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真诚想了解的请看看 [打印本页]

作者: 灵月    时间: 2004-7-3 04:19
标题: 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真诚想了解的请看看
[转贴]
     人类的大同,在于思想的统一,而思想的统一在于心灵的净化。人类心灵没有国籍,没有种族,没有宗教,源于自然。后天人为附加上去的,都非心灵本有。
   
    心大同思想就是消除一切后天人为加在心灵上的枷锁,还心灵本有纯净。
     
     古圣先贤没有一个不是为此理想而竭尽全力,从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到五大正教圣人,老子、孔子、释迦、耶稣、穆罕默德。他们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他们是恢复心灵纯净的表率,是人类的楷模,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一人明而能使天下明。

     古服装展、字画展、文艺回顾、美食香茗品尝、诗词歌赋、中医中药、养生保健,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可用二个字概括全体,那就是“道德”, 除此皆为传统文化的副产品。老子留经于世,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孔夫子言明明德。中庸曰:“天命之谓性,”在天叫命谓道,赋人曰性谓德,“率性之谓道,”自我净化心灵,洗涤身心,“修道之谓教,”己明而明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不知道者如鱼在水中不知水,知道者死守善道,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弗失之矣。句句不离心,法法去心尘,千古慈悲心,不忘后世人。

      传统文化,不会因为时间而变的陈旧,被人遗弃。完善人格的道理,提高道德的准则,永远不过时,只要有人的地方,不论什么时代,不论什么国度,道德永远是人类做人的最高标准,为人类人人自我修身的法则。
作者: 灵月    时间: 2004-7-3 04:23
[转贴]文化传承
    人不学不能知,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要想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席之地,必须不断学习、继承、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身为国人不知自己的民族文化及渊源,是为大耻。文化侵略已不是希奇事,被西化的民族和文化,已不是少数。一个国家的繁荣,一个民族的强大,离不开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曲。"这是何等气节,中华民族的道德、正直、骨气、善良、智慧、勇敢,造就一代又一代的国之栋梁,世人公认的圣人、伟人,他们是国家的中流砥柱,民族之魂,世界的宝贵财富,人类的骄傲。国家现在花大力气,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以德治国,也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普及性。
    但今天一些人们对传统文化更多的认识,是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至于老祖先说了什么?做了些什么?那不重要,也不想知道。中年一代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很少,新一代知道传统文化的越来越多,但主动去学习、身体力行的却是微乎其微。若人家问你,孔子是谁?他做了什么让中国人把他奉为圣人,世界人民为何尊崇他?他到底有何不同?炎帝、黄帝,为什么受海内外人士千里祭拜,万里供奉,他们到底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什么?难道仅仅因为他们是我们的祖先吗?
    在学校,学生的作文主题"诚信",其文章真是写的呱呱叫,在他们没有污染的心灵天空中,诚信是美好的人格,本性的流露。可是社会生活中的诚信为什么越来越少了,人与人之间猜疑、不信任为何更重了,坑蒙拐骗还屡见报端,人们呼唤诚信,就是在呼唤传统文化的美德,就是在呼唤心灵的归宿。有识之士的文章中写道:"21世纪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难道我们真的要走到那一步才肯回头吗?
    愿炎黄子孙,莫负祖先厚望,继往开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者: 740212    时间: 2004-7-3 04:33
沙发...............
作者: 灵月    时间: 2004-7-3 04:37
我永永远远都记着那个帖子的那段话
(说明:本人无意谈论政治,军事等敏感话题,希望大家也尊重我,如果有跟帖,希望也同样不谈论政治,军事等敏感话题。非常感谢!!!!!

只是看了这贴有很大触动,那天我流泪了:<B>他们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我们断档的传统文化之人    </B> 与小孩父母们 共勉。)


转贴:一个日本人在上海的所讲所说
。。。
然后他在纸上画了一张世界地图说:"这个就是世界,你们对世界有什么看法吗?没有,因为你们是不思进取的民族。我们不是,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奉天,东北,甚至中国。我们的目标就是……",他用笔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大圈,然后很有力量的说: "全世界"。
我笑了笑说:"世界属于谁不是你们定义的,什么事情都有他的规律。你凭什么 说中国人不进取?你凭什么瞧不起一个这么有文化底蕴的民族?"
"你们总在谈文化,我很敬重中国的文化,我觉得我一辈子也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一 点点内容,这也是我一直学习中国文化的原因,但是你们哪?你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知道多少?甚至我可以说,中国人,懂中国的文化,绝对没有我们日本人懂得多。
儒学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孔孟会被尊奉到那么高的地位?你们谁能说出来"
"中庸、仁,这些就是儒学的精髓"我将我当时仅有的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搬出来。
我那时的心情相当复杂。是啊,他问更多哪?我还能知道了吗?我们这一代认真的又 很少人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甚至研究过。一个连自己文化都不懂的人,怎么配和别人理论文化的问题啊?
我们马上问了他很多关于中国的问题,看他是否真地对中国的文化有所了解,让我们 吃惊的是:第一次大一统、唐代盛世、元清的少数民族统治、甚至"春天的故事", 这所有的东西,他都能很清晰甚至很透彻地告诉你经过和影响。她自豪地说:"一个不研究自己文化的民族,就是落后和愚昧的。是被别人瞧不起的。"
。。。
你们接触的都是外面的文化,而中国人又对自己的文化不感兴趣,当有一天你们一觉醒来,发现身边的一切都是别人的的时候。你们连后悔都来不及啦!顺理成章的,总有一天,你们的国土也会变成我们的,因为你们中很多人已经认同我们的东西,我们的思想了。"
多么的悲哀啊?他说的事情的的确确是真的。我们身边多少人对日本的美国的东西着迷。甚至有哈日,哈韩这样的词语出现
。。。
作者: 灵月    时间: 2004-7-3 05:13
我也是一个小孩的母亲,我同样在思考:我这一生 最该给小孩留下什么东西。

01年开始我喜欢上了传统文化,(呵呵,接触传统文化 刚开始的动机是 发现自己有些问题,想改变自己,完美自己)01年下半年<B>我立志做个真学子,也就是真学实践者。身体力行</B>。3年了,我受益匪浅。我的品德比以前要好得多,性格也开朗,心胸也不那么狭窄了,身体也好了许多。

同事,家人,好朋友刚开始都不喜欢我学这些,担心我成为老古董或者不思进取或者太善良被人欺(呵呵,孔子,老子等的我都看,都学)。。。。当不知不觉感受到我的巨大变化,而且并没有影响我的正常生活,反而我的工作被表扬,在加薪,人际关系,家人关系都很和谐,有什么不愉快都愿意给我说说,突然有一天我也意识到 怎么同事们出差,都会带些东西 给我的小孩,而这一切我并没有有为的去做,也就是很简单,很轻松,每天很愉快,而且也不是学成了个 “老绵羊”,不是愚善,<B>而是在做一个智慧的善良人</B>。他们不说了,不反对了。。。

<B>更根本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老而不死为之贼。君君臣臣,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三人行,必有我师。。。
我很庆幸 我碰到明师 能了解到这些 的真正含义,而不是表面误解 。
才会坚定地认为 真的是传统文化应该推崇,的确值得全世界仰慕!!!!! </B>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4-7-3 13:38
灵月,我没你那么幸运,我没有遇到中国传统经典这方面的师付,象《大学》、《论语》这些经典是我在陪孩子读经时才遇到的。读圣人之言,如坐春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我目前尚没有能力去全部理解,只是在读经当中不时地感受到智慧对心灵的轻叩。
因此我没有能力从“道德”这个角度去表扬读经的好处。

但我实在没法想象,有哪个民族的发展是与其传统文化断裂的,世界上有这样而成功的范例?
看看我们自己,自五四以来,我们在传统之外做得怎样?我们的新文化精神体系构造得如何?我们的民众的精神世界是否找到了皈依?

面对杂乱无章的问题,人们总希望找到短平快的答案。可能因为这样,有的人痛定思痛,将中国的种种问题归咎于我们的传统、我们的经典。但是能否同时看看,我们的传统快消失了,别人还保留着,然而富强的却不是我们。
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是复杂的,历史的构造因素也是多样的,我们在这些曲折复杂的事实问题当中,把责任推给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不是有点轻率?有点不公平?
反过来说,复兴了传统,认为我们就有救了,国家民族的问题一切都解决了,这样也是轻率与天真的!
只是大家都应认真负责地思考这个问题:离开了我们的传统行不行?
要我说:“行”!无论怎样的路,都是路,只不过这是一条险路,今日的中国不是正在这条路上走着吗?但这条路能把我们引向何方,不知道!

传统的继承,只能从小时候做起。
在基督教传统的国家或家庭,孩子从小就生活传统的氛围之中的,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以及每餐之前的祷告,这都是以润物无声方式给孩子以传统的教育。
我们国家不能说没有,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但有效成份有多少?孩子的父母对自己的传统都知之甚少,又怎么去给孩子营造这个氛围?
在这种情况下,刻意地给孩子制造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经典的机会,就有了现实意义。

只有在孩提时代,童蒙未开之时给孩子注入适当的教育才是有效的。人们所注重的“童子功”道理与此相同。
如果不是这个时候,还有比这个时候更合适的时机吗?
是到孩子小学课业负担之外再加上一个,何况圣人经典,学前的孩子不懂,小学生又能懂得多少呢?
或者是再等大点,到十来岁“粪土诸候”的年代?或是等到孩子盲目地跟随外相流转,今天是哈韩,明日又不知在追什么的时候,他们又如何以“新新人类”的目光去看古典?
或者是在大学时期,孩子在学有余力之时,在写情书需要点润色的时候?。。。。。。
还是等退休吧,这样该有时间又有心情了吧?
其实看看我们自己的成长历程就该知道了。

如果是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永远是过去时,属于博物馆,属于研究的学者,永远没有机会发展,永远没有机会成为一种新鲜活泼的事物。

有句话说“三代出贵族”。这说明有的东西不能急就,不能吃快餐,不能速成,必须要天长日久地积累、沉淀。一个人的修养应该就是这样的,乃至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这样的。
作者: 灵月    时间: 2004-7-3 14:31
谢谢 dawnch。

斑竹请原谅 我重复发帖,请不要删除。我只是想把我的一人之言 集中一下。

不为什么,只想 触动一下 我们这一代人 我们做人父母了。我们责任在身。佛家说:在缘份中父母和子女是 第一大缘份,下来是夫妻缘。不管是恶缘,还是善缘,我们都应该善待。

孔子说过:因材施教。早教是否应该读经,一切取决于每个孩子个体,和家长这样周围的认识和环境。我没有说儿童必须读经,包括我周围学习传统文化的朋友,有学20年的,有高级职称教师的,他们的儿女也没有早教读经,为什么?尝试过,不感兴趣。
孔子那么多的弟子,但他的儿子也没有学,他妻子也没有学。一切随缘,不喜欢何必勉强。

但也有感兴趣的小孩,感兴趣“那就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没有必要因为“早教读经,祸国殃民“而“禁止做”。

另外一种情况:
记得一个没有结婚的同事给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一定给你小孩要教背唐诗,古文什么的,我特别感谢我父亲,我和我姐的口才不错,文笔不错,中学学古文一点都不费劲 全都得益于我们很小 父亲就要求。”

好了,我无意于说 儿童读经这个方法好不好,对不对,因为 圣人们也是 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说法不同。方法有很多,只能说适合不适合你。而且对待法,还有 取法,舍法,不能死抱一个法,到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法 等等智慧之用。

没有必要盖之‘祸国殃民’。

我一直在说 传统文化,因为我感觉 我们这一代父母 自己都不了解圣人们到底说了些什么,说的是什么。一些‘貌似 众所周知,貌似 人人皆明晓其内涵的圣人语句 被错误的理解 乃至批判 可惜太可惜。

另外老子《道德经》,孔子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 被广泛的活用到世界 国家,社会,企业经营。。。这是众所周知的。大家用的不好,用的就不对,或者虽然打着旗号 就压根没有真学实践,就压根没有身体力行。罪责就降到 经典身上,这是不是有点冤?

而且 圣人们 这些经典的本意到底是要做什么。
古圣先贤没有一个不是为此理想而竭尽全力,从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到五大正教圣人,老子、孔子、释迦、耶稣、穆罕默德。他们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他们是恢复心灵纯净的表率,是人类的楷模,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一人明而能使天下明。

     古服装展、字画展、文艺回顾、美食香茗品尝、诗词歌赋、中医中药、养生保健,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可用二个字概括全体,那就是“道德”,除此皆为传统文化的副产品。老子留经于世,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孔夫子言明明德。中庸曰:“天命之谓性,”在天叫命谓道,赋人曰性谓德,“率性之谓道,”自我净化心灵,洗涤身心,“修道之谓教,”己明而明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不知道者如鱼在水中不知水,知道者死守善道,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弗失之矣。句句不离心,法法去心尘,千古慈悲心,不忘后世人。

     传统文化,不会因为时间而变的陈旧,被人遗弃。完善人格的道理,提高道德的准则,永远不过时,只要有人的地方,不论什么时代,不论什么国度,道德永远是人类做人的最高标准,为人类人人自我修身的法则。

好了,就到这里了。也许我还会发1帖:以转帖 解释这些貌似 众所周知,貌似 人人皆明晓其内涵的圣人语句的真实含义。就在这个论坛 不再参与这个话题。毕竟是儿童教育的论坛

有想真正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感兴趣的,可以与我mail 联系:wanglingyue@126.com。

我们来共同学习,共同质疑,共同解疑。
老师 不一定是名师,但一定要是 明师。
作者: 灵月    时间: 2004-7-4 07:30
[转帖]   
圣贤用字千锤百炼,我们学习经典,虽然年代久远有文字的障碍,但千万不可断章取义的理解经义,更不可不负责任的以讹传讹,不仅自误而且误人。

   摘老师之注解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二)父母在,不可远游,游必有方。(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其中(三)者为重,无后德为大。三千之中,惟人为贵,两大之间,惟道独尊。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万事万物皆可失,德不能丢,德大随身宝,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善宝,即明德天赋秘宝。人以真宝换取珍宝,而不惜明命,天下竟有这种亏自然天赋大本的傻男痴女。人任何东西失之不可惜,千万不要失去仁德。不孝有三,无后德是比天还大的事。大德万古永流传,光宗耀祖。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文大意: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值得称道的成就,老了还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原壤为老不尊,站无站相,坐无坐姿,母亲去世,大声歌唱。这种人不懂孝悌,毫无廉耻之心,对其子孙做何榜样。像这种无德无耻不知悔改之人,孔子开口就骂,你活这么大岁数,还不知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真是人伦道德的贼啊!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文王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为君者不行仁爱之道,则亡国。为臣者不行忠义之道,则国乱。为父母者不行慈爱之道,其家名存实亡。为子女者不行孝道,则家无宁日。此理古今相同,不按此理行者,不论中外,国将不国,家将不家。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里的“女子”特指卫国国君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而言,这里的“小人”特指卫灵公的一名臣子公孙余假。南子仗着卫灵公的宠爱而专权,私下与公孙余假私通。卫国夫人南子声名狼藉,天下皆知。
    卫夫人派公孙余假,请孔子觐见。孔子想不去,却与礼不符,因为自己正客居在卫国,须守君臣之道,只好硬着头皮去了,回来后子路很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要去见一个无耻的人呢?难道老师不为自己的名声考虑吗?急的孔子发誓说:我实在不愿去,但不去与礼不符,这是不得已的行动啊!假如我说的不是实话,就让上天惩罚我!至此子路才恢复了对孔子的信任。此段话就是孔子在那个时候说的。

    南子卫国第一夫人,公孙余假一国大臣,此二人虽位高权重,却私欲难填,像这样的女子、小人喂不熟、养不饱,有礼不守,有道不修,难道不是天下最难养的吗?不得已而接近,却难以忍受他们无礼义廉耻之心,损道害德之事。远离之,又招来怨恨,认为你鄙视他,招来祸患。

    孔子对此等顽劣之徒,口诛笔伐,但在那个时代,去痛斥王族是不符礼仪的,故此不点姓名。凡读此句者,都心知肚明。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读书的人,不看历史背景,听说的人,不用大脑分析,难道圣人没有母亲、姐妹、子女吗?孔子大成至圣,怎么会打击全天下的女子呢?

    天地之大其理万千,己知不过一二,凭的是什么?妄加批评圣人的经典,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望良知者慎思。。。

摘 道德经 八十章 解
自然一大无极,人是一小无极,自身为国,神为君,气为民。

“小国寡民。”
使纷杂的人心欲念减少,使散乱之气凝聚,就是黄帝内经所云的修身之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使人心放弃狡诈,归于淳朴,常提醒自己生死之大事,而不心外追求享乐,心外追求越重离道越远。修行没有捷径,放弃机巧之心,人为的疏通经络,运行气血,都是非道。以人心制人心,以妄心除妄心,这些人心妄为的都舍弃不用。要如同古人结绳一样,心归淳朴,不存妄想,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点积累,没有一丝一毫人为,道法自然,这才是修身的最好办法。

“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心平吃粗茶淡饭也香,穿朴素的衣服也美。心安处即是身安处。君子如风,小人如草,君子者悟性,小人者迷性。君子行仁孝,小人学仁孝,君子淡泊明志颐养天性,小人则修心养性蔚然成风。君子可以移风易俗,心君一正,妄心不降而自降,不良嗜好,不良习气一并去之,五气相合,百脉流畅,各行其道,气不运而自行,经络不疏而自通。纯是天然,无为而治。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眼所看耳所闻,俱是生灭变换之物,内念不出,外尘不入,不被声色所转。往来者人心之生灭也,不往来者永恒之自性也。修心炼性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也不可以一暴十寒,心无起伏,心平气和,精神内守,是一生一世的功夫,未修成者,要守此不生灭,不往来,以期成道。修成者要保此不生灭,不往来,才能不失其道。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修道容易,成道难,成道容易,持道难。

老子大圣也,所著之经曰:道德。道德者本性也,老子借物喻性,莫被语言文字喻法所转,有误圣人之苦心,读书须俱眼,莫负圣贤心。

在性理心法上,我们共同学习研究,圣人的心和我们的心本质没有区别,不同的是我们的心有私欲的蒙蔽,去掉心灵上的蒙蔽,仙佛可齐肩!!

有一点我想指出一下,出世修心,是不参与社会活动的。可是我们现在是入世修心,是社会成员的一份子,不参与社会活动我们是无法生存的,在单位是模范,在家庭是楷模,社会的道德环境,是靠每一个人的自身修养而提高的,我们不能独善其身,要为社会尽一份力,做人就是修道,修道不离做人。

俗语说:意到气到。气迷心窍。三寸气在千般用等等。意就是气,气就是民,意者心也。

“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两个民都指人心。

“小国寡民” 这里的民指三心二意,私欲也,心有三心二意,气机散乱,神昏心烦,百病丛生。寡民指的是收敛自己的三心二意,而达到一心一意,清心寡欲,神清气爽,凝神聚气,以复先天本性。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心不外驰,不随物转,不动不摇,不住于生灭相,人心不动即是道心,人心一化,道心长存,永恒于自然。
作者: 我要好好学习    时间: 2004-7-4 09:14
关于心性修养问题,佛家主张明心见性;道家主张修心练性;儒家主张存心养性。心性的确是修养自身的关键,但古代先哲们,不同的人对此有也有不同的解释和方法,我想,以君子小人来区分不同的方法,并不妥当。

“君子可以移风易俗,心君一正,妄心不降而自降,不良嗜好,不良习气一并去之,五气相合,百脉流畅,各行其道,气不运而自行,经络不疏而自通。纯是天然,无为而治。”---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修心性的方法十分简单,就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之后逐渐复杂,到明清时期最复杂,有成千上万的理论和方法,而在当代,则又有简化趋势,不过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螺旋是上升,理法都有对古人的超越。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是心性的修养,连道德的标准也是在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同小农经济,有本质不同。

古人的东西,受当时科技和社会及文化水平的制约,是有其局限性的,现在的人,作为学术上的研究,替古人去解释一些有争议的说法,也无不可,不过,唯古人的话是从,则不是个好方法,现代人应研究古人,研究是为了应用和超越,这是个学习态度问题。不敢去怀疑古人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束缚,现代人应有竞争意识,国家间的竞争何其残酷?如果人人在修心性时,都以“无私心”来约束自己,那样的后果是什么?以“融利己于利他之中”来处理,则会好的多。这“融利己于利他之中”就是现代人提的,不是古人的东西,我觉得更适合现代社会和现代人。
作者: jhbfx    时间: 2004-7-5 17:50
灵月好!
下面这句如何解?这是我中午刚看到的,应该是公理和孝道之差别,如何解?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
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谢谢了
作者: 菜鸟    时间: 2004-7-5 21:59
dawnch+-->引用:dawnch 灵月,我没你那么幸运,。
原来你也是屁三党的,怪不得
作者: ztfy    时间: 2004-7-7 19:33
我到上海师大进修时,听那里几位教授关于素质教育的报告,讲到教育的两个主要功能:一是培养生存技能,二是传承我们的文化。
我们的应试教育模式两件事作得如何?
前者差那么一点,教出的学生只会背死书;
后者更谈不上了,我们的学生出国留洋常常会被那些国外的汉学迷问得发呆,就有很多有志之士大胆断言,这样下去我们的子孙有一天要向外国人请教中国传统文化了。

关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我赞同楼主的见解!另外,我不喜欢那种功利主义的观点。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关系民族有没有精神根基的问题,是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的。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4-7-7 21:45
ztfy+-->引用:ztfy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关系民族有没有精神根基的问题,是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的。

看您这句话,看看现实状况,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我只能给您加点分了!
作者: 惟惟爸    时间: 2004-7-7 21:48
jhbfx+-->引用:jhbfx 灵月好!
下面这句如何解?这是我中午刚看到的,应该是公理和孝道之差别,如何解?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
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谢谢了

这里确实费解:父亲偷了人家的羊,儿子却要包庇他。
转一则文章供兄参考。
----------------------------
论孔子的法律思想
杨奉琨
  教育,在儒家学派法治思想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洋货》)认为人的本性其本相同,后天的习俗使人千差万别。孟子主张人性善,但必须加以教育始能保其善性,成为良善之人,否则就要失其善性,成为恶人;荀子主张人性恶,但同样也强调教育,有了教育,便可去其恶性,人人都可以尧舜,否则任其恶生膨胀,就必将成为社会的蠹虫,无可救药。教育的最重要内容,就是伦理道德规范,就是仁、义、礼等人的准则。《(礼记·曲礼)》有一段十分精采的论述就体现了这一点:“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不亦禽兽之心乎?夫惟禽兽无礼,故父子聚 (乱伦)”。能说话,能吃饭,以作窝,能交配,并非人类所独有,自然也不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标准,古人认为“礼”才是标准。“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同上)在这方面,在人的后天教育方面,荀子发挥尤多。在荀子看来,人生下来本性都是一样的。“凡人性者、尧、舜之与桀(夏桀)、跖(盗跖),其性一也;君之子与小人,其性一也。”(《荀子·性恶》)之所以有好有坏,都是由于后天的“积靡”(社会习俗)的不同使然,“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人也是“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都证明人的好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荀子·儒效》)。荀子所说的“积靡”,一般理解为社会习俗,实际上就是后天的道德礼义思想文化的教化和社会风气社会环境的薰淘濡染。性相近,习相远。人之所以能成为人,以及成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培养。这就是孔子及其学派重视教育(包括有教无类、富而后教、教而后诛)的思想基础。
   孔子认为有因有革、有损有益,是法制发展的历史规律。所以,当子张问及今后后十代的礼仪制度是否可以预先知道时,他指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这就是法制的历史延续性。经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历史类型,均是沿着孔子所论证的有因有革的道路发展的。本质相同的政权之间,为同质延续;本质不同的政权之间,则为异质的延续。不同地域、国度间的因革关系,也是如此。纵观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的法制延续历史,中国法制对东方某些国家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制对中国法制的影响,莫不如此。所谓全新的制度,彻底的革命,在法制领域是根本不存在的。
   孔子主张“使民无讼”。他虽然赞赏子路的“片言折狱”,并说“听讼,吾犹人也”,表明自己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但他更关心的却是“必也使无讼乎”?(上述引语均见《论语·颜渊》)因为“听讼者,治其末,塞其流也;正其本,清其源,则无讼矣”(《四书集注》范氏曰)。就是说,听讼折狱的好坏,充其量只是个方法问题,技术性问题,作的再好,也只能达到止 民争,息民讼,解决治国上的“末”和“流”问题,而只有贯彻以德以为政,以礼为教,使民庶(人口众多)、富(富裕)、教(教以人伦,教以以仁、义、礼),使人人都能“怀德”、“怀刑”、“怀土”、“怀惠”(《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说人怀惠”,“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都能“竭其力”、“致其身”、“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才能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安全合协的社会,使整个国家成为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稳定而有秩序的国家。这才是“本”和“源”。能正其本,清其源了,自然也就可以无讼了。可见,使民无讼,是孔子德治礼教思想合乎逻辑的发展,也是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
   无讼是最高理想,未必能够实现,仍须考虑使用刑罚。这就要求刑罚得当,作到不枉不纵。这是孔子的德治思想体系所要求的,也是民心的要求的。为要作到这一点,首先就须正名。什么叫犯罪,犯什么罪,危害程度大小,要求概念明确,才能正确地使用刑罚,罚当其罪。荀子认为“刑名从商”(《荀子·正名》),并指出“伤良曰谗,害良曰贼”,“窃货曰盗,匿行曰诈”(荀子·修身),等等,这就是正名。只有正名了,也才能作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荀子·正论》)。只有有了统一的标准,明确的概念,名实相符,罪刑相当,才能作到罚当其罪,刑得其当。“正名”是“刑中”的前提和条件。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而“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在刑杀问题上,孔子主张“先教后诛”。既然刑罚不可废,也就存在一个死刑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孔子是反对杀人的。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时,他回答说:“子为政,焉用条?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颜渊》)他还认为:“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论语·子路》),把克服残暴,免除虐杀,作为善人治国百年的政治成果。而对于那些罪大恶极,非杀不可的人,孔子认为只有在当政者曾施行过德教,使百姓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懂得如何作人之后,对那些不接受教化,不改其恶的人,再判处死刑。因此,他把“不教而杀”称之为“虐”,列为四种恶政之首(《论语·尧曰》)。这是因为“上失之,下杀之”。“不教其民而听其狱,杀不辜也”,“罪不在民故也”(《荀子·戎坐》引孔子语)。
  孔子主张“父子相隐”。这一思想被后世封建刑律采用后,一直作为重要内容和指导原则。在历代封建法典中,一称“亲亲相隐不为罪”。就是父子之亲间有人犯了罪,可以互相隐瞒,,不构成包庇罪。这来源于孔子与叶公的一段对话:“叶公语孔子曰:‘吾党(乡党,古代以五百户为一党)有直躬者(正直的人),其父攘(偷)羊,其子证(告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导师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其父偷了人家的羊,其子作了告发,这从法治角度看是一种正直的行为;但从把父慈子孝作为道德重要内容的观点来看,却是一种丧德败行的行为。可见,这是也子德重于刑、礼重于未能思想的必然反映。既然仁德为治国施教之本,父慈子孝为作为这本,父子之亲却不能互相庇护,是不合逻辑的,也是不符合统治者的根本利益的。但必须指出的是: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君重于亲、忠大于孝的,像偷窃一只羊这类的一般性犯罪是可以互相隐瞒的,但如遇犯上大作乱之类的大逆不道犯罪,那就绝对不能容许了。不但不能互隐,而且必须“大义灭亲”。不但还可以告发,而且还可以杀了他。如《左传·隐公四年》载:石厚参与州叶杀其君桓公,其父石尤其是使人焉。‘大义灭亲’,其是这谓乎!事实上,“父子相隐”与“大义灭亲”,同是后世封建法典的重要原则和内容。一方面规定:“同居相为隐”,一方面又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等大罪除外,即此反映。
  由夏商的重鬼神到西周的重人事,再由西周的重人事到春秋的重德政礼教思想的形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知识史上的一大进步。
  至春秋之世,王权衰落,礼坏乐崩,诸侯崛起,西周王朝已处于末世,名存实亡。如何富国强兵,称王争霸,是有作为的政治家的任务;而如何可研究历史,考察现实,驾 有关治乱兴衰的统治经验进行总结、探索,则是有关脑的思想家的使命。管仲、郑子产是前者的代表,老子、孔子是后者的代表。而对于历史经验的总结,特别是对西周以来统治经验的总结、继承和发展,孔子堪称是一位集大成者。
  由于孔子的法律思想是基于对以往和当时弊政(如聚敛无度、暴虎无道之类)的批判和否定,良政如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之类)的肯定和发扬,而且又经过概括抽象使之成为完整的思想体系,不管人们对之如何评说,它都不能不在客观上为后世的封建统治者阶级提供统治武器。其对人的重视,如“仁者爱人”,“厩焚”只问“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等,是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相一致的。那套伦理道德体系,宽猛相济、一张一弛、文武并用的统治方法,德刑相辅、刑罚适中、先教后诛的法治思想,也是完全适应封建时代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需要的。历史也证明,封建统治者最先采用的法治,继而又采用无为而治,都行之一时,而当孔子的法治思想一登上历史舞台,便占居统治地位长达两千余年之久。说明它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最出色的治国之疲乏和统治方法,甚至对任何统治者也包括今天我们在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也都是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作者: 菜鸟    时间: 2004-7-7 21:55
你说你们几个泡在儿教论坛干什么?是不是在成人学术领域占不到便宜,跑这来充大尾巴鹦鹉来了?转贴这些有p用?
作者: 惟惟爸    时间: 2004-7-7 22:10
菜鸟+-->引用:菜鸟 你说你们几个泡在儿教论坛干什么?是不是在成人学术领域占不到便宜,跑这来充大尾巴鹦鹉来了?转贴这些有p用?

鹦鹉兄看不惯可以跳过不看啊。  
作者: jhbfx    时间: 2004-7-8 07:52
惟惟爸,谢了!
作者: 菜鸟    时间: 2004-7-8 08:20
惟惟爸+-->引用:惟惟爸 鹦鹉兄看不惯可以跳过不看啊。 :d
谢谢痿哥关心
作者: jjhs    时间: 2004-7-8 12:59
刚看到这个帖子,有一种东西在体内涌动,古代文明是东方文化的精华,很高兴有这么多愿意关心和学习的朋友。教育讲究层次,学习也讲究层次,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不是一言片语就可以讲清楚的,可能在学校里,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现在意识到了,那么就不晚,下一代就能够补上。其实,大学里,我记得老师就开过一些必看的书单,但我只看了小说部分,还有包括近代的文豪,现在谁可与之相提并论?我们现在补这一课,原动机是为了孩子,不至于让他们的思想变的苍白,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的发言,有可能的话,请斑竹考虑是否可以开一个关于教养、修养方面的专区,使讨论主题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