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chenxiaojie0110 于 2008-12-27 10:26 发表
感觉qqyou有点偏激,有一股盲崇外的味道》
jiangying的说法我很赞成,英语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已经有些不太适应了,就是有些落后。
转个帖子,里面说得很多分析俺很赞成,有点长,有空可以仔细看看 ...
原帖由 qqyou 于 2008-12-27 14:59 发表
你说我多冤枉呀,我明明都是在支持楼主么,结果人家还说我崇洋媚外,气死了。
既然点名让我说话,那俺就说说。
上面这位朋友,转的这篇文章,无非是自卑者意淫的文章中的一个而已。
进行语言的比较 ...
原帖由 chenxiaojie0110 于 2008-12-27 15:26 发表
俺不是反对学英语,俺也鼓励学英语,原因和您说得一样,人家比我们先进和强大,我们应该学习。但俺讨论的是英语和汉语谁更适合这个信息爆炸年代,英语过多的词汇总会超过人的记忆极限的,会让人把太多的精力用 ...
原帖由 qqyou 于 2008-12-27 14:59 发表
......
既然这位朋友吹嘘汉语有多么优秀,我就指出几条弱点来。
1、汉语从来没有过标点符号,现代人看到的古籍,都是近代人借用了西方的标点,整理而成,但其断句是否准确很难说。几千年来,对这些文章的断句,就是一门学问,一直都在研究,也产生了一些回文这类的文字游戏。试想想,连句子都不确定,怎么去搞懂那些文章呢。
2、汉语的语不同文,自从秦朝书同文之后,就产生了语不同文的问题,也就是说大家平时说的话,和书写出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大家可能电视剧看多了,以为古人都是那么拿腔作势的说话。可惜的是古人说话和现在的人说话差不多,各地有各地的说法。而写文章却要统一了模式。这就导致了文字只是少数人的专用,而大批的平民都是文盲。这也是后来白话文运动的原因。
3、汉语的不确定性,汉语是一个不确定的语言,一个字、一个词都可以被引申为不同的含义,还有无数的同音字。就像大家讨论爱国,可是每个人对爱国都有自己的理解,讨论半天,牛头不对马嘴。这种情况,导致了国人思维永远不能统一,而科学思维很难接受,一些骗子拿着那种似是而非的东西,到处去欺骗。
4、说起字的声调,那就更有趣了,其实普通话是最单调的语言了,只有四个声调,广东话就有九声六调,唱起歌来就比较好听,按照那篇文章的推理,广东人不知道要比普通的中国人聪明多少倍呢。其实汉语行白话文以后,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调的问题了,所谓南腔北调,最后还要搞普通话运动。
5、其实汉语的语文,真正统一的是文,而语那差别太大了,如果不是国家的一统,光中国产生的语言,估计要比欧洲目前存在的可是多多了。
汉语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几千年来,社会的精英人士都在这个文字上做语言游戏,一个论语就可以有几千种解读方法,于是还要一个圣贤出来做统一注解。所有的选拔的人才,都是做这种游戏做得比较好的人。可能这也是中国不能产生科学思想,而导致落后的原因之一吧。 ...
考古工作者已在河南淮阳发现了一座属于黄帝时代的古城遗址-平粮台古城遗址,在这里发现了标志文明的青铜和文字。就文字而言,通常把甲骨文看做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估计距今三千年左右。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了黄帝时代的骨刻文字,专家认为这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科学家还发现山东大波口文化中晚期?quot;陶文"与商朝的甲骨文有一脉相承的迹象,估计 "陶文"距今约五千年。1993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的一座古城遗址中又发现了一种与甲骨文差别较大的"陶文"。"陶文"是刻在陶片上的,有11个宇,分五行排列。第一行3宇,其余各行皆2字,文字大小均匀,笔划纤细。陶文距今也接近五千年。专家们还发现了河图和洛书。河图刻有一到十个自然数排列图形,洛书刻有一到九个自然数排列图形。这些图形是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龟甲上,人称 "河洛文化"。有人称这是中华文化的源泉。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城头山遗址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古城和祭坛。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的文明程度也有力地证实中国的文明史在五千年以上。
原帖由 hq1966 于 2008-12-27 20:59 发表
国际上标准是实证
见到东西才算数
而我们最值得骄傲的历史是老祖宗思想特别活跃
别人在打转转的时候
我们的老祖宗已经考虑很深远的问题了
不过
思想的东西
除了口口相传和史书记载
还真难拿出实证
...
2006年6月,余杭瓶窑镇的葡萄畈村要建农民安置房,由于是遗址所辖范围,考古人员先进场考古。“先是在一片稻田下发现一条南北向沟渠,宽40多米,沟里有不少碎陶片,是良渚晚期的东西。”浙江省考古所良渚工作站站长刘斌说。考古人员在沟渠东侧挖了个坑,结果发现整块土地其实都是人工夯筑而成——土质为黄土,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明显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在黄土下面,铺着一层石块,石块比较圆滑,应该是从周边现成捡来的。考古人员第一想法是,可能是河堤之类的水利工程;但也有人说,可能是城墙,因为在东侧200米处,就是良渚文化中心的莫角山遗址——之后的挖掘证明了这个猜想,这大堆的黄土就是良渚古城的西城墙,稻田下的那条沟渠是护城河。西城墙全长约1000米,宽约40-60米,南连凤山,北接东苕溪;接下来,南城墙、北城墙和东城墙依次被发现,同样是底部铺垫石头、大量黄土夯筑;城墙环绕着中间的莫角山遗址。与西城墙相比,其他三面城墙相对更考究:铺垫的石头尖锐很多,明显是人工开凿;城墙外侧石头相对大点,越往里越小;堆筑的黄土层中,有时会掺一层黑色的黏土层,增加了城墙防水能力。考古人员推测,这些痕迹说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墙,等到建其他三面城墙,经验更丰富了。
良渚遗址的发现可追溯到71年前。1936年,浙江省省立西湖博物馆年轻考古学者施昕更在其家乡余杭良渚镇,首次发现了大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石器。1949年后,考古工作者在太湖周边的不少地方,又陆续发现了相类似的遗存,1959年以夏鼐为代表的中国考古专家将这些史前文化遗址正式定名为“良渚文化”。 根据对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物所作的碳14和热释光的年代测定,良渚文化的绝对年代当为距今5300~4300年左右。
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这个时代,目前中国大地上发现的古城约有60多座....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