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需要土壤的...一个没接触音乐的人能表现出对音乐的兴趣么?作者: shanlon 时间: 2009-1-4 20:17 标题: 贝多芬就是一个早教的例子 贝多芬一家原籍佛兰德梅赫伦[1],他名字中的“范”(van)并非德语中的“von”(冯),并不代表任何贵族封号,而是用来显示其家乡。贝多芬的祖父,也同名路德维希·范·贝多芬,20岁时迁居波恩[2],在科隆选帝侯宫廷内当一位乐队长。父亲约翰则是一位唱诗班男高音[3]。母亲玛丽亚·马达琳娜·凯维利希(Maria Magdalena Keverich)是宫廷御厨的女儿。她在出嫁约翰之前曾结过一次婚,并产下一子,但原先的丈夫与儿子皆早逝。她与约翰在1769年8月2日产下一子,名路德维希·玛丽亚·凡·贝多芬(Ludwig Maria van Beethoven),但六天后就夭折了。
贝多芬的出生地
1770年12月16日,这段婚姻中的第二个儿子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以“Ludovicus van Beethoven”之名受洗。日后人们普遍认为这个孩子是在1770年12月16日在波恩的波恩胡同(Bonngasse)街20号出生的,但是这种说法缺乏证据。路德维希的父母日后还生下了5个子女,但只有第2和第3个活了下去。他们是卡斯帕·安东·卡尔·范·贝多芬(Kaspar Anton Karl van Beethoven)和尼古拉斯·约翰·范·贝多芬(NikolausJohann van Beethoven)。不幸夭折的三位则是:在1779年受洗的安娜·马里亚·弗兰切斯卡(Anna MariaFranziska,只活了四岁)、1781年出生的弗兰兹·乔治(FranzGeorg,2岁时离世)、1786年受洗的马里亚·马格丽塔(Maria Margaretha,在周岁之年夭折)[4]。
最初,贝多芬家庭情况还算如意。约翰的经济状况不错,老路德维希在经济上也能帮助一下这个家庭[5]。约翰有酗酒的习惯,脾气暴躁,母亲则体弱多病,这是日后作为长子的贝多芬必须挑起家庭重担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因此,贝多芬爱母亲远胜于父亲。贝多芬可能在5岁时患有中耳炎,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这可能为其日后的耳疾埋下祸根。
贝多芬年纪很小就开始接受音乐训练。启蒙老师正是其父[6]。6岁就能作曲的莫扎特无疑给贝多芬的父亲立了一个榜样。为了使自己的儿子贝多芬也成为一位神童,约翰很早就教贝多芬弹奏钢琴。这样的做法虽然使得贝多芬在1778年就能在科隆登台演出[7]、11岁就在剧院乐队演出、13岁就成为风琴师,并发表了3首奏鸣曲,但却显得揠苗助长。约翰有时甚至会在深夜将贝多芬从床上拉起,要他在朋友面前演示其音乐才能。贝多芬因此在上学时显得注意力不够集中。11岁的时候,他就因父亲财力不济被迫辍学。他在学校所学到的应该不会很多。而此时的贝多芬,和其他11岁的孩子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编辑] 真正的音乐启蒙约翰的音乐教育缺乏系统性[5]。后来,同行说服了约翰,让贝多芬另请高明,以进一步发掘其潜能。1781年[8](一说1782年[5])贝多芬跟随乐队指挥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Christian Gottlob Neefe)学习钢琴和作曲,另外还跟弗兰兹·安东·里斯(Franz Anton Ries)学习小提琴。正是新老师的努力使得贝多芬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奈弗是一位好老师,他不但看出了贝多芬的优势所在,也能觉察其弱点:缺乏自制力,修养和纪律。他要求贝多芬研习前辈的作品,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再是同时代的音乐家的名篇,如莫扎特的作品。1782年,奈弗发表了贝多芬的第一部作品《以戴斯勒先生一首进行曲为主题的羽管键琴变奏曲》(Variations pour le Clavecin sur une Marche de Mr. Dressler)。贝多芬在1783年(一说1782年)代表奈弗出任宫廷乐队羽管键钢琴演奏家。也在83年,奈弗在一音乐杂志撰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