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还是老子 [打印本页]
作者: phoenix 时间: 2009-2-3 15:12
标题: 还是老子
为什么老子的版本这么多啊,都不一样,还是论语好啊,走到哪里都一样,本人目前还没见过有异议的论语
第2章 长短相形---长短相较 这个区别不大,我随意选一种,随育龄童,长短相较
第3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则无不为-------这个大家觉得按意思应该选哪个版本呢?
第5章 似若存----似或存,好像区别不大,随育龄童
以后老子的问题,我就在这里请教大家了,谢谢
作者: menghuan 时间: 2009-2-3 15:14
以后你要问老子的问题,我就跟着你一起来这里学习了。
你的问题,我也碰到了,真的没办法了,跟你一起等答案。
作者: 南郑德慧智幼园 时间: 2009-2-3 20:32
http://msn.openv.com/play/HuNanDuShiprog_20080913_6669949_0.html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探秘(一):释文 老子“道德经”应为“德道经”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探秘(一):释文注释 老子“道德经”应为“德道经”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707456o1p0.html诵读录音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SOekaB78pE/诵读录音
作者: 南郑德慧智幼园 时间: 2009-2-3 20:35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228435&extra=page%3D1
作者: luckyyongwei 时间: 2009-2-3 23:35
学习关注中 中国的经典文学
作者: 回归自然 时间: 2009-2-4 16:51
标题: 回复 #1 phoenix 的帖子
老子有多个版本是因为汉代时候,为了独尊儒术,缺乏修之身的实践,读不懂道学的经典,进行大量的篡改.
[ 本帖最后由 回归自然 于 2009-2-7 12:36 编辑 ]
作者: phoenix 时间: 2009-2-5 11:26
我想各个版本都有道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大家都说说自己选用的什么版本吧,为什么选用这个版本,如果是照着一个版本给孩子读,当然就没有什么理由了
说那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吧-----昨天我仔细读了读,我觉得还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好。这种断法,欲是个动词,而第一种欲是名词,是欲望的意思。第一章是开篇,讲的是有无,应该不是讲寡欲。
说说你们采用的哪一种,讲讲为什么用这样的断句法吧,也算是讲讲对老子的理解。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9-2-5 11:30
俺倾向于王弼注,楼主或可参看这里:http://gx.izjx.com/thread-26-1-1.html
作者: 南郑德慧智幼园 时间: 2009-2-5 20:57
phoenix 版主您好!其实上帝己握住了您的手,但因您的知见却难以发现,这是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以智辩识则远矣。不妨请版主到下面链接学习一下,也许会有底
http://www.daode.biz/
作者: 回归自然 时间: 2009-2-5 21:45
帛书《老子》与今本《老子》有差异 马王堆帛书对国人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有何价值呢?担任该书主编的著名古文字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裘锡圭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 如今,我们看到的今本 《老子》第七十五章是这样写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翻译成现代白话文,意思是: “老百姓之所以饥饿,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老百姓之所以难治理,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做到无为。老百姓之所以不把死当回事,是因为统治者贪图富贵。所以,清净恬淡的人,胜过厚养生命的人。” 这段话,历来被看作是 《老子》对统治者剥削民众的警告。但在马王堆帛书中,这一章却不是这样写的。在甲本 《老子》帛书里,今本中的 “税”变成了“兑”。裘教授指出,这两个古字都是形声字,从 “兑”声,而 “兑”字在上古时的读音和 “隧”相近,所以这两个字都应读作 “隧”。 “隧”的意思是道路,而走之底和足字旁正好与道路有联系,因此裘教授推断:“兑”和 “兑”都是古时候 “隧” 字的异体,意思是道路,而不是税收。 此外,今本 《老子》第七十五章中,表示统治者的 “上”字在帛书上是没有的。经过专家的一番释读,帛书 《老子》第七十五章的意思是: “老百姓之所饥饿,是因为他们获取食物的途径太多。老百姓之所以难治理,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做到无为。老百姓之所以不把死当回事,是因为他们自己过分追求好的生活。所以,清净恬淡的人,胜过厚养生命的人。” 稍一对比,就可看出这两个版本的意思有很大区别,表达的思想也大不一样。裘锡圭教授认为,从《老子》全书的思想和文章风格来看,帛书本应该是可信的,而今本的这一章很可能被后人篡改过。在帛书 《老子》第七十五章里,作者并没有斥责统治者剥削民众的意思,而是通过三句违背常理的话,表达了其独特的哲学观点,得出清净无为胜于厚养生命的结论。 反观我们现在看到的 《老子》版本,只要细细读,就会发觉第七十五章四句话的意思是连不起来的。 “而且,像统治者食税多,人民就要饿肚子这类一般人都知道的道理,估计 《老子》的作者也不会把它当作心得来讲吧。”裘教授说。因此,马王堆简帛的释读工作,能使人们准确了解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试想,如果我们阐释的老子思想来源于篡改过的文本,那这种阐释还有价值吗?
载与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8-09/04/content_9769317.htm
作者: 回归自然 时间: 2009-2-5 22:12
《观眇章释疑》
于 洪波
老子德道经
第四十五章
观眇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衆眇之門。
◎
◎
◎
《观眇章》是《道经》的开篇。这一段开篇高度地概括了道的实质和本义,阐述了道的博大精深,虚渺无形,既有又无的性质和特征。
道是一个难以用语言描述和展示清楚的宇宙的根本的现象,自然的本质现象。老子为道命名的时代距我们已经很遥远,看似虚无飘渺,却又离我们非常近,因为道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它在万物之中,也在我们身体之内,虽然有名而不可见,虽然不可见,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国人自古以来一起把对道的探索与追求当作最神圣的事情。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众说纷纭,各执一端,而“道”却是诸子百家的共同理念。
什么是道,怎样才能证道悟道?要研究探讨这个问题,就要从《观眇章》入手,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
首先解读第一句: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第一个字,道。道字的含义十分丰富,有常道,有非常道。
就拿道字的常义来说,也有多种解释,多种用法。
从词性来说,道字通常作为名词出现。作为名词,道最常见的用法是指路径:如道路、地道、铁道、下水道。其次是指途径、方向、道理:如志同道合、头头是道、世道人心。三是指技艺、方法:如医道、茶道、门道。四是指德行和正当的事理:如道义。五是指某种思想学说或宗教教义:如孔孟之道。六是特指与道教有关的事物:如道观、道士。七是指线条;如画了一条横道儿。
除了作为名词。道还可以用作量词:如一道沟、两道题、三道茶。
道字不但可以作为量词,又可以用作动词。用作动词,通常与“说”是同义词,如“说三道四”、“说长道短”。
以上说的是平常意义的道。而《德道经》中讨论的道,不是平常意义的道,而是非常义的道。
老子所说的非常义的道究竟是什么含义呢?我们的老师曾经针对这个问题,对道字的字体演变过程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老师告诉我们,年代较早的金文体“道”字,从字形来看,是大脑上面修炼出了一个螺旋状的外丹脉,这个外丹脉接受天的能量和信息进入身体之内,然后又四通八达地放射出去。
金文体之后是大篆体。大篆体的“道”字,中间是一个人,非常恭敬地在进行修证,并且达到了人天合一,可以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获得能量。
大篆体之后是小篆体。小篆体的道字,也还保持着内修的状态,左边是三缕气流从天而降,降到人的头部,也就是通过大脑囟门的展开与天相通,进入人天合一的状态。
我们现在使用的楷书体“道”字,上面有两点,代表八卦的阴爻;两点下面的一横,代表八卦的阳爻;阳爻下面是自己的“自”,再加一个走之旁。其含义是:自性真我把握陰陽,走正覺之路,以证真合道。
道字的字体演变情况说明,道字的基本含义与人的内修内证密切相关。人通过内修内证可以达到人天合一的境界,从而明了宇宙、自然和人生的本来,这就叫得道。
道,很难用语言阐释清楚。老子说,“道本无名,无相无形”。又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道的最基本含义,是指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状的物质、能量和环境。
宇宙自然和万事万物皆为道所化生,无不蕴含着自然大道的发展变化规律。因此,道的引申含义是宇宙自然、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法则和客观规律。
以上说的是“道”字,下面再说“可”字。
可,有双重含义。表层的含义是“可以”的意思。
道,可道。前一个“道”是名词,后一个“道”是动词。在古汉语中,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道字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后,其含义是与本义密切相关。
可道,一般理解有用语言、文字和其它方法对道进行表述和阐释的意思,这是对的。但不能仅仅这么理解。除此之外,还有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证道悟道的实践,可以通过修证和体悟进入道的境界之中的意思。
可道,外在的含义是指道可以阐释、可以实践,可以进入和实现道的境界。人们按照传统的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进行人体生命再造,遵循道经师三宝进行修之身的实践,就可以实现悟道、证道、得道。
除了外在含义,可道还有深层次含义。古体的可字,从口,从丂(kǎo)。丂,就是巧字的右半边。丂,在这里指的是神案的架子。可字的本来含义,是人在神案下恭敬的开口咏诵。《集韵》说,“可”是“歌”的古字。总之,“可”有开口发声的意思。
可道的深层含义,就是通过诵读经典或真言,感悟道境,明德知道,悟道體道合道。诵读经典,可非恒道,是我们的院长老师破解千古之秘,郑重推出的圣人之治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第四个字“也”。
也的古字是象形字,本义指女性生殖器官,也泛指人的生殖器官。自古以来,老百姓的口头语言经常涉及生殖器官,经常带这个不太文雅的啰嗦。这种现象在某些地区至今仍然明显存在。由于人们在日常语言中经常带这个啰嗦,长此以往,习惯成为自然,也字逐渐由实词演变成了虚词。虚词一般没有实际实质含义。也字作为虚词,有助词和副词两大类用法。《德道经》中的也字多数属于语气助词。观妙章用到这个也字,既是语气助词,也含有生生不息的意思。
助词在句子中不但可以调整语气,而且可以调整音节数量。通行本《道德经》把也字省略了,就改变了音节的数量,从而影响了诵读时音波震荡的效果。仅从《观眇章》来看,通行本《道德经》就省略了八个“也”字。前不久,老师曾经教我们诵经四字诀,诵“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玄之有玄,众妙之门”。诵读时每一字对应体内的一个部位,诵“也”字时,对应阴跷部位。如果把也字省略了,这个部位就对应不上了。可见,也字虽然是一个虚词,但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也有它的特定意义。
讨论了“道,可道也”,再来研究“非恒道也”。
恒,意思是長久,与经常的常意思相近。西漢文帝之后出版的道德经都把恒字改为常字,把非恒道改为非常道,把非恒名改为非常名。其原因是避讳。封建社会讲究避諱。汉文帝姓刘名恒。皇帝的名字百姓是不准用的,于是將“恆”字改為了“常”字。我们老师校注的《德道经》,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早期版本,恢复了恒字的本来面目。
恒道(常道),一般泛指后天的、世俗的、普通的道理。
非恒道也,意思是:这里所讲的道,不是平常的普通的理念,而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至道,是人们的思识和意识无法认知,需要运用无为意识才能有所体悟,有所感知的真道。
前面说的可道,“可”什么“道”呢。老子已经给我们规定了,就是可非恒道。我们要坚持念诵阐释“非恒道”的经典,既不是《四书》,也不是其他普通文章;而一定要诵读那些能够穿越阴阳、包罗万象、隐显共述的经典。只有这样,才能够明白这个大道,证悟这个大道。《德道经》就是我们“可非恒道”的首选经典。
下面,我们把第一句的含义再归纳一下:道的象意为无为○。道是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状的物质、能量和环境。道虽然虚无,却能够生万有。她生成并长养宇宙万物,当然也包括人,并且贯穿于万事万物。反过来说,万事万物也都蕴含着道性。道虽然不能直接用语言表述清楚,但能够心感体悟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阐释,并且可以传播给他人。诵读道德经典就是感知体悟大道、传播大道的重要的方法和途径。这里所说的道,不是平常意义上常道、恒道,而是非恒道,非常道。
第二句: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名,就是名字,就是称谓。人有人名,地有地名,事有事名,物有物名。
古人说,必也正名乎。人是社会性生物,如果没有名字,沟通交流办事就很不方便。因此每个人都有名字,而且还不止一个名字。古人有名,有字,有号。现代人虽然很少有字和号,但是有乳名,有学名,有现用名,有曾用名,有笔名,有艺名,有网名,有绰号,有昵称。出于某种需要,还有假名和化名。总之,每个人都要有名字。
名,上边一个夕字,下面一个口字。夕就是晚上。夜晚两人相遇,彼此看不清,一方加以询问,另一方就要开口报上名来。《弟子规》说:“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人家问“谁呀”,就要直接报出自己的名字,含乎其词地说“我”,是不礼貌的,也是不准确的。总而言之,在现实生活中,名字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经常使用的。
在《观眇章》中,名,不仅指人名,也指对万事万物的定名其中也包括对“道”的命名。人们对道进行命名、定义,对隐显万物进行定名、定义,使后天意识能够认知和把握万事万物。人类一边认识事物,一边为其命名。科学家发现了新元素要为其命名,发明家发明了新产品也要为其命名。在人体生命科学领域也是一样,也要对有形无形,或隐或显的生命和物质进行命名。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这一句话也有双重含义。一是外在的含义,二是内在的含义。
就外在的含义来说,对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对道的定名,虽然可以用后天意识能够掌握的理念,强名称其为道。但是,道本身超越了人类后天意识的范畴。不可以望文生义,被强名所局限,以免失去道的博大精深。不可因为有其名,而被名相局限封闭在后天有为的思识或者意识之中。一定要认识到,道的定名,是强名,是勉强的定名,而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定名。不要受名相的束缚和限制。这是外在的含义。
再说内在的含义。前面说了,可字有开口诵读的意思。可名,就是开口呼唤名字。呼唤谁的名字呢?不是常人之名,而是“非恒名”。所谓“非恒名”,就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生命的名字,也就是《黄帝内经》曾经揭示了的三魂七魄等等内身国众生的名字。
古代的修身证道之人,通过慧观,看到了三魂七魄等肉眼不可见的生命和形象,并且给它们起了名,定了名。比如肝脏中的三魂名叫胎光、爽灵、幽精,肺里面的七魄名叫尸狗、伏矢、雀阴、容贼、非毒、除秽、臭肺。这些都是“非恒名”。
事实上,这些非恒名系统非常庞大。《黄庭内景经》就介绍了很多太极黑境中的形名。但是它也隐藏了一些形名,没有全部告诉我们,有些形名还得通过老师讲经说法,我们才能够了解。“性靠自悟,命靠师传”。修我们身体内的非恒名的生命体,也要靠师传。比如,我们在早晚课中经常呼唤心神丹元。事实上,在肉团之心的右侧,我们胸腔的中央,的确有一位心神丹元。这个丹元主宰着我们心的七窍。七窍也是非恒名。五脏、五官、舌头、牙齿等等,也都有非恒名。前一阶段,老师传授的守一法就涉及到了一位长久以来不为人知的原生性非恒名性体。
黄帝曾经说过,“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我们每个人的后天形体系统就是这样,眼耳鼻舌身意,都服从着自己的形名。你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叫他的名字他马上答应你:“唉,叫我干什么?”
刑事警察抓捕或者审讯犯罪嫌疑人,有时不能确定嫌疑人身份,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就是突然喊出嫌疑人的真实名字,看他有没有反应。听到别人喊自己的名字,人一般会本能地,下意识地予以应答或者作出其他反应。我们呼唤非恒名时,非恒名也会自动地作出反应。
我们要想智慧大开,除了需要具有德的品格与能量之外,还要同时去呼唤这些非恒名,这样才有助于对非恒名进行德化或者阳性转化,有助于获得先天慧性,我们学到的知识才有可能超越古人的记载,从而有新的发现、新的理解、新的收获。
不然的话,我们光有一个掌握后天智识的人心,而没有证出先天七窍玲珑心,没有获得七窍玲珑心的品格和能量的支撑,我们的藏识的仓库就没有办法打开,也就难以成为大智大慧的圣人、至人和真人。
我们的老师通过破解《观眇章》的隐喻藏诀,揭示了圣人之治方法论的两个重要的方法论,一个是“可非恒道”,一个是“可非恒名”。这就是我们今天老子学院相辅相成的两大教学体系。其来源,就是《观眇章》。
作者: 回归自然 时间: 2009-2-5 22:14
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万物未生之前的先天的、无极的,不可名状,无法用意识充分表述的状态,古人把它叫作“无”,可以用象、数、理、炁中的“○”来表示。万物的生成就从这种状态开始。万物一开始生成,就进入了“有”的状态。“有”是万物之母。
“有”也就是“德一”。道化生宇宙万物,最初是进入:德一“状态。道有德一生万有。德一是万物生化长养的根源。因此说,有是万物之母。道化生万物,是有形与无形两种状态同时存在,无形的炁(无字加四点)与有形的器(器物的器)同时存在。这一点需要我们特别加以注意。
以上,是对“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的简要解释。
从哲学理论的角度去研究探讨,可以这样解释。但是在内修内证的时候,也可以把这个逗号取消,读作“无名,万物之始也”。其含义就是,太极黑里面的没有办法定出名来的那才是万物之始。我们体内那些看不到的生命,才是我们看得到的这个肉体形成的根本和基础。
接下来就是:“有名,万物之母也。”无名的道形成了万物,才用这个有名的形态来进行后天的繁衍。所以这个有名和无名,无名是根本,是起始,是原动力,是原生态。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无名把握住。主次一定要分明。
古代早期的书籍,没有标点符号,也不分段落。一篇文章如何断句,全凭自己思悟。同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早期的德道经,既没有标点,也不分章节,更没有篇名,八十一章是后人划分的,标点符号也是后人添加的。我们现在仍然可以对章节和句子的划分,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进行推敲和斟酌。另外来讲。古代经典的读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接下来是: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miào)。
故,所以的意思。
恒,通行本是“常”。
欲,泛指后天有为的意识和心念。
无欲,即不受后天意识和心念干扰的心理状态。
眇,左边一个目字,右边一个少字,也可以读miǎo。
眇,在这里有多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指双目垂帘,微留一线之光,或者反观内视。睁着眼睛的时候属于阳,完全闭着眼睛的时候属于阴。双目垂帘,微留一线之光,属于执两而用中。睁着眼睛神光外露,肝气通过瞳孔散发到外面,另外,睁眼也会受外面的物象干扰,“五色令人目明”,不容易感格道的存在。所以前提是心常要处于无欲的状态,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在垂帘状态的状况下去内观,去体会,去感悟。通过垂帘内观,可以感知种种妙象。
第二种含义,这个眇与巧妙的妙相通。在道德修养实践中,有很多微妙、玄妙、神妙,奧妙、灵妙之处。可以说是妙不可言,妙不胜言。
第三种含义,这个眇在读与miǎo的时候,与虚无飘渺的“渺”字也相通,有遼遠,遙遠,高遠的意思。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所以要放下后天欲念,进入无为状态,内观“非恒道”的各种妙象,内观身国中各种奇妙的变化。
要想知道、合道,复返先天,复归于道,就应当经常保持无欲状态去进行实践。无欲,就是没有阴我心的意识活动状态,意、眼、耳、鼻、舌、身这六识(六根)不妄动,听命于阳我心的慧觉思识。主动进入没有后天意识、欲念妄意等心理活动的状态中。心和大脑都处于无极,先天、无为的心身状态,处在无欲的内环境之中。在无欲的状态中,通过体感心悟、慧眼妙运和心观神运,垂帘而观或者闭目而观,观察自然万物之中内蕴的玄眇(妙)、解读造化的本来面目,进行对道和德的全面体悟与实践。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这个口字旁的“噭”,指非恒名众生对呼唤的回应。要经常性的在后天有为意识的参与下,通过双目垂帘,内观非恒名的应答以及他们的形象。观察他们的发展变化。我们呼唤非恒名的时候,的确是有回应的,并且可以观到非恒名性体的形象。在刚开始呼唤的时候,它们往往是瘦骨嶙峋的模样。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长期缺乏营养。有了德一能量的充足供应,它们才有旺盛的活力。但是好多人不修这个德,不证这个道,只知道消耗自己仓库里面储备的“先天肾炁”。长期以来只消耗,不补充,精神营养肯定是严重匮乏。通过经常性的呼唤,同时经常为他们输入德一能量,他们就强壮了,精神了,整洁了,漂亮了,实现由阴向阳的正向转化。
我们解读“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我们修证道德,明德体道,应当经常在没有后天意识干扰的情况下,运用无为意识仔细体悟和观察其中的妙象。在处于后天意识活动为主的状态时,要注意随时捕捉稍纵即逝的微妙现象,及时进入无为意识状态进行体悟和实践。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衆眇之門。
兩者同出。两者,指的是哪两者呢?可以有多种理解。按照上下文的承接关系,最明显的就是含义就是指眇和噭。
“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众眇之门”。“兩者”之后的一段话,是对上文妙与噭的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妙与噭这两种现象,共同诞生于道的生化之中。两者都是道由无极状态向太极状态生化的过程中产生的。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它们都是阴阳属性中最接近道性的现象。这两者由于都具有层级性地接近道境的作用力,所以都称之为玄象或者玄态。
除了妙与噭,道和名,无与有,也都源出于道○和德一,名称虽然不同,但所反映的实质都是道和德。
玄:本意是隱蔽而深遠;也指颜色,黑而帶有赤色叫玄。玄的引申义又指多維空间、高維空間的現象,突破太極双重弦线才能觀察到的现象统称之为玄象。
有:在古汉语中,有没有的“有”与一个又一个的“又”相通。“有”是“又”的通假字。比如古人说“七十有三”,就是“七十零三”的意思。“有”在作为“又”的通假字的时候,可以直接读作yòu。
玄之有玄,即玄之又玄。意思是一条玄再加一条玄。玄妙的玄与太极弦线的弦相通。玄之有玄也指太极图中间,由阴侧的弦线和阳侧的弦线重合而成的S形弦线。因为是两条弦线相重合,因此称为“玄之有玄”。
太极图具有全息性的文理基因,可以运用到各个学科,可以作多种解释。从修真意义上说,太极图中间的S形弦线可以理解为噭和妙的重合。同时把握住噭和妙,时时心感体悟噭和妙,及时进入慧观、心观,观察噭和妙,进行道德回归的实践,就是实践玄之又玄。
众眇,即众妙,在古代修真界中分为微妙、玄妙、奇妙、神妙和仙妙五种不同的层次和能量级别。仙妙是全面复归大道状态的能量级和深层次。噭也称微妙,是众妙的基础。不同层次妙的能量与级别,对大道具有各不相同的体验和心身质量变化。
噭虽然是后天意识处于活动状态中的微妙,但它却是进入先天无欲状态,获得玄妙的基础和阶梯。噭是洞穿人欲识障的突破口,也是进入无欲观妙的通道,只有将这两者同时掌握好并且进行长期的实践,才能迈入众眇之门。
众眇之门,就在无欲和有欲之间,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就在起心动念之间,就在身边点点滴滴之中。心为身内的君王,主宰内环境的变化,当人欲超过道德生理允许阈值的上限之时,众妙之门深闭,微妙这个众妙的基础被屏蔽,它的显现也就非常困难。人们心中的三个“心”,真我心、阳我心、阴我心中,阴我心是把握微妙进入众妙的最大障碍,只有用礼德再造阴我心,使它阳性转化,才能跨越意识障。阳我心的思识慧性,是掌握众妙的最佳心识。只有通过修心,增阳涤阴,由智转慧,将三心二意转化成一心一意,才能突破两道弦线,进入众妙之门。进入了无心无意无为的境界,就能踏入众妙之门,进而登堂入室。如果不从修心入手,不转化好阴我心意识,终生都难以进入玄妙之门,都难以获得了悟道德的真谛。所以说修心、修德、修中,是观妙进道的前提,是找到并进入众妙之门的阶梯。
如果我们用太极图来解释这个众妙之门,那么,这个门户就在太极图的中央。既要整体地把握阳鱼阴鱼中间弦线这个太极的“中”,更重要的是太极图整体圆的中心,这一中心最稳定,最容易突破,实现自由穿越阴阳状态。偏于阳波者往往智障过重,容易形成法执之心;偏于阴波者容易沦落为神迷状态。门户通道的安全捷径就在正中央。
修中众妙通,离中枉费工。道德修养实践者、明德证道者可以通过用中、体中、重中、尊中、悟中、大中、修中、贯中、证中、观中、合中、通中、解中、法中而逆转太极,使之回复为相对静态的两仪,进而逆变为旋极。当旋极当的黄色部分扩大到与边缘重合时,也就自然复归于道。
我们已经把《观眇章》逐句解读了一遍。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章不但高度地概括了道的实质和本义,阐述了道的博大精深,虚渺无形,既有又无的性质和特征,而且隐喻藏诀地暗含着修身证道的两大方法,并且破解了众妙之门的奥秘。
通过解读《观眇章》,我们对大道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对可非恒道和可非恒名这两大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和理解的目的在于实践。
老师2009年2月1日(正月初七)发表的一段点评,有这样一段话:“真正静下心来,恒志不二地每天坚持诵读五千言一次至两次,坚持长期诵读,通过"形名学"的原理和汉字"文理基因"的全息表达作用,就能对你产生潜移默化、无为而治的巨大效果。经典诵读的方法,就是最为可靠而且又最为可行的“无为而治”身国,可惜你不见得能做到而已。能做到时,半年到一年以后,自己心身的一切都将会彻底改变,包括报缘的外环境也会全部改善。因为“无为而治”,能改变一切,品与质,因与果,内与外,全在其中。”“内壮是根本,内壮并不在于多少法,诚恳忠信地坚持诵读就能改变这一切”。
老师的这些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对我们的道德修养实践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建议大家结合对《观眇章》的解读,认真细致地学习老师的2月1日的最新点评,以促进和强化我们的道德修养实践。
作者: 回归自然 时间: 2009-2-7 01:08
字源演变:
金文
小篆
楷体
作者: 回归自然 时间: 2009-2-7 12:14
也字的流变

作者: 回归自然 时间: 2009-2-7 12:28
要想真正的读懂作者的本意,还是先学习一下古人的学习方法吧,如果读书还没有达到孔子提出的“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的镜界,你的理解只是你自己的认识,决非作者的本意.
孔子提出的“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的学习方法在学琴中进行了实践.
《史记 孔子世家》(原文)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 本帖最后由 回归自然 于 2009-2-7 12:31 编辑 ]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