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培养天才与给孩子快乐并不矛盾 [打印本页]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2-28 04:08
标题: 培养天才与给孩子快乐并不矛盾
自从出了个魏永康,出了个宁铂,现在家长们好像闻天才色变。
这种心理其实是对天才的误解,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本身就有一个天才儿童教育的专业,
专门为各种天才儿童提供特殊教育。

天才儿童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教育得法,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教育不当就会走向反面。

天才儿童在英文里是gifted child,智力早熟,求知欲很强,学东西快。
天才儿童也译为资优儿童,资优儿童或者说天才儿童,与神童还是有一定
区别的。

神童英文里是prodigy,是指那种在10岁左右就取得了几乎匹敌成人的成就,
比如有的孩子10岁就考上大学,有的电脑神童10岁就拿到了微软的证书,
有的孩子10岁就成了围棋高手。

天才儿童有可能成为神童,但大多数天才儿童是成不了神童的。天才儿童在
人口中的比例较高,大概百里挑一。而神童在人口中的比例就很低了,大概万分之一。

我最近接到了一位家长的短信,他的孩子基本符合天才儿童的标准,
可我一说这孩子是天才儿童,这家长忙不迭的否认,说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这家长可能是把天才儿童与神童混淆了。

天才儿童更多是从心理,认知能力角度判断,而神童更多是从成就角度判断。
所以这两者是很不同的。大部分天才儿童虽然有成为神童的潜力,但是,
很多家长并没有刻意培养,孩子也就没有走向神童之路。

但是,总有个别家长,看到孩子资优,或者记忆力好,或者早熟,或者求知欲强等,
开始刻意培养孩子往神童的方向发展。

一般来说,天才儿童由于认知能力上的早熟,如果刻意培养的话,相对容易在
很小的年纪就取得很骄人的成就。像那个10岁上大学的张姓小朋友。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比较反对把天才儿童往神童路上赶的。主要是没有必要。
因为负作用实在太大,因为一旦成了神童,曝光于聚光灯下,不必要的社会
压力接踵而来。我研究过不少神童的个案,结局大多不好,很多都是因为
社会聚焦的因素。还有就是太超前之后会脱离孩子的生活圈子,这种孩子往往
智力超前,但其他方面的能力未必超前。比如我研究的一个哈佛神童,虽然
11岁能给大学生讲数学,可连自己系鞋带都不会。到人家家里做客,连基本礼貌
都不懂,上来就把大家应该分吃的蛋糕自己吃了。

正是因为这种认知与生活能力的差异,所以神童一个个都跟怪人一样。
若干年前,我是极力反对人造神童的。可是,当时家长们还是很狂热的,卡尔维特成了
大明星,神童作坊开了一家又一家。

还是宁铂做了件好事,宁铂一出家,神童热急剧降温。

但是,神童热降温了,并不意味着天才儿童从此消失了。天才儿童还是会出现的,
因为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有多少人口,就会出现多少比例的天才儿童。

家里如果出现了天才儿童,应该非常高兴。天才儿童如果培养得法,是很容易
出成就的。给天才儿童专门的教育,这是一门很专业的事情,属于特殊教育
领域。但由于师资等问题,即便发达国家也不是每个天才儿童都能得到特殊
关照的。所以很多天才儿童不仅无法得到特殊的营养,反而因为顽皮或者其他
原因被老师整治。天才儿童遭遇不公平待遇是个不是个别现象,历史上就有倒霉的
爱迪生,爱因斯坦。

所以家里一旦出现天才儿童,家长一定要多费心了。

天才儿童首先未必一定发展为神童,像爱迪生,爱因斯坦甚至童年被当作白痴对待,
但是,天才儿童的早熟客观存在。心理学家对于历史上的天才研究发现,
早熟是这些天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说,如果你家里出现一个智力早熟的天才儿童,
要恭喜你这孩子有很大的潜力成为天才。

再说说天才。由于神童的牵累,现在天才(genius)也被妖魔化了。天才惹谁了?
中国现在缺的不就是各行各业的天才吗?

在西方的语境里,天才(genius)是与俗物相对应的。俗物,简单说就是平庸之人。
当然,平庸还算能接受的,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那种鄙俗,俗不可耐,成天
张家长,李家短,嚼舌头,或者沉溺于吃喝玩乐,别说对国家有责任心,就是对
家庭也没什么责任感。

我现在觉得一切都乱套了。我们的价值观完全乱套了。精英,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词汇,
现在也被糟蹋的一塌糊涂。精英,本来是那种对社会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物,
现在成了脱离群众,或者压榨群众的利益群体的代名词。

天才,应该是精英中的精英,现在,竟然混到了大家闻天才色变,
我一说要培养天才,家长一个个避之唯恐不及,好像培养天才就一定要像贝多芬老爸
或者朗朗老爸那样的狠角色才能担当。

这完全是把一些极端的个案普遍化。

在发达国家,天才层出不穷,各种发明创造让我们眼花缭乱。
但是,发达国家对于儿童的保护之严格大家是有耳闻的。
像贝多芬,莫扎特老爸这样的做法现在直接剥夺抚养权了。

发达国家的孩子那么快乐,为什么还会出现那么多天才?
足以证明,天才与快乐并不是对立的。

前面提到的那种天才儿童,无疑更有成为成人天才的潜力,
但实际上,天才儿童的大部分都没有最终成为成人天才,
反倒是不少非天才儿童最终成了成人天才。

可见,教育在天才成长中的重要性。

很多家长一听培养天才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逼迫孩子做作业这样的事情。
于是乎把我当成了严苛对待孩子的典型,还弄了个数轴。
呵呵,让我哭笑不得。

事实上,许多天才的培养方式反而是很轻松很快乐的。
因为天才的成就更多来自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强烈的求知兴趣和探索欲,
父母其实对待这种的孩子是很省心的,
因为他只需要引导,启发,孩子会自动自发的去学习,去探索。
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给他创设良好的环境,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

而恰恰那种逼迫式的训练对这种创造型的天才是不起作用,
甚至只能起反作用。

逼迫,有时候对一些技能学习有一定用处。但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
如果孩子对一件东西毫无兴趣,单纯的逼迫是不起作用的。
严格的训练,可能是在一些细节上,但是,如果孩子对这样东西
不敢兴趣,你逼迫一时可以,但是,成为天才需要10年的努力,
如果孩子自身无兴趣,是无法保证孩子十年内都接受这种严苛训练的。
多少孩子学琴半途而废,实际上就是这个研究的一个证明。

同时,也不要把严格的训练妖魔化,好像严格训练一定与孩子的快乐相矛盾。
严格训练,如果掌握在一个良好的尺度上,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反而是有利的。

但大多数天才,创造性天才,实际上并不需要所谓的训练。
他们会追随自己的兴趣,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路,做最好的自己。

不想当将军的不是好士兵,当然,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不想培养出天才不会是好老师。
但天才的产生并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还要结合实际。

教育无疑是很重要的,但教育又不是万能的,教育者一定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过分迷信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不仅不能达到教育目标,
还会适得其反。

教育者要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心态。要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自己能做的,
什么是不能做的或者做不到的。

在这种心态下,不要给自己和孩子施加不不要的压力。如果在家长和孩子的努力下,
孩子最终成才,皆大欢喜,孩子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为天才,也要坦然接受,
因为你努力过了,做了自己分内的事情,也就无怨无悔了。

教育是项平衡的艺术,老易是这个理念的坚定信徒,
任何极端的教育理念在我这里都没有市场,而把我的教育观点
做极端理解的人,只能说你的理解能力有问题,或者说,
你根本就没有仔细去思考我文章背后的东西。
作者: 颀颀妈妈    时间: 2009-2-28 11:22
教育者要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心态。要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自己能做的,
什么是不能做的或者做不到的。
在这种心态下,不要给自己和孩子施加不不要的压力。如果在家长和孩子的努力下,
孩子最终成才,皆大欢喜,孩子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为天才,也要坦然接受,
因为你努力过了,做了自己分内的事情,也就无怨无悔了。


真不愧是做教育的. 老易这个贴子分析咱这家长的心理, 特别是上面那句话简直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今年打算开始给孩子培优.
曾给孩子补了五六年的短, 短的依然还是短, 是到让孩子扬长的时候了,不然以后也许会后悔.
谢谢你.
作者: ilove0356    时间: 2009-2-28 12:51
楼主说的有道理........学习了
作者: snowyiyi    时间: 2009-3-1 16:53
对啊,曾经努力过就值得了。心态要稳定。
作者: ciscotang    时间: 2009-3-1 18:25
曲高和寡。世界上平庸者是大多数,太优秀的人孤独感可能还是难免的。
作者: mace    时间: 2009-3-2 09:38
没有天生的天才,只有百分百的努力与投入也许会成就天才.
作者: catdogwu    时间: 2009-8-12 22:17
学习学习,很有道理,看了以后心里平静一些,不会那么有负罪感,愧疚以及压力过大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1-9-7 14:01
教育是项平衡的艺术。
不过是不是天才儿童,都要关注孩子给予充分的爱,以孩子为中心而不是家长
作者: 可77    时间: 2011-10-14 20:11
不管天才不天才,看来快乐是核心。一个不快乐的人,当天才又有何用?
作者: 超级老爸    时间: 2011-10-15 12:54
太不周延。
作者: 你带来的幸福    时间: 2011-10-15 12:56
支持这种观点!!
快乐和天才并不冲突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