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天才的思维方式 [打印本页]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2-17 17:29
标题: 天才的思维方式
一个下象棋的业余爱好者和一个象棋大师相比,我将后者称为天才应该不过分吧。
后者就是一个比前者高出太多的人。

从智商的角度,业余者与大师可能差不多。
但是,水平差异为什么如此之大?

一个大师能跟100个同时下棋还能战而胜之,奇迹是怎么产生的?

实际上,大师与业余者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用业余者的思维方式看大师,大师们就是神,
但如果你用大师的思维方式看大师,就不会觉得有什么难以企及的了,
就像卖油翁老伯那句轻飘飘的话,无他,唯手熟尔。
说白了,就是体力活而已。

业余者利用短期记忆来思维,
大师利用长期记忆在思维,
所以以业余者的思维能力,只能看出最多五步,七步,
而大师能看出十几步,几十步稀松平常。

大师的长期记忆是怎么回事?

大师一般要做的功课就是长年累月的打谱,
通过打谱,把各种棋局上的变化形成长期记忆
储存在大脑里。实战中,对手一招棋出来,
基本能够预知棋手下一步棋的走向。

知己知彼,当然就能百战百胜了。

其实,应试教育的秘密也是如此,
成为应试大师,就得成年累月的打谱(做题),
见到一个题,立刻知道出题者的意图何在,
其实这种做法跟作弊没什么区别,
只不过拙劣的作弊者把答案藏在袖口里,
高明的作弊者是把答案事先藏在脑子里,
藏在袖口算作弊,藏在脑子里算能力。

当然,对付普通的业余选手,普通大师的功力绰绰有余了,
但是,大师跟大师也得比拼,大师之间的比拼可就不光是
体力活那么简单了。

如果大师们之间的比拼也是简单的体力活,下棋也就没有意思了,
所以在体力活之外,还有一些难以言表的东西,比如,
棋感,大局观,心理素质等等。

一般来说,任何领域的天才,没有十年以上的浸淫是很难出成就的。
这十年比的主要是勤奋。我比你打的谱多,我比你见的题多,
我比你做的实验多,我比你读的书多,我比你背的东西多,

第一年,我比你多10%,两个人差距不大,
第二年,我比你多50%,差距还是不大,
第三年,我比你多200%,有一定差距,
。。。。。
第十年,我比你多100倍,那么,我是天才,你是普通人。
天才与普通人的差距就是这么来的。

在普通人眼里,只看到了天才的成就,
哇,好神奇!我恐怕一辈子都做不出他的成就!
这家伙一定脑子比较特殊,真是“天”才啊!

实际上,他没有看到天才这十年是怎么过来的。

有人看到天才的成就就想看天才是怎么思考的,
以为学到了天才的思维方式就能取得天才那样的成就,
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成功学的书籍专门讲这些东西,

其实,天才的思维方式说起来很简单,长期记忆,
举一反三,创新创造,这些思维方式普通人都有。

但是,这些东西就像一件件兵器,十八种兵器人人都可以用,
可要练成高超的武艺靠的是经年累月的积累。

还是爱迪生老先生说的实在,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2-17 17:59
原帖由 老易 于 2009-2-17 17:29 发表
还是爱迪生老先生说的实在,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


很高兴老易引用了爱迪生的这句名言,这句话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简直是她熟悉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大家以前听到的都是断章取义的前半句,请看看爱迪生完整的话是怎么说的,原话是:“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但是,那1%的灵感的意义要远远大于那99%的汗水。”。

呵呵,我们被欺骗了n多年,为什么会有人断章取义呢?第一他们要借助于名人,光孔子老子不够,于是就加上了爱迪生、爱因斯坦、牛顿等,不惜歪曲人家的原意。第二、他们要宣扬的是死记硬背,铁杵磨成针。

实质上呢,现代的父母无一不带有这样的痕迹,我不烦一次的看到很多做父母的说,让孩子多学一点,有什么坏处呀,哪怕没什么用。在这种思想指引下,我们孩子的快乐童年就被无情地剥夺了。

实质上,如果你的大方向错了,你越加努力,就距离真理越远。

铁杵磨针,不如找一个铁丝去磨针,更还得是发明一些工具去磨针。

愚公移山,目的仅仅是为了感动上帝,没有上帝帮忙,现在那座山还是伫立在那里。所以智叟才是真正的智者。

所以我们喊过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要家长让孩子天天学,就可以培养出天才。

学校用题海战术,是为了让功底比较差的孩子,也可以应付应试教育。而对于有一定天赋的孩子,无疑就是一种折磨。题海战术,是比较有效的,但非常笨的方法。有天赋的孩子,学会一类题就可以触类旁通,根本不需要再去做第二道题。

所以西方的孩子在快乐的成长,我们的孩子从很小就失去了快乐。其实事实已经表明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并不比人家的成功。何以如此,指导思想出现了大问题呀。
作者: haimian163    时间: 2009-2-17 18:14
做自己想做的事才会快乐
作者: 上方宝剑    时间: 2009-2-17 18:59

作者: pianocrazy    时间: 2009-2-17 19:15
最出色的学生,往往不是最用功的;

反过来也一样,最用功的学生,往往也不是最出色的。
作者: qsqsqsqs    时间: 2009-2-17 19:50
胡适说,如果是最聪明的,又最用功,那就最有成就。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2-17 20:11
季羡林老先生说过语言学习的秘诀,最聪明的学生用最笨的方法。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2-17 20:23
标题: 回复 #2 qqyou 的帖子
写完这篇文章后会写另外一篇小文,《十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任何领域取得成就大约需要十年的浸淫,这是一个必要条件,
但并非充分条件,随便泡十年就能成天才,这天才也太容易了,
实际上这十年的浸淫有许多学问。你说的方向问题仅仅是其中一个问题,
而且未必是最重要的问题。

许多人从事一件事业,可能开始并没有明确的方向,就是喜欢,
热爱,喜欢泡在其中,乐此不疲,很多伟大的创意实际上是从
实践中产生的,而不是事先有个规划。

研究一个人的成功,其实最有价值的是这十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失败,痛苦,眼泪,汗水,心酸,绝望,灵感,狂喜,
十年麽一剑,台下十年功,凡此种种,是最能给人启迪的。

爱迪生老先生的后半句加上也不影响他对于汗水价值的判断,
为了一个发明,失败上千次而乐此不疲的人不会不知道汗水的价值,
作者: woodhead    时间: 2009-2-18 09:49
最近老易发贴频频,想来既是灵感迸发,也是臻于完善,水到渠成。

看两位论剑也好久了。qq 的观点,重视方向,理念的把握,大处着眼。
老易以前批判的多,现在思考的多,注重方法,技术操作, 是从小处着手,考虑炉灶的建设了。
读了都受益颇多。

5,6,7 楼三位,说的都对,不过,我想说的是,最**的,往往是极端,我们的孩子,大多是中人之资。
作者: 木兰花慢    时间: 2009-2-18 11:20
原帖由 老易 于 2009-2-17 17:29 发表
第一年,我比你多10%,两个人差距不大,
第二年,我比你多50%,差距还是不大,
第三年,我比你多200%,有一定差距,
。。。。。
第十年,我比你多100倍,那么,我是天才,你是普通人。


我觉得第一年 我就比你强200%, 那才叫天才。

第十年才到200%,那样要么我只能算个勤快人,或者你是个懒人。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做个勤快人还是应该的。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2-18 11:43
原帖由 老易 于 2009-2-17 17:29 发表
其实,天才的思维方式说起来很简单,长期记忆,
举一反三,创新创造,这些思维方式普通人都有。
...


这句话我也是不认同的。

一般说来,天才的思维方式,一般都是异于常人的,而且很个性化,比较难以复制。绝对不是长期记忆的,应该是创造性的东西才是。

看来楼主这个帖子说的应该还不是天才的。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2-18 14:44
我们中国人的这个思维,我觉得很不好:什么事情都得吃苦,才能做好.于是要求孩子学这学那的,孩子苦,家长也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本来读书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这些所谓的名言就定义成苦差事了.

洋洋今年要上学了,很多人见了都说:"上学了就没这么好耍了."我郁闷得很.上学了凭啥就不好耍了?为啥要把这些孩子自己还没体会的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

爱迪生是个商人,他说做了多少次电灯实验,不过是他的商业宣传,谁知道到底有没有这么多次,遗憾的是这次宣传不成功,不知趣的记者不去关心电灯本身,反而不停的问实验的次数,爱迪生火了:“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但是,那1%的灵感的意义往往远远大于那99%的汗水。”他不过是想把话题引回到电灯上来而已.
作者: pianocrazy    时间: 2009-2-18 15:37
天才不是依靠勤奋,而是依靠天赋。

没有天赋,即使再勤奋,也不能成为天才。

有了勤奋,再加上一定的勤奋,天才就可以造就了。

天才=99%的天赋+1%的勤奋。


等着挨砖。。。

[ 本帖最后由 pianocrazy 于 2009-2-18 15:38 编辑 ]
作者: 小米爸爸    时间: 2009-2-18 15:40
我觉得老易讲得不象是关于人的天才问题,倒更象是一门才艺的学习问题,才艺的学习的确是要长期积累的,且学习过程也会相应促进人的能力,当然在一样的情况下,天才能达到境界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这个楼可能从开始就有点歪了。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2-18 15:46
标题: 回复 #14 小米爸爸 的帖子
不仅仅是才艺,
创造性工作也是如此。
灵感是建立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

不过,长期积累可能并不完全等于勤奋。
把勤奋这个词理解成长期积累就可以了,不必在这个概念上绕圈子。
作者: 闪电    时间: 2009-2-18 16:33
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对孩子才是重要的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9-2-19 13:09
可能还是效率问题,天才付出99%的汗水,收获了100%的成功,庸才要付出990%的汗水,收获10%的成功。都要付出汗水,但效率不同,效果就不同。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2-19 14:24
原帖由 老易 于 2009-2-18 15:46 发表
不仅仅是才艺,
创造性工作也是如此。
灵感是建立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

不过,长期积累可能并不完全等于勤奋。
把勤奋这个词理解成长期积累就可以了,不必在这个概念上绕圈子。


概念是第一重要的东西。中国古代文化的最大的弊病,就是不重视概念,所以用一种不确定的东西去描述,整个理论就会似是而非。

在一套理论中,不断的更换概念的内涵、外延,目的就是让自己的东西看起来似乎都很正确。其实呢,可能是漏洞百出、自相矛盾。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2-19 15:43
标题: 回复 #18 qqyou 的帖子
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优势,
诸子的著作,寥寥数语,流传千年,
要相信读者的领悟能力,
每个人结合自己的经验都会有自己的感悟。
作者: 帕格尼尼    时间: 2009-2-23 20:08
标题: 关于天才
我倒觉得所谓的天才,其实更重要的是情商和心理素质要超于我们一般人
作者: viviantong    时间: 2009-5-19 16:27
原帖由 pianocrazy 于 2009-2-18 15:37 发表
天才不是依靠勤奋,而是依靠天赋。

没有天赋,即使再勤奋,也不能成为天才。

有了勤奋,再加上一定的勤奋,天才就可以造就了。

天才=99%的天赋+1%的勤奋。


等着挨砖。。。

精辟!就像儿子说的龟兔赛跑的事永远不可能发生.呵呵.
作者: 神武鹰扬    时间: 2009-5-19 16:48
应试高手的作弊的讲法,很有趣,多数情况就是这样,象奥数考试,比得就是,见多识广,手熟啊。
结合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理解,通常的学习工作,对人的创造性要求不高,但是有勤奋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熟能生巧,小孩子,只要肯勤学苦练,学习上哪有搞不定的事。
所以,我一直很注意培养小孩的坚强的意志。决定要做了,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一定要坚持到底。坚持不懈,直到成功,是经常挂在嘴边鼓励他的话,这样,一件件事,成功了,形成正循环,就逐渐凝固成他的性格习惯了。不可以一遇到挫折,就放弃。
作者: tangtangma    时间: 2009-5-19 17:34
我的思想是赞同QQ的话,只靠勤奋出的是匠,不是师(只有天才才能成师)。师一定是要有比常人多得多的天赋才能出得了的。

但是,行动上我却经常用“1%的天才加99%的勤奋”或“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功”之类的连我自己都不信的话,说给孩子听,让孩子相信并希望成为他的座右铭。

我得好好反思一下自己。虽然我犯的错可能是中国父母们都会犯的错,但是成龙可以不当回事,我可不行。
作者: gyh0214    时间: 2009-5-23 11:10
天赋对于能否成为天才是很重要的,但大多平凡的人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也可以取得成功的。
作者: abbocom    时间: 2009-5-23 14:25
有理有理
作者: zhuzhumama    时间: 2009-5-24 14:35
标题: 回复 #5 pianocrazy 的帖子
这话需要强烈顶一个
作者: qiong77    时间: 2009-5-31 11:12
关注一下,孩子还上,谢谢楼主。
作者: viviantong    时间: 2009-5-31 15:51
原帖由 pianocrazy 于 2009-2-17 19:15 发表
最出色的学生,往往不是最用功的;

反过来也一样,最用功的学生,往往也不是最出色的。

绝对经典,呵呵.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