛。这样说来,‘

读经’真有那种包治百病的奇效吗?恐怕是说的太玄乎了吧!”
    卖食物的人:“对,那些皇子确实是生了不少病,但是他们如果不吃

这个,难道就不会生病吗? XXX,XXX也是这么吃的,他们就没生病嘛!

现在的人都不吃这个了,难道现在的人生病的概率比前人低吗?”
    于是顾客就无语了……】


------于是总结这个逻辑关系,可以看到,在质疑与反质疑中,讨

论的方向偏了。因为我只是说读经并没有阻止清王朝走向灭亡,而没有说

读经是导致清王朝灭亡的原因。这个是理解上的问题吧。

    再参考一下果行育德朋友的发帖,再看看孔子的时代,结论是我同意

果同志的说法,“俱往矣,10小时读经,只有今朝。”(孔子那个时代的

经典有多少,肯定没现在多,长时间读经大量读经的做法,大概孔子是做

不到了)所以,“质疑会继续”。

   虽然我对有实际证据支持的理论会更容易接受,但如果一个理论逻辑

足够严密,我也会欣然接受---但在这个理论的逻辑确实严密之前,我

还是将信将疑。

[ 本帖最后由 何妨吟啸 于 2009-5-13 13:44 编辑 ]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9-5-13 16:14
唉~!此类争论照这样继续下去是永无尽期的,因为我们都属于各说各话。
     满人注重骑马射箭,也不是让几岁的孩子每天都骑马射箭,那果行朋友认为满人的骑马射箭有什么高明吗?像这类话头其实已经不是我们探讨的主要部分了。何妨吟啸朋友的角度又和果行朋友不大一样,看起来意见有相同的地方,但出发的层际和地方不一样,一样在二位朋友的思维轮廓和根器上有相契合处,不一样在果行朋友的逻辑性更强而又有对超越的观念的认同,所以她更复杂,有次我就忽然和她说到“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在某一方面有特质的人更难超越自我生命那个套子出来看问题,我们皆是,并非只是说她,其实也在说我自己。但这世间总是有一些道理是发自根本的,要有见本的智慧,如果依照您现在感知的或了解的道理,十个小时读经难以接受,那就不要接受,就按照您现在认为的程度去教授孩子,这样也是尽力了也是最好,因此我也很喜欢和您和果行这样的朋友打交道,至少你们和人很讲道理;而十小时读经,先生表达的至少我觉得已经很确切了,他不属于逻辑理性去验证的那个范围,好像时间空间这样的由感性所引发的概念一样,它不完全属于某一个范畴,因为有一定的超越性也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因此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现实情况因缘等等做调节,但在本立道生的那个层次上必须讲到绝对性才准确,因为理性有不同的层际,不是只有逻辑实证才可以下判断的。而每个人的生命又是如此具体而特殊,超越而现实,我们从超越的角度讲,说具体的时间都还是分别说了呢,乃至真实的人生,非分别的说法,起心动念无不可有把捉又无从把捉者。可以时时日日分分秒秒刹那须臾止在此间,才可以承当规范究竟生活。若从现实论,读一句两句都比不读好,乃至一句不读尽得体贴风流的也未必就没有,然滚滚红尘滔滔浊世总要有个标地和见本之中道立说,即超越又可复归简单平实端正,即现实又有超越的向往和永远的理境足以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我们不迷信古人也不迷信西方,古今中外未开采出,若在道中即为我遇亦随时开采出,这个也是最高的道德和做人的担待;若不中道则天下非之,我亦孤行独步而为天下本。学问之事道理之事良知之事,处处都是经典面面都是文章,以我愚笨之资拙劣之质未能显先生精神与所推动读经教育学理之万一,然有担待处必有是非,有是非处皆有固执,我亦愿与诸位朋友同化同修,一时意见相左相妨不会是最后文章,相信未来将有一处相视而笑,莫逆于心,此为必然!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9-5-14 01:12
清皇子是不是10小时读经是一回事,骑马射箭高不高明又是一回事,这是两个问题。这不是话头,只是就清羽老师提出的例证,我举出史实,我在40楼只说出我所知之史实:“10小时读经,只有今朝”,在这里我不打算做任何价值判断。

清羽老师所云:“十小时读经,先生表达的至少我觉得已经很确切了,他不属于逻辑理性去验证的那个范围,好像时间空间这样的由感性所引发的概念一样,它不完全属于某一个范畴”

恕我愚钝,此段话我不知所云。时间空间这些哲学上的东东好理解,而10小时读经竟然不属于逻辑验证的范围,是形而上学的高度,我有些晕了 。。。我只知道经典的“内容”属于形而上,而读经“方法”是形而下,凡是形而下的必然逻辑可以验证。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9-5-14 13:20
首先您说的十小时读经,只有今朝,这个不是客观事实,因为至今青海一些密宗的道场也有类似的行持。您想说的是让儿童十小时读经只有今朝,这个也太武断,历史上的记录未必有,但您也不能这样武断就肯定没有,古人读书“头悬梁,锥刺股”“十年不窥园,三载不下楼”等等,今人比古人求学之诚,百分不及其一。请问您怎么能如此断定呢?即便古之未有,若符合人性天理时机恰当内容恰当,为何就不可以开此门路呢?古人也没有教数学物理化学,也没有开小学中学啊!该开就开此处正见对读经教育根本智慧的相应不相应与否,没有人强迫您一定让孩子十小时读经,假设以后国家这样强迫规定通达全国,那我必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这也正是我们反省中国科学教育失败的另一种原因。何况据季谦先生所说,并没有把十小时读经当做标榜,他只是说老实读经大量读经快乐读经。
    此帖原文“「每日十小時」雖然門檻變高,容易望之卻步,但也考驗讀經家長對於讀經理論的堅定與否。也許一時間無法弭平外界的質疑,但若能因此而造就一輩有天地之量的國際大才,帶領人類整體向上提升;而一時不能做到的人,也因標準的提高,使他們稍稍步趨追隨,這樣的成效豈不更具意義與價值?”。“「每日十小时」正是展现此纯粹标的的易简工夫。提出一个纯粹理想是哲学家的责任,但并不意味达不到纯粹与完美即是失败,相反的,王财贵先生的读经理论虽有分判,更有融释精神,只要是诵读经典,无论多少时间量,都属乎读经的范围。只有纯粹与否的问题,而无对与错的问题。”

    我觉得人家说的很清楚,纯粹与否这个可以自己根据自己实际能接受的选择,并无要求天下人都必要如此,您愿意接受就参加,不愿意接受就不参加,不知为何总要在这里纠缠而要以是非的情绪去定论呢?
   另,读经的方法有所表现当然是形而下的,比如从读什么书开始,每日读多长时间每日进度多少等等,但读经的方法等还有另外一个超越面,因为读经教育它是尽量对人性对理性全面的启发为根本目标的一种教育。虽然现代人习惯注重一个事物内在概念系统,知识理论的了解,却容易忽略人性的智慧层的凌虚,开发智慧和开发知识不同,因此同样的表现上有另外一种超越性是由表现而出却又同时超越表现的,您一直习惯站在内在的理论性的系统的立场去看待事事物物,这个本是您有这样一种敏锐的资质,但对智慧之学对学习智慧之学的方法--读经,您却不能在此“一心开二门”,要知道经典的内容也未必全部属于形而上,只能说它的核心表达更加注重对形而上的相应,形而上形而下的分法是借用哲学中对本体存有等概念的解析所使用的名词,但如《论语》就不可以这样去简单分别,因为儒家的心性学问彻上彻下到最后的境界是不在这种划分里能够表达的,孔子论仁孟子言性善,老庄言道心,佛家语佛性皆是如此,怎么可以说经典的内容是属于形而上的呢?这个是您心中一直的误会罢了!其实您还应该在反复看看《心体与性体》,要和儒家的学问相应,要和读经教育相应,是不可以用您现在这个生命的特质,用内在的理论性的系统的立场去看待的。这个皆可自知自明,您比我聪颖应该也是有所感触的,只是不肯转那一下。
       因此我说先生的读经理论,内容方法上都有超越层,所以先生自己也曾对南怀瑾先生说他的读经教育可以说是在真如门中不在生灭门里,先生的演讲文章等只要涉及读经教育的,往往要如是观。超越的就是凌空的,不落在世间的任何立场,如果只把十小时的读经当做量化的必然表现,而不能存心于其超越层顿起观照,确实很难理清思绪,而感到处处不顺畅!这个亦是随缘,就此实在不想争论什么,因为都是空言,十小时读经的孩子固然极少,现在连每天读三十分钟的也其实不多,还是意见各自保留吧!有人的思想理解构建力特强,有人领悟力独高,而这两者一般人都很容易混淆,大家都是朋友此非道德上之是非问题,慢慢再议吧!呵呵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5-14 13:29 编辑 ]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9-5-14 14:45
最后跟个帖吧,回复是一种友情

一,密宗道场属于宗教教育,不在我这个讨论范围之内,读经不是为了培养宗教人才吧。”十年不窥园,三载不下楼“,我没有理由反对,相反我对于这种潜心修学之精神非常崇敬,不过古人十年不窥园并不是十年纯粹只读经,没有阅读,没有讲授,没有研讨。。。更何况古代儿童不是如此读经的,十年不窥园是成年人自己的选择,这有很大的不同。

二,您说:“合乎人性天理时机”,我之所以反对双十读经法,就在于这种方法不合乎人性,尤其是儿童。不论从心理从生理从时代之要求,双十读经都是与这些相违背的。这里不展开谈,稍微有些常识都明白,每天24小时,刨去睡眠和吃饭,剩下时间差不多全部都用来读经了,还说这是合乎人性,合乎儿童,合乎时机。那就合乎吧

三,“提出一个纯粹理想是哲学家的责任”,这句话我是有异议的,牟先生也说过,哲学家的责任一是厘清问题,二是提出问题。不知清羽老师何以判断我有情绪纠结,我提出的不是接不接受的问题,而是合不合理的问题,这更不是自己孩子的问题,而是关乎文化传承的“方法”问题,如此培养,将会培养出怎样的儒家后人,我深堪忧。

四,读经对于智慧的开发应该是重点,这点我们应该有共识。我并非站在理论体系去看待事物,恰好与之相反,智慧的开发我更注重孩子在实践中培养,而不只是诵读,然后指望经典内化,变化气质。智慧之开发没那么简单,我早说过悟得良知是一鞭一条痕磨砺出来的。这离不开实践中老师的教授指点,所以我极力呼吁提升老师素质。没有明眼人指点和磨练,遍读十三经,也只是一团混沌的自然生命,经典此时就只是“知识性学问”了,与儒家血脉毫不相干。

五,“形而上问题”,经典的内容除了实践,没啥好讲的,但一旦形成文字要表述出来,那就只能是形而上的讲法,这里不能混漫不清,牵强附会。不是我误会,恐怕是清羽老师自己误会了。

好了,就说到此了。今天勤快,多码几个字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9-5-14 18:25
一,密宗道场属于宗教教育不错,但是也不能违背教育应有之原则而能别开开发人才的路数;因此神秘的感应的种种成分剔除之后,其实还是剩下读经罢了。“好像季谦先生也只有鼓励大家能读经十年,并没说纯粹读经,不许阅读讲授研讨等等吧?古代儿童有没有十年读经的好像在没有严格的考证之前也不便就这样论断没有吧!
二,所谓双十读书法好像也没有谁强调是成就大人才的必须,每天24小时,刨去睡眠和吃饭能定下性子读经的儿童当然不多,谁也没有说这十个小时就是不折不扣不许起心动念分别,只许注意力集中在那里读经再读经的,正是会有种种折扣,所以十个小时读经,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取法其上的标的,这并没有什么费解的,如果真有这种资质不打折扣的您也不能完全否认吧!所以您认为不合理就可以不接受,亦无人勉强您一定要接受,而且也没有勉强任何人一定要接受,但您秉着自己的难以接受就认为这个一定不合理,这不是情绪作怪又是什么呢?有能接受而实践的也不少啊,人家认为这样合理您非要说这一定不合理。这是表面执持理性之思考,实则俗情作祟执着自家道理不肯并容其余了。
三,不合理所以您才会不接受,如果合理而不接受就是固执的情绪了;
      您现在是固执的认为不合理,但也有认为合理的人,接受不接受是现实的状态,认为合理不合理是思考的决断,您可以出于认为不合理的思考决断不接受,但不能否定别人的接受就一定不合理。而且这是关乎文化传承的”方法“问题,决断一定怎么样才最合理,是需要极高智慧和实践的,您认为您是比季谦先生更有见本的智慧?还是比更多家长和老师有更多实践?如此培养将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我想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会相同,还有人根本反对读经呢,所以存疑的存疑实践的实践,您提出质疑我很赞同,但纠缠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认为要怎么样才可以,不也是陷在另外一种固执吗!
四,我说您是站在“内在的理论性的系统的立场”不是说您站在“理论体系”,这个话分别还是很大的,一个很松泛,一个很明确,这个地方您思考力很强,读的书又多,我就不画蛇添足了。您说的提升老师的素质的话,我站在教师的立场坚决赞同,站在事实的情况上却不得不认为您这个是没有见本的思想。这个话题确实如您所说打开了就牵连到很多,还是就此打住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是难免的。
五,您一说这个形而上的问题,经典的内容有高度抽象的一面,指导实践和实践不完全是一回事,并非除了实践就不可以谈论其他要点,这话太宽泛了。我就知道正像我觉得您混漫不清和牵强附会了一些观念概念一样,您也会有这样的说法,呵呵我们也许互相误会了吧!还是那句话:“一时意见相左相妨不会是最后文章,相信未来将有一处相视而笑,莫逆于心,此为必然!”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9-5-14 19:18
就此作罢吧,不明白清羽老师为什么在就事论事时,总喜欢分析我个人:“俗情作怪”啦,“情绪纠结”啦,“固执”啦,“躲在自己的套子里”啦,“没有立本之间”啦。。。。接着,清羽老师直接逼问我:“您认为您是比季谦先生更有见本的智慧?还是比更多家长和老师有更多实践?”

不知拿我与季谦先生比智慧有何含义,与其他家长比实践多少与讨论主题有何牵扯。即便我从未读经,从未实践,也有资格讨论10小时读经合理化之问题。又,焉知我不比季谦先生更见本

算了,我厚道点,不刺激你了。

[ 本帖最后由 果行育德 于 2009-5-14 20:07 编辑 ]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9-5-15 18:08
您自认见本我就无话可说了!呵呵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9-5-17 07:03
标题: 回复 #48 天津清羽 的帖子
阁下见本了?
不然你凭什么说谁谁谁没有立本?
阁下见本,是谁印证的?
季谦先生吗?你要他以儒家继承人的身份发表个印证意见,可否?

见本?呵呵呵,谁要是授记我见本,我就说他见鬼了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9-5-17 07:09
我没说我见本!也没勘定过谁见本。这个话是说的太宽泛了吧,但我在这里说的是先生见教育之本的意思,对教育的基本原则有所把握的意思,这个也不是我说的,您若认为他没见,你们夫妻都可以这样认为,谁都可以这样认为,我没说什么啊呵呵。我觉得见教育之本,基本上属于一种洞见,您这类人有一定得学问,也有很多知识,有很强的思辨能力,但是未必比很多普通的读经老师有这种洞见。而且这种洞见也不是什么很神秘的东西,人人心中都可以发出来,有的心怀七慢蒙蔽了自己的良知,有的博学广才却不能真正面对自己。我虽然人粗也笨,但是自觉不是完全不讲道理的人,也稍有所见,只是各人说各人的见解,你们都是和我一样性格有极好强的一面,说起来就有时难免意气与傲慢,就度量心胸这点和先生比就差远了,当然我们马上可以找很多借口,不过自己是不能骗自己的。

        刚才又复看先生的一个回帖,忽然很有感触-----------(当然不是说您反对读经,只是忽然看先生这话有所启发。)
季謙:

散步道的出手似乎重了些。
但反正網上大家談,應是無禁忌的。
不過,我自己是有些禁忌的,即:我向來對反對讀經之言論,尤其由學術界或者帶有學術術語,明知其是學術中人所發表的文章,我都會自我節制,不直接反應。其理由是:
一,我認為,凡反對讀經者,大體都是真誠的,是誠心為了教育,為了怕孩子讀經讀壞了,所以才起來反對。其關心下一代的心情與我們並沒兩樣,所以,兩方本來應做朋友,攜手並進,共同挽救社會,復興民族都來不及。何有精神力氣再來互相指責互相消耗呢?
我們知道,凡反對讀經的人,其所提的理由大體都是老舊的,都是吾人推廣讀經以前就已厘清的問題。他們所以還會攻擊,一定是對讀經不曾直正瞭解,只憑著古老的印象而反對。因此,他們所反對的,其實只是他們心中自以為的「讀經」,並不是我們的「讀經」。吾人應多作宣導,讓更多人瞭解。這種有學術真誠的人,一旦瞭解了,誤會一定會自然消失,而且必將共同參與推廣。
再說,有關學術之論爭,又往往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還是努力推廣,先讓有共識的人讀起來,讀的人多了,效應出現了,自能服人。或者要寫著作,長篇大論的,才可以說得較明白。要說服「學術界」,本來就是比較麻煩的。
二,如果反對者,是個不真誠的人,只是為反對而反對,就不會是以上結果。而是他本來就不想講道理,你好意與他談論,他以為你是和他辯,而這種人都好辯,且愈辯愈糊塗,最後會流於意氣用事。而如果他是學術界中人,或是某些方面有勢力的人。則將形成敵對,或許他會動些手腳,而對讀經推廣不利。
所以,我在還沒得知此人是誠懇的還是不誠懇的以前,不敢隨意回應。如果是當面談尚好,因為能一面談,一面察言觀色,可說時說說,不可說時,扯淡。但絕不敢用文章回應,因為文章是比較利的,一回應,勢必要點出其缺失,而此缺失一點出,即是切中要害者。誠懇之人,或許能因而省悟。不誠懇之人,則將懷恨在心矣。
中國已經苦了八十幾年了,也應過過好日子了,不要再爭閒氣了。
詩經雲:民亦勞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國,以為民逑!(大雅民勞)
前天中國時報南方朔的方塊,引用到一個西洋詩人的詩句,很有啟發性(這是我記憶的,不是原文,又,我已在別帖中引用過):
當事情都過去了,
手裏的箭也射完了,
我們不禁要問:
為何以前要互相憎恨?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5-17 07:57 编辑 ]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9-5-17 11:44
原帖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5-17 07:09 发表

我没说我见本!也没勘定过谁见本。这个话是说的太宽泛了吧,但我在这里说的是先生见教育之本的意思,对教育的基本原则有所把握的意思,这个也不是我说的,您若认为他没见,你们夫妻都可以这样认为,谁都可以这样认为,我没说什么啊呵呵。

我觉得见教育之本,基本上属于一种洞见,您这类人有一定得学问,也有很多知识,有很强的思辨能力,但是未必比很多普通的读经老师有这种洞见。而且这种洞见也不是什么很神秘的东西,人人心中都可以发出来,有的心怀七慢蒙蔽了自己的良知,有的博学广才却不能真正面对自己。我虽然人粗也笨,但是自觉不是完全不讲道理的人,也稍有所见,只是各人说各人的见解,

你们都是和我一样性格有极好强的一面,说起来就有时难免意气与傲慢,就度量心胸这点和先生比就差远了,当然我们马上可以找很多借口,不过自己是不能骗自己的。
...



讲道理就讲道理,规约自己泛滥的遐思是需要敏感的内省的,这要靠平日里做点工夫
三句话不离“你这类人如何如何”,动辄评断他人傲慢意气,不能面对自己
一不小心还拿季谦先生的气量心胸来“斗富”,这是不是很有点不靠谱?
先不说季谦先生气量心胸到底大不大,问题是:
如果他的气量心胸被你这么一比划,倒有点画蛇添足、画虎不成的感觉

你有没有觉察到你在越位解读他人的思维?你有没有觉察到自以为是地好为人师?
你那好强与我好强是一回事吗?你的傲慢与我的据理力争是一回事吗?
你“不是完全不讲道理”,与“讲道理”之间有多大差距,你知道吗?
上面引用部分像是讲道理吗?一个人,是不是只要“不是完全不讲道理”就可以自慰了?

见本见本,季谦先生这么说是一回事,你拿来说又是另一回事
人家起码还往“原创”上靠点,你那是抄袭,剽窃,禅宗叫吃大便

什么是见,本是什么,你搞清楚没有?
教育规律?你总结的还是季谦先生说的?你孩子18岁的时候再跟我谈教育吧

说个话都这么粗拉拉没逻辑,
看来我呼吁提高读经老师的人文素质,的确是有一点道理的。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9-5-17 11:50 编辑 ]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9-5-17 12:19
呵呵这麽着急上火的干什么呵呵 罪过啊把您给气着了!
消消火消消火,大热天的。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