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英语已成一个扼杀中国人才的巨大毒瘤 [打印本页]

作者: 昨日乱昏山    时间: 2008-12-26 14:56
标题: 英语已成一个扼杀中国人才的巨大毒瘤
英语已成一个扼杀中国人才的巨大毒瘤

作者:霞妹

  英语已成一个巨大的考试毒瘤!正吞噬国家的巨大财富,并不断扩张。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人们开始自觉地学习英语。然而,由于英语学习的升温,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及人事主管部门开始头脑发热,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上,设置层层英语考试。现在英语考试已经完全变成了一种利益集团的赚钱工具,摧残年轻人是他们设计好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浪费他们大量的时间,荒废正常的学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使国家每年数以百亿的巨大财富打水漂,真是祸国殃民啊。
一、看看英语是什么东西

  先看我们伟大的汉语,国家汉字的扫盲标准是1500个字,理工科大学生一般掌握2000个汉字就可以了。就凭这2000个字,再查查字典,大家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可以很顺利地读一些名著,如《红楼梦》等。

  再看看英语,在英语世界里,没有2万个词汇别想读报,没有3万个词汇别想把周刊读顺,英语国家大学毕业10年后的职业人士一般都懂8万词汇。新事物的涌现,总伴随着英文新词的产生,例如火箭(ROCKET),计算机(COMPUTER)等,可汉语则无须,不就是用“火”驱动“箭”么,会“计算”的“机”么!可英文就不能这样,不能靠组词,否则“太长”了。如火箭将成为“FIRE-DRIVEN-ARROW”,计算机将成“COMPUTAIONAL-MACHINE”等。太长的字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与读者的理解能力。从中大家可以看出英语是一种非常落后没有科学性的语言。是西方国家语言中最难学的一种。

  在美国,高中毕业能看懂报纸就不错了,所以美国表意的动画片,漫画很发达,能看懂名著就可以吹大牛了,自以为高素质了,可是这样的人在中国只能算小学生的水平,是被认为没有多少文化的人。由于英语词汇太多,因此容易忘记是很正常的,如果大家有兴趣拿沙士比亚的原著去考考现在国内所谓的英语专家,他们肯定不及格。美国9.11事件后,产生的很多新词汇,连美国自己的国民也有很多搞不清楚的。

  目前,英文词汇已突破50万,预计下世纪中叶,将突破100万大关。因此可以说学好英语是没有止境的,英语考试可以考倒一切人,不管你是一辈子学英语,也不管你是什么英语专家。但话又要说回来,如果用于正常的英语交流又很容易,一般掌握1000-2000个单词就够了。美国的农民一般掌握的词汇不超2000个。重要提示:英语只是一种学习和交流的工具。掌握一两千个单词、一些常用的语法、一些英语对话、学会查字典,再利用计算机的翻译软件,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乐地掌握英语这个重要的学习工具,为自己以后的工作、科研服务。下面我们看看无知的教育官僚们是如何利用英语考试手段来祸国殃民的。

  二、英语地位至高无上,教学质量与日俱下

  看看我国目前。不管你是搞中医、中药、古汉语、二十四史的,还是做教师、工程师、技术员、编辑、记者、搞企管的、做内贸的,一概不管你的专业能力,也不问对提高工作的业绩有多大帮助,只要你晋职、评职称、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等等,如果你学不好英语,只有两个字:“没门”。一句话,不会“考英语”,就不会是人才,可悲结论啊。在这种无知的人才培养观的影响下,再加上我国加入WTO,2008北京奥运会,也许世间再也找不到如此壮观的场景了:一个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几乎每个人都在为这门语言疯狂,好象不学好英语就会亡党亡国。由于无知的“共识”,英语在大学中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过不了英语四级别想拿学位(更有个别头脑发烧的大学,要求英语过六级拿学位),由于英语决定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们只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英语。四级考过,就准备考六级,六级考过了,准备研究生考试,或准备考托福、考GRE、考雅思。

  英语对我太重要了,专业课就对不起您了,因为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专业课只要能考及格就行,如果运气不好,补考也能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只能走走过场了。我国人才的摇篮-高等的学府,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是多懂几个英语单词,而多懂的这几个单词本来可以通过查字典很方便地解决,哈哈,很可笑,也很伤心!由于大学生在大学里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使他们就业更加严峻。现在都是自费上学,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交了那么多的钱,学的就是这个东西,有何感想!

  大家知道,学习语言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外部的语言环境,二是年龄。一个美国的学生,从小到大,英语不离嘴,在这样的环境下,读到高中毕业,能看懂报纸就算高水平,中国的学生在外部的语言环境和年龄都很不利的情况下,如果要达到这个水平,大家算一下就知道,我们的学生需要花多大的精力和时间。由于英语考试,浪费大量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使中国现在的大学教学质量与日俱下,已经接近世界高等教育的最低水平。研究生培养,博士生培养也是唯英语论。对于考研者来说,英语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它早已成为考研游戏的前提。

  而且,随着竞争者日众,它的难度也不断水涨船高。具体地说,一个报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如果英语不达所谓“国家线”的话,便专业再优异也是白搭。相反,专业平庸,英语成绩突出的考生,却往往成了录取的亮点。每一年的硕士研究生录取结束之后,常常听到老师们十分遗憾的感叹:某某同学专业优异,此次英语稍差而无法招纳门下。即便有个别幸运者在英语距线一两分的情况下,经导师多方奔走“拉”了进来,但补那一两分之缺须数万元,穷学生背着沉重的债务,又如何专心学业?想招的学生因为英语赶不上要求的水准,招不进来;而英语能力强,对专业了解肤浅,也无心专业的学生却脱颖而出挤上门来,这是太多中国导师的尴尬。以至于,有些“迂执”的老先生们发出这样的牢骚:不用什么招考了,直接到英语系找两个来就是。老先生们的牢骚还没有说出之前,精明的考生们早就在利用他们的优势了。

  太多英语系的专科、本科毕业生,在对所报考的专业知之甚少,甚至此前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凭借英语专业优势挤进去堂皇读之。而以我所见,这种情况在博士生招生中更是见怪不怪。大学英语系讲师、副教授在没读一天中文的情况下,利用几本文学史考中文系博士似乎成了一种时髦。他们都即考即中,甚至个别人中文专业课程只有五十几分,但凭“强大”的英语专业优势一样鹤立鸡群,真让那些在专业领域兀兀穷年者,羡慕、气愤、伤心、无奈。哈哈,真可悲啊。

  三、不懂教育规律,人才选拔如同儿戏,这又是教育官僚们的“杰作”,诺贝尔奖只能与中国说byebye大家都知道,美国中小学校的基础教育很差,为什么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中国政通人和,从上到下无不重视教育,加上中国人勤奋聪明,为什么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呢?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出在教育部,这班教育官僚们根本不懂人才培养的规律。很多外国研究机构对世界上著名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科学家的思维水平和创造力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呈加速度衰减。

  3/4的科学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在35岁以前。正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个人如果在30岁时还没有发表科学见解,那么他一辈子就难以在科学界有所作为了”。大家可以用反推法就可以算出,只有在大学阶段学好现有的科学知识,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才有利于人才的发展和脱颖而出。这些脱颖而出的人才再经过几年专门深入的研究,恰好是出科学家的最佳年龄。而中国大学四年黄金时间,就是在学“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笑掉牙”的哑巴英语。错过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最佳时机,当然诺贝尔奖只能和中国人说byebye。

  大家只能在梦中见到美丽的诺贝尔奖。美国人非常重视大学教育原因也许就在这里,这些经验美国人是不会写在英文报纸上让你看的,能从英文报刊杂志上看到的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真正的高技术,他是不会写给你看的,国家现在提倡科技发展和创新,创新的东西肯定与英语没有关系(在中国,英语最好的是外语系的学生,但他们的科学知识却是最差的,另外现在大家仅仅也是为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或为了自己提升而学习英语,肯定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无关),必须靠自己扎实的刻苦的研究才能取得。学别人的,永远是落后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如同儿戏的职称评定,各大学都有学位评定委员会,所有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都要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才行,他们都是各高校的著名教授,是各学科的专家。但由于扭曲的评价机制,他们变成了全能的教授。学经济的教授必须看计算机博士生的论文,看不懂怎么办,看看口袋里有没有字条,没有子条看看长像如何。结论可以随便写,即使写错了,你也别想看,是秘密,也没有地方可申诉,在这种机制下,学生大都只能靠走后门来过论文关,教授论文过关也是如此,这就是中国的高级人才选拔机制,本来大学应该是最讲科学最民主的地方,可现在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能选出好人才,那天都会哭。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曾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就听说,美国东海岸那些跟中国学术交流较多的著名大学里,有些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经常跟他们的成员(多半是访问学者和教授)说,你们到我们这儿来,许多事情都不用你们做,但有一件事情可要帮忙,就是一旦中国内地的教授学者来作报告,你们无论如何也要来凑个数。为什么?因为研究中心请人来作报告,讲得好人家坐下来听,讲得不好没人听。只是来自中国内地的教授学者来作报告的时候,无论你们愿意不愿意听,都要来帮忙凑个人数。就是说,相对于整个东亚高教界来说,中国内地教授们的水平都是最低或接近最低的。至少西方学术界这么认为。”

  口口声声说,学好英语可以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科技知识,可自己对一些已知,很先进的管理经验就是不学,只能说明这帮人对教育一窍不通,没有一点责任心,也没有起码的职业道德。

四、每年数百亿的国家巨大财富打水漂据统计,英语教育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产业。年产值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相当于中国一个较发达的中等城市的年产值。学习者数以几亿计。英语教育市场的构成,包括,林林总总的培训学校,补习班;五花八门的考试、测验;种类繁多数以万计的英语课本、参考书、辞典,各式各样的教育器材,等等。在英语教育市场中,收入最稳定的是各类考试的主办者,他们个个富的冒油,是权利变金钱的典型代表。以职称英语考试,每年的考试费,教材,参考书等加起来按200元算,400多万报考者,费用就有数十亿元。托福、GRE、GMAT、雅思等国外机构主办的考试,费用还高得多。托福考试费800元,10万人报考,其收入也达到8000万元。各类培训机构(个人),也是教育市场的主角。从每小时10元的家教,到费用超过2万元的高级培训,各色人等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各显神通瓜分蛋糕。一个“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平均每年培训学员四、五万人,每年的教学收入达数亿元,据一项不完全统计,中国外语培训教育机构,目前超过3000家,学费根据培训内容、课程安排的不同,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平均收费标准为,每人每小时20元至30元。数以万计各类英语教材,参考书。如果平均按10元/万册算,每年可达100亿,当然成为出版商最喜欢出版的书籍。
作者: qqyou    时间: 2008-12-26 15:16
赞成楼主,都会英语了,想要隐瞒些东西都困难了,所以赞成取缔英语教育。
作者: zz99    时间: 2008-12-26 15:20
确实是毒瘤,不知为什么要搞全民学英语,有的连中文都不过关,却把精力花在学英语上。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08-12-26 15:23
文章论点是对的,但写作措词太过激烈,属于我不太喜欢的风格。

不过说到论点,这可真是对的,我们花费在学英语上的时间太多了,很有些影响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别的不说,我自己上大学时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就是花在其他功课时间上的总和。还好我花在小说上的时间是英语和其他学科时间的总和,也才让我还知道些自己祖先的点点滴滴。

我们这一代人还尚可的话,现在的年轻人英语好于汉语的怕就更多了。这里说的英语和汉语还不单指语言,包括语言背后的文化。远的不说,我身边的年轻人,我已经知道我单位就有3位,知道过端午节要吃粽子纪念屈原,但吃粽子和纪念屈原之间是什么关系?对不起,不知道。而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圣诞节、情人节的历史根源知道得清清楚楚。有次出差,我给单位里两位80后的小年轻讲我们为什么说“除夕”,为什么说“拜年",两人眼睛都听大了,最后下一结论:“我们象是在了解另一种文化。”

至于说到升职称,那个考试对年轻人来说倒也不难,但着实让人费解学中医的人为什么要考英语?难道一个县中医院的医生也担当有向世界宣传我们的传统医学理论的责任?
作者: fchn608    时间: 2008-12-26 15:29
哈哈,俺想說的是,除了買了一些打折的原版書,他們應該還沒賺走俺的錢。
作者: qqyou    时间: 2008-12-26 15:32
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建议闭关锁国
作者: 昨日乱昏山    时间: 2008-12-26 15:41
呵呵,就是看着挺吓人所以转过来欢迎高手们拍砖!俺英语不咋的,大学时刚过四级,从来没瞧过英文报纸,真的象文中所说没有两万个词别想读报吗?呵呵,"在美国,高中生能读懂报纸就不错了",那在咱中国启不是都是神童,小学一年级就能读报。前一段时间把儿子的英语课外班给停了,觉得挺浪费时间,能用英语看书看动画片看他喜欢的电影不就可以了嘛,不知我的做法对不?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8-12-26 15:43
这些人是站着说话不要疼

如果不强制学英语,有钱人到是自己会去学,穷人怎么办?资源和信息又背有钱人垄断了

[ 本帖最后由 jiangying 于 2008-12-26 15:48 编辑 ]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8-12-26 15:46
不过能文中关于英语的描述还是不错,英语这种语言确实比较落后
作者: wangtutu    时间: 2008-12-26 15:49
标题: 回复 #8 jiangying 的帖子
强制穷人学外语又能怎样?
外语和其他开放式教育资源一样是非稀缺资源.能垄断吗?
你想学就学贝.非要强迫吗?
有些专业根本不用外语.

小孩子当然是要学的.
我就跟孩子说:老鼠如果学会了狗叫,猫都不敢欺负它.学外语好着呢.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8-12-26 15:55
标题: 回复 #10 wangtutu 的帖子
那是你,有知识有文化

很多家长没知识,没文化,就跟着考试转,不考英语,孩子就不会去学英语了
作者: qqyou    时间: 2008-12-26 15:58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8-12-26 15:46 发表
不过能文中关于英语的描述还是不错,英语这种语言确实比较落后


可不是么,以前中国人只说汉语,多强大呀,自打这种落后的语言进来后,中国就开始落后了
作者: wangtutu    时间: 2008-12-26 16:02
标题: 回复 #11 jiangying 的帖子
看来我们说的不是一个问题.
我赞成学校学外语,而且赞成小学开始学.
当然不是哑巴外语,要说.
我小学3年级就学外语了,现在一句不会说.

我是说职称外语考试没必要.当然我已经都考完了.
没什么用处,瞎耽误功夫.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8-12-26 16:06
标题: 回复 #13 wangtutu 的帖子
就耽误2个半天时间,
一次中级,一次高级

尤其可恶的是,不准提出场,害我在考场睡觉
作者: 昨日乱昏山    时间: 2008-12-26 16:30
再转一篇
给教育部的一封信

    今天,我以一位小学生父亲的名义,给教育部专家写信,反映当前英语教育的重大弊端。
  
    我女儿上小学三年级,英语已经是与语文、数学并列的三大主课之一(实际上,从幼儿园开始就在教授英语了)。按学校要求,英语课全部单词要会写、全部课文要会背、句型语法还要掌握。按我的估计,女儿家庭学习时间将近一半花在了英语上。为了学校教育质量达标,看着别的孩子那么重视这门课,也为了自己孩子不输在英语的“起跑线”上,我每天就负责辅导她学习英语。看着女儿小小年纪整天hello、hi、bye-bye,我心中产生以下疑问:

    英语对于中国人是否真的这么重要?
    英语真的有必要从娃娃抓起吗?
    中国人全民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
  
    是否只是小学如此?再看中学吧。据报载,近期江苏省教育厅出台高考草案,只考语数英,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化学被排除在外(见附件)。仍然是延续英语至上的思维。仅此一例可见英语教育在中学的崇高地位。
  
    大学呢?无论什么专业英语都是必修的主课,在加上有英语四级考试才能毕业的硬性要求,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大学生轻视专业课的学习,把主要精力放在英语上。我的侄儿反映,他们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的很多学生(不爱学习的除外),大概会把一半的时间用来学英语,尤其是在大三大四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时候。大一大二奔四级,大三、大四奔六级(图什么?受就业难的影响,谁不想找工作时多一张证书?)。
  
    再看看社会上,工程师定级要考英语、会计师评定要考英语、医生定级要考英语、当律师要考英语、做公务员要考英语,甚至考古的、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也要考英语。英语不是热,而是热得高烧不退。按我的观察,中国人在生活、工作中用得上英语的,恐怕是10%都不到;而这10%之中,稍微会一点英语并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即可应付的又占90%,需要熟练掌握英语的恐怕1%都不到。问题出来了,为了这1%需要熟练掌握英语的可能性,我们在教育方面的浪费是何等的触目惊心!
  
    不是人人都要当外交家,不是人人都要留学移民出国,不是人人都要做外贸,不是人人都能进外企,不是人人都有机会而且必须和外国人直接沟通……
  
    人的一生中,学习时间主要在学生时代。一个学生总的学习时间基本上是个定值,因此,学习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分配到英语上的时间多,势必分配给其它学科的时间少。再说大点,全社会的学习时间在一定时期内也是有限的,因此“社会学习时间”就是国家的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源,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还是一种关键性的战略资源。教育部门的指挥棒,能够调动这种学习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不知你们是否清醒地认识到你们身上的重任?如何既有效用又有效率地分配这种资源,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此话应该不算过分吧?
  
    国家的发展依靠科学的普及、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由此表现出的创新能力。科学和创新,基础是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为核心的理工科;人文素质的提高,依靠的是哲学、逻辑、文学、艺术等社会科学的昌明。如果我们的下一代,普遍把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智力资源,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请问教育部,这是不是对民族智力矿藏的极大浪费?
  
    你们或许会说,教育要面向世界,中国要和国际接轨。我要说,这种解释是苍白无力的。全民大学英语就是和国际接轨吗?当西方的孩子们90%以上的学习时间用于真正有助于创新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我们的下一代只有百分之五六十的时间用在这方面、其余时间都在学也许永远用不上的英语,则我们的孩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这一点你们同意吗?因此,和国际接轨,首先就是要在起跑线上和国际接轨;就是要在“社会学习时间”这种超级智力资源的分配上与国际接轨,你们不会反对吧?不改革病态的英语教育,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将受到严重的伤害!
  
    我想起听来的一个幽默:中国要取得对美国的战略优势只需做一件事情,即说服美国人从幼儿园开始直到研究生,像中国人抓英语一样抓汉语教育。相信不出一代人,美国人的创新能力将降低至少一半,如此则中国稳胜矣!不知教育部专家,听此笑话作何感想?
  
    我读书时,崇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今变成了“会说美国话,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究竟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时代的倒退和异化?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教育精英,忍心国民学习资源的三分之一以上配置到一种对多数人毫无用处的外来语言上?
  
    我希望:小学阶段坚决不开英语课,让我们的孩子在童年时努力学好中文母语(包括古文)和理科的基础——数学,以及进行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初中从零开始普及基础英语教育并贯穿到高中,如此绝大多数国民在义务教育阶段可达到英语扫盲的程度(基本的会话、听力,适当借助工具书可以阅读文献);大学取消英语必修课(涉外专业如外贸除外),让青年学生能够专心致志学好专业课(专业知识才是真正能够产生生产力的知识)。取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代之以面向全社会的英语分级考试(类似于计算机考级和律师资格考试等),使得有志于出国、从事外企工作或对英语有兴趣的人有一个追求的目标和衡量水平的工具,但是这种考试绝对应该是自愿的而非强制的,就像所有专业考试一样。如此一来,国民智力资源得到极大的解放,其效果将不亚于另一场“思想大解放”!
  
    我希望:执掌人民政府教育部的,不应该只有吃教育饭的官员,还要有教育家。我国近代自蔡元培以来,不乏有理想、有担当的教育家,引领国民教育在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下不断前行。希望我们的教育部和教育系统,涌现更多对中华文化有自信的、具有大智慧的教育家。
  
    从根本上改革英语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中华民族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8-12-26 16:38
wangtutu 2008-12-26 16:14 威望 +2 你的老板是外国人,好好学外语吧
wangtutu 2008-12-26 16:14 金钱 +2 你的老板是外国人,好好学外语吧

面都没见过
作者: pls3721    时间: 2008-12-26 16:51
坚决不让儿子上英语培训班之类
作者: shanlon    时间: 2008-12-26 16:53
让不想学英语的就不学吧......
不过不能耽误了自己的小孩子......

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8-12-26 16:57
原帖由 shanlon 于 2008-12-26 16:53 发表
让不想学英语的就不学吧......
不过不能耽误了自己的小孩子......

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小的时候,我不努力的时候就说:"我是老二.不会徒伤悲."

可惜呀,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老大了
作者: pls3721    时间: 2008-12-26 16:59
哈,学还是要学的,只是要捂紧俺兜里的那几个钱,别让什么培训班之类的给骗去了!

我在这儿凑热闹

[ 本帖最后由 pls3721 于 2008-12-29 01:43 编辑 ]
作者: yueyuxuan    时间: 2008-12-26 17:00
深有同感,不知为什么要搞全民学英语,我就深受其害!自学考试英语考了四次!用了4、5年时间!又没什么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作者: 青青湖畔    时间: 2008-12-26 18:08
英语是不如汉语,不过英语还是要学的。原因很简单: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让美国人学汉语的地步。等到中国到了那种地步,我们就不用学英语了。现在不行,确实不行哈!
作者: wishuhappy    时间: 2008-12-26 20:15
现在居然还有这种讨论?

总之, 喜欢的就学吧, 不喜欢, 觉得没用的, 就随随便便学吧。 如果只是为了考试, 那就学点应试英语吧。 英语只是应付下考试, 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也不需要占用很多中文的时间。
作者: woodhead    时间: 2008-12-26 20:41
英语学习是有必要的。。。毕竟当前90%以上的科学论著,是英文写的。。
不过,学习的方法,倒是可以探讨。。。考试的必要性,也可以研究。。
作者: xylonhong    时间: 2008-12-26 20:57
学一点也无妨,只是学起来太痛苦,就不好玩了。
作者: acernoc    时间: 2008-12-26 20:57
有一定道理,不过英语本身没错,错的是学英语的方法
作者: 9143in    时间: 2008-12-26 22:17
学英语是必要的。

一般学学陪陪孩子读读英语课本。再好一点儿的能看懂产品说明书,至少不会受骗上当。不过,就专业层面而言,英语好一些就会事半功倍。

要是水平再高些,那才到了享受级别 - 原版电影能听懂那才够味儿,翻译的毕竟不地道。

往歪处用。现在方言都不够用,有语言天赋的太多了。在外谈事儿的时候,有时不得不用上英语说些悄悄话 - 那要本身说得地道才行,自个儿就磕磕绊绊的那就露馅儿了。现在谁不会说两句?!
作者: maple    时间: 2008-12-27 09:11
其实按照北美的教育方式,外语不一定是必须要学习的。只要孩子把专业课程学习好就可以了。至于外语,可以由某些人学习,成为这方面的专业人士来负责就可以了。
中国的教育,想把人培养成全才,最终造成了没有哪一方面突出,全才成了半生不熟的庸才。北美呢,就是培养专才,只要学习好其中的一个方面,成为专家就可以,至于其他的,留给其他方面的专家。
就如同做生意,中国人总想全把钱全赚走,再小的公司也面面俱到,最终规模做不大。北美的公司呢,就是专注于自己经营范围的东西,尽量挖掘潜力,至于其他的方面,就让其他的专业公司来给做服务,分一部分钱给其他公司,节省自己的资源。
作者: eekkqq    时间: 2008-12-27 10:10
学英语好,但不要用制度规矩逼做中国的学生考英语,英语不好的其他成绩好的学生被排除在大学门外,是一种悲哀。社会在分工细致化,需要的是专业人才。为了某些原因,逼所以人学英语是一个大大的错误。。。。。。。。。。。。。。。。。。。

[ 本帖最后由 eekkqq 于 2008-12-27 10:15 编辑 ]
作者: chenxiaojie0110    时间: 2008-12-27 10:26
感觉qqyou有点偏激,有一股盲崇外的味道》

jiangying的说法我很赞成,英语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已经有些不太适应了,就是有些落后。

转个帖子,里面说得很多分析俺很赞成,有点长,有空可以仔细看看。

100年前,全世界都认为汉语是婴儿语,后来才发现原来汉语是进化过的世界最先进的语言。原来在七千年前,汉语也有罗嗦的后啜和字格,后来我们把那些无用东西都抛弃了。比如用一个“了”字就把已经完成的动作表现出来了。根本不用什么现在过去完成时那么罗嗦。

  古埃及楔形文字演化成腓尼基语,腓尼基古文字又演化成希腊语,希腊语又演化为拉丁语,拉丁语又变成法语,法语又演化成英语。拉丁语向东成为斯拉夫语系,斯拉夫语系又演化成俄语。同时这也是一个宗教的传播史,是天主教分化为基督教,东正教的过程。汉语是世界上唯一不使用字母高级语言。

  汉语又是唯一可用于计算机时代的语言,最适合语音控制,而不用象英语那样用手瞎摸! 这是一个决定中国人命运的问题,请所有朋友尽量宣传!汉语的一个明显的优势是,思维面广阔,在数学上由于单音节发音,对数字的反应速度也更快,但在逻辑思维方面还是拼音文字较好,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看,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由于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至新思想, 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无疑将发展为人类的共同语言,用这种语言 来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丰富多彩,当然在论文和计算机语言是汉语和拼音文字并用了,汉语的伟大就在于兼容,你们看看在汉语的学术论文有汉语和阿拉伯数字和西方拼音文字的混用现相,但在英语论文中则找不到一个汉字,中国的物理学专家可以凭借他在中学时代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反之依然,而英美的不同行业的专家要交流他们的学术成果,则是对牛弹琴,凭这个优势,汉语就有资格成为世界语,而我们国内还有些学者还要把汉语拼音化,这不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吗?我们中国人民也有资格控告那些所谓的文明的西方人,是谁在制造环境污染,破坏森林和草原,就是他们,因为印刷同样内容的一本书,西方语言要比汉语浪费2倍的纸张,全世界使用西方语言的人要比使用汉语的人多5倍,按照简单的因素级连倍乘法,就要浪费10-20倍以上的木材

  增加20倍以上的工业废水,就语言的优越性来讲,西方人没有什么资格对汉语说三道四,连文盲都知道从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找出汉语文本,因为汉语文本是最薄的那一本

  中国人心里有这样一种成见;认为汉语迟早要被英语所淘汰。记得有一次,大概是胡野碧在辩论时干脆把它清楚地说了出来。前几天‘世纪大讲堂’请了一位学者李锐也认为全球化的结果是让英语统治世界。只有阮次山在一次‘大时代,小故事’中谈到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但是,他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由于汉语使用了‘声’使得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那么,由于广东话中的声比普通话多,是不是广东话的思维速度比普通话更快呢?我的回答是,广东话虽然使用的声调多于普通话,但是,广东话有两个缺点,第一、它的文字规划得不好,文字表达欠佳,且有闭音节的声音存在。第二、它的声音利用率不高,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连乘的结果是2900个声音,但是能够被利用的是2500个,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话中的仅1200个。广东话有九声,即使它的声母和韵母与普通话一样多,那么它实际使用的声音也应该是普通话的两倍多才对,但是,广东话中实际使用的声音仅有1500个,与普通话相差不多,而它的利用率比普通话小了几乎一倍。利用率小,就说明难学。因为同样的一个声母或韵母,每次的使用实际上也是一种练习的过程,利用率高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容易记忆、容易掌握。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凡是常用的语言元素,包括声母、韵母、汉字和单词等到,越是经常使用的越容易掌握。语言的好坏其实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不是能够用很少的记忆来掌握,第二、是不是能够在有生之年掌握到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识?用一句极限的话来讲应该是:最好的语言是不学而知,但是所掌握的知识又最多的语言,或者说,学少而知多的语言。

英语与普通话相比则不同,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20=400个;反过来说,不在这四百个声音之内的任何声音都不被英语所承认,或者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发音;这里所说的不是‘音节’。比较一下就会看出,汉语的发音种类是英语的3倍,两者的比值远大于广东话与普通话的比值。

  下面要说一下,为什么声音种类越多,思维速度就越快。这个问题,去年我在‘北大中文’论坛讨论了一个月才使大家弄清楚,在这里我希望尽量说得简单。假设有一个仅会发两种声音的人,具体地讲,他就会发a和b两个音。根据电脑的理论,我们知道,他用这两个符号依然可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而仅会发两个声音的人,有时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二的九次方才大于400。比如,英国人用‘i’代表‘我’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代表‘我’这个概念。一般人每发一个声音大约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时间。比较两者就会看出,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不但表达得慢,而且还费力气。在表达‘我’这个概念的时候,英国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如果两个人总以这样的比例生活一辈子,他们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将是它的反比9:1。实际的情况中,最明显的是日语与汉语的对照,我们知道,日语使用了100种不同的声音,而汉语使用了1200种声音,因此很多汉字让日本人一念就必须用两个或者三个声音来表达。我们假设日语中所有的字都用两个声音来表达,那么岂不是说,日本人一生所能够享受到的信息仅仅是中国人的一半吗?我曾经思考过,这是不是与日本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思想家有关。我们知道,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应该跟着快。具体的例子是赵元任曾经比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使用了30秒,而英语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语和汉语来背诵的话,到了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则一定到不了这里,说不定,他想到的仅仅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证明了使用发音种类多的语言比使用发音种类少的语言思维速度快。这一点曾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至于思维速度快是否就代表聪明这个问题是被很多学者所承认的。

  我的证据是解释一个历史上的‘谜’古希腊人为什么比其他人更聪明?因为希腊的文化来自古菲尼基人,我们知道菲尼基人发明了人类的拼音字母,就声音的分解来说,这是一大进步,就思维速度来说,它是一大倒退。因为,为了筛选容易区分的声音元素,菲尼基人仅仅使用了22个辅音,这样,它的表达速度当然比现在任何语言都慢,而希腊人则采用了元音,我们知道元音与辅音结合以后,声音种类等于增加了好几倍。事实上,菲尼基人的声音中也有元音,否则他们是发不出来的。所谓的22个辅音是说他们仅承认这22个辅音为信息栽体,也就是,ma、me、mu、mai、muo在他们的耳朵里与一个m没有任何区别就像me的四种声调对于英国人来讲没有任何区别一样。由于声音种类的突然增加使得希腊人的思维突飞猛进,造成了后来的现象。论坛上曾经有人问汉语的声音种类依然多于英语,为什么没有英国先进。我的回答是,当声音种类突然增加的时候就有新思想出现,反之,当声音种类减少时,思想就趋于保守,而元朝以后,中国的声音中失掉了一个‘入’声,中国的衰弱正巧从那时开始。最后,在讨论尼安德特人的时候,人们也发现,使用声音种类少的人种会被历史淘汰。

  我之所以认为汉语必定战胜英语的根据还不在这里,关键是要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知识爆炸问题。我们知道,目前的英语单词包括各种生物名称及专利发明的新术语已经超过了数百万,如果考虑到英语中有一些可以推导和联想的成份;比如前、后缀和复合词等,它所需要记忆的基本单词也有一百万个。而所有这些单词在汉语中都可以用四千个汉字来表达。根本的原因还是英语的发音种类不够。

  比如pork这个词,在英语中代表猪肉,它和猪pig、肉meat没有任何关系而仅仅代表它们的一个联合体而已,如果把猪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猪油lard、羊油suet和牛油talon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就发现,英语中所有的联体词都是一个与其中任何一个分解词毫无关联的新符号,而它们却构成了英语词汇的主体,英语中几百万的单词就是这样来的。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如果将pork改成pig和meat连在一起的形式,那么就要发音四次而pork仅仅发音两次;所以联体的词能够节省发音却要增加记忆,而分体的词,无需记忆可是却增加了发音次数。设想,一位屠夫,每天要用到‘猪肉’这个词上千次,使用两次发音的单词要比使用四次发音的词节省两千次发音,何乐不为?但是遇到不常用的词的时候,英语还是和汉语一样,使用分解的词,比如驴肉就用donkey meat来表达。因为不常用的词,即使设立了符号形式,别人也记不住。汉语能够将英语中联体词汇分解的功能,非常有用,它使所需要记忆的词汇大大地减少;不仅如此,它还能够将词汇在人们头脑中的位置整理得清清楚楚。达尔文主义的诞生就是建立在林奈的双名法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方法使得各种印象在脑子中由原来的平面,变成立体的。比如,在林奈以前,人们给所有的生物一个名字,结果,由于种类太多,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两种名字,而另外的生物,可能没有名字。林奈则将所有的生物先分类,并且给出一个类名,然后在类名的下面放一个词,两者组成双名法的名字。这样不但清晰,而且大大的减少了需要记忆的符号;比如原来有一万个名字,现在分成一百个类,又在每类中分成一百种,我们所需要记忆的仅仅是一百个类名和一百个种名,共二百个,而不是原来的一万个。随着知识爆炸的问题逐渐恶化,人类就有必要将其他的术语也仿照这个方法改造,而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汉语的结构进行改革。而原因还是在于发音种类的数量。

  这个现象最先是德国的莱布尼兹体会到的,他认为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得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但是,他没有看到声音的真正特性,却由于汉字的数量上的性能而定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我想,如果他看到今天知识爆炸的世界,他一定会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废除拼音文字而采用汉字。

  最后,谈一下关于人的一生中到底能够记住多少单词或符号的问题。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通常在三到四千,而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仅有三万个单词,他本人能够全部掌握。但是,到了丘吉尔时代,他的单词量依然是三万个,可是,那个时候的英语已经拥有近百万个单词了。所以,我认为,莎士比亚使用英语单词的熟练程度是后人根本无法达到的。我曾经在网上向很多英语中高等教育的语言机构请教,到底学习英语应该掌握多少单词才成,但是,他们的回答总是含糊不清,或者扯一些别的东西。后来,在一些无法避免这个问题的文章中我发现,语言学家们对于英语单词的要求是:一个受过教育的英语使用者应该掌握五到二十五万单词,不但差距范围很大,而且,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莎士比亚和丘吉尔都应该是文盲,至少是没受过教育的人。我认为,这是任何推崇英语的人的软肋,只要他们能够躲过别人问这个问题,其他的方面 ......

  我的观点曾经在北大中文网上讨论过。但是,可以看得出来,不知道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劣等民族和劣等文化。所以,在鼓舞中国人的信心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大家努力。其实,只要大家能够恢复信心,中国人在很多事情上早就应该领先于世界的。可是我们太爱钻牛角尖,总是当外国人设立一套标准的时候,我们拼命地追呀赶呀。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够设立标准,也让他们换换口味?我记起几年以前,西方国家有一个喜欢指手划脚的毛病,那时,我也有一个毛病--喜欢掣肘拖腿。美国有一份cox报告,内中例举了大量的对比,用以说明中国人不可能通过三、四十次的核实验取得与美国一千多次核试相同的成果。唯一的解释就是中国盗窃了美国技术。有人也称这次事件为李文何事件。我那个时候给美国所有的参议员各发了一封电子信件。内容是说,如果他们希望彻底调查此事,就应该设立另外一个调查小组,好好研究一下汉语和英语在思维上面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够弄清楚,为什么中国三、四十次的核试所取得的进展与美国一千多次核试的进展相差无几。在信的后面又附上了我的对于两种语言对比的计算书。后来,接到了不少回信,要求我告诉他们我的真实地址才肯继续考虑。

  ……我也明白,不会有哪个美国参议员会提出任何有关的议案的,因为,任何有关议案的提出,其本身都是对于汉语的一种变相宣传,都是对于英语的贬低。没有任何美国人愿意辩论它。道理非常明显,如果辩论下去,必然牵扯到语音和语言学中的诸多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他们的一块伤疤。目前,美国一直要求中国降低人民币汇率,但是,态度依然没有超出礼貌的范围,所以,这套理论还不适合。一旦他们超出了理性,那么,非常容易扯到语言学的问题上来。换句话说,是:由于英语的思考范围狭窄,所以不能够从更加长远的利益来考虑问题。但是,这话我还不敢说,至少不敢对美国人说。因为我是学工科的,工程上的事情我有点把握,可是一碰到经济问题,我心里没底。

  类似的事情还有就是找世界语bbs进行辩论。谁都知道,世界语实际上是将英语改头换面设计的语言,当然不懂得使用‘声调’。我的问题是,英语的单词已经远远超过了常人的记忆极限,世界语有什么办法弥补这个缺陷吗?当时有人回答我说,世界语中使用派生的结构比英语更加明显。可是,当我将汉语中的声音种类,以及‘声调’的利用方法向他们解释以后,再也没有人发言了。

  还有就是美国有一个‘只说英语运动’english only曾经向全世界争求意见。可想而知,我的意见是什么了。我告诉他们,你们一意推行英语实际上是将美国文化推向深渊,是在摧毁美国文化。拯救你们的方法只有重新选择一门带有‘声调’的语言。对于这些没学过汉语的人来说,他们一般不懂得什么是‘声调’,所以,只好用唱歌时候的音阶来向他们解释;任何一个英语‘音节’都可以跟随音阶变化出至少八种不同的声音,这和‘声调’的作用差不多。上述所说的实际上就是美国人的软肋,没有必要的话,我是不会乱碰的,影响团结。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加,我们可以说的也越来越少,因为说多了,就给人借口说中国威胁他们。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8-12-27 14:12

  根据所述情况
  得出应该加强英语教育的结论 

作者: qqyou    时间: 2008-12-27 14:59
原帖由 chenxiaojie0110 于 2008-12-27 10:26 发表
感觉qqyou有点偏激,有一股盲崇外的味道》

jiangying的说法我很赞成,英语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已经有些不太适应了,就是有些落后。

转个帖子,里面说得很多分析俺很赞成,有点长,有空可以仔细看看 ...


你说我多冤枉呀,我明明都是在支持楼主么,结果人家还说我崇洋媚外,气死了。

既然点名让我说话,那俺就说说。

上面这位朋友,转的这篇文章,无非是自卑者意淫的文章中的一个而已。

进行语言的比较是一个研究,但是那这个去说民族的优劣,那就非常的可笑了。

既然这位朋友吹嘘汉语有多么优秀,我就指出几条弱点来。

1、汉语从来没有过标点符号,现代人看到的古籍,都是近代人借用了西方的标点,整理而成,但其断句是否准确很难说。几千年来,对这些文章的断句,就是一门学问,一直都在研究,也产生了一些回文这类的文字游戏。试想想,连句子都不确定,怎么去搞懂那些文章呢。

2、汉语的语不同文,自从秦朝书同文之后,就产生了语不同文的问题,也就是说大家平时说的话,和书写出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大家可能电视剧看多了,以为古人都是那么拿腔作势的说话。可惜的是古人说话和现在的人说话差不多,各地有各地的说法。而写文章却要统一了模式。这就导致了文字只是少数人的专用,而大批的平民都是文盲。这也是后来白话文运动的原因。

3、汉语的不确定性,汉语是一个不确定的语言,一个字、一个词都可以被引申为不同的含义,还有无数的同音字。就像大家讨论爱国,可是每个人对爱国都有自己的理解,讨论半天,牛头不对马嘴。这种情况,导致了国人思维永远不能统一,而科学思维很难接受,一些骗子拿着那种似是而非的东西,到处去欺骗。

4、说起字的声调,那就更有趣了,其实普通话是最单调的语言了,只有四个声调,广东话就有九声六调,唱起歌来就比较好听,按照那篇文章的推理,广东人不知道要比普通的中国人聪明多少倍呢。其实汉语行白话文以后,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调的问题了,所谓南腔北调,最后还要搞普通话运动。

5、其实汉语的语文,真正统一的是文,而语那差别太大了,如果不是国家的一统,光中国产生的语言,估计要比欧洲目前存在的可是多多了。

汉语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几千年来,社会的精英人士都在这个文字上做语言游戏,一个论语就可以有几千种解读方法,于是还要一个圣贤出来做统一注解。所有的选拔的人才,都是做这种游戏做得比较好的人。可能这也是中国不能产生科学思想,而导致落后的原因之一吧。

英语必须要学,因为现在社会最先进的科学文化都在西方,最新的发展也基本在西方出现,要跟上这种快速的发展,不许英文肯定是不可能的。

楼主所传的文章,不过是一些对国家制定的规则下不能受益的人的唉叹而已。尽管他写文章反对英语,但他们自己也会让自己的孩子使劲学英文的。其实国家的一个规则,肯定有人收益,有人受损,但这个政策的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对于某些懒人受些损失,也是应该的。

IT行业是英语最好的,这个行业和国际的差距也最小,所以我们现在可以有互联网可以使用,可以有论坛写东西。

医生怎么就不应该学英文,中国的医院和西方比是最最落后的,除了一些新药和仪器,其医疗思想思路以及技术,和西方最新的医学成果差距甚远,所以一个人看病,就要再跑省城、再跑北京,有条件的干脆去国外看,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哪怕是普通人,学一点英文,也不会让那些骗子们,用那些编造的所谓科学成果,来欺骗这些普通的父母们。

我们的孩子,不仅要学英文,还要尽早学、学得好,学得精,这样这个民族才有崛起的希望。

[ 本帖最后由 qqyou 于 2008-12-27 15:08 编辑 ]
作者: chenxiaojie0110    时间: 2008-12-27 15:26
原帖由 qqyou 于 2008-12-27 14:59 发表


你说我多冤枉呀,我明明都是在支持楼主么,结果人家还说我崇洋媚外,气死了。

既然点名让我说话,那俺就说说。

上面这位朋友,转的这篇文章,无非是自卑者意淫的文章中的一个而已。

进行语言的比较 ...

俺不是反对学英语,俺也鼓励学英语,原因和您说得一样,人家比我们先进和强大,我们应该学习。但俺讨论的是英语和汉语谁更适合这个信息爆炸年代,英语过多的词汇总会超过人的记忆极限的,会让人把太多的精力用在单纯语言工具的记忆上,汉语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关于粤语的问题,转帖的文章中也有讨论,俺就不再说了。

不过俺要强调一下,俺支持搞科研的必须学英语,其它的问题完全可以让专业翻译去完成,没有必要全民学英语。至于防骗,我想说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普通人,也不一定能搞明白那些专业术语,学不学好英语与防骗无关,与人的思辨力有关。

关于说您崇外,谁都有分辨能力,我能从您的字里行间看到您的西化和对现在中国的不屑和不满。如果您没有,我在此向您道歉:请您原谅我的主观臆断。
作者: qqyou    时间: 2008-12-27 15:59
原帖由 chenxiaojie0110 于 2008-12-27 15:26 发表

俺不是反对学英语,俺也鼓励学英语,原因和您说得一样,人家比我们先进和强大,我们应该学习。但俺讨论的是英语和汉语谁更适合这个信息爆炸年代,英语过多的词汇总会超过人的记忆极限的,会让人把太多的精力用 ...


关于一个语言是不是有优势,结论恐怕不会是汉语,但讨论这个没意义,中国人也不可能改为说英语去,是吧。

如果你甘于看那些翻译的东西,真的不如学一些英语,我见过很多翻译的东西里,不仅仅错误百出,甚至搞的结论想法。真的还不如不看。这里面不仅仅有水平问题,其实还有一些故意的问题。前几天我读一本译书,原文书名为“Rise and splendour of the chinese empire",翻译过来的书名为《伟大的历史-5000年中央帝国的兴衰》这个题目的翻译中就能看出很多的问题,第一就是想让老百姓知道外国人认为我们是伟大的历史了,第二、外国人认可我们有5000年历史了,其实你从书的内容里几乎看不到任何5000年的说法,用这个题目假造作者的说法,而且我们在国内也只敢吹嘘5000年文明,遇到作者这里成了5000年帝国了,厉害呀厉害。你说那书里面,还有有多少谬误呢?

其实这骗的是谁,就是国内这些不识英文的老百姓么。动辄还要用洋人的话,来帮自己吹嘘,是自卑者的最充分表现。

实事求是的看到我们和西方的区别,看到我们历史上曾经优秀的、富裕的(我们宋朝的时候,生活水准和富裕程度,一定是超过了西方的,但文化、科学、艺术水准,还是和他们有差距的)的地方,也有不如人家的地方,客观的认识我们也有过的差距,而不是编造各种谎言,去证明我爷爷、爷爷的爷爷在哪方面都比别人强的多,才是一种正确的、客观的、自信的方法和思想,如果你管他叫作崇洋,那我也无话可说。

相反地,把自己的脑袋埋到沙土里,不承认我们在某些方面已经落后的现实,靠编造出的一些东西,整天去喊我们曾经如何如何伟大,而不敢面对现实、面对客观实在的东西,这种人心里的那种自大其实就是自卑的表现,他们之所以自卑,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差距,却不愿意去采取行动减少这个差距,而是热衷于自己欺骗自己。两百年的历史证明了,真正媚外的,连自己人格都可以不要的,都是这种人。

[ 本帖最后由 qqyou 于 2008-12-27 16:02 编辑 ]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8-12-27 20:24
原帖由 qqyou 于 2008-12-27 14:59 发表

......
既然这位朋友吹嘘汉语有多么优秀,我就指出几条弱点来。

1、汉语从来没有过标点符号,现代人看到的古籍,都是近代人借用了西方的标点,整理而成,但其断句是否准确很难说。几千年来,对这些文章的断句,就是一门学问,一直都在研究,也产生了一些回文这类的文字游戏。试想想,连句子都不确定,怎么去搞懂那些文章呢。


  我现在发贴很不喜欢标点

  古时很多句子是对仗的
  朗郎上口
  该停就停
  即使长短不一
  之乎者也与矣哉之类
  既表语气又断句
  
  文字不确定性
  不单汉语



2、汉语的语不同文,自从秦朝书同文之后,就产生了语不同文的问题,也就是说大家平时说的话,和书写出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大家可能电视剧看多了,以为古人都是那么拿腔作势的说话。可惜的是古人说话和现在的人说话差不多,各地有各地的说法。而写文章却要统一了模式。这就导致了文字只是少数人的专用,而大批的平民都是文盲。这也是后来白话文运动的原因。


  英语也分口语和书面语
  不知法语、德语等外语如何

  这个是缺点吗



3、汉语的不确定性,汉语是一个不确定的语言,一个字、一个词都可以被引申为不同的含义,还有无数的同音字。就像大家讨论爱国,可是每个人对爱国都有自己的理解,讨论半天,牛头不对马嘴。这种情况,导致了国人思维永远不能统一,而科学思维很难接受,一些骗子拿着那种似是而非的东西,到处去欺骗。


  一对一的流水码是对应的
  但没人学得了 



4、说起字的声调,那就更有趣了,其实普通话是最单调的语言了,只有四个声调,广东话就有九声六调,唱起歌来就比较好听,按照那篇文章的推理,广东人不知道要比普通的中国人聪明多少倍呢。其实汉语行白话文以后,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调的问题了,所谓南腔北调,最后还要搞普通话运动。

5、其实汉语的语文,真正统一的是文,而语那差别太大了,如果不是国家的一统,光中国产生的语言,估计要比欧洲目前存在的可是多多了。

汉语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几千年来,社会的精英人士都在这个文字上做语言游戏,一个论语就可以有几千种解读方法,于是还要一个圣贤出来做统一注解。所有的选拔的人才,都是做这种游戏做得比较好的人。可能这也是中国不能产生科学思想,而导致落后的原因之一吧。 ...




  南腔北调是语言资源
  文化瑰宝

  《Tom and Jerry》翻译成我们的各种方言等于二次创造了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8-12-27 20:59
原帖由 qqyou 于 2008-12-27 15:59 发表

......
而且我们在国内也只敢吹嘘5000年文明 ...




  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太多了
  根本不必急于证实5000年文明
  根据文明发展程度
  中国也不是一夜暴富进入文明序列的 
  小指头也可以想见要多长发展时间

  其实多几千年少几千年真的不重要
  但是客观对待历史
  尊重历史
  是每个人的本份
  特别是一个中国人
  客观对待中国历史更是应该

  国际上确认古代文明的三要件是文字、城邦、青铜器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塔桥宫殿等很多木结构的 
  保存时间最多几百年
  而且不抗火烧
  如果夏朝城帮以木结构为主
  现在没烧毁也差不多化成煤了
  我们到哪里去找历史证据 
  
  国际上标准是实证
  见到东西才算数
  而我们最值得骄傲的历史是老祖宗思想特别活跃
  别人在打转转的时候
  我们的老祖宗已经考虑很深远的问题了
  不过
  思想的东西
  除了口口相传和史书记载
  还真难拿出实证

  需要很多代人积累的思想
  难道是空中楼阁

  
  考古工作者已在河南淮阳发现了一座属于黄帝时代的古城遗址-平粮台古城遗址,在这里发现了标志文明的青铜和文字。就文字而言,通常把甲骨文看做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估计距今三千年左右。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了黄帝时代的骨刻文字,专家认为这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科学家还发现山东大波口文化中晚期?quot;陶文"与商朝的甲骨文有一脉相承的迹象,估计 "陶文"距今约五千年。1993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的一座古城遗址中又发现了一种与甲骨文差别较大的"陶文"。"陶文"是刻在陶片上的,有11个宇,分五行排列。第一行3宇,其余各行皆2字,文字大小均匀,笔划纤细。陶文距今也接近五千年。专家们还发现了河图和洛书。河图刻有一到十个自然数排列图形,洛书刻有一到九个自然数排列图形。这些图形是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龟甲上,人称 "河洛文化"。有人称这是中华文化的源泉。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城头山遗址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古城和祭坛。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的文明程度也有力地证实中国的文明史在五千年以上。
  


  现知的中华文明只是冰山一角
  毕竟史书不会记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丝丝缕缕
  身为中国人对自己文化轻视
  对自己母语鄙视
  对自己同胞漠视
  带情绪证历史
  怀不满看国人
  那会过得很痛苦的

作者: qqyou    时间: 2008-12-27 21:55
原帖由 hq1966 于 2008-12-27 20:59 发表

  国际上标准是实证
  见到东西才算数
  而我们最值得骄傲的历史是老祖宗思想特别活跃
  别人在打转转的时候
  我们的老祖宗已经考虑很深远的问题了
  不过
  思想的东西
  除了口口相传和史书记载
  还真难拿出实证

...


非常赞成你说的,拿出真正的东西来,才算是实证,靠神话传说是没有用的。

其实承认人家文明早,真的不知道对我们会有什么伤害,那些古埃及文明、两河文化、古希腊文明,对他们也没有太多意义,现在领先的反倒是没有多少年文明的美国。何必非要不承认这些呢,还要花大钱去搞什么夏商周断代工程,劳民伤财。
作者: gyyyc1    时间: 2008-12-27 22:33
现在我的孩子见了英文书,动画就跑。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8-12-27 22:42

  没有说我们第一啊
  现在是说有没有5000年
  而且
  这个帖里也没人用神话代替历史
  上帖的考古发现你到底什么看法

  转换概念是逻辑不允许的
  

  只是说了实证的东西现时拿出来有点难而已
  上网搜索了一下
  又发现实证

  
    2006年6月,余杭瓶窑镇的葡萄畈村要建农民安置房,由于是遗址所辖范围,考古人员先进场考古。“先是在一片稻田下发现一条南北向沟渠,宽40多米,沟里有不少碎陶片,是良渚晚期的东西。”浙江省考古所良渚工作站站长刘斌说。考古人员在沟渠东侧挖了个坑,结果发现整块土地其实都是人工夯筑而成——土质为黄土,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明显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在黄土下面,铺着一层石块,石块比较圆滑,应该是从周边现成捡来的。考古人员第一想法是,可能是河堤之类的水利工程;但也有人说,可能是城墙,因为在东侧200米处,就是良渚文化中心的莫角山遗址——之后的挖掘证明了这个猜想,这大堆的黄土就是良渚古城的西城墙,稻田下的那条沟渠是护城河。西城墙全长约1000米,宽约40-60米,南连凤山,北接东苕溪;接下来,南城墙、北城墙和东城墙依次被发现,同样是底部铺垫石头、大量黄土夯筑;城墙环绕着中间的莫角山遗址。与西城墙相比,其他三面城墙相对更考究:铺垫的石头尖锐很多,明显是人工开凿;城墙外侧石头相对大点,越往里越小;堆筑的黄土层中,有时会掺一层黑色的黏土层,增加了城墙防水能力。考古人员推测,这些痕迹说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墙,等到建其他三面城墙,经验更丰富了。
  良渚遗址的发现可追溯到71年前。1936年,浙江省省立西湖博物馆年轻考古学者施昕更在其家乡余杭良渚镇,首次发现了大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石器。1949年后,考古工作者在太湖周边的不少地方,又陆续发现了相类似的遗存,1959年以夏鼐为代表的中国考古专家将这些史前文化遗址正式定名为“良渚文化”。 根据对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物所作的碳14和热释光的年代测定,良渚文化的绝对年代当为距今5300~4300年左右。


  这一片从1936年就开始发掘
  早知这里有内容
  却是因为要建房才开始大规模发掘
  印证了我前面说的不急于实证5000年的说法
  
  
  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这个时代,目前中国大地上发现的古城约有60多座....  


  夏商周断代是历史考证
  你认为考古就是为了争时间早吗
  你最讲逻辑
  推理一下吧
  你最信科学
  怎么到了中国历史这个领域就换上有色眼镜了
  用科学精神来对待中国历史吧
  
  在中国历史这一领域我不认同世界标准
  中国人学中国历史可以不依世界标准
  电视制式还有PAL和NTSC等之分呢
  对于更复杂的人类历史
  一个标准就能完全概括吗

  我认为老祖宗值得骄傲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有实证的青铜和城帮
  真正令我自豪的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历经数千年仍然不落后的文化架构和涵盖古今的精神财富


作者: pianocrazy    时间: 2008-12-28 05:33
标题: 即使中国强大了,英语还是要学的
有些坛友说,等中国强大了,我们就不必学英语了。我看这种想法有点幼稚。

首先,世界上绝大多数社会科技文献是以英语的形式存在的,即使中国强大了,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我们就需要学习英语。

其次,未来的世界很可能会比现实世界更需要国际交流,即使中国强大了,我们也需要与其他国家交流;当然,中国强大了,其他国家会重视汉语的学习,但是这并不能说我们就不需要学习外语尤其是英语了。

第三,有人可能会说,美国很强大,美国人就不必学外语。是的,这除了美国的强大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如上述第一点,这点上中国恐怕没法和美国相比)。而且,美国已经、还要继续为此付出代价,911不就是这样做的后果之一吗?
作者: ydd0522    时间: 2008-12-29 10:13
这个名字“有点吓人”阿,有这么夸张吗?其实学好英文是最重要,谁管你的那些证书阿。最重要是你真的“有料”,没料的话,还是经不住考验的
作者: 完美心情    时间: 2008-12-29 10:19
最不喜欢那些说句话,里面偏要加上两三个英语的人,母语还学不好,说什么英语。
作者: pllyf2006    时间: 2008-12-30 10:11
文章论点是对的,但写作措词太过激烈
作者: dragon_youth    时间: 2009-1-1 12:59
标题: 英语本身没有错
不过是在中国,英语被弱智化低龄化了。对于成人来讲就是妖魔化了
作者: dragon_youth    时间: 2009-1-1 13:01
标题: 二维三维的距离
英语是二维的,汉语是三维的

中国人总想拿三维去解释二维,
中国人学英语从根子上 就走错路了
作者: ss2005    时间: 2009-12-30 12:14
学习学习,英语很累人。
作者: ibm22    时间: 2009-12-31 12:25
孩子小的时候,你就能定性他将来一定不会从事需要英语好的工作,将来一定不会出国吗?孩子的时候不学,将来长大了要付出成倍的努力学,这样是对孩子好吗?说不定将来会后悔孩子小时候没有重视呢!
作者: mhtabc    时间: 2010-1-1 09:00
人才和英语是两个问题,人才需要适当的土壤.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