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我也说语文学习 [打印本页]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3-10 16:51
标题: 我也说语文学习
跟着老易,继续凑热闹,说说作文教育。大家一起讨论,更容易激发出各自的思路,为我们养育孩子提供一些经验。

我认为孩子的语文教育,除了认字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能力才是他今后一辈子生活中最有用的东西。否则不管你认识多少字,阅读背诵了了多少文章,你也未必会说会写。

但是要看到的是,目前的学校教育里面,最弱、最差的却是语文的教育(当然历史教育更差)

目前从事写作的8,90一代的年轻作家,基本在学校教育里是另类。但学校教育也没有能培养出公文、应用文之类的写匠。一个大学毕业的人,总是对论文、甚至求职书、应聘函之类的头疼,甚至有人连求爱信都邀请别人来代写。

学校语文教育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目标缺失
学校教育的目标不是瞄准生存中的应用,而过于强调识字、语法、结构、中心等各个方面,把原来作为手段的东西,变成了目的。老易也说了,我们教育里也有类似的成文形式训练的方法,但实际操作里却和国外的形式训练的结果正好走向了两个相互背离的方向。究其原因,目标完全不同而已。

2、评价体系
目前学校语文教育的评价体系是很落后的,我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写的,可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文章,在学校教育里被评为不合格,而那些简单模仿,用词华丽的文字,却被作为范文而大力推广。

学校教育里,往往喜欢做出绝对的判断,用对其他科目的方法,明确指出哪些是好的,而不符合他们规则的则被认定不好。

在老易的新帖子里,似乎认为中国孩子在色彩方面的不足是因为认识的色彩不够多,实际上中国人想象力,在儿童阶段基本就给抹杀了,不光是学校、还包括我们家长,习惯于告诉孩子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这种对错分明的文化,直接的让孩子失去了想象能力。

3、选材落后
由于受到传统的影响,语文课本里选择了很多所谓政治性、寓意性、应景性的文字。
下面就简单说说老易选择作为教案的那篇《白杨》来说说这个事情,原帖在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145574&extra=page%3D2,大家可以看看。在他那篇文章里,老易和颀颀妈妈都对我们不认可那篇文字表示了异议。但事实上,我认为按照文学的标准,即使在50年代,那篇文字也不是一个好的文章,仅仅是因为政治的需要才会被选择了进去。

《白杨》是一个写景的散文么?不是,尽管有写景,但不过是为了铺垫,而且写的远远不够。因为我们无法从文章里感受到戈壁的广阔、艰苦、荒凉……。我自己去过戈壁,如果问我感受最深的也绝对不是白杨,景色美丽的有戈壁边缘那一望无际的向日葵林,还有那青一色像被水泥浇注过的荒漠,偶尔一见的红柳丛、沙拐枣,那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感觉。这些感觉,在白杨这篇文字里绝对找不到。

《白杨》的作者描写的是白杨树么,其实准确的题目应该是《戈壁滩的白杨》,我在东北大森林里看到过成片的白杨,那种白色、那种气势,又不是作者所描可以出来的,而北京的周围也有成片的白杨林。

实际上这篇文章,是典型的以物喻情,是一种借代的手法。如此做文章是中国的传统,古代对皇帝有了意见,不敢说出来,就要用隐喻的手法。历代皇帝搞文字狱,也是在各种文章里找这种借喻的文字然后定罪。

但是比喻所需要的还是准确,比如这个文章里面描写的不完全准确,白杨确实可以在戈壁滩边远地区生长,但作者所看到的,基本是铁路两边人工种植的白杨树。而那些红柳,尽管没有白杨看起来那么挺拔,却是真正在那种恶劣环境里自生自长的。白杨并不能如作者所说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西北有大量的沙漠和盐碱地,如果白杨可以生长,那就好了。

所以说这不过是一片宣传性的文字,颀颀妈妈在评语里说了三线建设者,实际我相信坛子里很多朋友的父母是从事过三线建设的,回去问问,就知道他们现在是一种什么样上当的感觉。现在让孩子读这些东西,无疑是一种再次的欺骗。

实际上不是说去边远地区工作不好,但那应该是自己的志向,而不是像文章里所说的被别人种在了戈壁滩而非自己的选择,如果让大家选,很多人会选择做东北的白杨或者北京的白杨。

实际上这类文字,除了宣传一种所谓崇高的精神之外,不能带给孩子任何合理的解释。老易在一篇文字里支出的就很准确,传统中国文字里,缺乏了形式逻辑的东西,因此主要是讲究大道理,靠以势压人。而真正的文字里,缺乏必要的合理性。如果用果行育德转文介绍在美国学习荔枝蜜的那种教育方式启发学生思考的话,学生的问题会让老师都无法解释。

所以我们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不去提出任何问题,只接受别人灌输给他的一种解释。所以我们的孩子的语文能力,也就限于模仿两字了。

4、我们怎么办

其实相对于老易来说,这里做父母的就会很难,一方面要让孩子适应学校的落后教育,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孩子被这种教育毁掉了。一部分人会去选择自己去教育的逃避方法。但我觉得更可行的,是至少让孩子的正确理解和写作,提供一个可被认可的小环境。我们家长不可以在助纣为虐,成为学校的帮凶。孩子真正写自己所思所想的文字,应该受到我们家长的认可和鼓励,同时可以考虑让孩子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文字,得到更广范围的参与和讨论。韩寒这些人,至少在他同年龄的阶层里得到了认同。而真正最终可以确定孩子价值的,绝对不是语文考试,而是孩子今后一生中,充分运用文字的那种能力。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3-10 17:07
标题: 回复 #1 qqyou 的帖子
认色彩的事情跟想象力关系不大。是我们缺乏色彩教育。这方面是一个盲点。从人的自然能力来说,我们有能力跟外国人识别一样的颜色,但由于缺乏色彩教育,不会主动的应用,表达,所以体现在设计上就显得色彩表现能力弱。我是从现象反推这个想法的,因为我本身不是搞美术的,更专业的说不出来,只是存在这个现象,给有这方面需求的家长提个醒。因为我看调查里选设计这个方向的还不少。而我国在设计这方面的教育是很落后的,大家要有思想准备。

《白杨》这篇文章你批评的很有道理。说实话,读这篇文章我是强忍着没呕吐出来。
但是后来我又一想,这文章是历史的产物。我们作为教育者,自己不要先走极端,
把这文章批得一文不值。这样,孩子就会产生不良的想法,否定一切,成为小小愤青。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从历史层面肯定它,但是在现实层面否定他。
用中性的眼光来看待这篇文章。这样,孩子增进了智慧,又不至于被误导。
当然要从我个人主观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实在是太差了。不过考虑到这是五年级的课文,
就当是篇儿童故事吧。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9-3-10 17:28
我在最近的帖子里找到了我要的东西,,,,
可以说自己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想找到规律性的东西,一直被所谓的人文素养,忽悠的不上不下,找不着北。。。。还是老易和果行的文章,让我确定,语文是形式和思想的统一,形式和思想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去把握和研究,掌握了形式,对最后的合成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即使是白杨这样的文章,不需看他的思想和代表的阶级(如果有借物喻人,也算一个可学习的技能),只需解剖文章的模式,是否有可借鉴之处,也可了解里面的自然地理知识(了解白杨,了解戈壁),,把这篇文章包含的知识和技能学到,。。。总之,把课文看成学习语文技能的工具(而不是用课文来武装思想,甚至被愚弄),学习者就是一个医生,来解剖文章。。。这样来看,每篇课文都有可利用的价值。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3-10 17:35
原帖由 老易 于 2009-3-10 17:07 发表
认色彩的事情跟想象力关系不大。是我们缺乏色彩教育。这方面是一个盲点。从人的自然能力来说,我们有能力跟外国人识别一样的颜色,但由于缺乏色彩教育,不会主动的应用,表达,所以体现在设计上就显得色彩表现能 ...


认色彩确实和想象力关系不大,但色彩的运用就不一样了。其实近的的可看看我们的布匹、孩子的玩具,就可以知道这里面的差距,其实根本不是技术的问题。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3-10 17:48
原帖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9-3-10 17:28 发表
我在最近的帖子里找到了我要的东西,,,,
可以说自己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想找到规律性的东西,一直被所谓的人文素养,忽悠的不上不下,找不着北。。。。还是老易和果行的文章,让我确定,语文是形式和思想的 ...


你说的是啊,也不是完全没用,或许还可以作为反面教材,哈哈

不过我还是希望孩子的教材里,可以出现更多的优美的文章。现在挤过几次教材选文的变化,已经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了。
作者: 颀颀妈妈    时间: 2009-3-10 17:52
qqyou还真是位喜欢辩论的坛友.
不妨讲讲你是怎样喜欢上辩论的吧.
会辩论也是种很重要的语文能力呢.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3-10 18:08
标题: 回复 #3 小小小鲸鱼 的帖子
文艺批评里流派众多。

有文化历史传记批评,有结构主义批评,有叙事学,知识考古学,解构主义,女权主义,

我们课堂上用的最多最滥的是结构主义,这种分析方法不能说完全没用,
对于孩子的智力来说,也许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明了。但不能用得过多过滥,
不管适合不适合都拿来分段,总结段义。

我觉得对于孩子来说,历史文化传记批评很不错。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很有趣味性,
我们现在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老师讲一篇课文的背景都是一带而过,而在美国,
老师肯定会把这堂课上成一堂历史-语文甚至历史-语文-地理综合课。

现在,搞形式训练,一句话,舍本逐末。内功还没练好,搞什么花架子?
就算你把叙事学的东西学透,你就能写出好文章?

有了内功才谈得上技巧,模式。现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不是说内功很好了,缺乏形式训练,
而是说内功差得太远了。现在应该大大加强内功。而形式训练,仅限于应试。
就像老易现在写东西,如果天天琢磨着怎么开头,结尾,递进,
没一个人会读我的帖子。那种形式训练是为了应试需要,特定需求下的产物,
作为课堂的常态进行教学,这显然是舍本逐末。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3-10 18:12
原帖由 颀颀妈妈 于 2009-3-10 17:52 发表
qqyou还真是位喜欢辩论的坛友.
不妨讲讲你是怎样喜欢上辩论的吧.
会辩论也是种很重要的语文能力呢.


哈,这不能算是辩论,应该说是和大家一起讨论吧。

我们这代人的感受可能和你们不太一样,原本我们也是喝狼奶长大的,我们曾经在一场运动中给别人做了打手,后来又被送到农村去变相劳改。当我们后来突然认识到,我们一直立志去拯救的美国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劳动人民,实际上已经接近了我们的目标共产主义的时候,我们就会彻底失去了对这个体系的基本信任,也让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

如果说我们更喜欢思辨,也许是我们这代人经历所致。这也是那篇文章对你们无所谓,而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深感厌恶的原因之一吧。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3-10 18:19
原帖由 老易 于 2009-3-10 18:08 发表
我们课堂上用的最多最滥的是结构主义,这种分析方法不能说完全没用,
对于孩子的智力来说,也许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明了。但不能用得过多过滥,
不管适合不适合都拿来分段,总结段义。
...


我很赞成老易的这些说法的。很多人都说,美国做文章也有八股,我看到这些说法总是要笑。

其实总结写文章的规律是很有必要的,这方面美国远比我们要甚,就如同老易所说的,美国人在写历史文章的时候那种引用,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但这种引用,确实带来的是严谨的态度,是一种治学的精神,而不是随口胡说。

我们也有八股,但骨子里要求的是哪种形式,他不在意你在里面填写的是垃圾还是精华,首先要满足这种形式,就完成了目的。

我个人觉得老易在中美教育的差距的分析,是非常准确和充分的。

最终出现结果的差异,在于追求目标的完全不同,所以有了一种形式根本就没有其用处,反倒会越走越远。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3-10 18:40
标题: 回复 #9 qqyou 的帖子
你搞错了,美国考试中的8股比我们更形式.把8股的架子搭起,不管内容如何,就可以基本及格.

才是真正的"不在意你在里面填写的是垃圾还是精华,首先要满足这种形式,就完成了目的。
"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3-10 18:43
标题: 摘在方帆博士"我在美国教中学"
美国的生物考试通常有一些非选择性的题目,要求学生简单写出答案。也有所谓的“作文题”,要学生写一篇作文来回答题目的。美国的学校要求的“作文”分两种,一种是“八股文”,必须严格按照格式,格式一错,哪怕内容多么好,都不及格。这种作文全部是用在考试中的。另外一种叫“创造性作文”,没有格式的限制,但考试不准写这种作文。

    八股的格式通常是这样的:开头提出背景,引入讨论的主题,然后用一两句话说出自己的三个论点;然后,针对每一个论点,写出理由,使用论据;最后,总结论点,提出做法。老师评卷的时候是先看每一个“部件”有没有,缺一个就不及格。内容就不必看了。假如所有部件都齐全,才看主题,最后才看论证有没有道理。原则是这样的,只要学生的论证是有道理,主题鲜明而且结构完整的,就能得高分,内容是否健康,那是联邦调查局的事情,不是老师管的。

    我监考了一次全加州的生物统考。试卷的题目是:“请举例说明达尔文进化论中的种内进化和种间进化在自然中是如何进行的,并对物种的进化作出你的预测。请用作文格式回答。”我见识过一个学生的回答,他写了一张纸,大意是:当前地球上的少女有美有丑。根据达尔文的理论,我预测:将来美女会越来越多,丑女会渐渐灭绝,理由是:美女才有人要,能嫁得出去。丑女没有人要,嫁不出去,自然无法繁殖后代。

    这样的回答,在国内,肯定是不及格的。不过,在美国,由于他的作文格式正确,主题鲜明,起码能得百分之七十、八十的分数。

    后来,我看到了这个学生的成绩分析报告(美国统考的成绩报告单非常详细,不仅告诉你这次考试的分数是多少,在全部参加统考的人中你排队是排在百分之几的位置,而且还告诉你每一道题你得的分数是多少,要得到多少才表示你对这个知识和技能掌握了,并告诉你每道题是考什么知识、技能的,难度是如何等),这道题,他果然得到了百分之八十的分数。
作者: 棠棠妈    时间: 2009-3-10 18:47
歪一下楼
说到三线建设,我感觉真亲切。

在那个工厂就是个小社会的地方,大家来自五湖四方,和深圳差不多,方言就是普通话,学校医院全在厂里。过年时,很多父母也会带着孩子回老家。不回家的节假日,小朋友们你家窜到我家,晚上还在外面疯跑,很有趣。不过大部分第二代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籍贯。所谓乡关何处?

不过怀念那里的,永远都是在青少年时随父母离开那里的第二代(比如我)。第一代,就是我们的父辈们,能走的没有不想着早点离开,离开后也不会再想去看看,只有到老了,想起曾一起工作过的同事,才有可能产生在方便的时候去看看的想法。

所以,白杨这篇文章也让我替他们那一代人不舒服。

讲究词藻的华丽好象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但是打动人内心的并不是它们。
第一次看瞿秋白的多余的话,我很震惊也很感动。那句结束语:“ 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永别了! ”让我心酸。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那样的时代成了悲剧人物。但是他的这篇文章,我会永远记得。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3-10 19:01
原帖由 棠棠妈 于 2009-3-10 18:47 发表
歪一下楼
说到三线建设,我感觉真亲切。

在那个工厂就是个小社会的地方,大家来自五湖四方,和深圳差不多,方言就是普通话,学校医院全在厂里。过年时,很多父母也会带着孩子回老家。不回家的节假日,小朋友 ...


你说的很对,不管以前的日子有多苦,留在回忆里的,大多是美丽的东西
作者: 颀颀妈妈    时间: 2009-3-10 19:05
标题: 回复 #8 qqyou 的帖子
再歪一下楼,
qqyou的代沟说让我狂汗 .
以十年为一代, qqyou将颀妈划为与之不一代的人.
难不成qqyou君已近知非之年.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3-10 19:38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9-3-10 18:40 发表
你搞错了,美国考试中的8股比我们更形式.把8股的架子搭起,不管内容如何,就可以基本及格.

才是真正的"不在意你在里面填写的是垃圾还是精华,首先要满足这种形式,就完成了目的。
"


此八股非彼八股,老易其实已经说的比较清楚了。不同的文章要求不同,我们是完全用错了地方。

另外说一句,那个转文里的例子,只是以我们的标准看很另类,是我们的评价标注有问题。其实除了他的前提有要商榷的外,整个推论过程还是很严谨的。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3-10 19:41
标题: 回复 #15 qqyou 的帖子
这个也叫严谨?你的逻辑也有问题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3-10 19:57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9-3-10 19:41 发表
这个也叫严谨?你的逻辑也有问题


哈哈,其实中国后来选择了辩证法做思想方法,于是学校里缺乏了一门课程,那就是《形式逻辑》。这个课程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国民写文章水平的急剧下降,文章里充斥了太多似是而非的东西。

所谓辩证法,就是怎么认为自己有理就怎么去辩解,哪管是否合乎逻辑和是非呢。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3-10 20:08
标题: 回复 #17 qqyou 的帖子
不和你谈辩证法

谈这个例子的逻辑

要逻辑严谨,必须少用副词,形容词,抽象名词等抽象词汇,多用数量词,实义名词等非抽象词汇.

美和丑这两个形容词,主观性太大.不同的人审美观不同,你觉得丑,别人说不定觉得漂亮.就算同一个时代审美观相同,不同时代的审美观也是不一样的,所谓环肥燕瘦,说不定你这个时代淘汰的丑女,下个时代成美女了,而选择剩下的美女,下个时代成丑女了.

另,遗传是两个人的事情,其中有个组合关系,帅哥美女配,也不一定生出帅哥美女来.

这个论证逻辑何在?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3-10 20:40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9-3-10 20:08 发表
不和你谈辩证法

谈这个例子的逻辑

要逻辑严谨,必须少用副词,形容词,抽象名词等抽象词汇,多用数量词,实义名词等非抽象词汇.

美和丑这两个形容词,主观性太大.不同的人审美观不同,你觉得丑,别人说不定觉得 ...


这种个案就不要拿出来举例了吧。

美国的考试我大大小小参加了几个,我还没听说只靠形式就能拿高分的呢。
如果这样的话,中国学生不一个个乐到天上去?

现实是,你看看中国学生最头疼的是什么?就是美国GRE考试的作文。

这个作文连题库都告诉你了,至于结构,考试说明里一清二楚。
但是,你还是拿不了高分。想及格都难。因为这种考试结构占的分数
比例很低,重点考查逻辑,支持逻辑的例证。没有这些,就靠背几个
模板想蒙个高分,我至今还没见过几个这样的幸运儿。

你说的那个极端的例子,只有可能是一种情况。有些思维比较怪诞的
老师出于某种不知就里的原因很欣赏这篇作文。但,这仅仅是个案
而已。
作者: 一叶小舟    时间: 2009-3-10 22:37
原帖由 老易 但是后来我又一想,这文章是历史的产物。。。。。。

赞同老易
想起许地山的《落花生》。记得上学的时候,我们的翻译老师好象喜欢这文章,总要节选几段让我们翻译。

落花生 许地山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怪可惜的,你们那麼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我们都说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裏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麼?」
我们争?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裏,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深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9-3-10 23:42
我刚刚用形式主义辅导完一篇作文,发现内功确实很重要,但是内功也要用形式主义来修炼比较有效。
作者: HNHu    时间: 2009-3-11 00:36
原帖由 棠棠妈 于 2009-3-10 18:47 发表
歪一下楼
说到三线建设,我感觉真亲切。

在那个工厂就是个小社会的地方,大家来自五湖四方,和深圳差不多,方言就是普通话,学校医院全在厂里。过年时,很多父母也会带着孩子回老家。不回家的节假日,小朋友 ...


相逢何必曾相识啊!  
你说的工厂换成农场就是我以前待的地方了.
每年回老家过年那可是件大事, 老妈说的:"那么点钱全都花在铁路上了!"
我们那叫建设兵团, 干部都是啥团长,政委的.
父母退休后虽然也常念叨以前的同事,但铁了心决不让我们再挨农字的边.
唉!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3-11 00:49
原帖由 HNHu 于 2009-3-11 00:36 发表


相逢何必曾相识啊!  
你说的工厂换成农场就是我以前待的地方了.
每年回老家过年那可是件大事, 老妈说的:"那么点钱全都花在铁路上了!"
我们那叫建设兵团, 干部都是啥团长,政委的.
父 ...


军垦是戍边,原来人马基本都是军队转制过去的,基本是打到了边疆,就再也回不去了,总是不敢让少数民族占了优势啊。

三线的人马一般原来就生活在城市,是借战备名义疏散过去的,所以都人心思归

再有就是所谓的大院文化,特点也和前两个类似,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大家都说普通话而不是本地话。

我的朋友里面,有上述背景的人非常多,大家回忆起以前来,就特别有共同的语言。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3-11 00:55
原帖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9-3-10 23:42 发表
我刚刚用形式主义辅导完一篇作文,发现内功确实很重要,但是内功也要用形式主义来修炼比较有效。


我们小时候,运用模式主义的佳作,最恰当的就是写的检查了
作者: HNHu    时间: 2009-3-11 01:00
俺老爸老妈可是名牌大学农学系毕业的哦.
工作分配到广东省委,但凭一腔热血, 坚决要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结果是一辈子的遗憾.
那年我哥和我回去以前的农场, 一切都似乎还是原样,只是显得那么破败, 脏乱.
我哥到处转,这里照张相, 那里留个影. 在离开的路上一路回忆儿时的往事......
作者: HNHu    时间: 2009-3-11 01:03
看看我, 把楼都歪到哪里去了!
人老了就是爱回忆.
对不起了阿Q, 你继续你的语文学习.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3-11 08:46
原帖由 HNHu 于 2009-3-11 01:00 发表
俺老爸老妈可是名牌大学农学系毕业的哦.
工作分配到广东省委,但凭一腔热血, 坚决要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结果是一辈子的遗憾.
那年我哥和我回去以前的农场, 一切都似乎还是原样,只是显得那么破败, 脏乱.
...


不歪不歪,我觉得挺好,我都忘记了,建设兵团后来的主力,就是各地知识青年呢。不过有些可惜了,实际上建设兵团完全有能力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
作者: qsqsqsqs    时间: 2009-3-11 08:52
原帖由 hi5 于 2009-3-11 03:03 发表
最有意思的是海外学中文。 国内专门编的供海外孩子使用的教材太无聊。 大伙还是喜欢原汁原味的中文。 就将国内的小学语文课本拿来。 光拿来还不行, 还得改编一下。 一些政治意味浓厚的文章, 像雷锋, 周总理。 ...

如果国外的市场再大一点,我愿尝试给他们编一些。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3-11 08:55
原帖由 hi5 于 2009-3-11 03:03 发表
最有意思的是海外学中文。 国内专门编的供海外孩子使用的教材太无聊。 大伙还是喜欢原汁原味的中文。 就将国内的小学语文课本拿来。 光拿来还不行, 还得改编一下。 一些政治意味浓厚的文章, 像雷锋, 周总理。 ...


实际上如果不在意繁体字,香港的小学语文教材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实际在历史教育中香港的教材也是最可取的。很多人习惯研究中美,会忽略香港,但香港应该是一个贯穿中西的纽带,这一点,无论大陆还是台湾、甚至新加坡,都无法和香港去相比的。
作者: qsqsqsqs    时间: 2009-3-11 11:12
原帖由 hi5 于 2009-3-11 11:06 发表


你要多大的市场?

……

能出版,有稿酬,即可。
作者: qsqsqsqs    时间: 2009-3-11 11:15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3-11 08:55 发表

实际上如果不在意繁体字,香港的小学语文教材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实际在历史教育中香港的教材也是最可取的。很多人习惯研究中美,会忽略香港,但香港应该是一个贯穿中西的纽带,这一点,无论大陆还是台湾、甚至新加坡,都无法和香港去相比的。

没怎么看过香港的教材。不过我想香港有香港的视角,台湾有台湾的视角,大陆有大陆的视角。相互之间还是有不可取代的地方。现在美国人说的中国概念,可主要指的是大陆哦。
作者: qsqsqsqs    时间: 2009-3-11 11:32
我真的想自编一些语文读物,不是为了其它,就是为了女儿学语文。但是付出巨大的劳动,没有劳动报偿,我是无法完成的。孩子三岁时我就有这个想法,也向一些朋友提到过,现在孩子已经三年级了。国内出版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如果是好书,就会有盗版。

弥补的办法也许是找到一些真正好的选本、选集什么的。比如袁行霈的唐诗三百首不错,但现在我买不到这本书。但是唐诗比较好找,古代的都比较好找,关键是近、现、当代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异常复杂,语文类型巨变(白话文作为书面语运用于非小说类文体)……使得非常难搞,如果不是不可以搞的话。但是孩子学语文又绕不过这些。
作者: 三宝妈    时间: 2009-3-11 12:05
为了女儿学语文我也考虑了很久,看了韩兴娥老师2周教完一本语文,然后学上下五千年(271个故事,带文言文),我也想这样,但书不好找...
作者: wishuhappy    时间: 2009-3-11 12:43
看到这里, 我想起前不久好像学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诗歌。二年级

我顺手问了句孩子, 雷锋是生活在什么时代的人? 结果孩子的回答让我沮丧无比 :'什么时候? 不知道。 难道是清朝?  只知道活了22岁。 很喜欢帮助人,湖南人。”

我被彻底雷到了。

翻开语文课本。 你说孩子没有学吗? 学了,有AAB的词(比方长长的,蒙蒙的)。里面的字我们都会写了。多音字都点了。
“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是什么意思, 也知道。

然后背诵了这首诗歌。

对照大家贴的语文学习的范例,我。。。。。真的无语。。

想起前不久我在图书馆看到一本雷锋传记。 原本想借给孩子看看的, 但是发现里面的政治色彩过于强烈,又退却了。

我想问个实例, 在对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讲述雷锋, 我们应该怎样讲?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3-11 23:39
原帖由 hi5 于 2009-3-11 10:52 发表
谢谢阿Q的建议

还是繁体字的问题, 简体字认着都费劲, 繁体字还是先搁一边吧。
另外对香港的教育体系不熟悉, 教材也很难见到。
目前还是在放羊。。。


目前要求不要太高了,我大多数在美加的朋友,都会为孩子学习中文这个事情发愁。孩子小的时候还好,再大了打死也不去学了。现在带孩子回国,孩子连话都不太愿意说。

所以目标放在孩子可以流利的用中文对话上,就已经很好了。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3-11 23:41
原帖由 wishuhappy 于 2009-3-11 12:43 发表
我想问个实例, 在对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讲述雷锋, 我们应该怎样讲? ...


很理解,其实现在对成人都不好讲这个问题。到底讲真的还是假的!

毕竟是造出来的神,虽然其很多精神还是值得宣扬,但拿那些编造出来的、拔高出来的东西,又如何去给孩子讲呢?

就不必讲了吧。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3-12 14:42
原帖由 hi5 于 2009-3-12 02:34 发表
阿Q说的对, 目标先说话流利。
不过, 咱这不是不甘心吗,每每听到别人说中国人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 就狂汗


你说的很对呀,其实汉语非母语的人,学会汉字那简直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咱这里比洋鬼子有很多优势呢,至少有语境。应该引导孩子学学。

国内这方面的好资源确实少,以前我一位老外同事想学汉语,我只好找了些学拼音的软件给他,那时候要是有石碑就好了。

再有就是你给孩子来讲,找一些优美的文字,配上拼音和图片。不一定非要找课本系统的学呢。我和大家也一起帮你留意适合的东西。我那些在国外的同学和朋友们其实也都很需要这个东西呢。
作者: wangakai    时间: 2009-3-12 16:59
从各位的辩论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也加深了一些了解.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3-13 00:21
继续说说这个话题,我个人的感觉里,目前学校语文教育的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总是给出一个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灌输给孩子们。实际上,每一篇文章,不同的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读,可能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真正的语文教育应该是让孩子们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感受和想象,哪怕离谱也不过博得大家一笑。耳听到了各种解释后,大多数的孩子会选择较为合理的解释。

人文的东西,原本就不应该统一标准的。

所以现在的语文教育,基本是为了考试而设计的。有了标准答案才适合于考试啊。不过一个文字,仅给予一个标准,那也是我们的老传统了。在古代,那标准就是圣贤的话,哪怕那个圣贤已经是一千多年以前的了。

我们现在课本上的答案就一定是标准答案么?那恐怕未必。

举一个例子,比方孩子们都要求背的一首传唱多年的古诗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一般课本上解释都是: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而对他的赏析认为: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原本是很完美的东西,但偏偏有好事者考证出:,“乌啼”者,“乌啼桥”之谓也。说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而江枫也不是江边的枫叶,是寒山寺前是否真有两座并排的姐妹桥,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叫枫桥。而愁眠也不是愁绪难以入眠,而是寒山寺附近有一座山叫做愁眠山。如果这种说法属实的话,那上面的那些解释就完全是自作多情和六经注我了,其不是太好笑了么。

也有人指出那些桥名地名应该是先有这首诗,才由诗而得名的。其实那种都有些道理,我自己就认为唐诗不过类似现在的歌词而已,并不是那首诗都包含了那么多的想法,比如李白的“静夜思”读起来朗朗上口就是了,这一点就足以传唱好几百年,又何必多余的去说李白非要表达什么呢。而那些好事者说自己是考证,但并没有列出那一本苏州志里写有晋代有那座乌啼桥,这就是中国学者不严谨的地方,不像美国人,写任何依据,都要给出所引用的出处来,我估计那些人也是道听途说得来的。

其实要解决这个难题可能并不困难,如果哪位学者愿意去探索,我想中国那么丰富的地方志一定可以给出一个答案来。可惜几百年了没有一位学者愿意踏踏实实的做点事情。大家都习惯了告诉别人这么说是正解,也习惯了这么去相信,而无人提出质疑。

如果一个事情,有多种解释,无妨在课本上把各方观点都列出来,那样教出来的学生,才真正会是有思想的学生呢。

[ 本帖最后由 qqyou 于 2009-3-13 00:26 编辑 ]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3-13 12:20
转一篇帖子,来说语文教育标准答案的可笑

  今天老妈去参加我侄子的家长会,带回了2套侄子的考试试卷,我很好奇,拿过来看了现在小学生的试卷后,我震惊了!这是什么狗屁教育?这样的教育有希望吗
  
  下面给大家详细说说我看到了什么!
  
  侄子在本市某著名小学读书,有这么几道题:
  
  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起了一首诗:(          ),(         )
  
  我看到侄子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后面是一把大大的X,我就奇怪了,我也是想到的这2句。好奇的问侄子,这个不对??那答案是什么?侄子说标准答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哎~这就奇怪了,因为是个春天的夜晚,就要是这句有春风的???要这个思念故乡的人不是江南的,是不可能说出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话的!!一个东北人春天思念故乡,会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应该更准确。再扯远点,思念故乡,一千个人可以吟一千句不一样的诗,这个也可以有标准答案的么?
  
  接下来是默写,题目是:我们学过《桂林山水》一文,请将下面句子默写下来,然后就是整段的要默写,这有什么用?死记硬背别人的文字有什么用?
  
  还有个题目:《匆匆》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写的,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篇散文,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吗?
  
  我侄子写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后面一把好大的X。
  
  但标准答案竟然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就更奇怪了,一篇文章,你可以喜欢这句,我可以喜欢那句,难道最喜欢的一句话也要统一么?为什么“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不能喜欢?就一定要喜欢“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对比这2句,我也喜欢“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我觉得这个题目应该是“你能把老师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吗?”才对!
  
  再看别的试卷,更莫名其妙了,比如“请说出阿拉伯数字的来历,是哪个国家创造的”,侄子不知道,问我,我也不知道。我只好上BAIDU去搜一下,才知道是古印度人发明的。莫非我吃块猪肉,还一定得知道它是哪个养猪场养出来的?
  
  
  最后有个题目让我彻底崩溃了:请用一句话说明“ π ”的含义。侄子回答的是:π的含义是圆周率。竟然打的是把X,这就奇怪了,正好我老婆大学说读的是理科,我马上问她,π是什么意思,她说圆周率啊。
  
  两个人狂汗,问了侄子半天,他也没说明白,大概的意思是,标准答案是:π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领域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

作者: wishuhappy    时间: 2009-3-13 12:45
服了, 标准化试题, 所有都一个模子。孩子也一个模子!
作者: HMB    时间: 2009-3-13 15:26
女儿小一,我很发愁她的语文学习。所以进来学习一下。呵呵。没看到什么。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3-15 00:04
转一个帖子

  1. 这样的作文,你会写吗?

  2. “征文:
  3. 值改革开放30周年和建国60周年之际,你身边的巨大变化给你带来的触动,你的亲身经历、成长历练。”

  4. 这样的征文,你写得出来吗?

  5. 当然,如果你是30后、40后、50后、60后、70后甚至80后,应该没问题,可以写出个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来,但如果你是90后呢?

  6. 可这样的征文要求,偏偏是给90后的!

  7. 99年出生的还不满10岁的孩子,拿回了上述的作业。
复制代码


万一自己孩子遇到了这个题目,我也会感到头疼,实在不行,那就替孩子写吧,不能让孩子胡编乱造吧。
作者: maggiaxx    时间: 2009-3-16 23:45
而真正最终可以确定孩子价值的,绝对不是语文考试,而是孩子今后一生中,充分运用文字的那种能力。

说的太好了,我现在就深受之苦啊,天天写体会和反思,就是不会,结果是体会不像体会,反思不像反思,整个四不像 ,可笑!
今后在教育孩子方面就要多注意这方面的培养了。
作者: HMB    时间: 2009-4-20 11:26
而真正最终可以确定孩子价值的,绝对不是语文考试,而是孩子今后一生中,充分运用文字的那种能力。超级赞同!
作者: hubaichun    时间: 2009-4-20 11:40
这样的帖子是要好好学习的。与时俱进!
作者: hubaichun    时间: 2009-4-20 11:42
请问:如何设置才不会发一次帖子蹦出来3个?
作者: hubaichun    时间: 2009-4-20 11:42
请问:如何设置才不会发一次帖子蹦出来3个?
作者: hubaichun    时间: 2009-4-20 11:42
请问:如何设置才不会发一次帖子蹦出来3个?
作者: hubaichun    时间: 2009-4-20 11:43
几乎每次要删两个,网速挺快的,也不卡啊!
自从当了助理版主,我天天删自己的帖子。
作者: hubaichun    时间: 2009-4-20 11:43
几乎每次要删两个,网速挺快的,也不卡啊!
自从当了助理版主,我天天删自己的帖子。
作者: hubaichun    时间: 2009-4-20 11:43
几乎每次要删两个,网速挺快的,也不卡啊!
自从当了助理版主,我天天删自己的帖子。
作者: lingling0921    时间: 2009-4-20 11:51
我平时喜欢看小说,语文考试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考总是不好,语文老师也说我语文不好,但每次重大考试,(比如升中学,升高中,包括高考)语文成绩都是全班前几名,,,老师很奇怪,总是说我发挥超长,,,,但是这种每次的超长,让我明白了,语感很重要,,,,小考都是知识点,大考时更注重语感,,,,

像我的数学,平时看得不错,逢大考就一踏糊涂,,,,后来我明白了,只是会做点题,,,,,,
作者: 神武鹰扬    时间: 2009-4-20 13:47
说的好,值得思考,想想。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