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直击美国课堂(1):一节与众不同的历史/语文课 [打印本页]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3-8 21:56
标题: 直击美国课堂(1):一节与众不同的历史/语文课
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感到奇怪:这到底是历史课,还是语文课?其实,这既是历史课,也是语文课,他们叫“历史/语文课”(History and language)。当我们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新名词时,是在一所9年一贯制的、以科学技术教育见长的特色学校里。在这个学校里,有许多科目是合在一起上的,比如数学/科学课(Math
and Science),技术/体育/健康课(Technology and P.E. and Health)。这虽是一所公立学校,但是却非常抢手,据说一个孩子如果要想读这所学校,要提前好几年排队。在校长也非常自豪地宣称,这所学校有极高的教学水准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这究竟是怎样与众不同的一所学校?

我们听的是6年级的历史/语文课。6年级在这所学校里已经算初中了。老师讲的内容是前历史时期。首先,老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块石头和一些油彩,让学生假设手中的石头是化石,让学生在石头上画画,想画什么都可以,但必须是学生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学生们很兴奋,开始埋头在石头上画画,有的学生嫌不过瘾,还拿了两块石头。有些学生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原始人,有的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洞穴,有的画钻木取火的场景。有一个学生最有意思,画的动物非牛非兽,可能这就是他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吧。

在学生们画画的时候,我在教室里随意转了转,发现教室的四周摆满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有的是生活场景模型,有的是学生收集来的图片资料,有的是学生手工制品,当然,我还发现了我们中国的兵马俑模型。

画完了,学生们就请这些变得花花绿绿的“化石”去外面晒太阳,老师进入了第二个环节——一个非常年轻的历史学者来给同学们讲前历史时期的钻木取火。在出示了钻木取火的图片和相关文字内容后,这位历史学者开始拿出实物,向学生们演示如何做钻木取火的工具。然后把学生分成5人一个小组,发给学生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们很快做好了。历史老师一边让学生们摆弄工具,一边开始启发学生:这个工具是怎样工作的,里面涉及了什么样的技术原理,这个工具除了可以钻木取火,还能用来干什么。在现在的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技术工具?它与现在的新技术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回答得很踊跃,显然他们对自己能亲手做出几千年前的工具感到好奇和兴奋;通过动手制作和巧妙地提问,老师轻易地把几千年的时光轻轻地拉过。最后,老师号召同学们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材料来制作实用的工具。

不要以为这节课就结束了。第三个环节是扮演与回答。老师已经事先布置了家庭作业----阅读两本故事类的历史书籍,然后在课堂上请两位同学扮演书中的主人公,其他同学就这两本书中的内容提问,这两位主人公回答。我注意到其中一本书的书名是《寒冷的洞穴》(可能是讲原始人生活的)。显然,6年级的学生还很调皮,有的学生的提问相当“高难度”,而主人公的回答也相当俏皮和幽默,教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

趁学生扮演和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对这位老师进行了简短的访谈。她说,把两个科目放在一起教,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多的教学资源能够共享,学生在一节课上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不同科目的内容同时放在一起,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更加有利,学生也很有兴趣。这也是这所学校为什么把两个科目放在一起的原因。我想,她讲的可能就是不同科目之间的渗透吧。这位老师还说,她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学生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专题研究,有时是学生自己做powerpoint,有时是阅读,在讲到中国和印地安历史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打扮成中国古代人和印地安人的模样来表演。

这节80分钟的历史语言课与我在国内看到的很不同:一节历史课竟然如此有趣!老师没有在白板上写一个字,学生也没有死记硬背历史年代、历史事件,但是,学生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舒展,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与日俱增。我相信,学生在课后一定会主动寻找相关书籍来阅读——因为在课堂上他们已经领略到了,历史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我由此想到,获取知识并不应该以扼杀兴趣为代价,有时,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向学生打开一扇知识的大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让学生的想象力在知识的海洋中插上飞翔的翅膀。(作者:王秋英)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3-8 22:10
这节课将学习金字塔的原理运用得淋漓尽致。

动手,动脑,动嘴,主动学习。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9-3-9 07:55
这些目前只能靠家长了
指望学校是没希望了
作者: jjnbu    时间: 2009-3-9 09:13
感觉俺们的学校教育还是单薄了,全奔考试去了。
作者: woodhead    时间: 2009-3-9 09:33
指望家长,也是很单薄的事情。
毕竟,大量的互动,需要的是课堂,而不是家庭的氛围;
很多的实物,也不是家庭能够提供的。
还需要指出的是,课堂上虽然精彩,但是课下的准备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 本帖最后由 woodhead 于 2009-3-9 09:35 编辑 ]
作者: 木兰花慢    时间: 2009-3-9 09:41
原帖由 woodhead 于 2009-3-9 09:33 发表
指望家长,也是很单薄的事情。
毕竟,大量的互动,需要的是课堂,而不是家庭的氛围;
很多的实物,也不是家庭能够提供的。
还需要指出的是,课堂上虽然精彩,但是课下的准备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同意,并且家长执行这样的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要兼顾学校的素质教育,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负担,并且,没有同学之间的比较,孩子的动力也不足,很难真正实行起来。
作者: wangtutu    时间: 2009-3-9 11:06
美国和中国的教学形式非常不同.
但是,如果一定要说美国的教学的形式就是比中国的好,估计也不见得.
要看具体课程的性质.还要看教学对象.
那种非常活泼的教学形式对学前班的小孩或小学生更有效.

我们也上过那种课.
一节课热热闹闹地玩下来,孩子当然高兴.
但是他能记住的大多是玩的细节,"知识"往往被孩子忽略了.
也许那些大人看重的知识对小孩并不重要吧.

但是可以肯定美国的科普教育比我们的好.
比如那套引进的科普书"神奇校车",知识点多,能从各个方面吸引小孩.
任何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他感兴趣的方面.
我们的科普读物做的不如他们,太生硬.
小孩可能就喜欢那种稀奇古怪,超现实的东西.

已经忘记自己当小孩时怎么学习了.好象确实不喜欢上学.
作者: 三宝妈    时间: 2009-3-9 11:29
我们的科普读物做的不如他们,太生硬.
小孩可能就喜欢那种稀奇古怪,超现实的东西
作者: 素心    时间: 2009-3-9 23:23
孩子也许记住的是玩,也许只是某一个知识细节。

但保留了对整个学科的兴趣,为以后“我要学”打基础。

很多知识细节,以后想知道的时候,查查书,GOOGLE一下就足够了。

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才是更重要的。
自已去对比,查找,分析之后所学到的知识才会印象深。

而应试快速记忆嘛, 各位家长当年背过多少遍历史地理,现在还剩多少没还给老师的?
作者: feiyu默默    时间: 2009-6-23 09:26
要多学习才行,为了女儿以后不被压垮在应试教育里。只能自己在家里让她多玩玩。
作者: 有梦的人生    时间: 2009-10-12 10:01
标题: 回复 #8 wangtutu 的帖子
我们要的到底是知识呢,还是能力,这才是问题所在。
作者: PEANUT-CTK    时间: 2010-3-9 11:25
这也可以想像,为什么中国学生的动手和想像能力那么差.搞不弄国家为什么不汲取美国的教育经验
作者: ann20001118    时间: 2010-3-13 17:44
中国的家长真可怜,又要赚钱,但是在学校有得不到利于孩子发展的教育
作者: 呱呱鸟妈妈    时间: 2010-3-15 13:35
标题: 教育是激发孩子的兴趣
教育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能力得,至于记住那些指示点,因该算作教育的副产品,从这一点上来看,美国的教育符合孩子天性,也直奔教育的目的了
作者: GGG2010    时间: 2010-3-16 23:46
Got it. Thanks.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