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极力推荐】小儿常见病中医推拿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小辣椒
时间:
2009-2-20 10:25
标题:
【极力推荐】小儿常见病中医推拿
http://v.youku.com/v_show/id_cz00XMTU4MDQ0NA==.html
这是在线视频。
另外陌妈还搜集到了挺好的文字内容。
小儿经络推拿操作方法
1.
开天门:医者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互推至前发际,推
24
次,常作为每次推拿的第一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神疲乏力等症。
2.
推坎宫: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
24
次,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二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症。
3
.运太阳: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部太阳穴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般运
24
次,每运
3
次后轻轻按一下,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疗的第三个步骤。有发汗、止汗、明目醒神等作用。
4.
掐总筋:用大拇指轻轻按掐腕横纹中点,另一手握住患儿手指轻轻摇其腕关节,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四个步骤。有清心火、止惊搐、畅四肢等作用,也可用于口舌生疮、潮热、感冒鼻塞、四肢抽掣等症。
5
.分推大横纹:用大拇指指腹自总筋向两侧分推,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五个步骤。有调和气血、止泻痢、除寒热、去腹胀、通二便等作用。可治疗惊风、痫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咳嗽、痰喘等症。
6.
拿肩井:一手捏拿小儿的肩井穴,另一手握住小儿食指和无名指,将上肢伸摇数次。不论何种病症进行推拿治疗,都以本法作为结束手法,所以又名“总收法”
(
收诊法
)
。拿肩井有畅通一身气血等作用。
7.
推五经:五经指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五个穴位,分别位于
拇指
、
食指
、
中指
、
无名指
、
小指
远端指节的指腹上,在这些穴位上运用推法治疗,可以调整各脏功能,并治疗相关的疾病。诸如:
(1)
消化不良、呕吐、腹泻、食谷不化、痢疾、便秘、疳积等多属脾经病变,治疗时推
脾经
,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一般多采用补法。
(2)
惊风、抽搐、烦躁、气逆、胁痛、目赤等多属肝经病变,治疗时推
肝经
,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
(
清
)
。一般说来,肝经宜清不宜补;如需用补法时,应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法代替。
(3)
心悸、怔仲、贫血、高热神昏、弄舌、小便赤涩、口舌生疮等多属心经病变,治疗时推
心经
,以旋推为补,直推或掐之为泻
(
清
)
。一般说来,心经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心火;如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法代替。
(4)
咳嗽、气喘、痰鸣、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多属肺经病变,治疗时推
肺经
,以旋推宜补,直推为泻。
(5)
遗尿、尿频、骨蒸盗汗、虚喘、小便不利、下肢痿软等多属肾经病变,治疗时推
肾经
,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
(
清
)
,肾经宜多补少清。
8
.推
大肠
:从食指端桡侧,沿食指桡侧缘推至虎口,可清实热、止泄泻,常用以治疗腹泻、消化不良等症。
9
.推
小肠
:小肠穴在小指尺侧缘,主治小便短赤、遗尿、高热不退等症。从指端推向指根为补,从指根推向指端为泻。
10
.运内八卦:内八卦为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名称,是环绕掌心周围
8
个穴位的总称。近第三掌骨小头处为离,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依次为坤、兑、乾、坎、艮、震、巽、离各穴,坎与离相对,震与兑相对,乾与巽相对,坤与艮相对。震为东方,属肝木;兑为西方,属肺金;坎为北方,属肾水;离为南方,属心火。临床上,不论患者是男是女,大多数医师取患者左手八卦穴进行推拿。推拿八卦穴常用运法,称之为“运八封”。运八卦时,将患者的左掌心向上,医者以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患者的左手背,以大指桡侧面作为接触面进行运法;也可用一手托持患者的左手,另一手以食指或中指指端作为接触面推运。推运至离宫时,要轻轻带过,或以大指掩盖于离宫上,使“运内八卦”时,医者推运之指不接触离宫。因为离宫属心火,推运离宫,恐动心火。
11.
揉板门:按揉手掌大鱼际部,可健脾化滞,主治呕吐、腹泻、气促、气攻等症。
12.
推三关:三关穴在前臂屈侧面的桡侧缘。自腕推至肘有补气发表、祛风散寒等作用。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等症。
13
.推六腑:六腑穴在前臂伸侧面尺侧缘,自肘推至腕有清热止汗等作用。主治高热、昏迷、抽搐等症。
14
.推天河水:推前臂屈侧面中线,有退热、清心、除烦作用,主治诸热惊风、口渴咽干、夜啼、口舌生疮等症。
15
.掐十王:掐十指指尖,有开窍醒神作用,主治昏厥、惊风等症。
16
.运耳后高骨:耳后高骨指颞骨乳突部,运之可祛风安神。
17
.弹山根:用食指弹击鼻根部,至皮肤发红为度。有镇惊开窍作用,主治惊风、鼻塞流涕、晕厥等症。
18
.推膻中:膻中穴在前胸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先揉膻中,再由上向下推和向两侧分推。有止咳平喘、顺气降逆等作用。主治咳嗽、哮喘、呕吐、胸闷等症。
19
.分推腹阴阳:自胸骨下端起,沿肋弓下缘分别推向两胁。主治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和发热等症。
20
.摩腹:用于掌部在腹部作圆周状摩动,着重于中脘、脐中、关元等穴。常用以治疗腹痛、腹胀、腹泻、食积、便秘、小便不通、遗尿等症。
21
.拿肚角:拿脐下两旁.有行气止泻作用。用以治疗腹痛、腹泻、腹胀等症。
22.
按利尿穴:利尿穴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间连线的
1
/
2
折点处。
23
.推脊:由上向下在脊柱正中线上推之。有退热、镇惊作用。
24
.揉龟尾:按揉尾骨端,主治腹泻、痢疾、脱肛等症。
25.
推七节骨:七节骨指腰骶部第二腰椎至尾椎之间。用拇指指腹或食指、中指指腹由下向上推称“推上七节骨”,有止泻、补肾等作用;由上向下推称“推下七节骨”,有通便、泄热等作用。
26
.拿血海:拿大腿前下方的血海穴,可平惊止搐。主治小儿惊风、抽搐等症。
27.
按揉足三里:按揉外膝眼下
3
寸的足三里穴,可健脾和胃、扶补正气。主治腹痛、腹胀、腹泻、虚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下肢痿软等症。
28
.揉涌泉:按揉足心凹陷处。主治呕吐、腹泻、发热等症。
非常非常好的东西。希望宝宝们都健康快乐!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