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做导演也有“短平快”教程 [打印本页]

作者: liuqunb    时间: 2009-3-24 13:58
标题: 做导演也有“短平快”教程
[开心搞笑] 做导演也有“短平快”教程
听到噩耗,手中的碗、杯子一定会掉到地上碎掉。
     掉到悬崖底下一定死不了,因此跳海跳崖是百试不爽的逃生法门。  

     不敲门闯进去一般会遇到两件事:上吊和洗澡。

     女扮男装被识破一般有以下四种方式:帽子被打掉;掉进水里;碰到胸部;换衣服被看到。

     好人躲进府中,任坏人怎么搜一般搜不到。

     夺刀(包括剪刀)的结果一般是一个人被划伤。

     逃跑时,在山上走路特别容易崴脚或者摔跟头,之后就会说:“不要管我了,你们快跑!”

     心情不好,事业不顺时就会头发散乱,胡子拉揸(武侠片中,本来没有胡子的男主角这时候就会留起胡子)。

     女人突然感到恶心,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怀孕。

     表现时光飞逝一般有两种方法:①用字幕说明多少年后;②主人公做一个动作(如骑马,跑步),做着做着就突然长大了.
作者: yxf7964    时间: 2009-3-24 14:19
“二十年磨一剑”的学术精神在当今中国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在我看来,剑磨得好不好,肯不肯二十年磨一剑,既系于个人心境,也需要外在环境的配合。
  作为当代中国学者,如果你真的想“二十年磨一剑”,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不怕抢滩”。要不,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别人抢先出版,你就白做了。你愿意磨二十年,而不是三年五年就赶紧出手,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极有自信,相信自有独立的见识与裁断,跟那些辗转抄录的不一样,不会被轻易覆盖。有些书是开风气的,那要早点出来,不完善没关系;而属于常规建设的,则讲求“功德完满”,那需要水磨工夫,不能急。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刊行的很多学术书,大都是“半成品”――立意很好,作者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可火候不到,提前出炉,因而留下了不少遗憾。“精品”之所以不“精”,主要原因是打磨不够;而背后的因素则是市场诱惑与学术评估并举,剥夺了学者本该有的从容、澹定与自信。
  以我的观察,最近二十年,好的人文学著作,大体上有三个特点:第一,个人撰写;第二,长期经营;第三,没有或很少资助。我对人文研究领域的“大兵团作战”不太欣赏,动辄四五十人的合作项目,能否“强强联合”,我有点怀疑。至于强大的经费支持,对于人文学者来说不是最关键的,有时甚至还坏事。因为,拿人家的钱,就得急赶着出成果,不允许你慢工出细活。
  目前的这套项目管理机制,基本上是从理工科延伸到社会科学,最后才进入人文学领域。而最不适应这套机制的,正是人文学者。有的学术凭的是学者自己的学术感觉,长期积累,逐渐摸索,你非要他开工之前就拿出完整的规划,那只能瞎编。现在的这一套管理办法,培养出一大批“填表专家”,题目设计得很漂亮,计划也编排得很完美,主要精力和才华都用在如何把钱骗到手。这就难怪,走进书店,大都是急就章,“好书名”很多,好书很少。
  建议政府改变奖励学术的机制,除了现行的课题申请,应增加一些奖励办法,鼓励学者们坐稳冷板凳,甘心情愿地十年甚至二十年“磨一剑”。否则,再过若干年,放眼中国学界,可能全都是“短平快”了。
作者: 上方宝剑    时间: 2009-3-24 14:25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