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什么时候读易经好? [打印本页]

作者: 卷耳    时间: 2008-12-24 11:39
标题: 什么时候读易经好?
先孩子正在读《论语》,估计4个月后就可以读(背诵)完,原计划是完成《大学》和《中庸》但有网友人说最好先读《易经》,其中是什么缘故呢?有路过的老师能给学生解个惑吗?
作者: 回归自然    时间: 2008-12-24 14:39
您好!不知您的孩子多大了,建议八岁之前的孩子读<<易经>>效果比较好,因八岁之前都是纯粹的先天阶段,一般都是凭直觉和灵感处理问题, 但是到了八岁以后,特别是换了乳牙以后,后天的智识系统就大量的开始启动了,这个启动,有个转换期,八岁到十五岁就是一个转换期。也就是从自己人生的先天直觉认知,转向经验思维认知,后天智识逻辑推理认知的这样一个发育阶段。易学讲的是感而随通,不是凭后天的智识努力而能学精通的.
让孩子先读完<<老子.德道经>>,<<易经>>后在读别的经典.读完<<老子,德道经>>和<<易经>>会使孩子们的灵性更清灵.

孩子喜欢上经典一后,您不防听听孩子们自己的选择,准错不了, 孩子们灵性实足.
下面是布丁妈妈写博文您可以参考一下
http://blog.163.com/qqlin_07/blo ... 820081120105049259/

[ 本帖最后由 回归自然 于 2008-12-24 15:45 编辑 ]
作者: 家有儿女-田和元    时间: 2008-12-24 15:04
个人认为六-八岁岁前先读<<老子>>和<<易经>>为好.至于其中的缘故,我恐怕也解答不了,我家田读完<<易经>>读其他觉得比较轻松.(最眼前的效果).
作者: 9143in    时间: 2008-12-24 15:52
根据目前的经验,先读《论语》。
作者: 孟母    时间: 2008-12-25 12:24
信不信佛,大悲咒、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是读经启蒙的首先,而后德道经、易经、论语
作者: 阳光女人    时间: 2008-12-25 15:24
我们目前半部论语已快读完,继续努力下半部,然后就是老子和易经。
作者: lily1624    时间: 2008-12-27 17:52
在读老子前是否必须先读完三百千?麻烦大家帮忙建议一下,谢谢了!
作者: simon9988sun    时间: 2008-12-29 10:02
那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什么时候读好呢
作者: formyxiaoxiao    时间: 2009-1-20 10:25
易经,我们都看不懂,小孩子怎么能读懂呢。好像很难啊。
作者: 回归自然    时间: 2009-1-20 21:20
标题: 回复 #9 formyxiaoxiao 的帖子
对与小孩子来讲,读德道经 和 周易,论语 孩子们暂时可能都读不懂,而诵读经典,对于人生的前四个阶段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青年养志这而言,并不在于弄懂弄通经典的内涵,而主要是多听、多读、多看,从而熟练掌握,乃至于能够背诵,重点是在于使经典中蕴藏的能量释放出来,在无为之中充分被吸收进入体内的水中,产生无意识的作用。这就是运用经典诵读进行上善治水的简单方法。
<<德道经>>中多处讲无为,无欲,。第十章 知天下(47)不出於戶,以知天下①;不規於牖,以知天道②。其出也遠,其知也少③。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爲而成④。
是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对与七岁一前的孩子正好处与先天无为状态,少思,寡欲,诵读经典如同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通过诵读古人天人合一大智慧思想的经文,滋养心身,开慧起智.对于七岁之前的孩子来说的确应该先读《德道经》《周易》之后再加入做人入世的理论读物,《大学》《论语》等等的典籍。

在平时我们常会与到这样的情况,有孕妇问小孩子,肚子里是弟弟还是妹妹,往往小孩子说的都比较准确,孩子们凭的是直觉和灵感,七岁之前的孩子诵读《德道经》《周易》会是孩子们的灵性更加的清灵.

实践是经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很多家长陪孩子诵读<<周易>>的过程中,家长往往收获不大,而孩子们收获却很大.

[ 本帖最后由 回归自然 于 2009-1-20 21:38 编辑 ]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9-1-21 12:29
从大处说,什么时候读都比不读好;从细微处说,读完四书就可以读《易经》《老子》等,读经就是读经只要有价值都应该早读,至于先读什么后读什么并非那么关键,只要是真正的经典就尽量早读,由您自己性向选一部先开始就好,但关键是一直要读下去,一直读一直读,都要读到,那么对于种种经典自然都可以熟悉慢慢可以体贴,慢慢心思可以在此凝练亦在此分别。孩子并不会管他难和不难,成年人分别心重才有此感,如果有个成年人比较可以收摄自己,那也可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的去读经,久久自见功效。三字经什么的好玩罢了,随便读读就可,真懂读书的知道那些连次经典都算不上的。读经读惯了,那些玩着都可以学会,不必那样紧张,至于《弟子规》的问题还有一个深度的德性和德行的问题,请诸位朋友细看我置顶的北京孔子学校教师必读就可以明了了,其实大部分问题都一直是那几个在重复,早就被季谦先生不知答过几千遍了,有心的人至少先该看看,谢谢!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9-1-21 12:35
以下节选自2006年9月28日季谦先生在人民大学的演讲稿

====

什么是「经」,什么是「典」,为什么有「经典」,我们为什么要尊重经典,更要在这个时代重新提倡经典?
我们对一个观念的了解,往往可以从它的字义说起。有文字学家认为,一个汉字往往「形声必兼会意」,即读作什么声音,与其意义直接相关。如「江」「河」是形声字,一半是形,一半是声,形代表本质,声指示读音。「江」「河」的形符是三点水,代表与水有关,读音一个是「工」,一个是「可」,「工」和「可」两个声音和意义有什么关系呢?「江」、「河」都是大川大水,大河流动的声音就是「可可可(HoHoHo)」,大江流动的声音就是「工工工(KongKongKong)」,借用「工」和「可」的读音,这声音也表示了相当的意义。
更典型的,譬如《论语》的「论」字,从「言」,「仑」声。「仑」的本义是「集册」,「编集简册」,而引申为凡是有次序有文理的事物,所以如果加「言」为形符,就成为论说的「论」,整顿丝线,加「糸」作形符,成为经纶的「纶」;指水中的纹理,成为沦涟的「沦」,而安排人世的关系,便成人伦的「伦」,这些字都以「仑」作声符,而都与「文理次序」有关,可证「形声」之「兼会意」了。
那么,看「经」这个字,其形符是个「绞丝旁」,我们就知道与丝线有关,其次,看其声符「巠」,中间有个「川」字,是水,而「巠」就是水脉,山有山脉,水有水脉,就像人身上有血脉一样。脉是从这里通向那里的轨道,所以「巠」和交通来往有关。如果形符是双人旁,就是「径」,路径,也就是你出入的道路,这样也有通往的意思,把形符换成「走马旁」,写成「迳」,更有直通的意思了。所以「经」这个字,从形符看,和丝线有关;从声符看,则有「直通」的意思。

  「经」字的本义,在《说文解字》上说:「经,机纵丝也」,是说织布机上的直线、纵丝。布本是由纵线横线交织成的,直线叫做「经」,那么横线呢,就叫做「纬」了。经纬同样是织布机上的丝线,只是方向不同,就成了两个概念。两相比较下,「经」这个直线就显出某些特色来,首先,它比纬先摆上去,有了「先在性」;而既摆好经线,便决定了这匹布的品质,所以经有「主导性」;经在织布的时候,几乎是不动的,由纬来动,因此经有「不变性」,也就是「永恒性」。它先在,它主导,它永恒。因为经线有这几个特色,把它抽象化普遍化后,就有「经常不变,天经地义」的意思。进一步,凡是记载人类永恒的智慧,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著作,就渐渐称为「经」了。

而「典」字,是个会意字。会意字即由两个字合成一个字,字义也是这两个字的合义。「典」字的上半部是「册」,下半部是「几」。「册」是个象形字,像竹简用线穿起来,是古代的书籍模样。其下是「几」字,也是个象形字,是高脚桌子的图像。「放在高几上的简册」,应当是贵重的文件,所以有个成语叫「高文典册」。引申为所有贵重的事物,如「典礼」、「典藏」。所以「经典」合辞,就是永垂不朽的高文典章。

中国至少在春秋时代就有称为「经」的书,首先提到「六经」的是庄子,庄子不是儒家,是道家,既然道家的学者都把孔子的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书称为六经了,可见在春秋时对「经」用法已经非常确定,就是把人间非常基本的、很高明的有代表性的著作叫做「经」。春秋以后,一直到汉朝,又有所谓「纬书」,就是辅佐经书的书,每本经都有纬书,称为「六纬」。后来,几乎只有儒家的书才称为「经」,从六经到五经到九经到十三经,都只算儒家的书,而且是环绕着孔子所传的「六经」的书,才称为经。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一本书之称为「经」,有它特别的意义。

纵使是中国人对外来书籍的翻译,也对有特殊的含义的书,才叫它做「经」,有特别尊重的意思。中国的四库全书里面有所谓「经史子集」,「经」摆在最前面。我们翻译印度传来的大藏经,里面含有三部分,叫三藏——经、律、论,也是把「经」放在第一位。我们要知道,这个次序不是一时的好玩,乃是有意的排列,把价值性最高的排在前面。
   可见整个学术史当中,大家有个共同的观念——「经」有特别的意义,并不是任何书都能称为「经」,在中国只有儒家的基本著作称为「经」。其他纵使很重要很有名的书,也不能称为「经」。譬如在唐朝,皇家信奉道家,尊崇老子,就把老子的书称为「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并不是宣扬「道德」,我们常有这个错误的观念。老子这本书之所以称为「道德经」,因为它有五千言,如果写在竹简上,就很笨重,因此把竹简分成两卷,第一卷的开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字是「道」,因此就把这一卷称为「道经」,下一卷开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但不能称为「上经」,因此取第二个字,就叫「德经」,合在一起,就是「道德经」。老子就「成经(成精)」了(笑)。道家的第二把交椅人物庄子,我们也不能忽视他,因此他的书,升格为「南华真经」,庄子也「成经」了。

虽然在历史中、民俗中,尊重道家、尊崇老庄的人,有时称《老子》、《庄子》为「经」,但是,请看纵使在没有礼法的当代,每个大学的课程表,如果讲老子庄子的课,课名叫「老子」、「庄子」,很少叫「道德经」、「南华真经」的。可见,你就是贵为皇帝,想要推崇某本书称为「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翻译佛典,经、律、论的称呼,其层级是很严格的,三藏之「经」,类比于四库的「经」,大体上,「经」就是佛之所说,「论」是菩萨所论,这是不能乱的。中国高僧大德的著作很多,只有一部可以称「经」——六祖坛经,这是对禅宗六祖慧能特别的尊崇,这是佛教界共同的认定,不是随便称的。至于「三字经」、「女儿经」、「茶经」、「马经」等之等称「经」,那是好玩,不算数的。

在中国,圣人所说为「经」,后世学人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所以《春秋》是经,而有左氏、公羊、糓梁等传,虽然后世也把这些重要的传升格为「经」,故有了「十三经」,但所有学者都知道,它的价值毕竟是次了一等的。这个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很实事求是,很现代化的。千古之下,凡是有思考的人,在心里都要有这种分类的习惯,现在我们说国家最高的典范叫「宪法」,以下的各种规范叫「法律」,宪法类比于「经」,法律类比于「传」,宪法和法律的层级本来就不一样,法律不能违背宪法。那么中国的子史集和传不能违背经,佛教的律论不能违背经,其中有大道理在。

如果我们读书人没有这种认识,就代表我们对于价值层级的分别模糊了,所以,我们重新要提醒「经」字的原始意义,摆好它在人们心中和文化史中的位置。

这样提倡是不是封建了呢?就是反动了呢?是不是又定于一尊了呢?我们且先来考虑一下:我们现在不是敬佩西方人吗,西方人很多是信基督教天主教的,他们的教里最高教义在《圣经》,后代不论有多么伟大的神学家,着了多少书,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他们的著作,都不足以称为经,所以基督教天主教只有一本永恒的「经」,叫做「Holy Byble(圣经)」。可见西方人并不是糊涂的存在,他们的强盛是有相当道理的。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9-1-21 12:38
7、有关品德教育

日期:  2004/11/03   发言人:  ZW   
主题:   献给点亮心灯的您们
日期:  2004/11/04   发言人:  王财贵   

我以为南徐所虑甚是。
有关品德教育,应将之放在日常生活中,随机以浅易的道理来说明,以鼓励的方式来引导,以成人的诚意和行为做模范(儿童的感应力很强,以身作则,固为重要,以心作则,更为根本)。如他受教了,能有高尚的品德表现出来,当然最好。但,不可把所有儿童管束得太紧,太急,责备他们一下子成圣贤。
品德是很难教的,必须引发其本有的善心善念,其德行才是真实的。教得好的家长或老师并不多见。教不好,会对心灵产生某些约束性,要求太多时,可能反而引导他习于做假。
所以,我十年来推动读经,不敢太过强调「德性教育」,我认为所有天下父母以及老师,本来就已有「为人表率」的自觉了,亦即,亲人及师长们已都尽量把他们最美好的一面表现给孩子了,基于人类原初的善性,孩子的基本德操,已经受到相当程度的教导了。社会之所以乱的更深原因,往往不是在小孩的时候没被教好,而是这些小孩肚子里面没有文化素养,所以成长过程中,容易受社会污染。
因此,向来我只是提倡普遍的大量读经,期待天下孩子,在经典的熏陶中,慢慢潜移默化。
有些人常遭这样的质疑:「你的孩子不是读经读了那么久了吗?还是那么调皮,在学校上课还是会讲话,平时还会说谎呀,读经有什么用?」这其实是要求太多了(其实,所谓德行,尤其对儿童,大体好就好,不必在各细节看得太精密),太早了(如果有深度的熏陶,应等待其将来的变化),也太严苛了(把所有责任都推给读经,以一两个孩子一两次调皮,就否定读经的普遍教育功能)。
当然,德行教育也是应该尽量想办法进行的,我想,如果一面读经,一面注意德教,是最好的状况。如果诚恳的实施德行教育,家长与老师也将同时受益。
我今后也要多推广弟子规等简易切要的德行教育。


8、读经正是希望一个孩子能往“中行”方向走的教育。而其重点,则在养“德”

日期:  2005/07/04   发言人:  小琛   
主题:   请王教授释惑   
日期:  2005/07/05   发言人:  王财贵   

南徐先生之答,正是我所要答者,而南徐以自家儿女为例,更加亲切了。
故我常说这是大家共同的园地,希望大家一起来,互相关怀之中,定能解决各种疑难。
我亦接着再就相关意思略谈几句,以报小琛之诚意。
俗语云:「女大十八变」,儿童正是人生发展时期,更是何止十八变?所以您不必太紧张,以为您的孩子从此定了终身了。
但,是否任其随意变化呢?「变」,固有听天由命的变,亦一可以有教育引导的变。听天的变,人人皆知其必不完美;但如教育不知往那里引导,则有时教育的变,其危险有逾于听天由命。
而纵使教育已知引导之方,也不一定就能万事如意,朱熹曾感慨说:「教学生如扶醉人相似,扶得东来西又倒。」可见教育之难,培养人才之不易。
何况,依您的帖子看,您是想要把孩子培养成完美的人才,更是难上加难。
何谓完美的人才?孔子云:「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在孔子心目中,可教之材,有二:一狂,一狷。而中行不是另有其道,乃是应进取则进取,应有所不为则有所不为,一偏不倚恰到好处耳。所以孔子在周游列国,不得起用之后,感叹:「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裁之者,即裁使中行也。
请注意:孔子说的三种人格,皆是以「德」为底子,也就是都从德行上说。而若依您所说,孩子或者「好强争胜」,或者「软弱无能」,则不管那样,皆非德行观念,则皆非孔子心目中可教之善材。您说不喜欢您的孩子「软弱」,但您愿您的孩子又走回「好胜争强」的路上吗?
读经正是希望一个孩子能往「中行」方向走的教育。而其重点,则在养「德」。其实,如您所说,您的孩子「温和」「善良」「懂事」,或南徐所说的「有主见」「能谦让」「明事理」等,皆是有德之象。您又何愁呢?
古人以谨厚敦笃为第一等人才,聪明秀出为第二等人才,您又何愁呢?
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又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朱子说:「没有不晓事的圣贤。」圣贤以其德应世,只是不力「争」,不好「胜」。俗人或者以为他「软弱」,以为他一定「吃亏」,替圣贤烦恼。但朱子不这么看,您这么看吗?


9、孝弟是行仁之本

日期:  2007/10/20   发言人:  清净平等觉   
主题:   净空老法师相关开示(值得我们深思之
日期:  2007/10/21   发言人:  王财贵   

说:
「扎根重要」。
又说弟子规等,
「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教人学习的根本」。
「无上菩提根本是十善业」。
以我所知,这些意思,是近几年老法师常表示的,社会上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有子所谓「君子务本」,老法师念兹在兹,从「根」从「本」上教人,一代大德之见识与心量,自是不凡。
然,所谓「根」,所谓「本」,有两层意思。论语第二章「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句下,朱子注云:「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或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则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
一个字,有多层意思,一般人是常弄不清楚的。朱子此注,明白地分出了「本」的两层意思,可以说一个是自「体」上说的本,一个是自「用」上说的本。而「体」又是「用」的本,用是体的「末」。故,若从体上说「本」,这个本,是本中之本。以仁和孝弟二者来说,仁是「本」是「体」,孝弟是「末」是「用」,乃至一切生活规范,如感应篇、十善业,都是「末用」。但另一方面,若从「用」一面说,一切「本体」的实践,都要落实,而落实,必从小处开始,所谓「伦常日用」,从小处做起,日渐扩充日渐提升。如果没有「末用」,即不能实现「本体」的真义。故「孝弟」是「行仁」的「本」,这个「本」,是「开始」是「初阶」的意思,不是「内在根据」的意思,也不可以说是「最重要」「最根源」的。朱子表示得很清楚了。
老法师道通儒佛,安有不知此理。故其言云: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十分的肯定就是从《弟子规》开始。有这个根本,你学世出世间法才能够成圣成贤;没有这个根本,你成不了。」
「从哪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起步,从《感应篇》做起。」

一再强调,弟子规等,是「开始」,是「起步」,老法师说得是很清楚的。恐怕有些信众不是很清楚,以为「弟子规」等,真是「圣教」的根源依据,甚至以为从生活规范出发,就自然「生出」仁德,只要做好弟子规,就可望成圣人。因此,便不识圣人真本事,容易弃高远而不学,那误会就大了,想必非老法师之原意也。
总之,是内在之「仁德」生出「弟子规」,不是有了「弟子规」的要求就能走到「仁德」地步。没有了内在之「仁」,弟子规是没根的,是假的。反之,没有生活中弟子规的实践,仁德是不踏实的,是空的。成德艰难,本末相发,方为正理。
作者: ilove0356    时间: 2009-1-21 13:33
学习学习...............
作者: simple_99    时间: 2009-1-29 11:35
看了阁下的高论,实在不敢苟同,竟然把世界人认为东方文化源泉的《德道经》戴上了如此的“怪冠”,不知道阁下是如何看待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连孔圣人都还把老子的思想认为是一个自己终生也不可触摸的高度,后人竟然把典做经,把真正的经当典来用,文责大于天啊!“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世界上可称的上经的只有三部《德道经》《圣经》《古兰经》!可称得上经的 著作都是作者在天人合一的大智慧状态下的写出的,如果作者本身没有达到大智慧的境地,如何产生经?如果教育孩子不能立于大智慧的道和德的状态,而仅仅从朴散后的仁义礼智信来教导孩子,结果也还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作者: tdwusa    时间: 2009-1-31 19:37
易经我还没理解呢……
感觉还是三字经、千字文、子弟规容易点。
作者: 回归自然    时间: 2009-2-2 00:46
科学的发展需要直觉和灵感,在诵读《老子 德道经》和《周易》时慧性才能真正的开启,在我自身和孩子们读《老子 德道经》《周易》的过程中,虽然还没有达到老子讲的不"不出於戶,以知天下①;不規於牖,以知天道"的境界,而对自身小环境的一些事能提前的感知到(慧性的开启),孔子提出的: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的学习方法非常优秀,我们读书如果能达到孔子提出的: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的最高学习境界,自然能体会到读四书和读《老子》《周易》的差异了.
作者: lily1624    时间: 2009-2-3 00:30
楼上各位说的都很有道理啊,可是我看<<易经>>好难好多啊,真是没有信心能保证让孩子能够真正的熟练背诵!
作者: 回归自然    时间: 2009-2-3 10:40
视频: 周易上经乾卦第一:独家发布读经女孩赖思佳背诵《易经》全文录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2ODE3ODQ=.html

《易经》,一部古老神奇的经典!
千百年来,《易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们的向往。
人们渴望学习她,掌握她,
但是因为不得其法,
许多人往往半途而废,无功而返。
面对这部让无数人引为至宝,
也让无数人藉以走向成功的经典,
长期以来,人们只能望书兴叹,
一时之间,《易经》之难,犹如登天之难!

《易经》真的是这样难,难得我们就没有办法去学习了吗?

当许多人都认为《易经》太难,自己无法学习的时候,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国学经典教育专家赖国全老师,
经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
赖国全老师认为:《易经》不但可以学习,而且可以从小学习,
只要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则《易经》的大门将会应声而开。
赖国全老师结合独创的“累积式”教育法,
系统地提出了学习《易经》的方法和步骤,
并且身体力行,和女儿一起学习,仅用了不到二年的时间,
女儿轻松地达到全文背诵《易经》的目标,
而赖国全老师本人也从《易经》的学习中获益良多。
赖国全老师用自己的实践,
证明了《易经》并非如人们想像中的那样难,
她是人人都可以学习的,
特别是孩子们,如果遵守一定的原则和顺序,
《易经》将还其简易的本来面目,
不再是一部天书,
而是能够造福社会,指导人生幸福的济世良书。

在和女儿共同学习的过程中,
赖国全老师和女儿一起,付出艰苦的努力,
史无前例地录制了世界上第一部童音跟读的《易经》,
为渴望学习《易经》的成年人,
特别是儿童提供了方便科学的学习手段。

面对世界范围日益高涨的对中国文化的渴望,
可以预见,
一个学习《易经》、应用《易经》的伟大时代已经到来。
《易经》这部古老神奇的经典,
必将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时期,
重新焕发青春,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以下这部片子,
是赖国全老师和女儿赖思佳一起制作的,又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
我们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朋友,
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
轻松背诵《易经》全文的录像。
我们希望这部片子,
能够给关心教育的老师和家长们一些启发,
并且能够把赖国全老师的教育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
为真正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超级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 完美水晶    时间: 2009-2-3 14:47
我们买了录音,很好,孩子喜欢
作者: kaola886    时间: 2009-6-19 11:26
能否给个次序呢?=======
作者: cuty    时间: 2009-7-31 19:27
没想到读这些还有这么多学问,受教了。
作者: yzwg    时间: 2009-8-10 11:24
一般来讲,小孩子读完大学 论语 老子之后,读易经比较好,我儿子讲,易经比较容易。。。。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