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woodhead 于 2009-2-11 09:46 发表
风云骤起,要下雨了。。
我的想法,读经其实就是阅读的一部分么,可以看看,甚至背背。东坡的赤壁赋这样的文章,就值得背么,也不难背。
但也不可把读经神化。读论语我就觉得意义不大。孔老夫子的言行毕竟离现 ...
原帖由 颀颀妈妈 于 2009-2-11 10:37 发表
说到底, 要不要孩子读经,还是和家长的价值取向有关系.
坛子里有推崇诵经的如柳爸, 有反对诵经的如qqyou.
应该也有不少如颀妈一样 sit on the fence 的家长,
想让孩子能接受西方的价值观, 学习西方人做事. ...
. 孔子、老子、孟子、韩非子那些一千年以前的人的认知水平,未必比得过现在的中学生。李白、杜甫、苏东坡的诗文,也未必就有现代人写的歌词更好。
读经其实就是阅读的一部分么,可以看看,甚至背背。东坡的赤壁赋这样的文章,就值得背么,也不难背。
但也不可把读经神化。
原帖由 颀颀妈妈 于 2009-2-11 11:18 发表
现代价值观既不是东方的、也不是西方的.这句话不赞同.
如果这句话真的能成立的话,世界大同也就指日可待了.
现在的中西文化冲突不是我们不给孩子灌输我们的信仰就算了,
孩子空着的脑袋会被他人灌输其它 ...
原帖由 happy_99 于 2009-2-11 13:38 发表
这前半句姑且不说,毕竟那时的自然科学不及现在发达,各“子”们的物理化学水平是赶不到现在的中学生,但这后半句怎么怎么看怎么别扭呢?
对于读经呢,我赞成木脑壳的

原帖由 xylonhong 于 2009-2-11 16:40 发表
记得这个坛子里有人说,该干嘛干嘛。赞成读的,去读;不赞成读的,不去读。10年后看看,20年后看看,50年后再看看吧。
阿Q先生可以show一下自己的教育理念,晒晒自己的孩子,让俺们羡慕一下,也是蛮好的。 ...
原帖由 颀颀妈妈 于 2009-2-11 11:18 发表
现代价值观既不是东方的、也不是西方的.这句话不赞同.
如果这句话真的能成立的话,世界大同也就指日可待了.
现在的中西文化冲突不是我们不给孩子灌输我们的信仰就算了,
孩子空着的脑袋会被他人灌输其它的信仰.
看看我国大批的高学历精英在信什么就知道了.
要不看看现在传统节日的没落, 西方节日的盛行也可以明了.
把自己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当会事, 抛却了.
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香蕉人. 孩子也就不认可中华了.
当如qqyou所想的那样, 学习先进的东西,并改变了国人的思想,中华都没有了, 还有什么中华复兴之说呢.
原帖由 木兰花慢 于 2009-2-12 11:55 发表
第二,软性的。对于孩子,应该以培养读书兴趣为首,同时兴趣要广泛,清高是不行的,读书破万卷,书读的越杂越好,在有一定分辨能力后即使是垃圾也何以拿来一读,而经典应该是他所读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注意,我说的是读,不是背,有比较才能有收获,读了就要思考,就要分辨,有所思才能有所得,思考的结果不限,看个人的天分,能从中提炼出的是金还是铜就看个人修行了。 ...
原帖由 HNHu 于 2009-2-12 12:10 发表
这个......,有点不明白。
如果国人的思想不再是老祖宗的思想就说明中华没有了? 那我们这些人算啥?
照这么推理,中华其实早就没有了,且不说两次被异族统治。就是信的人最多的佛教,好象也是从印度 ...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2-12 15:57 发表
真的要读懂那些古书实在是很难呀,记得一位北京大学中文系老师,他本人是王力先生的弟子,曾告诫他的学生说,你们千万不要以为懂得了一些繁体字和古代汉语语法就可以随便看懂古书了,连我都要经常翻阅字典, ...
原帖由 木兰花慢 于 2009-2-12 16:36 发表
我想这正是这些经典的魅力所在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挖多深全看道行。看于丹,还是看南怀槿,或者干脆四书集注,只要有所思有所得就好。
单无论如何完全摒弃我觉得还是不对的,文化总是要传承的, ...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2-12 15:57 发表
真的要读懂那些古书实在是很难呀,记得一位北京大学中文系老师,他本人是王力先生的弟子,曾告诫他的学生说,你们千万不要以为懂得了一些繁体字和古代汉语语法就可以随便看懂古书了,连我都要经常翻阅字典, ...
对于前一种说法,本人是非常不赞同的。如果可以这么去混淆对错,那就没有什么更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了,那样的话,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用这个话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可惜的是10年以后,等知道自己错了,也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原帖由 xylonhong 于 2009-2-12 21:40 发表
教育的理念等等这种社会性的东西,怎能可以争辩出个对错来呢?就像评选哪个孩子是最优秀的一样,您自己也说"我知道在父母的眼里,自己的孩子都是最优秀的,无需互相比较。" 或许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做个大规模的试验。5年,10年,15年来对照。
...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9-2-12 23:29 发表
这句不赞同,他们的语言变化正是拼音文字的弱点,信息量低,不得不增加新词汇而已,自然信息社会就不稳定了
汉语的新词用现有的字可以组合,也在发展当中,只是相对稳定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2-13 00:05 发表
我一直认为,英语在不断的造字,而我们在不断的造词,他们造词,往往都是在字根基础上造出新字。如果把每一个汉字看作英文里的词根,就会发现二者的意义基本是一样的。
原帖由 xylonhong 于 2009-2-13 00:07 发表
窃以为天下很多事并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非对即错 。
总设计师还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呢。阿Q先生,连伟人都有不知道的事情,需要实践去检验的呀。何况我们凡人呢?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9-2-13 09:14 发表
是两个不同的文字体系
汉语是孤立语,英语是曲折语.从语言学上来说,似乎大多数语言学研究者认为孤立语比曲折语先进.
汉字可以望文生意,英语则很难.
一个生活英语很好的外国人可能是一个英语文 ...
原帖由 qsqsqsqs 于 2009-2-13 10:46 发表
俺来说几句,也是摘自一年多以前的电邮(见下面的楷体字)。实际上楼主提出的问题,是近代以降,纠缠于中国人之心头始终不去的问题,本人对之也略有思考。一年多以前写电邮的时候,我正和两个朋友对比现代生物学 ...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2-11 10:50 发表
其实我首楼的说法归结起来就三个方面。
1、今天比古代强得多,今天的孩子知识也会超过古人的知识。
2、学了那些古典的东西,对现代生活一无所用。
3、让孩子读经,基本是没必要的。 ...
原帖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9-2-13 11:28 发表
楼主的帖子,怎么越来越偏,,,搂主本意是说今天比古代强,现在的小孩的知识也许超过李白等古人,一句话,那些经典纯粹是过时的知识,没有价值,不值得学习。。。。
本来也想听听看,到底阿Q说的对不对,经 ...
所以,对那些对这些枯燥的经典毫无反抗而欣然接受孩子俺只能怀着敬仰的心情远远望望了。
。
。原帖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9-2-13 12:39 发表
才打算去呼呼,,,,好久没抬杠了,都快忘了怎么抬杠![]()
我不抬杠,我只说没有科学论据的个人经验,就说学三字经吧:小孩子有时不孝顺总想要大人照顾,我就来一句:香九龄能温席,,,说了两次 ...
原帖由 xylonhong 于 2009-2-13 16:22 发表
简体字真的有那么必要吗?不过已经是既成事实,也不可能再改回来了。
何况简繁体也没有那么大的鸿沟存在,俺个人也没有特意学过繁体字,接触繁体字的机会也不多,但现在看繁体字也不会吃力。
但是文言 ...
足足看了一个暑假。原帖由 qqyou 于 2009-2-13 10:39 发表
当然世界上的事情不是非对即错,不是二元论,但也不能因此抹杀对错,更不能放弃分辨对错。
总设计师也要说,不开放是错的。
另外话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实际上是不太准确的,实践只能 ...
所以,顺便回答上面xylonhong的问题,如果让俺家小子背经,别说让他背,现在即使我来给他读两句听听,他也会马上把耳朵捂上的,因此,读经对他现在来说肯定是痛苦的,不过俺还是希望他能读读这些的,原因上面已经剖析过了。所以,对那些对这些枯燥的经典毫无反抗而欣然接受孩子俺只能怀着敬仰的心情远远望望了。
。
另外,读我们自己的经典,俺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读什么莎士比亚,俺实在无法理解,连外国人自己都不愿意读的东西,我们又何必去帮人家做人家文化的接班人呢,自己家留下的东西搞搞清楚就行了嘛。难道真是孩子精力和时间多得用不完么?即使给俺家小子一天48小时的话,我恐怕还是把莎士比亚排在捉迷藏的后面的。


原帖由 柳爸 于 2009-2-13 16:45 发表
感觉QQ思想上有一个误区:把读经和王财贵死读书的一面扯上了,把读经和儒家僵化一面扯上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话是说人在忧患时的智慧比在安乐时的生存智慧要高。
中国人的思想多是产生在先秦春秋战国时代,动乱时期前后持续几百年,以后二千多年的历史虽也有动乱,但远没有那个时期长。因而,那时中国人的忧患体验比中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深刻,因此,那时的思想高度也是以后任何一个时期也不能比拟的。“诸子百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后人无法逾越的智慧高峰!后来社会发展,百家归于三家:道、法、儒。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这些生存智慧,总结成书,就成了我们现在说的“经典”。
所以,我们今天读经,也是对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一种继承,我不赞成死读书,也不赞成只读儒家的经典。
不过,太平盛世,治世之方没有超出儒家智慧的!人类文明史,四个字可概括:“逆取顺守”。后二字“顺守”,除了儒家,别的都取代不了,现在中国领导人明白这点,可惜美国领导人不明白这点,中华之幸!
...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2-13 16:18 发表
嗯,我来和你抬杠。
关于解放后解放前以及破四旧那些,你仅仅是泛泛而论,没有具体事例,俺就先不说了。
关于融让梨,似乎这个坛子以前也说过了,暂时就放下,我只是说,要是你想吃热狗鳕鱼条,你完全可以自己去买一份。既然给孩子买了,他自己吃是天经地义的,没必要非要给自己身边的人每个人吃一口吧。
现在俺就来说说“黄香温席”这个典故吧,一个是9岁尚未成年的孩子,一个是成人的父母。让一个小孩子,在寒冷的冬日,用自己的孱弱身体给父母暖被窝,炎热的夏日,自己满头大汗,还要用扇子去给父母驱赶蚊虫。不知道这是在夸奖孩子,还是在笑话父母。也不知道这个做的是父母,还是奴隶主。其实这不是孝,是讲的层级关系。臣子就要服侍皇上,子女就要伺候父母,不过好在还不是残忍到割自己肉的地步。
其实中国所欠缺的就是平等的关系,所以父母和子女永远平等不了,也就产生不了子女对父母的感恩情节。
可叹呀、可叹。
...
原帖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9-2-13 22:41 发表
孔融让梨,孩子听了能知道照顾别人的道理,已经足够了。。作为一个男性,长大以后,是要懂得照顾他人的。。。何况这样最起码的礼节,如果孩子不懂,总是只顾自己吃喝,在一些场合多不合时宜。
黄香温席,在现 ...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2-13 22:57 发表
可惜这些故事,在如今社会没有一点合理性,经不起任何孩子的质疑。孩子小的时候,没这个故事,你告诉他道理他也做得到。用这些故事去忽悠孩子,等他开始独立思考了,就会失去对父母的基本信任和尊敬。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现在的孩子不够尊重父母呢,基本都是因为小时候家长总用这类虚伪的东西骗小孩子的恶果呀。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2-14 00:50 发表
哈哈,那就就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要把大梨让给别人就是好的呢,为什么孩子给成人暖床就要宣扬,成人要是给孩子暖床就不要宣扬呢?这些故事又启发了孩子的什么心智呢。

原帖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9-2-14 12:05 发表
给大家解释就不用了,给孩子说说就行了![]()
关于融让梨,爸爸可以这样和孩子说:孩子啊,孔融让大梨,是因为他爱自己的家人,就像爸爸爱你一样,爸爸爱你,就会心里想着你,有好吃的东西第一个想到 ...

,,理屈辞穷哈
孩子5岁,不知算大还是算小。
如果说出这样的好处我还是可以接受的,反正对于读经,我的一向观点都是从现实出发的,单纯跟我说什么大道理,俺是不会买帐的。俺这个人是不是有点太现实啊,不会被认为亵渎了什么吧。不过这样的老外恐怕也不会很多,如果单单为了应付精通孔子的老外而占用大量的精力来学莎士比亚,我觉得还是得不偿失,如果孩子长大了自己感兴趣愿意多了解,我绝对支持。我想那个老外对孔子的心得恐怕也不会是家里从小就拿着论语让他背出来的吧。
原帖由 xylonhong 于 2009-2-16 19:44 发表
4. 上小学前认识一些字。现在听下来,学前认识一些字,可以独立阅读的话,对于幼小衔接比较有好处。目前看起来,读经的效果很好,读经一个半月,已经认识几百个汉字了(之前只认识10-20个)。而且对汉字很敏感,不时的问这个怎么写,那个怎么写;看到熟悉的汉字,就会联想起论语里是那句话;或者读论语的时候,想起在其他绘本上看过的字。
5. 最重要的是,现在没有人教做人了。很多东西自己无法身教,只有言传了,而言传只有从经典中来。目前小孩子读论语,俺读弟子规。从自己做起。小孩子负责饭前帮忙打饭、摆放筷子,已经坚持了好多天了。 ...
原帖由 木兰花慢 于 2009-2-13 16:30 发表
这个同意,繁体字并不难,偶是10岁时看了一套繁体 的《东周列国》从此过了繁体的关,不过想想,也就是那个年纪才有那个韧劲硬硬地啃下来吧。而且所有字都没有查字典,都是猜出来的哈。足足看了一个暑假。
原帖由 木兰花慢 于 2009-2-12 16:36 发表
我想这正是这些经典的魅力所在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挖多深全看道行。看于丹,还是看南怀槿,或者干脆四书集注,只要有所思有所得就好。
...
原帖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9-2-15 20:36 发表
解放前的人都像孔融一样虚伪,明明自己喜欢大梨,却要让给别人,看看以前鲁迅曾写过一篇散文,讲乘火车的见闻。鲁迅说,车子快要开了,但一群乘客却还在作揖打躬,互相谦让,谁也不肯先坐。结果火车一开,“顷刻间跌倒了五六个”。(鲁迅当年就是拿这件事批评礼教的)
现在的人都不礼教了,都知道自己要大梨,不用虚伪的问别人,去地铁站看看:地铁一到,月台上的乘客,以奥运会的劲头,冲进车厢,直奔空位。。。。。女的和男的一样,奋不顾身。。。。
把这个故事告诉孩子,让他选择。
...
原帖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9-2-15 20:36 发表
孩子在床上暖床的时候,父亲在做什么呢?我想这个父亲和你一样,正在做对家庭和孩子负责的事情。小孩子都是小火炉,估计很多家长都曾挨着小火炉温暖,这样也算禽兽的话,,,就禽兽吧。。。。或者倒过来,父亲去暖床睡觉,孩子晚点睡,做点家务,这样不禽兽,对吧。
...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2-17 12:16 发表
鲁迅说的,正是礼教的虚伪,他看到的那些谦让的人,除了亲戚就是熟人。如果是互相不认识的,哪里有谦让的呢。
民国时期乃至更早,国人就从来没有排队的习惯,无论什么都是一哄而上的。据说北平人开始排 ...
原帖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9-2-17 13:18 发表
我说的这些,有鲁迅的文章为证,你说的这些据说,拿点真材实据来,别据说呀,尤其那小日本的例子,晕S,,,和你这个头像感觉一样,头像换一个吧,刚吃完饭,看到这个,,,,
“民权初步”讲的是一般开会的法则,如果有人撰一续编,应该是讲排队。
如果你起个大早,赶到邮局烧头炷香,柜台前即使只有你一个人,你也休想能从容办事,因为柜台里面的先生小姐忙着开柜子、取邮票文件、调整邮戳,这时候就有顾客陆续进来,说不定一位站在你左边,一位站在你右边,也许是衣冠楚楚的,也许是破衣邋遢的,总之是会把你夹在中间。夹在中间的人未必有优先权,所以三个人就挤得很紧,胳膊粗、个子大、脚跟稳的占便宜。夹在中间的人也未必轮到第二名,因为说不定又有人附在你的背上,像长臂猿似的伸出一只胳膊越过你的头部拿着钱要买邮票。人越聚越多,最后像是橄榄球赛似的挤成一团,你想钻出来也不容易。
三人曰众,古有明训。所以三个人聚在一起就要挤成一堆。排队是洋玩艺儿,我们所谓“鱼贯而行”都是在极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所做的动作。晋书范汪传:“玄冬之月,淝汉干涸,皆当鱼贯而行,推排而进。”水不干涸谁肯循序而进,虽然鱼贯,仍不免於推排。我小时候,在北平有过一段经验,过年父亲常带我逛厂甸,进入海王村,里面有旧书铺、古玩铺、玉器摊,以及临时搭起的几个茶座儿。我父亲如入宝山,图书、古董都是他所爱好的,盘旋许久,乐此不疲,可是人潮汹涌,越聚越多。等到我们兴尽欲返的时候,大门口已经壅塞了。门口只有一个,进也是它,出也是它。而且谁也不理会应靠左边行,於是大门变成瓶颈,人人自由行动,卡成一团。也有不少人故意起哄,哪里人多往哪里挤,因为里面有的是大姑娘、小媳妇。父亲手里抱了好几包书,顾不了我。为了免於被人践踏,我由一位身材高大的警察抱着挤了出来。我从此没再去过厂甸,直到我自己长大有资格抱着我自己的孩子冲出杀进。
中国地方大,按说用不着挤,可是挤也有挤的趣味。逛隆福寺、护国寺,若是冷清清的凄凄惨惨觅觅,那多没有味儿!不过时代变了,人几乎天天到处要像是逛庙赶集。长年挤下去实在受不了,于是排队这洋玩艺儿应运而兴。奇怪的是,这洋玩艺儿兴了这么多年,至今还没有蔚成风气。长一辈的人在人多的地方横冲直撞,孩子们当然认为这是生存技能之一。学校不能负起教导的责任,因为教师就有许多是不守秩序的好手。法律无排队之明文规定,警察管不了这么多。
大家自由活动,也能活下去。
不要以为不守秩序、不排队是我们民族性,生活习惯是可以改的。抗战胜利后我回到北平,家人告诉我许多敌伪横行霸道的事迹,其中之一是在前门火车站票房前面常有一名日本警察手持竹鞭来回巡视,遇到不排队就抢先买票的人,就一声不响高高举起竹鞭飕的一声着着实实的抽在他的背上。挨了一鞭之后,他一声不响的排在队尾了。前门车站的秩序从此改良许多。我对此事的感想很复杂。不排队的人是应该挨一鞭子,只是不应该由日本人来执行。拿着鞭子打我们的人,我真想抽他十鞭子!但是,我们自己人就没有人肯对不排队的人下那个毒手!好像是基于同胞爱,开始是劝,继而还是劝,不听劝也就算了,大家不伤和气。谁也不肯扬起鞭子去取缔,腆颜说是“于法无据”。一条街定为单行道、一个路口不准向左转,又何所据?法是人定的,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便应该有什么样的法。
洋人排队另有一套,他们是不拘什么地方都要排队。邮局、银行、剧院无论矣,就是到餐厅进膳,也常要排队听候指引一一入座。人多了要排队,两三个人也要排队。有一次要吃皮萨饼,看门口队伍很长,只好另觅食处。为了看古物展览,我参加过一次两千人左右的长龙,我到场的时候才有千把人,顺着龙头往下走,拐弯抹角,走了半天才找到龙尾,立定脚跟,不久回头一看,龙尾又不知伸展得何处去了。我仔细观察发现了一个秘密:洋人排队,浪费空间,他们排队占用一里,由我们来排队大概半里就足够。因为他们每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通常保持相当距离,没有肌肤之亲,也没有摩肩接踵之事。我们排队就亲热得多,紧迫钉人,惟恐脱节,前面人的胳膊肘会戳你的肋骨,后面人喷出的热气会轻拂你的脖梗。其缘故之一,大概是我们的人丁太旺而场地太窄。以我们的超级市场而论,实在不够超级,往往近于迷你,遇上八折的日子,付款处的长龙摆到货架里面去,行不得也。洋人的税捐处很会优待主顾,设备充分,偶然有七八个人排队,排得松松的,龙头走到柜台也有五步六步之遥。办起事来无左右受夹之烦,也无后顾催迫之感,从从容容,可以减少纳税人胸中许多戾气。
我们是礼义之邦,君子无所争,从来没有鼓励人争先恐后之说。很多地方我们都讲究揖让,尤其是几个朋友走出门口的时候,常不免于拉拉扯扯礼让了半天,其实鱼贯而行也就够了。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到了陌生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便不肯排队,而一定要奋不顾身。
我小时候只知道上兵操时才排队。曾路过大栅栏同仁堂,柜台占两间门面,顾客经常是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水泄不通,多半是仰慕同仁堂丸散膏丹的大名而来办货的乡巴佬。他们不知排队犹可说也。奈何数十年后,工业已经起飞,都市中人还不懂得这生活方式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项目?难道真需要那一条鞭子才行么?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2-16 21:56 发表
其实孩子到了识字的年龄,认起字来速度是很快的,所有的一年纪的孩子,半个学期下来,基本都可以做一些阅读了。所以认字是读经可以做到的,但读经并不是识字的最好的方法,如果一群孩子一起做一些其他的阅读,可能识字更快呢。
对于孩子好习惯的培养,父母十分重要。和国外的孩子比,我们对孩子的“照顾”确实过分了些,因此孩子掌握生活技能,也迟了一些。但这些技能的养成,绝对不是通过读经这种方式,就可以做到的。实际上让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每个家长都该注意的。这个可是经书上没有写的,也不是读经就可以实现的。
当然了,每个人做一个事情,都愿意去找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理由。但实际上仔细想想,有些也许还是比较牵强一些的。

原帖由 xylonhong 于 2009-2-17 21:25 发表
ealain讲“该干啥干啥吧。” 柳爸也说"我不喜欢争论,这样的话题估计争论不出一个结果来。来这的都是成年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原先俺就说过"记得这个坛子里有人说,该干嘛干嘛。赞成读的,去读;不赞成读的,不去读。10年后看看,20年后看看,50年后再看看吧。"
其实就这么下去,支持读经的继续读经,反对读经的继续反对而已。

原帖由 xylonhong 于 2009-2-19 07:55 发表
近来在看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似乎可以深化我们对经典的讨论。但“欲辩已忘言”。唐先生是通史教授,擅长比较历史。看他的书好像坐着航拍的飞机,低空快速飞越长长的历史峡谷。 ...

原帖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9-2-19 12:55 发表
好一句“欲辩已忘言”,,,
经典也好,典故也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阐释,,,就如融让梨、香温席,过去的年代,看到的是长幼有序,上下尊卑,,而现在的人看到的是关爱和礼仪,,,,看经典,关键还是看自己吧。就像和尚和东坡,一个看对方像牛屎,一个看对方像佛,,,这里没说阿Q![]()
|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