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谈谈发现式学习 [打印本页]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3-2 13:02
标题: 谈谈发现式学习
我在研究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理论的时候感到很亲切,
因为我自身可以说是这种理论的实践者。

我爱上教育这门学问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我作为一个学习生涯接近30年的老兵,能够时时
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来洞悉各种学习与教学
理论的精髓。

我在《因材施教》一文里提到,gifted child的优势是勤于思考,
善于探究,自己发现问题。实际上可以这么说,gc是天生的
发现式学习者。对这种学生,教育者要做的是给他提供更多可以
探究的材料,同时不要压抑其探究欲望。

这就是说,环境对于gc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就拿我来说,
我探究欲望最强的时候,小学阶段有儿童用品商店,到了
初中,就在我上下学的路上有一家旧书店。我肯定是是这家书店
最频繁的光顾者。

探究者的思维方式通常是:

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资源,
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么,对于我这个学生而言我遇到的最常见问题就是如何学得更轻松,
也就是说,又能轻松又能拿高分。

然后,自然的,我就去想办法,自然的,我就去寻找资源,
书店里面的书,就是这种资源。环境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如果没有可
供解决问题的资源,探究欲望再强烈,解决问题的欲望再强烈也没用。

占有的资源越多,发现就会更多。

在此过程中,我发现了词根词缀记忆方法的书,如获至宝。于是,我记
单词就变成了一种游戏,一种乐趣。我后来在大学里发现,很多人进了
大学后才知道有这么一种方法。

还有另外一个有趣的发现,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是,这种事情是不好意思跟人交流的,于是,跑到书店里,
买了两本书回来,记得其中一本的名字叫《了解你自己》。

看完这本书,自己身体上的种种变化便一清二楚了。

在高中,这种发现式学习的习惯挽救了自己。在临近高考一个多月的时候,
由于错失保送名额,自己出现了一些心理异常的现象,有些焦虑。
一出问题我立刻去书店,在心理学的书架上看各种书,最后在一本书里
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也找到了应对方法。在文具盒里写了几句心理暗示
的话,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像“要有大将风度”。

第一句话,是让自己想象那种开阔的江面,心胸会疏朗一些。
第二句话,用语言,理性给自己提示。

这方法还真管用。很快就重新进入状态。

gc可能并不是智商最高的,记忆力最好的,但是,gc善于借助资源,善于发现,
所以gc最后轻松地成了高考状元,而那些聪明人sc被远远甩在后面。

我清楚记得一个记忆力极好的sc跟我比赛记东西,一篇陌生课文,她很轻松就背下来了,
我则自叹不如。但是,我记忆力一般,但是,我记住的东西不比她少。

因为我有系列的方法帮助我。写作文,我不会刻意记多少例子,我有自己的秘籍,
背历史,地理,我有自己的模板,数学,我有自己的归纳。

前面《谈谈超人现象》里说到,借助计算机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超人。
可以这么说,如果我当时有计算机辅助,我的学习效率还会倍增,学习还会更加轻松,
不过即便如此,当时那些方法已经足够把我武装到牙齿。

我猜测发明发现式学习的布鲁纳肯定也是一个gc,因为如果他不发明这东西,我迟早
也会。原因还是问题的驱动。

自从进了北大,慕名取经的人络绎不绝,一般来说,我会倾囊传授。但是,真正能领悟
我的方法的,大多是gc,或者叫有慧根的,那些sc,或者既无g,也无s的,根本听不懂
我在说什么,也不知道我这些方法的妙处在哪里。所以白费很多口舌也没用。

后来我发现,根子还在于他们没有养成“遇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寻找资源--发现解决方法”
这种思维习惯。《不要忽视看不见的习惯》一文说的就是这回事。

既然这些人没有这种思维习惯,或者说,他们不是那种天生的发现式学习者,怎么办?
其实教育的价值就在这里。教育就是查缺补漏,补你的短板。通过教育,帮助sd养成
gc那种天然具有的探究精神,我在《因材施教》一文里曾经惊呼,sd如果具有了gc
的优势,那将是无敌的。

发现式学习这种理论其实就是在帮助sc获得gc的这种能力,你说这种方法好不好?

从操作上,这种方法不难理解,本质就是培养一种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首先要创设一个有丰富意义的情境,其次,提供孩子必要的资源,然后让孩子在与
这些资源接触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其实,科学家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跟孩子
没有多大区别。换句话说,这种习惯养成,对于孩子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同样是有益的。

在这种学习理论下,学校生活本身,学习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有丰富意义的情境,
要引导孩子在这种环境下不断有所发现,就像我当年做到的那样。

说实话,我当年并没有觉得学习有多苦,有多枯燥,尤其是高中,学习本身变成了
一种智力游戏,成了各种学习方法的天然实验场。这种习惯我一直保留至今,
每学一样东西,我都是边学边研究这种东西的学习规律,所以我在考完GRE之后
顺便把自己的学习经验总结出来,一口气编了三本书。有一本已经重印了七八次。

我不反感考试,只要有竞争,考试不会消亡。而且考试最公平。
我也不反感应试,应试也是一种能力。而且也可以包含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我反感的是错误的应试。是现在学校这种超级低效的,以灌输为主的,
简单重复的,以培养废材为荣的,极为低级拙劣的应试。

这种极为拙劣的应试再加上某些拙劣的老师,是全体sc的灾难。

可怜的sc,就像学校里的民工。苦,累,压抑,学分如工分,
每一分的提高都是用血汗换来的。

这种应试是典型的负和博弈,每个人都是失败者。
有人得了高分,却丢了能力,丢了健康,丢了爱好与发展潜力,
而得了低分的那些人,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好的应试,无论高分者还是低分者同时都获得了高能力,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在社会上立足需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习惯,
一种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拥有了这种种能力,无论在任何岗位
上都能开辟出自己的天地。

当然,发现式学习不是万能,只是种种有效学习方式的一种,
但无疑是值得引起相当重视的一种。

更重要的是,发现式学习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有的学校搞几个
示范课,摆摆样子就说自己已经在搞发现式学习了,这种走过场
的发现式学习没多大意义。

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能够因势利导的弥补学校教育的缺失,
怕的就是不管学校教育质量如何,一切以学校教育为纲,
这显然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办法。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3-2 13:13
应试式的教育,没有什么好的坏的之分,他的目标就是考试,而不是应用。

研究国外的教育学家之外,如果多看看中国古代教育,就可以明白我们现在的教育方法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里面有一种继承的关系。骨子里很多东西是一贯的。

再去研究一下国外目前的通行教育思想和方法,那就可以明白我们和国外的差别在哪里。

但是你就是研究了,你也没能力去改变这一些东西,真正我们可以做的,还是在现有体制上进行一些修补。作为一个家长,能做到不助纣为虐,就已经是非常好的事情了。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9-3-2 13:23
原帖由 老易 于 2009-3-2 13:02 发表
说实话,我当年并没有觉得学习有多苦,有多枯燥,尤其是高中,学习本身变成了
一种智力游戏,成了各种学习方法的天然实验场。这种习惯我一直保留至今,
每学一样东西,我都是边学边研究这种东西的学习规律, ...

对这个智力游戏感兴趣,愿闻其详。。。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3-2 13:27
学习本来就是智力游戏,只不过现在变成体力游戏了
作者: wangtutu    时间: 2009-3-2 13:53
考试就是为了检验一下学习的成果.管它是不是应试教育?

对天才说法有点感想.
确实有把学习当作乐趣的小孩,当然这样的小孩稀有.神童更少.
他们通常非常聪明,不按一般人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在学习中把做难题,怪题当作挑战.他们喜欢挑战.争强好胜.
但是这样的小孩通常又比较偏执,
表现在生活中就是不容易变通.(傻子认一门那种)
成年后,他们可能会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
但基本都不招认喜欢.虽然他们日后可能会成为"偶像".

不信,大家仔细看看那些大科学家或伟人的成长传记就知道了.
我们国家写的名人传记不真实.
看外国人写的,翻译过来的.比较真.
无论是牛顿还是爱因斯坦都有非常卑劣的人格品质.
那些载入史册的伟人就更差劲了.
但是他们确实创造了历史.

不管怎么说,还是当天才舒服.
天才是不能制造的,是天生的.
中国教育制造不出来,美国教育也制造不出来.
人家就是天生的.:lol :lol
作者: 颀颀妈妈    时间: 2009-3-2 13:58
自从进了北大,慕名取经的人络绎不绝,一般来说,我会倾囊传授。但是,真正能领悟
我的方法的,大多是gc,或者叫有慧根的,那些sc,或者既无g,也无s的,根本听不懂
我在说什么,也不知道我这些方法的妙处在哪里。所以白费很多口舌也没用。

看到这一句真是让人沮丧. 得你倾囊真传的sc都不能理解你的学习方法. 论坛里能有几个人可以学会呢.  

每学一样东西,我都是边学边研究这种东西的学习规律,所以我在考完GRE之后
顺便把自己的学习经验总结出来,一口气编了三本书。有一本已经重印了七八次。

出的三本书,书名是什么, 愿闻其详.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3-2 14:23
标题: 回复 鲸鱼
后半句其实已经说了,
学校学习成了各种学习方法的天然实验场。

比如,我研究了一种写作的套路,
然后特别盼着老师留作文题目或者竞赛,
然后我就按这个套路来写,看老师能不能给高分。

再如,研究了一种记忆套路,就渴望新课文的刺激,
看自己能不能更快的记住。

数学题也一样,总结了一种新方法,就喜欢到处找题目
来试验这种新方法是不是有效。

所以说,学校学习成了各种学习方法的天然实验场。
这种状态初中不明显,因为总结的方法不多。
到了高中非常明显。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智力游戏。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3-2 14:29
标题: 回复 #5 wangtutu 的帖子
你的这段说法是典型的把各种“天才”大杂烩的放到了一起,
概念不清啊。

我们汉语所谓的天才所指太多了,歧义太多了。

有天分的gifted child,智商高的smart child ,
超人super genius,高成就的 genius
高身体素质或者才能的 talent,

凡此种种,像一些超人,的确很多个性迥异于常人,
但gited child或者smart child跟普通人没多大区别。

只是兴趣偏向于思考,或者智商高一些。

不能一概而论。
作者: wangtutu    时间: 2009-3-2 14:51
标题: 回复 #8 老易 的帖子
我先说一下商界精英.

他们通常早年不喜欢学习课本或没有条件学习.学习成绩自然不理想.
他们很聪明,但是一般不被老师和家长看好.
他们勤于思考,与常人不同.
他们的成功或失败皆因为他们的与众不同.

他们成功了,我们说他们是天才.
他们失败了,我们还说他们是天才.
因为普通人连他们那样失败的机会都没有.

我绝对承认有天才.
但是天才不是人造的.
天才是天造的.先天的和环境的.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3-2 14:55
标题: 回复 #9 wangtutu 的帖子
商界精英,呵呵,
最近看了几个山西煤老板的履历,

50亿资产的初中文化,
12亿资产的小学文化,
还有一个几个亿的高中文化。

看来山西不光产煤,还盛产天才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3-2 16:09
标题: 回复 #6 颀颀妈妈 的帖子
老易的书我知道,但尊重他不愿意现在公布名字的愿望,我不说.

呵呵,去年我就把他的真实姓名猜到了,不过今天才确认.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3-2 18:06
小小小鲸鱼   2009-3-2 17:11   金钱   +10   谢谢你了,希望了解更多

毕加索名言:

“我不是寻找,而是在发现。”

“绘画就是研究和试验。我从不把绘画当作艺术品来做。我的所有画作都是研究和实验。我不停的探索”。

“画家的画室应该是个实验室。在那里,你不会像一只猴子一样去制作艺术,你是在创造,绘画是一种精神游戏”。

如果学习者也能把教室当作实验室,把学习当成精神游戏,
学习本身不也是一种有创造力的活动吗?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9-3-3 09:21
原帖由 老易 于 2009-3-2 18:06 发表
学习者也能把教室当作实验室,把学习当成精神游戏,验。 ...

在什么样的触动下,或者有过什么样的经验后,能够自发有这个境界:把教室当作实验室,把学习当成精神游戏。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3-3 11:16
标题: 回复 #13 hi5 的帖子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

你的意思是人人都是天生的发现式学习者,然后在灌输式的教育下,
大部分人被改造,只有个性强硬一些的幸存,如老易这样的。

有意思的问题就在于这个“个性强硬”。

一方面,个性有遗传的因素。
另一方面,求知,探索新事物,独立思考的内驱力方面,也有天生的因素。
就是说,有人天生强些,有人天生弱些。如果大家天生都一样,
也就没有gifted child这个概念了,因为gift这个词本身就有天生的含义。

所以,大部分学生被改造,一方面是个性上比较听话,顺从,
另一方面,可能是探索,独立思考的内驱力不够强。

由于这两方面的不足,再加上接受式教学或者填鸭式教学的影响,
孩子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模式便固定下来,逐渐成型。

所以,对于gifted child而言,由于内驱力强,所以普通的灌输环境或者
打压并不足以改造其思维方式和习惯,

比如,海顿的父亲从小禁止其学琴,这个孩子半夜偷偷爬到阁楼用哥哥的琴练习。
华罗庚的父亲不让其学数学,但华罗庚宁可挨揍也要偷偷去学。

虽然这些只是轶事,但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所以对于gifted child,教育者要因势利导,蛮横地为其做出所谓的“规划”并不明智。
而对于smart child,虽然智商很高,但是,探索与独立思考的动力并不怎么强,
属于推推动动,不推不动,喜欢依赖。

其实现在孩子营养不错,聪明孩子很多,可就是在探索与独立思考这方面比较弱,
玩起电玩来像“超人”,写起文章来像“白痴”。

如果说gifted child属于有慧根的一类,这种smart child就属于有智商,无慧根的一类。

无慧根的孩子有一种比较听话的还比较好办,
勤奋,勤奋,再勤奋,像黄牛一样辛勤,最终靠铁人精神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这类人虽然苦点,累点,如果碰到比较好的工作机会也不能说是不成功的,
社会上这种人是占很大比例的。

最怕的是第二种孩子,既无慧根,又不听话,又懒惰。
得过且过,偷懒应付,皮皮踏踏,胸无大志,有点小聪明,逼迫一下成绩就上去了,
不逼迫,成绩就下来了。这种孩子得靠“神”来拯救。

需要一种唤醒其沉睡的求知欲,独立思考欲,能够让其醍醐灌顶的东西。

系统的发现式教育,有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因为不管孩子的天性如何对思考与探索不感冒,可是不容否认,环境会对其产生
比较大的影响。如果他成天泡在不得不去思考,不得不去探索的情境之中,
久而久之,其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势必会发生一些改变,也就是从量变到质变。

而显然,习惯的养成越早起步越好。越早第二种孩子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作者: wangtutu    时间: 2009-3-3 11:40
在当今的条件下,发现式或探索式学习的方法大大大大简化了.
在网上搜搜搜...
一堆答案等你发现和探索呢.

美国小孩写作业可比我们孩子简单多了.
我们的小孩中途出国学习,基本没有不适应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
外国的小孩到中国学习,基本没有适应得了的.
作者: wangtutu    时间: 2009-3-3 12:04
标题: 回复 #18 hi5 的帖子
理论上怎么讲都可以.
我也认为每个小孩都有他天才的一面.

有些理论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答案都是现成的,老师教给你就行了,你发现什么?
老师领着30个孩子去发现,家长都不答应.
我们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家长能了解自己的孩子,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就不错了.

孩子越大,家长就越不了解孩子,更不用说理解了.
有些道理,只能孩子自己去悟.

老易也是自学成才的,不是学校教的.
作者: Irene2005    时间: 2009-3-4 01:29
听诸君阐述,感触颇多,面对传统应试教育“一分定终生”,面对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态,面对芸芸众生社会心态。。。。。。
正如老易所讲,人贵在发现并享受乐趣,习惯并非后天形成,而在于先天引导,特别是孩童时期。只有自知才能获知,只有去做才能会做,只有发现才能享受。。。。。。
哈!心之所想,感慨而触!
作者: 一叶小舟    时间: 2009-3-5 13:40
才发现拉下这么多功课
作者: 细数阳光    时间: 2009-3-6 09:49
... [/quote]

最怕的是第二种孩子,既无慧根,又不听话,又懒惰。
得过且过,偷懒应付,皮皮踏踏,胸无大志,有点小聪明,逼迫一下成绩就上去了,
不逼迫,成绩就下来了。这种孩子得靠“神”来拯救。

需要一种唤醒其沉睡的求知欲,独立思考欲,能够让其醍醐灌顶的东西。


看这心里有些发毛,俺孩子好像就是这个样子的。吊儿郎当。
作者: 素心    时间: 2009-3-14 04:06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引用下20楼的:“正如老易所讲,人贵在发现并享受乐趣,习惯并非后天形成,而在于先天引导,特别是孩童时期。只有自知才能获知,只有去做才能会做,只有发现才能享受。。。。。。”

借我一双慧眼吧,不动声色地引导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思考的乐趣。

私心里可真的不想让孩子走弯路,真想把规律真接告诉他。可我也知道这会剥夺他探索的乐趣。咳咳。

作者: lisa415705    时间: 2009-3-14 12:29
习惯的养成越早起步越好。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