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音乐欣赏 |
作者:陈泽铭 |
(讲座提纲) 一. 婴幼儿音乐欣赏规律 (一)幼儿音乐欣赏的制约因素 1.主观因素 人的艺术欣赏感受与生理、心理、能力、知识、生活积累相关联。同样一件艺术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欣赏角度,同一欣赏角度也有不同的具体感受。 幼儿的音乐欣赏感受也一样。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审美取向相同或相近的孩子,音乐欣赏感受因生理、心理、能力、认知、生活经验的不同而不同。 生理——主要指的是孩子的生理听力。 心理——主要指的是性格、人格、当时的心情等。 能力——主要指的是听觉辨别、听觉记忆、听觉筛选、注意力、听觉信息模仿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这些心理的重要方面,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认知——指对于科学、语言等领域和音乐以及艺术领域其它门类的认知度。 生活——指的是孩子所处环境、家人的影响,以及日常包括所听、所见、所嗅、所尝、所触等经历。 2.客观因素 婴幼儿进行音乐欣赏受设备、环境、氛围、教师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客观条件不同,将大大影响婴幼儿的音乐欣赏效益。 设备——指音响设备。音响设备的频率、噪音等技术参数影响播放效果。 环境——指进行欣赏活动的场所。适合的环境创设会有利于音乐欣赏。过于花俏和过于肃穆的场所会对孩子的情绪形成较大影响。 氛围——主要指现场秩序和为欣赏音乐所营造的与音乐相适应的气氛。 教师——教师的能力。包括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组织欣赏活动的方法科学性、调动孩子主观能动性的能力、敬业精神等等。 (二)婴幼儿音乐欣赏的一般过程 1. 接收。欣赏音乐的第一环节,是接收听觉信息。孩子被动或主动地接收构成音乐的各种声响。 2. 发现。孩子在接收的过程中,往往被悦耳的声响所吸引,特别容易发现音乐中类似以往听过的自然声的音乐元素和让他们感到新奇的声音。 3. 兴奋。被他们听到的悦耳和新奇的声响,以及音乐中所蕴含的情绪所感染,引起兴奋乃至冲动。 4. 比照。在接收听觉信息的时候往往自然而然地调动记忆片断,与正在播放的音乐进行比照。 5. 想象。表达一定情绪和形象的音乐语言能够刺激孩子在大脑中形成映像,这就是听觉信息和图像、符号之间的转换过程,是想象的第一阶段。这种映像的完整过程,即为想象过程。 6. 整合。将所接收到的听觉信息不断地连接,随着音乐的自身逻辑展开和想象的进行,形成对音乐一定程度上的整体印象。 7. 表达。随着映像的清晰,孩子产生表达的冲动。表达形式可能是手舞足蹈、角色扮演、演唱演奏、各种面部表情等。形成整体印象之后还可以进行语言表达。 (三)婴幼儿音乐能力发展概述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先生的多元智能理论,儿童天生具备音乐智能。儿童个体之间音乐智能状况是有差异的,加之后天环境因素,不同的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发展水平不同。我们谈婴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之上的。 音乐能力是音乐欣赏的基础,没有音乐能力就很难使音乐欣赏能力得到提升。 1岁之前,婴儿对于各种声音往往都有一定的感觉。在一般的家庭,他们更多的是听到自然和生活声响,其中对人声更熟悉,也反应更为明显。三个月之前,音乐对于他们来说,还无法从其它生活声响中明显区别开来。他们对音乐的感觉还比较模糊,并不精细。这时候,听觉方面发展的更多是听觉信息的方向感。 三个月的孩子可以感觉到八度以上的音程两个音的不同,持续发音和间歇性发音的不同。到了五个月以后,逐渐可以感觉到五度、四度、三度的各自两个音的不同,区别差别较大的不同材质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大多数孩子在大人的启发下已经开始有音乐行为,其主要特征是随着音乐扭动身体。他们的音乐记忆表现为对听过的不同风格的乐曲有不同的反应。 1-2岁的儿童的音乐行为越来越丰富,这时候,随着他们肢体动作的发展,他们可以模仿成人的演唱、演奏动作。到接近2岁,一般的孩子对二度音程的两个音已经可以可以感受到不同。这阶段的孩子能够感受到同材质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这时候,孩子对音乐的理解限于情绪性的。在音乐记忆方面,能记住更多不同风格的音乐,同时能模唱四拍的乐句。这一时期的孩子大部分节奏模仿能力高于音高模仿能力。 2-3岁的孩子可以跟着音乐手舞足蹈,但是,这时候他们大部分的律动动作与音乐不合拍,需要加以引导。如果教师跟着音乐打拍子,孩子跟着拍手时可以做到与音乐合拍。他们对音高、音色的感受越来越精细,但是还无法用语言表达,可以用动作来表示区别。这时候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在情绪性方面把握更准确,并且开始扩展到形象性。在音乐记忆方面,他们可以记住听过的四个乐句的乐曲,并且在多次聆听后模唱。一次性模唱可以达到每拍两个音以下的八拍乐句。这一时期的孩子模唱的音高准确度大致可以达到50%,他们对四拍以内简单节奏的模仿准确度可以达到80%以上。 3-4岁的孩子音乐行为表现得更为主动。在他们兴奋的时候会哼着一段旋律并且伴随肢体律动。在物理听觉方面,他们可以感受和音。并可以感受到不同音高距离的和音。这时候他们对音乐的形象性有着更浓厚的兴趣。在音乐记忆方面,他们可以记住八个乐句的乐曲,并在多次聆听后模唱。一次性模唱可以达到每拍两个音、其中穿插少量每拍三个音、加附点、切分的八拍乐句。这一时期的孩子模唱音高的准确度可以达到80%以上,四拍以内简单节奏模仿的准确度可以达到100%。 4-5岁的孩子的音乐行为大大地丰富了,他们除了能够比较好地通过肢体律动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完整地演唱二部曲式的歌曲外,还能进行节奏比较简单的两个声部的打击乐合奏,也可以进行复调的二声部演唱。他们可以根据音乐风格和角色的不同挑选打击乐器。这时候,孩子的动作已经发展得趋于完善,可以开始学习器乐。在音乐理解力方面,对于情绪性的音乐和形象性的音乐能够把握得比较准确,同时,开始对情节性的音乐有比较大的兴趣。在这个年龄段,他们可以模唱含有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比较有规律性的八拍乐句,音准方面除了大跳、半音、变化音和增减音程外一般都较好。可以感受到不同的三和弦。可以识别节奏卡。 5-6岁的孩子的音乐感受更为准确,他们的音乐行为更自觉而趋于秩序化,更能进行合作。经过训练,他们可以演唱和声的二声部歌曲和复调的三声部歌曲。可以参与三个以上声部的打击乐合奏。在演奏和演唱中,能够根据老师的提示把握音乐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在音乐记忆方面,可以熟记二部曲式和单三部曲式的音乐。可以模唱的节奏较为复杂的乐句,音准有进步。大跳、自然音阶中的半音和增减音程基本上能准确表达。可以模唱出和音的各音,经过训练可以识谱。 二.婴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组织要点 (一)欣赏材料的选择 1. 儿童音乐的分类。按照音乐表演形式分,分为声乐曲和器乐曲;按照教材功能分,分为音乐故事、音乐表演、律动、打击乐、音乐游戏等等。按照音乐内容分,可分为情绪性、情景性、情节性音乐。 2. 儿童音乐欣赏材料选用原则。 A. 符合婴幼儿音乐能力发展规律。 B. 与婴幼儿的认知经验发展相吻合。 C. 低频率音区相对不要太重,声部较少。 D. 尽量少用电子声。 E. 避免让婴幼儿听摇滚、迪斯科等音响强烈的音乐。 F. 情节性和形象性音乐应尽量维妙维俏,易于产生联想和理解。 (二)对于婴幼儿音乐欣赏的认识 婴幼儿的音乐欣赏与成人有所不同,这时由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状况决定的。成人的音乐欣赏较之婴幼儿,前者更趋于理性,后者更趋于感性。成人欣赏音乐往往专注于“听”,而婴幼儿欣赏音乐除了聆听之外,同时还需要“动”。 从以上现象出发,我们看待婴幼儿的音乐欣赏不能过于学究。广义地说,婴幼儿的音乐活动都是一个音乐欣赏过程,而特指的婴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亦少不了一些“动”的要素。解决了这一问题,加上有合适的欣赏材料,婴幼儿的音乐欣赏活动就不再难组织了,关键就看教师的能力。 婴幼儿的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动”包括以下方面: 3. 脑动。孩子在聆听的基础上将听觉信息储存在大脑里;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积累,产生一定的联想,把听觉信息转换成形象;把联想片断串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印象。 4. 口动。模唱欣赏材料,用语言把形成的印象表述出来,并且互相讨论。 5. 身动。随着音乐的节拍进行肢体律动、进行打击乐或其他乐器的模仿演奏、根据音乐进行表演等等,都属于“身动”范畴。 音乐描写和表现相对于美术、舞蹈等,是比较抽象的。尽管有些音乐片段包含模仿自然声的手段,从总体上说,音乐还是属于抽象的艺术。基于这一点,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在表达音乐感受的时候非常精确。相反,过于精确往往有悖于音乐创作意图。 当然,我们说音乐总体上属于抽象的艺术,并不是说它没有描绘形象。古今中外很多具象描写的音乐还是非常形象化的。但是,它绝对不是非常精确的描写,也不可能非常精确。因此,我们注重的应该是方向性的把握。除了孩子确实没有把音乐听进去,为了发言而发言之外,孩子的任何对音乐感受的表达都是应该被鼓励的。 孩子的“口动”和“身动”都是对音乐感受的表达。表达是欣赏的深化。表达得精彩不精彩,与他们的能力密切相关。 (三)教学准备 1. 反复聆听音乐。教师要反复聆听欣赏材料,把握音乐风格、曲式并熟记音乐,能熟练地模唱。要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把每个乐句、每个动机都转化为图像印在脑子里。要在聆听过程中思考活动方案,选择最佳的方法组织教学。教师对音乐的把握是组织好活动的前提。反复聆听音乐是教师的“脑动”。 2. 知识储备。根据音乐内容,进行相关知识储备,保证届时信手拈来。 3. 自身演练。教师要根据音乐,进行语言描述、律动、表演,或者打击乐的自身演练。做到语言生动、流利,动作形象、熟练,打击乐演练时,如果需要,教师要做到一人操作两件乐器,同时事先设计好指挥动作。 4. 设计活动方案。根据幼儿音乐能力发展规律以及本班幼儿具体情况制定目标,按照幼儿欣赏的一般过程和“脑动”、“口动”、“身动”环节,安排活动流程,同时注意适当整合其他领域的内容。 5. 环境创设。根据音乐内容进行环境创设。需要说明的是:音乐欣赏活动的重点在于聆听,因此在环境创设时要把握一定的度,既要创造一定的氛围,又不能喧宾夺主而导致孩子分散聆听的注意力。 6. 硬件准备。主要指音响设备和道具。音响设备功率要够。原有幼儿园用的收录机普遍功率都不够。一般的要求是:音量开到中等时状态下,小朋友大声唱歌的时候仍然可以清晰地听见伴奏的声音。打击乐器要完好。其它道具要便于操作,不出故障。 (四)活动组织注意事项。 1. 营造氛围。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状态和有效的组织手段吸引幼儿,以保证活动现场秩序。要引导幼儿进入角色。 2. 鼓励为主。一般情况下幼儿音乐感受的表达没有对错,只有准确度高低之分。因此不要对孩子的表达进行简单的否定,要尽量予以鼓励。 3. 与音乐合拍。在“身动”环节,应注意引导幼儿的表演、打击乐演奏与音乐合拍。不妨可以尝试先随着音乐进行节拍律动,待孩子熟悉节拍以后再开始表演和演奏。应该认识到,表演和演奏合拍了,音乐才真正“流”到孩子的心里。 4. 2岁以前的婴儿更多要通过亲子活动来欣赏音乐。对于亲子活动的组织,教师要将家长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在相关环节中,要让家长多多地参与进来。 婴幼儿音乐欣赏是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而幼儿的心理又是比成人心里更难研究的分支学科。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创造,才能让婴幼儿的音乐欣赏更加有效率,使孩子真正从学习音乐中各方面受益。 尊重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乐芽儿童音乐教育网http://www.yueyacn.com.cn/ |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