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quote1-->钱愈多自由度愈高(在法律许可之下),等于选择愈多
千寻+-->引用:千寻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与槚同,苦荼。楚荆条。收,敛束。以夏楚责犯礼者,约束其威仪。
千寻+-->引用:千寻 <p align="center">□ 林行止/文
愈有钱的家长对儿女施体罚的机会愈低,反之,生活在贫穷线下的家庭,家长打儿骂女的机会最高 金钱不是万能,但金钱的多寡令这个世界不公平——在某种意义上,大部分的不公平都因金钱有无而起——富裕阶级享有的自由较中产阶级大,而中产阶级比穷困阶级(贫穷线下)有较多的自由;自由的多少又与选择权(option)成正比,也就是说,钱愈多自由度愈高(在法律许可之下),等于选择愈多。这只是事实的陈述,与价值判断无关。 对于生活在拜金主义社会的人来说,上述种种,早已“潜移默化”,深植脑海,可是,当经济学家告诉我们,穷、富和中产(以下简化为无钱人和有钱人)在教育后代的方式所以不同,亦因他们的收入互异而起,对此大家也许有点错愕,因为传统上人们以为这和教育程度与教养优劣关系更大,然而,想深一层,便恍悟此中大有道理。 以研究青少年行为及后果而享盛名的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韦伯格,不久前发表了一篇题为《在一个诱因模式下双亲入息与后代的成长》的论文,得出体罚后代的宽严程度和双亲收入高下的关系,即愈有钱的家长对儿女施体罚的机会愈低,反之,生活在贫穷线下的家庭,家长打儿骂女的机会最高。 在现实生活中,现代家长很少打骂子女,而我们的上辈中,则不乏对后代拳脚交加的父母,这当然和父母是否受过“良好教育”有关,但归根究底,与家庭经济困顿关系最大、与父母爱不爱子女和天性善恶关系甚渺;事实上,除了个别极端例子,父母都爱子女且持“与人为善”(都是希望他们“好”)的态度。 韦伯格的实证研究显示,在诉之以理收不到预期效果后,有钱人在处罚后代上有较多选择,比如可以不带他(或她)去迪士尼、扣减零用钱、限制上网时间、拿走Game Boy甚至扣起车匙或暂时保管他们的手机等,这些被褫夺的东西,都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可是,对于无钱家长来说,处罚儿女的方法似乎只有剥夺他们的必需品(如罚不准进食或扣起巴士车资甚至在学校买午餐的零用钱)和施以夏楚。显而易见,无钱人的方式比较不文明,而且很易沦为“虐待”,引来保护儿童协会之类社会团体的反对——对经济学家而言,这是在教导后代上可供无钱父母选择的方式太少所致,与有钱父母受过良好教育、较善良文明,而无钱父母较野蛮或只略识之无完全关系。 明乎此理,日后如遇上这样场景,你便知怎么回事了。比如见到有个年入百万的母亲对月薪四千的女工说 “我没你那般横蛮,经常体罚孩子,我从来不打骂儿女”,同时流露出“上等人家”的“文明气质”时。年薪百万和月薪四千的母亲在本质上差别不大,而且爱子女之心如一,惟收入大有差距,令她们教导后代的方法大异。 根据韦伯格的统计,年入6000美元家庭的孩子,大约平均每六周便被家长打一次屁股,年收入17000美元的,家长大概每四个月才打小孩一次,17000美元以上至12万美元的,体罚的频度逐级减少,这是因为这类家庭有足以“驯服”儿女的“打屁股以外的代替品”。用经济语言,有钱人可用“金钱诱因”令孩子循规蹈矩(照父母的价值观行事),但贫穷家庭“缺乏金钱诱因”,因此只有打屁股! 黑人比较经常打儿女,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或只有很少“代替品”之故,韦伯格因此指出黑人孩子若行为不检(不顺父母之意),处境最惨;比较之下,他们被打的次数和被扣零用钱的数额,远比其白人邻居多。可是,在这种事上不是白人至上,韦伯格的调查指出西班牙裔的孩子最“幸福”,他们的行为操守不特别好,但被家父处罚(打或扣零用钱)的机会最低,这或与拉丁民族比较懒惰、乐天,一切泰然处之的性格有关。 在男女平等高唱入云甚至完全落实的现在,男孩和女孩不平等现象仍十分明显,女孩被体罚和扣零用钱的机会远较男孩低(同父同母的比较),我们只能把之归因于西洋人重女童轻男孩的“文化因素”;单亲母亲比双亲手软,这即是说,单亲母亲比较少动手和扣零用钱。 如何赏罚儿女,对他们成年后的行为有重大影响。比如给孩子开个银行户口(当然不是近零息的现在,因为很难向他们解释储蓄的好处)或教导他们要和兄弟姊妹以至小朋友分享“身外物”,谆谆善诱,所用的时间精力甚多,但成果远较以是否体罚和增、扣零用钱的权威方法(authoritarian methods)为佳。
■ 作者为香港《信报》社长
千寻+-->引用:千寻 如何赏罚儿女,对他们成年后的行为有重大影响。比如给孩子开个银行户口(当然不是近零息的现在,因为很难向他们解释储蓄的好处)或教导他们要和兄弟姊妹以至小朋友分享“身外物”,谆谆善诱,所用的时间精力甚多,但成果远较以是否体罚和增、扣零用钱的权威方法(authoritarian methods)为佳。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