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数学与文化之乱聊 [打印本页]

作者: newagua1    时间: 2009-3-25 13:10
标题: 数学与文化之乱聊
在这里,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的最高哲学思想精华。我的同学xx,小学因为各门不及格,而被老妈罚去打工;初中在一所烂校突然发现了几何的美,然后开始对上课有了兴趣,成绩猛飙。但是她依然对教育的大部分内容非常不感兴趣,很多时间花在课外阅读,喜欢《庄子》(她一直盛赞庄子里面提到极限的思想,数学分析不过是此思想的逻辑表述)。四川人,受蜀地那种洒脱清灵的气质影响很深。

最近xx跟我提起,说她解决了泛函分析的一个重要猜想。她的导师(美国人)原本很看不惯她不听指导,现在也态度截然不同,开始期望日后继续和她合作。

她谈到这次猜想的解决,其实只是她考虑问题多从源头、从宏观去考察问题的本质,而不像很多美国人只是沿着别人的思想,顺着别人的思维走而细究细枝末节。方向很重要。为什么如此?她说,我觉得这是中国文化的影响。
“本来导师没让我研究多元的问题。我发现多元问题可以用一个映射转换成一元问题,花了两个礼拜让导师理解了这个思想。我体会到中国古人说的话真是对,最有用的东西都是最简单的!”(大道至简

xx对她的美国导师并不太喜欢,因为她的导师没有什么原创思想,只是沿用别人的思想去做繁复的计算,做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却往往自我感觉很牛。xx跟我提过她导师的一个事件,是这样的:
xx和导师一起去中国开会。坐在中国的火车上,导师说道:“xx,你在美国看过歌剧吗?”语气好象认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连歌剧都没福分欣赏,是很不幸的事情。xx只好说,“看过。不过我觉得美国歌剧缺乏感情的深度,内容贫乏。”导师惊讶的看着她,也许她站在一个优越的美国人的角度,本来是期待着赞叹的回答,没想到这个回答完全超出了她理解的范畴。

这个小事是为了表明xx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并不限制在很多小资关注的无聊细节上,她的点评一向很大气、中肯。

“我这边的同学有韩国人、越南人、土耳其人、日本人、欧洲人、俄罗斯人,跟他们深入交流才发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真的很大。像韩国、越南、土耳其这些国家,文化都太弱了,缺乏原创文化的能力,使得他们面对西方文化的时候只有全盘被动,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也非常粗浅。固然他们的智商也有很高,可是他们的文化弱势使得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思维就是欠缺了一些更深入的东西。同时他们对人性人生的理解也很差blabla。。。(她认为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还是得归结到艺术哲学宗教上来,所以每次都不免扯到这些)”

“日本人还好些,欧洲人、俄罗斯人都还很不错。我以前对中国特别失望,特别向往欧洲,现在来了美国才发现,其实中国人不比欧洲人差。美国嘛,虽然有好的部分,但是总体还是让我非常失望。”

“中国人现在搞学术不行,我觉得就是因为搞学术太贵了!期刊都很贵,中国大学图书馆具备大部分期刊内容的很少!再说了,人家搞学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中国人再牛,也只能出极少数几个人做巨人,可是缺乏别人早就有的巨人传统,你说怎么比得过别人?”(虽然这个理由貌似搞笑,但是确实如此。我做的生物方面,全部都是烧钱玩意)

“大部分人搞学术也不过是混饭吃,做的工作真的很有意义的那是非常少。再说了,大部分中国人对学术兴趣有限,因为科学真的不是那么有意思,中国人对离人生太远的东西兴趣总是小些。但是如果有一些现实的动力、压力,肯定能做出好东西来。只是我们国内的环境还太差,提供的学术资料、讨论环境、资金,都不够罢了。”

以上是xx跟我闲聊的部分内容。说起来,xx对哲学的兴趣还没有对艺术的兴趣大。她的成就固然有她的天分所在,但是也必须肯定文化的影响。她读过的经典并不多,但是感悟极为深刻,所以文化对她的滋养是真正到位。

此文只为有心人探究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提供一些实际资料。经典是要读的,成就大小还看成长过程中的吸收(这个一看上辈子积的福慧,二看父母自己啦,尽力就好)。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9-3-25 18:36
哈哈,又看到子君了,说不出的兴奋!我们有心灵感应么?每次正思念你的时候你就出现?不管怎样,先拥抱一下

谢谢你带来的分享,你的朋友真是个有天分的人,感悟力也很强,所以她能吸收中国文化的某些精华。祝福她!

经典一定要读!真的要读!这些年我和孩子一起读,真切体会到每年每年自己和孩子以及家人都有好的变化,有深有浅,有多有少,但总而言之,都有长进。

(先吃个饭,余下接着聊)
作者: mayavati    时间: 2009-3-25 19: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09-3-25 20:19
我也来co一下!哈哈,又看到子君了,说不出的兴奋!

真好真好,我原来还担心子君不来这里了呢。

真是好文,喜欢!

可以问问她,为什么“她读过的经典并不多,但是感悟极为深刻,所以文化对她的滋养是真正到位。”呢? 是她天生的聪慧,还是父母的影响?

还有,她这种对于祖国文化哲学的信心,真是少有。这也是出于秉性吗?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9-3-25 21:27
反正是乱聊,我也就胡扯了,想哪说哪吧。

文化,似乎是个模糊概念。人文,也让人浮想联翩。最近我喜欢用“理性”来称谓这些,但又让人误会成“理智”,要创造一个合适的名词还真不容易

我用“理性”好像更能与人沟通些,“公理是自明的”这好像没什么异议,“恻隐之心是自明的”也容易产生共鸣,其实这些就是人文理性和科学理性。

文明是开启理性的,我们借助古人留下的“文”来“明”自己的理性。这就需要重复,现代人呼唤创造,需知创造是在重复吸收前人文化的基础上的。“重复”也有重新复明之义,而世间有些根本的东西是不需要创造,而只需要“恢复”的,“恻隐之心”是不需要创造的,易经中的“复卦”就很传神的指点我们如何“恢复”,这些只需要你朝内看,成就自己的人格尊严。

这些我们可以从中国文化里面吸收,这里面有无尽之宝藏,你要纵向挖掘,让它润泽你的生命,拓宽你的胸量。我感觉从这里吸收越多,我的生命就越明朗、清醒。你会学会肯定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也学会包容一切缺憾。这不是在道理上肯定或包容,而是古贤的生命透过经典触动了你的理性,你跟古人相应,这是件多么美妙的莫逆于心,会心一笑。读孔子曰,管仲之器小,又曰,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你会联想到英国人的“上帝归于上帝,撒旦归于撒旦”,只可惜英国人不喜欢还上进一层。夫子明白是非,层际分明。巍巍乎!高明而博厚!纵观生命,则无矛盾。一切平铺,则矛盾重重。

再说说科学理性,这是西方文明对人类的贡献。然而,这支文明如何开启?如何蕴育出现今这庞大的体系?如果理性是人类普遍的存在,那么中国人也能开启这种理性。我曾经就对这支文明很着迷,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从另一个角度探索世界,也是很了不起的一支文明。今年我拜一位牧师为师,向他学习神学,我急切想知道西方文明的源头,莎士比亚和乔叟的诗歌没能帮到我,反而更加深了我的疑惑。究竟这些诗人为何这样抒怀?他们的人文背景怎样?怎么蕴育出这种风格的诗人?我找到了圣经,然而圣经的英文版和中文版也有隔靴搔痒的感觉,怎么也不相应。

后来,我听从那位博学的牧师的指引,我找到了古希腊语,并开始跟随牧师学习。第一节课我就被震到了,直觉告诉我,这才是真正的西方文明的源头。有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再学其他文化,真的会容易轻松得多。你既不会眼花缭乱,也不会困惑,反而更容易相应。神的爱翻译成中文就是“爱”,翻译成英文就是“love ”,而希腊文中的“爱”有无条件的博爱“αβαΠαω”和友情的爱“ψλω”,有了这些了解再读圣经中的句子,才不会困惑为什么耶稣老是问“你爱我吗?”而彼得老是回答“爱”,连问三次,连答三次。明白一些希腊文,才会知道这不是无意义的重复,这是有深意的。古希腊人对词语表达的精准对于我了解西方科技的源头很有帮助,这是另一种理性呈现方式。词汇的精准必然带动细密的思维,这些正是笼统惯了的中国人缺乏的。西方人对细枝末节的纠缠就是这种文明的必然结果,缺乏宏观思维也就可以理解了。

呵呵,暂时啰嗦这么多,经典,经典,多么可爱的经典。如果我们的孩子这两种思维都有。。。。想想都美

[ 本帖最后由 果行育德 于 2009-3-25 21:32 编辑 ]
作者: newagua1    时间: 2009-3-26 05:10
标题: 回复 #2 果行育德 的帖子
哈哈,拥抱一下!好久不见了。
只是朋友的事例,我拿来供养而已。

果行老师还去学习希腊文,真是让我佩服而又惭愧啊!文字体现着人对宇宙、人生的智慧理解,文字是智慧者的创造,后来者通过学习文字,接受前人的智慧来耕耘心灵,真是奇妙。

主楼漏掉一句话“很多西方研究者并没有原创思想,只是尽可能的应用这些伟大思想到一切领域当中,包括众多细枝末节的修补、应用。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有好处,至少很多能做的、该发现的事情都发现了。”

不过现在很多中国人来到西方做学术,也是做这类型的工作。只是国内学术环境太差,很多人根本连现在国际上最前沿的题目是什么,关心什么问题,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都不知道,自然做不出原创的思想,也做不出细枝末节的应用、补充。

其实对于西方哲学,我最不能理解的是他们为何会对跟自己人生关系很远的事情感兴趣。譬如说古希腊开始对世界本原的探究,这在国内某些著作被解释为“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哦,难道中国古人就对客观世界不好奇?还不是有阴阳、五行之论说吗?有人又补充说,西方人一开始看世界是二元对立,中国人看世界是天人合一。。。。非常混乱笼统的,丝毫跟人性扯不上的解释。反而在一本书《和尚与哲学家》里面,我才侧面了解到,古希腊哲学家并非知行不合一的。他们主张的学说,都是他们的生活实践所认同而一致的。如毕达哥拉斯,他可谓数学始祖,可是他对数学的痴迷研究,也是来源于他对宇宙人生的观念——规则、和谐,他的人生实践着这些观念,并非莫名的仅仅对“客观世界好奇”,更提不上什么二元对立,他的思想是广泛应用于人生,而不仅仅是人生之外的自然界的。

对中国人来说,中世纪天主教为了“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争论而火烧布鲁诺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然后周国平类型的学者就说“中国人从来不为真理而死”。。。无语。可是如果我们能稍微理解一下,上帝创造世界、按照自己形象创造人类的观念,在欧洲人来说是多么严重的事情(这是他们在做出很多价值判断的时候的存在依据),传统教会的“地心说”的解释,并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一个内容,否定教会的传统解释,会直接让人怀疑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是否可靠(虽然只是怀疑,而不会推翻,但在民智未开的时候,一点点的疑问,对信仰的影响都非常大),而布鲁诺、伽利略等科学家,具备如此多热情研究这些东西,也是跟他们的存在息息相关,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会为了太阳和地球怎么转这种,跟柴米油盐貌似不相关的事情,引起如此严重的矛盾——它涉及到欧洲人的存在依据。

所以我想,西方人对逻辑的发展,对科学的发展,无疑应该都是如同牟宗三先生所言,都是因为理性的需要,理性本有的能力。当我们中国人能够理解古希腊人对世界的观念来源于跟我们中国人一样的人性之时,我们对科学的感觉也不再如现在一样遥远。当然,现在的实证主义让科学脱离了宗教和哲学,其实这是很不可靠的。任何一个有眼光的数学家,对不同的数学研究结果都有“美的”或者“不美的”评价,这样的价值判断,正因为数学仍然不是凌空而造的一个纯逻辑系统,而是根植于我们的理性。

[ 本帖最后由 newagua1 于 2009-3-26 06:30 编辑 ]
作者: newagua1    时间: 2009-3-26 05:45
标题: 回复 #4 paisley 的帖子
可以问问她,为什么“她读过的经典并不多,但是感悟极为深刻,所以文化对她的滋养是真正到位。”呢? 是她天生的聪慧,还是父母的影响?

还有,她这种对于祖国文化哲学的信心,真是少有。这也是出于秉性吗?


我想她固然天生聪慧,父母的影响也是有的。她的父亲是国防部设计战斗机的工程师,也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人,解决一些难题上特别有妙思。她父亲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有影响的留学生,其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人格也对她有很大的影响。

大学的时候,她找我聊天的内容,跟复旦的风气就很不一样。她当时特别受不了国内学术、教育风气的丑恶,对美好光明的东西很是向往(大多数人只是向往所谓的民主自由,西方的发达物质文明,内心对美好光明的内容缺乏感受力)。当时我觉得极为震撼,心想终于有一个人关心这些话题的了!那时她对数学已经兴趣很少,只是关注艺术和哲学。她那时介绍我看八大山人的画,可是我真正特别有体会是到了美国的第一年,然而她高中的时候已经对八大有所体会,早早从众多画家那里看到了八大的伟大之处。

她在中国的时候,对中国很失望,非常向往西方。可以说她对中国的文化没什么信心吧。可以说她到了美国前两年,面对强大的西方文明都是有了一种混乱的感受,找不到自我的定位。但是最终还是中国文明让她定了下来,因为她在跟其他国家文化的接触交流之中,才感觉到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力量。

这个力量,根据我对她的理解,一个是人生的价值判断。从无穷追逐物欲、肉欲的美国庸俗文化中走了出来,对比中国古人对人性最美好内容的体会,回归了中国价值;另一个方面是做学问的思维。对一个领域的研究是必须有一定高度的,是直达本质的——数学的很多发现,都是先有一个直觉上的认识,才后再有逻辑的推演证明。

到底一个人的成就,跟经典的影响有多大的因果关系?我想说,一个有天分的人,跟一个天分比较差的人,受同样的经典教育,最后结果肯定不同。可是经典就是巨人,读了之后那是提供一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机会,能否有所开拓,那是看人资质,这点无法苛求。正如xx所说,土耳其同学也很高智商,可是他们就没有出一个有大成就的数学家。中国虽然起步晚,可也有一些数学家在数学史上是有重要贡献的。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9-3-26 10:13
标题: 回复 #6 newagua1 的帖子
接着胡扯,没主题,闲聊。。。

原来我有很重的文化忧患意识,总担心中国文化断层无人继承,我这辈人嘛,大出息是没有了,能帮着孩子们把点关,指指路什么的也就很对得起自己了。现在看来,指路也需要学习,越接近顶点越多岔口,不持续学习,想明白点指路也不容易。

天分这种东西我一般很不愿意涉及,尽管这方面我考虑得很多。因为一旦谈到天分,普通人就会只有欣赏的份,也会很大的挫败感,另一方面,天才无可复制,没有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天才如慧能,如维特根斯坦,这些人能在百万军中直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经院派拥百万雄师却无一将风发,哲学界如此,数学界如此,艺术界如此。。。这种人可遇不可求啊。

这些年在哲学界遇到过两三个很有天赋的年轻人,我顿时开阔许多,那种文化忧患意识慢慢淡化了,转而是一种喜悦。我大中华气数不会尽,还健旺着呢,外面排山倒海的铲除文化的根,却抵不住那些生命力超级旺盛的小树生长,不久的将来它们会长成参天大树,重树文化丰碑。这些年轻人都是高中时才接触经典,但天资颖悟和时代责任感让他们一接触就直接摸到顶点,高视阔步,目光如鹰隼。那种直透顶峰的见地和清醒的思辨,非我辈能及。佛门就出了个“万行法师”,气势磅礴,龙象之资。华族文明正旺盛着呢。

我们现在培养孩子读经,让他们都有机会吸收营养,开拓自己,至于能开拓多少,真无法苛求,不过我还是有点杞人忧天的怀疑,这种经院式的培养,究竟会不会有弊端,会不会压抑天资?至少现在我看那些读经儿童,都缺乏一股气概和灵气。读得越久越像不流动的水,当然有人说孩子将来会怎样怎样。。。呵呵,将来会怎样,现在就应该有迹象的,我继续着这种怀疑 。。。。

(数学嘛,有时间再聊。)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9-3-26 11:58
数学,客观探索,好奇心。

子君学数学专业,应该比我更有发言权。我闲聊几句当是活动活动手指吧。

追索论证式的数学源头,不得不回到古希腊文明了。古希腊的哲学、艺术和文学都还可以各有各的欣赏观点,而数学则非得从古希腊谈起。古希腊人很奇特地喜欢琢磨那些超不现实的东西,2的平方根让毕达哥拉斯琢磨出无理数,攸多克索接着无理数的琢磨,就出了关于比例的几何理论,并完成了穷尽法,这种方法是对积分学的一种预见。柏拉图就非常鄙视用实用价值求学,事实证明,在希腊时代没有人会想到圆锥曲线有任何用处,直到伽利略的抛物线和开普勒发现行星以椭圆运动,这时希腊人的纯理论一下子变成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数学不是我的专业,我只文化源头开始讨教。周国平先生说“中国人从来不为真理而死”,虽然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但在某方面还是有些道理的。如牟先生所说,现代中国人缺乏超越的精神。像苏格拉底为了真理而申辩,以死抗争,这需要一种超越的精神才有可能。现代中国人都普遍塌软,别看那些专唱反调的自由派怀疑派,其实是无根的,只破坏却无能建立。另一些有建立的却并不会为真理死守,往往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停下来,没有勇气再往前走。因为通往真理的路一般都只能孤身前行,没有胆识承担者都纷纷落马,固结自安了事。而固结自安就是一外表光鲜的脓包,挑破了,只是一泡脓而已。

学科学就老老实实追寻真理,学道家就认真学道家仙骨,学佛家就挥慧剑斩情丝,学儒家就要常养浩然之气。都离不开超越的精神,离开这个,太顾及现实利益,太纠缠现实俗情,皆无所成。

有关艺术,我正在做一本电子书来教孩子一些艺术鉴赏力,只是不知啥时能做完。 艺术培养很重要,要让孩子心灵活泼,有美的感受力,才会有真正的人文精神,不会沦为“干慧”。就西方艺术方面,子君能帮忙提供些好的英文网址或书籍否?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09-3-26 14:12
标题: 回复 #5 果行育德 的帖子
真有意思,前些天我还想发个帖子叫“读楚辞,感到学古希腊语的必要”(后来想想才疏学浅还是不要发了),正好您这儿就说到学古希腊语了。不过我的理由和您这个完全不相干,多谢您的分享,太受益了。也羡慕您能找到一个好老师。

关于“如果孩子两种思维都有”,不知为什么,我总有点悲观。东西文化(先这么粗粗地说着),漫漫几千年,发展到今日,也才是各有所长。文化中比较弱的那一面,并不是没有人去发展开拓,但长短两面终究相去甚远。一种文化,千百年中何尝没有睿智豁达人士在文化和智慧上做出方方面面的贡献,依然无法达到“兼美”,流转如今才能以最优秀的一面与另一种文化的优秀另一面相峙,何况微小的个人乎。我模糊地觉得,一个人总归是先依存于一种文化,然后再去吸收另一种文化,明知母文化不足之处要拿对方文化来补,却是没法奢望这不足之处能够被补全,或是两种精华同时兼备的了。那种情况纯属完美,而“完美”二字,却是只存在于人的头脑概念之中,而不在俗世的。

我甚至觉得,一个人在出生几个月内,就已定下了智慧的基调(或偏向?)。至于识字之后,那更是不可更改。语言文字的影响力之巨,已经早于其他一切的文化灌溉,替人立了本。刚好果行在上面也提到了古希腊文对于西方人精确细致思维的巨大影响,汉字对中国人的宏观而模糊思维的影响也可说是等量齐观。因为我前一阵子比较关心双语教育,所以老在想这个问题。世界上大多数双语、多语者都有一个主要的语言作为identity的依据,而极少见几种语言运用得一样好、对各种语言的感情一样深厚的。这种“完美”的不可得,也是让我对“兼长两种思维”悲观的依据之一。

语无伦次地说了一些,不好意思地跟在子君和果行的精彩言论后面。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09-3-26 14:16
原帖由 newagua1 于 2009-3-25 21:10 发表
所以我想,西方人对逻辑的发展,对科学的发展,无疑应该都是如同牟宗三先生所言,都是因为理性的需要,理性本有的能力。当我们中国人能够理解古希腊人对世界的观念来源于跟我们中国人一样的人性之时,我们对科学的感觉也不再如现在一样遥远。当然,现在的实证主义让科学脱离了宗教和哲学,其实这是很不可靠的。任何一个有眼光的数学家,对不同的数学研究结果都有“美的”或者“不美的”评价,这样的价值判断,正因为数学仍然不是凌空而造的一个纯逻辑系统,而是根植于我们的理性。


点头点头!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9-3-26 21:14
标题: 回复 #10 paisley 的帖子
你的“读楚辞,感到学古希腊语的必要”怎么不写写呢?我很想看哟,你也要给我学习的机会才行呀。文学艺术语言方面你可是我的老师呀,虽然你谦虚不认,我可是真虚心向你讨教啊。我捣腾古希腊语能整出啥来呢,不过是给女儿探探路,顺便给自己下辈子攒点智商方面的资粮

你从哪种角度探知古希腊语?胃口吊起来了,很想知道

关于对“两种思维都有的幻想”,我也有些乐观的依据
一,理性如果是普遍存在,那么人类就本有这两种智慧,或者说是“一心开二门”,这是在理论上有客观性的可能性。
二,历史发展到今天,交通便利、资讯发达,弥补了古代相互观摩学习的遗憾,这是条件上的可能。
三,民国时期的许多留学学子就很成功的吸收了这两种文明的精华,这是案例上的可能。

我所说的两种思维都具备,准确表达应该是两种理性文化背景的开启,或者说是激活。至于开发多少,文化偏重影响多大,我想总在不断激荡中有所增益。即便有所偏向,我希望也是有选择性的偏向,而不是只能顺着特定的文化转圈。再说这两种思维应该不是对立的,我们只是对立的拿来说说,而实际它们是混杂于同一理性中,互相提高互相促进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子君的朋友能直觉到中国文化给她在数学课题上带来的突破思路。

另外,你说孩子出生后注定的禀赋或偏向,只能说“书到今生读已迟” 。哪种文明都承担不了这种智商的重塑,这个问题还是交给上帝吧

胡诌胡诌,闲聊闲聊。。。。
作者: newagua1    时间: 2009-3-27 01:52
在学校打字不方便,暂且说几句关于毕达哥拉斯。
他并非无理数的发现者,无理数是他的一个门徒发现,可是无理数跟他相信的"神和宇宙都是规则和谐" 的信念是冲突的,因此他处死了这个门徒(这是我看过的版本)。他对数学的兴趣,跟他的信仰是一致的,这是我想强调的地方。欧洲的数学/科学发展,都离不开信仰(毕氏:"上帝通过数来统治宇宙。"欧几里得的老师柏拉图说:“上帝就是几何学家。"),如果仅仅因为"纯理智的好奇",而脱离了他们对存在依据的探索,脱离了对生命奥秘的极度困惑,则他们的热情是无根的。

周国平说"中国人不为真理而死",其实非也。中国人只是不为纯理智的知识而死,但是他们肯为真理而死。历代儒家在历史洪流中的担当,如岳飞/文天祥之流,为的就是真理,只不过这个真理以伦理的面貌出现。

而周国平以为西方人肯为纯理智的知识而死,然而那时的西方人恰恰不认为地心说,日心说等内容是纯理智的知识--西方人当时都是联系到他们存在的依据的。在中国现代唯物者看来,无论是毕达哥拉斯。,还是布鲁诺,还是牛顿,都在研究纯理智的知识---然而这是他们没有理解欧洲人的宗教情怀是跟科学紧密联系一起的。仔细观察那些科学家的很多行为,伦理信念,一方面是继承先前的科学知识、伦理信念去指导他们的科学探索,另一方面是探索出来的科学结果去支持和发展他们的伦理信念。

如果我们总是孤立的看待欧洲人对"客观世界"的兴趣和不惜精力的研究,会觉得"欧洲人真是跟我们中国人不同啊。。。",不同的不过是表象。我们一开始寻找的都是要了解我们自己,了解这个世界。中国人用短短的几句"一阴一阳谓之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生一,一生二。。。"乃至其他的话语,炼丹的也不缺乏,毕氏定理也有发现,可是中国人一开头跟希腊的观念就有了差异---中国古人并不认为种种数学发现可以论证"道",也不认为"道"是可以通过这种研究发现的(道可道,非常道),于是好多走的都是内证,做圣人的路子。这些差异,也许是文字的影响,也许是地理的影响,又也许是。......总而言之,个人认为开头是一个历史的偶然。

ps,即使是现在庸俗文化流行的美国,很多科学家还是持有这种传统的思维。科学固然已经跟宗教脱离了,但是跟真正的信念仍然是一起的(不相信某宗教,也是一种对世界 的信念)。一个研究概率的教授,开玩笑就说 了一句,说我们到底会不会出车祸,会不会得癌症,概率都是定的,可是这又是随机事件,完全看上帝是否掷色子到自己身上。可见他们研究那些很抽象,貌似跟自己很远的对象时,其实都仍然根值于他们对世界的信念,是不脱离存在本身的。

越是早期的科学越是如此,其实现代科学如此复杂,很多人一辈子只研究很细微的领域,这也不过是现代的事情。18、9世纪的数学家,研究的内容都跟存在哲学(广义)密切相关,数学家也都关心宗教哲学。

[ 本帖最后由 newagua1 于 2009-3-27 02:28 编辑 ]
作者: newagua1    时间: 2009-3-27 04:14
回来了,补充几句。

1,周国平对中国人不追求真理的批评,是对整个民族文化的批评,并非针砭时弊。这句话是我以前听他演讲的时候说的。我觉得周先生是不太了解中国文化(说中国只有人生哲学而没有哲学),同时对西方科学了解还不足够。

2,关于西方艺术,呃,冷汗,其实我在艺术方面极度缺乏熏陶、修养。个人认为给孩子艺术熏陶最直接的莫过于学习乐器或者绘画——关键所在当然是一个具有活泼心灵的老师。提到西方艺术的画册,只在大学读过《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觉得还不错。就我的粗浅理解,艺术的一个方面是美,另一个方面是艺术创作者的心灵宽广、纯净、悲悯。很多艺术审美的过程,其实也是人生经历赋予的感情共鸣,但此时的情感往往是超越自我而升华的。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吧。

3,关于天才。把自己跟有天赋的人相比较,往往发现有天赋者在其擅长的领域更为真诚,内心无聊杂念、粘缚甚少。所以这方面我比较信服佛教的理论——出了上辈子的积累之外——放下的越多,智慧越显现。至于放下了什么东西?我想应该是跟该领域不相干的东西。天才是真正专注者。我跟xx一起上课,我看到的是无聊细节,郁闷某个证明细节看不懂;她也没看懂某个证明细节,可是她脑子里想的是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定理,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证明。我们常人认为一堂课下来,没有听不懂的内容了,就不管了,想去玩了;天才却在课后仍然想着整个课程研究的思想主要是什么。

有人认为数学很有用,有人认为数学很严密,有人认为数学很美,有人认为数学的思想很真实而且是部分世界的本质。最后那种看法,就是数学之所以诞生的理性来源,这是天才数学家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之一。

不过很不幸,我们大部分小孩在中学学习数学的时候,就不明白人们怎么会想出数学。大概因为我们国内的数学家,很少向其他人传授他们领会到的数学思想,而让大家都迷失在一堆可怕的概念、定理、公式之中了。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9-3-27 11:08
标题: 回复 #13 newagua1 的帖子
毕达哥拉斯,呵呵,一个历史上最有趣又最难理解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几乎都是一堆堆难分解的真理与荒诞的混合。你看的是哪个版本不重要,很多版本都说他杜绝门徒违背他的意愿。不过,毕氏:“上帝通过数来统治宇宙。”这句话的翻译可能有些让人误解,翻译“万物都是数”比较恰当。因为他是古希腊人,他受奥菲斯教影响,他说的"GOD”并不是指上帝耶稣。他出生于公元前523年,基督教诞生于公元一世纪。很多人说“基督教思想是穿着宗教外衣的希腊哲学”可见古希腊哲学对基督教影响何其大。

古希腊的神很多,看过《荷马史诗》就知道,他们的诸神,似乎也没有神的样子。首先,他们与常人的差别只在于诸神是不朽的,而人是有死的。除此之外,他们并不比人多些什么,也并不比人更圣洁。其次,他们的行为并不神圣,可以说有失检点,什么鸡鸣狗盗之事都做。希腊世界的每件坏事,都和他们有关,当然他们也做好事,但那不是出于善的考虑,在很多情况下是意气用事。人的喜怒哀乐在神的脸上更加丰富,更加激烈。

到后来来自东方的奥菲斯教轮回观念传入,由此也造就了毕达哥拉斯派的基本特征:灵魂和肉体的二元论。信仰者需戒荤、戒吃豆子,在献祭中需戒 切带血祭品等,毕达哥拉斯还像佛陀一样曾向动物说法呢。(为什么戒吃豆子,我不解了很久,后来才知道豆子里面有个小小的东西看起来像一个“小人”。呵呵)

古希腊文化对基督教以后用理性解释上帝存在有很大的影响。即用理性解决灵魂净化问题,用理性解决道德教化问题,从而使理性与信仰相结合。

大多数科学一开始就具有某些信仰的链接,天文学与占星学联系一起,化学与炼丹联系一起,而数学与神学的结合开始于毕达哥拉斯。

我想具有高度数学心灵的人一定都会对自然世界和灵魂世界充满了无限的景仰和敬畏。

另外,周国平先生的书我在机场看过几本,感觉是一个敦厚的文学心灵,文学心灵都是感触性的心灵,至于思考问题之深刻度则因人而异。不记得是他的那篇文章了,我也感觉他对东西方文化了解不深刻,可以说片面,不过当闲书看,也就没太留意。市面上比他写得差太多的一大把,周先生的作品嘛,还算能入眼,也就没太认真研读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9-3-27 11:50
原帖由 newagua1 于 2009-3-27 04:14 发表
关于天才。把自己跟有天赋的人相比较,往往发现有天赋者在其擅长的领域更为真诚,内心无聊杂念、粘缚甚少。


很赞同!真正的天才很单纯很真诚,这是我在某本天才分析书上看到过的。记得央视名人面对面节目中主持人采访丁肇中先生,很多问题丁先生都一脸天真的回答:我不知道。

去年我遇见刘有生老人,尽管我自己多年的顽疾被他老人家治愈,我还是怀疑这是巧合,就实打实地跟老人讲:我还是不太确信中医这些玄妙的东西。老人呵呵一笑,说:别说你不相信,我当年冒冒失失治愈了好多病人,我自己都不相信。哈!这位智者的心就是干净,也是满脸天真。
作者: newagua1    时间: 2009-3-27 12:32
标题: 回复 #15 果行育德 的帖子
嗯,是的,我引用“上帝”的说法时应该注明,那个上帝跟基督教讲的并不是一样的。只是在他们的思想当中,神能力的完美和感官世界的不足,超越有限的存在,都有表现出来。说基督教思想是穿着宗教外衣的希腊哲学,这个我倒是第一次听说,对希腊哲学并不太了解。日后有机会倒是可以读读此类型的书籍。

另外谢谢果行老师推荐的万行法师  最近心性修养退步太多,看这位善知识的说法真是让人惊喜!很多以往困惑的问题他都讲得很清楚。实修真有帮助!

说起灵魂,xx同学归纳西方文化的三个维度,欲望、理性、灵魂。她走出了欲望,学习了理性,内心却常常空虚无聊。。。常说回中国至少还活得有意思多了(但学业未完成,只能暂时留在这里)。然而她回国也害怕回到大陆会变成成天搞钩心斗角的学术权霸,只好折中去香港。我跟她个性禀赋差异很大,所以也说不清她的症结所在。不知果行老师有没有一些想法?
作者: 空山泠雨    时间: 2009-3-27 16:33
楼主好!
我对您这位同学的成长经历很感兴趣,能否多介绍一点?比如上了初中以后又怎么求学的?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09-3-27 17:02
回果行:

其实是这样:上次看了小春子爸爸的书单,我就去买了一些书。英文的埃斯库罗斯的戏剧集我怕看着太吃力,就买了罗念生的译本。读了之后心上无痕,很困惑,不明白为何对西方文明如此重要的源头著作竟然对我的影响力还不及十八九世纪的文学名著。我读着总觉得味道淡淡的,美狄亚的疯狂可怖好像隔着纱帘,隔靴搔痒似的。后来想想,大概和语言有关。罗念生是五四一代人,力图摒弃文言文,但是白话文刚起头,现代文的基础还很薄弱,结果两头的优势都失去。我相信埃斯库洛斯的语言之精妙磅礴,一定是使他的著作不朽的原因之一。

后来有一天读楚辞,一面惊叹我们的文化里竟然还有这样一支汪洋瑰丽的奇葩,一面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原来每一篇楚辞都是应该唱祭出来的歌舞辞。一段由大司命唱,一段由少司命唱,交替着抒情。这和埃斯库洛斯的作品不是很像吗。他的悲剧里,除了主人公独白、对话,歌队也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尼采还说“悲剧从悲剧歌队中产生,一开始仅仅是歌队,除了歌队什么也不是。”(刚搜来的,呵呵)

这样两边一对比,我更相信这些悲剧严重依赖于文字,而不是凭空拔出的思想。如果不懂古希腊文,就无法像欣赏《楚辞》一样地欣赏埃斯库洛斯啦。我对楚辞有多惊叹,对埃斯库洛斯的遗憾就有多大。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9-3-27 17:59
标题: 回复 #17 newagua1 的帖子
我对你的同学不太了解,再加上自己修养学识都有限,不敢乱提建议,不过我可以谈谈自己曾经的体会。

你同学说走出欲望,学习了理性,但内心常会感到空虚。我想这种感受我们都曾经历过,特别是那些严肃对待人生的人总会有类似经历。前几年我就深深体会一种人生的虚无,或者说在年幼时就有过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悲凉感,到了成年,它就出来,非常深刻的纠缠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没有任何现实的事和对象,只是这么对客观世界、客观人类这么悲凉着。这段经历,说来就会很长了,那时在佛家泡得最多,这里不方便多说。

去除欲望,回归理性,时间久了就会“冷”。“内心如明月般皎洁”,虽智却不温暖。南老师说此时要更上一层:“内心如灯笼,内外点点红。”一棒喝醒梦中人,儒家文化那时才真正进入我的生命,原来一直认为儒家境界比佛家要低些,相信这是大多数人的误解,我也不免落俗套

回到儒家,我开始横撑竖架。再遇牟宗三,如饥似渴,大为感叹,找了这么久,原来就是它。宗教的挂搭不适合我这种人的根器,我喜欢自己来,自己找,自己认。从你介绍的内容看,你这位同学似乎很对我胃口,也是这种自己跟自己较劲的人 推荐她看看牟先生的书吧,浸润久了,自会守得云开见月明。儒家说“心安”,这里面有大学问大智慧存焉。
作者: newagua1    时间: 2009-3-28 02:57
标题: 回复 #20 果行育德的帖子
我大四的时候开始看牟宗三,她兴趣却不大。出国后她买过《生命的学问》一书,也没怎么看。。。
也许她缘份没到。

果行老师说到的无缘无故的冷,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时间大概持续了好几个月。但是我这是真冷,跟修行者到了一定境界的那种冷应该不同。以前是痛苦,为生存、为外在的期望;然后有段时间没痛苦了,平静了,冷了,活着像行尸走肉;再后来,还是从前的痛苦。到现在也只明白了一件事:很多痛苦都是自己不真诚造成的。可是问题仍然有很多很多,看不明白。有时候看明白了一部分,却看不明白“我”,自然挪不动“我”,也生不起“爱”。

人生追寻心安的过程,是每个人自己的战斗。宗教也罢,别的也罢,都是要自己去找,自己去证的。xx常说人活着怎么这么痛苦啊! 她不信佛,还很搞笑的向一个刚来米国极度郁闷的新生说,“你是缺乏信仰,背诵《心经》试试吧!” 我说你怎么瞎指导,她说,哎呀不管了,反正我自己的痛苦都解决不了,又不是宗教家还能指导别人的问题吗?

前一段时间她还向我推荐电视剧《潜伏》,说什么人还是要有信仰的……她当然不相信gcd,所以依然痛苦。

[ 本帖最后由 newagua1 于 2009-3-28 07:03 编辑 ]
作者: newagua1    时间: 2009-3-28 03:34
原帖由 空山泠雨 于 2009-3-27 16:33 发表
楼主好!
我对您这位同学的成长经历很感兴趣,能否多介绍一点?比如上了初中以后又怎么求学的?


呃,她就是初中听平面几何课突然觉得几何的思想很伟大,竟然有这样的理性光芒,如斯认识平面图形。但是中学教育的题海战术让她很快就索然无味了,题目做来做去也就那样。

每次考试得到第一,她都感到很痛苦。这样毫不费力得到的第一,实在是莫名其妙。别人对她赞叹,她更莫名其妙。她想说,其实学习是很简单的事情,又或者说,现在的学习很多都是很没意思的事情。可是别人不会理解(汗,我也不会觉得学习很简单,虽然大家都觉得应试教育很没意思)。她妈妈看到她一副丧气模样,就开始责骂她:“考了第一还心情不好,你到底怎么回事?”她想为什么要心情好?然后很郁闷,可是多次的交流尝试都让她很挫败,周围的人觉得她怪不说,她母亲也极度不理解她,让她委屈的落泪。

她中学貌似没怎么花时间在数理学习上,作业也很少做。精力大部分用在英语上,却始终得第二而已。自称从小到中学语文都很差,作文也很差,不会写。不过我看她的鉴赏能力很高,很容易判断文章的真情假意,造作与否。再说,文章最好还是自心的流露,学生时期也没什么阅历,作文多数不过练笔,评优劣其实也没什么意思。我估计她讨厌作文是因为讨厌那番造作吧。

反而是现在,我看她的文字倒很好。她的理想是做导演。。

大学之后她的成绩绝不是我们系最好的,不过数学天赋是在前三、四了,估计。她常说,中国人很多人都能在美国做出好成绩来。。。
不过她也抱怨类似李大潜之类的院士,虽然领会了很高的数学思想,却没有为教育下一代做出应有的贡献,比不上陈省身组织了很多学术交流工作。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9-3-28 09:49
标题: 回复 #19 paisley 的帖子
谢谢分享,很能体会你的感触。语言是一座桥梁,没有它,我们只能隔着一条河观望对面的风景,怎么看都缺乏身临其境的感受。说到楚辞,我想到高中时期的语文老师,他平常在办公室就很喜欢一个人呤唱楚辞,还拿着一支笔在桌上敲韵律。当然我那时并不觉得楚辞多美。后来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文怀沙呤唱楚辞,才感受到那种遥远的天籁之音。上个月,我千辛万苦找来歌剧瓦格纳毕生的《尼伯龙根的指环》第一场“莱茵河底”,实话说没什么感触 。倒是昆曲《牡丹亭》我觉得美得不得了。(给孩子收集各类艺术作品,我都先尝尝 )看来,文化背景对美的鉴赏力有非常大的影响。知道这个,对其他艺术至少不会排斥或妄下判断。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9-3-28 10:20
标题: 回复 #22 newagua1 的帖子
你同学暂时跟牟宗三无缘,以后再说吧。

牟先生曾在《人文讲习录》里有一段回答蔡仁厚先生年轻时的一函,写得极好,网上一下子没找到原文,我录一段给你参考:

“拘谨在某些意义上与矜持不同。未经磨练,外拘谨则内慌张,大凡青年做工夫,与中年以上直接就心性下手者不同。青年人宜借努力学问开扩自己。规模未建,心思未开,则无论大力突破,或潜心淘养,皆不能落实。大力突破是假狂荡,久之气泄,仍未突破。潜心淘养是虚做作,压缩久之,仍归慌张。故此类话必需当机、落实,否则全无着处,此所谓不相应也。青年期要去拘谨慌张,其相应的工夫是间接的:努力学问以明事理,借理以开扩客观意识。大力突破必须借学问来突破,不是空说突破也。

在生活中形成一真实的拘谨与慌张亦是不容易的。吾棣(指蔡仁厚)此时之拘谨和慌张不是一真实的,而是自小习惯是也,是习惯中的,尚未至奋发挑破以形成也。此时不要多注意拘谨与慌张,只要提起理智兴趣以追寻义理系统,借以挑破自小以来的习惯之拘谨,而形成一真实的拘谨,如此方可直接做工夫:直从心性下手。此时说淘养方有意义,说大力突破方有意义。”

再推荐你一本书,霍韬晦先生的《绝对与圆融》写得非常好,霍教授深入梵文研究佛学,这本书就是代表作。
“万行法师“以棒喝闻名,你可以在佛友中找些他开示弟子的碟片来看,单刀直入,对实修绝对有帮助。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09-3-28 10:36
感谢果行和子君的真诚!固然知道前面路不易走,有你们的分享,现在也觉得踏实。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9-3-28 10:44
给 paisley

希腊语网络学习资源:

卢汶天主教大学古典学系做的THE ELECTRONIC GATEWAY TO THE STUDY OF ANCIENT GREEK:

[url=http://perswww.kuleuven.ac.be/~u0013314/greekg.htm]http://perswww.kuleuven.ac.be/~u0013314/greekg.htm[/url]

从中可以找到很多资源,如最权威的希英词典Henry George Liddell, Robert Scott, A Greek-English Lexicon:

http://www.perseus.tufts.edu/cgi ... yout=&loc=ba%3D

仿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经典文本片断诵读,带有古文脚本和现代译文对照:

http://www.rhapsodes.fll.vt.edu/index.php


鼎力推荐下面这个古希腊语学习辅导网站,或者准确地说,不是一个一般性提供信息的网站,而是一个软件系统,包含语音练习(甚至可以听到词汇发音)、语法练习(尤重动词、名词词形学练习)和词汇进阶练习,所有练习都设计成可操作程序的样子,非常方便。此套程序适合初学者使用。

http://socrates.berkeley.edu/~ancgreek/ancient_greek_start.html

还有两个:

http://www.textkit.com/


http://www.kypros.org/LearnGreek/

尤其喜欢第一个,主要分拉丁文学习和希腊文学习两大块,里面有许多免费的经典教材和著作可供下载,并且打印的质量绝对没问题。



发现一个希腊神话大全的网站,  
http://www.theoi.com/

Welcome to the Theoi Project,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Gods (Theoi), Spirits (Daimones) and Monsters (Theres) of ancient Greek mythology and religion.


一个在线现代希腊语学习系统:Learn Greek Online


http://cbs.nku.cn/teach/greek.htm
这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做的一个链接,介绍了三个在线希腊语学习软件,需要接入国际网。



一、Learn Greek Online

http://www.kypros.org/LearnGreek/


在线希腊学习是由塞浦路斯网络Kypros-Net和塞浦路斯广播公司CyBC合作提供的一门课程。
在线希腊学习现在由105个real声音文件(每个大约15分钟)、在线学生笔记、一个合作学习工具的大全、在线词典和词语拼写检查构成。


本课程分成了7种不同程度的课程(从初级到高级)。
希腊语 101 (初级) 001-015课
希腊语 102 (初级) 016-030课
希腊语 201 (中级) 031-045课
希腊语 202 (中级) 046-060课
希腊语 203 (中级) 061-075课
希腊语 301 (高级) 076-090课
希腊语 302 (高级) 091-105课


二、进阶希腊语:外国人学希腊语(初学)

http://www.xanthi.ilsp.gr/filog/ch1/menu.htm

这是希腊为外国人学习希腊语开设的课程,共有10章内容。每一课都有大量的练习题目,并配有答案供你学习时参考,在线披阅你的试卷。课程中有希腊文和英文对照课文,并能在线收看视频real文件。做到了听说读写看各方面的训练。是初学希腊语的朋友不可多的网站。

由于本课程学习进度很快,而且语速与现代希腊人语速相似,要求具有良好的希腊语听说能力。


三、应用希腊语

http://www.cogsci.indiana.edu/farg/harry/lan/greek.htm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Harry Foundalis的个人主页上关于希腊语的介绍,其中有字母、词汇和短语,以及英语-希腊语和希腊语-英语词汇表。你可以在这里查到许多你不认识的单词,尤其是变换复杂的动词。


普林斯顿大学网站上的古希腊、拉丁文本片断仿古朗读(我好喜欢这个):

http://www.princeton.edu/~clip/

没找到下载的办法,只能上去听。

有荷马、柏拉图、品达、维吉尔、塔西佗、贺拉斯等等,有脚本对照,非常方便 .

[ 本帖最后由 果行育德 于 2009-3-28 10:46 编辑 ]
作者: newagua1    时间: 2009-3-28 10:54
标题: 回复 #26 paisley 的帖子
paisley这句话反而鼓舞了我哈。谢谢
作者: newagua1    时间: 2009-3-28 11:10
标题: 回复 #25 果行育德 的帖子
谢谢果行老师指点!

学而时习之,看来我没好好学习。牟宗三先生的话,我先记住一个“学”字,别的,日后慢慢体会。

万行法师的录像看了一集,真是。。。虽然我悟性太差,可是很多事情都谈到我的痛处了,恨不得跑到他面前被他痛骂一顿。

霍韬晦先生的《绝对与圆融》,这个推荐也惊喜收下啦! 这次本以为是上来读经专栏分享一个事例,结果倒是收获满满。下去学习了。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