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解数学题的两种思维模式 [打印本页]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1-4 22:14
标题: 解数学题的两种思维模式
第一种是演绎法。一道题出来,根据条件去直接推导结果。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另一种是归纳法。一道题出来,先琢磨这道题属于那种类型,然后再套用该类型题目的解法。

前者属于创新,后者属于模仿。

前者比较偏理工科思维,后者比较偏文科思维。

当然文理科思维也不是那么泾渭分明,这里权且做个比方。

我文科思维比较发达,理工科思维相对较弱。所以数学一直不怎么拔尖。
这种情况一直到高考才改变。

高考前我的其他科目感觉比较有底了,就是这个数学,让我非常头疼,因为发挥非常不稳定。
好的时候能排在前几,差的时候十几名出去了。所以我考前两个月决定,把其他科目暂时放一放,
重点攻数学。所谓方法说起来并不难,就是做题。但这种做题不是题海,而是抓类型,要见多识广。

每天晚自习后大家都睡觉去了,我没去睡。教室里就我一个人,我就开始搜集每个同学桌子上放着的
各类数学参考书。然后做上面的题。因为是找新类型做,所以很快,一个多月,所有参考书上的题我
基本都消灭了。当然代价是每天只睡不到5个小时。但是,做各种新题的感觉有如探险,很刺激。也不
怎么觉得困。有时偶尔偷看一下女同学日记什么的作为调剂,当然这很不道德,忏悔中。。。

这一轮下来,感觉再做过去试卷上的题,有如老友重逢。怎么办?我又想了个办法,每道题找第二种
方法来做。实际上到最后高三的很多题目几乎都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来解,这下就又有了新鲜感。

高考前,我再做数学题心里一点都不犯怵了。我知道每次高考也就是最后一道压轴大题会变态一些,让你
根本找不到可参考的类型,但也不怕,这种题我不会,别人也不会。高考最怕不是遇到这种变态题,而是
怕大家都会而你由于马虎什么的丢分。

那年高考也没出什么变态题,我很轻松就搞定了。120分的试卷只丢了6分,从小到大数学几乎从来没有考过
第一,但最重要的考试得了第一。

记得做前十来道选择题的时候,根本不用去算,答案直接就往你眼睛里钻,然后只要验证一下就可以了。

人还是那个人,聪明程度没变。方法换了之后一切都变了。以前我比较偏文科,数学搞得相对少些。
普通题还好,因为老师都给归纳过类型,但一遇到难题就犯怵。有时候状态好做出来了,有时候就不行。
起伏大就是因为这个。

想起这段往事是因为最近琢磨奥数的题目。比如牛吃草什么的,直接去琢磨还真不知道从何下手。然后就看答案,看思路,
看完之后开始琢磨我要是出题人把这种题型能怎么变。比如水一边往里倒,一边往外流,其实也是类似的题目。

然后再看参考书,果然有我这个思路。然后就看类似的题目,一大堆,想着各种出题人绞尽脑汁编题的那股劲头觉得
怪有意思的。其实这个原理就像一个逃亡者通过化妆逃避追捕一样,人还是这个人,就是想尽办法通过变换服装等等
让人认不出。如果你能透过伪装认出他,一切都尽在掌握了。本坛Jiang版主总说出题什么。我估计就是这个思路。

这种方法用黑客的语言来说就是破解。每个题都有密码,你找到密码,解题就易如反掌了。

题海茫茫,但是题目的类型是有限的。识破了类型就等于识破了密码。

很多孩子学奥数根本理解不了牛吃草是怎么回事,就是把题目背下来,然后遇到类似的题目就会做了。
所谓难题,就是伪装巧妙一些让你看不出来而已。简单题就是伪装太粗糙我靠背也能搞定。

我过去数学一般就是视野太窄了。而且脑子里没有建立一个密码库。人家黑客破解密码都有什么密码词典什么的。
我脑子里没这个库,所以碰到新题就得自己硬碰硬的去做。真是很傻很天真啊。

小到解题,大到人生与国家的发展战略都是如此。是创新还是师从模仿?创新的确是非常难的,就像那些变态题目一样,
但模仿和师从就简单多了。人家的新款机器出来了,你把它拆了,找到其中的规律,也就是破解了它的密码,然后仿造出来,
日本和我国的一些企业都是这么干发展起来的。现在的山寨文化只是把这种模式推向极致而已。

当然这个方法是为了应试的需要,对于小孩子来说还是鼓励创新为主。但如果题目太难超出孩子的思维能力,
不妨让孩子换一种思路,也许就会柳暗花明。

(本来想发到鼠版,不过那里我文章太多,太拥挤了,借贵宝地一用。)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1-5 09:37
老易 是典型的应试高手

叫孩子自己出题,就是孩子在归纳.

实际上,孩子的演绎能力强于归纳,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归纳能力的应用广于演绎能力.

早点锻炼孩子的归纳能力,对孩子的演绎能力也是种提升.

我不同意" 演绎比较偏理工科思维,归纳比较偏文科思维。"这一说法.
理工的创新都是在实验基础上的,实验数据的收集是典型的归纳行为.而推导结论是演绎行为

同时,网络上搜索有用的信息,也是两个行为的综合,先归纳找出关键词,在演绎找到需要的信息,有时候还要叠代进行.

数学中有数学归纳法,在科学实验和科学推理中,很重要.
作者: qdylz    时间: 2009-1-5 09:46
老易的应付高考的方法其实就是题海战术,只不过不是老师给出的题海,是自我加压的题海。这种题海相对于老师的题海有许多优越性:
1、针对性强。专门找自己所不会甚至不熟练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可谓补短训练,因此效率很高。
2、也是老易说的,归纳性强。每消灭一种题型,就归纳一种或几种方法,归纳以后再把它记住。但这种归纳性一定要建立在题型全的的基础上。
3、自觉性强。因为事先设定了目标,这种压力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内部,因此这种学习自觉性极高。

但是以我个人观点,这种方法也许仅仅适用于高考的临近磨枪,不适用于大多数中小学生。

普通中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是不断积累的,假如用这种方法对于已经学过的方法进行了归纳整理和记忆,一旦学到新的知识,又得进行新的归纳整理,如此不断反复学习、反复归纳整理,慢慢就会把对于数学的学习的兴趣丧失殆尽,没有毅力的孩子会被这样的学习过程拖垮的。老易就不同,他应付的是高考,只要大学不报考理工科院校(大学也有数学课,但60分足矣),数学的学习差不多是终点的冲刺,对于数学弱的孩子来说这不失为应付高考的一种好方法。

老易文科极强,自我学习能力较强。除了归纳以外,我想应该还有善于发现吧。能够发现自己的短处,这也是一种能力,一般孩子只知道自己数学不好,但说不上哪里不好,更谈不上针对性的训练了;即便知道哪里不好,能够从汪洋题海中发现自己的冷门专门训练也是更加不容易了,但讲应付高考,老易冲刺两个月的效果可能强于普通孩子冲刺6个月的效果吧。

因此,对于中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还是应该从兴趣入手,建立数学思维的连贯性,构建数学知识一脉相承的联系,才能保证以不变应万变,数学的学习自始自终兴趣盎然、得心应手。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1-5 10:29
老易再次陷入词汇的概念里面了

首先指出一个,数学中有归纳法,但和老易说的归纳法完全两码事。老易说的那个真不如改叫做模仿法或者题海法为好。

数学里的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方法,虽然名字中有“归纳”,但是实际上数学归纳法并不属于不严谨的归纳推理法,实际上是属于完全严谨的演绎推理方法。


无论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都是数学的证明方法,而不是学习方法,这一点一定要分清楚,否则这个讨论可是就太混乱了。
作者: qdylz    时间: 2009-1-5 10:29
我数学一直较好,但数学的高考成绩比老易低很多,只有100分,属于严重发挥失常,平时数学考120是家常便饭,可能太寄希望于数学了,被最后一题所累,结果最后一题刚刚有了解题思路,时间就到了,匆忙中没有写完,前面的题目根本没有时间检查,一出考场就知道选择题错了3道。选择题每道4分,猜想最后一题可能被扣了8分。

我曾经在一个帖子里说过,我作文不好,高中时发奋写好作文,结果用了几年的时间来训练,也算小有所成,高考时我的语文成绩全班第一,全级部第二,只有一个文科班的学生比我多考了一分。我是用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习作文的。(参见这一帖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104180&highlight=

今天我终于见到一个用学习文科的方法学习数学的。但可能都不是正法,所以老易最终还是文科好,我最终还是理科好。文科怎么学我不敢发表意见,大家感兴趣可以看老易的帖子。理科的学习,包括小学的奥数、中学的物理化学,要想学好,不是看答案记住解法,而是应该尽量在不看答案的情况下自己想出解法。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1-5 10:36
老易的先看答案再理思路的做法,确实是只针对应试.但多见题型多思考确是学数学的方法.

题海是必要的,题洋就不需要了
作者: qdylz    时间: 2009-1-5 10:43
老易一来,就把本坛的两大辩手吸引过来了。欢迎!欢迎!
作者: 丽莹妈咪    时间: 2009-1-5 12:16
非常赞同老易用归纳法来归纳数学题型应付考试的方法。最近在看一本书,提到的观点跟老易完全一致。现在犯愁的是我没有能力来归纳小学数学的题型, 不知道是否有这样的参考书供参考?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1-5 13:16
小学不用你归纳,太简单了

中学嘛

数学归纳法
待定系数法
配方法
因式分解法

等等,曾经自己总结过,忘完了,等孩子大点再说
作者: wangtutu    时间: 2009-1-5 13:58
如果孩子学明白了,他自己就会总结.
否则,别人总结出来,他也不见得会用.
作者: 丽莹妈咪    时间: 2009-1-5 15:46
楼上2位,太小看小学数学了,如果不靠家长帮忙总结,孩子是总结不了的,明天有空扫张总结表格来给你们看看,再来听听你们的见解。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1-5 16:30
标题: 回复 #11 丽莹妈咪 的帖子
不会吧?我小学时候都是自己总结

现在的小学数学还比我们那时候简单些
作者: qdylz    时间: 2009-1-5 17:21
我一直觉得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越发散越好,总结不必太多,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分别总结一下就行了。

拘泥于总结,遇到没有总结到的题型就会发懵。能够坚持自己攻关,什么样的题目来了也不惧!
作者: yiyitj    时间: 2009-1-5 19:13
上学时我的数学就不错,虽然学的是文科,但高考时也是112的分数,全年级也算好的了。但女儿数学不好,尤其应用题,最近才悟出一些道理。小学数学家长应该给孩子总结一些规律,然后以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的形式(我是用游戏)让孩子和家长互相出题。实践了几次,效果很好,一个类型的题目孩子能想象很多种题型,感觉既锻炼了孩子的数学解题能力,也培养了想象力。
作者: 丽莹妈咪    时间: 2009-1-6 10:07
下面所贴是一位新加坡妈妈帮助孩子复习数学的一些总结和经验,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在第一张图里,这位妈妈把
繁杂的“速度和时间”问题,分成4大类9种情况; 第2张图里,这位妈妈引导孩子把分数与比例,百分比,速率等概念联接起来,并具体给出了例子。

[ 本帖最后由 丽莹妈咪 于 2009-1-6 10:19 编辑 ]

1.jpg (459.08 KB, 下载次数: 2)

1.jpg

2.jpg (452.47 KB, 下载次数: 1)

2.jpg

作者: qdylz    时间: 2009-1-6 17:22
刚刚整理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奥数题目类型,一二年级相对简单一些,到了三年级的题型就有20多种,加上四、五、六年级的题型,小学阶段就有100多种题型;上了中学题型更多,再加上物理、化学的,中学阶段的题型恐怕不会少于上千种,这么多的题型都靠记忆,记得过来吗?用的时候不会用混吗?每种题型的题目都不完全一样,稍微变变花样还能做出来吗?

现在奥数老师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一种题型一种题型地灌输,强制孩子理解,理解不了就背下来。但是数学是灵活的,不掌握解题的推理是不能适应变化的。假如一直这样下去,中学的物理化学甚至大学的理工科学习也靠题型训练,等这些理工科的人投入科研怎么办?在企业从事技术怎么办?难道也要等导师或老板给出个标准题型?
作者: 丽莹妈咪    时间: 2009-1-6 17:42
标题: 回复 #16 qdylz 的帖子
qdylz 版主说的很对,不过老易搂这贴谈的是如何在短期内帮助孩子应付重要应试考试,这是家长希望孩子考好成绩,进理想学校没有办法的办法。

平时教孩子数学,当然不能这样格式化。
作者: 丽莹妈咪    时间: 2009-1-6 17:50
原帖由 qdylz 于 2009-1-6 17:22 发表
刚刚整理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奥数题目类型,一二年级相对简单一些,到了三年级的题型就有20多种,加上四、五、六年级的题型,小学阶段就有100多种题型;上了中学题型更多,再加上物理、化学的,中学阶段的题型 ...


小学阶段100多种题型有帖出来吗?找来找去没找到。。。
作者: yiyitj    时间: 2009-1-6 19:34
我找到了版主的一到六年级的奥数题,也下载了,有些三年级的题即便是四年级的女儿还是不会。觉得还是由家长先做个总结的榜样,然后按照总结的东西给孩子做出题的范例,由孩子按照家长的做法给家长出题。我和女儿就是这样的,互相出试卷,虽然幼稚,但是孩子很感兴趣。也因此每天去看奥数书,找一些她想象不到的题抄下来,总是争取让我做不出来,时间长了很多题型她看几遍题不用总结也会了。我觉得小学奥数关键是兴趣。
作者: yiyitj    时间: 2009-1-6 19:35
只要感兴趣,用不着家长给总结,他们自然会形成解题的思路。我觉得思路最重要了。所谓熟能生巧,我想奥数也可以用到这个成语呢。
作者: qdylz    时间: 2009-1-7 00:11
原帖由 丽莹妈咪 于 2009-1-6 17:50 发表


小学阶段100多种题型有帖出来吗?找来找去没找到。。。


我是分年级发的,从“一年级奥数”一直到“六年级奥数”,1月6日下午发的。
作者: 丽莹妈咪    时间: 2009-1-7 09:26
原帖由 yiyitj 于 2009-1-6 19:35 发表
只要感兴趣,用不着家长给总结,他们自然会形成解题的思路。我觉得思路最重要了。所谓熟能生巧,我想奥数也可以用到这个成语呢。


每个孩子的天赋和兴趣都不一样,对于生来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就如你所说的孩子自己平时就会去猜摸题型,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家长跟本用不着操心,这里的qdylz版主,僵硬,阿Q,  等等数学高手,小时候就是属于这样的孩子吧?但是很多孩子生来并没有数学的天赋,也没人引导他对数学的热爱,这样的孩子要考好数学怎么办?我想靠老师或家长带可能是唯一的办法。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1-7 10:13
原帖由 丽莹妈咪 于 2009-1-7 09:26 发表


每个孩子的天赋和兴趣都不一样,对于生来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就如你所说的孩子自己平时就会去猜摸题型,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家长跟本用不着操心,这里的qdylz版主,僵硬,阿Q,  等等数学高手,小时候就是属 ...


大陆目前的学校教育,基本用的就是对付这类学生的很有效的方法,题海战术。尽管很多人反对这种方法,但是对于数学思维没有充分培养的学生,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作者: yiyitj    时间: 2009-1-7 20:02
女儿原来对数学很抵触,后来和老师一起分析了原因.她没有成就感,每次都考得不好,家长也是疲于补漏,根本没有把兴趣考虑在里面。我试过很多办法,都没有成功。后来偶尔的一次小考试她得了难得的100分(计算测试),结果她从那天起对计算就非常认真,错了就很难过。我突然感到孩子也需要成就感的。我想也许孩子感觉努力也没有收获,或者家长在辅导时着急的话,比如:你怎么还没明白?或者你怎么这么笨之类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点星星之火达到燎原的效果是家长需要下工夫的。我女儿就是从计算开始有了信心。每个孩子天赋和兴趣固然不同,但相同的是没有一个孩子希望自己的成绩不好。家长用心总能发现孩子身上那可贵的哪怕是萤火虫般微小的光,鼓励他们,也许那就是突破口。
作者: 梦幻妖精    时间: 2009-1-12 09:16
基本同意3楼说的

真正的人才在第一种思维里面

第2种仅能用于临阵磨枪

过早的进入第2种归纳法,会走入小易在“不要忽视看不见的习惯”帖子里面说的那种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

小易真的很奇怪,你这2个帖子根本是矛盾的
作者: 梦幻妖精    时间: 2009-1-12 09:20
目前的奥数用的就是这种归纳法,翻开每一本奥数教材,里面的章节就是按题目分类的

其程度的递进也是在分类中进行的,也就是说2年级和2年级奥数的章节编排很类似,因为题目类型是类似,只是难易程度的变化
作者: 老易    时间: 2009-1-12 11:35
奥数的问题很多是超出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时用归纳法未尝不可。

另外,思维习惯不等于具体的解题思维或者解题能力。

思维习惯像军队的统帅,谋士,解题能力是将军,战士。

不是说一个人智商很高,解题能力很强就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
君不见很多神童,天才经常作出令人扼腕,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吗?

智慧与智商是不同的。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9-1-12 11:36
科学实验,实际就是一个归纳总结的过程

实际上归纳不是什么文科的方法,而就是理科的方法。

我们太强调聪明,不喜欢自我总结,这才是我们的问题根本之所在。

奥数书的问题是书中都总结完了,孩子没有机会自我总结了。
作者: qdylz    时间: 2009-1-12 13:51
原帖由 yiyitj 于 2009-1-7 20:02 发表
女儿原来对数学很抵触,后来和老师一起分析了原因.她没有成就感,每次都考得不好,家长也是疲于补漏,根本没有把兴趣考虑在里面。我试过很多办法,都没有成功。后来偶尔的一次小考试她得了难得的100分(计算测试 ...



很是赞同,兴趣是鼓励出来的,希望大家学习yiyitj 的做法。
作者: mydream    时间: 2009-1-18 09:47
在这里看到大家对学习数学的讨论,非常好也一直在想如何教孩子学数学,也想多听听大家的意见
作者: qdylz    时间: 2009-2-12 16:31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9-1-12 11:36 发表
奥数书的问题是书中都总结完了,孩子没有机会自我总结了。



这句话说得好!

不是不赞成孩子学奥数、做奥数题,但是不赞成上奥数班。

孩子数学好,真想学奥数,可以直接做奥数试卷。
作者: 2006lele    时间: 2010-6-4 12:03
楼上的各位哥哥姐姐们都是大师啊,真是看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作者: 幸运之星    时间: 2010-6-14 20:31
道理越辩越明.....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